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题目是我在知乎看到的,觉得挺贴切。影评拖了两天,有些情节和感受都记得不太真切了。
这大概是一部有关复仇与循环电影,女儿被官方杀害,父亲组织了一群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前去复仇,他告诉他们,正是这些家伙,使这个世界变得混乱。他就这样给那些杀害她女儿的高高在上的凶手贴上了标签,或许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或许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这个组织一步步地对那些曾经的凶手处以严酷的私刑,在审讯的过程中,有将责任推给上封的,有一身正气为往事自责而自尽的,有愤懑不满觉得自己没错的……但他们无疑都有一个特点:进来时趾高气扬。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权势无济于事时,纷纷认罪招供。地位没了,他们什么也不是。这让我想到了熊培云,想到了他那“枪口抬高一厘米”。后来,有的成员发现以暴制暴愈发没意思,选择退出组织。这又让我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后来在审问终极大BOSS时,他们露出了破绽,组织成员出现严重分歧,我看到了妥协,因俱而生的懦弱,纵观历史,又有多少妥协的革命呀!保守或许是因为太过大胆,或许是因为敌人太过强大、亦或是舍不得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既得利益。就如被绑后的队长所言,他给他们玩了一场游戏,他们穿上军装后重复的不过是凶手的老路,正是泥鳅与黑鱼的同时存在,才造就了这个不完美世界的相对平衡。唉,金基德为何这般绝望,他就像一个遗世独立的智者,轻蔑地俯瞰着人世间的悲剧。后来,队长放过了大BOSS,他想让他的后代活在金钱权力的影子下,这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队长悟道后,在群山之上的青石上,队长盘坐在那里,俯瞰万物,哪怕经受着昔日被他施暴的人的毒打。冤冤相报何时了,他的境界让我想到了菩提树下割肉喂鹰的得道高僧。影末,金基德发出疑问:我是谁?是呀!我到底是谁?施暴者?受虐者?亦或两者兼有?
世界上有那么些导演一直坚持用同一种风格来执导电影,十数年或者数十年如一日,随便掰指头数数,西方有埃里克·侯麦、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科恩兄弟,东方则有山田洋次、王家卫、金基德等等。「风格如一」有时候像把双刃剑,处理得好,那叫开宗立派、建立风格,比如侯麦、布列松。若是处理得不好,那叫江郎才尽、令人生厌,比如蒂姆·波顿。
「好」与「不好」不在于他们的执著和倔强,而是在追求同一样东西的时候是否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或者说有没有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中取得进步。按照这样的标准,金基德算不算伟大的导演或许尚不能盖棺论定,但至少是个「好」导演、是个有追求的导演。
2011年的那部自导自演的纪录片《阿里郎》可以看作是其导演生涯的分水岭。在此之前,金基德在欧洲三大电影节频频获奖,但在韩国国内却遭受冷遇,作品也被冠以「粗糙晦涩」之名,颇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思。然而随着创作灵感的逐渐枯竭、弟子的离去、以及片场的一次意外(忘了喊卡而差点让一名女演员丧命),终于使他选择去江原道过起了离群索居的「原始生活」,用三年时间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创作,并拍下这段心灵旅程,剪辑成了《阿里郎》。
在此之后,金基德仿佛换了一个人,从原来的孤傲怪异转变为平易近人,甚至还参加了韩国的综艺节目。而其接下来的作品《圣殇》和《莫比乌斯》虽然表现着禁忌关系、充斥着血腥镜头,但却不再那么晦涩难懂,展现出某种蜕变。不过尽管如此,金基德电影的内核依然未变——始终关注着社会边缘人物和复杂的人性,用残酷和写实风格直指人们的精神困境与罪恶欲念。
2014年的《一对一》亦不外如是。很多观众评价此片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事实上它的基本情节还是十分清晰的,一位女高中生被害,女孩的家人马海兵召集了六个社会底层人物组成了七人暴力团体,对参与杀害女孩的七个凶手依次进行惩罚。之所以某些观众会觉得看不明白,个人认为可能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背景交代不清、故事性不强。影片对于女孩如何被害、为什么被害、为什么会涉及国家高层人物完全没有提及,而且通篇几乎就是挨个抓捕和拷问的过程;其二,内容无序、人物混乱。导演在抓捕凶手之余不断穿插暴力团体成员的个人状况,同时让演员金永敏一人分饰八个角色,也难怪会令人一头雾水。
然而金基德仅仅是要讲述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吗?非也!如果将「女孩」、「凶手」、「马海兵」、「暴力团体」等角色都符号化之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真实、残酷、绝望的社会图景。诚如他总结自己风格时所言:「不要太专注于叙事,而是抛出事件,让观众拼接、思考,像解密一样将细枝末节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一个惊人结论,而非拘泥于情节。」在《一对一》里,金基德着实在用凄怆悲悯的情怀来慨叹对自己国家的憎恶与爱恋。《诗经》中的《王风·黍离》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话恰能代表老金的心情,只有用心去看,真正理解他和这部电影,才能懂得他的惆怅。
金基德擅长描摹社会边缘人物,解剖他们的精神困境和自我挣扎。本片中七人暴力团体的成员便是社会边缘人物的典型代表,其中有受尽顾客傲慢态度的餐厅服务员、被占有欲极强的男人折磨的女人、归国后无所事事又被亲人奚落的留学生、被好友骗得倾家荡产而只能住在废墟上的流浪汉、为给老婆看病而欠下巨额高利贷的可怜丈夫、整天被老板呼来喝去的汽车维修工,而暴力团体的首领马海兵虽然曾是海军的军官,但现在却只是个亲人被害、无处伸冤的普通人。
这帮人生活得毫无尊严,犹如行尸走肉。在马海兵的召集下,他们得知能够抓恶人打贪官,于是欣然参与。可是由于毕竟没有切身利害冲突,在他们的心里恐怕是发泄不满、报复社会的情绪更多一些,这与马海兵从骨子里痛恨权贵、下手毫不留情、做事做到根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当马海兵用酷刑折磨凶手,甚至枪杀了其中一个将军后,其余六人大多表示要退出团体,除了那个把马海兵当神般崇拜的餐厅服务员。
我们可以看到,这六个人退出团体的决心是和他们内心的绝望程度成正比的,不到万不得已或者说只要还能生存下去,谁原意与国家机器为敌?杀人可是要偿命的!如果说这六个人的妥协是不自觉的,是受制于社会制度与法律威慑的,那么马海兵的妥协则是自觉的。
作为被害者的亲人,为什么反而放过了最后那个高官呢?是因为马海兵在对七个凶手的拷问过程中陷入了越来越绝望的境地。这七个人的身份地位从低到高,从实施者到策划者,当马海兵询问他们是否后悔时,得到的却是几乎同样的回答,不是「根据上头的吩咐做事」就是「为了活着而这么做」,没有一个表现出悔意。直到面对高官,马海兵终于意识到若是自己也处于那个位置和立场,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人哪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为了生存、为了活着,都会去做违背灵魂的事情,而他自己用暴力手段对付凶手,和他们用暴力手段对付女孩也没有什么差别。面对这样的社会运行机理、面对这样的人性本质,马海兵彻底绝望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人分饰八个角色的金永敏。这八个角色分别是:职位最低的凶手(吴贤)、对服务员态度傲慢的顾客、占有欲极强的男人、留学生的哥哥、让好友倾家荡产的骗子、上门讨高利贷的打手、汽车维修店的老板、以及马海兵做军官时的下属。金基德为什么要如此安排?是演员人手不够?还是想让脸盲症的观众痛苦不堪?我觉得他这么设定的目的只有一个,用一种荒诞的手法来告诉观众,这个人不是特定的角色,这样的一个恶人,可以是你、可以是我、可以是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人。
影片的末尾,马海兵看破一切、遁入空门。而吴贤作为第一个被抓捕逼供的凶手,释放后始终暗中观察着七人暴力团体的所作所为,最终带着悔恨和憎恶杀死了被马海兵放过的高官,随后又化身为手持狼牙棒的蒙面人打死了已成僧人的马海兵,完成了憎恨与复仇的循环交替。便如四季更迭,仇恨也是如此,旧恨未了,新仇已至,周而复始,永无止尽。
可以说《一对一》是金基德最为黑暗的一部电影,弥漫着刻骨的无奈和绝望,是以梦呓般的笔画勾勒出的一幅虽粗砺却精彩的现实素描,甚至没用其最偏爱的宗教情结去提供一丁点儿怜悯和救赎,无论你看懂还是没看懂,就那么摆在那儿,任观众自己去审视反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人
有一群人(1)他们曾经做了什么隐秘的勾当,几年后依次被抓住严刑拷打被迫写下自白书交代罪行。对立方(2)--几个假扮特种兵、警察进行绑架、恐吓和私刑的劫匪,他们其实是从社会底层集结起来的普通人。特殊的男人(3)--这场报复的策划者和领导者。
二.讲述
1.交错。镜头旁观一个坏人现在的生活,然后他被绑架、拷打,写下自白被放走。由于(3)与(2)对为达到目的下手轻重意见不同,事后(3)与劝阻他的(2)谈心,接着镜头跟着(2)回家,旁观他的生活处境。随着绑架一次次进行,所属(1)(2)的成员依次交替被介绍。(他们在影片中没有名字或名字不重要。我也对这群韩国大叔更加脸盲/dogo)(这些来自(1)(2)的生活片段揭示韩国社会中的一些残忍的现象,比如阶层歧视、家暴、朋友骗钱等。)
2.反转。一个被放走的坏人反侦查出普通人的把戏,策划回击行动。//以及结尾处莫名其妙的几次。
3.解答。两群人(1)(2)之间的关系;过去的罪恶勾当是什么;那个特殊男人(3)是谁。
三. 印象深刻的情节。
1.(哥哥用工作的血汗钱养大弟弟,甚至送了他出国留学,弟弟归国后找不到工作。)被亲人反复念叨,不能被理解,亏欠家人付出的负担,辛苦学习的心酸,当大学生悲愤,脱口而出英语,哭诉着自己的内心时...哥哥说:”你是在骂我对吧?“这里很冷。后面的争吵和嫂子的劝解也很动人。
2.修车的小伙,被老板欺辱,心爱的女孩也被迫应付老板的调戏。又被小贩看不起,在暗暗的激将法下,他又一次,拿老板名车的火星塞换名牌的打火机。老板回来,他关于火星塞下落的谎言被轻易老板拆穿。老板看到茶几上的打火机——“这是谁的?”,“这是刚才那位顾客落下来的吧?”,“这...是假货。”——昂贵的火星塞换来的打火机竟然是假货。老板一下子猜出事情的经过,凶狠的拳头落在小伙的蜷曲的背上。
总的来说,他的群像,描绘社会角落小人物的悲惨,情景都特别真切,有种层次递进的心酸。
四. 特殊的男人 & 疑惑 & 结局
这个特殊的男人(3),他很想改变这个世界的坏。他自视是这个社会的先驱者,想改变这个出了问题的社会,想拯救这个社会里被欺负在内心积怨愤怒的人,他认为让这个社会出问题的人不多,只要不择手段的除掉这些作恶的人就好了。他每次逼迫坏人写下自白书之后,都会问他们,“你如何看待你做过的事情?”他希望在他们中能听到一个人有忏悔的想法。有人告诉他,是听从上级的指令;有人因为恐惧死亡而道歉求饶;有人因为内心的不安而自杀(但是他不知道),有人直言我相信我做的都是对的,是为了大家好———听到这个人的话,他疯了。(2)劝他,在他们(1)的立场看,的确就是这样。人都有各自的信念和立场。不要因为愤怒而变得和他们一样。不择手段和他憎恶的人又有什么区别。(2)大都不认可(3)的过激做法。想退出却被威胁。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对的方法,什么是除了(3)的方式还能使坏人得到教训的办法。“你以为这就能改变腐败的世界,你才是真正的恶魔。”男人近乎众叛亲离。
他的女儿。真相圆不了前面的铺垫。这就卑鄙,肤浅了,只是以暴制暴而已。如果人人都向他一样...其他人的态度也有问题,只是退出而不是拦住他。杀人这几个人也改变不了(2)的生活处境,也改变不了这个社会的黑暗,他只是利用这些对社会有怨恨和受伤的人,去报私仇。一下子就把意义落下去了。他的理论有漏洞。他哭了,难道不是这样吗。为什么没想到什么。"游乐场?让我做一条蛇头鱼。""我们去外面谈一谈。"他去做什么。?????够了?转折也很莫名。突然就变了。什么鬼。“你是谁。”“我是那个听力命令作事的人。”“我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我们做这些事情。”“那有什么理由。”“为了生存。”“一个为了罪恶感自杀,其他精神崩溃。”“你们自己看着办。”“为了谁呢。""不知道。""到此为止了。"绝了。看不懂了。军人。他干嘛去。戴面罩干什么。痛苦。弱小。????什么情绪。失去女儿吗,复仇就会好吗。这个军人为什么要杀回去。男人为什么不反抗。这个人又是什么鬼。“我是谁。”
总而言之,真相给人很大的期望落差。这个带动剧情一直走的男人倒了。接着结局突兀仿佛乱套,一个工具人把“正邪”都毁灭掉,用毁灭画上尾声。(问:最后在干什么)
金基德愈发不讲究了。能明白他的意思,但活儿有点糙。以暴制暴,有权者和无权者,压迫和被压迫,隐忍或反抗,到底咋办。挺适合现在看的。
金基德真是悲天悯人,感慨身而为人的不幸与悲哀。人类社会的阶级、职位也是一条食物链,愤怒与妥协、能力与位置等等,都不是一己之力能够该改变的,有些东西生下来就决定了,你可能为了一个理想、一个目标奋斗一辈子,到头来却也只是失败告终,努力,很多时候并不能改变什么。
輪迴始終如一 妄想造上帝 妄想的烏托邦式改造 你以為別人跟你一樣處於底層劣勢就會與你一樣理念相同 終究不過是眾生而已 到頭來發現 其實你自己的清醒也不過是一廂情願 但總會有人朝著這種理想繼續 奮不顧身 但其實又毫無意義 你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 但其實是 你也不過是泥鰍 成為不了黑魚便繼續沉淪
金大仙萎了,开始拍电视剧了。另外,看评论说在黑洪尚秀啊,没get到怎么办,好捉急。
补充思考:本片有两根灰线可以因循解读,一组卢瑟为了建立一个乌托邦以暴制暴,最终被暴力反噬;一个叫吴贤的一人分饰八角,是高利贷者、是暴虐的男友、是领命的杀手、是跋扈的顾客、是入定的僧人……每个人都是吴贤,吴贤又是每个人,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施害者,也是受害者。
唉,威尼斯救了老金,也害了老金
金基德还在重复自己,片子里的对话基本不像是两个人在互相说,而只是导演在自言自语。秉持绝对论的人赶紧去看看混沌理论和量子力学不就完了,非自己在那痛苦挣扎个什么玩意?
脱离了对女性的蔑视、践踏、和批判,金基德简直一无是处。一个导演如果连自己的价值观都无法确立,就不要试图说教,更莫论超渡众生。
科普一下何为真爱:”我决定在字幕出了之后再好好看一遍“。
这片是个Database叙事哦!糙是糙了点,循环报应结构和和尚是一贯的(春夏秋冬、圣殇、莫比乌斯……),暴力有点多。不过金基德本人给了一个很棒的解释:各种Cos服装的变化本身就是战后韩国历史进程的隐喻(这仍然是个Database!)。
邪完再邪,两边山炮群各一星,这次金基德的任务还是只完成到让观众比他的角色抓狂,如果是十年前,他可以让观众无限憧憬成为他的角色,在现在的金基德眼里,是春夏秋冬又一冬。
受压迫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绑架虐待一个又一个干坏事的公务员,最后弄出个防毒面具狼牙棒基督赎罪之类象征。金基德导演比较失败的社会寓言,名字那么拉轰,以为是什么一抽一的动作惊悚cult片,结果是单方面的各种扮装游戏,顺便牵扯出底层人民的各种不容易
金基德已经撕破任何伪装,一股脑将其通过在韩国社会生活的种种对人世间的感念直白的说出,甚至是咆哮而出。英语对白和一人分饰多角笑死了我了。最后的结尾和对话简直32个赞啊,完全和我的思路一致。金基德和我都会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一部电影哒。看来不是我和金基德变态,而是这个世界太混蛋啊
这一次、金基德把莫比乌斯里的那根基霸切成了7段、一人七角、哪有什么是非对错、只有此消彼长善恶轮回,不愿看破的阿修罗和放不下的立地成佛
开头就是金基德式的暴力奇观,简单明了地入正文。 看到一半的时候觉得是部烂片。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妈妈(?)对一个帅哥说:再不行就去中国混,你看金秀贤长那么丑,在中国居然都能这么红。而且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韩国人这么嫌弃自己是棒子的。后来有人告诉我字幕都是错的,你妹的在逗我?无爱了。
金基德很一般的片子,底层人的生活受着上层人生活的制约,但同时上层人的生活也受着底层人的威胁。把高等人比作黑鱼,普通人比作泥鳅,但你要知道泥鳅是不要命的,反正是贱命。活着有意思吗?其实真没有!那就找乐子吧。最后的字幕“我是谁”各抒己见,其实人生一世有谁活出了自己、活得明白,活着就好
应该是左派电影了,金基德少见的多对话剧本,男主最后争论戏也有疾呼传道的意思。视觉上看着不经心,还是有设计的。朝鲜半岛资源匮乏,5000万人口的体量,确实会造成人跟人互相折磨的成果。前半部分的暴力戏和英文对白又看笑了,可能是因为这里面有对权利跟智识的嘲弄,一种赖皮的失败感。马东锡演得好
圣殇之后,金基德死着回来了,圣殇不是他最好的电影,但却可以说,是他的一个顶点了。他最好的几部电影都在新世纪初那五年,看完就罢了,以后也不会再去关注他了。
军方人员毫无理由的杀掉一个女孩子,这本身就挺雷人的,然后一帮市井之徒竟然冒充各种身份,将军方的人员一个个的进行逼供,这就更雷人了。
主角选择了配角专业户马东石,主打暴力,在韩国上映得也不是很顺畅,金基德呼吁之后才得以上映,规模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