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HD

主演:王宏伟 / 范荣 / 栗宪庭 / 金翼 / 王姝 / 雷祥生 / 石宝玉/ 刁中 / 张海涛 / 胡杰 / 邝老五 / 胡力夫 / 追魂 / 耿军 / 王海旺 / 王逸人 / 丛峰 / 梁克刚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2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3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4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5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6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3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4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5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6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7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8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9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没有电影的电影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被叫停的北京独立影像展最终在纽约“复活” 《没有电影的电影节》放映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左起分别是电影人黄骥、翻译Connie Ka、电影人王我、活动组织者史杰鹏、钱盈和谢枫 8月19日晚,纪录片《没有电影的电影节》在纽约哈林区梅索斯纪录片中心(Maysles Documentary Center)的影院进行了首映。这部反映去年夏天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事件全貌的作品,由众多艺术家、独立电影人、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所提供的影像素材共同组成,电影人王我进行剪辑整理,直到放映当天才匆匆完成最后的调试。其成片时间距离去年的事件发生刚好相隔一年。 这也是题为“边缘影像:2012-14北京独立影像展最佳作品”系列展映活动中的第10场放映。刚过去的8月20日,纽约亚洲协会中展映了组织者之一的史杰鹏和Libbie Cohn合作的影片《人民公园》。至此,这次持续时长1个多月的活动已经过半,剩下的8场放映将在纽约亚洲协会、美国华人博物馆和Union Docs等处陆续举行,直到9月13日。 活动的三位组织者钱盈(Karin Chien)、谢枫(Shelly Kraicer)和史杰鹏(J. P.Sniadecki)各自分别有着制片人、影评人和导演的身份,他们对独立电影,尤其是中国的独立电影有着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参与。在去年8月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之后,他们立即打算将这些影片带来纽约以示支持和声援。此外,三人还在今年7月7日发起网络筹款,在短短一个月内,活动共收到264位支持者总计近1.45万美元的款项,以用于邀请部分独立电影人来纽约参加放映的路费,以及活动相关宣传品的印刷制作等费用。 北京独立影像展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创始于2006年,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中国一个较具影响力的独立影像展,但该影像展的发展也吸引了当局的注意。2012年,在宋庄举行的独立影像展在开幕仅3小时后便被当局拉闸断电,观众被驱散。去年,影像展仍然举行,但在开幕前夕被当局叫停,之后其宋庄的办公所在地遭到断水断电,执法者强行进入带走了电脑、文件和电影资料,甚至在交涉中发生了肢体冲撞等一系列事件。这其中牵涉到自由表达、政府审查和公共活动的组织等敏感问题,因而难以避免地陷入重重纷争之中。 在去年北京独立影像展被迫中断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就像哈维尔所说的“后极权社会由恐惧感维持”:“在我看来,中国官方统治者也是处在极度的恐惧状态中……它对任何的风吹草动,对任何人群的聚集都是心怀恐惧,因为它不知道这些人会做什么、说什么。拿官方的话来说就是‘要将其扼杀在萌芽中’。” 因此“被禁作品”、“中国不想让你看到的电影”等措辞,自然成为了大部分当地媒体对此次展映进行报道的标题。 尽管与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的事件密切相关,这次纽约的展映却并非对前者的直接挪移或复制,在北京独立影像展艺术总监王宏伟的建议之下,精选了过去三年参展过的优秀作品。除了艾未未的《平安乐清》、胡杰的《星火》等政治类题材,还包括了大量的纪录片(如邹雪平的《吃饱的村子》等)、实验艺术电影(如陈轴的《我不不不是陈轴》等)、女性导演作品(如文慧的《听三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等)和动画短片(如白斌的《猎人与骷髅怪》等)等多种形式和门类。在全部29部参展影片中,有至少10部在此前获得过各类奖项,确实可谓中国独立电影中的“最佳作品”,也向纽约的观众提供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呈现。 组织者之一的谢枫表示:“我最初对作品的选择并不完全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而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用特别的方式展现出了中国艺术家和电影人们非常美妙的创造力,他们用作品呼应了当下快速变化的中国。”“新的艺术形式”,而非政治题材的表达,是谢枫从这些中国电影中所看到的最大闪光点。《纽约时报》的文章也认为,许多体制外的创作“并不一定涉及到政府认为的敏感话题”。 电影导演史杰鹏有两部自己的创作也在这次展映之中。其中2013年的《玉门》与中国电影人黄香、徐若涛合作,作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影像语言使其夺得了当年影像展的实验创新奖。史杰鹏仍然记得自己2008年初到北京的感受:“我当时觉得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和归属。这些中国独立电影人并不受到商业的驱动,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安全感而进行创作,他们是在探索。” 王我则谈到了影像展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有一点很好就是影像展常设有其他国家作品展映的单元,例如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等。影展的工作人员会很专业地翻译字幕,包括很多像是非洲或菲律宾等小语种地区的电影。平时看到的机会就少,也很少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文化的交流,或许正是北京独立影像展以及此次纽约展映等活动所希望促成和坚持的。 独立电影遭到边缘化或是排挤并非只在中国发生。谢枫坦言东西方各有其艰辛之处:“在东方有政治审查,西方则是商业审查。拿中国来举例,与功夫片或是章子怡等明星参演的电影相比,成本低、预算紧的独立电影作品更难有机会在除了艺术节之外的活动上被看见。” 尽管受众少,但独立电影在许多国家都有各自的推广渠道和发布平台。艺术院线是较为常见的专门机构之一。而与美术馆进行协作也渐渐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纽约的影像博物馆(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就在今年4月举行了台湾导演蔡明亮作品的专题展,用博物馆的眼光和策展补充了影院的语境,也将艺术电影带给更多观众。 或许,独立电影在今天的遭遇也只是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人们对陌生事物的排斥与否定也是独立电影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之一。在《没有电影的电影节》一片中,影像展主办者和电影基金创始人栗宪庭对着镜头聊到自己过往的经历:80年代时抽象艺术曾经一度被视为禁忌,后来大家才慢慢接受;之后当代艺术又成了禁忌,可现在也都为人所熟悉了。说起未来的计划,钱盈表示接下来的6个月将带着这些中国独立电影在北美进行巡展。而在宋庄,第12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开幕在即。大佬攻略 2024鬼寺凶灵2我们诞生在中国国语幽灵新秀囧村逃亡2青春怒潮同闯歌坛华沙间谍办公室 第一季父女七日变遥遥乡愁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幽灵卡洛斯·巴利亚塔:冒牌先知水浒笑传树大招风遗产计划Life线上的我们致命弯道5:血族想死趁现在怪医唐慎微幽浮目击者那美产科男生陌生邻居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六季我的老婆是女神爱4狂潮4不如跳舞爱玛外乡人跟海豚说话的女孩黑吃黑 第三季异域之末路英雄神奇阿呦铁甲钢拳火星异种深黑峡谷名侦探柯南工藤新一的挑战书德里女孩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爱就爱他的痴人说梦

一直挺喜欢伍迪·艾伦的。这位出生于1935年的导演自1969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第一部电影《傻瓜入狱记》之后导演了50多部电影,平均一年一部,持续五十年,也算是影史上非常勤奋高产的一位了。

他的电影面相很多,但又有一致的内在特点,比如他的电影通常都不是多大的制作,但又都保持完整的故事性,几乎没有导演自说自话的纯粹文艺电影。

而他的电影里的故事,又具非常的现实性,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更像一些别有趣致的小品。

所以他的电影通常是有趣、好看而耐人寻味的。

当然这也都还只是表面现象,骨子里伍迪·艾伦的电影,几乎都有伍迪·艾伦这个人的人格在里面。你喜欢他的电影,通常是因为你喜欢他的人格,或者至少是他人格的某一个侧面。

那么这么一个奇貌不扬的小老头,有什么样的人格让全世界的观众都喜欢他呢?

文痴:絮絮叨叨的犹太知识分子

伍迪·艾伦天生是个喜爱嘲讽的人,他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荒诞而嘲讽的 --- 比如处女作《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dy and Run - 1969)嘲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

《性|爱宝典》(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 1972) 用一种没心没肺的方式揶揄人人视为神秘的性事。

在这些电影里出镜的伍迪·艾伦本人,多少是有些滑稽甚至猥琐的。这就是他,为了他的表达,不惜用自已开刀。

但在真正让他扬名立腕的作品《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里,伍迪·艾伦才真正坦露了真实的他。

这部爱情电影几乎就是伍迪艾伦自已一个人的喋喋不休构成的:这个犹太知识分子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感,他对心仪女子的表达只能化为无穷无尽的话语瀑布;他那种自大又自卑的纠结,那种在犹太身份与美国身份之间的飘移,那种精神和世俗乱七八糟的混杂,那种无时无刻都会流露出来的嘲讽,实在是无人能比。

于是电影的世界里就有了“伍迪·艾伦”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格标签 --- 一个神经质的犹太知识分子,有一点点中国人说的那种“酸腐文人”味道,带着一种痴气。

伍迪·艾伦总很多电影的主人公,都脱不开“文痴”这一人设。有趣的是:他总是对欧洲文化一往情深,于是他的电影里总是有一些美国文化人突然去到欧洲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化的碰撞之中,伍迪·艾伦总忘不了幽自已一默。

这就是这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头可爱的地方:从不装伟大装神圣,把自已打倒在地再踏上一支脚,反讽,总是送给自已和自已所属的那个文化本体。

情痴:春梦不觉晓的性情中人

七八十年代的伍迪·艾伦已经是影坛一尊,如果不是因为他干了一件冒不下之大不韪的奇事,他后来就应该是一名德艺双馨的功勋艺术家了。

这件事就是他在62岁高龄时,娶了24岁的女子宋宜,而宋宜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养女。

我本来对名人明星的私人艳史提不起太大兴趣,但每每看到伍迪·艾伦的电影,又会在心里很不善良地揣测:他娶养女为妻这事,恐怕并非偶然。

为什么?因为伍迪·艾伦对女人太有感觉了。

几十年来,伍迪·艾伦从不跟固定的女演员合作。他的电影一部部拍,自已一天天变老,可是他电影的女主则是花样翻新,个顶个都是曼妙性、感的女子。

当然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肉肉的斯嘉丽·约翰逊,没有《赛末点》她是不会那么快红起来的。

还有《午夜巴塞罗那》里的佩尼洛普·克鲁兹:

《咖啡公社》里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魔力月光》里的艾玛·斯通:

《摩天轮》里的肥温:

《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

这些“伍迪女郎”的女星,或初出茅庐,或功成名就,她们之所以愿意出演伍迪·艾伦的电影,不仅是因为他的名气,更因为他能用某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她们的性、感和美。

某种意义上,每一部电影里,老伍迪都会对他的女主角好好地爱一次,每部电影对他都是春梦一场,只是每场梦里的主角不同而已。

这也是伍迪·艾伦的又一可爱之处:爱就爱了,痴就痴了,梦就梦了,起码他从不假装圣洁假装卫道。

影痴:纠缠五十年的迷影情结

2020年,85岁的伍迪·艾伦拍了他的第50部作品 --- 《里夫金的电影节》

熟悉他的观众马上就会发现电影里的伍迪式标签:

一是人物设计:主角这个在美国大学里教电影的糟老头,说什么也是伍迪·艾伦本人的化身,何况这个老头还这样调侃自已:

二是场景设计:这对美国夫妇来到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又是伍迪那个“美国文化人在欧洲”的老套路

三是女星选角:这次是带着浓重意大利情调的中年熟女吉娜·格申:

四是剧情主轴:电影节上夫妇俩分头艳遇,老头自然空手而归,又是伍迪式的有心无力的怨叹。

但《里夫金的电影节》却也是令人惊喜的,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扎扎实实地袒露了他毕生的迷影情结。且看片尾的这段集锦:

早在《安妮·霍尔》里,伍迪就对女友大谈费里尼的《大路》;而八十高龄时,伍迪·艾伦将他的整部电影都献给了影响他终生的经典影片和大师。

当电影突然变成黑白,我们就会看到伍迪·艾伦在“复刻”电影史上那些经典桥段。比如雪撬上出现Rose Budnick的名字时,你会会心一笑:这不就是指向《公民凯恩》里的Rose Bud嘛?

果然,电影马上给你一幅《公民凯恩》著名深焦镜头的复制版:

然后你会看到特吕弗《祖与占》里两男一女的骑车郊游:

费里尼《八部半》里事逼的中产阶级:

戈达尔《筋疲力尽》里的二人同||床:

英格玛·伯格曼《假面》里的肖像构图:

伯格曼另一部电影《野草莓》里草地上的午餐:

布努艾尔《泯灭天使》里桌子底下的羊:

还有最精采的: 伯格曼《第七封印》里的死神:

可是伍迪·艾伦版的死神非常励志:

还跟他本人一样絮叨,总教人健身节食和做结肠检查,比起伯格曼的死神本尊来说,实在可爱太多了!

这不,喜爱伍迪·艾伦又有了新的理由:这老头爱电影爱到发痴,骨子里的幽默又与这种迷影情节相得益彰,给同是迷影的我们带来莫大的快乐。

所以说:痴人不可笑,只要痴得真实,痴得彻底,就是可爱。

 2 ) 看《里夫金》我意识到我更喜欢这个小老头了

看了这么多伍迪,今天看完《里夫金》想到一个词来总结他的“症结”——“怕被愣”。“怕被愣”原文是papelón,西语,来自《艾拉医生的神奇疗法》,书中的意思和词语本身意思不相符,推测是形容一种太过自觉的现实症状,也就是被潜意识或用蛮力将潜意识带到逃离象征界的扫描范围外但没有被实在界完全接受的结果。总之,在伍迪这里是“You know, I can have a wonderful world. I really can. I dreamed myself living there for thousands of times. And, I have to say, I think I’ve been there my whole life. But the problem is, I won’t let me do it. It’s myself that I can’t control...” 但是,但是,到《里夫金》这里,伍迪竟然愿意让自己真正开口说话了。同样是发生了妻子出轨,遇到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这种balabala问题,跟以前发生在伍迪电影里的男主身上的事情一样。但是这一次,伍迪打算转移注意力了,他要把目光暂时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虽然没有达到和解或妥协(因为死神总会来的,就像电影最后死神提前退出棋局一样),但是伍迪终于愿意把喉咙眼打开让大家看了,他问观众“听我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怎样呢?”(当然,我总觉得不能排除伍迪有在讨好大家的意味,毕竟之前发生了那么多事)。除此之外,伍迪这里安排电影的方式我真是太喜欢了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伍迪用了一些他以前都不太会用的镜头(比如突然从菲利普在酒吧打鼓到莫提和苏睡在一起)。还有各种致敬新浪潮导演的方式——看来伍迪真的打算move on了。

 3 ) 把烦忧打包,在梦中做梦

《里夫金的电影节》 𝐑𝐢𝐟𝐤𝐢𝐧’𝐬 𝐅𝐞𝐬𝐭𝐢𝐯𝐚𝐥

𝟏.导演伍迪艾伦总能拍出如同风景画般的欧洲,无论是《午夜巴黎》、《巴塞罗那》,或是这部。欧洲小城在阳光中如此清新舒展,絮絮叨叨的人物也依然可爱迷人。

𝟐. 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平淡的小故事,一位老电影教授被从事公关行业的妻子带来圣巴塞蒂安电影节,看着妻子和新晋导演眉来眼去,郁闷之中偶然对美女医生开始心动。欧洲小城举办的电影节只是个背景,为的是导演要借男主之口发出的对“电影”和“电影人”的种种调侃。看起来像是发表在杂志上的一篇小短文,并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或高潮出现,却也十分轻松愉快。

𝟑. 和以往一样,伍迪艾伦擅长的讽刺与戏谑从不会缺席。喜欢欧洲经典老片的老教授一上来就对新晋帅气导演开始了怼人模式:你拍“反战”主题电影不意味着深刻,反映现实的影片也不等于伟大。这些关于‘电影’的刻板印象只是我们这个愈发追求表面浮华的社会,给自己懒于思考而开的安慰剂。Get over yourself.

𝟒. 另一个很有导演特色的是,借男主角梦境与现实的交织,重新演绎了一遍致敬大师的片段:《公民凯恩》《祖与占》《第七封印》《筋疲力尽》《泯灭天使》等等经典片段被老教授的幻想重新搬上脑海中的银幕。伍迪艾伦本人对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布努埃尔这些人的钟情不必再说,也让自己的迷影情结再次过了瘾。

𝟓. 伍迪艾伦自己曾经说:我成不了伟大的导演。他片中的男主同样写不出心中向往的,能比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严肃作品。但‘伟大’本就难以定义,至少在持续多年的丰盛创作力下,我们跟随他的作品,一次次在梦中做梦。像好听的片尾曲唱的那样:Wrap your troubles in dreams, and dream your troubles away.

 4 ) 厨艺大师用最后的边角余料做成的一道告别小菜

伍迪·艾伦自从1960年代末投身电影创作以来几乎从未间断,每年一部,除了1974和2018年。《里夫金的电影节》(Rifkin’s Festival)是他作品名录中的最后一部,出自2020年,艾伦85岁的时候。

这部电影无法进入他几十部作品中的最佳之列,或许连平均水平也没达到,但就像厨艺大师用最后的边角余料做成的一道告别小菜,即使拍个黄瓜也仍有风骨,值得品尝。艾伦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环境与语境熟悉而亲切,一群不用为通胀和房贷发愁的人永远将时间花在琢磨性、爱与生命终结的意义上,以神经质中透着幽默的方式。他们打心眼里着急的是通俗创作固然挣钱,可怎么也无法实现想象中的高雅追求,所以为写得好剧本但写不出小说而感到深刻的自卑,另外的主要苦恼往往来自模仿能力不错但总感觉原创性缺乏。

扮演主角的演员Wallace Shawn最早出现在艾伦电影中是1979年的《曼哈顿》(Manhattan),身份为教授,40多年后的这部作品中他的身份仍为教授。画家形象也常在艾伦电影中出现,当然其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够抵抗住裸模的诱惑。

也跟伍迪·艾伦从前几乎所有的电影里一样,世界上没有幸福的婚姻,只有出轨的男女。这部电影中的妻子建议丈夫引入一位英俊导演共同生活,她和导演睡床,丈夫睡沙发,巴黎左岸常见的样式。丈夫听到后的反应跟问早餐煎两个还是三个鸡蛋一样,根本没有震怒,而是温和地问到,这个想法对于纽约布朗区长大的中产阶级犹太人来说是否有点过于波西米亚?

 5 ) 伍迪·艾伦:我注定成为不了伟大的导演

自从当年猥亵养女的指控在2017年被重新提起,伍迪·艾伦的工作便不断触礁:先是亚马逊放弃发行他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随后该片主演与曾经合作过的演员们纷纷发声,都明确表示不会再与伍迪·艾伦合作。

失去北美电影市场后,伍迪·艾伦在2019年被迫转战欧洲,拍摄和制作他的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这部影片于去年九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亮相,但媒体评论方面,尤其是北美市场,热度骤降,反响平平。

2020《里夫金的电影节》

无论是媒体还是影迷,很多观影者似乎难以将导演的个人轶事跟作品剥离开来。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作品之外,他的八卦似乎更好看。而私事越是丑陋,电影就越无人问津。

伍迪·艾伦导演

看完《里夫金的电影节》,作为老伍迪电影的爱好者,我默默地松一口气。这部电影并没有跟旧日风波产生任何关联,对男女情爱的戏谑也一如既往,台词金句更是不断。

丑闻劝退了国际大牌明星,但还是有路易·加瑞尔这样优秀的欧洲演员加持。参演的美国演员名气虽然很小,气质上却与伍迪·艾伦的电影风格融合得宜。

而女主角吉娜·格申最是神奇。她有着一张神似索菲亚·罗兰的脸庞,着实像极了一个纯粹的欧洲女人;但她却说着美式口音的英语,举手投足间也有着伍迪·艾伦最热衷刻画的“美国旅欧客”的味道,由此产生一种奇妙的融合。她与路易·加瑞尔的对手戏更是美得令人挪不开眼。

影片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妻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的奇遇。丈夫是一位电影教授,妻子是电影制片人,他们与路易·加瑞尔扮演的年轻导演的合作影片在圣塞电影节放映。

身为教授的丈夫见妻子与导演互动亲密,便开始心猿意马。他不但噩梦连连,随后还意外邂逅了一位漂亮的西班牙女人,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滑稽的故事。

电影与戏剧行业常常都会被作为伍迪·艾伦电影作品中的社会背景(《纽约的一个雨天》《咖啡公社》《子弹横飞百老汇》)。而从《里夫金的电影节》这个片名便可以探知,这又是一部拥有类似背景的影片。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故事充满令人惊叹的巧思和新意。

各种情爱桥段被穿插在整个故事线中,配合男主角因现实而产生的不同梦境,呼应“电影节”的情景。

整部影片,就像是伍迪·艾伦办了一场“致敬经典”的系列短片展:费里尼的《八部半》、特吕弗的《祖与占》、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布努埃尔《泯灭天使》、伯格曼的《野草莓》《假面》《第七封印》……做梦都是这些电影里的场景,确实是迷影入了魂。

致敬费里尼《八部半》

致敬特吕弗《祖与占》

致敬戈达尔《精疲力尽》

致敬布努埃尔《泯灭天使》

致敬伯格曼《野草莓》

伍迪·艾伦对上述这些导演和电影的热爱早已不是新闻,在去年出版的自传《Apropos of Nothing》中,他就提到自己与这些大师级导演的渊源。尽管他与某些导演仅有通过电话(比如费里尼)的浅浅接触,但伍迪·艾伦还是毫不避讳他们对自己的影响,那就是,他认为自己注定不可能跟这些大师比肩。

以伯格曼为例,伍迪·艾伦曾在自传中表示,伯格曼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而《里夫金的电影节》的最后一个梦境,正是《第七封印》中死神出现的桥段。

致敬伯格曼《第七封印》

按照伍迪·艾伦的一贯导演风格,对经典的致敬自然是以幽默为主。扮演死神的演员(此处保留一个惊喜)像是彩蛋一般悄然亮相,对白也令人捧腹。

然而,幽默的意味深长令人心有戚戚,如此密集而坦然地致敬自己不能够赶超的导演,有一种妥协又认命的意味。偶像崇拜最常发生在青年时代不是吗?所以,也许是伍迪·艾伦认为自己在电影创作上难再突破,因此回顾给予他灵感的作品,将自己树立的标杆公之于众。

这些作品正代表了他理想中的电影,而他自己只是擅长在电影里讲笑话而已,跟他真正所仰望的终究相去甚远。

对于普通影迷,哪位导演更伟大,只是各有所爱的选择题。固然会有影迷像伍迪·艾伦一样将伯格曼列在王座上;但也会有影迷更偏爱讽刺与谐趣,因而对伍迪·艾伦青睐有加。

而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作为标杆的同行自然会激起竞争意识,只是伍迪·艾伦从未在自己过去的作品中流露出想要超越谁的野心。

在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中,伍迪·艾伦真实地袒露了的追求。他并不是没有野心,但他还是做了自己擅长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法做别的。

正如同伯格曼当年邀请他去法罗岛做客,伍迪·艾伦以没办法吃酸奶过活而婉拒了。但他绝不是不想见伯格曼,在别人看来有些拧巴和固执;但他其实是以退为进,告诉大家他并非没有靠电影名垂青史的理想,同时自认,他不是同样伟大的导演。

我们都知道,伍迪·艾伦注定会靠着电影名垂青史,他早就已经做到了。而这部《里夫金的电影节》只是老头“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自说自话。

观众当然需要伯格曼的电影,需要费里尼的马戏团,也需要新浪潮作品与好莱坞商业大作。我们所需要的电影类型与风格永远不会穷尽,更不会减少。所以,我们也会一直需要伍迪·艾伦的电影。他的电影总是那一类故事,但从不失趣味。

在《里夫金的电影节》里,男主人公有句台词说,“从政治观念上说,我们会有一个理想世界,但我们还是会有很多令人害怕的问题。”这也许是伍迪·艾伦对于往事再起风波的回应。

现实不会因为被理想化就停止制造新的问题,所以老伍迪一定会继续创作和拍片,继续为观众们提供绵里藏针的讽刺、情与爱的荒诞离奇,以及让人会心一笑的智慧。现实如此麻烦,但我们只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

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6 ) 伍迪·艾伦在唠叨些啥

可以说本片非常地伍迪·艾伦了,充满了中产知识分子的骄傲的自卑,有趣的是伍迪·艾伦在本片直接翻拍了太多的影史经典,我试图以我所知的知识罗列本片中出现的一些小元素。

以影片时间顺序:

片头电影节环境描写出现的第一段对话,讲到艾希曼。

讲的是这本汉娜·阿伦特的纪实文学,据说当年欧美的知识分子必读书目。

霍华德·霍克斯导演,导演后面会再次被cue。片中的女主是著名的凯瑟琳·赫本(历史上第二有名的赫本,斯科塞斯的《飞行家》中女主原型),而片中加里·格兰特饰演的男主角,应该是伍迪·艾伦电影男主的最初雏形,唯唯诺诺紧张兮兮的知识分子,并永远有出轨的欲望。

《育婴奇谭》

来自旧好莱坞时代顶级大导演比利·怀德。

时代经典了,在各种影视剧中都被频繁cue到,比如《老友记》和《老爸老妈罗曼史》。

然后在里夫金的第一次梦境中,重现了《公民凯恩》。

当年划时代的深焦景深镜头现在已经非常常见

恶搞了一把玫瑰花蕾。

随后的一场脑海想象中,致敬了费里尼的《八部半》,在伍迪·艾伦的画面里,英文老师直接告诉他不要拍的太晦涩,我想这是所有人看费里尼的最大问题,太特么晦涩了!

太麻烦了 有空继续写

 短评

在导演这个行当中,真正能够做到「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的人不多。我有两个候选:一个是愈加「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洪尚秀,一个是早已「绝圣弃智」的伍迪艾伦。因所得非所求而导致的「出轨」是必须的。逃避?不不不,那是《狂人皮埃罗》的风格,不是《公民凯恩》的选择。创作危机?不不不,那是《八部半》的问题,不是「五十一部」的问题。伍迪来《里夫金的电影节》似乎只有一个目的:以影迷身份给影迷拍电影,并以影迷姿态看电影。通过陈旧又略微有些新意的电影情节,我们很容易发现,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和权力不对等的两性关系不是这位老人的需要,平起平坐的爱情关系才是令他保持高产的灵丹妙药。似乎是从《咖啡公社》开始,伍迪电影里的主人公,无论世俗男女还是神秘死神都是被金灿灿的夕阳色所笼罩,那些极富层次感的光晕,温柔而耐看。

10分钟前
  • Muto
  • 推荐

这种致敬实在是太无趣了吧,即使是我这种老头毒唯都嫌弃的地步了。最灵性的是挑3p对象,女人说汤姆哈迪,男人说我弟媳

15分钟前
  • 想吃肉
  • 还行

小说家随电影公关妻子同游圣塞电影节,却发现妻子和她代理的导演暧昧不清,做着《公民凯恩》梦的丈夫,也和凯恩一样经历着婚姻危机,气出了心悸的他,看病时却意外邂逅女医生,小说和现实、电影和电影节都融为一体,简直就是迷影盛宴。伍迪·艾伦将小说家的幻想做成各种经典影片的桥段来致敬解构,配合明媚的天、碧蓝的海、美丽的城和可爱的人,奉上了《午夜巴黎》之后的最佳作品。PS我也想和路易·加瑞尔这样年轻帅气有才华的导演暧昧。PPS妻子喜欢瑞恩·高斯林和汤姆·哈迪,哈哈哈哈我也可以。PPPS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演《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太搞笑了。

16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电影不会催生奇迹,不能延长爱情,无法增添魅力,更不可成为现实。电影,就是电影,只是电影。看电影就足够美妙了,你还在奢求什么呢?(没奢求什么,是你自己拍《开罗紫玫瑰》撺掇我们做梦的啊,气人!!

2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Woody Allen依然在坚守他的信条——“一定坚持原创,实在忍不住想抄,也得抄最好的。”可是这次抄的有点过于偷懒,毕竟年纪大了,又陷入前所未有的职业困境,可以理解。如果能设计主角跟年轻导演之间电影观念的代际冲突,效果可能会好过同属过去式的“欧洲—好莱坞”对立关系。另外,Wallace Shawn实在是丑到欠缺说服力,他适合卡通角色,年轻时能演芝麻街里的科米蛙,现在可以演伤心蛙了。

21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希望伍迪艾伦健康长寿,多吃水果蔬菜低饱和脂肪饮食,一定要锻炼,强度不用很大但每天都要坚持,别吃加工食品,也别忘记做结肠镜检查。

24分钟前
  • 新桥镇恋人
  • 力荐

伍迪·艾伦的新作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尽管总是重复相似的故事,但那股子自嘲与戏谑劲儿就是这么有趣。这部算是结合了小老头的“城市电影系列”与元电影癖好。维托里奥·斯托拉罗镜头下瑰丽迷人的圣塞巴斯蒂安。一系列对费里尼、伯格曼、布努埃尔、戈达尔与特吕弗的【复刻影梦】都是信手拈来的发挥,在餐桌上报菜名般抖出[忠臣藏]与[影武者]演职员名单的段落,周围食客一脸迷惑嫌弃,真是对评论人不解风情“装X”的神还原。男主与女医生的尬聊、女医生丈夫被捉奸后的哭闹滑稽而真实。或许,在自负与自卑间徘徊,注定是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瓦尔兹版[第七封印]死神压台,给予养生秘笈与心灵鸡汤,虽简单俗套,亦彰显出人生的本来面目:一切看上去都没什么意义,但总应设法填满空虚,让自己充实起来。(8.5/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这拍的不就是沙丹退休以后的人生?

3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第54部Woody Allen。以戏谑+致敬的方式反复重演一贯主题,被cue影片不仅为了凑“迷影”,兼有点明主题的功能:《公民凯恩》——永存心底的rosebud;《八部半》——创作的焦虑;《祖与占》——三人行经典梗指代现实状况;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样的故事永远说不完; 《精疲力尽》——黯淡收场的确breathless;《假面》——破碎婚姻的真实;《野草莓》——回应“梦见自己做梦”,与父母的和解,质疑婚姻,面对死神的坦然,对老去的焦灼感;《泯灭天使》——惯常讽刺中产阶级;《第七封印》——在坠入黑暗国度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愧是老伯&费费忠粉,但老头不想再拍《影与雾》《爱与死》《罪与错》《我心深处》这般严肃的片;调侃影评人延续《好莱坞式结局》。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很标准的伍迪·艾伦量产,来自晚年的自我剖析,高知和文青的结郁所在。是不是看过了那么多电影,却仍没有过好这一生?电影里什么都有,什么都讲过,可唯独不是你的经历。

41分钟前
  • 后自愈
  • 还行

我们来电影节看电影,伍迪·艾伦来电影节偷情。漂亮的圣塞巴斯蒂安,熟悉的迷影小剧场,小老头用一个个荒诞的梦向欧洲电影大师致敬。虽然没什么惊喜,但胜在够轻盈,而且看完又暗暗期待这个86岁顽童的下一部片,你若拍片,便是晴天。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天哪笑死了,真的没想到老头还能抖出这么多东西,应该是作品序列里最迷影的一部了吧!从《公民凯恩》到《第七封印》基本把电影史里的名作全恶搞了个遍,看出来老头还是唯爱伯格曼。表面上还是欧洲艺术电影与好莱坞的对抗,联想到近几次大奖风向不得不说很会阴阳怪气,当然被黑的最惨的还是到处跑电影节的影迷吧哈哈哈。尽管如此结尾的感情戏应该还是近几年里拍得最好最真诚的,找回了一点巅峰期的神韵。好多情节在影迷看来都会有共鸣吧,每个电影节都能有很棒的回忆,在电影节认识的朋友都是最好的人,感谢有电影让我们相知让我们做梦。

49分钟前
  • 海王星黎明
  • 力荐

喜欢伍迪艾伦的人会有一百个喜欢这个片子的理由。依然是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可看着看着就笑不出了。同侪寥落,新人辈出,点到的导演大部分都已驾鹤西去,老头似乎也越来越觉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话不投机了。这最后一点点的自说自话拼成的电影,怀念一批大师,怀念逝去的时代。

53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三星半。因为我不high谜影手法,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直白,而非一种高级的手法,当然这部电影用得很不错,也很认真,有内容,有意义。比较微妙的是,这个电影是诞生于全世界都在讨论伍迪艾伦的私生活的时候,他拍了一部说电影的电影,有致敬的形式,也有评论的形式,还有主人公经历一个一场电影节的旅程对自己的“what I want,who I am ,who in the world am I ”的思考,伍迪艾伦是很会写人物的错误的,既有矛盾的性格,又有错位的欲望,最后以耐人寻味的失利收场,但谁看了都满足,因为他的电影就是我们人生里的一汪池水,风吹皮皱。

55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20/01/12:老头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呢,哼!21/12/16:拖到年尾终于依依不舍得看完 个中妙梗 彼非鱼 不用强求

60分钟前
  • 2046小马
  • 还行

观影过程很放松,会给你会心一笑。但看后细想,人物关系其实仍然是伍迪多年来的命题:女性在老挫知识分子与高帅艺术家之间的抉择,而男性总在抱怨。然后加插了不少拼盘式的迷影梗黑白片断,灵感来自于主角痴迷且主攻的领域,再转变成一个合理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魇,这些拼盘是伍迪怀旧的产物,但明显不及过去类似《星尘往事》那样有意义。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内在的,外界的,身体的,舆论的,家庭的,世界的,各方袭来的挫折与阻碍构成了创作上的深情,许久未见的真我流露。他来到欧洲,仍牵挂着纽约,在如今“变质”的电影节艰难的呼吁经典,缥缈的婚姻导致的背叛化作欲言又止的祝福,投身写作还是回到电影,情感困境入梦变幻为那似曾相识的黑白告诉了我们画面外老人的优先选择。戏里戏外,他都又一次与死神下了盘棋,不管怎样迷茫踌躇的未来,先好好活下去。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再一次为他带来了“新生”,重获再一次审视自己漫漫人生路的喘息和契机,为其依然能够拍摄而喜悦,亦为其能够因阻力故短暂停留而欣慰,其思考的究极问题似乎可以暂时先告一段落,目前他最需要的,是片尾那最后一句台词的询问,穿越到银幕之外。“感谢听完我的人生碎碎念,请问你们如何评价”,我们依然爱您,祝身体健康,创作不息!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因为他更喜欢有字幕的电影”

1小时前
  • 白日梦鱼
  • 还行

6.9/10 一封过于直白甚至略有肤浅的电影情书附上一贯的小老头碎碎念,过度饱和的色调和广角畸变镜头抹去了作为“法式小品”的可能性,最后只落得一汪存在主义糖水,文学梗和电影梗把本应有的“风趣”占尽,所谓的欧洲大师都被“致敬”(戏耍?)一遍:公民凯恩,野草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假面,第七封印,八部半,祖与占。最后谈分手女方还不忘沃霍尔和Rauschenberg的画(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这两位被小老头嘲讽为“商业画家”了)。但是手段太过于单一和简略,只是一些经典桥段的文本改写,而且现实-梦的单调二元似乎也未与作家-医生的关系产生更多构建。圣赛的美景似乎难以与小老头反复地自我怀疑,生死质问相互调和,还是布鲁克林桥下更合适。其中野草莓桥段主角推荐了冷门的稻垣浩执导的《忠臣藏》,值得一提。

1小时前
  • 鲍勃粥
  • 还行

啊,又老又丑的文艺男使劲撩妹的样子是多么可悲

1小时前
  • 海贼拉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