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绳上的魂

DVD

主演:金巴,曲尼次仁,夏诺·扎西敦珠,索郎尼马,益西旦增,更登彭措,益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2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3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4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5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6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3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4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5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6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7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8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9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皮绳上的魂》的升维叙事

首发于公众号 奇遇电影 cinematik 八月档里最好的一部华语片,当今电影市场上难得一见 2017年8月2日 作者_胤祥 编辑_鲸鱼

《皮绳上的魂》我是在去年的上影节看到的,按照电影节的玄学来讲,它有一个中间靠后的绝佳签位,并且有着一个颇为怪力乱神的故事结构;而考虑到当年的主席正是以豪放不羁怪力乱神著称的前南大神库斯图里察——所以我看完就在奇遇后院群里放话,金爵奖估计就是它了。谁知最后被颁奖结果无情打脸,《皮绳上的魂》最终收获最佳摄影奖,而金爵奖则是我此前看好的最佳摄影奖《德兰》。于是我当即就用上了“信封装错了”这个梗。

不过从库爷此后的表现来看,他还是蛮喜欢这部片的,在他一手操办的“库斯滕多夫音乐和电影节”(Küstendorf Film and Music Festival,其实根本就是“库斯图里察和他的朋友们吃喝玩乐电影节”)上,特意邀请张杨导演带着《皮绳上的魂》和《冈仁波齐》去做大师班。如今趁着《冈仁波齐》票房逆袭的东风,《皮绳》也终于定档8月4号,真是可喜可贺。

老库站在「库斯滕多夫音乐和电影节」的海报前

这个节其实可以改名叫「库斯图里卡和他的朋友们的吃喝玩乐电影节」

《冈仁波齐》国内票房逼近1亿,是今夏文艺片的奇迹。乘此东风,同时拍摄的《皮绳上的魂》调档至8月18日(此前的8月4日依然有全国部分提前点映场次)

上影节之后的8月,《当代电影》组局,我与开寅老师、王旭东老师一起与张杨导演搞了一次颇为高大上的“四人谈”。其实围绕这两部影片的重要问题都在这个访谈里说得很清楚了。专门再写一篇文章是要来谈谈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是的,摄影根本不用我来夸,有多好你看了就知道,仅仅去看摄影就值回票价了。

首先亮观点:影片中“作家”这个人物为剧作增添了一重自指性结构,而这种结构又反过来成为了一种在西藏这个空间中,独特的时间观念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主题的最恰当表达;由此这个结构超越了常见的用法,而进入到了对时间维度的把握,确切地说,是一种“升维”的叙事。

在拍摄现场的导演张杨,他在一年内同时拍摄了《皮绳》和《冈仁波齐》这两部电影

要谈《皮绳上的魂》,绝对绕不开的是《冈仁波齐》。

张杨花了近1年时间交替拍摄《冈仁波齐》与《皮绳上的魂》两部影片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不同时间维度上进行的创作。《冈仁波齐》几乎被诸多观众错认做纪录片,叙事上也近乎平铺直叙,这里自可以荡开一笔,谈点德勒兹,不过正如贯穿全片的视平线机位提示的那样,《冈仁波齐》的时间是近乎自然主义的线性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中时间的呈现方式是通过将其空间化而展开的,具体的表象就是那条可供磕长头的公路,它的延展状态和材质与拉萨市的街道和冈仁波齐的土路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六月夏初上映的《冈仁波齐》震撼了很多观众,可它并不仅仅是一部清心明目的“纪录片”

不过《皮绳上的魂》的状态就完全不同,首先片中的时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你并不能通过细节将故事时间坐落在某个清晰的年代,而这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往前追溯甚至可以说是典型第五代影片中对时间处理的某种传统:(民族)寓言式的写作【参考《黄土地》《红高粱》《双旗镇刀客》】。影片中猎人塔贝、少女琼和少年普护送天珠这一条线,与复仇的兄弟俩这条线基本处于一种前现代状态,其造型与空间元素,以及人物所遵循的行为逻辑都是如此。比如人物完全不走公路(与《冈仁波齐》是鲜明对比),以及预言、命运、复仇这样希腊悲剧式的情节。

《皮绳上的魂》改编自扎西达娃的两部小说,先是讲了一个死而复生的猎人的故事

如果只有这两条线,《皮绳上的魂》也就仅仅止于一个不走公路的公路片,和一个复仇追凶的动作片的混合体。但张杨的勇敢之处就在于第三条线“作家”的处理。《皮绳上的魂》实际上改编自著名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两个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

原著作者扎西达娃,被称为20世纪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先锋小说的代表【扎西达娃是个男的!!】【另外,谢飞导演的《益西卓玛》改编自扎西达娃的短篇小说《冥》】

逃犯、少女、少年一路的行走,以及复仇的兄弟俩来自《去拉萨的路上》,这一部分是个比较传统的故事。改编中去掉了文革背景,以及一个我本人特别喜欢的情节——复仇者不仅是人,还有一头熊,而人和动物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而本片出彩和提气的部分其实都来自《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

这部短篇小说堪称扎西达娃最重要的作品,主要内容大概可以这样概括:一个作家为了填上自己多年前未完成的小说的大坑而踏上旅途,并遇到了自己笔下的人物,与他们一同走向小说的结尾场景——莲花生大师的掌纹地,并为他们写下结局。文学技巧上一方面是对元写作或者元叙事的探讨或曰对叙事机制的曝露,另一方面则是自觉地使用八十年代在内地文坛风靡一时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当然《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关于现代性、现代人乃至现代中国的讨论,这些被电影改编统统略过,而只抽出了其中元叙事和时间观念的神髓。

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

张杨和扎西达娃从2007年就开始合作改编这个故事,到开拍前一共做了七稿剧本。几乎不可改编的《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因为有了《去拉萨的路上》强动作线的加持,在电影的逻辑下可以说是成立了。张杨和扎西达娃还为《皮绳》里塔贝加上了护送天珠的任务,并把“作家”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处理成看似承担着“夺宝”任务的追击者之一。这样影片就具有的三条交叉蒙太奇性质的动作线,“追-逃”成为了人物的基本逻辑。这个处理是非常自觉的电影化手法。

但是作家的身份一旦亮明,这部影片陡然拔高了好几个层次。技巧层面而言,这种手法自然是元叙事,近来最为成功的案例当属弗朗索瓦·欧容的力作《登堂入室》。这种技巧曝露的叙事机制,并且一定程度上(虽说根本不是主要的)也涉及到了所谓“真实-虚构”之间的关系(再度与《冈仁波齐》形成互文关系),同时也将一部典型的动作片提升到了探讨“电影文体”的高度。而从叙事与时间观念的层面来看,这种手法则明确地架构了一种独特的时间观念。我将它称之为“升维的叙事”。

影片中的“作家”一直在追寻自己故事中的男主角

还是得拿科幻电影来举例子。在《星际穿越》中,马修·麦康纳掉进黑洞后进入了五维空间,在升高的这个维度来看四维空间,影片给出的呈现方式是他所在的四维时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单帧照片的形式可以被悬浮的麦康纳一览无余(在这个意义上,克里斯·马克的PPT电影神作《堤》也可以被看做是高维度的叙事哦)。

《星际穿越》中的五维空间,可以看到无数帧四维空间的平面时间

在《降临》之中,艾米·亚当斯最终明白了七肢桶语是一种高维度的语言,可以完全碾压四维空间,由此她才“看见了未来”(不得不再加一句吐槽,特德·姜的原作《你一生的故事》比影片高级多了)。

七肢桶的时间观和语言一样,都是非线性的

而在《皮绳上的魂》里,作家的介入不仅赋予了故事以(并不完全闭合的)因果联系,而且使影片的魔幻色彩得以成立,此外还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叙事人问题。最有趣的是因为作家本人也进入了故事,这种自我指涉实际上最为清晰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轮廻与宿命。

而在时间层面上,作家由于掌握着叙事的主导权,实际上他所处的时空(由汽车、公路等现代元素所标识)与塔贝、琼、普,以及复仇者并非同一个时空(这也是影片前半部分他总是追不上的原因——其实与其说追,不如说是寻访踪迹)。而在叙事升维之后,不同时空交叠在一起,在线性因果逻辑被打破的同时,前现代的时空与现代的时空发生了融合。而作家最后给出的结局,又是塔贝一生的因果——注意,片尾的闪回其实不是闪回,而是在处在高叙事维度的作家对因果的阐释,这一点恰好与《降临》全片最勇猛的叙事学技巧“闪回=闪前”形成了呼应关系。

动作戏比较多的另一个时空

张杨的这一处理,自然有出色的原著打底,但最终能提升到如此高度,还是基于他自己对西藏文化的深入研究。在个人造型上的巨大变化,恰好是张杨从《无人驾驶》《飞越老人院》的浮躁,到沉入西藏的修行式创作之后的直接反映。

张杨近照

张杨自己也谈到,在西藏,对时间的感知方式是不一样的,“一百年前到五十年前的服饰和今天的服饰没有太大差别,甚至房子格局都没有太大变化”,因此对他而言时间是可以被有意混淆的。而混淆时间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藉此回到西藏这一独特的空间之中去,并表达与这一独特空间相关的宗教-哲学问题:

自指的叙事,就是自证宿命,也就是轮廻;并且,只在西藏发生。

「轮」的意象在藏传佛教中时常出现

《皮绳上的魂》也并非没有问题,两篇原著小说尽管有相交之处,但一篇动作戏抢眼,一篇世界观强大,终归难于轻易整合。而增加的“天珠”根本就是一个麦格芬,并且实际上把故事的重点转移了;而增加这个麦格芬带来的“夺宝”这条线,其实与《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的主题并不算十分相容,基本上是为了提升影片商业性的选择(主角的明确任务,或所谓A故事)。作家那条线的处理,前半段稍显游离,后半段又有些烧脑。好在即将上映的版本与上影节版本相比,删去了15分钟,处理的应当是更加紧凑。

不过无论如何,《皮绳上的魂》都是当今电影市场上难得一见的作品,张杨一番修行之后简直变成了电影界的一股清流。我相信踏实努力的人自有福报。

 2 ) 难解的谜题,神秘土地上的自由幻象

《皮绳上的魂》是一个庞杂外壳下的魔幻故事。复杂的叙事,交错的时空,整体架空的气象环境,无休止的预言和旁白。

同样是自我审视和对于生命的探究,《冈仁波齐》的追寻是可望和直白的,是返璞归真的藏民生活展现,故事在波澜不惊中娓娓道来。与之相比,《皮绳上的魂》的追逐与疑问更多了些宿命感,叫人在现实与故事交叉中一次次闯入跌宕起伏的神秘时空,陷进更深的怀疑和拷问里,拥有不间断的无穷无尽之感。是一场容量很大、虚实交互的藏地情仇。

《皮绳上的魂》改编自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前者讲述在活佛引领下,两个年轻人对于香巴拉的寻圣之路;后者则是逃亡者和复仇者的一段前行苦旅。张扬将这两部小说的剧情融合,把不同时空的人物事件摆放在一张画幅里,又因报仇、赎罪、追寻这些常人动机而将其联系在一起。看这一堆人各怀心思地向着掌纹地前进,为今生寻求了断,其实各中早有更深远的缘由。开头护送天珠的小女孩,奄奄一息时将天珠交与了小鹿。小鹿被猎人所杀,猎人遭天谴后起死回生,继承了运送天珠的使命。在护送天珠的途中,猎人暗中扮演着逃亡者的角色,被与自己有世仇的刀客追杀,被天珠的窥伺者尾随,被深爱自己的女人和精灵一样的男孩跟从,被无来由的神秘客追踪觅影。

由天珠和仇恨相连的人物,共同步上翻山越岭求了断的征程,在兜兜转转之中消磨业障、肃除心结。作为赎罪者的猎人塔贝性格暴烈自私,死而复生后的他获得了虔诚者的身份,却仍在寻圣路上郁结于心;作为追随者的女人和孩子,一个是善良温暖的女性代表,一个是先知般的启迪存在,看似无缘故的跟从贝塔,却在无时不刻地帮助他化解心魔,以专心找到护送使命的真谛;作为复仇者的两兄弟,弟弟因报仇至上而变得误杀嗜血,哥哥因想找回出走寻仇的弟弟而开始对贝塔的追踪;作为暗自追踪的神秘客,为了走出创作瓶颈而跳跃时空,渴望在现实中与自己笔下的人物“塔贝”会见。

身份各异的人们行走在风光旖旎的藏地神域里,没有《冈仁波齐》里的边陲苦寒,也没有我们对于西藏风情中白雪积山、寸草不生的荒凉印象。《皮绳上的魂》色彩明亮,云兴霞蔚与湖光山色遥相呼应,色调丰富、层次盎然。远景近观之中,有种令人屏息凝神的美。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众人持着自己的使命和夙愿,带着与藏地世界相契合的生存态度坚定爬行着。在这条通往人间净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的意味少了许多,反而多了种神话故事般的灵动感。

这份灵动感在于小男孩的神秘先知与无故消失,在于作家身份揭示后的觅得结果,在于被赋予了灵气的小鹿和作家童年时的窥探躲避,在于他们倒下一人另一人继续完成的任务传递。

不论是赎罪者、复仇者还是追随者,在追赶间相遇时,大家都变成了去往圣地的前行者、护送天珠的传承者和生命故事的连接者。或者说,每个人在追寻路上都有了更新的奇遇、崭新的困惑,随着对于那片神秘猩红掌纹地的逐渐接近,遮挡在真相前的面纱缓缓揭开。

结尾悬而又悬的刀客对决,了断之间,作家也找到了笔下的“塔贝”。这像是故事里的故事,又像是作家突破次元壁般的屡屡跳出。可贝塔却说:“我好像在哪见过你。”

塔贝带着天珠走到掌纹地边界,兄弟俩团聚,复仇者以血剚刃,作家寻人得愿、往事回忆浮出水面。

而后呢?作家背负起了塔贝的使命,继续前行。那计算日子用的皮绳,带着与佛珠数量相同的绳结,开始了新的引领之路。

这一切真的存在吗?到底是场仅存在内心的孤独朝圣还是虚实之间真的有了交集?

一个故事像是结束了,然而结果和真相仍是谜团。

张扬导演把自己对于生命的疑问,对宿命感的焦虑铺平在了神圣的掌纹地上。他对于掌纹地本身,是带有“走进怎样,没走进又怎样”的哲学思辨的,鼓励观众同电影里的人物一起,在领悟中获取幻象。就像塔贝这个人物是从作家手中“逃走的幽灵”,如果他是在逃离后重新上路,接受使命、受到洗礼,忘掉仇恨和杀戮之心,又在与作家——自己的创造者相遇后,向他传递使命。那么,作为创作者的作家和被创造出来的贝塔,是不是存在于早已注定的宿命之中呢?

观众完全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理解成,这些不过是由更高阶神明的有心布置罢了。

任由想象,肆意开放的情节内核。神乎其神的故事,在藏地风情里显得格外真实。只不过,这些人的身心斗争都是在路上行进的,连结果走向的不明确,也必定是在前进中模糊消失的。这一点,与《冈仁波齐》的坚定行路是一脉相承的。

此外,电影中的复仇刀客,莽撞猎人,衷心烈女,神秘食客等等,在黄土飞扬的西藏戈壁上伫立凝望,颇具西部片的神态意味。尤其是那场小酒馆的饭桌戏份,数人相聚,隔墙有耳,一个眼神便能行通风报信之举,俨然一出中国藏地般的《西部往事》。

不过在这个时空交错、虚实穿插的神奇故事里,你很难称它为“往事”。毕竟在作家创造的魔幻与现实相交的世界里,他的角色与自我不仅仅是回归往日,更是要在前行中追逐未来。张扬将之化作影像,文学性与超自然般壮阔的气象融合,形成一种超越怀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更深的自由环境。你在其中看不到具体的时代气息,却能感觉到自己真真切切的存在其中。那种对于本我的体悟感,远超过了对周遭环境的真实感受,以及作为凡人,在神明凝视下的无力反抗。说到底,信仰的力量为《皮绳上的魂》突破了西部片造型化的既视感,是使其加重意境的一笔,更是整片超越性的灵魂所在。

电影结束,脱离了影像照顾的我们依旧想要追寻这种自由的现实入口,想要到达意与境的结合处,想在现实生活中再次体会影片中的茅塞顿开、拨云见日之感。何能如愿?

“不要追求,不要寻找。”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欢迎关注。

 3 ) 《皮绳上的魂》:在虚实之间寻觅真我

从2013年开始,张杨导演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套拍了《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两部影片,在此之前,他深入到藏地,与藏人生活在一起。实际上,这种经历本身便是一种寻找,是一场修行。非常巧合的是,这两部影片也都是关于“寻找”和“修行”,影片内容与拍摄过程有了奇妙的互文关系。

这两部影片另一个共同点是,张杨想要探讨的是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冈仁波齐》没有剧本,张杨的剧组将演员带到路上,将考察过的或者当时遇见的朝圣者的经历融入到电影之中,捕捉到演员在朝拜路途中因真实感悟生长出的细节,摄影机或近或远,处于旁观者视角,影片呈现出非常朴素的面貌。然而,这一关乎“信仰”的举动掺杂了摆拍、表演与提炼,影片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背离,这也是它遭人诟病之处。

迥异于这种伪纪录片的手法,《皮绳上的魂》它用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探讨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

从叙事上看,影片分为三条线索,第一条是猎人塔贝捕杀猎物后被雷电击中而亡,扎陀活佛召回他的魂,派遣他将天珠送往圣土掌纹地;第二条是占堆、郭日两兄弟为报复仇追杀塔贝;第三条是作家格丹一路追随塔贝。

在第一条线索里,影片融入了藏族宗教的元素,如起死回生、送圣物、通过苦行清洗罪孽,这与《冈仁波齐》的主题非常相似;第三条故事线是全片的重心所在,格丹追随塔贝与其同行者琼,而他们正是这位作家未完成的小说中的人物,作家是为解决困惑而来,他想要知道他笔下人物的命运走向。

这两条线索均来自于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小说通过塔贝和琼不同的命运抉择来呈现现代物质文明对于藏人的冲击,小说的结尾荒诞,苍凉,人物充满困惑,又在死亡之中寻找到对于信仰的坚定。电影则剔除掉了这一点,着重讨论的是现实与虚构的关系。此外,电影添加了运送天珠这一任务,为的是让影片具备更多“动作性”的内容,这也符合电影对于影像的要求。

为了增添更多“动作性”元素和戏剧性,影片的第二条线索将《去拉萨的路上》的复仇故事纳入进来,这是一条非常类型化的叙事线,类似于西部片或者武侠片。导演运用了接近于莱昂内西部片中口哨旋律的配乐、动静结合的氛围营造手法和近景切远景的剪辑惯例,使得这部分具有相当强烈的速度感与视觉张力。在这部分中,占堆、郭日炽热的仇恨逐渐向宽恕转变,他们的复仇之路实际上也是一种救赎之旅。

以上三条线索,道具与人物举止都有很大的差异,第一个线索中的多个藏人向格丹否认见过塔贝,这让三条线索看起来像是处在平行世界之中。这是导演故意为之,因为他要将这三条线索分列于三个不同的时空。从这种时空结构来看,《皮绳上的魂》是一部艺术电影。去年的《路边野餐》与《长江图》都在不同层面上对时空观有深入的挖掘和呈现。

《皮绳上的魂》的这一时空结构得益于原著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这类作品的特点是多内心独白、意识流动和时空倒错。美剧《毒枭》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解释是:在高度细节化的现实的背景环境中,嵌入奇异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

在这部影片中,最让人震惊和兴奋的是作家格丹走进了他创作故事中去,见到了塔贝和琼。而这两个交错而行的时空的结合,实际上是构建了第四个时空,这个情节在更大程度上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创造者成了参与者,这亦是作家同他使命的相遇。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真实与虚构这个主题上,这种在“诗之魔幻”中见“内心真实”的方式显得比《冈仁波齐》出色得多。

张杨导演曾在花絮透露:“《皮绳上的魂》中的作家,正是我自己的投射,寻找我自己未来的创作出路”。

影片的结尾与小说一致,作家格丹抓住琼腰间的皮绳,顺着顶端数着绳结数,一共是一百零八个,正好与塔贝手腕上佛珠的颗数相一致。一百零八颗佛珠,意谓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这可以联系到一个佛教语——“真我”(出离生死烦恼的自在之我)。而这种数量上的吻合,代表着旅途的一个终点,同时亦是一个新的起点,于是这个旅途可以视作一个轮回,也像一场宿命。

在结构上,导演也在点明这种“轮回”与“宿命”,结尾处有一个段落对开场是个呼应,跌落山坡的女孩、幼年格丹、鹿、猎人塔贝与天珠的关系仿佛早已定下,幼年格丹出于恐惧不敢接过天珠,辗转多年还是到了他的手上,由他送往圣土掌纹地。

那么,这个“天珠”代表着什么呢?它可以是作家那支被抢走的笔,是他关于真实与虚构的困惑、是他创作的初心,也可以是塔贝洗刷罪恶的通道,同时它也是张杨导演艺术追求的互文式的表达。正如影片中的人们怀着不同的动机踏上寻觅之路,无论是赎罪、复仇、痴恋,他们都获得了暂时的答案。而这场旅途并没有结束,就像佛珠,经由心怀信仰者的手,会不停地转动下去。

 4 ) 让心灵变得干净||《皮绳上的魂》

去看了电影《皮绳上的魂》,怎么说呢,我喜欢的电影风格。导演就那么随意的拍,观众就这么随意的看,导演没有强烈的想要表达,他只是试图完美再现,而观众看完也不是非要领悟到什么,观众也只是花两个小时看了一部电影,仅此而已。

这种不试图说教,不试图声嘶力竭的去传达价值观的态度本身是我所喜欢的。

电影有关复仇,有关宗教,有关自我的修行。复仇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价值观,所以下一辈为上一辈报仇,电影主人公塔贝生下来就没见过父亲,但是他的父亲曾经杀了另一个男人,所以那个男人的儿子要找塔贝报杀父之仇。

在兄弟俩寻找塔贝报仇的过程中 ,塔贝担负着活佛安排给他的拿着天珠去掌纹地的任务。这是一段艰苦的旅程,“目标在北方,道路是身上,距离在脚下”。塔贝踏上陌路,却一路认识了死心塌地的女人,鬼精灵的聋哑小孩还有要杀他的人。

一路走,一路躲避追杀。等到接近掌纹地的时候,也到了与敌人决战的最后关头,结局是仇人的儿子死了,塔贝也没有逃脱宿命。

情节很简单的一部电影,难在辽阔的叙事和家长里短般的真实感。

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杀人杀生的塔贝,在去掌纹地的路上,心灵被洗礼。一个充满暴力与仇恨的粗糙大汉,突然开始变得仁爱。有句话说“人一变性,就离死不远了”。塔贝在要杀死对手的一瞬间,仁慈心涌起,放过了对手,却被对手从背后捅了一刀。

他死了。

不知道活佛有没有预料到塔贝最终的命运,但是塔贝无疑是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塔贝跋涉千里,最终找的还是自己。

电影里有句台词“把你的烦心事说出来,这样你心里就会变得干净”。天主教里教民可以向神父忏悔,神父就像一个树洞,容纳人们各种各样的心事。

塔贝的树洞是佛。

我们的树洞呢?是什么?是各种匿名的社交网站,是不认识却熟悉的陌生人,是一篇篇隐秘的日记。也可能我们的树洞在自己心里,所有的心事都交付给自己,这样的心灵负重太多,想一想都觉得疲累。

曾经一度我的树洞是日记,后来,我的树洞变成了朋友,回头看,我们所需要倾诉的,需要表达的,不过是内心的寂寥和孤独。我们以为有人可以分享内心的寂寥,我们以为总会遇见契合的同路人,事实上所谓同路人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不管遇上谁,不管做什么,不管在哪里,与孤独对抗都是终生的。

说起孤独,突然想到蜗牛,每次见到蜗牛,都是一只一只的,不知道它们会不会觉得孤独。可能爬上一天也遇不上一个同类,可是这一天在它不长的生命周期里已经是很长的一个时间段。想到这里,有点释然。万物有灵,我们一样孤独。

我们不是我们之所是,我们一直走在即将成为自己的路上。

塔贝不知道自己最后会成为一个仁慈的人,直到他真的变得仁慈。你也不会知道自己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人,直到你变成那样的一个人。

张扬1991年去西藏游荡3个月,这是他创作西藏电影的源泉,后来又陆续拍了一些电影,直至商业片《无人驾驶》等拍出来后,就归隐,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带给观众的是《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两部电影都偏向内在的探索,借着西藏这片土地上特殊的人文环境和信仰,向内追问个体,向内探寻。

西藏可能是中国大地上最后一片被现代化所遗落的热土,这和它们虔诚的宗教信仰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片传说净化心灵的土地,可能真的会给人内心的震撼。

有信仰总好过什么都不相信。

没有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流浪者。

回归内心,放弃无意义的外在热闹,可能是寻找自我最有效的途径。那些热闹而不孤独的人总让我心存质疑,那些沉默而孤独的人,才是真实的。

愿你去爱别人而不求被人爱,愿你跋涉半生,心似湖水。

 5 ) 一个非专业人士的个人己见

我大概的看了一下上面已有的影评,大多是觉得不如《冈仁波齐》。我没有来得及看《冈》,所以也许可能会有点片面,但或许又可能会有点纯粹呢?谁知道呢。

------------------

我是通过西安一个影城免费观影体验看的这部电影。观影过后有一个映后交流,当时有一个女孩子说,她认为这部电影可能和《冈仁波齐》有着些许的联系,说,前者的结尾和后者的开头有相似之处。

《皮绳上的魂》这个电影的结尾是作家格丹拿着女主琼系的皮绳上的结,然后走向了掌纹地深处。格丹数着皮绳上的结,一直从一数到一百零八。

我没有看过《冈仁波齐》,但是我个人认为可能这个片段或许和两个电影的联系不大。我是这样认为的:一是,一串完整的佛珠刚好就是一百零八个;第二,电影中讲到当时莲花生大师和另外一个人(…名字没记住…)大战了一百零八天后有了结果。琼在皮绳上系的结是用来记天数的,记他们一共走了多少天。所以我更认为这个数字和电影本身更有关,男主塔贝他们一行人一路的坚持、斗争、报仇、救赎,最终就如莲花生大师的斗争一样,化作了佛家传说中的一次解脱、一次轮回,成为了被世人抚摸的一串佛珠。

—————结构完整,情节饱满—————

当时映后交流的主持人说,这部电影的结构内容很复杂。的确,我个人觉得结构复杂但又很完整,情节也比较饱满。

神秘作家格丹起初说塔贝是逃离了他的一个灵魂,所以最初我以为他是死神(后来发现他也许还真是)。他一路追赶,却总差一步,明明他们遇到相同的人,可经历过的人总是丢掉了塔贝的记忆。这让格丹很愤怒,因为一路没有事实的佐证,让格丹猜不出,经历完这些事情的塔贝究竟有着怎样的结局。

人的目标在眼前的时候,比较容易陷入困境,格丹最初以为他眼下要做的是找到塔贝,然而他的狗带着他去了另外一条路,一条脱离塔贝的,格丹认为的错路。在这里他遇到了扎妥活佛,他点醒了格丹真正的目标。活佛说你创作小说的一切初衷都与天珠有关。(…原话好像不是这个,意思是…)

然后一切回到了最初,原来格丹小时候路过一个将死之人(可能已经死了当时)。这个人将天珠递给他,嘱咐他“把我带到掌纹地”,年小的格丹当然吓坏,跑到远处躲了起来,接着他看到一只鹿将这只天珠吞下。

一切有了轮回与接替——猎人塔贝照例杀了他的猎物——鹿,然后遇到天珠,接受使命。

然而塔贝这一遭的这一切原来是作者格丹的创作。创作了一个他所目击到的天珠之后的历险记。我当时想,既然是天珠历险记,为啥主题一定是救赎,为啥不能像西游记一样表扬人性的坚毅勇敢之类的。然后我朋友说,可能他长大后一直后悔没有救了当初的那个人,没有接过手中的天珠。然后他想给自己一次重新救赎重新接替使命的机会。我个人认为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最后,格丹如愿地找到了塔贝,接过了将死的塔贝手中的天珠,继续踏上了使命的接替。

所以整个故事可能是在讲一个轮回,自己给自己一个救赎的机会。

嗷…所以怪不得总说“一念之间”,格丹就是一眼天珠,一念之间就定下了这样的一生之路。

——————郭日的自杀

当然这里面也有人企图结束轮回,从里面跳脱出来。

电影的另外一条线索是一对追凶者。父辈的血债在塔贝的家乡里是必须由子辈来解决的。俩兄弟中的哥哥占堆是最先明白轮回的人,他知道这样下去永远不能好好的回家。弟弟郭日则不然,他一直记得自己的誓言——我向母亲发过誓,不报完仇永不回家。弟弟的执念让他走到了错误的路,找到了错误的塔贝。他错杀了他们也继续错着走,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真正的塔贝。

后来找到了塔贝的哥哥等到了弟弟的出现。弟弟执意刺伤了塔贝,并最终在哥哥的背上自杀。

我认为弟弟其实后来是明白哥哥一直以来的劝说的,他的自杀,应该可能也是想终结这场复仇的轮回,因为这样才可以好好的回家。那么弟弟的坚持到底为了什么?是报仇雪恨吗?我认为或许可能是为了对一直以来支撑自己坚强、生存的目标,有个交代。是的,中国人,总是喜欢求一个果。所以说人最重要的还是要和自己达成和解。记得前段时间刚好看了一段话,大意是说:人可以摆脱所有人,但永远无法摆脱自己,因此如何学会和自己相处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反过来再想,如果没有哥哥一味地劝导,始终活在糊涂状态下、终于兑现了自己承诺、大仇得报的郭日或许能安全地先回到家。至于之后塔贝的儿子是否会报仇,又是另一说了,先不表。

生活中很多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一些人的时候,总觉得他们是傻的,在做不对的事。很多人觉得就是骂也要选择去骂醒他们(电影里哥哥选择用砍伤郭日的腿来进行最客观最有效地阻止)。那么骂醒他们之后的结果是否真的是对他自身好呢?被颠覆了价值观的他们,还能坚持自己的生活吗?多年来的目标被他人认定是没有意义的是错误的那一刻,你是否开始怀疑自己的生存又是否有意义呢?抛开电影内坚持报仇这件事,生活中很多人其实都是用目标来支撑自己的。

——————消失的普

在作者格丹找寻到塔贝之前,塔贝身边有一个NPC小精灵——普。(这个名字在电影里是琼起的,在网上查了一下,没有查到藏语里的含义。普的本义是“日无光”,后来也用作“普遍,全面”。感觉都解释不通。女主说是随便起的……可能是真的。)格丹找到塔贝以后,普就消失了。

我觉得有两种可能,普是天珠。首先这是一次天珠的历险记,也是一次轮回。所以天珠知道会发生什么,知道自己的归宿。所以他可以指路,是预言家。其次,当塔贝决定放弃琼和普,独自上路的时候,天珠就不见了。最后发现在普身上。

第二种是…他可能是作者格丹自行丢失的笔。格丹丢笔之前,离塔贝很近,笔丢失以后,他就慢慢的远离了塔贝。塔贝开始了自己的历程,所以格丹说,塔贝是从他手下跑掉的灵魂。格丹不再知道塔贝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他无法再规划塔贝的路途,他开始急躁而且不安。找到塔贝以后,他知道了现在塔贝发生的事,知道了塔贝自己选择的结局,此时,格丹他已不再需要笔了。

——————格丹的癫狂幻境

映后交流的主持人说,很多不被允许的情节完整且安全的顺利出现,是由于塔贝的历程被规划成为作者格丹笔下的一个人物。

是的,故事背景是一个快意恩仇有着江湖道义的法外之境。

格丹笔下塔贝遇到的人,格丹也一一遇见,但他们是真的记忆消失吗。是因为塔贝与他们的相遇这些都是格丹的虚构,但格丹最终的追寻结果又是真实的。虚实相生使得最后结局就像是整个故事陷入的其实是格丹的疯狂幻想中,他走进了自己的故事里。

这里让我想到了生命体的层次。

塔贝自己命运的探索,对他自己来说,他有自己生命的决定权。但离开塔贝这层生命,格丹对塔贝的结局有着决定权。活佛又对格丹说…冥冥之中是否又有另外一个“我”在决定着你呢…?

最后塔贝的结局成为了格丹的决定,塔贝的结局也影响了格丹对自己的决定。那格丹的接替又改变了哪个“我”的未来道路呢?

想起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提问。

侵权联系我,不好意思,有点着急没来得及联系,感谢感谢

后来我又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也会想,是否这个世界都是我臆想出来的?是我自己的意识构建的这样一个世界吗?是否我之外的还有另外一个体构建出另外的世界?或许每一个我所接收到的外界的人的死亡的讯息,都是我潜意识做出来的选择?是否真的是我杀了另一个“我”呢?

果然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它真的会出现在当我们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时候。当然也会出现在这个电影中的“我”的身上。

——————背景的写实

听说《冈》这个电影导演有刻意的忽略风景。说这一部就有勾划。

我觉得景色重点还是在于比较写实,比较摆脱常有的人们所设想的。

高原上气候的瞬息万变,还有其实高原上真的很干很干…

高原上什么都那么相似,可能是因为参照物太像,远处看着仿佛很近,但走过去又觉得比想象中远了太多太多。所以怪不得活佛说距离在脚下。

——————一些额外的巧合设计

格丹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她说她脑子里有东西,活不久了,她来生会做一种动物,问格丹猜不猜的出。格丹说是鹿——原因是小时候格丹看到一只鹿吞掉了天珠,所以映照着小女孩是鹿,她脑子的东西里是天珠。那么小女孩究竟就是那只鹿还是下一只鹿呢?是不是另外一个轮回的开始呢?

下面这个是映后交流会的嘉宾说到的,这个电影融合了多种类型。西部的(我认为是兄弟追凶)公路的(格丹)救赎(塔贝主线)。

—————当然还有一些不明白的

比如为什么琼在遇到塔贝的当晚,和他发生关系前,出门抱着狗…哭?

(难道是她预见了自己的未来,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路途,临别前的道别哭泣……哇…总不能每个人都那么神化吧…总不能搞得谁都知道未来路,就塔贝不知道吧…)

还有琼的死心塌地生死相随?有点太突然了我感觉…比如…塔贝吸引她的地方,阐述的不太到位…塑造的不是很明显

——————

很多情节最后和朋友讨论的时候还会起鸡皮疙瘩…想想还是很过瘾的。我自己个人觉得是一个很酷的电影很棒的电影(毕竟没看《冈》,所以或许真的没有感到对比?)但是我没有打五星的原因就是因为……谁让我不够专业呢…大家既然都这么说…我一个玩票的…还是先随波逐流吧

——————

嗷嗷嗷最后…我不太会起标题…从小就是(尴尬)。

 6 ) 国产电影敢这么拍,绝对有戏

艺术片的春天就这么来了。

春天未至,雷声不断——

《皮绳上的魂》

同一个导演(张扬),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地区拍摄(西藏)。

简直就是《冈仁波齐》的姐妹篇嘛。

是这样吗?

《冈仁波齐》以纪录片的笔触,刻画朝圣者的日常点滴,保持冷静的距离,几乎见不到个人表达。

《皮绳上的魂》恰恰相反,杂糅类型片的元素,在虚实之间多维叙事,复杂的戏剧化冲突中,张扬个人的生命体验强烈代入。

前者的精髓在于纯粹,后者的好看在于神秘。

这种神秘,透过三大叙事元素,一点一点,草蛇灰线。

有人说,张扬能不能封神,就看这一部。

神在哪里?

公路片的彷徨,西部片的粗犷,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在此形神具备。

对应剧情的三条叙事线来看,别有一番滋味。

第一条线:救赎。

男主角塔贝猎杀了一头野鹿,并从其口中得到一块天珠。

刚刚到手,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猛地落下一道闪电,正好击中塔贝。

开头就挂男主角,全剧终的节奏?

没这么简单。

活佛作法,他起死回生,并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护送圣物天珠到莲花生大师掌纹地。

于是,起死回生的猎人,踏上了一条朝圣之路。

每个上路的人都有一个理由,每个理由都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救赎。

救赎,几乎也是所有公路片的角色动机。

路上的景致,邂逅的同伴,都会成为彼此的羁绊,难分难舍。

塔贝脚下的西藏大地,有着壮美的异域风情。

皑皑雪原,莽莽沙漠,策马奔腾的草原,林海起伏的森林,碧波荡漾的圣湖,人迹罕至的废土,一幕幕大远景的构图下,是这方净土的波澜壮阔。

怎一个美字了得?

这样的风景,冥冥之中洗涤人的心灵。也让摄影师郭达明获得了上影节最佳摄影奖。

历时2个月,西藏8个地方,辗转20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方能换来荧幕前的自然风光。

对于剧组而言,拍摄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天涯朝圣?

只不过这次朝圣的对象不是神山冈仁波齐,而是由死向生的内心叩问。

上影节评委会对本片赞不绝口,说:

用魔法般的影像记录了西藏生活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出生命的真谛。

问题是,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换句话说,塔贝遇见了哪些人?

塔贝一直都在路上,寻寻觅觅。

邂逅了美丽的藏族姑娘,慢慢陷入了儿女情长,收留了通灵的小男孩,慢慢找到路在何方。

再到遇见仇人,拔刀决斗,却没了当年的杀伐果断。

路在脚下,道阻且长,由渐悟到顿悟,需要生命善始善终的体悟。

这个细节,片中就有点拨。

路过湖边的村落,村民邀请塔贝陪老人看一场戏。

靠墙而坐的老人家,正当弥留之际,与塔贝靠在一起,面无表情。

手的特写,在这里极具人情味。

老人握住塔贝的手,他怕,是对死亡的一丝恐惧。

塔贝主动握住老人的手,他也怕,是对老人的一丝慰藉。

老人安详的离去,同一时间,有新生儿呱呱坠地,逝去与降生,串联起人类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在此完成一次平静的生命接力。

面对湖边的浩渺烟波,远山的缥缈雄浑,天空的云卷云舒,塔贝嚎啕大哭。

可能,这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

他终于顿悟:天地之间,生命微不足道,却值得敬畏。

第二条线:复仇。

郭日和占堆是一对亲兄弟,和男主角塔贝是世仇,双方不共戴天。

如此元素搭上西藏的荒野大戈壁,西部片的气质就出来了。

边城的刀声,阴魂不散的骨笛声,步步紧逼的马蹄声,声声入耳。

小酒馆一幕,最有格调。

塔贝刀在手,不动如山;仇家迎面相坐,不动如山;觊觎圣物的猎人,装模作样,亦是待机而动。

这段戏的台词极少,男人的刀,老板娘的笑,于动静之中张弛有度。

跟古龙笔下的客栈风波有的一拼。

古龙曾在《边城浪子》中写道:

地狱本就在人们的心中,你的心里若没有爱只有仇恨,那么你的人已在地狱。

为了复仇,郭日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成了飘来荡去的天涯浪子,黄沙里茫茫来去,所谓活着,也就靠着一份仇恨,苦苦支撑。

这般人生,不就是地狱吗?

如果塔贝的救赎是一场内在的叙事,那么兄弟二人的复仇就是一场外在的延伸。

可是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引出第三条线:疯魔。

不疯魔不成活,片中的作家格丹陷入小说写作的瓶颈,他一路寻觅,穿越西藏的天地之间,妄图找到小说中的主角,见上一面,聊上几句,化解困境。

说巧不巧,他笔下的主角也叫塔贝。

现实中的作家,追踪虚构中的角色,这是要打破次元壁的节奏啊。

本片魔幻现实主义的落脚点,就在这位作家。

塔贝曾买刀的小店铺,塔贝曾借住的小酒馆,他都去过,问起塔贝的行踪,对方一无所知。

他们的记忆呢,怎么能够凭空消失?

因为此时的作家,还没有真正进入塔贝的时空。

说白了,他们不在一个世界。

直到洞中受到活佛的点化,才算实现了身心的一场穿越。

这个角色,其实正是导演张扬个人心路的一种投射。

接受采访时,他说:

《皮绳上的魂》里的作家,为了寻找自己作品里的故事和人物去了很多地方,遇到了很多人,并最终和自己的使命相遇。

实际上,作家代表的就是我,我最终的目的,是寻找自己的生命和电影的关系。

强烈的作者意识,热切的自我表达,是张扬的自我觉醒。

这些年,历经《爱情麻辣烫》《洗澡》《飞跃老人院》的起起伏伏。

张扬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

就像片中的作家,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他最终寻到了塔贝,并从奄奄一息的塔贝身上接过天珠,也从藏族姑娘琼的手上接过结绳计日的皮绳。

迈向那象征终极的莲花生大师掌纹地时,耳畔响过活佛的箴言。

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象,在纵横交错的掌纹地里,只有一条路是通往人间净土的存在之路。

什么叫皮绳上的魂?

一天一系是为结,此结映照着彼劫,108个结,正是108天的天涯苦旅。

拿着皮绳的作家,一路念叨,直到108方才顿悟:居然和佛珠的108个刚好重合。

皮绳虽很小,但佛的精魂却无限大。

什么是佛?

为善去恶是佛,放下屠刀是佛,渡人渡己也是佛。

复仇的执念,救赎的痛苦,都在立地成佛的顿悟中,烟消云散。

宗教好神秘,也恰恰因为神秘,才会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放在西藏的天空下,就有了自洽的余地。

对此,摄影指导郭达明的理解很到位:

《皮绳》是关于神秘的故事,之所以选择在西藏,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魔幻环境,让你觉得时空既停滞又永恒,时空仿佛是停止在几十年前,甚至上万年以前,你不知道自己走到了生命中的哪一个段落。

但宗教只是张扬的壳,不违初心,回归真我,才是张扬的核。

片头有三场戏,一闪而过,悬念重重。

第一场,朝圣的小女孩摔落悬崖,临死之际想把天珠交给小男孩,但对方逃开了。

第二场,野鹿叼走女孩手中的天珠,一路兜兜转转,来到森林中饮水。

第三场,猎人塔贝潜伏已久,猛地从树上跳下,制住野鹿后一刀致命。

三场本无关联的戏份,在最后一幕恍然大悟——

作家,就是那个小男孩。

天珠的使命,还是要他自己完成,看似终点,其实回归了影片的起点。

《皮绳上的魂》就是一个圆,放映了129分钟,还是要首尾相连。

对于当下的国产艺术片而言,这种叙事结构真的很新鲜。

既然塔贝是作家笔下的人物,那么他真的存在吗?

如果不存在,他们为何能够相遇?

代替塔贝护送天珠,是否意味着作家跨越了次元壁?

虚实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脑洞飞越天际?

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

影片改编自藏族作家的扎西达娃两部小说,一部叫《西藏,系在皮绳的魂》,一部叫《去拉萨的路上》。

扎西达娃深受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影响,他的笔触,有种击破地心的穿透力。

关于西藏,他曾写道:

在你眼前呈现出的那些画面和人生的场景,蕴藏着意味深长的永恒和神秘,大街上一只孤独的放生羊的眼色,荒原上一缕幽灵般飘舞的旋风,老城区古宅里漆黑过道散发出的永远陈腐的气息。

一只悲怆高亢的民歌,黄昏里拉萨巴廓街头转经的人流,在这些零星残缺的生活片段里隐藏着绵延无尽的情绪、神秘莫测的意向和绝望的力量。

这种力量,恰恰给了张扬大胆尝试的底气。

国产艺术片敢这么拍,绝对有好戏。

但现实远没有那么乐观,拍片只有1%,可惜啦。

拍一部叫好的文艺片很难,拍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片,难上加难!

既然张扬拍的是生命,不妨借用余华一句话——

活着也许可以不为什么,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拍电影,不也是这样吗?

 短评

明明可以拍很好看的类型片,非要拍那么仙的艺术片~

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放下屠刀与冤冤相报,借一个藏地传说来完成救赎。哑巴先知抢得作家身份,指引角色步入正途。作者不知如何收尾,片尾打通所有脉络。

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原著小说写于1984年,很短,讲的是一个作家和笔下主人公交互生长的故事,实验性的文本叙述尝试大于故事本身,有鲜明的80年代质感,十多分钟就看完了。电影做了很多调整,增加了人物,添加了剧情,对故事的编制也更加复杂,模糊了时代特征,只对虚实交叉,本我、自我、超我的切换依然像小说一样自由。

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FIRST10开幕#不应该这点评分,3.5入4吧。三个时空,导演说可能有第四个时空需要影迷自己解读。看到开场云上有一张脸,可能冥冥之中就注定,如有神助。复仇与救赎之旅。

12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完成度一般,除了借西藏标签博得外国人猎奇以外,影片对于节奏的把控真的很差劲,质量一般

16分钟前
  • 束发行
  • 还行

【上海电影节展映】好看且震撼。壮丽的藏区风景中,藏族壮汉与姑娘被先知般灵气的孩童引领,踏上自我救赎之路。叙事融入西部片武侠片的风格。不紧不慢的多线索叙事流畅,藏族演员表演生动自然。最终几条线索以完全想不到的形式融合在一起,角色身份揭晓,目瞪口呆。结构太牛!化解仇恨放下屠刀完美升华

21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1、魔幻,西部,烧脑悬疑。类型跨越太大,间隙无法缝合。2、杀鹿杀牛,寻找解脱修行的片子,杀戮事件更应杜绝。技术手段(麻醉、特效化妆、电脑特效)完全可以不让此类悲剧发生。好莱坞有专门监管拍摄中动物权益的组织和法律;中国尚无,更应自觉。

24分钟前
  • 梵花
  • 较差

不一样的张扬,不明觉厉。还是更喜欢《爱情麻辣烫》《洗澡》《向日葵》《落叶归根》时期的张扬,最近几年的作品都拍的大彻大悟,格局更广境界更高,也离普通观众越来越远。

2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皮绳上的魂》改编自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影片讲述一个背负原罪与世仇,死而复生的猎人经活佛点拨,一路降服心魔,最终将圣物天珠护送进入莲花生大师掌纹地的故事

28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摄影精彩,演员、美术、音乐完美,显示了导演的才华与功力。只是神神怪怪的许多有趣细节包裹着一个陈旧的复世仇的故事,没有开掘出其中的普世含义,更不要说现代意识了,实为可惜。

3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超级喜欢!叙事上有瑕疵,但是风格大爱,任性的打五星了。中国终于也有自己的魔幻主义电影了。不过跟原小说差别真的好大了。开场段落特别有《东邪西毒》的感觉,用很西部片的拍法来凸显自己的视觉风格,摄影的美不用多说,音乐超赞,音效也下足了功夫。导演功力真是强出目前一大堆导演一大截。

35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皮绳的魂》成都主创交流场。最大的优点在于摄影和多重时空的交互,如大量的黄沙镜头、人物占位还有人物造型都颇有西部片的风采,这是国内电影中极为稀缺的气质,再加上背景的西藏宗教元素和俯拍镜头,让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和宗教轮回相互呼应。还有三重时空的交互,真实与虚幻的碰撞,更产生了一种令

37分钟前
  • 鱼剑
  • 还行

#19th SIFF# 不出意外今年金爵就是这部了。绝对是主席的菜(哈哈哈)。有一个异常有趣的结构:写作之自指;但更好的是其中那些似是而非编不圆的东西,尤其是差异性的时空观念。摄影也不错,不过明信片式的场景居多。当然缺点也不是没有……再剪掉半小时应该会好一些。

3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书写命运的黑色死神和他的狗,被雷劈的重生糙汉和他的刀;他永远配不上的她,白天唱歌,晚上做饭;世仇兄弟为履行诺言回家,只想杀掉对的人;二弦琴预言怪童和锅不共戴天,在肚皮上画圈……难得一见的国产西部魔幻现实,不错

4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一度看到了启示般的纯藏语探险追逐西部荒野类型片的感觉,但最后在复仇创作寻找赎罪几条线神奇的融合在了一起时又回归到了宗教文艺路线。两部小说的改编容量很大可风格还是不够纯粹,选角风景确实很养眼,虽冗长但异域的吸引力可看度还是有的。万达CBD。

43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繁复的故事结构,跋山涉水的大气象,一个围绕复仇与救赎的天珠猎人故事。有那么些瞬间,是拍出了立地成佛的那个空灵意思。藏族演员找得很不错,造型感很强,一张张人物大片的感觉。频频响起的鹰笛声,有偷师《好坏丑》的感觉。

4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张杨生涯最佳,但不少问题还是和《冈仁波齐》差不多。拉了一遍时间线对应事件点以后,只想慨叹一句,把虚实玩到这一步还是蛮不容易的。另外,本片并不是西部片复仇救赎内核,而是在两段互相交叠的轮回轨迹重合下,关于新旧文明的交替,也有诸如在信仰中寻找自我的鸡汤之类。好想去玩同款藏地风光十日游。

5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从电影技巧和剧作文本的层面上,我很欣赏这样的电影,国内好像还没见到这种叙事复杂的魔幻现实主义的题材,但多线叙事和时空处理倒是还好,只是神秘元素的设置没什么意思,想想很鸡肋,最后不过是一个俗套的复仇故事和主题上的故弄玄虚,看起来很高深的样子。没感觉到心灵的震撼,就是觉得有点肤浅。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80年代拉美爆炸遗留的文学质感,糅合西方影像遗迹,催生出中国式西部片,独有地貌极为加分,摄影较冈仁波齐更深灵魂;非线性叙事,时空的嵌套叠加,较原著文本更丰富,不过枝蔓的贪全感仍可提升;「北方」与「城里」,毁灭与重生,在神的梦里,我们都曾相遇过;小精灵“普”太可爱了。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时隔一年多二刷大银幕,震撼更深一层。首先主题,表面是宿命和赎罪,实则触及了华语电影罕见的宗教、哲学深度;其次结构,三个时空穿插交汇,自然美妙;再则具有公路片,尤其是莱昂内西部片式的精致语言,摄影宏大秀丽。张杨是在这个浮华年代仍坚决不为所动的艺术家,这部拍出了大彻大悟的通透感

5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