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狗咬狗》:所以我們一出生便要握緊拳頭。
或者有點肉麻,或者有點太多,但最少比《功夫》、《旺角黑夜》還有《黑社會》都值得看。
《狗咬狗》比上述的幾部「最佳電影」都要粗糙,可它比較有深度、比較不老套、比較有美感、比較能夠把意識溶於畫面,比較有靈魂──這個靈魂就是歇斯底里。
已經很久沒遇上讓人覺得有靈魂的港片。
那是任最精密的佈局、再細緻的美指還是更密集的電腦特技都取替不了的,藉由對某種意識、某種體悟的熱情,通過各種原素包括動作、表情、環境與音樂共同構建一種氛圍以搭通觀眾的經驗來傳達某種生活中共同的真。
換句話說,《狗咬狗》的文本裡具備了某種意識,也確實構建了某種對調的氛圍,成功跟造為觀眾的筆者搭通了生活經驗,一同為生活中共同的真──狗咬狗──而感嘆、悲鳴。
從餓狗到瘋狗,我們略過了文明。
文明以前,人們為口奔馳,宛如餓狗,沒有人禽之辦。
文明以後,人們功利自保,拒絕溝通,比走禽還歇斯底里。
或者有點悲觀,可《狗咬狗》裡面,從餓狗到瘋狗的演化過程卻非無的放矢。所謂文明,其核心實在不離溝通二字。當世人開始一步步揚棄建造了文明的溝通,終日活在猜疑與不信的囚牢裡危視世界時,歇斯底里的細胞就慢慢滋養到身體裡面,我們終於一日變成瘋狗。
可這裡說的溝通並無關語言,乃是攸關淌開心胸的交流,裡面包含了愛,超過了語言不通的障礙。於是餓狗在垃圾山女孩裡學到了愛,在共通語言的缺席下無阻溝通,然後又在這種溝通的敗落後變成了瘋狗。而sam也是一樣,他是在所有對他重要的人都離去後才變成瘋狗的。也就是說,只有先經歷了溝通,先擁有了愛,才會在那些都敗落以後,變得歇斯底里,變得比餓狗還要厲害的瘋狗。
所以到頭來,文明的出現讓我們變得更具攻擊性,讓我們覺得生存必須以另一個生命去支付。可正就是這種誤解,古惑了大部份的人,使這個由眾人編造的世界真箇變成非握緊拳頭以對待不可的世界。
但話說回來,難道活在富裕地方的生命又不是由貧窮地方的人在某程度上支付著嗎?
大概把意識溶於晝面較之築構於情節裡面,更能帶來寬廣的延伸空間。
2 ) 混身打了几个冷站, 爽了几次.
本年度至今最好的片子, 不想说它情节是多么极度暴力灰暗,和反社会.
从未想到一部港片可以做成这样,不过看到出品人是个样似日本
人说,就不奇怪了.不过编剧里有司徒锦源和邹凯光,倒想不到,邹凯光
不是一向是爱情喜剧编剧多,竟然能搞出这种调调.
演员都是不错尤其是李灿森.不过这部片子最赞赏的是它的摄影和配乐,
想不到可以做到这么大气.不知道是谁?
配乐很有阿基拉的风范. 而且那位女主角找的真是太配戏了,
不那么漂亮却楚楚可怜让人怜惜.
有几段都极有画面感,好象陈冠希从巷口中晃出来的杜可风摇拍方式,酷到爆.还有加油站里的温馨.
票房惨淡是不奇怪的,一部权典的Cult电影是要有时间的沉淀的.
个人会认为是明年金像奖大热,着重摄影和音乐音效. 最佳电影可
能就难,因为整体反映的太过非主流.
3 ) You are my fucking sunshine
有好久没有看过这样一部从头到尾让人喘不过气的片子了,作为一个有那么一点港片情结的人来说,心里是很感动的,仿佛又找到了小时候对着电视机看香港电影边看边抹眼泪的那种回忆。
陈冠希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演员,每个眼神都到位,他的世界只有生存,没有善恶,没有好坏,因为他没有选择。
看到那个弱智少女抓着他满是淤青的手臂流眼泪的时候我忍不住哭了,在女孩的眼里,只要他温柔,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暴力。
他们都不曾被当成人来对待,而他们所想要的只不过是像人一样去简单生存而已。
忽然有点羡慕这种爱情,那种只有彼此,无法去相信这个世界还存在任何替代的感觉,大约只有电影里才能有了吧。
4 ) 狗咬狗
这电影真胡扯,柬埔寨山沟里出来人的人你说你从小打拳是拳王也就罢了,平时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碰到枪,竟然还是神枪手。
面对面站着不到两米的距离,竟然看着别人把自己的同伴慢慢给穿颈刺死了……
三个车同行,两个车相撞了,一个车出车翻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看着贼跑了……
整部电影用严肃地态度,荒诞的剧情,讲着一个令人无语故事。既然你不搞笑,那你就应该考虑考虑合理性啊……
5 ) 你何时崩溃?
整个片有100多分钟,应该算是港片中为数不多Cult味很浓的片子。导演郑保瑞似乎没有什么响当当的作品,我能想起来的就是[大头怪婴]。在眼下烂片成堆的形势下说[狗咬狗]是个好片应该并不过分,虽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热爱Cult片,但本片对此的表达还是显得过于模式化和粗糙,可能由于导演把侧重点放在人性和生存这两个大方面之下,暴力方面没怎么用心。
不知道是质量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看起来觉得这光打得简直匪夷所思。大部分都是近镜和特写,拍摄角度奇怪可能是刻意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夜晚和清晨,场景大多在暗房里,就算连室外都很暗,就连后段中下午的田野看起来也是整片昏黄的颜色。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人物在对打、奔跑或者干别的事情,突然一束强光从顶端和底端射出来,每每直接照射到脸上,表情通常呆滞,眼神涣散,像喝醉了似的。可以理解导演迫不及待甚至夸张地追求表现主义,但这样做确实对正常观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音乐方面只能用杂乱无章来形容,前面怪诞的风格和后面舒缓的英文歌曲根本不搭,反而显得后面的温馨气氛有刻意营造之嫌。
陈冠希演一个叫鹏的柬埔寨孤儿,吃垃圾长大,以打黑拳为生。在整个片中都穿着同样脏破的衣服,头发漂染成灰色,全身皮肤都是脏得发黑的颜色,嘴唇起皮,好像还瘦了。他对白很少,每次开口都是短促而紧张的破碎音节。他的搏斗场面并不成功,虽然把对手打倒,但显得及其做作和力不从心。其中一个场景是垃圾填埋场里父亲在强暴智障女儿,他冲进去用一根不知道什么东西(没看清楚)把父亲勒死,看得我笑出声来,真想问一句,你行不行?不过眼神和表情方面倒是基本做到了冷酷,因为他要做的就是没有表情、保持沉默和装凶狠罢了。当然帅哥无论怎么打扮都还是帅的,即便落魄看起来也很有型。至于有话说他这次转型成功,脱离了花瓶的立场,我觉得不必要求太多,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能做到赏心悦目就足够了。
李灿森在片中是个过于敏感并有暴力倾向的警察,在对警察父亲的崇拜和阴影下长大,偶然撞破父亲的毒品交易,将其一枪打成植物人。陈到香港公干,杀了个法官的太太,在李追捕他的过程中同组的警察都被杀了,一个都没剩下。几乎每个都是在他眼前被杀,后来父亲醒来交代了罪行后割腕自杀,他的精神因此崩溃了。决心要杀了陈报仇,跑到柬埔寨去,为了找到他还开始打黑拳。把头发眉毛剃光,最多的表情就是龇牙咧嘴翻着白眼。在这个片中李的表演有些夸张,在很多场合里明显看得出他不知道怎样表达感情,例如与同事们说自己和父亲的事情,蹲在那儿靠着墙,张大嘴巴嚎哭,脸上却是极为虚假并且带着厌倦的神色。到柬埔寨之后变成杀人机器,这时还显得稍微纯粹一些。李灿森本人可能比较神经质,是那种默默坐着不动却会突然爆发,然后一直郁郁寡欢的人。从最开始的[香港制造]到现在,笼罩在他身上的阴影依然存在。当然也可能是由角色扮演给人带来的错觉,但他就连笑的时候感觉都很奇怪。
还有个角色是比较胖的弱智女孩,陈杀了她父亲以后,他们俩就在各种场合互相搭救,后来一起回柬埔寨生活,怀孕之后无法正常生产,最后由陈将她的肚子剖开把孩子拿出来。她在跟陈逃跑的过程中踩到一根生锈的铁钉,到诊所去时整个人已经抽搐陷入昏迷,医生说感染了破伤风。由于警察围剿没来得及打针,后来却又能跑了,这很不合理。感染破伤风要是不治疗会死得很快,她却只残疾了那只伤脚。从头至尾她跟陈语言都不通,临死前说的话陈多半也没听懂。感情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大概是因为弱智和为了生存杀人的拳手内心都很单纯吧,所以不说话也无所谓,还感到很幸福。
在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生命以另一个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剧中几个人活得都很惨,为了活着不得不接受无法接受的,干自己不愿意干的。生存当然是很重要的,我只有一个疑问,这样活着真的有意义吗?导演想必也想到了这一点,于是给出了貌似合理的安排。陈作为天生的狗后来遇见爱人,因此为了活着而奋斗。李作为人因受刺激变成了狗,又为了报仇而活下去。二人的立场最后彻底转变,除了证明人性是及其脆弱的以外,也说明一个人的经历和环境影响都能带来巨大的改变。在情节设置方面很花了些心思,基本上没有陷入陈旧的套路中去,兵和贼区分也并不明显,只用他们作为人的角度来推动故事发展。那么生存究竟是什么?活着与否又能说明什么问题?为了活下去人可以干很多事,我向来觉得这并不值得。但又为什么不去死?说穿了就是“活”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欲望,是人与生俱来并且无法遏制的需求。
这个片子之所以与其他同类港片有所不同甚至显得有点儿内涵,只因它涉及了一个任凭人怎样思索也没有答案,却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那就是你为什么生存?所幸剧中人没有说出任何与此有关的话,在对白设计上是比较聪明的。而每当陈与李交锋时,背景音乐总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绝望的狗的咆哮。我想那是被局限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困兽们最想发出的声音,你想如何生存与你能如何生存是永远相悖的问题,而我只要求自己客观地看待它。
大部分都是夜晚,或许出现过短暂的黎明,垃圾堆里长大的杀手,被父亲强女干的女儿,偏执和忧伤的警察…… ……
挣扎在底线上的人们啊,你何时崩溃呢?
6 ) 价值观的塑造、瓦解和重组
[2007/02/11] 《狗咬狗》:价值观的塑造、瓦解和重组
过度渲染的暴力只是一种感官的呈现,抛开其卖点和话题性,《狗咬狗》剩下的,其实就是一个价值观的故事。
陈冠希是在柬埔寨靠打黑市拳长大的孤儿,不断地靠结束对手的生命来换取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当他接到任务去香港杀人时,一路还是流露出那种对食物的渴望。在与警方对侍时,他劫持路人但并不懂把路人当作人质以作为和警方交换的筹码,而是杀了一个又换一个。在他的思维里只有一道公式:自己活=别人死。
警察李灿森从小梦想和父亲一样当个好警察,但当警察后却亲眼目睹父亲和毒贩的交易。父亲无奈之下示意儿子用毒贩的枪击毙他,以塑造英勇牺牲的假象。但打不死却成了植物人,于是李要一直背负着父亲是大英雄的谎言继续当警察。办案方式暴戾,对证人和疑犯都拳打脚踢,甚至用毒品引诱线人。
其实看完全片会觉得两个角色是在做一个互相转换的过程。一个是从狗到人,陈冠希在决定带捡垃圾的女孩一起走的时候,已经注定了他的生活不再单纯只有杀戮,将开始被情感所影响,于是有了后来在柬埔寨“男耕女织”的一幕幕温馨画面。另一个则是从人到狗,李灿森从发现父亲的真面目,到目睹同事上司一个个被陈冠希无情杀死,再到得知父亲醒来自首后的自杀,彷佛一瞬间自己的世界被彻底打乱,剩下的只有对陈的无尽的仇恨和一种原始的复仇欲望。
所以到影片最后,陈冠希会因为要负担妻子剖腹产的手术费而回去找黑市拳老板接生意,而在香港已经毫无寄托的李灿森也为了找到陈冠希复仇而到柬埔寨守株待兔地为黑市拳老板打拳。其实李已经丧失了文明社会的逻辑,不会去想杀了陈之后自己要做什么,只想不顾一切地报仇。所以在黑市拳场等待陈出现的几个月里把对手一个个地杀掉,就像片头刚到香港时的陈一样。而陈在最后妻子被李劫持时居然下跪求饶并放下了手中的刀,彷佛一下子懂得了这个道理。
于是在那一刻,我们分不清哪边是好人哪边是坏人,甚至整个故事都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对自身的性格和价值观产生关键的影响,但巨大的变故和冲击又对已经塑造的价值观进行瓦解和重组。所以被感情融入的陈冠希不再只有兽性,而是有了人性。而遭受致命打击的李灿森慢慢丧失了人性,剩下复仇的兽性。
在主角之外,片中的配角也处处流露出这种讯息。白发苍苍的法官因为结婚三十年的妻子要和自己离婚并带走所有财产而买凶杀她,李的上司、正气凛然的警官也因为目睹身边好同事的一一遇害而开始踢打拾荒女以逼陈冠希现身。
全片都在阴暗昏黄的色调中进行,最后陈冠希临死前把婴儿从垂危的妻子肚中切出来时,婴儿的小手伴着温暖的夕阳紧握着,身旁父母和李灿森三人的倒下。再一次呼应了影片的主题句:“生命以另一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
讽刺的是配乐是范晓萱的《you are my sunshine》,冷静的吟唱,似乎在提醒着,人类作为动物的本性从来没有磨灭,只是文明社会把进化后的弱肉强食粉饰得不再刺眼,于是影片把它投射在这些角色上,用极端暴力的方法强迫你去思考罢了。
7 ) 咬下的不是毛
俗话说,狗咬狗,一嘴毛。这形容的是两狗吵闹的时候,可一旦到了性命相搏,咬下的就不是毛,是对方的血。
长期以来,个人对港片的兴趣缺缺,尤其在这个越发没落的时候。当这部因暴力而被划为三级的电影落入眼后,不由一亮。这不是70%的人会喜欢的电影,它的受众只会少于30%。我想它可以成为部分人的Cult。
本片的主题不新鲜(它的全部都不新鲜),讲述的是罪犯和警察的搏斗。从标题看,它把这里的罪犯和警察归为同类人。在这个类型片里,不少前辈都把警察和罪犯看成极为接近的正反两端,比如<盗火线>里,那是两个同样孤独同样专业的人在对抗,还有梅尔维尔的电影里,警察和罪犯同在血的"红圈"之中。《狗咬狗》里,杀手和警察阿伟他们相同之处则是一种疯狂。
这个故事很简单,泰国杀手受人雇佣到香港杀了一个人,香港警察要将他捉拿归案。在开始不久,我们便知道了这桩谋杀的缘由,而警察和杀手的接触更是快速---这点甚至让人苦恼,后面可怎么曲折起伏阿。所幸这个杀手极为冷酷凶悍,警察们除了有点发疯的阿伟外颇为保守,于是这场戏就血腥的演绎下去。
不得不说,让冷血的杀手在逃亡的时候遇到生命中的女人是有些老套的事情。不过我们可以理解,出身悲惨的杀手对惨遭生父侵犯欺压的弱女子因怜悯而产生拯救性的感情,这种人性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于是,他逃亡的路上还拖家带口,难度又加了几分。
同时,警察阿伟的过去也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警察父亲、内务部的调查等,这些隐约解释了这年轻人暴躁的原因。随着杀手染上更多的鲜血,阿伟的疯狂更进一部。直到最后,从他的行为,我们已经分不出和杀手的区别。
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一个色调失常的氛围下,不少处连角色的脸都看不清。这种压抑一直伴随着暴力的宣泄,把每个角色都包容在内。影片的结尾是最漂亮的一幕,它不仅照应前面的某处,还让我想起Oldboy里最后男人下跪的那幕,这里虽然没有割舌,暴力是一样的。
最后响起You Are My Sunshine,它提醒我,这也是个有点悲伤的故事。
杀了这么多人却因为长得帅就在那里带节奏说没有善恶正义反派之分我也是服了你们。节奏松散 打斗戏质量差 李灿森演技并没有想象中好,胜在cult片的镜头语言真心丰富 实际上讲的谁没牵挂谁就赢了的故事。全片铺天盖地的绝望氛围 就连“孩子”这样的意象也不代表什么 毕竟这样的大环境下 充满了希望的“孩子”也还会沦为黑拳打手罢了。
陈冠希癫得很,好看又能对自己的好看显得满不在乎的人就比较癫得起来
哑女画的船上两个小人很好。配乐很好。打架有虎狼之声。但是,但是仅此而已,虽然我无所谓善恶,但是也太超出我的底线了。郑保瑞控制得很好。
演员演得过于卖力,故事匠气太重,主题表达也是比较浅显。
彻头彻尾的黑电影 没什么忠奸善恶 只有你死我活的搏命 电影是血腥的 我酷嗜这种真实 结尾处You are my sunshine伴随新生命啼哭时 我有点被感动 任何电影都喜欢李灿森多点 不过这部陈冠希也非常给力
三星半,蛮暴力,也很阴暗,但在这故事里还透露这温情,很不错,两个男主角其实都是不幸的人,也正因此,两人狗咬狗的过程中才更多了几分悲情的元素。
很不错,暴力中透出的点点温情,才是动人~
陈冠希最好的电影
陈冠希最好的表演!
很久没有这样被一部港片所深深打动了,片子拍的极赞,尤其前85分钟精彩纷呈近乎完美,可惜结尾部分不给力,彻底沦为败笔。即便如此,本片仍可列入新世纪港片十佳。4星半。P:李灿森和陈冠希都贡献出了最佳表演。郑保瑞单凭此片就足以秒杀彭浩翔,成为最值得期待的香港新生代导演。
这部电影好看是因为猫和老鼠的界限模糊了,双方都拥有让观众动恻隐之心的某个时刻,有可爱也有可恨,就注定最终会走向毁灭。
陈老师是个好演员,出乎意料的实力演技。片子后半部分一直鼻子酸着看完,是一部有灵魂的港片
陈冠希最上乘的表演献给了此片!
黑暗氛围,绝望情绪,激烈打斗,贯穿全片。最赞的一个片段:在You Are My Sunshine的音乐中,冠希灿森二人如疯狗般,撕打到死。迄今为止,陈老湿演员生涯最好之作。再多几部,说不定真能把脱下去的女孩内裤,一条条穿回来。
除了开篇吃饭戏,对人物状态毫无把控,仅凭着一股狠劲往前冲,只此一点便可看出本片非银河作品。其后加入银河的郑保瑞突然掌握了机械性的运用,一家有魔力的制片公司。
缺陷很多,但掩不去暗黑香港的慑人冷光。崩溃的人界是恶狗与家犬的天地,从大法官买凶杀妻透露出的精英败坏,到垃圾场继父发泄兽欲的狰狞面孔。这条凶饿的狗穿越到从高至低的社会,将不同的狗种带入自己的杀戮场视野。两条狗后面,是咕咕的新生,和渐凉的母体。你的生活只是一线之间,崩塌是必然的。
这样的香港电影误入歧途!!!
我从很远的地方来找妈妈,妈妈死了,爸不让我走;爸爸死了,你把我带走;如果现在我死了,你便可以走了——这台词,刻骨铭心
补录。其实倒不觉得整部影片有多么好,反倒是很多细节处都看得出有瑕疵,陈冠希的表演如果只是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比的话,当然属于上乘,反而是李璨琛的表演令人发指,和小女孩的感情戏份和“狗”的象征意义是全片亮点所在,很多光影和运镜都有杜琪峰的影子,这也是影片不那么让人触动的原因之一。
如果能有个happy ending该多好。血腥暴力充斥的画面中弥漫的那种倔强和无畏让我眼眶湿润。最黑暗最绝望的生命,都会有属于你的信赖和寄托。他跟他,一个不懂人性,只有赶尽杀绝,一个失去人性,只想千刀万剐。仇人永远都不会防过,唯一的出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