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似乎宗教题材再一次火起来了。但是就如历史上的不安分的异端一样,他们并不真想“宣教",而是旧瓶换新酒,藉着基督信仰表达他们对当下各种议题的立场罢了。对于西方如火如荼的女权主义、种族歧视等问题,他们需要一部帮他们说话的“圣经”,因为在圣经中找不到支持的经文,他们只能退而去古代的异端中找寻。初代教会的最大异端诺斯底主义留下的只言片语成了这些人用来嫁接渲染的素材,前几天一个视频号推荐了这一部《抹大拉的马利亚》 2018,对于这部电影中传达的异端思想没有分辨,所以需要详细罗列出电影中使用的一些话术、思想背后的源头,叫大家谨慎。 从片尾看来这部电影似乎只是站在女权主义角度陈清一位被历代天主教会定罪为“妓女的”女门徒抹大拉的马利亚终于在1962年被天主教官方洗白。并承认其“耶稣复活第一见证者”的地位。这应该是本电影的主要初衷:被历代父权主义霸占的教会,被被贬低的女性终于有人替她们扛把子了!当然女性在教会中是不是可以担任圣职这个成为近些年的热门话题,不过这应该不是电影创作者关心的问题,这也不是本文关心的问题,本文所关心的是本电影中所使用的背景材料。 这部电影主要使用的素材,都来自于对诺斯底主义文献的嫁接和重组。篇幅有限只针对几个主要议题简单说明: ①片头片尾〔全片也是〕引用的唯一“圣经”经文是耶稣著名的“芥菜种的比喻”,原话是:好像一粒芥菜种,种在地里的时候,虽比地上的百种都小32但种上以后,就长起来,比各样的菜都大,又长出大枝来,甚至天上的飞鸟可以宿在它的荫下。」(马可福音4:31-32 和合本),片中刻意改为:一个女人拿来种在地里的,并且天上的飞鸟都要宿在她的荫下。通过创作者的“巧手”,耶稣的比喻马上变成了“是有所指”耐人寻味的话——这映射的正好是一个女性“播道者”的形象呀。但是这一点也经不起推敲,对比所有三处福音书对芥菜种比喻的描写,希腊原文都明确指出“播道者”是阳性代名词。但是还没那么简单,事实上这节经文也未必是引用圣经,更准确的说是引用诺斯底主义的《多马福音书》(图5),仅从该书21-22节,首先21节所指的也是男性,创作者“明知”(两位编剧都似乎是新手,没有编过几部剧本)引用站不住脚为何还要引用《多马福音》呢?这就涉及如下第二个主要问题。 ②异端托名著作,从使徒彼得〔传说诺斯替主义始祖为术士西门〕 、保罗〔歌罗西等书中驳斥的敬拜诸天体、天使、未识之神的现象〕 、约翰〔约翰亲自面对诺斯底主义异端的克林妥、尼哥拉党〕 等在世的时候,诺斯底主义已经开始荼毒教会。异端想要解释他们的错误教义,又必须建基在使徒的权威之下才有说服力,但使徒们都在世,而且使徒们集体起来抵挡他们,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假借名其他人物之名书写传播异端,他们使用过的可不止抹大拉的马利亚、多马〔诺斯底主义称多马是这个“双生子” 是耶稣的兄弟,是荷光者,是烈火的化身〕、犹大〔犹大与马利亚同被称为耶稣最喜欢的门徒〕,还有耶稣的兄弟雅各、腓力,甚至塞特、麦基洗德……这些人物被利用来专门攻击使徒们,尤其是在《犹大密传》 ,《马利亚福音》都称彼得约翰为代表的“教会柱石”都是狭隘、愚蠢、无知的门徒,常常听不懂耶稣的话,召来耶稣的斥责,而耶稣唯独喜欢与犹大和马利亚,只和他们说“隐秘的真理”。有这个前提,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电影要引用《多马福音》20-21了,因为21节中马利亚问耶稣对使徒们的看法,正是藉着“耶稣之口”发表对彼得他们的不满。其实多马福音是一卷杂乱无章的语录集成,但是电影创作者却故意把两节文字放在一起联想,也成了抬高“马利亚第一使徒”贬低彼得约翰等“差劲使徒”的根据。 ③进一步的说在电影最后一部分,耶稣复活这一事件只有“特蒙恩宠”的马利亚有缘得见,而且耶稣也给她个人传授了“天国的奥秘”,这引起了彼得等人极大的不满和排斥。最终逼迫马利亚退出使徒团队,另立门户……这个情节也是《马利亚福音》的主要内容,在《马利亚福音》中,安德烈、彼得、马太〔利未〕所反对的正是马利亚所说的异端言论,并且确实提到“耶稣绝对不可能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与这个女人说话”,而电影创作者用这个情节,赋予了女性主义的意涵,认为彼得他们是藐视女性,并且不接受马利亚“和平”的福音,执意要“非和平”的道路。〔全文引用《马利亚福音》读者自己分辨,图2-4〕 ④对于片中一再提到的“奉火、水、光之名给你施洗,借此你就可以重生”这一句怪异的话〔耶稣死里复活后升天时才命令使徒们要“奉父、子、圣灵”之名给信徒施洗〕,从图6-8就可以清楚的看出,诺斯底主义给人施洗确实是奉“火、水、光”等诺斯底主要的抽象元素之名的。
这部电影的情节有些超出了我的认知范畴,我也无从考证。但是看这部电影,深深地被玛利亚所吸引的是她的目光,她坚定清晰的目光。
影片中讲述耶稣的门徒在跟随着耶稣,但是他们拥有各自的期待,这些期待的产生在当时的背景中并不是偶然,也不是心血来潮,甚至可以说有某种伟大情怀掺杂其中。因为这些对耶稣的期待不停发酵放大膨胀,于是门徒们对耶稣的明示暗示都选择性的忽略,对耶稣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反倒无动于衷,陷入一种人为的革命情怀中无法自拔。
影片中,玛利亚的心深爱着耶稣,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让她的眼目定睛耶稣的需要,她的心以耶稣的心为心,可以感受到那份深层的怜悯,那份真实的恐惧,那份信任的交托……
你对神的期待是什么呢?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是从社会道义出发?是从社会问题出发?无论期待是什么,都要学习将主权放在神那里,相信祂的爱、祂的时间、祂的预备和安排。将所有的期待放在神的手中,否则我们就会在心里夺去神主权的位置,那么我们的跌倒失望也是必然的。
只有定睛在神的身上,才能更加明白祂对我们的心意,更加明白自己所当行的是什么。
选择放弃一切跟随神,这个决定一点都不容易,但却是值得的,也唯有看见耶稣本身的爱才有勇气做这个决定,唯有建立在神本身的信心才能坚定这选择不动摇。
我们的眼目是看见什么呢?也许是许多的社会问题,也许是现实的无奈,也许是自己一腔的热血,也许是对美好未来向往,无论是什么,这些期待都不能强加在神身上,把神变成实现我们期待的工具,这样实在太危险了。
将心中所有的杂念都在神面前敞开焚烧,只留一颗纯粹的心,跟随祂跟随祂跟随祂。
挺文艺的电影,真的是从玛利亚的角度出发去看耶稣,所以在形象当中,耶稣没有喧宾夺主,但同样也举足轻重。
从玛利亚的视角去看犹大,能体会到犹大所做的前因后果,玛利亚的视角也是人的视角,可以见证玛利亚在这个群体当中是如何面对质疑和中伤的。
电影的结局也只是到玛利亚与耶稣相见,没有多余的赘述。可以看到玛利亚的信心,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玛利亚更懂耶稣,尤其是看到最后她去找门徒交流的那一段,一个清晰的基督徒面临的也是这些,不但要面对家里人的不解和分裂,同样在教会里,持守真福音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杰昆·菲尼克斯的演技真的不错,耶稣的形象很有感觉。整部电影的镜头感也很舒服。
背负仇恨是什么感觉,会随着时间流逝减轻吗,它会悄悄潜入你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夜,直到它吞噬你的全部。你很坚强,但你必须学会原谅,不然你就无法进入上帝的国。
2016年梵蒂冈罗马教廷宣布,抹大拉的玛利亚是耶稣的门徒之一,与其他门徒享有同等地位,她是耶稣复生的第一信使。公元591年教皇格里高利称抹大拉的玛利亚是一名妓女,这误解一直到今天还存在。这是一部给她正名的电影,当布道的拿撒勒的耶稣来到她的家乡,她就义无反顾的跟随而去,结尾竟女权了。
一星给十二门徒选角的强行政治正确(满屏非洲裔演员,背景板就罢了,十二子也强行黑黑黑,导演也是够了),另外一星给犹大的演技,全片最佳演技啊,跟其他人一比之后,完全不在乎是不是洗白犹大了。
前面说宗教题材难拍的就别再洗了,没人强行逼着导演拍,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自己几斤几两没逼数,还是导演对自己误会太深了呢,男一号那么好演技的演员,在这片里全程尬演,我只能说你和经济人心真大,接了这么个完全不适合自己的角色。以后接宗教题材的导演编剧演员,没自信追上隔壁受难记的就别挣这钱。哦对,这次貌似挣不到了。唉不说了,我还是多浪费几个小时去复习耶稣受难记吧。
最后结束的有点仓促,其他的都挺好。朝闻道夕死可矣,在mary抛弃一切跟随时开始不停流泪
“这部片有哭戏吗”“有”“这部片里有很多哭戏吗”“有”“好我接了”。来自《雄狮》导演,下部还要继续和鲁妮·玛拉合作…
镜头写意且充满神性 在传统的圣经故事中添加了时代的解读 对女性的意志和自我救赎更为注重 鲁妮玛拉的凝视极具感染力 然而台词艰深晦涩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力量感
攝影冷冽,纖毫畢現;配樂清揚,宏大入魂。
基本围绕了四福音书中玛利亚的故事来拍摄,玛拉清冽的面容给整个人物都增添了种冷艳,和我幻想中的玛利亚稍许不同。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合格的传教片了!——来自一个CPC党员。
本來只想給兩星 結果發現這場電影結束竟然有導演本人的交流會 還是誠意十足的一小時 而且kiwi們提問的素質之高 令我對電影本身竟然產生了一些⋯「好像還挺不錯的」的幻覺 看在導演很帥 手很修長 還帶著婚戒這些 毫無關聯的因素的份上 多加一星!
那种基于女性直觉、不需要语言也无法言传的,而不是基于男性逻辑的宗教感传达得很好啊。加缪好像是在《夏天》里写他母亲,经常沉默安静的坐着,问她在想什么,她会说“rien"——加缪评价说”et ceci était vrai"。就是这种感觉。不过,其实没有必要把玛丽亚的妓女身份洗白的。
看这档期,看这宣发,看这导演,是要扑了拜天拜地赶紧分手啊,我一年不吃肉
劇情什麼就不評論了,2000年前的人編的了。選角也不評論,Peter為什麼那麼黑什麼的,耶穌不還那麼白的麼,明明大家都是中東人-.- 兩顆星給選景吧,電影里的Magdala和Kinneret周邊真的挺符合實地了,據說是在意大利拍的?
新世界如种子 等待发芽绝望如深海 挣脱漩涡 让光亮照进来才有希望她是耶稣复生的第一见证者 因为她相信 她勇敢 她慈爱 她肯原谅那些耶稣救世主的门徒大约都是心中愤怒的 浅薄不肯改变的 顾自期待神之国降临的人神之国不是一个“降临”就能呈现的结果它是一个教化 斗争 牺牲 永葆希望的最终结果 而如果有人过度地倚仗它的降临势必会失望 如耶稣的背弃门徒一样叛徒就是稍有摧折 背弃信仰的人别做自己的叛徒
7/10
宗教电影绝对是一个小众又难拍的题材。尤其是它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仅是反映「史实」,更需要反映出某种当代价值观。《抹大拉的玛利亚》有关于平权、宗教的力量、迷信的迫害等等很多内涵的东西。另外也反映出基督教一些真正内核的东西,不是祈祷的形势、宗教礼仪或征服与被征服,一个能流传千百年而仍具备受众的事物必不可能是全然糟粕的。所谓的神之国明显是指的一种心理状态:仁慈、理解、原谅。玛利亚说:“只有世人改变了,世界才会改变。”
Écriture féminine。馬太的演員和四福音的形象出入是不是有點大了,哪來目測身高175公分以上的「矮冬瓜」……?
电影拍的一般,但或许能当做某种历史研究来看,其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形象是如今对其的研究的最新结果:她不是妓女,她跟随耶稣,承受教诲就像其他男性使徒一样(2016年,梵蒂冈承认其使徒身份);她与耶稣很亲近,与彼得的思想或许有差异,加上当时男性的歧视女性而导致她很难留下声音,消失在历史。
扑扑扑,赶紧分手哦,鲁妮快回来好好拍电影
原来这是Jóhann Jóhannsson的遗作…… 音乐和摄影都在水准之上,要不是biblical film对我来说太无聊了,可能会凑热闹去看个导演的Q&A. 他把麻辣拍得超级漂亮,也不知道演员粉丝为何这么看不上他(总不能指望所有导演都和芬奇似的吧)。
单纯很不喜欢凤凰版耶稣(並不是讨厌凤凰夲人,而是他年龄偏大,表演痕迹太重)。。。。对于了解基督教的非信徒,这片可以当成女性电影刷。不建议信徒观看,除非包容心极弓虽大。
关于圣经关于耶稣总是殊途同归最后走上钉十字架的神迹——这次为玛丽亚正名的故事,就没有按照流传至今妓女形象描写,直到最后字幕出现公元2016年 梵蒂冈罗马教廷宣布玛丽亚是耶稣复生的第一信使,等于推翻了民间的不实之词。至于耶稣以及其他信徒都淡化处理了,所以和电影片名贴近抹大拉的玛丽亚
我求求鲁妮玛拉正常营业!!!
大型传教现场。。鲁妮的颜支撑我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