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与生活为友
于我而言,这部电影的魅力在于赤裸裸的展现了埋没在习惯中的生活。对,就是生活,或者说生活而已。平淡中散发着真情,平静中夹杂着无奈。《女人四十》就是这样一部这样的作品,简单到几乎毫无戏剧化色彩,但却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开怀大笑又在不知不觉中黯然流泪。或许真正的好电影就应该如此,即使没有奇特的视角,即使没有幻变的蒙太奇,即使没有迷人的脸庞,依旧能叫人欲罢不能,铭刻在心。
电影在婆婆的唱词中拉开帷幕又在她的唱词中结束。一开一合,一个女人,一个家庭,一段生活,我们看得透彻我们看得欣慰我们看得无奈。它的开始与结束似乎没有区别似乎相同,就像从未开始一样就像是一场梦。我们的人生不也如此?往往在新生儿的哇哇大哭中宣告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又在亲友们的默默流泪中揭示同一个生命的消逝。就这样,一个人结束了,如同电影一样,如同幻觉一样。同样是哭,却是一起一落。静身而来,空身而去,什么都不带走,什么也没有留下。所以结局时,婆婆的词并没有唱完,她也是一样最终什么都不能留下。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是为了什么而生活?我想过,但是却没有答案。其实现在看来本就没有答案。它的意义就在于没有意义。每个人的观念大相径庭,心之所欲也大不相同,所以我们总在追求不同的梦想与目标,最终不管你有没有触碰或是达成你的梦想,终会走向同一道路死亡。只要在生活中做着自己想做、应该做的事那便够了。即使忙碌着抑郁着低落着,都不是问题。因为它也是生活所带来的一部分,也在丰富着我们的人生。阿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妇女,为生活所忙碌着,在家要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的老爷,要负责丈夫儿子的生活起居,在公司要斤斤计较来为老板省钱,要默默接受来自新技术的竞争压力。她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却在电影镜头的放大下被崇高化。这里的崇高不是指她的人格或是精神,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态度。对我来说,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于自己于他人。照顾好老爷,她做到了媳妇该做的;负责好家庭,她做到了妻子母亲该做的;完成好工作,她做到了员工该做的。该做的她都努力去完成这就足矣,即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她会在独自一人时默默啜泣说着“婆婆我想你,我真的很累”,她会被丈夫不理解与他大吵,她会在公司被冷落被忽视,但她依旧被生活所爱着,依旧幸福着。因为她的那颗爱生活的心。所以她会让患了老年痴呆的老爷记着她,她会让丈夫在收到“我来接你收工”后幸福的微笑,她会让老板不能抛弃。这就是生活。你去赋予它自己定义的含义然后拼命的去生活,即便低谷即便哀伤,也永不放弃,便会被生活爱上。
曾经我很恐惧死亡,觉得这是人生不可逃避的伤。可是此时看来死亡算得了什么。它只是一段个人历史的终结,它只是一条必经之路,只要知道我曾经来过,曾经幸福过,这就够了。照此看来婆婆或者老爷的死亡其实是并不具备悲剧性的,属于他们的生命之花凋谢了而已。老爷死了,阿娥一家的生活还会继续,儿子还会去追求心爱的珍妮,就是这样而已。
生活本没有意义,需要你去为它填写答案。
2 ) 我老了,这次是真的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就时不时把“老了,老了,老得多了”挂在唇边,彷佛这就叫做成长。其实自己心里清楚,这是得了青春的挥霍无度却在卖乖。昨天抽风,把早年看过的许鞍华的《男人四十》和《女人四十》翻出来,重新连起来看了一遍。三个多小时,从头到尾,直看得自己像喝了不放糖的酸梅汤,辛酸在嗓子眼,却怎么也说不出,凌晨缩缩的站在阳台,看秋月明亮,眼睛觉得冰凉,想起往事,淡漠到比电影还不如。
看来我老了,这次,是真的。
一向觉得,人生就是把崭新的绫罗绸缎作旧。没错,当年你英雄好汉,当年你歌舞场头牌,最后还不是皱纹繁复,光泽暗淡。从此你再无心情拿出来东家西家的显摆,若当成抹布来使又舍不得,最后巴巴的等死,临闭眼还说不清这辈子值不值当。生活就是这般,凭你绞尽脑汁也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眼睁睁看着日子陷落下去,奈何不得。
说起来,这又是陈词滥调了。“如露如电,梦幻泡影”,佛法在人间,谁人不知?没错,真正让我觉得苍老的,不是这种貌似勘破的调调,而是面对这种无聊与无奈,我反而一下子来了劲头,偏要迎头而上,从此凭你是上帝还是撒旦,也休想诱惑我。所以人生这件绫罗绸缎,要舍得拿出来穿,别管是狂风暴雨还是西湖美景三月天,穿到满身是洞才是一辈子。我给不了你一辈子的承诺,还能给不了自己么?“洗手净指甲,做鞋泥里踏”,阎婆惜唱给宋三郎的这句话,自私的男人断是听不懂,也不敢听懂的。
所以,《女人四十》里乔宏扮演的公公,老年痴呆,临死前却告诉儿媳妇萧芳芳说,“人生的滋味啊,好过瘾的。”过瘾怎么个说法?且看萧芳芳女人四十,婆婆去世,公公痴呆,丈夫唯唯诺诺,她每日穿梭在鱼市米店,烧菜做饭,拼命上班,偷闲搓麻,过着港岛小市民的生活。这也算过瘾?在我看来,这就是你我正在以及将要经历的种种。不过瘾,难道你等死么?我晓得,有天我会与你结婚,而你总有一天也会变成黄脸婆,会很肥很胖,你也会趿着拖鞋穿梭在街巷,也会坐在小区的楼下跟人八卦,也会冲我吼甚至吐脏字。但我知道,我还能在你给我揉肩膀的时候,想起这些年你种种的好。
《女人四十》里好多喜剧,初看时,每个笑料我都辛酸到要哭;再看时,已觉得每个辛酸都可以像萧芳芳这样一笑而过。人到了这个年纪,是该进到生活里了,哭哭笑笑,满足每一刻的隐忍或宣泄。把笑料看成辛酸,还是文艺青年的思维;而从辛酸中看出笑料,则说明你开始老了。一直很喜欢《青蛇》里“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的话,但从前只是肤浅的觉得这是可以放纵游戏的遮羞布,现在渐渐才理解,这说的还是人生。
昨夜跟小朋友发短信,我老了,这次是真的。
小朋友说,别这样悲伤,你是我见过的你这个年龄最阳光的男人。
其实并没有悲伤,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学校里,都快三十年了,想不阳光也难。但这次,是真的老了。
3 ) 最后那群鸽子里肯定有那老头
证据有二:一、老头曾经是飞行队长;二、老头很喜欢“大嫂”这个儿媳,所以死后变成鸽子回到那个家。老头最后的时光还是很快乐的:给了“大嫂”一把花;想起了女儿的名字,也给了她一把花,并且夸奖了她漂亮,女儿很高兴。欢乐的一天,老头在快乐中走了。
生活就是这样,在细碎的生活中,有令人无法承受的疼痛,有令人难以割舍的感动。是因为那些曾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那些需要我们的人,也许只是需要很小帮助的人,忍受着疼痛,活着,而这些又组成了生活中的感动。
4 ) 四是四,十是十……
场景一:
萧芳芳和罗家英一起给老年痴呆的罗父乔宏洗澡:
罗家英(试探的说):不如你不要上班,留在家里照顾爸爸……
好不好?太太!
萧芳芳(暴怒):放你的春秋屁!
上班是我人生最大乐趣。
我严重警告你,我怎样也不会放弃
罗家英(惊异的说):喂,你最大幸福不是嫁给我做我的老婆嘛?
你最大的生活乐趣不是由我提供的吗?
萧芳芳(继续愤怒中):你有提供?你最喜欢把你家里最大块的狗屎弄上身,然后硬塞给我吃。
乔宏说(突然抬头):有狗屎吗?快拣走它……
场景二:
罗家英:记不记得我们拍拖的时候我讲过什么……啊?
萧芳芳:你讲过那么多话,我怎记得。
罗家英:我说,如果你不幸早死的话,我一定会自杀。
但是我现在要改了。
如果你又老又丑又不死呢,我会死给你看。
萧芳芳:如果你又老又不死,我便先把你杀死。
可爱的萧芳芳,充满成熟女人味道的萧芳芳。呵呵。
其实准确的说这不是讲女人四十的故事,是通过女人四十讲老人们的故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嘿嘿,苦乐自知吧。
百善孝为先,我想世上最讲家庭伦理的就是中国人了吧。
5 ) 金像回顾之【女人四十】
奥斯卡有3个大满贯:[一夜风流]/[飞越疯人院]/[沉默的羔羊]
而香港金像史上却只有唯一的一部,那便是[女人四十].
其实很早就看过,慕名去看的,却还是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与贫瘠的电影鉴赏能力有关.那时我弄不懂孙伯是真痴呆还是假痴呆,也弄不懂阿娥是真烦愁还是假烦愁.就只是对罗家英所扮演的那个有些畏缩有些懦弱的小男人深表同情和理解而已.
再次看[女人四十]的时候我已26,仍未成家,仍未能像阿娥那样深刻理解持家的艰难.但一个人面对琐碎无味的单调生活,仍还是能有一定程度的感同身受.
家庭伦理片难拍也难演.对导演的调度和演员的平衡自控能力要求太高.能做到不刻意不流俗更是难上加难了.[女人四十]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不止做到了细致入微,更做到了随意谐趣.既反映了一个严肃的社会主题,也取到了轻松愉悦的表达效果.
下面就本片的精华片段进行一次重温和回顾:
1,萧芳芳的出场堪称神来之笔:为了贪惠拍死条鱼不是每个家庭主妇都会想到做到的,就几十秒的戏份把主人公那精打细算的市井女人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2,乔宏所饰演的孙伯太可爱了.都说老头像个孩子,得了痴呆症的孙伯更像.又任性又依赖----坐在那里又要换鞋又要痰罐什么的,看不惯大嫂的时候就不饮她的茶,肚子饿了就跟着大嫂后面嚷着要她快点做饭吃.乔宏跟萧芳芳的精彩配合是本片最有看头最具观赏性的地方,由头到尾都是.
3,和蔼而能持家的婆婆死了,阿娥失去了倚赖,蹲在天台痛哭的那幕是惹人心酸的.
4,丧礼一幕可能是最能看出全剧人物性格差异的:操劳的大哥大嫂,冷漠的二哥二嫂,伤感的萍姐,懵懵的姑妈,傻傻地的孙伯...
5,孙伯呆看着升烟的烟囱,当送丧的痛哭的儿子和亲人从身边走过时,他行了一个军礼...
这是本片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配合着那低沉徘徊的号音让人有说不出的百味杂陈的感受.
6,儿子去老人院看望爸爸,想安抚一下父亲孤独受落的心,当父亲又要任性嚷着回家的时候,那知儿子竟会撒起娇恳求,父亲最终还是通情地留了下来,儿子弯下了腰为父亲系鞋带,终究还是有些失落的离开.这是本片难得的一场父子间的细腻情感描绘.镜头语言运用得很细腻很传神.
7,当白天为工作操劳同时还要受到新来的那个什么什么欧的竞争压力的时候,后方还要为不时走失的公公担心,大嫂终于还是有些不舍地下定决心辞职.老板的反应虽然有些无厘头,但还是富有人情味的.剧情的这种处理方式让我们替大嫂感到了欣慰和温暖.
8,大嫂接公公回家的路上看到了那场美丽的"summer snow".看到公公兴奋欢愉的神情,大嫂觉得自己作出的放弃是值得的.
9,父亲终于认得了女儿的样子,他深情地把花儿递给女儿并赞她很靓,女儿踮起脚轻轻地吻了吻父亲的脸,拿着花儿一脸幸福地跑开了,那一刻让我们无比温馨和感动.
10,孙伯在临逝前和大嫂谈起了人生的意义,他说:"人生是很过瘾的".但愿那一片山坟后的圆寂老人在世前也会这样幸福地感叹~
影片的最后,公公盼守的鸽子终于飞了回来,又响起了婆婆常唱的那首老粤曲:"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阿娥眼神里写满了从容淡定.
这就是一个女人四十的故事~真实而感怀~
6 ) 香港影评人论《女人,四十》
笔者再看本片时,仍旧被萧芳芳的幽默风趣的表演所吸引,当然配戏的乔宏、罗家英、罗冠兰几人也是相当出色。许鞍华导演用港片独有优势的喜剧调子,描绘着中年女主角所面临的家庭、工作困境,个别段落极富生活趣味,整体观感可谓笑中有泪,泪中有笑,难怪折服了当年的大部分观众。
本着挑刺的精神,再次思索故事的情节和角色设定后,我觉得片子整体仍旧偏“顺”,固定的转折戏份相当有预设感,编导借助故事传达出来的是相当中国的尽孝式伦理观,不是说不好,只是隐约欠缺一丝丝“现代性”的反思。借助手头一本《1995年香港电影回顾》(香港电影评论学会;1997年3月出版),我查找了当年香港影评界对此片的评论。果不其然,几位影评人对片子贬多于褒,从套路的人物设置和欠缺的心理描绘,甚至到编导意识上的某种“退步”,无不分析地鞭辟入里。
1.
影评人罗卡在《女人四十而惑》一文中谈到:
“影片富于生活趣味而合乎情理,但从艺术上考量仍欠一点点精细与深刻的感动。我们不大看到作为困惑女人的萧芳芳和痴呆老人乔宏在整个过程中的心理上与心灵上的互通互动。这就使得整部戏只是环绕一些人际的、家庭的日常琐事做表象的描绘(无疑是勾画出不少真切的趣味与温馨或伤感的真情),却未曾带领我们穿越诸种表象达致一个启悟的境界。”
“问题出在剧作取向上,编导抓住了老人痴呆病患者及其与家人的关系作为题材,然而剧本的发展却是以萧芳芳这主妇/工作女性作为中心,对乔宏这痴呆老人的心理描写远不如芳芳的深入细致,从而导致观众对乔宏这角色了解不足,止于单向的同情怜悯。”
2.
影评人林离通过《商业与言志之间》批评道:
“许鞍华本片的导演手法胜在平实,亦败在流于平板。例如点题(英文片名《Summer Snow》)的一场绿树飘絮,郊外野餐一场翁媳情谊了然于心,或最后群鸽飞至屋顶的寓意,都嫌过分刻意而失诸生硬。缺乏较含蓄的意象经营及意在言外的笔触,不时令到一些场面险象环生,或起码缺乏了余韵。”
3.
电影文化研究者张伟雄的《新浪潮,九五年——<天国逆子>和<女人四十>的终结意义》一文,更是视野开阔,论证惊人,将许鞍华的作品从“新浪潮”时期的作者论的角度加以考量,指责其在思想意识的保守和“本土性”思考的退步。
张伟雄谈到,香港“新浪潮”电影(时间上大概是79年-86年)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作者的重现,也不是它把类型片翻新的成就,而是它代表了年轻人自主,及对现代意识的醒觉,并颇全面地检视了一个以香港为本位的体系及其中的政治、民生、社会、两性关系等种种状况,有意图地把现实面相作为借镜,令香港电影首次出现崭新地写实故事肌理。
“新浪潮”是一股改良力量,推动了八十年代中、后旬香港电影,使之达到全盛时期。表面上“新浪潮”电影,是用类型电影去进行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然而在殖民地身份的考证方面却做出了一份更草根化、集体化的认同;形势上,“新浪潮”注定要往更高及更深处的“身世”探索和追认下去,可惜的是“新浪潮”众将最终未能冲过这一关,纷纷在阵前倒地。
许鞍华电影对政治意识与历史责任的考虑从不或缺。在本片中,大埔的地理特色,都被强调、尊重地描述出来,但许鞍华只是外借了一个“统一化香港理念”下的怀旧意义,把片中大埔的内在价值观互相抵拼之意义完全忽略(所谓“统一化香港理念”,是指把香港放在中国问题下思考,把香港放在政治、殖民的角力中处理)。许鞍华自“新浪潮”以来的作者特质,就是始于女性阴柔,而后做反复思考,可《女人,四十》特别地显示了导演对自己阴性基础的背叛和对父权社会毫不自觉的认同。
7 ) 夏日无光
《女人四十》一开场就讲了个笑话。
孙太在路边买鱼,老板说:“这条我算你五块钱一两,刚好两斤一百六十块,大家邻居,给你打个折一百五吧。”
孙太:“你算错了,应该是五十块。”
老板:“那是死鱼的价啊。”
孙太:“不然你以为我为什么在这里站这么久,为了等它死啊。”
老板:“现在还没死呢!”
孙太马上趁他不备,一掌拍死了这条鱼。
看到这里,我真是大为这位四十岁的孙太的生活智慧所倾倒。她反应奇快,说话又像连珠炮一样,自带电影快进两倍速,搭配萧芳芳风韵犹存的脸,好一个干练都市女性。
但是这英明神武的一面维持不了两分钟。
孙太人到中年,却还是住在廉价平民房,丈夫秃顶平庸,儿子玩世不恭,她在一家代理国产厕纸的公司做业务科主任,会用电脑的漂亮女秘书杀出来勾走老板的魂,一向不对盘的男子主义公公还突然得了老年痴呆,好大一块烫手山芋。
电影诚实地描述了这一场女人四十的危机,从公公生病开始,深埋在她生活中的其他隐患,好像也在此刻随之引爆。
甚至于她的公公,也仿佛是一面镜子,照映出她对未来的恐惧。
这个看起来身体强健的老人,曾经是抗日空军队长,生育了三个儿女,多么风光一世的大家长,临到老来还不是像孩子一样,吃饭都不能自理,痴痴傻傻,孙太就像哄儿子一样哄他。公公只记得自己曾经是个空军队长,这逝去的荣光,就好像小朋友幻想自己未来会做一名空军队长。
原来人到老来,反而又变成了孩子,一无所有,依仗子女的施舍而活。
多么可悲而无助啊。
而对于孙太来说,最可怕的,或者不仅仅只是公公和生活所施加于她的重负,而是她凝视对方的目光,不再只是同情,同样也满怀恐惧与不安的心有戚戚。
表面上看,这部以“女人四十”为题的电影,谈论的是女性的困境,是四十岁上有老下有小的孙太,要同时照顾三个男人,还有年轻女人来挑战她职场上的权威。
她的人生看起来又是那么绝望,从廉价平民房看出去的天空总是乌云密闭,高处的繁华永远与她无关。甚至在片尾,曾经说“上班是我最大乐趣”的孙太也选择辞去工作,只为了和家人多一点时间相处。没有人生来就是为了操持这一切,这显然不是当今社会鼓励的选择,家庭简直像是孙太的枷锁。
之前我读一本小说《年轻的心在哭泣》,作者理查德·耶茨写过《革命之路》,这一本则更加事无巨细,讲的不再只是婚姻的不幸,而是漫长人生的不幸——两个文艺青年,踌躇满志的年轻诗人迈克尔和他的妻子露西,一个温柔的富家女,他们相爱、结婚、离婚、各自度过余下的几十年生活。
迈克尔再次结婚又离婚,在爱情中始终像个小孩子一样幼稚。
而露西却在深渊中走得更远。她一次次地被天赋异禀的艺术家吸引又被他们伤害,她尝试过演戏、绘画、写作,但这一切只能让她看清楚一个让自己浑身发冷的事实。也许她所谓的“艺术”根本就不存在,她尝试的每一种可能性,最终都指向不可能。
这种对比,和许鞍华在《男人四十》《女人四十》中呈现出男女截然不同的困境如出一辙。
《男人四十》中,张学友要面对的是女学生的大胆示爱,是他想要摆脱恩师的“父权阴影”;他的敌人是他自己。
但孙太却太过不同。
年轻如露西,一生都在与孤独和平庸作战;而对于孙太,倘若岁月是一把钝刀,早已一点点磨去她眼底的光,她却反而变成一个英勇的战士。我无从得知年轻时孙太曾有怎样的梦想,但四十岁的她,从来没有逃离过生活,她勇敢地背负起一切。
生活并不仅仅只是在琐事中寻找浪漫,更是在一条垂直向下的轨迹中,寻找一丝向上的可能。 人人都会变老,人人都要死亡,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女人四十》讲述的绝不仅仅是女人,它试图触及每个人的生活,甚至可以说,这其实无关女人,无关四十。但四十岁的孙太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切口,透过她的生活,让我们看到被放大的衰老,和被缩短的人生。或许也只有同为女性的许鞍华,才可以用这样细腻而平实的镜头,让这部电影,在所有意义之外,几乎成为一个我们共享的秘密。和孙太,和许导演,和所有二十、三十、四十的女人,和所有勇敢生活的人。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做交换生,在教室外面的休息区哭得泪眼模糊,鬼佬来来往往,很可能大大丢了中国人的脸。
那时候我在心里想,如果早一点看许鞍华的电影,我会不会变成更好的人?
就好像片尾公公乔宏说,大嫂,你知不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那一刻我下意识屏住呼吸,睁大已经哭得看不清楚屏幕的眼睛,期待他的答案。
我知道我并没有变成更好的人,也知道没有哪一部电影能真的解答这个所有人都试图回答的问题,但《女人四十》却可以让我们无限地靠近生活,甚至于在某一时刻,真的觉得自己就好像这个疯疯傻傻的老人一样,看到了生活的真谛。
那种感觉是如此苦涩,又如此幸福,就好像生活本身一样,是朝露、白鸽、六月飞絮,是稍纵即逝的温情脉脉。
也许人生的意义是在于三八节冲去买打折bra,也或许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场漫长的死亡。
但至少,我们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让我们祝孙太节日快乐。
8 ) 我们喜欢什么样子,也许生活就是那样子
最近很多人找我推荐电影的时候,我第一想到的总是前段时间看过的《女人四十》。
也有人反驳我说这部电影只是一般或者是不喜欢那种格调,其实我也说不上它究竟有多好,也许很多电影只是恰恰对上了彼时的心境、触动了心理的某一个棱角,亦或是映照自己过往的一段时光。就这样,仿若心口的朱砂痣,牵动了内心的悸动。
我想斯铭刚开始力荐的时候也许跟我是一样的心情,因为我们太喜欢了所以忍不住拿出来与人分享。
那几天我纠结着搬家已经换工作的事情,而当时想换工作的初衷无外乎就是公司的前景不好以及待遇跟不上。在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总是会有那么一些压力的,我本身就是一个安全感比较差的人,难免不了会踌躇于柴米油盐。
在搬家后的周末我难得兴致好的在家里打扫卫生,压在心里的几件事已经搞定了一件,整个人轻松一半。下午窝在家里看电影,首当其冲的就是许鞍华的《女人四十》,我是很欣赏她的,总觉得她的很多片子是比较接地气的,至少符合我这种接地气的俗人。
片子开头萧芳芳的孙太就在菜市场仅凭几句台词几个动作就把生活中的小市民常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好好乐了观众一把。我想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找到熟悉的影子。我一向觉得我妈妈是一个很厉害的家庭主妇,砍价算账那是算盘拨的贼响贼响的。我曾经看到我妈妈跟小摊贩砍价的那个战况,绝对是获益颇多,从此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家庭主妇爱计较、会抱怨、接地气、生活的实用性远远高于美观度,我想这是多少文艺女青年极力抗拒的事实。孙太就这样积聚所有家庭主妇最鲜明的特点,不同的是她有一个懦弱的丈夫,一个刁钻甚至后来老年痴呆的公公,还有叔嫂的自私以及来自公司漂亮女助理的威胁。
在前半段剧情的时候我就一直不怀好意的揣测着孙太最后会不会斯歇底里的被打倒、会不会在与丈夫的摩擦中出现婚姻问题、会不会最后丢掉公司饭碗。
后来剧情渐往明朗化方向发展,不矫情不煽情,顺理成章的展示着家庭的那种微妙的摩擦以及家人在各种突发状况中的斗智斗勇。
生活没有变得更糟,反而让这样一群人在疲惫指责以及迁就互助中学会了扶持与相爱。放下该放下的,珍惜本拥有的,生活原本就可以成为你喜欢的样子。
一下子我突然觉得其实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糟,即便是马上要失业的窘况也并非最初设想的面目可憎。
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由的心、安静的生活、柴米油盐的物质保障、二三好友、亲人相伴。我未必全部拥有,但是真的已经拥有很多。
那些还未得到的也许已经在路上,只要用心生活努力生活我想应该不会很远。
我们在浮世的人生观里变得更加的浮躁,成功与财富像魔咒一样时刻警醒着我们要加速向前跑。于是我们离乡背井,远离父母家乡,在一个陌生城市里打拼,为着一个不知道算不算梦想的目标奋斗,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但很少有人问,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孙太从从一开始捍卫自己的生活到最后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坚持,却无意还是收获了很多。也许以后生活还是会有很多摩擦,我想这些都不会动摇他们的信心,那种对生活最真的祈盼。
我跟斯铭说“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发现我的生活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槽糕,那些最简单的幸福其实我都有,我可以出去逛逛街可以更多的见到父母也可以安静的在家里看一部电影。”
生活不是比赛不是奢华,是万籁俱寂之后的自由与安宁。
斯铭说她也是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才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才开始去学会怎么生活。
生活有千万种姿态,人与人不同,所求本就应该不一样的。
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生活就该是你喜欢的那个样子。所谓的上纲上线整齐划一,不过是多加了一副枷锁,自然累人累己。
我们总是焦灼的你追我赶,却从不去反思与改变,;我们把生活的苦闷归咎于现实的残酷与物质的压迫,更未曾想自己才是始作俑者。
印象最深的是,斯铭说 “心是一面镜子嘛,所以生活肯定会变成我们所喜欢的那个样子滴”。
对呀,我们的心在哪里。
我比较刚工作的那段光景与现在的生活,我突然觉得其实自己已经比以前好太多了,从合租睡地板到现在还有一个安适的大床,从空空的四面墙壁到现在还有简单的家电器具,原来我的生活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股莫名的自信涌上心来,以后的生活一定好会越来越好,慢慢的慢慢的就会成为我儿时梦想里最美的那个样子。
是接地气的俗世生活还是高端物质的人生,重点不在于是何种生活方式,而在于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这样你努力地过程就不会那么的苦逼不堪了。
中年妇女与痴呆老年的故事。严重影响一群人的结婚观,看完此片的女性,你还敢结婚吗?你在结婚前是否会在意男方家庭还上有老?如果你很坚强,如果你有勇气,那么你就结婚吧。影片中的细腻与现实,真让人感到压抑,但是许鞍华却又可以让人在压抑中会心一笑,实乃一部佳片!
这种片子就可以称为神品
许鞍华拍大时代多是力有不逮,政治冷暖和儿女私情总是隔了一层。但她拍香港庶民剧,市井生活的苦与乐,小市民内在凄凉与光辉,自在天真,观众看了不是哑然失笑就是心有戚戚。即使在这里,女人的四十还是要男人的七十来帮衬,但萧芳芳的烟火味道恁是化解了乔宏笨拙僵硬大侠风范。相比之下,小津电影里父女、父媳之间的乱伦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欲的形式主义)则昭然若揭。不过,还是喜欢《男人四十》更多。 @中国电影资料馆,16mm胶片,遗憾是国配。
喜爱许鞍华,就无法绕过极为经典的两部电影,一部是《千万言语》,一部是《女人四十》。《女人四十》围绕一个四十岁主妇的日常生活展开,娓娓讲述着人生细碎的无奈与亲情的聚合悲欢,没有太过煽情的场面,亦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却在一言一语,一饭一食的日子里,一点一滴道尽了四十岁女人的隐忍坚强。
你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吗?人生,是很过瘾的
笑得比难过的地方多很多。但是就真的很难过。看吧,其实鸽子飞回来了。
质朴而暖心,笔触之细腻甚至超过了13年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对老年痴呆的公公的描写在喜剧色彩与酸怅悲凉感间达到了完美平衡。萧芳芳的柏林影后实至名归。“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生活是有趣的”。一树落英缤纷如雪,遂有英文名Summer Snow。由等鱼死始,以白鸽降临吃食终。(8.5/10)
乔宏是空军队长,只有失忆时才会用北方话指挥机队。他为何来到香港呢?步出老人院时,老人把落花当作飘雪。自离开北方后,应该有几十年未见过雪了吧。许鞍华的香港电影里,其实总有战后第一代移民知识分子的大陆视野,隐而不发的家国情怀。
萧芳芳将中年女性的隐忍,坚韧,对家人的责任感,爱和付出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活生生的我妈,估计我要在许鞍华电影里找到全家了
片子里的老人去世前说:“你知道人生是怎么样的吗?很有趣的。“可能人生正如这部电影一样,在一个个质朴的镜头中不动声色地流淌,既有温情,也有无奈。看了《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麦兜系列、《香港有个好莱坞》,我越来越觉得香港都市平民中蕴藏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孕育了这些特殊的电影。
#重看#四星半;很重也很轻的人生,以及很过瘾的人生;四十不惑,不惑是不惑了,但上老下小的重担,压在职业女性肩上,如何分配精力怎么经营事业家庭兼顾,20年后的今天依然无法解决;生老病死柴米油盐,是达观,也是知命;演技无痕,宛如日常流淌,欢笑和啼哭,都缝在时间的针脚里。
李安的生活总是柳暗花明与愈发透彻,杨德昌的生活总是无可出逃与一直疲惫,许鞍华的生活就是生活,没有出离心也没有歌颂心,得过而不且过。
重看《女人四十》,真好。人生這麼苦,卻能苦中作樂,活在當下,是一種動人的生命力。蕭芳芳演得好,她提議了把魚拍死和「落雪」兩場戲,兩幕戲皆成為了經典,證明她不但有好演技,也有創作力,是足以代表香港最高水準的女演員。
萧芳芳那句“以后多些时间在一起”真是道尽了人生辛酸。“你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吗?人生是很过瘾的…”
从开场的等鱼死到最后的人生如朝露,电影说的是女人四十,其实讲的还是一个“死”字。人被时间岁月所打败,衰老和失忆被表现得极其可怕,养老院寥寥几幕还有年轻人说的大实话,它们都道出了人生的残酷。面对五十年不变的诺言,它或许是小孩子的勾勾手指尾,又是片中那对相扶相渡的模范中(老)年夫妻
有妈当如萧芳芳。腹黑不过许鞍华,千言万语化做血染的风采;小车司机拍着车门大骂:死老头,找死也不要害别人!你以为你是坦克车么?!快闪一边去!等死吗?再不走开就撞死你!!!
《虎度门》也是如此,萧芳芳真是一个好演员啊,唱戏出身让她总有一身英气。生活的琐碎,女人四十的种种。当然少不了老乔宏。
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
女主的名字和我妈一样,情况也类似,我要更体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