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高喊无政府主义万岁,解绑它,让它思考,再让它跑。
“没选择的先死,有邪念的再死,不坚定的后死。”
——————
狠狠的跟一头流浪的驴共情了。
那些猩红色镜头下自由的指代:能奔跑的马,大型的发电机组,机器狗,喷涌而出的水坝,帮助女孩的司机和离家出走的公子哥。它们看似简单且能轻松的摇曳,但实际上:被限制着方向和速度,依着风转动,由人遥控,被阀门阻止,被欲望操作,被现实绑架。而它带来的也无一例外都是停止和死亡。
Eo被绑架,松绑,再绑架挣脱,它逃出去了那么那么多次,是为了信仰。Eo挣扎了又妥协,最后还是缓缓走进了屠宰场,是妥协。
当然Eo最终也停止和死亡了,although he is not a fucking horse,好消息是他应该会变成一碟好吃的驴肉salami。当然他也未曾流浪。
是要 做高高在上的政治家?做伪教徒?做帮派中伤害一头无辜的驴的施暴者?还是做为信仰奔跑又对现实妥协的驴?做一个向着信仰坚定的奔跑的自由人吧,即使看不到终点,至少还能活久一点。
心有所念,乘风破浪,机遇自会至。
信仰虽不是免死牌,但愿不枉此回人间游。
——————
这个电影还有一点credit要给这头驴,演的太好了……
20230131•大年初十•私人顶级电影院观影之《驴叫》 《驴叫》(英文名《EO》)是军军2023年到电影院看的第9部电影,也是到私人电影院观看的第75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586部电影。 EO(伊奥)是这头驴的名字,爱吃红萝卜。 本片堪称动物世界!不仅有驴,还出现了骆驼,骏马,蜘蛛,猫头鹰,狼,蝙蝠,鸽子,金鱼,狗,狐狸,猪,牛等十几种动物。 这也是一部驴的公路片,以驴的视角观察波兰存在的的社会问题,台词很少,主要欣赏点在于色彩和音乐的运用。 在驴的眼眸中,一幕幕闪过的有:爱护动物的马戏团女生,波兰的动物保护协会的活动,贩卖动物毛皮的丑陋的贩子,为一场球赛而耍流氓的足球流氓,无所不能的消防车来拖驴,波兰卡车司机对外国女难民的觊觎,乱摔盘子的没落贵族,制作腊肠的屠宰场。 印象最深的镜头: 驴回忆马戏团少女对它的爱抚, 驴站在拱桥上的定格, 驴一脚干翻动物贩子, 驴惨遭足球流氓群殴, 卡车司机惨被割喉。 作为电影来说,故事性确实弱了一些;但从艺术观影的角度确实是审美上的享受。 精彩台词: 伊奥,生日快乐! 这驴只剩半条命了,给它安乐死吧! 这不是马。 一样可以做成腊肠 这部电影豆瓣评分不高,才6.9,我给6.5分。喜欢看动物世界的影迷不妨一看。
红色的光影打开了这部电影的序幕,迷乱的、颠倒的镜头下女孩与驴共舞着,仿佛在拳击台上接受观众欢呼的拳击手。女孩带着驴在圆形的场地中转着圈,红色光影打出一个个椭圆的影子,犹如钟表转动的指针一样,片名EO依次浮现,红色的。
驴被迫与女孩分离后辗转在几处地点、走过各式各样的地貌,见过喜怒哀乐、人生百态。偶有令人发笑的时候,比如将驴卖给货车司机时,司机说“fxxxing horse”。也偶有令人动容的时候,比如陪了驴一夜的女孩说“I have to go.”,下个镜头中悲怆的驴声里女孩的眼泪和红光打在她脸上的愤慨。也有紧张的时候,比如山林里绿色的激光线,扫来荡去,在自然里突兀的人造物给人带来的不适促进了紧张感的表达。
这部电影有很多很美妙的空镜,像是驴在雪天被运往别地,也像是它再次逃出后站在桥上构成的对称的美景。导演好似想把那片土地上所有的风貌与时间、造物主对完美对称的偏爱用这美丽的空镜表达出来。
红色光影从开头一直贯穿到结尾,在电影光影的结构上做到紧密精妙地排布。红色也被用来做各场景的转接并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看似平凡的黑幕转接,竟意外地比任何复杂的技法更有冲击力。驴往一个巨大的隧道口跑去,黑色推进,再慢慢渲染出一点点暗红,紧接着就是隧道的黄光,很绝妙地和平时坐着车入隧道的情形重合了。
以弦乐和打击乐为主的背景音乐,简单且切题,与开篇宛若指针般的绕圈暗合。传递了一种命运在倒数的感觉。片尾额外强烈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在黑幕中,一声刀划过的声音,驴利落地结局,徒留怅然若失的观众。
贯穿全电影的对小动物的易逝也暗示了驴的结局。红色背景下白色的大风车和永远闭上眼睛的小鸟,红色所带有的不祥、血腥、危险的信号和动物的脆弱一起,都暗示着驴的脆弱生命和注定终结的命运。
导演精妙的表达方式也很有心,例如相比以第三视角描述驴在丛林中顺着溪流逃逸的手法或者以第一视角描述驴眼中的坎坷崎岖的前路,导演竟然采用了黑暗中湍急的溪流、不明生物在水中挣扎着随波逐流再紧接着一个象征着危险的蜘蛛的镜头。
富有诚意的镜头语言、精妙的配乐加持,这个看似无趣的题材让导演导出了新意。
68/100 混乱的灯光快闪蒙太奇,充分利用视觉停留时间构成冲击力。构图和隐喻不差的,灯光打的几乎直白,声音图像时而分割对比有点意思,尤其是这个eo和一众动物,能拍出来简直是奇迹。但不知道是不是出于拍摄的特殊需要还是什么,选择的规格和处理方式非常廉价,甚至有点怪。
再说回这些动物,不谈更离谱的同体影射仿生机器人纯纯另一个物种的zzzq,我总有一种负罪感:这种对动物的共情是不是一种变相滥用电影理论的耍流氓?又凭什么用人类的价值来衡量动物的价值?
电影本身,我觉得很大成分在消费自然情结和大体量的堆砌式炫技,私人化水平太高产生的四不像电影。表达的东西归根到底还是老套吧,出身和命运啦,人类和其他动物某些程度的倒置啦,还有一些混乱的情节看的我一脑门子问号,新瓶装旧酒。
总的来说,天时地利,难能可贵,可惜用力过猛,抬高门槛的心思倒是废了不少,看钛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感觉,eo又没有正儿八百内容视觉冲击或者说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但某种意义上也挺成功的反正我自觉被卡着了,可能也有期望值和等待期比较长导致落差过大等因素。
另外朋友评价整部电影演技最好的是eo,我看完一点异议没有。
也是个自恋小资导演,不肯真正往下坠入深渊(只想当特立独行的布尔乔亚,缺爱,想泡妞和口吻,不想好好在地里劳动,当然也没有这个体魄,所以最终在无法调和自身与布尔乔亚社会矛盾的时候,选择与还未形成新阶级意识的奶牛同归于尽,把内在与外在直接二分的货色也是醉了,脑子里还在幻想有一个完满的自然社会,新能源的确有问题,侵犯了许多人的利益,但也不是导演重新回到原始社会的理由),不过坦白讲,导演作为一个文化布尔乔亚,窥探到了布尔乔亚符号系统内在的不一致性,整个动物群如果看成一个新的本体论的话,动物与人类布尔乔亚的互动过程则十分有趣,首先是马戏团的戏,驴子还是处于被奴役的状况(私人财产),无法给自己装扮布尔乔亚爱欲符号,因此会十分羡慕马戏团漂亮的小布尔乔亚女性,但是小布尔乔亚女性本身又被男权的小布尔乔亚男性所瞧不起,接下来导演把动保组织元素放进电影的前半部分,左派小布尔乔亚把右派小布尔乔亚的驴子给没收国有布尔乔亚化,原因是所谓的虐待,驴子表面看上去是被解放了,但实际上只是成为了意大利贵族和布尔乔亚营造的景观文化的一部分,驴子作为一个个体,始终在黎民和小布尔乔亚的身份之间徘徊不定,它无法真正融入到那些无脑舔贵族和布尔乔亚的小布尔乔亚阵营当中(红马和白马的种族主义斗争,二者都有专人料理,有一场戏是驴子幻想自己解脱后像马一样自由奔跑,没过多久,导演就又安排了一场驴子看白马如何讨女伯爵欢心的戏,女伯爵通过他人扔胡萝卜来斗白马,而当驴子受不了斗争,被卖到农村的时候,农民布尔乔亚也给驴子喂胡萝卜,但是这时候驴子又不想当劳动者,十分傲气,典型一个精资黎民的形象,可是它又无法用文化和娱乐符号来和其他布尔乔亚交流,当农民布尔乔亚的子女看书的时候,驴子只能通过吃草和驴叫来填补内心的精神空白,不过当女员工再次和驴子见面的时候,胡萝卜蛋糕和性欲成为驴子再次出逃的理由),从整个公路冒险来看,驴子看到了真正想要反抗但还不成体系的动物黎民革命(被警察猎杀),以及卷入波兰民粹布尔乔亚和安人布尔乔亚的斗争(被夹在两边,所以有一场驴子被绳子左右拉扯的想象戏,当民粹布尔乔亚占上风的时候,安人布尔乔亚会殴打无辜黎民来撒气),驴子被打得只剩半条命,而白左布尔乔亚却说要安乐死驴子,因为看不得它的痛苦(治疗环境却很差,形成反差,又被囚禁起来),过程中,驴子看到了其他被软禁的动物,因此萌生了反抗的念头,但又被抓了,所以之后被人类卖到了屠宰场(里面全是甘愿成为小布尔乔亚后被割韭菜的红马和白马),不过卡车司机本人也是一个憨厚的小布尔乔亚(被人欺骗,说是全是马,但有一个驴,反正都能做成萨拉米香肠,只不过驴肉的一般在街头卖,喜欢用重金属音乐等布尔乔亚元素来掩盖自身的阶级属性),在路上帮助了黑人难民(开布尔乔亚黄段子),可惜之后又死于糟糕的社会治安(被黑人男友反杀),驴子在路上碰到的最后一个角色是秉持嬉皮精神的天主教徒,他会使用亲民手段,说自己吃了很多驴肉的萨拉米香肠,并且会到很多破烂的城镇旅行,结果却是他忍受不了孤独和金钱匮乏(赌博)的双重折磨,再次投靠了伯爵继母(贵族本身瞧不起天主教徒布尔乔亚),驴子也因此获得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不过这只是布尔乔亚和贵族的一种施舍,结尾驴子再次选择离开,这时候的驴子已经相当疲惫,只会逃避的驴子无法正视自己黎民的身份,他没有成为强者虚无主义的代言人,相反选择为弱者虚无主义呐喊(阶级意识淡去)。黎民能从本片看到了导演的挣扎,但是没看出导演为向死而生付出了什么,没经过绝望和希望辩证法的导演只会白嫖某个立场,然后让黎民闭嘴,共和本身就没有黎民的地,某些布尔乔亚导演就是不敢直面这一现实,多视角既是本片的优点,又是本片的缺点。
小驴的命也是命,Lv lives matter.
为了防止以后忘掉这个片子……做个记录,
eo属于马戏团,有一个美丽的女主人,但禁止动物表演后,小驴被某和机构收走,在那里继续做驴打工。
小驴负责搬运马匹要吃的草料,但小驴并不太想干活,可见即使是驴,也是不想工作的。
小驴闯祸后被送到了农场,美丽的女主人最后来看了它一次。当夜小驴出逃,穿过偷猎的树林,有蝙蝠的隧道,到了一座还没苏醒的城镇,紧接着被消防队带走。
但小驴比较幸运,路过的醉鬼把它解救出来,小驴继续奔跑,搅乱了一场球赛,被当做了吉祥物也被当做了报复对象,小驴挨了一顿闷棍后被送去动物医院治疗,治好了却也难逃打工命。这次的工作是驮着被电击安乐死的小动物们,小驴不想打工,踢了工人人员(不知道踢死没有),最后被当做食用肉卖给了火腿厂。
路上小驴搭载的车的司机因骚扰黑人女孩,被报复,一刀下去一击毙命,警察来了,小驴又自由了。
小驴被一个看起来流浪了很久的人带走,这人和他的继母有一腿,一些小妈文学,小驴再一次看到了半开的门。小驴没怎么犹豫,再次出逃。
最后,小驴在一处肮脏的围栏里,等待它的是熟悉的电击声。最后的最后,为勇敢小驴提一杯。
这头驴原来是马戏团的
离开了人类朋友被迫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
在它的人类朋友给它庆生并离开之后
它在夜间时带着悲伤的心情逃跑了
它在森林里看见狐狸被击中
它一路来到商店前,对着商店嚎叫
后来被带到了一个足球场
它见证了败者暴打赢者,连同它一起打了
一个AI机械狗不知在干嘛
驴醒来时,已经在兽医所了
一个兽医不把它当生命,说它只剩半条命了,不如安乐死
另一个兽医说这里就是治疗的地方呀,就是让他活命的地方呀
这时,驴又想起在马戏团的人类朋友
它被带到一个地方,这里满是关在笼子里的动物
它踢死了那个说要将它安乐死的兽医
然后它被当作马卖掉了,说是要被做成风味腊肠
然后被VOLVO卡车🚛司机拉走
它的眼睛一直在盯着所能看见的
它也彷佛能听懂人类的语言
它看见了壮阔的风景、看见了马、看见了猪
它看见了一个被食物诱骗上车的女人,虽然这个套路看着就不深
VOLVO卡车司机献出波兰美食
突然,司机被杀了,VOLVO卡车又被行凶者拉走了
但,车子又在路上坏了,行凶者又逃走了
然后,一车子的马和这头驴在路上不知何去
又有一个人,他说要带驴去旅行
再次上路,到了一个教堂
此人正与一个女人在教堂里,这个女人是他的继母
驴在外面再次嚎叫
女人对着继子发脾气,对他很生气因为他多次闯祸不知悔改
震惊🤯的是,片刻后,继子居然与继母发生关系
此时又浮现起人类伙伴在呼唤驴的场景,它再次逃跑
这次是来到了牛、马、羊群之中
这是一个牧场
——完——
近年来有不少出色的动物题材影片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这些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的视角去展现它们的世界与生活,给观众带来反思,从而引出各种炙手可热的现实议题。其中《贡达》和《奶牛》可谓大胆破格的尝试,一举颠覆了常规的动物纪录片范式。去年戛纳又出现一部动物影片,不仅拿下评审团奖,更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实力惊人。 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 30 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这部经典电影当年让他在电影院感动落泪。而他这部致敬之作沿用了原作的公路片形式,表现一头驴在不同主人的手中流转,却不止于将其颠沛流离的命运展现于观众眼前。影片借助驴的视角引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动物保护团体、极右翼分子、动物走私集团、没落贵族等),揭露当下欧洲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令其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格局,这也是影片高于《贡达》和《奶牛》之处。
以上两部动物纪录片的过度拟人化处理,实则暗藏着人类自作聪明强加于动物身上的意识,但事实上动物的真实意识人类并不通晓,正如动物也无法理解人类的行为,而这部《驴叫》另一个高明之处便将这层意义表达出来。全片并非由动物的主观视角贯穿始终,而是将之与人类视点彼此交错呈现。在呈现动物视点之时,更动用不少特殊的美学手段,比如红色滤镜、无人机拍摄,以及梦境里的镜像角色,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息,点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驴的行为意识无法为人类所知,尽管很多时候它表现出乖巧驯服的一面,但下一秒它又可能将你踢倒在地而不省人事。 在两种视角交织下的公路类型叙事,编织出一幅时而饱含温情、时而荒诞可笑的人生百态图。这也许轻易让观众得出结论:在淳朴善良的驴的面前,人类总是愚蠢傲慢的物种。不过,这依然是人类自以为是的无端猜测,而在导演看来,不论驴也好,人类也罢,似乎都无法扭转自身的命运,一步一步缓慢走向悲剧的深渊。导演这种执拗的悲观主义倒是抓住了这两种生物的相似性,并流露出他对当下欧洲社会每况愈下的慨叹。
任何行业的老家伙都应该干的事情:给本行业摸高。不管这样的试验成功与否,都是可敬的。导演的导演,电影的电影。另,请给六头驴颁发最佳男演员~
视听特别,叙事断裂,最佳导演应该比较稳了。看似一部动保大驴主公路电影,其实犹太人、极右翼分子、难民和衰落旧贵族都在驴眼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激光棍棒刀子人心,死亡遍布欧洲如影随形,又有何人不是被驱赶殴打的牲畜。
勇敢驴驴 不怕困难
B+. 像是嗑嗨版的《驴子巴特萨》,只不过布列松是将一切剥离,收束于极简且抽象的“受难”概念;本片则是将一切叠加,形成彻底去中心化的欧洲社会图景拼贴。驴也不再只是“模特”,而是贡献了值得戛纳最佳演员奖的“演技”,甚至拥有了自己的pov镜头和梦境段落。导演或用荒诞的情节,或用奇异的形式,在短短90分钟完成近乎过载的信息轰炸:动物保护、劳工政治、消费主义,乃至传统的衰落,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影子。这固然难以全部理解,甚至时而略感混乱,但或许相比布列松当年,这个世界本身已经变的更疯狂了。2022.5.19 Debussy
导演定是共情能力极高的人,时常思考驴在想什么,马在想什么,机械狗在想什么。而且他很聪明地选择拍驴这个人畜无害的动物来输出动保主题,因为毕竟吃过驴的人不是很多,不至于让太多吃牛吃鸡吃猪的人被冒犯到。
真正的在把驴当成角色在拍,有很多驴的主观,也用了很多独特的镜头去拍驴,让观众更容易就和这头动物产生共情,被困在车里望向草地上奔跑的马时的羞愧、处在欢呼人群之中的不知所措等;甚至还拍了驴的意识,困境时会对女主人产生回忆、思念。于佩尔段落,其实和被杀的司机、群殴的球迷等等段落一样,不过都是借一路颠沛流离的驴之眼,来看这世界上荒谬的人类。只是电影在驴的行动线上做了大量的省略,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搞蒙,驴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第一场戏的视听很棒,更棒的是驴逃走至森林一段,影像观感极佳氛围营造到位,不觉间已与驴的恐惧与迷茫感同身受。当动物与人产生情感后,动物协会再以保护的名义把动物带走,是真的在为动物考虑还是是一种缺乏人道关怀的形式主义?是为了剪彩时一乐?正如片中不断出现的红色一样,痛苦且残酷。
驴驴の旅行vlog —— 姓名:EO;爱吃的食物:胡萝北;讨厌的颜色:红色;偶尔遇到的动物朋友:脾气火爆的小马、被关起来的热带鱼、烦人的机械狗、善良牛牛;喜欢做的事:散步、看风景、拥抱、过生日;喜欢的人:Magda;害怕和讨厌的事:黑、孤独、人类的一切
#Cannes75# 感谢导演带我们沉浸式做驴!虽然电影没怎么看懂,但嗑药的驴,夜跑的驴,看日出的驴,社恐被醉鬼强行搂过来拍合照的驴都快快乐乐地体会了一遍。不给驴颁一个表演奖我不依!
本届给奖比较靠谱的一个。老杰兹拍出了一头驴的心象,配乐和sound design也都在服务这一目的,体现了导演的绝对控制权。在fiction的虚构类创作里,动物是最难被调度的,而这与纪录片中把动物作为主体的拍摄方式是两回事。从创作层面的取舍上看 导演是聪明的,他提供的是一种相对主观性而不是驴子的绝对主观性,因为如果选择后者并付诸实践那注定会将影片拖入一个危险的境地。@Cannes2022
一头具有当代艺术思维的小毛驴的人间历险,目之所及,光怪陆离,喧嚣骚动,世相狰狞,精疲力竭。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如果驴知道,俗世多辛劳。行行重行行,昼夜把命逃。流离又漂泊,何处诉烦恼。不如变朵云,取名叫EO。
驴子巴特萨是个伟大的理念,但只属于布列松(可是驴驴真的可爱不许伤害驴驴
2022戛纳评审团奖。片名是片中驴的名字(所以翻成驴叫不太对……)。可能还是进美术馆比较好?很像是戈达尔拍出来调戏电影节的东西……反人类中心主义(并反拟人化)因此也顺手反了流畅叙事和连贯意义,但又不是全做“驴视点/驴心理”,导演主观意志很强,从红色频闪段落、癫狂的无人机段落还是毫无道理的于佩尔段落来看,驴不过也就是一个还愿/致敬式的喻体,但是!要讨论的问题也,并不算特别深刻或者高级啊……可能大银幕视听体验会好一些?音乐感觉有点多且有点抢戏。
这是咱们电影的赞助单位,毛驴专卖公司的甲经理的发言:导演导演,俺是外行,不兴笑话俺,俺就觉着现在这电影啊,动不动什么红霓虹,什么无人机,忒实验了。能不能不要致敬《驴子巴萨特》,就老实拍驴被人控制的被动?于佩尔客串也没啥卵用……于佩尔啊,应该手持话筒,走向观众,走着走着呢,觉得线不够长了,就倒啊倒啊,倒着倒着就倒出一头驴来。(祝贺驴子EO最后真和牛群在一起了)
拼拼凑凑的影像,拼拼凑凑的议题,很廉价,很无聊。
只要导演的专业能力足够强,就算是驴这样的活道具演员,到了导演手里,演技也可以被调教出戛纳影帝范儿。驴不会演戏,是驴的问题,也是导演的问题,谁都别想甩锅。果然是那种张扬导演的个性和创作力的电影,你很难相信它出自一个85岁的老导演之手,充满新鲜感和影像美感。
84/100 近年那些所谓的拟人化的以动物为中心的电影,它们僵硬地要求观众将动物类比人类的经验,而斯科利莫夫斯基这部电影并没有这样的姿态,它不期望观众最终能实现对动物的认同,但希望观众与驴子一同沉浸在一个既反映一系列当下现实问题又明显带有异世界特征的环境中,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整个环境像是带有宗教和现代性色彩的炼狱(受难,尤其是在横跨欧洲的路途上受难,似乎也嵌在波兰人的国民性里),显然对人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人类似乎只是对地球土地无能、无常的殖民者)。以相对断裂的叙事来反抗传统,视听上比较自由且强调超现实感,并探索声音与感官触觉。也许比任何一部近年的施拉德电影都更加与布列松精神相通,强宗教性、同样超验而仍很不相同。
是不是也该把小驴牵来参加入场(?
4.5 可以当作是一个公路片,驴老师作为NPC,它的POV视点和欧洲社会政治图景拼贴在一起,导演似乎在叙事和反叙事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诡谲的影像,视听层面被爽到了,驴老师值得拿一个奖,太灵了。
导演亟需搞清楚的点在于,对观众而言,影像中的动物究竟是被拟人化(感知)的,还是纯粹异质(不可知)的?如果是前者,斯克利莫夫斯基需要借鉴的是胡里奥·密谭与菲利普·格罗因;如果是后者,那指向的则是布列松与吕西安·卡因斯坦-泰勒。可惜在《驴叫》中,斯克利莫夫斯基对动物的定义是模糊的,动物究竟是作为某种先验存在?还是作为一种坚实的不可知之物?或者说,斯克利莫夫斯基意图调和这两种面相,当他既想让驴作为串联起叙事线行进的线索,并象征着某种超验目光;又想将动物作为一种坚实的不可感知之物进行一场影像实验时,其结果注定是割裂的。而文本中的政治隐喻(犹太、贵族、左翼分子与极右翼)简直就是波兰电影不可缺少的特色,这在某种层面上使得影像更加沉滞。
既然金钟可以把「影帝」给女性演员陈亚兰,为何戛纳就不能把「影帝」给演EO的演员?这样才足够「先锋」不是吗??(次日新闻标题:戛纳影帝出炉,宋康昊惜败一头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