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带入感的一部电影,很美的画面,很细腻的剧情,有爱情有亲情,在里面几个人物身上都可以找到自己曾经的样子,为了更好的爱父母想要远离熟悉城市的何西西,认准了一件事就要坚持走下去的何岸,明明爱却要分开的兰州女孩,在陌生城市漂泊没有归属感的打工人……用几个不同群体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些哲理,但是到了我这个年纪,比起爱情,更容易为亲情动容,张艺兴饰演的何岸真的演到我心里去了,今天在某平台看到一个词,失望性情感隔离,总有一些人没有办法与父母亲近,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就没有理解与支持,他们要的只有道德绑架式的服从,虽然我的父母没有对我有很多要求,但儿时的情感疏离只有金钱的给予让我对父母也没有那么依赖,加上一些家庭原因,我跟我爸的关系就很像何岸与他爸,但何岸比我幸运,有会对儿子道歉忏悔的爸爸,有会看到儿子眼神失落不问缘由给一个拥抱的妈妈,在某一刻希望我是何岸也希望我不是何岸,情感极限拉扯……
非常生活化,台词也很慢,所以适合1.5倍速观看。何西西在街头唱《five hundred miles》,何岸临场发挥的脱口秀,都是影片精彩的地方。故事发生在长沙的一个奇妙的夜晚:夜猫子景为为(尹昉 饰)在书店邂逅了明早将要离开故乡的何西西(张婧仪 饰),俩人相约搭伙夜游。何西西聊起同父异母的哥哥——脱口秀演员何岸(张艺兴 饰),就在今晚的演出上,何岸的父亲(罗钢 饰)出现在观众席中,两人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一晚也是网红大排档老板娘丽姐(苏岩 饰)最后一次掌勺做粉,她决定让自己的徒弟旭哥(吴昊宸 饰)接手继续经营大排档。丽姐是何岸的母亲,何岸的父母早年离婚。
夜晚即将过去,一群人一起坐在大排档里嗦粉,邂逅、热爱、留下、离开、和解、团圆,都发生在这座城市里,每个人都找到了深爱这里的理由。何西西不走了,和景为为在一起。何岸与父亲完成和解。丽姐与旭哥展开黄昏恋。
看完跟朋友聊天的时候突然奇想,这片名为什么不叫长沙一夜啊,这本来就是一个晚上里发生的事诶
演员表演:每个演员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角色,同时每个角色也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比如景为为的即兴朗诵,何西西的“不许说话”实验,丽姐看人(真准),何岸的带伤返场show,小陈用乡音说着老家的点滴
景何两个人是爱情线,而且是一见钟情。他俩有一种内在的契合感,贡献了很多笑点。剧情的转折每每让我始料未及,不过想想也觉得正常,毕竟哲学区的,还是一见面就能用哲学思辨吵一架的人,嗯。
丽姐大排档是世间百态,相聚和分离,求不得和已失去,兄弟义气和一拍两散,就像丽姐说的,来的来去的去,总是她留在这里看完全场。
何岸和父亲是代际。很难想象在一个前妻和现任女儿都能和睦相处的世界里,关系最紧张的是儿子和父亲。当何岸松口用自己眼里父亲带来的伤痛当段子,也就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所以说是最后一场秀。这段高光同时贡献了笑点和泪点。我是一边擦眼泪一边笑,因为那个交通规则的段子真的TMD好好笑啊,擦
小陈和宝琦是背井离乡的小年轻,故土难离,即使在陌生的城市打拼,老家水土养出来的胃,也总是更偏爱面多过粉。
烟火气是真的,接地气也是真的。虽然这普通好像又不那么普通,大概就比真实生活高出那么一点点,毕竟是哲学区开头的嘛hhh
再说扣分点在哪(一家之言,个人看法,有意见请轻拍)
张冀导演之前一直是编剧,我不清楚他在导演这块有没有专业背景。能看出来的是他在镜头调度上的一些特色,比如以人物为中心进行调度的手持拍摄长镜头(举例:景为为、何岸的出场)。影片整体让我觉得有问题的点主要有2个
1、节奏,包括镜头的节奏和叙事的节奏。这二者的问题都出现在开头。导演在主要人物出场时安排了暂停和字幕对人物进行说明,这个暂停的设计导致开头这段的人物镜头节奏直接被打断。
叙事节奏的问题则是开头男女主相遇,上来就是一段哲学思辨。如果这不是电影院,而是某个流媒体上会员可看的影片,试看6分钟看到这里可能观众就直接点×了。
2、分线叙事的问题。这部电影设计了多条相互交织的剧情线索,包括①景何夜游长沙线②丽姐大排档线③五一广场脱口秀线④长沙之眼摩天轮线,在片尾汇集到一起,总体结构是由分到总的。因此影片前半段分线叙事的剧情就尤为重要。而在这一点上,其实四条线的前半段都稍微有点平了。
最后,片中某处情节涉及到危险行为,在此提醒大家:
不要因为想治愈对方的某个PTSD就去跳湘江!!!请参见守护解放西第三季第六集,跳湘江真的会s人哒各位!!!!!!
我感受不到电影标榜长沙的气息,夜生活放之四海皆准,并非长沙特有。 既然连电影宣传的重点都凸显不出,那这部电影的内核何在? 导演想拍群像,可唯一塑造成功的只有张艺兴这一条线,其余的不是跳江就是尬聊,人物的成长显得突兀,情感的转变也无中生有。 这部电影讲的是生活,可连最平常的生活都无法参透,讲的只是戏里的生活,戏里的长沙,而不是我们眼中所看到的长沙。 说这是一部城市宣传片都有点过誉,因为它连长沙的特色都抓不稳,独有张艺兴脱口秀的方言是长沙话。 所以很明显,导演的尝试失败了,口碑票房双扑,成为五一档最失败电影。
矛盾与融合 外乡人与所谓乡下人融不入长沙夜生活的矛盾,最后当作家乡的融合 脱口秀里面的热闹与外面争执的矛盾,用童谣的融合(听到直接眼泪出来了) 大学生与成人世界的矛盾,渐渐学会妥协,学会告别,与这个世界融合(大学生真的好骗,保护好自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以爱为桥的融合 感觉编剧想告诉我们的内容很多,不仅仅是这两个小时能表达的。 感觉群星璀璨的夜晚更适合作为这部电影的名字,演绎人生百态,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又多了些艺术与大胆,我们想象做却不敢做的事情都在电影中实现,每个人都是星星 最爱的场景 脱口秀场景那玻璃里外矛盾,灯光下张艺兴,一个男人随着水翩翩起舞这几个场景 演技方面 除了一些老师,摩天轮支线演员和脱口秀支线张艺兴很惊喜哦 思考🤔 离开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爱。有些理解,爱的确需要距离感,但还是需要陪伴的
刚刚从电影院出来,怎么说呢,很感慨!全片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是我对这种爱好文艺片的,真的很喜欢!有人说会生活的人是天生的散文家,张冀导演是这样的,一个个镜头讲述不浓烈但是很亲切的市井故事,看完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演我呢!
我来长沙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还没有学会长沙话,但是因为是湖南人塑普越来越严重,吃辣的本事越来越见长。导演镜头下的长沙,真的很鲜活很还原,这座城市的夜景很美,人也是,会互相帮衬互相搀扶互相保护,这座城市所有的霓虹,也是由这座城市所有的你我组成的!影片最后的群像,不就是在城市里努力生活的你我吗?有等待有沉淀有努力有放弃,所有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都汇聚在每一个这个平凡的日子里,我记不清具体哪一天接受了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但是我会记得我曾感受过这份美好。
不得不提电影里张艺兴的戏份,他和罗老师,也就是饰演他爸爸的角色,承担着整部电影最大的情绪冲突,体制内铁饭碗的爸爸不理解孩子这份看起来人海飘浮的工作,追求梦想的何岸不接受几十年未曾养育自己的父亲的说教,在一次次冷场、别人不认可的刺激下,矛盾彻底爆发,最后何岸冲出自己的牢笼,撕开自己的伤疤,给父亲看给观众看,很讽刺,观众笑得不行,爸爸却面无表情的流泪。
其实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高中时期,叛逆期总是和父母吵架,动不动就是摔门,但是很奇妙,一句“吃饭啦”又可以和解了,所以看到最后何岸犹豫的说出“一起去吃饭吧”,很泪目,爸爸坐在何岸的摩托车后座,絮絮叨叨的说着小时候的事说着自己心里的悔恨,我彻底没办法控制眼泪,因为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离开家,因为距离因为想念,我的父母也渐渐的学会了和我沟通,说出他们的心里话,看何岸和爸爸的对手戏,就仿佛看到了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如今工作,我和我父母关系的变迁。
总而言之,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我很喜欢记录平凡生活里零零碎碎的小事,也很喜欢这样散文诗的电影!
文 | 乐一狸
众所周知,长沙是网红城市的“顶流”。
国内有许多网红城市,比如重庆,因多部爆款影视作品出圈;
又如杭州,因聚集了全链条的互联网产业而成为网红们的梦之地。
而长沙纯粹是因为“娱乐消费”而登顶网红城市榜,让人在城市中随时随地找到烟火气和松弛感。
将网红城市拍成电影,也成为城市文旅争相逐鹿的卖点。
毕竟,没有人能拒绝在大荧幕上吃、喝、玩、乐一条龙的观影体验;
如果再有三五“顶流”“小花”撑起卡司,流水的大牌明星客串助阵,这样的电影便天然具备了“爆款相”。
电影《长沙夜生活》的预告片,就集结了鲜香火爆的小龙虾、热汤粉、臭豆腐,人头攒动的黄兴路、太平街、国金中心,灯火彻夜的南门口、解放西、沿江路,还有众多明星、芒果台名嘴齐聚夜市爆料。
预告片所有的“爆款相”,就像湘江两岸彻夜通明却空无一人的写字楼群一样,徒有光鲜其表。
打开电影的进度条,无论从情节,到情感,再到逻辑,立意,全程让人脚趾抠平岳麓山!
片中有多条情节线。
其中以张婧仪(饰演何西西)和尹昉(饰演景为为)的爱情线,张艺兴(饰演何岸)与离婚父母罗刚(饰演何敦化)与苏岩(饰演丽姐)的亲情线,以及周冬雨、廖凡、白宇帆、王栎鑫、吴军、何炅、沈梦辰、齐思钧、靳梦佳、李莎旻子等明星组成的夜市人物群像。
片中的每条线,都悬浮且逻辑混乱。
张婧仪和尹昉的爱情线,从入夜的24小时书店发生,一对热衷阅读的男女,因为微小摩擦而欢喜结缘,随后俩人开始了长达一整夜的哲学辩论。
女孩想要离开长沙,声称这是她在长沙的最后一夜,男孩极力探寻女孩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并在两人游逛大街小巷的过程中,不断用哲学理论证明女孩留在这座城市的意义。
女孩同父异母的哥哥何岸(张艺兴饰)是一个摒弃家族产业(单亲母亲丽姐经营半辈子的“网红”夜市摊)一心追求脱口秀表演的理想青年。
何岸希望用最受年轻人热捧的脱口秀,为长沙方言传承做出贡献,而事与愿违,他的段子在夜场舞台句句爆冷,而此时早年离异离家的生父何敦化(罗刚饰)也上门寻求父子破冰。
挣扎在家庭期待和个体价值中间的何岸,一方面不忍断送母亲半生经营的心血,另一方面对未来事业难以放下野心,成为典型的摆烂“夹心派”。
跟何岸一样,丽姐夜市摊上的年轻情侣、文化名流、娱乐大咖、建筑和清洁工人,各自对长沙这座城市和个体的生活怀有种种的失望和隐隐的期待。
电影《长沙夜生活》以城市为背景,讲述了众多小人物的生活琐事。
其创作的本意,是透视城市中各色人物的活动轨迹,剖析整体的城市性格,力图还原以夜生活为代表的城市文化。
然而,观众在看完全片,只能感受到密集的雷点:
对爱情线中的男女从相知到确立关系的“纵深跳江”,不是唠嗑一整夜或一个“存在主义”就能解释的;
以何岸为代表的人物个体发展,虽然迎合了时下最流行的脱口秀,还结合了大环境提倡的方言保护。
可一厢情愿的喜好,与经济基础、现实生活都严重脱节。
强加在人物精神层面的父子情感弥合,也落入了好莱坞三十年前流行过的“父子和解”俗套。
除主要角色外,片中众多作为点缀的名人“流水席”,也因为场景单一(都在夜市出现)、存在感弱(每个人说几十秒网络段子)、不接地气(过度美化基层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而止于悬浮和表面。
所有情感线,最后以分歧后的几碗米粉、几片臭豆腐和一桌子香辣夜宵而走向缓和、彼此理解,无论从理性逻辑还是情感脉络上,都难以合理落地。
那些厌倦了这座城市、下决心彻底离开的人,也断不会为了几口吃食、几句方言俏皮话和与己无关的灯红酒绿而修改重大的人生抉择。
此外,长沙更多的特色名片,如摩天轮看演唱会、橘洲烟花节、世界之窗、化龙池酒吧、解放西的密室、太平街、湘江东岸网红驻唱景观等,统统没有在片中呈现。
这让一座以“城市”为坐标的叙事作品,失去了该有的格局和气象。
也让长沙伢子张艺兴呕心沥血、溢满乡愁、发狠创作的方言主题曲《湘江水》,随着不及格的豆瓣评分而付之东流。
拍城市名片类电影,其实早有成功前作:
国外有伍迪·艾伦狂想的《午夜巴黎》和浪漫清新的《纽约的一个雨天》;
华语也有宝岛出品的《一页台北》和深居内陆的《好雨时节》。
《午夜巴黎》以贯穿全片的奇幻视角,让主人公在午夜上了古老出租车,误入巴黎城市的前史盛宴,继而偶遇所有在这座城市生活过的历史名人,通过不同时代的名人讲述,梳理巴黎自建成以来的深厚的历史脉络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纽约的一个雨天》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纽约旅游遭遇大雨的一天,体现纽约多元的城市文化、包容的城市性格和高度戏剧化的偶然与巧合。高度的城市化,不仅提供了个人的私密空间,还给人们的生活和交往,增添了神秘感和意外的惊变与狂喜。
《一页台北》从24小时营业的诚品书店出发,沿着男女主角在台北街头的“夜奔”,走马观花式地串起一座城市的历史、风俗、景点,借由每一站跟不同人的短暂相遇,折射这座城市多族群、多种文化交会的景观。
《好雨时节》具体地聚焦杜甫草堂,讲述两个外来人与成都千丝万缕的联系,用这对男女各自爱上这座城市的理由,牵出两段深植于记忆深处的情感经历,并且巧妙借用2008年地震的伤痛呼应了铭记和遗忘的主题。
以上四部成功的城市电影佳作,拍摄于2010-2019年期间。
而近期借助了数码拍摄手法和高话题度的《长沙夜生活》,从剧情可看性、画面纵深感、场景丰富性、立意广泛性方面,皆不如4年前甚至10年前的作品,恐难长久留名于观影史。
讲真,电影原名《群星璀璨的夜晚》其实更贴合片中碎片化的故事讲述。
而为了迎合近年来被消费主义催生的“夜经济”,强行将电影改名为《长沙夜生活》反而因为不够“长沙”,也不够“生活”,令不了解长沙的观众,对城市的印象更加模糊。
归根结底,城市由一个个真实的人构成,人们趋同的生活方式,汇集成城市的品位。
要讲好城市的故事,首先要讲好人的故事。
可惜《长沙夜生活》的主创,没懂这个道理。
电影把活色生香的长沙,拍成了一座没有灵魂的空城。
全 网 关 注 @乐一狸(楽一狸),给 你 犀 利 和 安 心
八点起床去看了万达的便宜早场。本来不想看,但实在好奇:第一部专门点题“长沙”的院线电影,究竟会拍成什么样呢?到底是大型城市宣传片,还是以将长沙打造得更加“网红城市”的文艺宣传?
本是抱着很低的预期,认为影片会呈现许多对长沙的刻板印象(实际也的确不少),甚至在豆瓣给出了不看好的“嘲讽”:
的确,以长沙为主要拍摄地,大量取景的电影实在少得可怜。有的话也口碑平平:如《疯狂外星人》(豆瓣评分6.4),《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豆瓣评分6.0)。 但最终观感竟然还不错,我个人能给到6.5分以上,是可看的。当然优缺点都很明显,如果看完不喜欢也很正常。一方面他的确只是一部平庸的商业电影,另一方面它在内地市场里也的确算是特别的创作。
以下涉及剧透:
首先,影片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而是通过零散地展现五组人物在同一个夜晚里所发生的情感流动与人生故事,进而在结尾借人物关系串联其人生轨迹,再借“丽姐大排档”这一地点将其全都聚集在一起——从而促成一个温馨美满的大结局。 这种收束式结构的优点是其擅长展现人物群像,且富有悬疑性地将人物关系与人物人生轨迹巧妙地黏合在一起(如东野奎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但影片的处理略微粗暴刻意了一些,几组人物间更多的是由意外与原本的血缘关系才聚合到一起,因此结局的形式意义就有些大于实际内容。 而几组人物里,丽姐与所经营的丽姐大排档形成了关系的中心,也成了人物关系聚合的最终场所。更特别的是大排档具有烟火气的夜晚日常,以及丽姐这位通晓人情、精明能干、乐于助人的老板娘形象奠定了影片人情温暖的氛围与主题。 而另外四组人物里,摩天轮三人组与明显打酱油的王烁鑫-周冬雨组处于较边缘的位置。前者主要是提供了外乡人视角与最后深夜的烟花表演(烟花也是将几组人物的视角聚合在一起的重要工具),后者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电影主要叙述的是两条线,一是夜猫青年景为为(尹昉 饰)与即将北漂的少女何西西(张婧仪 饰)在书店的邂逅与彻夜的结伴夜游;二是脱口秀演员何岸(张艺兴 饰)在脱口秀梦想上的坚持与改变。这两条线构成了影片最大的主体。 这两条线我都挺喜欢的。前者主要吸引我的是两个陌生男女相伴夜游时的聊天氛围,导演把这种相互倾诉秘密、若即若离的亲密关系与紧张感拍得还不错,两人散步过的路线更是让我倍感熟悉(许多地方都去过无数次)。 而后者最动容的是何岸坚持用长沙话讲脱口秀,想要“让长沙话走向国际”,并且在与父亲(罗钢 饰)争执的过程中找寻自我,最终达到与脱口秀的和解(从尴尬变得好笑,从一味追求技术到开始讲述自身的故事),与父母亲情的和解。 顺带一提的是,张艺兴的确与何岸这个角色很适配,观影过程中他的个人履历与角色形象竟在我眼里达成了重合。演技过关,角色突出,气质一致,甚至连“脱口秀”的分寸感也拿捏得很好(第二场脱口秀真的很好笑)。看完电影后我甚至第一次对张艺兴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如果之后他有新作我会开始关注。
而我认为,上续讲到的这些优点,构成了影片非常“现实性”的一面。它还原的的确是较为真实的长沙,也力图讲述出一个城市人与人之间极具温情,富有烟火气的一面。在这方面它的确也算成功,让电影有了至少及格的分数。 但它对长沙生活的刻板印象又是鲜明存在的,于是这又达成了电影“悬浮”的一面。简而言之,比起长沙本地人的夜生活,影片更像是外地游客对于长沙浮光掠影的美好想象。 如在取景上,开头是对长沙有夜景式的大航拍,以观感而言太像纪录片,甚至跳戏到湖南卫视的综艺开场,而缺乏电影应有的质感,配上张艺兴与功夫胖的《湘江水》更像是一出mv。
而后续电影主要涉及的地点,如长沙十二时辰书店、湘江一桥、文和友、贺龙体育馆的摩天轮、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头、五一广场、太平街……这些毫无例外都是景点,甚至是近几年新造出的人工产物。影片在概念上强调烟火气与人情味,但取景却缺乏长沙人真实的日常场景,这种冲突上的不可协调充斥在电影里,因而造成了电影止不住的“悬浮”。 与取景局限同类并行的还有对长沙夜生活的夸大与美化。如摩天轮与湘江边一排写字楼的灯光到了夜晚10-11点左右都会关闭,因此当景为为与何西西凌晨夜游时仍展现出灯火通明的长沙让我有些出戏;如长沙十二时辰书店去年一段时间内入场都要收门票或者消费,根本不是电影里那样较为自由的书香场所;如形容长沙米粉是“长沙人的一天是由米粉开始,再由米粉结束”,但长沙人夜宵几乎不吃米粉;如丽姐大排档的选址在药王街的笨萝卜浏阳蒸菜馆(大概),而比起现实,电影中的大排档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意味,是人们放松享乐倾诉故事获得温暖的象征之地,经过了较强的艺术加工。 影视艺术必然经过加工与修饰,放大与美化。这本是常态,但总觉得电影在城市设定上的改动有些刻意,有些迎合。因此这些细节上的出戏让我的观感略有下降,感受到了电影更多“悬浮”的一面,或者说感受到了导演更多的外来者视角。 但整个电影结束,我发现我还是喜欢《长沙夜生活》这部电影的。我本以为我的本地人视角会加剧我的挑剔,会厌烦近几年愈演愈热的对长沙的“网红”宣传。但结果竟然是,比起来自对单纯一部电影的挑剔与批评,我更想鼓励这样的创作,更想支持一下带有长沙元素的当代文化。 毕竟这应该也是头一次,长沙话大量地出现在影视作品里——这种当今连长沙人都很少说,老一辈地道的长沙词汇已大量流失,正在被遗忘的方言——单单这一点就已经觉得难能可贵。 我不知道外地观众会怎样看待《长沙夜生活》这部电影,无论是喜爱或讨厌,无论觉得是不是烂片。但至少我们有了这样一部与外界沟通的影视作品,对于十几年前还存在着强烈排他性、天天嘴边挂着“乡里别”的长沙,今天的长沙的确今非昔比,充满了包容向上的活力。 尽管随着长沙网红城市的“旅游热”,长沙人常常会抱怨“去哪里都人挤人,吃什么饭都要排队”。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一定是好的趋势。长沙挺小的,比起同类南方省会真的巴掌大,许多事业的发展都还刚刚起步。但如果要比喻,长沙更像是仍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它还有未来,未来不可控,但也充满了生机与可能性。 欢迎大家来长沙。也希望未来有更多质量更好的,关于“长沙”的影视作品出现。而至于《长沙夜生活》,如果观众们能在影片里感受到那么一点点游走在虚幻与现实间的一丝人情温暖,那我觉得它就是成功的。欢迎大家去看。
而后续电影主要涉及的地点,如长沙十二时辰书店、湘江一桥、文和友、贺龙体育馆的摩天轮、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头、五一广场、太平街……这些毫无例外都是景点,甚至是近几年新造出的人工产物。影片在概念上强调烟火气与人情味,但取景却缺乏长沙人真实的日常场景,这种冲突上的不可协调充斥在电影里,因而造成了电影止不住的“悬浮”。 与取景局限同类并行的还有对长沙夜生活的夸大与美化。如摩天轮与湘江边一排写字楼的灯光到了夜晚10-11点左右都会关闭,因此当景为为与何西西凌晨夜游时仍展现出灯火通明的长沙让我有些出戏;如长沙十二时辰书店去年一段时间内入场都要收门票或者消费,根本不是电影里那样较为自由的书香场所;如形容长沙米粉是“长沙人的一天是由米粉开始,再由米粉结束”,但长沙人夜宵几乎不吃米粉;如丽姐大排档的选址在药王街的笨萝卜浏阳蒸菜馆(大概),而比起现实,电影中的大排档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意味,是人们放松享乐倾诉故事获得温暖的象征之地,经过了较强的艺术加工。 影视艺术必然经过加工与修饰,放大与美化。这本是常态,但总觉得电影在城市设定上的改动有些刻意,有些迎合。因此这些细节上的出戏让我的观感略有下降,感受到了电影更多“悬浮”的一面,或者说感受到了导演更多的外来者视角。
但整个电影结束,我发现我还是喜欢《长沙夜生活》这部电影的。我本以为我的本地人视角会加剧我的挑剔,会厌烦近几年愈演愈热的对长沙的“网红”宣传。但结果竟然是,比起来自对单纯一部电影的挑剔与批评,我更想鼓励这样的创作,更想支持一下带有长沙元素的当代文化。 毕竟这应该也是头一次,长沙话大量地出现在影视作品里——这种当今连长沙人都很少说,老一辈地道的长沙词汇已大量流失,正在被遗忘的方言——单单这一点就已经觉得难能可贵。 我不知道外地观众会怎样看待《长沙夜生活》这部电影,无论是喜爱或讨厌,无论觉得是不是烂片。但至少我们有了这样一部与外界沟通的影视作品,对于十几年前还存在着强烈排他性、天天嘴边挂着“乡里别”的长沙,今天的长沙的确今非昔比,充满了包容向上的活力。 尽管随着长沙网红城市的“旅游热”,长沙人常常会抱怨“去哪里都人挤人,吃什么饭都要排队”。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一定是好的趋势。长沙挺小的,比起同类南方省会真的巴掌大,许多事业的发展都还刚刚起步。但如果要比喻,长沙更像是仍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它还有未来,未来不可控,但也充满了生机与可能性。 欢迎大家来长沙。也希望未来有更多质量更好的,关于“长沙”的影视作品出现。而至于《长沙夜生活》,如果观众们能在影片里感受到那么一点点游走在虚幻与现实间的一丝人情温暖,那我觉得它就是成功的。欢迎大家去看。
内地市场里,算是很特别的创作,也肯定会是有口碑争议的片子。有想法的地方真的非常好,但糟糕的地方非常糟糕,尤其没有捕捉到城市真正的呼吸感。#2.5(张艺兴可以提了一个金鸡男配
张冀编剧的影片真是从小看到大,这一次亲自拿起导筒解锁了新技能,很惊喜!!长沙话好亲切啊,曾经匆匆而过的城市,扔下了好多记忆。影片中多了一点点当代霓虹的色彩,看着陌生又莫名熟悉。中国式父子关系真实得有点揪心,能想到很多身边熟悉的朋友。把关心藏在心里的父亲,还有鼓励儿子勇敢追梦的妈妈,谁还不是在这样特色的爱中长大,想带爸妈走进影院再看一遍了。
从“地域电影”的角度看,长沙和超级都市的北京上海、适合犯罪片喜剧片的四川重庆都不一样。它因为全国顶级的文化娱乐产业而现代,而“快”,但又不是超级都市那种资本的“快”。它的“快”,是大排档和夜生活即来即得的“快”,是烟火气和锅气的“快”。它拍出了长沙和长沙人的“锅气”,那种快火猛炒下的味道。何西西和景为为的锅气在正义,在理想主义;丽姐的锅气在大排档的呛辣烟火中;何岸的锅气,则是对长沙话的坚持。这锅气属于长沙,而这生活则在更广泛的城市共同体验里。我们和城市的关系,只需要这样一个交付彼此的夜晚就可以建立。
真正的沟通,不说话也可以,但必须真诚
看完了,张艺兴的台词真的挺惊艳的,长沙话特别好听,装扮很贴切角色,眼神戏很有层次感很丰富,和妈妈的拥抱这里也很感人,第一次脱口秀讲的时候大家都冷场的表情转换到生气,表演的很自然,第二次在讲的时候戏里的他更坚定更有信心了,这里的表演也很打动人,很明显能看出和第一次眼神的不一样!导演把长沙拍的很生活化,街道人来人往的人群,巷子里的一家家小吃店,一群人围在一起吃顿饭,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家人朋友在一起,哪怕是嗦一碗粉,也是幸福的,看完了只想快点去到长沙,下个月马上去,哈哈!
长沙的纨绔子弟都没有夜生活的吗?就每组人物都要选这么励志和有故事的?就不能选一组那种开开心心喝酒吹水玩女人玩男人的角色吗?
谁大晚上去岳麓书院啊?谁命那么大,湘江随便跳啊?
确实不是想象中的城市宣传片,情感浓度很高,很浪漫。创作者对长沙这片土地的情感,投射到每一个角色身上,又通过角色间的情感碰撞传递给观众一种关切,一份治愈。看完不难理解为什么张冀要拍这样一部电影,对小人物的精准把握,对生活的体察一以贯之,确实如陈可辛所说,是“很张冀”的一部电影。
没头没尾。。。三分给何岸讲的地狱笑话
上海人去了东方明珠会失去上海户口,长沙人看了《长沙夜生活》会被开除长沙籍。
对五一没办法出行的游子来说,整部电影都是献给异地长沙人怀念家乡的礼物,有笑有泪的一部作品!
著名编剧张冀老师首执导筒,把一篇洋洋洒洒、有笑有泪的情书献给心爱的长沙,他所有饱含深情的遣词用句,都从银幕之上穿越而来,送进了每一位影迷的心里。有了《长沙夜生活》,我们就有了中国本土的《真爱至上》和“爱在”三部曲系列。影片讲述的,其实是“中国夜生活”,充满烟火气的、色香味俱全的、独属于中国人的夜晚,它是刻印我们每个人记忆里的家乡滋味,是几代人共享的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许。夜晚结束,新的一天就将开始,日夜循环,构成一个又一个七日。影片围绕几组人物展开,有搭伙夜游的景为为、何西西,有坚持用长沙话讲脱口秀的何岸,还有守护摩天轮、经营大排档的各色人物。在这个奇妙的夜晚里,人们相遇、争吵、纠缠、和解、失去、放下,好在当清晨紧接着夜晚的脚步越来越近,他们都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预料之中的观感,像综艺、像段子、像纪录片、像小说、像电视剧、像旅游vlog 、像脱口秀、像短视频……啥都像,就是不像电影。可惜的是前四分之三还能看,后四分之一从跳湘江开始全线崩盘,各种侮辱人智商的情节连连上演,影厅里笑声此起彼伏,很乐。
宣传长沙美食做得蛮好,刚看完人还没到家就点了碗双码粉的外卖男女主的体力堪比铁人三项了,大晚上的,从德思勤走到黄兴路步行街再爬到岳麓书院再走到橘子洲大桥顺便跳了个江游了个泳再走到五一广场嗦粉,凌晨的时候两个人已经坐到了梅溪湖边上并宣布在一起了[强]特种兵们旅游的时候学着点,晚上睡什么睡!都来给我通宵夜游长沙!张艺兴这次的表演惊喜到我了,很松弛自然,准确甚至丰满地传达出了这个角色的个性,摩天轮的两个西北小伙也很不错,说家乡话的时候,我这个长沙人听哭了好想跟编剧说:我们长沙人真的不是天天把“你要哦解咯”挂在嘴边的,听到这句话居然还被编成诗真的是全剧最尴尬的点没有之一!男女主的人设和情节,毁了其他所有演员营造的好氛围,格格不入,以至于最后两人突然接吻的时候,我周围都是一片脚指头扣地的嘘声
果然是长沙版「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长沙大型赶客宣传片。故事是稀碎的,技法是为零的,人物是有病的,逻辑是隐形的,核心是没有的,分线是混乱的,颜色是饱和的,道具是穿帮的,结局是强行的。长沙本身就是一座烟火气十足的城市,哪怕不做任何设计拿个手机在街头巷尾乱拍都捕捉到市井气息,这是长沙最令人着迷之处,而剧组应该是接到了文旅局的任务,明明说着小人物的故事就要剪点航拍大远景进来展现长沙多么繁华多么威武,分裂感十足,同时明明是小人物的主角们却一点都没有亲切感,虚浮感爆棚。
看完电影直奔大排档,在一天忙碌生活结束之后继续开启下半场。虽然不在长沙,但是《长沙夜生活》展现的恰恰是生活在城市一角对我们。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就算疲惫也吹刷不了我们的幸福感,如果有更大的烦恼,不如就去嗦一碗粉吧。
竟然只有张艺兴那条线立住了 尹昉张婧祎的爱情线 致敬不了爱在也致敬不了新桥恋人 完全是俩不知所云的二货
长沙版爱在黎明破晓前饮食男女
张艺兴的演技狠狠让人共情了,看见他被轻视被取笑被家人看不起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哭,我太能体会这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