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苏丹电影,奇异的观感伴随视听回振。摄影极美,光线、尘埃、阴影,自然质朴,在音乐烘托之下,熨烫在斑驳的黄土地里,层叠幽深得迷人,延续千年之久的仪式在其中淌出血泪。好在影片有原始破败,宗教征服人性的一面,也有向上生长,意识觉醒冲破神性的一面。如果20岁还未死去,那一定要永远跑在光里。奇遇字幕组之前刚翻过一部苏丹纪录片叫《与树对谈》,几个导演想运营一家电影院都是犯罪的国家,可以拿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回头再看这部电影,能让它加分的地方很多,主要这还是一部完成度很不错的片子,特殊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这个青春成长的故事不一样的生命力。
苏丹尼罗河流域一个傍水而生的村子里,一个叫穆扎米尔的孩子刚出生就被村里的先知预言会在20岁那天时死去。 向死而生,是他打出生以来的宿命。 他在墙壁上刻画的每一笔,不仅是他活过的每一天,更是他对死亡降临日期的计算的恐惧。每一笔,刻画的是他沉重的,如身在囹圄的囚徒般被判了死刑的命运。他,二十年来,从没有一天真正的活过。 “我穿白是因为悼念我死去的儿子,你穿黑是因为你悼念你还活着的儿子。” 他的母亲,自预言那天起,不让儿子走出村子,甚至不想让他走出家门,对儿子小心翼翼的呵护,是母亲爱护儿子,对抗死亡,最无力且又最强大的方式。如果说这是无力,愚昧,错误的对抗死亡的方式,那什么是正确的? 对于一个一生从没走出过被神权掌控的村子的她,在被宗教教条灌输了一生的认知里,她或许从没有过任何对错质疑的意识。没有基本的对对错的判断力,又哪来的对正确的选择?所以,这到底是谁的错?她的?宗教的?先知的? 或许,这本就是无解的。 神要人死,人就不得不死?先知传达的是神的话语? 到底是谁判了你的死刑? 这明明不是预言,而是来自被愚昧的宗教信条洗脑的[先知]的诅咒。 这也是以神爱为名的囚禁。 穆扎米尔20年来每一天都怀着赎罪的心情背诵古兰经,全村唯一一个能背诵2个版本的古兰经的人。仿佛,他被神判了死刑是他的错。然而,他本来没有罪。他就像一张白纸,即使被喷上了墨水,也只会让墨水显得更黑。 "你的脑子里记了太多诵词,都忘记了思考…" 是不是先知们,也是如此忘记了思考? 先知们的一个随口而出的预言,却判了一个虔诚的满怀赤诚信仰的信徒的一生,也摧毁了一个家庭。 好在电影的结尾,挣脱了宗教的神性枷锁。男孩在19岁最后的一夜觉醒,成长为真正的男孩。20岁的早上醒来,发现自己没有死。他忐忑又欣喜的冲上街头,疯狂的在风中飞奔。这一天,他终于冲破诅咒,得到了重生。 忽然想到,昨天一个朋友问我,我们 始于同行,终于什么?我当时也没有确切的给出答案,只说了 为什么一定要有终。 此刻 答案好像在我的脑海里跃动:向生而生,才是我们永恒追求的宿命!
穆扎米尔20岁生日那天,圣人和村民们一早就到穆扎米尔家里准备来为他操作后事,母亲来到他的房间却发现没有人,而且床上没有任何睡过的痕迹。母亲害怕穆扎米尔死在了荒野里,尸体被野狼给叼走了,惊恐地跑出来向村民大喊:“穆扎米尔消失了。”于是,村民们便分散开来,四处寻找穆扎米尔。
而穆扎米尔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仍然在丽思的房间内,他看了看墙上的日历,确实是今天,但他没有死去,他打破了诅咒,他活过来了。丽思看他醒过来了,便对他说:“你没有死去,塞米会很高兴的,你的母亲也会很高兴的。快回去告诉她这个喜讯。”
穆扎米尔想到自己的母亲,那个可怜的女人,在父亲得知他会死去的那一年由于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无法在惊恐的日子中绝望得活下去就毅然离开了。只剩下他的母亲,不离不弃,顽强得像一堵墙,为他赢得世界上的一个安全角落,默默陪伴,一声不语,接受这命运的“馈赠”。但她又何曾不因此而变得破碎,早在预言的那一日,母亲从此只穿黑色的衣服,从那一日起,便日夜为他守丧,她的世界里再无颜色。
穆扎米尔心疼自母亲,便往家里的方向飞奔而去,母亲,谢谢你的守护,从今日起,你便能脱下那一身黑,从此你的世界里将再有五彩斑斓,再有希望。
穆扎米尔飞奔到家,看到村民们都簇拥在自己的家中,知道大家都是来为自己的事情做准备。他兴高采烈地拨开村民直奔母亲。
“看,是穆扎米尔,他,他还活着。”一位村民惊恐大喊,他最先看到了穆扎米尔。
母亲一听也不由一惊,手上的杯子由于手的松弛瞬间掉在了地上,摔碎了两片。
“母亲,是我,我活下来了。”穆扎米尔跪在母亲面前哽咽地说。
母亲立刻扶起穆扎米尔,两人相拥而泣。
就在这时,圣人的其中一位追随者突然高喊:“这是亵渎真主的意旨!这是亵渎真主的意旨!”
另一位追随者紧接着说:“这是不祥之兆,违抗真主的意旨,会给整个村庄带来灾难!”
村民像被点醒了一样,从对穆扎米尔消失不见的惊恐,到见到穆扎米尔仍活着的喜悦,再到穆扎米尔竟然违抗真主的旨意恐给自己带来灾难的愤怒。便齐声高喊:“穆扎米尔必须死!”
“穆扎米尔必须死!”
“穆扎米尔必须死!”
情绪高昂,像当天的烈日。
穆扎米尔的母亲立刻把自己的孩子扯到自己的身后,眼睛像雄鹰一样盯着渐渐狂颠的村民。穆扎米尔则处于巨大的震惊当中缓不过来。
母亲开口了,她用比平时高八度的嗓门向圣人质询:“圣人,二十年前你说穆扎米尔会在今日死去,但是他活了下来,这难道不是奇迹吗?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圣人对于自己的预言被打破,恐自身的能力被质疑,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如果认为穆扎米尔活下来是好事,是福音,那么以后将不再有人相信真主,追随真主。真主将遭到质疑,这是他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定了口气,与其是在回应穆扎米尔的母亲,倒不如说是在对村民发号施令:“穆扎米尔如果没有死去,那么将给村里带来灾难。”
母亲听到圣人的话,刚涌起的希望如同地上的杯子碎成两半,她知道一旦被圣人定性如此,穆扎米尔将不再有机会。于是她捡起地上碎成一半的杯子片,让穆扎米尔赶紧往后逃,穆扎米尔恍则惚地跑进屋里。
此刻的村民有了圣人的旨意便成团暴动,直径往屋内冲,穆扎米尔的母亲抢先一步挡在了门口,眼泪从眼睛里四散开来“我来为穆扎米尔赎罪,我来为穆扎米尔赎罪!求你们放过我可怜的儿子吧!”说完,便用手持的碎杯子片往自己的脖子上一抹,向后一倒把整个身体都镶嵌在门框里,让村民无法入内。
村民们先是一惊,静默里片刻。
“让我来。”人群中开出了一条路,第一位高喊穆扎米尔必须死的那位苦行僧带着一个火把从人群中走来,走到门前,便将火把往屋顶一甩,接着陆陆续续有人带着火把朝屋内仍了进去。
瞬间烧成了一片火海。
大部分非洲电影都免不了展示其民俗文化和宗教仪式,这些内容因其天然的神秘感往往能吸引众人眼球,以至于讨好很多(并不限于西方的)观众的口味;另一方面,这些神秘感又成为了电影人创作中的一种投机的噱头,创作者对此趋之若鹜,很可能只为了吸睛而忽略了这些文化现象掩盖下的实质。
苏丹这个国家相信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但看完这部名为《你会在20岁时死去》的苏丹电影后,影片里神秘的“仪式”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开篇预测婴孩寿命的仪式,到之后母亲在派对里的狂舞,男孩在船上看到苦行僧的赛舟,以及家人迎接男主角20岁到来时的种种陌生习俗。不过导演并没过分渲染这些仪式的神秘感,反而将其当作是角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地融入到叙事情节里。这种祛魅的处理与科特迪瓦影片《国王之夜》和莱索托影片《这不是葬礼,这是复活》有相似的交集,这也是新一代非洲电影人表现文化民俗的态度转变。
这不妨看作是一部另类的青春成长故事,讲述主人公Muzamil出生于苏丹的偏远村子,当地的族长预测他活不过20岁。他不愿意接受诅咒,在母亲过分的保护下,来到19岁的紧要关头,他能跨过20岁这道坎吗?剧本巧妙用“20岁的死期”这个悬念来牵引观众的注意力。事实,神秘的仪式背后隐藏着创作者对宗教信仰的反思,究竟伊斯兰教义会带给苏丹人什么样的精神束缚?一个被预测只有20岁的少年应该做什么来为自己赎罪?影片突破了原本的故事层面,衍生出另一层象征的指涉:苏丹青年一代对思想自由与世俗化的向往和追寻。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人物塑造具有无比精准的隐喻色彩。在成长故事的层面上,深沉压抑的母亲、亦父亦友的酒鬼男人、青梅竹马的女孩,都成为了主人公成长路上不可多得的催化剂,使他逐渐从所谓的20岁诅咒里醒悟过来。主人公自小因父亲离家出走而缺乏父爱,母亲坚信预言,对他严厉管控,而他却在酒鬼身上找到缺失的父爱,只因他教会主人公欣赏电影和女性。酒鬼这个角色隐喻着苏丹青年人的思想启蒙者,他带来现代的西方文化,而母亲则对应着苏丹的独裁统治者,利用宗教不断给年轻人戴上思想的枷锁,禁锢他们迈向世俗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影片摆脱了以宗教神秘感作为噱头的表现形式,在叙事情节上运用不少好莱坞的处理手法,比如主人公与酒鬼的关系发展,使一部青春成长片同时具有反抗宿命、渴求变革的现实隐喻。影片最后,主人公欣喜地摆脱了20岁的死亡诅咒,却又结束于迷茫追车的画面。这个意味深长的画面显然象征着苏丹年轻一代最终摆脱传统宗教思想的禁锢,却在未来的路上仍然要面对挑战,世俗化和西方思想是否给年轻人带来光明的未来,这仍是一个未知数。而作为一部献给为革命牺牲的苏丹人民的影片来看,这个结尾无疑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首发于明天刺青
苏丹,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电影是违法的。
社会的构造很神奇,在贫穷的时候总需要一个强大的声音来给自己一份信仰,于是乎,这个信仰就无限被强大,强大到它只能是一个不存在的且代表着一切生命权威的最高声音,神就这样产生了,那么在这样精神空虚同时夙愿又在高涨的时候,宗教团体就势必会诞生。
人们有信仰其实是很好的一件事,我们可以把心中夙愿寄托出去,让心中有期待的美好,这使得人们幸福度会提高,但是不好的是,总会有一些无知的宗教团体因为过分相信不存在的神的旨意,那么可怜的信教徒就会遭到迫害。
《你会在20岁时死去》这部影片的背景便是建立在如此不正常的宗教信仰下人们的生活境况。
一位男孩自出生就被当地宗教首领预言说在20岁时就会死去,所有的人都替这个家庭默哀,整整默哀的20年。这20年男孩的父亲直到他快到20岁时才回来,回来的目的也好像仅仅是为孩子送终的。
男孩的母亲一直抱着希望抚养男孩长大,她不愿相信这个预言,她也找各种渠道,希望可以打破这个需要,可惜她也仅仅还是去找当地的宗教首领来无力祈求着。
男孩的成长过程其实还是挺健康的,母亲很照顾他,也有女孩子喜欢着他,甚至还有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中年男人一直在告诉他如何正确的思考,让他不要相信这个根本不可信的预言。 导演在影片里的表达意图很清晰,他所设定的这个男孩一方面相信着这个预言很害怕自己会死去,一方面又在怀疑着这个预言。这种设定有很明显的象征意义,他或许是在告诉观众如此纠结荒谬的生活其实就发生在这个国家,人们其实在试图打破这种现象,但是又被一个非常不可抗拒的力量阻止着。
在影片最后,男孩太害怕会真的死去,他没有任何自信去向早已对他表达爱慕心意的女孩求婚,只能悲痛的看着女孩嫁给别人;他害怕自己死了却还没有享受过性爱,他胁迫一位中年女子发生关系;不断告诉男孩要正常的活着的中年男子苦于无力改变男孩的害怕也在无力中一命呜呼。终于迎来了20岁,他逃离村子里人们给他准备的盛大葬礼,因为他真的没有在20岁时死去,真相在影片里变成了一种荒谬的戏谑,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现实更为恐怖了。
以上影评仅为个人感受,我也尊重每个观影人自己的看法。
首先拍摄这部影片的苏丹,是一个宗教信仰极为虔诚的国家,伊斯兰教可以说是他们的“国教”。 在这里,真主的话高于一切。 穆扎米尔出生时的“祈福”礼上,被告知这个“倒霉”的孩子只能活到二十岁,是“死亡之子”。 穆扎米尔的父亲无法接受,选择了逃避,离家出走。 母亲坚毅果敢,一直用心的抚养着孩子。但她也是一名虔诚的教徒,对真主的话坚信不疑。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墙上用来记录他生命的线一条又一条,距离他所谓的“末日”越来越近了… 赞(0)
男主角小的时候大魔王预言了这个男孩绝对活不过20岁。简直就跟张无忌一样啊,张小的时候也中了毒掌命不久矣。男主角的妈妈对此深信不疑,就开始准备男主角的后事。大魔王在当地德高望重,他的预言从没有错过。看来就算男主角20岁不死,大魔王也会弄死他。
男主角喜欢上了女主角,所以经常去女主角家看碟片。女主角的老公是见过世面的人,他让男主角每次来的时候带瓶酒过来。终于有一天女主角老公死了,死之前跟男主角说你的酒其实一点也不好喝。还教育男主角你的胆子太小了,胆子要大一点偶然犯错我会原谅你的。然后女主角老公就去世了。还有一天男主角的死期就到了,男主角不想死就躲到了女主角家里。大魔王的手下在四处追杀男主角。男主角曾经一度绝望的投河自尽,还好被他的爸爸从水里捞起来。有一个女孩一直追求男主角,但是男主角没有去女孩家提亲所以女孩后来嫁给了别人。感情是不可以勉强的,男主角只爱女主角一个。所以男主角给了女主角钱,说别去上班了我养你啊。女主角说你应该找个年轻的,男主角说俺就稀罕你。
那晚之后男主角就离开了那个村子,也许就是为了躲避大魔王的追杀。也可能是他和女主角没有办法在一起,所以只能离开这个伤心地。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处于一手遮天的村子里要么逃走要么就妥协。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那些不逃走却又不愿妥协的,后果可想而知。
可能是一部存在的意义大于内容的电影。阳光下不同的土地不同的信仰生长出不同的文化与人,但同样对于命运的解读让我们心怀敬畏。
天堂电影院式由电影拯救的人生,亦电影人美好念想;渴望传递并承载更为开放自由的现代思想观念,但“由预言决定命运”必有不同的解读,可视为挑战人生命运的社会变化,或看作浸入骨髓严肃性信仰的忠诚
虔诚信仰陡然变出一条倒数计时的绝路,简直不知从何怨怼。从出生起就被敲定的命数,也许该活得更恣意更烂漫才好,结果大家都在防备睡美人碰到纺锤尖似的,那种憋屈郁闷,但凡被点破些许,日子都更不是滋味。觉醒与成长扭成一股痛苦、压抑、怯懦的混合物,到最后,该犯的错犯得如此潦草,拳打棉花一般,在同类故事中就不算上乘了。但摄影真好,天苍苍地茫茫的,尘与土都好看。三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看着表盘上的指针周而复始的转动,我们都知道,死亡的接近。可祂的脚步声太轻,轻到令我们还以为能错下去,周而复始的错下去。
70/100。电影的主题是很有倾向性的,对于一个生来就被认定为带着“诅咒”的人来说,面对整个世界的挣扎和摆脱是那么艰难而又痛苦,在走出阴霾之后又是那么不知所措。可是整个故事的构建却犯了第三世界国家拍电影的通病,你一不拍就啥也拍不出来,一拍就要整一些别人完全不了解的“宗教氛围”“宿命定论”“神秘主义”,看起来一股子高级的模样,其实完全就是给原本不错的故事拖后腿。此片不仅在这个方面做的太过,引入的那个“外人”的角色也很毫无头绪地莫名其妙,再加上大段大段沉闷的凝视段落和冥想瞬间,简直让今天本就身体不适的我雪上加霜。看电影的人固然会对陌生的环境表露出好奇,但这种好奇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在的,你一旦把这种“陌生”做的太过了,那就不是好奇了,是讨厌。
奇遇字幕组之前刚翻过一部苏丹纪录片叫《与树对谈》,几个导演想运营一家电影院都是犯罪的国家,可以拿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回头再看这部电影,能让它加分的地方很多,主要这还是一部完成度很不错的片子,特殊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这个青春成长的故事不一样的生命力。宗教背景让这个故事的设定意味深长,男孩在20岁的那天,有人突然替他死去,而他仿佛走上了那个人的人生。
剧情简介吸引我,拍得感觉有点神...
7.0题材很吸引人。刻画的太淡了。
预知了结局的旅途,充满了发现的人生。
大运牌汽车亮眼
抛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命题,若命数已定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 @BIFF24th
之前看过一句话,阿拉伯世界的人民拼命想把哈吉布脱掉,而西方又拼命让他们把哈吉布戴上。
死亡之所以成为「电影」永恒探索的母题,正因为「向死而生」是降临并笼罩所有人一生的宿命。人的信仰在原始宗教文化语境里「难产」的根源往往在于,形而上的「精神之父」非但没有承担起启蒙和指引的责任,那些以「先知」之名的预言反倒给信徒们认知自我和了解世界制造了一层又一层的障碍。倘若「真主」的旨意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命中注定,那么「你会在20岁时有所改变」才是《你会在20岁时死去》的真正注解。但这部作品其实不仅仅在见证一位苏丹少年的成长,同时也在聚焦苏丹革命运动的牺牲者和受难者。一份得到「真主」应许了的「赐福」最终没有按时到来,死亡在这片沃土之上或许真的成了一个无法打破的诅咒。
向死而生的男孩。新人导演拍得暮气沉沉啊,感觉后半段已经垮掉了...
第一次看苏丹电影,奇异的观感伴随视听回振。摄影极美,光线、尘埃、阴影,自然质朴,在音乐烘托之下,熨烫在斑驳的黄土地里,层叠幽深得迷人,延续千年之久的仪式在其中淌出血泪。好在影片有原始破败,宗教征服人性的一面,也有向上生长,意识觉醒冲破神性的一面。如果20岁还未死去,那一定要永远跑在光里。
#BIFF 威尼斯最佳处女作。墨点让白纸更白,向死而生的苏丹男孩经过一段被预言囚禁的生活在20岁时才重生。
@IFFR 三星半 电影在相依尼罗河的落后村庄中打造了与现代经验相悖的古世纪,让主角面对二十岁死去的预言。少年在宿命的围困中被死亡趋使得毛骨悚然,又被诱惑地想要更多生命的意义。摄影和配乐都极美,作为处女作,影院观感体验好得想打四星,但还是有不少硬伤,父亲的离去和归来都被弱化了,苏莱曼亦师亦父的角色又有点常见。梦里母亲抱着他的尸体的画面刻意模仿圣母哀悼圣子,突然打破了电影由古兰经、先知和宣礼营造的伊斯兰氛围。
夫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神,也只是为民服务。中国人供奉的神,都是由我们臆想能赐福于我们的神。如果不能,人定胜天,要你这个神何用。片中真主说男主20岁会死,男主的20岁就活在真主的阴影之下。父亲离开了他,所爱的女人嫁作他人妇,没有朋友。只有诚心颂念古兰经,渴求真主保佑。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日复一日。命运需要抗争,成长需要犯错,坐以待毙就是死,有可能不到20岁你就死了。
非常棒,感人至深
不要接受所谓“宗教领袖”的所谓“预言”或“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