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纪尧姆、苏珊娜以及“我”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三口之家,那很多事情就更易被理解。
纪尧姆是一个强势残忍且花心的父亲;苏珊娜是一个看似软弱、每次都屈服于父亲的母亲;而“我”,则是一个懦弱的,崇拜着父亲以至于做他的帮凶、甘愿在旁人面前维护他的儿子。
我当然爱母亲,但同时也痛恨她的软弱,因为她的软弱也是我的软弱。
父亲多次在我面前羞辱母亲,这让我越发讨厌她,我也讨厌着旁边无法带她离开的自己。
终于,母亲无法承受而离开了父亲。以后,背着父亲,她还时常叫我一起出去玩,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共享着父亲的秘密,所以我们变得亲密起来。
我们的见面还是被父亲知道了。在一次见面时,父亲出现了,他再一次要求我做他的帮凶,我屈服了,我想我伤了母亲的心。
我开始逃避着母亲,但母亲还是找到了我,她既往不咎,还是那么热情。
经常和我们出来玩的还有苏菲阿姨,她总是带着一个高大帅气的男人,叫弗兰克。我知道,父亲曾经追求过苏菲。缘于对父亲的崇拜,或是我的反叛,我开始接近苏菲。
母亲留了张纸条,离开了我。
我和母亲很久没见面了,一天,苏菲告诉我,母亲再婚了,对象就是弗兰克。我知道了,这是母亲的报复,她利用我接近苏菲的时候,去接近了弗兰克。
她完成了她的复仇。
我也更了解了她,从而也更了解了父亲,也许所有男人都是一样,只是毛头小孩。
(你问钱是谁偷的,当然是不靠谱的父亲和想报复我的母亲,一人拿了10000法郎)
从外表看,纪尧姆就如苏菲,贝特朗就如苏珊娜。
从内在看,纪尧姆就像苏珊娜“多情”,贝特朗就如苏菲一样“专一”。
但是又有所不同,纪尧姆追求肉体的愉悦,而苏菲追求精神的契合;贝特朗的感情深藏于心而不漏,而苏珊娜关于爱却总是敢于追求与表达。
纪尧姆英俊潇洒却浪荡不羁,苏菲貌美如花却守身如玉;
贝特朗和苏珊娜都是“普通的人”,但是两者对待感情的态度和勇气上却又截然不同,苏珊娜说他们两最像,彼此最懂是真,贝特朗说彼此一点也不像,也是真。苏珊娜鼓励贝特朗表达自己的情感,贝特朗却没有听进去。
纪尧姆和贝特朗都懦弱,且一贯喜欢将自己的懦弱无能归咎于女性;苏珊娜和苏菲都勇敢,因为自己有明确的追求和目标,而在自己感情路上义无反顾。
无论是纪尧姆和苏珊娜的感情,还是贝特朗和苏菲的爱情,都是错位,纪尧姆看不上苏珊娜的外貌还在一起,最后终将分离;纪尧姆最爱苏菲,却因苏菲看不起纪尧姆的浪荡而没有机会开始;贝特朗看不起苏珊娜的轻浮与天真,殊不知自己也幼稚的像个孩子,最后注定难以俘获苏菲芳心;而苏菲欣赏贝特朗的正经,不与女孩子纠缠,但是那并不是他的本性,他自己也承认:我并不如看起来的那么好,即使到最后,他也为苏菲离开他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推向对方:因为自己考试不及格,而苏珊娜一以贯之的傻笑又能被他解读成嘲讽;苏珊娜在感情路上一再受挫,勇于付出与承担后果却成为了最后一个笑的最开心的人。
爱情终究是勇敢者的游戏。
作者: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侯麦的第二部道德故事《苏珊娜的故事》时长约一个小时,保留了男主自白的拍摄视角,建构了一个内容更丰富、人物关系更复杂的故事,主题依旧围绕着年轻男女之间的情感与道德。故事发生在贝特朗和他风流倜傥的朋友纪尧姆,以及纪尧姆勾搭的女孩苏珊娜之间。
男主贝特朗,是一位拘谨保守的大学生,他的好友是一个流连于女人和聚会的富家子弟,男主不时被卷入到好友的情感游戏中,作着陪衬或“助功”,他却也从来没拒绝过纪尧姆,出于自卑、崇拜或怜悯等种种原因,继续“参加着这个可耻的游戏”。
有天纪尧姆在咖啡厅里勾搭上一个新女孩苏珊娜,他同往常一样展开追求,并在到手后又无情抛弃。一开始贝特朗对苏珊娜怀有隐约的渴望和厌恶,因为在他看来,她是这样轻易愚蠢地投入纪尧姆的怀抱,后来又对她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同情。苏珊娜离开了纪尧姆之后,开始与贝特朗越走越近,经常邀请他吃饭聚会,被纪尧姆发现后,他怂恿贝特朗一起借机剥削女主。
电影有趣的地方在于全篇以贝特朗的陈述视角展开,让人感觉到这是一场男人的游戏,他们带着必胜的信心与调侃的态度,游刃有余地入场,而女孩们则是场内懵懂无知的玩物与猎物。
这样的自以为是注定了男主与好友的彻底失败,因为他们只见到了内心想象的游戏与博弈,却错过了真实的生活,最终没有赢得任何人的芳心并失去了友谊。正如苏珊娜的好友苏菲所说的,纪尧姆势利又幼稚,贝特朗还一味地跟随他,两个人都像孩子一样。不同的是,男主和好友的幼稚并不出于孩童的天真,而是带着年轻气盛的愚昧及男权主义的残忍和压迫。
男主自白中揭示出的双重标准,如容许好友胡搞的行为却觉得苏珊娜不知廉耻,可能性相同的情况下不相信好友偷走了钱等,都显现出了一种“我们”与“他们”的区分,即男人和女人,我的朋友与他人。
最后看到获得幸福的苏珊娜时,贝特朗终于感到失落并承认了自己的幼稚,却依然陷于游戏中,认为苏珊娜打败了他们,完成了她的报复。实际上,苏珊娜到底是不是在进行报复?我认为不是。苏珊娜只是一位单纯勇敢的女孩,渴望并向往着爱情,愿意为爱付出所有。若她是斤斤计较,衷于算计的,她就不会被男主他们蹭吃蹭喝到一文不剩。
苏珊娜或许不是最具魅力、最聪颖的女子,不同于侯麦电影中常见的知性高挑的女人,如苏菲,她却对得起片名上绝对主角的位置。她不过分在意他人的想法,面对来自男人的嘲讽不自轻自贬,尽力并享受地过自己的生活,清醒而自由,是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独立女性。虽然在感情上会受到伤害,但她有选择去留的自由,也不会因此受挫停止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
纪尧姆几乎是富公子、自大男性的典型,花心的情场高手,善于玩弄他人的感情,常以贬低和物化女性来获得优越感,但实际上却没有勇气去追求他真正喜欢或更符合他阶层的对象,也不具备维持一段感情所需的责任感。
苏菲,似于贝特朗的翻版,知识分子形象,外貌出众而且也善于社交,富有同情心,从她对苏珊娜的维护中可见对于朋友的义气。实际上纪尧姆在开头的晚会上也向苏菲出手,苏菲却不领情,他只好知难而退了。
影片中贝特朗的自白时常处在自我辩解的状态,他并不完全认可纪尧姆的行为,也会感到为难和羞耻,但他仍与纪尧姆作伴,参与着可耻的游戏,侯麦精准地刻画并展现了男主的心理,却依然留有极大的空间供观众自由解读,比如为什么和纪尧姆作朋友,丢失的钱是谁偷的。包括苏珊娜最终的结局是否包含自我觉醒和对厌女文化的反抗,还是观众的自我理解,电影始终保有很多讨论的余地。
个人其实认为这部电影没有《面包店的女孩》有趣,但不妨碍我们静下心来,跟着镜头随三人散漫地游走,故事在真实自然的表演中消解,通过窥视男士们的自我意淫,参与到这场爱情游戏当中去。
对电影幕后主创故事感兴趣的,可以查看本号之前的文章 人间爱情变奏曲——侯麦分享会,分享会主讲是《面包店的女孩》男主角兼制片哦。
图片来源于网路,侵删
首发于 头条/公号: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六个道德故事都看完了,更理解了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准则这句话。
下午去了一家咖啡店,店主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男性,店里没有所谓“咖啡店”音乐,有的只是好喝的咖啡和单独的吸烟区,十分满意。里面还有家很小很迷你的纹身店和酒窖,并未深入沟通,下次会再来这里。
说到吸烟,我对此事是很包容的,包括对自己。虽说女性吸烟这一点最早是出于商业目的被资本家大肆利用并加以宣传,不过这一套还是让我吃的消,不过基本公德不能跨,走大街叼根烟走在风口上还是让我想上去把人的烟头掐断。
词源学,这让我想起「CallMeByYourName」里Oliver和他父亲关于Apricot的精彩对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他们几人在桌子上迷信鬼神的一段不免让我想到笔仙(?没看过)或类似的情节,不过这倒是很好的帮我复习了一下法语字母发音…这都哪儿跟哪儿。
这个混蛋朋友总是追求简单好追的女生,给男主一种不追求真爱的错觉,其实我也可以理解,但现在很难笃定了。虽然老是口头上说着不相信真爱,但其实指的是不相信自己足以拥有。恰恰像他的混蛋朋友一样,多尝试才是找到真爱的唯一途径,(我怕不是被马克思洗脑了)然而说一套做一套才是我的本性。
关于他朋友的羞辱与征服理论,前一半是过度的(或依某些人来说是恰好的)手段,而征服女人这一说,就像今天在「喷嚏」里被理解为一种“赢得”的战利品。也许是个人原因,为获得某物而大加争取以获得他人认可,除非此物是且确实是我本身所想,不然我真是很难提起精神。但好像男女之间的“征服感”已经被等同于一种程序和流程,且多是以男性为主导一方,(我好像又成了个femalist?)虽然女性在某方面也是起着决定权的一方,不过这种形式总是很单调,好在现在有所改善,本事儿逼决定不再瞎操心了。
另外有时候,我还真的挺拎不清该什么时候跟姑娘出门提AA的,关系好也就罢了,老子乐意可劲儿请。我老是会想到那些觉得男女生一起出去吃饭喝咖啡男生付钱理所应当的行为,我这人可能就老是把自己带入到场景里换鞋穿,想着一女的,总约我出去吃饭,还不让我A,心里就老觉得欠人家的,在底气上就吃人家嘴短了,那还得了?等以后聊翻脸了一笔一笔糊涂账再翻出来我可得气死。(当然在此祝愿大家别遇见这种人哈)也间接说明了我没有苏珊娜那么洒脱,能说出我心情好爱做就做这种话来,小市民心理又开始躁动了。不过这种现象上的“一叶障目”反倒使得她成为了最终赢家,距离自己所笃信的爱情越来越近,此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罢。以后要这么鼓励自己哈哈哈。
天真还是狡猾,无辜还是有罪,真没那么重要。愿爱者都能剥夺别人的怜悯,实现自己的报复。
ps.男主有点像林宥嘉
侯麦怎么拍得让我感觉即使是苏珊娜偷屌丝的钱我也能接受因为屌丝实在吃人家软饭吃太多了,但我更相信是屌丝那个乱搞的混蛋朋友偷的钱,苏珊娜应该没有那么坏,只是在爱情关系里没有自尊但不放弃追求爱情的女人而已。混蛋倒是连高个子女人都不敢追的软蛋。
女人掉入男人的陷阱,是自己沉湎于爱情的代价,也许甘愿;男人自诩聪明,凌驾于女人之上,却是沉湎于自我的良好感觉,到头来是自己走不出去自己营造的美好幻觉。
关于“谁审视谁,谁怜悯谁”的彭罗斯楼梯。在混乱的情感关系中,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那一个。其实大家都差不多,谁还瞧不起谁呢……唐璜从诞生之初就一直是个悲剧人物啊。
完全没有道德感的法国人,充满了欺骗,麻木,怯懦,无助,放荡,自私……
我不太能理解像贝特朗这样的男人,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潜在的GAY。
无脑自恋又可怜的两个年轻人啊,碰到苏珊娜这样聪明的女孩。不过感觉几个演员演得不好,加起来还不如一个索菲。。有些段落还挺有意思,不过也不能说自己完全看懂了。。。呃。
实际的真相是什么呢?苏珊虽然被人利用,但她忠于自己的感情,固执地追求自己所爱,对比出男性的靡弱和欠缺行动力,到最后她或许成功了,或许还会继续。但是那两个有一大堆奇怪理论的男人要干什么呢?年轻人真是残忍无情且没大脑。
没有讨人喜欢的角色… 也没看出为什么suzanne在最后变得“让人尊敬”
短片内容不太复杂,两个男生B和G,G是花花公子,身旁不缺女朋友,他也喜欢和B在一起出去玩。B是个穷学生,懦弱自卑,虽然每次都说要学习,但是只要G一叫,就立刻穿衣服出门,结果最后挂科了。B很讨厌G身边的女朋友,讨厌符合他无聊的小游戏,但是他很喜欢G的新女朋友苏珊娜。G和苏珊娜分手后,苏珊娜开始频繁找B,可是B却开始胆怯,丝毫不敢有想法,平时出去消费还是要苏珊娜出,害得人家不到月底就没钱了。苏珊娜给足机会,但B和人家在公寓一晚上,啥也没发生。最后,苏珊娜放弃了,她找到了更优秀的人,报复了G的花心和B的懦弱。而B也在人背后用自己一套套垃圾理论安慰自己。侯麦早期的作品剪辑和叙述故事的能力还是不够成熟,青涩简单,部分情节过于冗长,情感变化的处理略显生硬,所以最后我也不太理解明白这部短片。
男主对于男友和女主都保持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心态,轻蔑、瞧不起,却又依存、享受(不断拒绝并最终答应,这一招女主最后也用上了,变被动为主动)。丢钱、新女友、重见女主最终让男主失去了居高临下的一切可能,但他依然把这种结果归结为女主的复仇。导演很会利用镜子与影子表现男主眼中纠结的角色
候老总是善于塑造这种貌似不惊人最后却发觉是最猛的人
早期的候麦,各种青涩不顺畅,然而在塑造人物心理的边角旮旯上还是非常细腻。苏珊娜其实是相当可爱的女孩子,这两个小青年也并不那么令人讨厌。不过年轻人的幼稚和残忍,必须在时间里慢慢磨掉。
8.75/10故事还是有点纠结的。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跳舞都要找一家右岸的俱乐部,我猜是摆明了要和雷乃那帮人划清界限?
一开始觉得苏珊娜就是一个包子,在爱情中没自尊,还倒贴,也被其他影评误导,一直等待她的黑化报复。其实,苏珊娜就是敢爱敢恨做自己,爱得时候没有保留,愿意付出,不爱的时候全身而退。她没有那么斤斤计较。她的幸福是别人抢不走的。
烂小品。剪辑点诡异,摄影漏洞百出,非侯麦盛期水准。
这几天在看他的片子,故事的铺陈很有自己的风格,只能说我看片太少啊。我观察到的存在在他影片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是,结尾部分都会变得豁然开朗,仿佛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说的了,但也包含部分深刻。即使它只是个爱情片
“六个道德故事”之二:女性的胜利两个男人,一个骄傲自大、一个吝啬盲从;两个女人,一个惧怕独行、一个众星追捧,相比于两个“小孩”,她们太过聪明与老道。苏珊娜不会选择戏弄自己的富二代,亦不会选择那个懦弱的穷学生,她在男人的指尖游走,看似是受害者,但其实没人能困住她,她是永远的胜利者。
对侯麦一见倾心,太厉害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疏离、随意而美妙,丰富又细腻。无关乎道德,爱情里没有道德可言。“三人行”是法国人极偏好的形式。迷上苏珊娜优雅纯真的笑容。
重看;3.5;恒定完美的三角形结构(男主是一对恋人的棱镜与传声筒),而苏菲如功能性外角,在三角行将坍塌时常产生强力支撑作用,侯麦的剧本功力一如既往的强悍,善于将这般流俗故事写得优雅有趣,半个多世纪前就拍出如此犀利通透之作。如果说《面包店女孩》尚能以结婚收场,尚能标榜些许“成功”的可能,这部对“虽普确信”男性们的嘲弄讽刺堪称直白——在他们眼里姿容一般、智商欠奉的女孩,竟能勇敢地以“牺牲自尊”来成全感情,竟还迎来幸福的可能;结尾沿着男主视线去凝视苏珊娜的身体,其羞愧与卑微几乎能溢出镜头。贝特朗与纪尧姆明显具有镜像功能,急于“成人”的前者暗暗师从后者(因而有各种奇怪的容忍);他们以为输在女性的“狡猾”(影片视角),然而其实双双失败于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
男性将无法「得到」以及有主见女性的行为视为「复仇」,尤为甚者的直男癌其实是Bertrand这样既没有金钱(于是一方面鄙视花花公子Guillaume的风流又下意识的羡慕)又缺乏行动且为了「尊严」束手束脚又不断蔑视女性的男性,最后陷于自我痛苦与追悔也是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