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重温本片,一曲杀手悲剧的钢琴文艺版,托马斯纽曼和保罗纽曼分别用完美的配乐和演技征服了观众,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父亲也拥有多重性格,父子情和黑帮内斗展现的文艺抒情而又充满张力,雨中两场戏格外喜欢。
以下内容摘自导演萨姆-门德斯对电影的评论音轨:
1.电影的前5分钟拍了很多的版本,原来希望用汤姆汉克斯打开冲锋枪盒子的镜头;
2.通过片头,展现了孩子独立意面,有自己的观察能力;
3.头25分钟内,本片就构建了由远距离观察的镜头风格;
4.剧情的深入方面,观众是跟随小男孩的视角,只有他慢慢进入父亲的世界,观众也才得以了解;
5.片中每次的死亡都和谁有关,从片头的冰块水滴,到雨水,浴室,乃至海浪;
6.画面传递的信息大于对白,这与我拍《美国丽人》风格正好相反;
7.本片更多的是在拍摄人物观察其他人物;
8.整部戏中,我都追求一种梦幻的感觉,因而故意让录音师去除雨滴、轮胎等声音;
9.全片的光线基本都是暗的,所以在逃亡的路上一开始我故意让他们进入白天,给观众喘口气;
10.小男孩随父亲进入芝加哥时,窗户上反射的摩天大楼是特效;
11.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的镜头参考真实的照片,大量穷人挤在里面看报纸;
12.我让斯坦利(Nitty扮演者)一天抽了80根烟;
13.在田野里父子对峙的爆发戏不用摄像机固定拍摄而改用手动摄像,展现一种非静态效果;
14.原版漫画里纽曼扮演者是在3000多人的棒球场里众目睽睽之下被杀害的,我们做了改动,但仍然保留了众人的围观。
那是一条不可回头的路,走下去成为唯一的选择。他很清楚路尽头等待着他的是什么,他甚至更希望那一刻早一点到来。一手牵引着年幼的儿子,用身躯挡住他眼前的血光;一手紧握着冰冷的枪械,扫尽阻挡他前行的神魔。
在三十年代推行禁酒令的芝加哥。他原本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和两个儿子。虽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黑帮的杀手,但他依然很享受家的温馨。然而就在一夜之间,拥有变得乌有。妻子和小儿子在家里被残忍杀害,只余大儿子侥幸活了下来。
追杀与被追杀同时在两对父子间展开,但在沙利文的手中没有任何的筹码,只有他和儿子的两条性命。相反在他的养父手中却握有无可质疑的主动权。没人会为一个沦落的杀手去得罪正得势的黑帮权贵。
亲仇的力量能使人丧失理性。何况他原来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凶徒。“死亡天使”的绰号决不是拿来吓唬三更啼哭的幼童,而足以震慑敌人的肝胆。阴冷、狠辣但却睿智,令圈里人对他既尊敬有恐惧。当他下定决心要“引导”某个人时……
汤姆·汉克斯将身陷绝望、愤怒与仇恨中的麦克·沙利文演绎的淋漓尽致。在看他表演时,能感觉到他将所饰演人物的感情,思想传染到观众的体内。这是他第一次尝试这类角色,去除了人性中很多阳光,积极的方面,而深刻挖掘出一个力求血债血偿的冷酷杀手内心的阴暗与痛苦。
炉火纯青!对汤姆·汉克斯的演技我要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可能蝉联两届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奖;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可能饰演如此广泛的角色类型。《费城》、《阿甘正传》、《阿波罗13号》、《拯救大兵》、《流放者》、《绿里》,当然还包括这部《毁灭之路》,每一部都需要考究演员的演技,每一部都是一次挑战,而汉克斯总能从容应对。
本片其他的组创人员阵容也非常强大。导演萨姆·曼迪斯所执导的第一部正式影片就是囊括五项奥斯卡奖的《美国美人》,其功力可见一斑。他三年后再度出击,执导此片,流畅与细腻依然是主要风格,曾一度又被业界看成是问鼎奥斯卡的力作。片中最主要的两位配角是好莱坞长青树保罗·纽曼和演艺事业正阔步向前的裘德·洛。前者饰演的沙利文养父表面温和、慈祥、公正、无私,但实际上作为一个黑帮头子,他阴鸷、凶残、自私、偏激。当他自己的儿子遭遇危机时,他不惜杀尽养子全家,包括女人和叫他作爷爷的孩子。后者是一个以图片记者为身份掩饰的新锐杀手。这两份都是他所热爱的工作,对此他有乐此不疲的兴趣。他所等待的就是与沙利文这个“高手”相对的那一刻。
这可以看作是一部好莱坞三代男演员中最杰出者比拼演技的经典电影。今天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可以看到这样精彩的纯演技影片了。
整部片子的阴沉感在我心里徘徊了两天,才终于逝去。当从肺部呼出那最后一口压抑的气息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灰色成为整部影片自始至终的色调,无论是色彩的运用,景象的选取,演员的表演,直至观众的感官,都沉浸在灰色的海洋里。
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清楚明白,他们正走在那条落满枯叶,不可回头的毁灭之路上。哪——我们呢?
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美国,"禁酒令"仍然存在,帮派大佬约翰靠此发家。
而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年迈的教父"约翰",而是他的养子兼头号帮手麦克,以及他的大儿子小麦克。
麦克在外是杀人不眨眼的黑帮分子,但在家他是好丈夫和好父亲。小麦克也不知道父亲是干什么的。
一场追悼晚会上,死者哥哥芬恩对约翰有所不满,但被麦克和约翰的儿子康纳推出门去。
于是在一个雨夜,麦克和康纳前去寻找芬恩。
而在这个夜晚小麦克决定偷偷藏在车中,查看父亲的职业。
麦克和康纳来到仓库会见芬恩,未曾聊几句,康纳却突然开枪将芬恩杀掉。
显然芬恩知道康纳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无奈,麦克只好开抢杀掉芬恩的手下。
而这一切全都被趴在门外的小麦克看见,在他惊慌未定的时候,被麦克和康纳发现。
二人追出门外,发现是小麦克,麦克向康纳保证不会泄露,康纳暂时收住杀心。
次日,康纳遣麦克去一地下酒吧收保护费,麦克前往却发现被康纳设计,险些死去。
麦克顿时明白,康纳仍旧想杀人灭口。他奔回家中,妻子和小儿子已经中弹身亡。
小麦克因滞留学校回家较晚而躲过一劫,眼睁睁见康纳杀人离去。
康纳在父亲的庇护下躲起来,麦克只好带着儿子前去芝加哥,踏上复仇之路。
麦克前去芝加哥寻求帮派大佬帮助,但约翰从中作梗,麦克无法获得援助。
想要复仇杀掉约翰,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靠自己,还有小麦克。
于是他教小麦克开车,二人决定抢劫芝加哥黑帮的银行存款,逼迫其放弃保护康纳。
与此同时约翰已经找到了一名更加残酷冷血的杀手,追杀麦克。
杀手身材瘦削,长发而秃顶,是一名专门为死人拍照的摄影记者。
他甚至为了拍照将未死之人的杀掉。
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追逐开始了。
麦克父子银行抢劫非常顺利,但影响依旧不够,于是麦克前去寻找黑帮的会计,拿到账单。
这时杀手也追杀到此,一场激烈的枪战,杀手脸部中弹,麦克手臂受伤,父子协力逃出困境。
在一户农家经过一番调整之后,麦克重回小镇,将康纳的背叛高速约翰,希望约翰能放弃康纳。
无论如何,康纳毕竟是约翰的儿子,他无法将康纳交到麦克手上。
在一个雨夜,街道外,约翰在手下的陪同下正要开车离去。
麦克一人一枪将随从杀掉,最后还是痛苦地杀掉了养父约翰。
失去了父亲的庇护,麦克顺利杀掉康纳。
复仇到此结束,麦克和小麦克在海边买下房子决定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那个固执冷血的杀手又来了,麦克中弹。
所幸,在小麦克的帮助下,麦克临死前还是干掉了杀手。
小麦克在经历了这一系列人生波浪后,选择回到农家,归隐于江湖。
刚看完《毁灭之路》,情节还不错,但总觉得Mike 复仇的道路经历的有些轻易,抢钱 逃亡 反攻 一路上关于坎坷的情节有些少,对于冒险和悬疑的标签有些牵强。但也许这部片子的主要目的是关于Mike心底对儿子Michale的父爱。12岁的Michale跟随父亲的六个星期却经历了整个人生,人在年少的时候的经历总是会在以后留下很深的烙印。裘德.洛的反面角色看似神秘,但黑色的魅力却不够,PS 最后毁容后真是够吓人的。
老头说:Sons are put on this earth to trouble their fathers.
为什么有人可以在一个大起大落的苦难后面跟上一个如此富于希望和平静的画面。他老是说着那些残酷的事,给人温暖,再剥夺幸福,最后还要给人希望。迈克尔觉得那个1931冬天生活在路上的几个星期,是自己一生的全部。他重生在一个农场,别人这么认为,他自己也这么认为。
一个人在葬礼上说,you give, but you also take.
麦克在那场精美绝伦的雨夜屠杀后到旅店,儿子坐在床上,身旁的地上放着小红箱,那画面真是绝妙,又那么的美。迈克尔看着父亲进来,他们真心的拥抱。好像一切真的都结束了一样,至少他们自己这么认为。可是我知道萨姆门德斯根本就不会给人温情的大结局,他一定会在最后十分钟把所有看电影的人好好痛打一顿。所以我从这个进门到拥抱的场景就开始忍不住的哭了。儿子将身子探出车窗,吹着美国大平原的风,他们一起走到那所海边的木房子,麦克站在雪白的房间内看窗外的海景,看儿子在沙滩上与那只承载美好记忆的狗嬉戏。我一直哭到他被打死为止。
我永远都免疫不了那个人,觉得心绞痛,难受的哭个昏天黑地,弄得一桌子卫生纸。我有时候真的很恨那个人,我不知道他心理究竟藏着什么样隐忍疼痛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让他在生活里不断的挖出那些最残忍最美好和最无奈,到底为什么他要讲一个个让人希望绝望再希望的故事。同时又为什么能令所有人那么热爱,或者说,赞叹他的电影。
要想自我折磨,请看门德斯时代。
【A】门德斯真的是个非常精明的导演,尤其体现在他拍片的类型手法上。处女作《美国丽人》尚且可以配合奇情的剧本,但在《毁灭之路》中基本全靠复杂精巧而不嚣张的炫技。各种设计更加刻意,所以也需要更加庄重的仪式感来让观众相信。门德斯的目的极其纯粹——好看,技巧的堆叠绝不乏味,光影魔术带来感官愉悦,绝对实诚的show off。康拉德·霍尔的摄影更是无与伦比,自然光、剪影以及镜像反射,每一个镜头都能带来视觉欢愉,哪怕是狄金斯都不一定能做得更好。
资料馆2013.3.29.7pm 1.雨中的升格、帽檐上的水滴、远处喷射的火焰光点、周围色彩各异的窗户。2.玻璃上映出大海小孩与狗、父亲倒地露出背后的摄像师杀手,堪比《公民凯恩》的三重景别。| 全片光线都比较暗,阴郁且抒情的氛围贯彻全片,使得结尾段落的阳光灿烂变得危机四伏。农场结尾也说的过去。
杀手的文艺悲歌。影片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略显单薄,但视听语言极其出众,体现在摄影、美工和音乐上的风格让人感到主题外的震撼。ConradLHall大师的谢幕之作,他和萨姆门德斯继《美国丽人》后再次合作,打造了独具一格赏心悦目的光影世界。
重看,相互重叠又错位的父子关系是核心,场面戏极为杀人,康拉德·霍尔对雨雪、玻璃和镜子的光影运用出神入化;不过到最后还是显得缺乏些许惊喜。
9.0/10 分。2018.08.22,重看,福克斯版蓝光。年轻时看过,剧情忘记了,还以为是老大下令杀男主的。今天重看,才发现众星云集呀,老大是保罗·纽曼,蠢儿子是007丹尼尔·克雷格,裘德·洛是摄影爱好者。007还是有演技的,把个猪队友坑爹货演得很好。会计是《傲骨贤妻》里的杀妻狂魔,超搞笑。年轻时看黑帮片总以为是狂吼猛杀才好看,好像港片里老大的那种癫狂。本片就拍得极其克制,所有人除了那个蠢儿子,智商都在线上。剧情、剪辑、摄影、灯光、音乐,全都可圈可点,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风起云涌。韵味十足,值得细心品味,佳作!
“我看见父亲唯一的恐惧,就是儿子步上他的后尘”~~
“我很庆幸是你”演技是没得挑的。
大雨滂沱下的西装革履,观前观后一样的感官。摄影师Conrad L. Hall生命的最后一部电影,稳重派摄影登顶学院技术部门。汉克斯完全不适合演这种苦大仇深的角色,死亡边缘摄影师裘德洛的艺术创作绝对是可以全面展开的视角。
不适合我看的电影,配乐真是…可能男生会更喜欢吧。杀手和父亲怎么平衡,几乎所有的电影都会回归父亲的身份。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那雪地里的单车,是我不再的童年!镜头缓缓向前,教堂里父亲,海边的儿子,摄影真心好,大爱导演的表达…加上安静却又充满灵气的配乐,天衣无缝!
父子关系,英国=对称构图,用光,雨中大戰的攝影值得反復研究。Conrad L. Hall最后一部电影。带子雄狼
本片有希臘悲劇般色彩的黑社會背景,幽暗的攝影以及充滿質感的美術設計,被譽為《教父》之後另一種類型的黑幫片。較為特別是編導有意迴歸傳統黑幫片的處理,以代表美國精神的好好先生湯姆漢克斯來飾演黑幫殺手,無疑是一種六十年代反文化的變奏,令人懷念《獨行殺手》的阿蘭德龍以及《雌雄大盜》的沃倫比蒂,但湯姆漢克斯卻無阿蘭德龍那般有存在主義的疏離與焦慮(儘管兩者都是一樣沉默寡言),而是偏向美國人的沉默堅強,因此本片也無舊式黑幫片對經濟結構的憤怒,主流社會的叛逆以及資本主義的焦慮,而是脫離不了家庭價值的執迷。儘管本片達不到《教父》那種史詩般的格局,但對這種身不由己,以暴制暴的矛盾感無疑也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現狀。
温情又热血
雖然是一部黑社會電影,但對父子間的感情卻描寫深動感人。不論是想保護做錯事殺錯人的朗尼,還是不希望大兒子走上不歸路的麥克,顯現出即使身在黑社會,即使殺人不眨眼,對自己的兒子卻有著無數的牽掛與期望。尤其是片末麥克為兒子開槍的那段,令人感動。
有点文艺的黑帮片(配乐方面)。这电影给人感觉有点怪的原因应该是剧本,这故事实在太不对劲了,该给力的地方不给力。要命的是,我觉得汤姆汉克斯没有黑帮腔调,他还是适合演慈父(或者基佬,如果瘦)。。当然整个影片还是可以的,保罗纽曼多帅也不用我多说了
镜头节奏无懈可击,弱在汉克斯,气质不对,或者说父亲一面很成功,杀手一面很失败。
还行吧,总觉得有点东西过头了
黑帮复仇父子杀手
酷,利落,除了编剧,从门德斯到裘德洛到小麦克的所有其他人都能拿极高的分数。纽曼对窗整理仪容、裘德洛拍照等处的光学原理有匠心。可惜故事本身漏洞太多,前后照应也欠缺,比如汉克斯找会计那幕放过裘德洛、纽曼后半部分戏份的骤减。几幕本可成为经典的镜头(如杀光保镖独留义父)都差了点劲,可惜。
本剧最为精彩的角色是裘德洛,此前此后再没见他演过这么有存在感的角色,不耍帅,走心。汤姆汉克斯一直这么稳,他也极度符合父亲一词在我心中的定义,宽厚的肩膀,有力的承担。最后一幕美得让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