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r. Infamous,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电影大亨哈维·韦恩斯坦倒下,已是五年前的事情。根据同名原著改编,重现《纽约时报》点火「MeToo」运动的《她说》在年末正式亮相,意味着电影终于正面杠上电影的昔日神明与永恒恶魔。
据说外媒此前有过统计,韦恩斯坦在奥斯卡上被感谢的次数,比上帝还多。至少能够肯定的是,身为巨擘,他的权势确实巨大无比,手下项目光是奥斯卡奖项就拿了差不多80个,就连李连杰、周润发、成龙以及《无极》《英雄》《少林足球》等等华语电影,走到国际也少不了他的操作。
在近乎只手遮天的影响力下,即便是想要谋求一定合理利益的电影、演员,也难免牵涉魔鬼的交易,而日渐直白的潜规则,又左右了性别、资历、手腕偏低一方对韦恩斯坦的忌惮与服从。
具有声量的影视红星、州长老婆,在长时间内也无从有效发声,何况其他。事实上,能被听到且产生作用的时候,许多当事人已经跨入中年。像是最先揭发的艾什莉·贾德,在2017年已经将近50岁,即使地位如此,她在决定牵头时,也犹豫良久。
格温妮斯·帕特洛作为另一位先遣,早在跟布拉德·皮特交往的1994至1997年间,就指控韦恩斯坦性骚扰,只是收效甚微。而跟皮特相处了十二年的后任安吉丽娜·朱莉,同样控诉过他在自己职业生涯早期的侵犯,自从二人没有任何合作。
不过,哪怕知晓这些禽兽行为,影坛地位甚高的皮特,还是在2009年主演了由韦恩斯坦监制、发行的《无耻混蛋》,三年过后,他还主动请求韦恩斯坦制作《温柔杀戮》,这让朱莉倍感受伤。
特别值得玩味的三个后续,一是皮特跟朱莉分开后,聘任了韦恩斯坦之前的律师兼危机公关马修·希尔齐克,这个人早在2004年,就助力压下《纽约时报》关于韦恩斯坦相关指控的报道。
报社前记者莎朗·韦克斯曼在「MeToo」运动爆发后,明确指出当年韦恩斯坦登门造访,然后报道被撤。《她说》的记者乔迪·坎托尔报出选题后,上司第一反应是,他几年前就被指控过,对应的正是这个背景。
而这选题之所以能够通过,也跟当初撤掉所有负面报道的文化版编辑乔纳森·兰德曼离职有关。这又牵涉到NBC、《纽约杂志》《纽约时报》以及其他极具影响力的媒体几十年来「纵容」韦恩斯坦性侵的问题。
第二个后续是,坎托尔与同事梅根·吐赫在撰写出引燃「MeToo」运动的文章过后,出版了回溯事件始末的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而买下版权的是皮特,联合监制电影《她说》的,也是皮特。晚了十年不止的「报仇」,大概与君子不那么相关。
还有就是,十月底,韦恩斯坦性侵案的第一周听证会上,法官顺从韦恩斯坦律师要求,禁止陪审团成员观看将于次月上映的《她说》预告,以免影响判断。
最终电影背靠与韦恩斯坦合作多次的制片公司,冲向韦恩斯坦留下超强神话以及顽固污渍的奥斯卡,某种急于洗白的举动,又把「戏外」引到另一段与电影主旨背反的名利之争去。
就目前看来,《她说》冲奖的前哨战打得并不漂亮,只能位于第二梯队,而总被政治正确的是与否裹挟的奥斯卡,又不仅是办得越来越黏糊。最终电影的历史会如何应和文化与思潮的历史,恐怕难免也有好些慨叹空间。
那么,拨开前后纷扰,回到电影本身,《她说》算不算一部好的作品?个人觉得,它是好的,而且要比不少申奥种子选手好。
即便不能复制《聚焦》《华盛顿邮报》这类新闻调查题材电影的成绩,它也绝不是纯粹依靠意义来掩盖艺术缺陷的电影,毕竟二者已经相互镶嵌,更重要的是,所谓「缺陷」,不过是有意为之的白描手法、克制风格。
伍迪·艾伦与米娅·法罗的儿子罗南·法罗早前在HBO,出过一部纪录片剧集《播客大追杀:好莱坞性丑闻录》,稍晚的同题材电影《她说》,则有更多女性班底的参与与呈现,也更有「她说」的角度和表达。
片名与原著书名里的「她说」,主体是「她」。
「她」所代表的群体,首要的自然是韦恩斯坦的受害者。他在猥亵之前常拿这么一句话进行劝说,「她们都这样做」。「她们」是指此前不得不屈从他的女性,也指千百年来不得不屈从男性与传统、权力的女性,这性别代称,就有了一种前仆后继的惨烈。
韦恩斯坦轻飘飘的一句话,之所以有沉甸甸的压力,正是因为站在高位,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性侵犯同化、简化甚至合理化了。用他手下兰尼的辩解来说,这就是所谓老一辈权贵的做派,男女对「你情我愿」的定义不甚相同罢了。
长期压迫的龌龊要被模糊调停为「一个关于男人进化的故事」,兰尼面对《纽约时报》三位女性的狡辩表演,以自己也并不相信的圆滑,在镜头下勾出历史与现状的多重滑稽。
奈何滑稽再荒谬,也是男性与权力彼此攀附的现实。《她说》始终在透过女性,尤其是乔迪与梅根,她们的眼和耳,来捕捉我们隐约知晓却未清晰辨认的残酷。
演员和电影工作者,就在韦恩斯坦隐秘魔爪暂且兼顾不了的角落,怀着创伤式的谨慎,袒露那些年大同小异却不减苦痛的经历。年岁跨过去了,地位与阅历予以屠杀恶龙者的,不过是无声环境里的一点点勇气。
电影不断重复叙述女性遭遇这种困境的恒久与崩溃,每个当事人的闪烁犹疑、怨憎恼恨,成为统一的多声部,达成无需分贝加持也能直插人心的冲击。而这些外化的深层情绪,又会在她们独有的追悔、反思里,对照韦恩斯坦匮缺的歉意,碰出极不是滋味的悲凉。
女性被剥削,不只是在名利场,也并不只是在性方面。《她说》透过琐碎的故事拼贴,汇聚出承载共同苦难的性别形象,又通过母亲、妻子等家庭身份以及职业牵涉的社会身份,来反复印证并强化性别倾轧。
梅根在投身韦恩斯坦报道之前,主导特朗普桃色新闻的揭露。她遭到即将成为总统的掌权者肆意谩骂,也接到陌生人猥琐而具体的恐吓。连带着线人遭受的侮辱、威胁,短短几个镜头就已经营造出这些身份在男权之下的脆弱,以及坚持真相与正义的极其可贵。
在职业抑郁、政治抑郁之外,产后抑郁,甚或是具有更大指涉的女性抑郁,在她们不被肯定与信任,更无处舒缓的压力下,释放出极为可怖的低气压。
女性对女性的体谅与帮助,在这些永恒的困境里永远值得感动。而电影在女性主导的氛围里,也加插了不少男性的辅助,譬如相互力挺的同事与分担家务的丈夫。在面对资本、权力、传统与结构的战争里,不盲目的性别对立给故事争取了更多理智与励志。
于是,这个「她」可以作为广义上的女性,在场与不在场的,当下与历史的,引导电影走向「说」。
「她」之所以如此痛苦,一大原因就是在背负无数不公的时候,无法「说」,遑论实现女性赋权。
很多人被禁止发声,于是也有很多人欲言又止,甚至等了25年,终于有人上门询问的时候,还是害怕诉说带来的影响。始终在场统摄的权力支配,是电影一直强调的背后原因,但格外令人触动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说了。
「说」本身,在电影里,在事件中,都成了武器。《她说》固然有血有泪,但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女性之间低声细语的诉说,事件的恶劣和时间的沉淀不需要添油加醋,就已振聋发聩。
而在直面韦恩斯坦团队的时候,那种固守,那种周旋,是以在理,抵抗在位,无声胜有声。
因此比较特殊且有对比价值的一个场景,是梅根她们几个在外头聊案件,结果有人搭讪,而且毫不识趣地造成滋扰,最终遭到梅根爆粗伺候。电影直接的一个情绪出口,在这过分通俗的快意里,迅速产生集体悲鸣。
一定程度上,这「说」,也成了「问」。问的是以韦恩斯坦团队为代表的男权社会,更问历史,问当下,问一个假如,也问一个必然。
不可否认,当代史上极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诚然会给电影无限加分。于是不够舒张,不够刺激,不够荡气回肠,所谓被浪费题材的拍法,会引起争议。
可电影要的,正是这种效果。不只是效仿《聚焦》《黑水》类新闻题材的节制、冷静与客观,而且是要在女性对话的反复、重叠中,借成稿之艰辛,凸显言说乃至反击之艰难。最关键的,是凸显女性声音要抵达听众耳边,向来不易。毕竟哪怕是如此恶劣的事件,大家还是更关心刺激性与性刺激。
所以电影最后大反高潮的发送、记录以及各种语言编织的「她说」,更能让那些偏颇与反诘,都构成《她说》经久不息的傲然批判。
每一句台词都认真看过,我想不能称作电影,更像是纪录片。我多想去抱抱那些受到伤害的女性,你们真的没有错。我现在仍记得初中我对网友袒露我的厌女情节:虽然知道这样想不对,但还是会觉得女生也有错,苍蝇不叮无缝蛋。我看这部影片时会想起瑞克和莫蒂那集瑞克星球,被压迫的莫蒂们。我有很多很多困惑,毕竟我没法真的生存在一个只有女性的世界里,如何与男性相处?影片中所展现的主要在认知差异,《厌女》里提到男性把遭受过性暴力的女性美化,认为她们很享受。影片中两位提供帮助的男性说辞是:婚外恋和女性想通过性关系上位,只有把女性血淋淋的反抗记录拿出,他们才会意识到,女性在这中间没有感到愉悦。如何让男性意识到这点,上野千鹤子的意见是“一人一杀”,女性要花费大量的爱和精力让男性意识到这点。不知道上野千鹤子是否有提过,我认为另外一点是意识形态的进步,法律的规训,让男性意识到,噢,现在这么办不行,时代已经变化了。这也是我对激女报有好感的原因之一,确实,掌握经济权是根本道路,但是网络阵地也不该被夺去。我所能做的:与自身厌女症做对抗,鼓励女性说出来。父权社会已经很完善,女性之间常含带有欺骗,怎么很少上一辈人讲出生育的痛苦,婚姻的困局,很多疼痛都被女性包吞内化了,请讲出来吧,哪怕有很多眼泪。我常常感到无力,但是我仍然相信一个美好的明天。此外,最近发生的狗头萝莉的事情让我很心痛,希望她接下去一切都好,希望现在有人抱抱她,告诉她,根本不是她的错。
今天聊聊电影《她说》。
片名She Said (2022),别名她有话要说(台)。
《她说》是一部从不煽情的新闻剧。
本片改编自《纽约时报》女记者乔迪·坎特(Jodi Kantor)和梅根·托希(Megan Twohey)著于 2019 年的同名书籍《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详细介绍了调查记者对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女演员的调查,小心谨慎且克制。
《她说》的开场是一段跳跃性很强的蒙太奇。
1992年一位爱尔兰年轻女子偶然发现了一处电影拍摄外景地,很快便被剧组的工作激情所吸引,进而进入剧组工作。可下一个镜头就是女子抓着衣服、衣着凌乱、泪流满面地奔跑在城市街道上。
属于她的电影梦想破灭了。
这位女演员劳拉·马登(Laura Madden)只是哈维·韦恩斯坦众多受害者的一个缩影。
在#MeToo丑闻爆发后的几周内,前《纽约时报》记者莎朗·瓦克斯曼(Sharon Waxman)就表示,《纽约时报》自2004年以来就知道哈维·韦恩斯坦对女演员们犯下的性侵罪行,但该报在哈维·韦恩斯坦亲自访问《纽约时报》大楼后不再报道这些事件。
对哈维·韦恩斯坦性侵新闻调查跨越了几十年,但《纽约时报》高管以哈维·韦恩斯坦不是公众人物和担心被起诉诽谤而取消了调查。
多年来,哈维·韦恩斯坦的罪行一直是公开的秘密,也是许多记者多年来一直试图打破的故事。
乔迪·坎特和梅根·托希是最终设法记录下足够多的人。
被侵犯的女演员们更愿意和NBC记者罗南·法罗(Ronan Farrow)交流,而不是乔迪·坎特和梅根·托希。
因为罗南·法罗顶住了NBC高管和其他有权势的媒体人的压力,一直坚持不懈地调查针对哈维·韦恩斯坦的指控,而《纽约时报》早在2004年就压制了这些调查,所以这让女演员们看到了一丝揭发真相的希望。
最终在2017年时,《纽约客》杂志同意公布罗南·法罗的调查结果。
罗南·法罗在他的书《捕捉和杀戮:谎言、间谍和保护捕食者的阴谋》(Catch and Kill: Lies, Spies, and a Conspiracy to Protect Predators)中写道,最保护哈维·韦恩斯坦的媒体高管是NBC环球集团CEO史蒂夫·伯克(Steve Burke)、NBC新闻总裁诺亚·奥本海姆(Noah Oppenheim)、MSNBC总裁菲尔·格里芬(Phil Griffin)和MSNBC董事长安德鲁·拉克(Andrew Lack)。
直到哈维·韦恩斯坦被判刑23年,这些保护他的高管也没有受到任何谴责或处罚。
在得知《纽约客》即将曝光哈维·韦恩斯坦丑闻后,并非一家报道,大大降低了自己会被指控“诽谤”的风险,《纽约时报》也不管自己之前的压制态度,急急忙忙发表了“独家新闻”。并且《纽约时报》负责人矢口否认知道早年的调查,绝口不提自己的为虎作伥。就这样《纽约时报》的文章比《纽约客》早了五天发表。
2018年第102届普利策奖在哥伦比亚大学揭晓,《纽约时报》的乔迪·坎特、梅根·托希和《纽约客》的罗南·法罗,凭借对哈维·韦恩斯坦性丑闻在内的好莱坞性侵报道,共同获得公共服务奖。
除了受害者,电影还对两位记者进行了形象描写。
凯莉·穆里根(Carey Mulligan)饰演的梅根·托希,她在工作中尽显坚韧,但在生活中却很脆弱,她刚生完第一个孩子,还在和产后抑郁症作斗争。
佐伊·卡赞(Zoe Kazan)饰演的乔迪·坎特,她在家里要和孩子斗智斗勇,她家里的情况也有足够多的镜头表现。
这些内容为故事演绎增添了至关重要的人性质感。
此类新闻调查电影可以选择常见套路,用充满正义感的演讲填满电影,然后搭配老式三幕设置。
《她说》则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是将重点放在女性们的对话中,所有细节都在对话中被一一展现,让观众沉浸其中,不寒而栗。
《她说》用一种冷静坚定的态度娓娓道来,用细细述说的耐心赢得观众同理心,影片敬畏的并不是哈维·韦恩斯坦的丑陋言行,而是被他伤害的女性们的勇气。
此外,值得敬重的还有那些孜孜不倦、立场坚定的调查记者。他们能够顶住权贵的压力,坚持不懈地调查取证,这才让真相得以大白,让受害者们看到希望。
不让说实话的新闻报道只能叫做宣传,敢于揭露真相的才叫新闻。不敢说真话的记者只不过是宣传员。对比某些地方的圈子,丑闻只能在利益分配不均时,才由狗仔队曝光或者利益相关方自曝,长此以往风气怎么可能好。
《她说》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哈维·韦恩斯坦被判刑23年。
他的罪行曝光后,法庭案件、重罪指控、#MeToo运动诞生,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了,影片在此不再赘述,而是将精力全部放在这一切之前的努力上。
调查记者和受害者们流血流泪,做出了各种牺牲,面对各种阻力,甚至死亡威胁。
与其说这部电影关于原始正义,倒不如说这部电影是老式调查新闻的胜利。
因为《她说》清楚地知道,打倒一个哈维·韦恩斯坦、拍摄一部电影,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纠正这些丑恶。任何圈子里都有权力利益和腐败,在看不到的地方还会有不公。
影片要告诉大家的是,调查记者和受害者们都做了正确的事情,尽管艰难,但纠正了一些错误。要更多的人敢于发声、敢于调查,整个社会风气才能变好。就像影片最后,多名记者挤在电脑屏幕前,逐字检查稿件后按下“发布”按钮一样,这就是一场胜利。
不畏强权的无冕之王,
命运多舛的调查报告。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她说# ( She Said )(A-)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部电影并不是只关注韦恩斯坦事件以及受害者的遭遇,而是更多地展示记者和编辑们在调查新闻事实、做出完整报道过程中遭遇了多少困难。它是一部新闻调查电影,而不仅仅是揭露性丑闻的。因此,它给人的感觉比较类似2015年的"Spotlight" ,而不是"Bombshell"。
如果是只希望了解韦恩斯坦事件,我觉得之前Ronan Farrow在HBO推出的记录片《Catch and Kill》也许更清晰地展示了全貌,也采访到了很多当事人,并且从多个角度展示了韦恩斯坦受害者的遭遇。而本片中用到的一些录音、证词也基本都已经在《Catch and Kill》中出现过。
但本片的优势,也是大部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片的优势,就是更容易煽情和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当你看纪录片时,大部分时间只会感受到愤怒,因为你看到的是罪行和事实。但剧情片比较方便通过人物的塑造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适当的时候加重情节的紧张感、急迫性来调动观众的情绪。比如片中的记者总是不断有电话进来,还都是在她们走在街上或做其他事时,电话来得特别巧合,刚好在要截稿前。这种设计可能不一定是完全符合事实的,但也不违背,而且效果会更好。
观众也很容易感受到两位女记者遭遇到很多困难,主要就是证人不愿意提供事实,或不愿意留名,导致新闻感觉证据不足。而且作为媒体,要与好莱坞大人物做对,必须要有正义感、底气和强大的律师团队。因此片中时报编辑的塑造也很重要,与"Spotlight" 中一样,让人看到只有有强硬的编辑和上级的支持,记者才能顺利展开工作。因此,每个记者的劳动成果都与背后上级的开明、公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分不开。
其实韦恩斯坦的案子受害人很多,又在业内众人皆知,并非什么秘密,找到证据很容易,但难的是让有力的证人出来以真实身份留下口供,因为这是在米兔之前,人人都依然畏惧掌权者。
两位时报记者 Megan Twohey (Carey Mulligan) 和 Jodi Kantor (Zoe Kazan) 所面对的是一个强大、已经约定俗成多年的好莱坞“规则”和“体系”,绝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找到突破口。她们充分展示了记者的执着和调查、游说技巧,加上一些韦恩斯坦身边人的举报,才最终看到一堵墙被推倒,其过程如同愚公移山,真的是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最终的结果很痛快,影响力也是巨大的。Ronan Farrow其实与这两位记者做的事是一样的,三人都获得了普利策奖。但相对于一个帅气的白人男性,两位女记者的故事(还都是妈妈)确实更适合拍成剧情片,也更容易引起女性观众的共鸣。
影片也因此花了很多时间在她们的个人生活上,我个人觉得这里有点拖沓,但一些母亲与女儿的对话很有必要,包括一位女证人最后说的:”我不希望我的三个女儿长大被这样对待,认为被性侵犯是司空见惯的事“。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更容易让人们看到,这一切不仅是为了给受害者讨公道,更是为了下一代,为了更多女性。
两位女主演表演十分自然,Zoe Kazan的韧劲和Carey Mulligan的从容都很容易让观众立刻喜欢上她们,并被她们的勇气和执着感动。但编辑们的果断和支持也确实大快人心。新闻办公室的氛围营造得很好,让人时刻感到鼓舞和振奋,像是在打仗,我方更有经验、更有手腕,观众就觉得过瘾。
本片展示出女性团结起来力量会更大的道理,但也强调了揭露真相、追求事实的重要性。片中的记者和编辑不断、反复确定事实,确定人名,等当事人回复,等相关人士证实,而不是道听途说,花了很多时间就是为了保证事实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与XX发了一条匿名举报说XX性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非常希望观众可以明白其中的差别,以及影片真正在展示什么。
这样说是因为,米兔运动之后确实也出现了很多人利用这场运动的影响力污蔑别人或骗取钱财,甚至出现过吴亦凡事件里有骗子参与两边骗钱的情况。这些行为是为女权拖后腿的。只有证据和事实才能将坏人绳之以法、帮助女权的进步。
所以海报上这句台词很微妙“Will You Go On Record?" 不仅是在说女性需要反抗,更重要的是在鼓励女性要说出事实。
片中电话中很多人以声音(仿造)出现,包括特朗普、韦恩斯坦、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等,艾什莉·贾德(Ashley Judd)则亲自出镜。因为她是案件的重要突破口。每个女性证人的步伐虽然不一致,但很多展示出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感动,这绝对是记录片和新闻难以达到的效果。
PS:片中Gwyneth Paltrow 被提到很多次,似乎韦恩斯坦很怕她,而主要原因是他不仅没能占到Gwyneth的便宜,Gwyneth还拿到了奥斯卡,也是所有女性证人里名气最大的一个。也就是说,如果Gwyneth作证,他没办法对她如何,影响不到她的星途。后来我们也听说了,Gwyneth那个时候把事情告诉了当时的男友布拉德彼特(Brad Pitt ) ,是彼特的出面保护了Gwyneth不再被韦恩斯坦骚扰。而本片的制片人正是布拉德彼特。也算是秋后算账吧。
2016年特朗普竞选总统,他成为新闻热门人物。
《纽约时报》记者梅根·吐赫准备写一篇关于特朗普的报道。
梅根:你害怕了,任何人都会。
里奇尔:你真的认为,说出来会阻止他?
梅根:我认为公众在他们投票前(选他为总统)了解这些信息,很重要。
里奇尔:如果他选择起诉呢,《纽约时报》会帮助我吗?
梅根:新闻机构没办法提供法律支持,你只能靠自己。
特朗普得知很多女性在向记者反映他曾经行为不端,给记者梅根打电话
特朗普:我不认识这些女人,她们在撒谎,如果我对她们做过什么,为什么她们不报警。
梅根:杰西卡和瑞秋从来没说认识你,只是和你偶然相遇。
特朗普:《纽约时报》杜撰这些故事,你发表的话,我会起诉。
梅根:那些泄露出来的《走进好莱坞》 录像带,你还做那些事吗?
特朗普:我没做过,那是更衣室里的谈话。
梅根: 犹他小姐说你在美国小姐选美大赛上不止一次亲过她。
特朗普:她在说谎,你是个恶心的人。
福克斯新闻的著名电视主持人比利·奥莱利给记者梅根打电话,问:“你是女权主义者吗?”
仅五个月后福克斯停止比利·奥莱利的工作,因为《纽约时报》报道了比利·奥莱利性骚扰的事件,比利和福克斯花了1300万美金来解决5名不同女性的指控事件。
在一次会议中,资深编辑丽贝卡·科贝特说:
我们说的是仅仅企业对权力的滥用吗?不,我们说的是,所有工作场所可能发生的性骚扰,造成这些因素我们也得搞清楚。
记者:福克斯让奥莱利留任了很长时间。
记者:过去的几十年都是如此,直到广告公司解约,他才丢了碗饭。
丽贝卡·科贝特:让我们审视整个体系,为什么性骚扰事件如此普遍,又如此难以解决?
美国影星罗丝·麦高恩 Rose McGowan给《纽约时报》记者Jodi Kantor乔迪·坎托尔打电话
罗丝:你不应该一直盯着的他,整件事就像被一台机器推着,一条供应链。
乔迪:你是说好莱坞的虐待者?
罗丝:对,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电影在哪里制作,或者销售,他们就去哪里,个工作室都会羞辱受害者并为其支付报酬,如果说,这世上有白人游乐场,那就是。
乔迪:大家知道吗?
罗丝:当然,我和很多人说过我的遭遇。
乔迪:在圣丹斯电影节?
罗丝:我那年23岁,拍了很多出色的电影,我当时只是满怀希望。然后我去了酒店,他(哈维)坐在沙发上,大声地讲着电话,我在那等着,然后我们谈起了电影项目。
然后他突然说:我房间里有个按摩浴缸。我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我就在那不停地说,聊完以后,他说要送我出去,我想,这还进行的挺顺利。
这是我第一次和大人物碰面聊项目,他跟在我后面穿过走廊,然后他说:这就是按摩房。我往里面看了一眼,他就把我推进去,扒光了我的衣服,他也突然裸体,我只剩身体留在那间房,他强奸了我。
为了脱身,我进入求生模式,假装高潮,他叫我穿好衣服,他还留言给我说我是他新认识的特别朋友,他说他为其他女演员做了很多事。
乔迪:你报警了吗?
罗丝:你觉得法律会站在我这边吗?
乔迪:但是你告诉了其他人吗?
罗丝:我告诉了很多人,没人做什么,没有一个人有行动。
乔迪:我能联系你说的这些人吗?
罗丝:你说过这是隐私,就在我们说话这会儿,他正在派间谍监视你,我希望你知道。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但我们可以一起借用你的经验,去帮助保护其他人
艾什莉·贾德 Ashley Judd与乔迪视频连线,诉说自己的经历
艾什莉 :他让我早早的就去见他,我整晚都在拍摄,累到不行,我去了半岛酒店的接待处,问前台:“韦恩斯坦先生在丽城餐厅吗?还是在露台上?”他们说:“去他的房间就行了。”我上了楼,他穿着浴袍,他问我能不能给他按摩,不行,我说。
然后他让我帮他挑选今天要穿的衣服,他开始一个一个的提要求,越来越露骨,越来越亲密,我说了很多次拒绝,用了很多方式。最后他让我看他洗澡,我说:“如果我的片子在电影节上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我就为你服务,说完我就很快离开。
乔迪:后来你做了什么?
艾什莉:我告诉我的父亲,我的经纪人,我告诉了那天晚上和我一起拍戏的人,哈维惩罚了我,我的意思是,他断送了我的职业生涯,因为我有足够的底气拒绝他。
乔迪:你怎么知道的?
艾什莉:我和其他女演员站在一起的时候,他正眼都不瞧我。我极力争取角色,但莫名其妙被卡,后来才知道,是哈维从中作梗,我写过相关文章,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发声。
乔迪:你没有在文章中指明他的身份,但业内人士都知道你说的谁对吗?
艾什莉:是的,谩骂声如大雨倾倒在我身上,他却相安无事,几十年过去了,同样的性别歧视丝毫未变,一小部分人指责我总引用总统说的话,导致我丢了一个大代言,我引用就被炒鱿鱼,他引用就选上总统,乔迪,若回到当时,我的选择依旧如此,但我仍然需要回去工作。
女高管: 98年在威尼斯电影节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最生气的是,一张张紧闭的嘴,当时没人说,现在也没人说。他营造了一种沉默,人们随之顺从,令人恐惧的氛围和一次次的恐吓,都是因为他,看起唯一的选择就是辞职,丢掉你辛苦工作来的一切,每个人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所以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司内部,外部都如此,他玩弄媒体,扮演特工。
乔迪:他如何玩弄媒体?
女高管:承诺媒体人可以接触到某些明星,以换取掩盖一些事实。
乔迪:什么事实?
女高管:我该从何说起,在一次会议上哈维和男性员工起肢体冲突,然后双方和解了。
乔迪:那些女性呢?
女高管:他不停不休,没完没了。
乔迪:威尼斯电影节上发生了什么?
女高管:我不想自己所说的被大众知道,只能说到这里。
乔迪:明白。
女高管:我们走进哈维的套房,里面有很多人,其中有两个助手,他们坐在那里发着抖。
乔迪:韦恩斯坦也在场?
女高管:他在,他在谈论电影,完全无视那两人,那两人一直在发抖,一个是恐惧,一个是愤怒。
乔迪:能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吗?
女高管:可以,还有个女人,你也应该联系。
泽尔达 :你知道其他人也曾经想写过此事,他每次都扼杀了。
乔迪:我们知道,我们不会让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你21岁就在米拉麦克斯工作了。
泽尔达:是的,我是伦敦办公室的助理,开始很顺利,直到哈维来。
乔迪:发生了什么?
泽尔达:每个人都必须随叫随到。
乔迪:这意味着什么呢?
泽尔达: 为会议讨论撰写剧本,很多私人事务。
乔迪:比如说?
泽尔达:比如我得去哈维所在的酒店把他给叫醒 ,给他冲个澡,把他从床上叫起来,他一直是裸体状态, 有时候他会把我拉到他面。
乔迪:你怎么处理的?
泽尔达:逃离他, 我发现了幽默的笑话或是攻击性的应对,效果最好,哈维不是兴奋就是愤怒 ,你永远不知道他的情绪会翻到哪一页。
乔迪:团队里有人给过你建议吗,要怎么处理这种情况。
泽尔达:有,一个女孩跟我说,保持羽绒服不离身,时刻记着坐着扶手椅上,切忌坐在他旁边的沙发上,这些都管用,自此以后,我就知道,这件事不仅仅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
乔迪:到底发生了什么?
泽尔达:霸凌,精神虐待,我当时太年轻,没法理解,哈维希望人们服从他。
乔迪:如果反抗呢?
泽尔达:他会咆哮,会朝你吐口水,他可以在几秒钟内摧毁一个人。
乔迪:你害怕他吗?
泽尔达:怕,我们都怕过他。
乔迪:三年以后,你去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
泽尔达:然后我就辞职了。
乔迪:发生了什么?
泽尔达:不能全告诉你。
乔迪:能告诉我什么?
泽尔达:来了一个新助理,跟我年纪相当,她很厉害,也很聪明,她第一次参加哈维的晚间剧本会议,我和她讲,如果遇到难事就给我打电话。
泽尔达:他在追求她吗?
乔迪:不,哈维说对犹太人或亚洲人不感兴趣。
泽尔达:第二天早上,她哭着来找我,整个人歇斯底里,我抱着她。
乔迪:她和你说了什么?
泽尔达:没有完全说,不过我知道,她很难过,一定是最糟糕的事发生了,我让她冷静下来,然后直接去和哈维对峙,他当时在和斯科塞斯开会,斯科塞斯又看哈维不顺眼,所以这次会议对哈维来说很重要,我径直走到他面前,非常清楚的对他说,你现在就得跟我走。
乔迪:你直接走到他们面前去质问他?
泽尔达:对,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他站起来,跟只羔羊似的,随我走了出来,我知道,他一定做了那事。
乔迪:然后呢?
泽尔达:他否认了,他说用他的孩子发誓,他总这么说当免罪牌。
乔迪:那位助理报警了吗?
泽尔达:没有,她没有跟任何人说起这件事,我们回了伦敦,我们都辞了职,我告诉我的直接领导,他建议我们找个好律师。我找了一家离办公室近的律所,我以为事情会变得简单,刑事诉讼,但我们的律师说这件事无转可言,只有达成和解,我坚决说不,任何一笔钱都不应该。我们只想制止他的行为。
乔迪:英国警方没有介入吗?
泽尔达:我们被告知,诉讼理由不充分,我们没有证据,也没有威尼斯警方的报告,你也知道,强奸案很难被起诉,律师们说唯一的办法就是损害限制,所以我说行吧,我们也有自己非常真实的需求,让我们在和解书上签字,哈维必须答应一些条件。
乔迪:什么条件?
泽尔达:我们要求,如果哈维在两年内再次达成和解,此事必须向迪士尼报告,否则他将会被解雇,另一个是他得去接受治疗,我要在场,这样他就不会对治疗师撒谎。我们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建立一个体系,来保护女性及女性员工,我想我们能让他做到这些,我们的沉默的代价就值得,我们的付出让他停止他的行为,所以我们签了和解书,他对我们提出了疯狂的条件
乔迪:什么?
泽尔达:我试着刻在脑子里,他们把所有的复件都拿走了,我只有协议的探视权。
乔迪:无法想象,你记得吗?
泽尔达:我要了些信件,在刑事或民事案件中,我们需将尽最大努力,不为警方提供任何帮助,我们不能和家人,或者医生谈论此事,最后我们签了,他们给了我们钱,我彻底崩溃了,我去过其他公司面试,他们都问我为什么离开哈维,他们认为我和他一伙,太可怕了。
乔迪:你当时怎么做的?
泽尔达:我拜访了危地马拉的一位朋友,在那住了五年,我再也没有机会在电影界工作,也不能畅所欲言,只能围着马匹工作。
乔迪:你失去的太多。
泽尔达:这是原始信件,我想联系治疗师,我想和会计师交谈,我还必须得到他们的许可。无论是将来还是现在,永远不会对任何其他媒体谈及此事,这比被他给我的伤害还恐怖,这是保护施虐者的制度,我想你拿着这些,然后利用这些材料,我得走了。
乔迪到英国采访劳拉·马登,英国女演员
劳拉:92年第一份工作当临时演员。我家附近有剧组在拍摄,我喜欢演戏,后来我听说米拉麦克斯公司在附近拍电影,就找到一份跑龙套的工作,我当时欣喜若狂。
乔迪:你是什么时候见到哈维韦恩斯坦的?
劳拉:就在那不久,我直接和他对接工作,跑腿,接电话,被安排这些工作我还挺开心的,他说对我的工作努力有所耳闻,我当时开心的不得了,我21岁,很年轻很敏锐,所以当他说,给我在伦敦办公室安排一份长期工作时,我很高兴。
乔迪:他在会议上说的?
劳拉:是,他开门的时候穿着浴袍,我觉得这大概就是好莱坞风吧,但没多久,他问我能不能给他按摩。我说不。他一副就事论事的样子,这又不是什么浪漫的请求,其他人也都这样啊,这是工作的一部分。
我突然觉得,问题出现在了自己身上,我就是那个,将此事感性化的人,我只是太年轻,太保守,所以我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但没有办法在他身上揉来揉去,就愣在那,手动也不动,然后他说他会先给我按摩,让我放松,他说,你看所有女孩都照做了,这就是只是工作而已。J:他在会议上说的?
劳拉:他说,把的你上衣脱了,一副就事论事的模样,把你的内衣脱了,然后我照做,我当时非常害怕,心里想着忍忍就好,忍忍就过去,我裤子也脱了,他就站在我身边,自慰,我让他离我远一些。
但他一直对我提出各种要求,他让我去洗个澡,我起身了,他继续自慰,我就一直哭,随着淋浴头的水喷泻而出的还有我的眼泪,然后他就生气,我想我是哭的太大声,扰乱他的兴致,他离开了浴室,我把门锁上了,我还能听到他的声音,从另一个方向传来他的声音,他还在自慰,最后,我回到房间里,拿起我的衣服和东西,就跑了,我跑到街上,我这辈子从没跑这么快过。
乔迪: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劳拉:我觉得这事决定了我的人生方向,一个巨大的,错误的判断,给我和我所有的决定都打上烙印,我感到很羞愧,任由他摆布。
乔迪:你觉得他对其他女孩也做过同样的事吗?
劳拉:我想一定是的,但是她们都矢口否认,就好像我的声音随着那天的风消散的无影无踪,就在我开始寻求证据的时候。
罗威娜·赵(Rowena Chiu),前香港雇员,哈维助理,给乔迪打电话,接受采访
罗威娜:我在移民家庭长大,从小被教导,要低调,要努力工作,不要引人注意,在中国文化里,我觉得自己必须得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家人,那会我太年轻了,害怕的发抖。
乔迪:你能告诉我威尼斯电影节发生了什么?
罗威娜:我上夜班,和哈维一起看剧本笔记,有一天,我们正在工作,他就一直试图触摸我,我不想惹那个大块头生气,我一直想把注意力集中在笔记上,这样持续了几个小时,我一心想着避开他。
乔迪:你怎么做到的?
罗威娜:我让他离开,我穿了两条紧身裤,以便在需要的时候,给自己争取点时间。但是他最后把我按倒谈不上用力,但就像玩弄一样,他分开我的腿,然后他说:求你了,就一下,就结束。我躲开了,我魂不附体,我是个基督徒,那会还和我初恋男友在一起。
乔迪:你和(你的同事)泽尔达说了吗?
罗威娜:泽尔达完全被激怒,很勇敢的当面和他对峙,我们都辞职了,但是离开米拉麦克斯后,我找不到新的工作,所有人都说既然和哈维工作,为什么还要离开。
我们签的保密协议规定,如果我在电影行业找不到工作,我可以找哈维或者他的律师哈滕斯基帮助,我要求他们提供推荐信,哈滕斯基一直重复,哈维多么看重我,最终同意了我在严格条件下回到米拉麦克斯就职,所以我签到了香港工作室。
我以为一切都烟消云散,我以为我恢复好。但是更可怕的事发生了,我当时一团糟,感到无比孤独,我不能和任何人谈及此事。成为一座孤岛让我无比难受,一天我从公司消失,我想去死,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背负这些继续活着这世上,我想自杀,但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我觉得自己连这点都做不到。
2017年10月5日,报道一经刊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哈维·韦恩斯坦收到了82名女性指控。
由此引发的me too 在互联网首先传开。2020年2月,哈维·韦恩斯坦在纽约被判强奸和性骚扰,服刑23年。他在洛杉矶和伦敦面临更多指控。
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根据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作者是获得普利策奖记者乔迪·坎托尔与梅根·吐赫。
这仿佛不是一部电影,或者说我没有办法仅将其视作一部电影。观影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愤怒和迷茫,以至于在看完后我没有办法抽离出来去评价它所谓的结构,或视听语言,或叙事节奏。片尾关于这个故事在现实中的后续都不能让我释然,而只不过是让人进一步看清这团笼罩多年的乌云的全貌。
片如其名,《She said》,整部影片绝大部分的情节都是两位女记者奔走在一个又一个的采访现场,与一位又一位女性艰难地交谈。我只能跟随她们的视角,沉默又坐立不安地聆听里面大段大段破碎的回忆和陈述,有的人恐惧,有的人回避,有的人愤怒,有的人羞愧,但更多人痛苦,很多很多的痛苦,是跨越数十年都依然能让人在刹那疼得弓起身子的痛苦。哪怕她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已经远离了那个酒店房间,远离了那个职场,远离了那个对她们说这只是工作的恶魔,但伤口依然存在,伤口还在代替她们被扼住的喉咙无声地呐喊。
记得里面一位受访者说,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大家的沉默。所有人的沉默,和那些精明到恶毒的保密协议,筑起了一道高墙,施害者被完美地保护在高墙内,而受害者在那一刹那也丢失了自己呼救的声音。
如同片里女记者说的,外面还有多少个韦恩斯坦,每天又会发生多少这样的事呢。我很悲观地想,在性别、权力、阶级仍存在的一天,这种悲剧便永远不会消失,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女性们也许仍只能靠说个笑话,或者穿两条紧身裤,来尝试保护自己和摆脱困境。但仍希望,未来她们的声音能被更多人听到,或者让她们的声音响亮到旁观的人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职场女性尤其是20出头的希望你们都去看。公司或权威要你签保密协议的时候,要想清楚代价。
最大的看点便是事件本身,电影的观赏性非常有限,称之为流水账并不为过。三星。
工整不一定是这部影片的缺点(毕竟结尾是依靠剧本的工整才翻上去的),但温吞一定是。玛丽亚·施拉德在几乎每一个小段落的结尾都试图通过加快配乐和剪辑节奏来营造危机感和速度感,但影片仍然落入了繁复对话的窠臼之中。可是言语在电影里是最缺乏力量的啊,当声、画、调度都缺席,你很难感受到受害者们的恐惧和愤怒,记者们的不忿与不甘,甚至都体会不到多少悲伤,像一拳拳打在了棉花上。这是她们的故事,可到头来,我甚至都不太了解她们。她们是什么样的人?她们正在经历些什么?她们说的话改变了什么?无论是心怀良知的记者们还是勇敢说出真相的她们,我们都很难从影片中找到答案。
reality > artistry
凯瑞穆里根凝视韦恩斯坦,年度最佳画面,十几秒看得我倒抽冷气,私以为把这一幕换到结尾,还能拔高一筹。结合波米最新一期节目,可叹时代的大众沉默。
五星 泪点很多 除了受访者 记者有血有肉的日常也拍的很好 girls help girls 也谢谢每个勇敢的人 西方虽然好像很开放但女性其实非常自尊自爱 特别是职场女性和有信仰的。想到过去在体制内工作时被几位央企大领导性骚扰的经历 真的很理解片中罗拉说的 shame 因为当时太年轻 因为真的不懂 因为权力悬殊太大 因为怕丢饭碗 因为体制在助恶…再多借口 最后没有说出来没有反抗都是我一生的shame。metoo不是运动 是正义。
#LFF39 如何把一个反反复复、繁琐又复杂的调查过程讲清楚,是本片的最大难题。手法十分克制,逻辑清晰,表演动人,让人想起《聚焦》。
虽然很明显教育意义盖过影象价值,但这仍只是一部真人出演的纪录片,还是特别平庸的末流。其所试图传达的发声之艰辛,调查之不易,女性集体对抗系统之恶的震撼体悟,在廉价的煽情虚构和滑稽的替身出镜之下达到的温和甚至保守的观点输出远远不如纪录片的体裁和视野所能展示的能量,标准惊悚配乐的节奏切割更是雪上加霜。即使放低到演员冲奥的角度,聚焦表演的篇幅都被冗长重复的对话冲散。相比于现实中事件之于女性言说的重要意义,本片力度的轻描淡写几乎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稀释了这个历史性的胜利时刻应有的高光呈现,也是对广大勇敢直言或依然缄口的受害者群体一次不负责任的再度消费。片头Plan B的标志打出就似在预警。
平庸工整到如果这不是一部关于揭露韦恩斯坦的片,韦恩斯坦肯定会花重金买下并使出浑身解数为其冲奥。事实上参与制片的两家公司Plan B和Annapurna此前都与韦恩斯坦有过多次合作,尤其是布拉德·皮特的两任交往对象格温妮丝·帕特洛和安吉丽娜·朱莉都有告诉他韦恩斯坦对她们的侵犯。这些当年的助纣为虐者如今却出品了一部这样的影片,说是自我洗白一点都不过分
@ The One /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冗赘琐碎的细节处理+配乐推进,让电影还是成了工整的结构化产物。可是我还是在结尾多种语言的she said出来之时落了泪。这场战斗很难,不是靠一人之力,是一群女性,是全世界女性们的团结勇敢无畏无惧搭建起来的城墙堡垒。五年过去了,这一切有变好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只要我想到我不是一个人,我就会变得勇敢。谢谢你们,每一位站出来发声的你们。btw Carey I'm so proud of you❤️
印象中还是在读研期间,获知了韦恩斯坦性侵事件以及后面的#MeToo运动,然后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掀起了一场全球的风暴。但这个片子和想象中的还挺不一样的,它不是那种你已经知道结果了女性挨个站出来去抗争揭露和控诉的“大爽片”的思路,而是把焦点放在这一切的最开始,也就是NYT记者去抽丝剥茧一层层给你剥开真相来龙去脉的那个阶段,也是调查频频受挫不断被拒绝威胁自我怀疑又硬撑着坚持下去的那个阶段,也因此才显得更加令人无奈心疼和不寒而栗。影片的讲述方式很克制,最后一段众多女性年轻时的平行蒙太奇把这个长达数十年的噩梦推向了一个高潮,所有血红色书写的不同语言的“She Said”,构成了全片最骇人的一幕。这件事过去几年了,世界有变好吗?好像也没有。最后,是“她说”,不是“听她说”或者“让她说”,把主语和主动权还给她们。
奥斯卡季政治无比正确且拍摄工整的八股电影
premiere不仅主演来了 记者也来了 me too的victims也来了 又相信了一次journalism
早期#MeToo运动不是靠煽情,而是靠反复取证。电影的平实纪录风格很像《聚焦》,但由女记者主导韦恩斯坦性侵案的报道,又增加了感性的使命感。“她说”永远是最难的,因为受害者需要站出来撕开自己结疤的伤口。结尾由全世界不同语言打在公屏上的“她说”很有冲击力。
《华盛顿邮报》的反面,意料之外的温和谦逊,不见战斗性,也不再强调道德的真理性,而去还原一种互助的本能,女性间的、记者间的、办公室内的、甚至来自敌方的。主动倾听,于是被动地诉说同样成为主动地,一段段对话既是破碎的证据链条,又是完整的伤痛体验,最终汇聚成一通电话、一篇文章、和点下“publish”按键的那一瞬间。
人生第一份实习在NYT,最后一份在Miramax,所以实在无法心平气和的看这个片子。客观上讲拍的非常平,原著要远涤荡人心一些,尤其是最后和韦恩斯坦拉扯的那一段,原本是相当惊心动魄的。但和很多新闻类题材电影一样,它存在的意义就远大于电影技巧本身。平庸的歌颂正义,也不妨碍它本身就是正义。最是可惜穆里根活有一个奥斯卡胚子,却总是找不到好的土壤。
3.5 皮特作为隐藏背后并得利的恶人,不该被放过。Carey近年的选片都有真诚的表达,事件推进脉络清晰。给女性发声的意志,两位女主角愤慨、冷静寻求正义都有值得欣赏的角度,可惜电影语言上是平庸的
电影角度来说就是很工整。不过这种主题和意义大于形式的片子值得满星。(虽然今年women talking和she said都是brad pitt投资,最终得利还是老白男)
Silence is the majority, though. 结尾看到布拉德皮特作为投资人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波澜不惊的叙事节奏,她以一种平静日常的口吻述说着每天都在发生,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性骚扰。正如电影里某句一闪而过的台词,“为什么有那么多性骚扰啊”是啊,男对女的性骚扰像女性出世以来就刻在性别上的罪,它频繁到甚至不会引起我们任何惊讶,震惊和意外,它就是那么日常生活化,然而讲述它的电影却少得可怜。很多短评说这个电影有噱头,有目的,ZZZQ的人真的看了吗?电影最吸引我的部分恰恰是和《塔尔》一样,不煽情的部分,女性专注工作,不管电影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它都是通过女性在工作来完成,我喜欢这种职业专业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