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专属于重庆标志之一棒棒群体的故事,棒棒是手拿一根棍子挑背扛用体力换取劳资的群体统称,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因为各种缘由到城市求生活,他们为城市注入基层建设的力量,却在老年后被现代化所淘汰。
用片中一段话来总结:爬坡上坎负重前行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本片的导演也是主角之一的何苦是正团级转业军官,他在退伍的一个月后来到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商圈拜65岁的资深棒棒老黄为师傅,跟随他学习和融入棒棒群体,用自己的力量记录这个即将消失的行业。
▲自力巷53号
师徒二人住在破旧的自力巷53号,二房东大石、室友老甘、河南也一并成为何苦记录的对象。
河南44岁,来重庆二十年,头十七年做棒棒,后三年在大排档帮工,胃口极大常常吃到老板张口大骂,有一天河南偷偷煮两个鸡蛋吃时被老板发现,大吵一架后将他辞退,河南回到租房心绪难平,决定不再做事,一直靠赌牌生活。
▲河南
老甘59岁,四川人,棒龄三十年,给两个食档做杂工,收入尚算稳定,平日喜欢看影碟机,虽然只有一张刘三姐电影碟,但反反复复也看上了无数遍,后来喜欢白娘子。
▲老甘
二房东大石过几个月就满60岁了,他来重庆三十八年,吃苦耐劳人也聪明,他做棒棒存了一些钱后租来六套房子,简单改造为若干小房间又转租出去,靠差价每个月也能入账一万左右,一家几口倒也够用,大石的生活令其他几人羡慕不已。
▲大石
黄师傅带领何苦驻点在自己的地盘五一路口,这里人来人往业务相对较多,自己也有几家固定客户。何苦高大帅气的模样在棒棒群体里尤为醒目,引发了一阵骚动。当天业务不错接了好几单,不过令何苦印象深刻的不是精疲力尽的挑货,而是相对轻松的掏厕所,雇主家的厕所被掉落的狗勺堵住了,他们急冲冲的找来老黄处理,老黄裸露着手臂费力的掏出勺子,用香皂前前后后洗了三遍,结算时雇主给了老黄二十块,还有让他带走那块香皂。
老黄的心情很好,因为当天总共挣了67元,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每日平均收入不超过30元,老黄说何苦给他带来了幸运。
▲老黄
随后的日子何苦一直跟着老黄学习,也渐渐知道了老黄的大半生经历,老黄出生于1949年,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父亲因为在国民党政权时期是教师,家中也有十几亩田地,所以被划定为地主。在后来的遭遇中,父亲精神失常去世,老黄在寒冷饥饿恐惧中长大,由于是地主儿子的成分,直到1988年老黄39岁时才组建家庭,对方丧偶无力抚养亡夫的三个孩子,他们各取所需结合在一起。
第二年,妻子给老黄生下了女儿黄梅,因为处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时期,老黄也受到了1050元的罚款。老黄跑到东北挖煤挣钱,三年不回家,妻子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了,女人打电话叫老黄带走黄梅,老黄曾想投河一死了之,可是看着年幼的女儿他不得不打起精神,将孩子托付给亲戚后,来到邻近的重庆当起了棒棒。
时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黄梅长大成家生了个可爱的儿子,老黄为了减轻女儿的房贷负担,继续从事棒棒职业。
老黄为人善良真诚,不愿意占人半点便宜,虽然早与何苦约定学徒第一个月两人的工钱都由老黄一人收取,可是学徒期结束后老黄还是强制的分给了何苦一半。
何苦跟随老黄整整一年,期间由于观念不同也爆发过剧烈争吵,然而两人在经历过困境后师徒情谊更加深厚。在何苦心里,住在自力巷53号里的人们虽然非常贫穷,却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辉。
老黄与棒棒老杭相识多年,两人同在一个点守业务,老杭身体不好需要花钱吃药,老黄刻意躲避雇主将业务让给老杭。自力巷53号拆迁时老黄搬家不及时,打包好的行李没来得及拿出来便被拆迁队拆房子盖在了废墟下面,行李里面装着老黄的身份证和攒了很久的2300元,老黄哭着守了废墟好几天。老杭趁着一天深夜独自一人悄悄钻进废墟里,满手是血的将老黄的行李给挖了出来。
爱看影碟机的老甘和流浪汉老金是朋友,老甘有活干的时候常常接济老金,因为向老板提出涨薪被拒绝后,老甘也失去了工作。于是老金去美食城捡拾别人丢弃的食物带回来两人分食,两人也算度过了难关。老金办理了38元可以免费拨打380分钟的电话套餐,月底即将清零的时候,就算面对面老甘也会接听老金的电话帮他消磨免费通话时间。
赌棍河南欠一屁股债,整天四处借钱,却不见还人一分,二房东大石追河南拖欠的半年房费,却不好意思开口,最后甚至免掉。大石在自力巷53号收取的房费不高,做事却不偷懒半分,该修修补补的绝不拖延。
也许当初何苦的本意是记录这个即将消失的行业,记录棒棒军团背后的故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何苦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轨迹。
何苦在一年内迅速融入棒棒群体,因为身强力壮也有了“蛮牛”的外号,他做事认真负责,领导力强,机缘巧合下获得建筑工程业务委托,何苦组织棒棒军团将任务做得漂漂亮亮,因此得到长期合作权,大石、老杭成为他的左膀右臂,老黄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后转做技术工种,不仅收入提高,对体力的需求也不如以往剧烈。
每个人的生活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着……
(这部13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所涵盖的内容及感悟绝非我文字所能表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全集观看)
▲何苦
最后:爱看影碟机的老甘这一生很苦也走霉运,他找半仙算过一卦,说是六十岁以后会转运,于是他的心中就有了一个愿望:热热闹闹的过六十大寿。
他在五十九岁时认识了何苦,后来何苦邀请300余名六十岁以上的棒棒参加团年会,在这个热闹的聚会上,何苦邀请大家同唱生日歌给老甘庆祝六十大寿,老甘感动哭了。
八分给故事,二分少艺术。
二分少艺术。
我可能理解纪录片导演们的自我怀疑,问题可能就在:当我拿着1300元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我究竟是他们的上帝还是他们的工友,如果我是上帝,我的姿态是不是还是高人一等,我的作品是不是还是傲慢的,真实性何在呢?还原感何在呢?如果我是他们的工友,那我是不是真切体会了(不含任何艺术渲染、修辞、暗示)底层的情绪——贱命,微小之乐,一种无力?
所有的艺术表达,故事讲述,可能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真的是对的吗?
缺失的两分,惜败在技术和艺术。既然真实性不好谈,艺术性就一定会有,它本该在那里,无论是何种原因没有显现,都是一个败笔,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意识上,不体面就是不体面,成本低没钱拍的不体面,和老黄没钱掏出来交理疗费的不体面,我想你们可以理解,是同一种不体面。
八分给内容。
好就好在下料足,后劲大。经济学到进化论,宿命论到自由意志,法律到道德,艺术到现实,二人床板,一山群梦,冷峻、犀利、傲慢、真实,记录片的原汁原味,被娓娓道来的小火烹的妙极。
在这部作品里,宿命是我感受到的最强烈情绪,如同俄狄浦斯王,隐隐约约,命运昭昭,结合了粗浅理解的相术,这种感受尤为明显。
老甘。面相上看,老甘鼻头发红,鼻翼发青,鼻是存钱之门,鼻色不对,易破财遭窃;奸门发炸,奸门发青,有桃花纷争。老甘的背景也介绍了,因为两次小偷和一个女人走上了这条路。
老黄。门牙疏漏,双亲缘浅,祖上无荫,财运易散,骨型小,阳气不足,优柔寡断,鼻歪,劳碌命,存不住款,老黄的背景也介绍了,双亲缘浅,父亲作为地主被革命,母亲改嫁;性格懦弱,难成大器,鼻孔外翻,财帛尽失。
河南。脑圆嘴尖,标准赌徒相,鼻子塌陷歪曲,牙齿漏缝,藏不住财,逢赌必输。这几个棒棒,都不是好面。
这是迷信的说法,一面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命是中国式的希腊悲剧,国内几个喜欢表达底层的导演都在作品里强调它的冲突,今年的新锐忻钰坤,第六代的贾樟柯和娄烨,徐童的《游民三部曲》和那部《铁西区》。
这种命运,我把它理解为底层尴尬。
底层尴尬是一个个小循环:没钱-患病-偏方-病重;没钱-没教育-下一代没钱,也许穷不过三代的原因在于进化论:绝对的赤贫根本不可能被允许拥有生殖权力,螺旋下降的循环,其底线就是个体社会价值的底线,它会一直螺旋下去,直到肉体湮灭。
尴尬在于,在没有任何经济能力的情况下,肉体和精神要靠着自我微弱的希望和勇气,和他人的协助、扶持进行下去,正是这些东西造就、成就了艺术。
贾樟柯一直在强调神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斗胆去猜,他说的“神性”大概是,人面对困境时的自我探讨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探讨。
神高贵狡猾,因即时性而真诚,而讨论神性时,旁观的介入就打破了这种即时性,就丧失了真诚,神性最纯粹的一刻,是它出现的且未及审查的那刹那。因此你被感动的地方是,当扣扣搜搜的老黄一天抗几百斤重的货一天只赚了50块钱,却决定给乞丐一块的时候,这是底层尴尬之间的神性交流。而当老黄第一次落泪说出好人没好报的时候,这是底层尴尬自我探讨时产生的神性。
是它们造就了这八分的内容。
关于命与运。
导演的文案里一直在说一句话:这仿佛是命运的又一个玩笑,也多次强调老甘算的那一卦。
纪录片牛逼就牛逼在,它能够超出艺术家的表达能力之外,也许文案是无心为之,也许就在那一点上促成了命运巧合,很难说,飘渺不定。命运真的存在吗,事实上,老甘那一卦准了,60岁后,他果真转运了,因为他碰到了导演。如果说,老甘把贯穿全片的几桌村宴过寿理解为运的话,他的确转了,据说后来导演把这个事儿帮他办了,这算命吗,可能也算。
老黄呢,命里无福,克双亲,无积蓄,劳碌,影片的最后,他还是决定带病出工,为了帮儿女还钱,始终走上了劳碌的命运之旅,这算命吗,也算。
河南赌徒命,无依靠,牙歪嘴咧,办事不牢,因此几易工作,最后看上去得了一份好差事,而他究竟会不会重新赌,不好说,算命吗?不好说。我不知道导演有没有刻意设计、突出、闪烁这些宿命式的东西,但看上去,流露的很自然。
而运呢?他们会有美好前程吗?或者对他们来说,什么是美好前程?美好前程有意义吗?
或者我们想的这些问题重要吗?
别的就更厉害了,修桥铺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虚名传千里,可怜之人是否有可恨之处,进化论到经济学原理,自由意志和宿命论…
当我们在把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附加上道德色彩去审判的时刻,不要忘记考察自己的这个评判是否客观。
或许最好的方法就是纪录片,是不以己度人,导演是聪明人,也幽默,擅反讽,双关,打哑谜,据说决定要拍棒棒,行前亲人劝,你这是何苦呢?
给自己笔名叫“何苦”,大概也是在反讽亲人的以己度人?
最后,对于艺术家而言,“所有的表达都是谎言,对于语言、图像、视频的理解,我们只能被动地活在每一种偏见里,这是语言的宿命,也是人类的宿命。”
另,摄像辛苦,不少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
军团文职人员,果然有自己的一套。
〈End〉
这算是我看过最完整的一部纪录片了,短短13集值得细细品味。看完心头有种难以形容的沉重和感动。🍃 重庆离我很近,也曾在大街上见到过形形色色的棒棒,小时候随爷爷奶奶看“山城棒棒军”和“雾都夜话”的记忆都还在... 很佩服导演何苦和摄像兄弟,每集旁白文案都看似简单却又使人颇具深思
唉~ 永远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管他们生活得多么差,多么“低级”,贫富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消除的。试着去尊重他们,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许多普通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偶尔无意中和他们说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到你的一生^_^ 成功的人都没看不起别人,更何况我们只是普通人!
✿以下是自己对于每集的图文感触:
😔😔😔也知片中的老人们怎么样了,祝愿他们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有朋友问我,最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形式会是什么?
当时我答不上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定的文艺样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话本。一个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玩法。按艺术理论说,这与时代精神与艺术趣味相关。各人有各人的玩法,各师各法,各庙各菩萨。这就是文学和艺术能够带给人乐趣的根本所在。 但是总有一些事情是比较不会变的。 比如对于人性的关切,对于底层的关切,无论在何种艺术表达中,都是永恒的主题。 人皆欲富贵。唯独艺术和艺术家不能富贵。对于富贵,因为并不能止步于富贵就行了。《红楼梦》在元妃省亲之后必须败落,金粉簪缨之族必须勾陷,这不是因为观者心理不欲富贵恒久,而是因为这是上天的规则,盛极而衰,物极必反。 国家不幸诗家幸,不得意人诗易好。缪斯好像喜欢在贫贱哀愁之中发光。不去说杜甫诗,也不说曹雪芹。我可以这样说,尽管当今之世,各类大师,但是日后能得大名,成大功,为后人所称道的,必是在当世吃过大苦之人,而绝不会是尽享名利之徒。 而人性之坚忍,之美丽,固然也存在于慈善家之心之行,然而更为难能可贵地,是保存在底层贫贱之中,是地皮青苔之上开的美丽的小花朵,让人感觉人世毕竟可以留恋。
然而百姓生计之多艰,是足以使人长长太息!故艰难困苦当中难得的温情与尊严,亦足以使人觉得世界毕竟美好。 6小时多,一气看完,数度落泪之后,《最后的棒棒》促使我写下了上面的话。 如果现在那个朋友再问我,你觉得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式样会是什么呢?我现在可以给出我的答案了。 那不会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也不会是二月河的政治历史,还不会是张艺谋的电影,而极可能是《最后的棒棒》、《大路朝天》这样的独立纪录电影。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创作之路,以最为宝贵的同情和悲悯之心,记录下影像,而隐藏其后的良好的文字功底,仅仅是一重重品质可靠的加持,是术也,非道也。他们所幸持了正道,这也是我们的所幸。
自力巷,一条位于解放碑旁的小巷。这条我高中时曾经就学过的破落巷子,最近却成了网络搜索的热词。倘若不是因为拆迁,自力巷53号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而这,皆源于一部反映“棒棒”生活的纪录片。
力夫,重庆俗称“棒棒”“扁担”。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这座城市,用他们的双肩和一根竹棒,承担了城市人不屑干、不愿干、干不了的重体力活。在上世纪90年代鼎盛期,重庆的“棒棒”多达数十万人,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部分媒体津津乐道的“城市名片”之一。然而,描写“棒棒”的文艺作品,长期以来只有《山城棒棒军》及其续集。前者走的是诙谐搞笑的线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至于后者,狗尾续貂于它都是赞美。
直到2014年1月,何苦,一位脱下中校军服的转业军官,背着行李走进了自力巷,用一年多的“棒棒”生涯,换来了这部13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及同名电影、报告文学,再现了这个正在走向没落的群体的喜怒哀乐。
来自江津的老黄,是这部纪录片的第一主角。出身于地主家庭的他,从小丧父,在欺辱、歧视、白眼中艰难长大。成年后,一贫如洗的老黄根本无力娶未婚女性为妻。在与一个寡妇的事实婚姻生下一个女儿后,寡妇也弃他而去。凭着肩上的竹棒,老黄艰难地把女儿拉扯大,却没能安享晚年。为了减轻女儿买房子的负担,已经65岁的老黄还是一个穿行在解放碑的“棒棒”。即使是在患上高血压、脑梗塞之后,老黄依然没有退出“棒棒”的行列。
老杭,这是一个与老黄有着相似经历的“棒棒”。比老黄大两岁的他,同样是因为贫穷而失去了老婆。咽不下这口气的老杭,策划了雇凶杀人和亲自动手两套复仇方案。所幸,随着失窃和“杀手”入狱,加之时间的流逝,老杭的复仇计划没有得以实施。
老甘,这个唯一的乐趣是看电视剧里美女的人,曾经为自己制定了“宏伟”的人生规划。在遭遇两次可疑的失窃后,老甘终于认命,把未来寄托在了“半仙”的掐指一算上。风风光光为自己办一场60大寿,是老甘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老家的敬老院,才是老甘唯一可以归去的地方。
大石,算得上他们中的佼佼者,精明、善良、还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早年从事“棒棒”的他,在偶然发现“二房东”这个赚钱的行当之后,毅然投身房地产业。通过多年奋斗,大石不仅在重庆买了房,有了养老金,还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成为他梦寐以求的城市人中的一员。仗义的他,不仅没有因为拖欠房租而把“河南”扫地出门;在老黄与何苦流落街头的时候,还慷慨解囊解了燃眉之急。
“河南”,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在片中充当了搞笑的角色。自幼丧父的他,浪迹江湖多年,连身份证、名字都没有,只能用出生地来代称。在夜市大排档帮工的“河南”因为胃口极好,早就被老板嫌弃。自作主张地吃了两个鸡蛋,成为被解雇的唯一理由。失业后专职“斗地主”的“河南”极有“眼水”,在看到跟随何苦而来的摄像机后,立即买来了蛋糕拉关系,目的是想借点翻本的钱。“子弹没有了”那一幕,成为全片最大的笑点。
老金,严格说不算“棒棒”。以拾荒为生的他,在没有去处之后,依靠曾经为老甘讨回工钱的资本,理直气壮地住进了老甘的房间。老甘失业的时间里,老金用从美食城捡来的剩菜把老甘养胖,同时也为自己挣来了不洗碗的权力。两人因琐事产生芥蒂后分灶吃饭。就着剩菜下稀饭的老金和看着剩菜喝稀饭的老甘同桌进餐,是一幅既好笑又让人心酸的画面。
除了廉价出卖自己的体力,“棒棒”们一无所有;处在社会的底层,贫穷是他们无法逃避的命运。歧视、压榨、欺骗,充斥着“棒棒”的每一天。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做人的尊严和善良。与雇主走散后,等了十来个小时才找到雇主的老黄,面对雇主多给的力资,只取了他认为应得的那一份;双脚肿痛的老杭,凭劳动为自己挣下了棺材本;失业的老甘,再困难也没有动用准备做小生意时用来找补的零钱;就算一度误入歧途,幻想靠赌博改变命运的“河南”,在状况得到稍许好转之后,也归还了借何苦的钱;业务惨淡,老黄还试图向双腿残疾的乞丐的纸盒里扔进一元钱。正如老黄教诲何苦时说的:把棒棒拿在手里是乞丐,属于不劳而获;依靠劳动吃饭的“棒棒”,竹棒要背在肩上。即使堕落到社会的底层,他们也没有放弃追求,没有放弃梦想;而是努力有尊严地活下去!
平心而论,《最后的棒棒》艺术价值不算太高。就连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出片子在拍摄、构图、配音上的不足。但它胜在真实,用朴素的白描笔法让我们看到了“棒棒”们真实的一面。在这个伪娘与绿茶盛行,穿越剧和“战狼”们充斥屏幕,霸道总裁与抗战神剧大行其道的时代,《最后的棒棒》是极其难得的一股清流,虽然只是那么细微的一点。
在看到老黄高血压发作,却因没钱去医院而喊出“死也要死在这里”;老杭因为调换假钞被年纪小他一半的女雇主训斥得手足无措时,我的心竟有了些许酸楚。感谢上苍,让我被这个不择手段、尔虞我诈的社会蹂躏半生之后,血依然有些许温热,心也没有坚若磐石。
我是重庆人,山水城市立体魔幻。此片拍摄于2014年,展现繁华背后的这一群体。短评中看到“共产”“梦”。其实每个角落,发达国家也好,都有生活底层的人。更何况我们是一个人口上10亿的大国。我们要肯定国家的进步而不是一味讽刺。时代发展“棒棒”群体快要消失了,是好还是不好呢?也许好也不好吧。
看完已过了凌晨2点半,是完全停不下来,很高兴这部13集的纪录片打乱了我的作息。略带川普味儿的旁白娓娓道来,舒服幽默且委婉,一些留白也极为精彩,叙事支线稳妥抓人,最重要的是真实!尤其在当下,“真实”这么简单的事儿,太TM不容易看见了!拜托“央视们”好好学着,恭喜何苦导演要红了!
这就是纪录片,它不给你那些镜花水月的幻象,它给你一场皮开肉绽的、残酷的、荒芜的生活真相,有些人看过绝望,有些人却看到微光。
重庆欠他们一座解放碑
“那些拿棒子要饭的人是乞丐,我们不是,我们拿棒子挣钱养家”ps:那些打一星的人都什么心态!
导演真帅!有魄力有行动力!不知道一年后去做了什么,谢谢你记录了这一群底层朴实的灵魂
第二集老黄过往历史交代那段动画片太棒了
社会研究不就应该深入到这个阶层吗
不是同情。这玩意儿看得人心里藏起来的自卑井喷式地爆发,让人忍不住自怜自恨起来,揪心又无力,像迷了路的哑巴。想着爹妈,想着村口的王五六八,想着各色的人圣人渣。然后就忘了繁华,就想家……
拍得非常好,真实的才最打动人。是我看过的触动最强烈的纪录片,强烈推荐一下。但是不会再看第二遍,太难受。光是活下去就要拼尽全力的蝼蚁,体现的正是绝境中的人性。
底层人物实录,每个棒棒身后的故事都饱含生活的困苦艰辛,安然度过辛劳而尽力的一天,能吃上一口热饭,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个世界充满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赤贫;这些善良但也不乏人性弱点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和生活的拼死搏斗,生存是最大目标,活着是最大胜利,但也不能不顾及做人的底线,保住生而为人最后的尊严;看着他们劳动过后大口吃饭,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生活,觉得简直是世界上最香的饭菜。给出光明与希望的结尾,衷心祝福一切善心勤劳的人安好。
我妈一直有个原则,就是上市场买菜不讲价。现在看来可能不以为然,但在以前都讨价还价的大环境中,我对她一直反复跟我唠叨的理念特别深刻:要对社会、公司底层的人保持同样多的尊重。看完倒没有产生“他这么惨我怎么能安心享受生活”的内疚,反而是“我吃的苦不及这一半但却远没有这么坚韧”的窘迫…
这是中国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导演聪明,有难得的幽默感拆迁房废墟下的钞票,理疗店的杀招与温暖,一张假钞的结局,夺妻之恨与买凶杀人…
“我不懂什么是高尚不高尚 也不懂什么是职业操守 当了二十年棒棒 我只认一个理 挑了一下午 还没拿到工钱” 这一句话从一个高尚的人口里说出 不免有些心酸 山城的春天很美 但这样的春天不属于棒棒们
特别真诚特别动人,一点都没有俯瞰苍生的悲天悯人,太难得了
如果有一天中国会评选最优秀的纪录片我会力顶这一部。
据说这是导演斥资1300元自导自演自己剪辑自己唱主题曲的纪录片。
初尝商品交换利润的甜头后,老黄感叹自己“懂事太晚”。资本家剥削无产者,无产者也压榨无产者,而像老黄这样的“棒棒”永远只能是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原始朴素的价值观——勤劳诚实就有收获。再见,棒棒。
何苦这人能屈能伸的,真了不起。
看到了最坚毅、最善良本份、最有尊严、最没尊严的底层劳动人民,确实触动,虽然旁白ln不分,虽然插曲真是难听,但仍然大大的五星,看几集习惯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