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中规中矩,真实人物更伟大
怎么说呢……有一类电影是电影以外的的东西比电影本身更重要。这部也是,获得好几项奥斯卡大奖。
故事是真人真事,两位主角都是伟大人,伟大的运动员。一位忠于信仰,一位遵循自我。两个人的事迹已经让人心潮澎湃了,只需要再现就足够打动人。
退回到电影本身,算不上是非常优秀。在渲染气氛时大量使用升格画面。演员很出色,完成其中大部分的表演工作。
就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苏格兰人更有魅力,但犹太人明显是电影的第一男主角。两位主角之间几乎没有交集,各自在做自己的事情。这也是我对电影的一点疑惑。也许是因为真人真事,必须遵从伟大。
与奥运的主题也没那么大的联系。
中规中矩的完成了。
2 ) 火的战车
这是一部与我们同龄的影片。一部在第二年(1981年)荣获了当年的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四项大奖的影片。一部颇具英国古典主义气质的电影。一部史上最伟大的体育电影。一部关于理想与奋斗与信念乃至信仰的励志电影。一部没有多少人完整看过但几乎没有人不曾为它的主题音乐感动过的电影。
在这个没有信仰的或者信仰迷失的时代,在这个理想主义被看作幼稚和笑谈的时代,在这个甚至也没有什么理想无需多少奋斗的时代,深夜里一个人静静地看完《火的战车》,不啻于一种洗礼。
这不过是讲述英国两个年轻人最终分别夺取1924年巴黎奥运会100米、400米冠军的故事,一个为了让犹太人在世界面前扬眉吐气,一个为了不辜负上帝赐予自己双腿的速度,他们的胜利是体育比赛的胜利,更是意志的胜利,信念的胜利,信仰的胜利。其实我之所以喜欢体育,喜欢足球,就是觉得Sports是一种精神,比赛从来都不止是身体的碰撞、情绪的宣泄,更是意志的较量。
在这部电影里,理想与信仰被清晰地从镜头之外拉了回来,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存在对于人的生活和生命有着什么样的作用。我一直认为人是不能没有理想的,虽然你可以不是理想主义;人也是最好有些信仰的,当然你也完全可以不相信宗教或者政党,毕竟信仰可以是很多形而上的东西,比如一种信念,一种爱,甚至相信真真实实的一个自己。所以尽管总是有人说着类似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现实是理想的葬礼这样的警句,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依然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矢志不渝。
3 ) 《烈火战车》:一念心声,生亦奔跑
《烈火战车》:一念心声,生亦奔跑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曾写了一首名为《米尔顿》的诗词,“带给我闪亮的金弓/带给我欲望之箭/带给我长矛:拨开云雾/带给我烈火战车/思乡之战不会停/手中战剑不会松/直到我们将耶路撒冷建造,在英格兰迷人的草地。”诗人以自己铿锵有力的声音,表达了同黑暗现实社会做殊死搏斗后憧憬美好生活的勇气和智慧。在一系列表现诗中那股不服输,不气磊的运动题材影片里,由休·赫德森执导,并以《米尔顿》诗句为片名的电影《烈火战车》足以让人津津乐道。影片看似讲述了两个青年,两种人生的故事,实则无意间勾勒出了贵族与底层二元对立世界的尴尬样态。只不过,在这个以体育为核心的二元对立的“旧”世界是被消解后呈现出了超越自我、坚持信念与执着向前和谐共生的“新”世界。或许,歧视与公平之间,耻辱与勇敢之间,失败与成功之间,只隔着一道门,就看我们能不能横穿而过。电影《烈火战车》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走过这道门的两个不同背景的青年学子被塑造成奥运英雄,并进而诠释一念心声,生亦奔跑的决心与勇气,甚至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追求卓越的智慧内涵。
这位以纪录片、电视片和广告片先闻名的英国导演,于1981年根据英国二十年代的两个青年短跑运动员参加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真实事件改编成的电影《烈火战车》,不仅获得第54 届奥斯卡最佳原始剧本、最佳影片等奖,还被广泛报道,成为鼓舞英国乃至全球对于信仰,对于梦想,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人们的著名艺术作品。电影聚焦于两个年轻人,为了一个梦想不断努力,最终获得奥运冠军,并还原其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惆怅。本来,这只是剑桥大学内的一项业余体育项目,就像薯条要加番茄才更有味道一样,这些学子以体育为核心,打破隔阂,练就不屈不饶的人格。颇有意味的是,影片在新生晚宴上院长的演讲上已经明确的指出,“不要因为任何外力而半途而废”。事实上,院长的致辞贯穿了整部影片,使人物在青春与梦想的碰撞中寻找到现实的责任和力量,并成为主人公奔跑的最强动力。
北宋诗人苏轼曾写过《晁错论》,文中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如果将其放置于电影《烈火战车》之中,可谓恰到好处。影片中,时钟敲打,188步,12声铃响,环绕奔跑,无疑构成了一个证明自己的“独步天下”的空间。如果说,遭遇种族歧视后想获得平等权利是一次自我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那么打破700年来从没有人挑战成功的环校挑战赛的记录,就是一次以自我争取,赢得尊重,甚至坚韧不拔之志的淋漓尽致地诠释。同时,这位从小就表现非凡运动才能的埃里克·利德尔,也冲破重重阻力像野兽般奔向奥运赛场。跑,对于哈罗德·亚伯拉罕和埃里克·利德尔而言,就像鱼儿需要水才能自由自在生活,鸟儿需要翅膀才能翱翔天空一样,并以“自我”、“本我”,乃至“超我”融合为一体,达到了内心理想与现实追求的超验同一。
影片中,苏格兰高原,两百码冠军赛,以及雨中奔跑的场景,都描写出了埃里克·利德尔对于奔跑的执迷,尽管他以橄榄球的成绩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国际运动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埃里克·利德尔在爱丁堡国际大学雨中的演讲,则具有一种穿透现实媚俗的力量。“信仰就像赛跑一样,很辛苦,需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我没有比赛的秘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那么一直冲向前方的力量从何而来?从心中来。”从心中来,不仅仅是简单地源于民族意识,还是人们对于奥林匹克的热爱,更是对自我内心奔跑时呐喊的践行。它已然成了埃里克·利德尔的一种信仰,对于青春,对于梦想,对于生活,以及所有人对于奥运会精神的信仰。另外,在苏格兰队与法国队比拼的赛场上,导演休·赫德森利用自己的镜语风格为我们全方位的展现了埃里克·利德尔“跑”的疯狂与努力。奔跑时,埃里克·利德尔被对手撞倒在地,而又爬起来像狮子见到猎物一样疯狂的追赶,并第一个冲过终点,让观看者热血沸腾,欢呼不已,就连坐在一旁的哈罗德·亚伯拉罕也深深震撼,说,“我从来没有看过求胜意志如此旺盛的跑者,他跑起来像野兽一般,让我望之丧胆。”如此,在1923年伦敦比赛中哈罗德·亚伯拉罕忍不住扭头看了埃里克·利德尔而与金牌插身而过。
于是,哈罗德·亚伯拉罕在教练穆沙比尼指导下,为了提高两码而努力。从人称“加州炮弹”的查理派杜克、“纽约闪电”杰克森舒兹、埃里克·利德尔的分析,哈罗德·亚伯拉罕看到了进步的可能,那是源于内心对于成功的强烈渴望。像羽毛般轻盈的步子、高抬腿、测试、山里奔跑等都表现了哈罗德·亚伯拉罕的努力与追求。在这场锻炼自己的场景中,导演利用了互相交织的线索,将埃里克·利德尔锻炼的画面切入,形成一种奔跑的戏剧张力。当然,这些所有的努力,只为了冲击奥运会,在赛场上战胜对手,甚至超越自我。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运会上,哈罗德·亚伯拉罕打败了世界上最快的两名美国跑者,获得冠军,并最终成为英国体坛元老。而埃里克·利德尔以自己高抬着双腿、向后高昂着头、大张着嘴,并大幅度挥舞双臂的方式,摇摇晃晃冲过了400米的终点,不仅力压群雄,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欢呼,拥抱,呐喊,终于在这一刻定格,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于他们身上,像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牧羊少年寻到宝藏一样惊喜和迷恋。可是,这终点的辉煌,是一个人苦苦挣扎和默默奋斗后所获得的礼物。不管是埃里克·利德尔遭遇姐姐的阻力,要他管理教会,以及与信仰冲突不能在安息日决战奥运会等,还是哈罗德·亚伯拉罕比赛失败后一个人黯然销魂地坐在观看台苦苦冥思,都无疑是对一个人在追梦时窘态的最真实刻画。只是,阻力也好,绝望也罢,只要努力挣脱,只要奋力前行,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埃里克·利德尔获得了姐姐的支持,哈罗德·亚伯拉罕克服了重重阻力,一起站在了奥运会的金字塔尖。
当最后一个奔跑的镜头与第一个镜头重合,一切早已不言而喻。灰暗的天空、翻滚的大海、漫过双脚的海水,一群年轻人——哈罗德·亚伯拉罕、林西、史塔蒙——看着远方,尽情地奔跑,无拘无束。他们不恐海浪、不惧暴风,他们只是在沙滩上努力奔跑。奔跑,是青春岁月最美的方式,是青春活力的表现,是战胜死亡的年轻。记得早在2500多年前,古希腊的山崖上就刻着这样三句话:“如果你想健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是的,朋友,奔跑吧,不要停下你的脚步,也不要吝啬你的步伐,坚定的奔跑吧,就像随着影片中蓬勃气势的电子弦乐,随着以哈罗德·亚伯拉罕为首的二十几个身着白衣白裤、赤脚奋力奔跑者,奔向远方……
4 ) 《Chariots of Fire》 台词
Eric Liddell: I believe God made me for a purpose, but he also made me fast. And when I run I feel His pleasure.
埃里克.里达尔:我相信上帝为了某种目的创造了我,不过他同时也让我能跑的很快,我跑的时候能感觉到他的愉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re does the power come from to see the race to its end? From within."
– Eric Liddell (Ian Charleson)
Harold M. Abrahams: If I cant win, I wont run!
Sybil Gordon: If you dont run, you cant win.
哈罗德·亚伯拉罕:如果我不能赢,我不会跑!
西比尔.戈登:如果你不跑,你不会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arold M. Abrahams: Aubrey, Ive known the fear of losing but now I am almost too frightened to win.
哈罗德·亚伯拉罕:奥布里,我已经知道了输的恐惧,但是现在我几乎太害怕以至于不能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rd Birkenhead: Ah, Liddell! I was afraid you werent here.
Eric Liddell: Im afraid I am, sir.
伯肯黑德郡领主:啊哈,里达尔!我担心你来不了。
埃里克.里达尔:我的担心恰恰相反,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rd Birkenhead: Liddell, he is your future king, are you refusing to shake his hand? Does your arrogance extend that far?
Eric Liddell: My arrogance, sir, extends just as far as my conscience demands.
Lord Birkenhead: Fine, then lets hope that is wise enough to give you room to maneuver.
伯肯黑德郡领主:里达尔,他是你未来的国王,你在拒绝和他握手?你竟然如此傲慢自大?
埃里克.里达尔:先生,我的傲慢和我的良心一样大。
伯肯黑德郡领主:很好,让我们期望你的良心足够聪明,能给你腾出机动的空间。
5 ) 赐予我烈火般的力量
总是觉得自己能够徜徉在康河的柔波里,冥冥中和一部电影脱不了干系。
剑桥大学,一直存在于我遥远的梦境之中。那种遥远不只在于空间,更在于时间,中间隔了几个世纪的路程。宗教王权的阴云,学术思潮的厚重,都裹着历史的尘埃,渺小如我被隔绝在外,唯一的通路是书架上的那卷徐志摩,还有他热烈而又隐忍的爱情。这种隔绝使剑桥成为一道灵光,在我梦想中偶尔闪现。她成为我梦想中的梦想。
也许扯得太远了,该说到那部电影了。那天晚上我一无所知,只是照常去上戴维的电影选修课。戴维是我的大学外教,因共同热爱电影而成为好友。他义务每周开一堂电影选修课,放一部他认为值得一看的片子。那天放的电影名为《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据他介绍,是讲述两位年轻人为不同的信仰奔跑的故事。
黑暗中,故事开始。我的心剧烈地颤动了起来,那其中一位青年竟然是剑桥大学的新生!银幕上,他乘坐的老式出租车缓缓行驶过1919年剑桥古旧的街道。那是我第一次窥见剑桥的容貌。当时我并不知道,位于远景的那个尖顶建筑物就是国王学院标志性的礼拜堂。我更不知道,在那街道深处、木门背后,隐藏的是剑桥怎样的风神秀骨。我只是被吓住了,看着那些和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身着白领结礼服(White Tie),外披黑色长袍(Gown),面色凝重,端坐在烛光摇曳的厅堂里,聆听院长关于荣誉、忠诚、尊严和传统的宣讲。
我的肋下开始隐隐作痛,那里怀揣的正是一份剑桥大学申请人的推荐表格。电影里的剑桥距离我的世界那么遥远,每一张大理石般的面孔上都镶嵌着一个杰出的名字,而我,却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难道我真地也能够坐在他们坐过的长桌旁?这可能吗?
我以前从不相信,一部运动题材的电影竟可以拍得如此耐看,这是我这个缺乏运动细胞的人唯一钟爱的体育影片。苏格兰传教士埃里克•利迪尔,犹太青年哈罗德•亚伯拉罕,他们一个为了对上帝的爱,一个为了对世人歧视犹太民族的恨,都在拼命地奔跑着。然而当时在我脑海里翻腾的只是故事的其中一半——哈罗德身在的剑桥。看电影的两个小时里面,我都在斗争,要不要把推荐表交给戴维。那真是煎熬啊,我多么怕在他眼中看到一丝暗示我自不量力的嘲笑。当我终于还是红着脸把那张纸递了上去,抬起头来,看到的是戴维明亮而善意的眼睛。
“刚才哈罗德不是说了吗?有梦想就要有胆量去实现。”就是这句话,这个理解的目光,让我坚持去实现这个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临去英国前,戴维送给我的礼物,恰恰是这部《烈火战车》。
每天我都骑车经过剑桥那条古旧的街道,它和八十多年前相比几乎毫无差别,还是圣玛丽教堂,还是照在国王学院哥特式礼拜堂上的斜阳,还是街角那间叫Ryder & Amies、专卖长袍院徽的小店。只是学生们不必每天披着黑袍子满街走,学院也不再只是男生的天下,或艳丽或清秀的各色女学生在几十年间成了剑桥不可或缺的景致。
哈罗德和他的好友奥布里是在剑桥火车站结识的,两人因同是卡文基斯学院的学生而一起搭乘出租车。而前年的九月末,我和男友拖着两口沉重的箱子从伦敦搭长途汽车前来,舍不得花钱雇车,在Drammer大街上转了一个多小时,才搞清楚应该坐哪辆公共汽车可以到我的学院。那一天的狼狈辛苦完全遮盖了我去感受剑桥的心绪。而接踵而至的各等杂事更令人心烦意乱,我在最应该实现理想主义的象牙塔做着最现实的努力和挣扎,为了那一本本沉甸甸的原文著作,为了听懂老师和同学南腔北调的英语,为了买到更便宜的蔬菜和鸡蛋,为了在各种尝试中辨识自己应该沿着哪条路走下去。
从我的圣埃德蒙学院到系里,每天往复都要经过剑桥最著名的一串学院,圣约翰学院、圣三一学院、卡文基斯学院、国王学院、圣凯瑟琳学院,彼得学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心思琢磨街边的风景,只是在抱怨路怎么这样长,在祈祷千万不要下雨,在盘算不要忘记导师的约会、课后的功课。直到很久以后,有一次我经过这些学院,微风轻扬,我仰头望着学院大门上沉默不语的雕像,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何其幸福,每天都和这些古老的灵魂们擦肩而过。
圣三一学院是直到春天才去的。秋天里忙着适应生活,凄风苦雨的冬天又不忍心去,怕误解了她的本来面目。于是一直到日子一天天长起来,等一个有阳光的午后,终于悄悄推开那扇摇摇欲坠的木门,走进圣三一学院的回廊。84年前,哈罗德曾在这儿向七百年来无人成功的“三一短跑”提出挑战。按规定,挑战选手必须在正午12时钟响24下之前,绕庭奔跑一周,也就是要在43秒内跑完380码全程。他的这一举动引来观众无数,连院长都偷偷揭窗眺望。在一声高一声低的钟声中,哈罗德和他的朋友安德鲁•林赛爵士一道发足狂奔,竟然在钟响24下前率先冲过终点。全场沸腾了,欢呼、雀跃、香槟,人们把哈罗德像凯旋的英雄般高高举起。84年后,当我伫立在回廊的一角,在一个晴朗的午后,阳光乍现,宁静平和,我侧头细听,却也听不到钟声和欢呼,只有遥想,几十年前的热情。
夏天的时候,我到苏格兰毕业旅行。被我忽略的这部电影的另一半,终于缓缓向我打开其神秘高远的面纱。漫步在大不列颠岛国的最北端、苏格兰广袤的高地上,天压得很低,几乎与大地相连,绿色高原旷寞无人,冰冷沉静的北海就在脚下波涛暗涌。我忽然间懂得了《烈火战车》中的埃里克。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孕育出埃里克这样深沉宁静的大爱啊。
埃里克是苏格兰的短跑英雄,被誉为“苏格兰飞人”。他和哈罗德的奔跑拥有迥然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哈罗德的目标是击败所有对手,是为了雪耻和荣誉。因此他赛跑时面目严肃得近乎狰狞,两道粗壮的眉毛扭结在一起,令人畏惧。而埃里克则是怀着对上帝无限的崇敬与爱在奔跑。他为的是超越自我的极限。所以他的眼中没有对手,只有上帝创造的天与地。他在赛跑时总是面露微笑,脸上笼罩着神圣的光芒,仿佛他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不是源于自身、而是来自上帝的恩泽。他人在高地上飞奔,洁白无瑕的灵魂则在空中飞升,而我的心也跟着变得澄清洁净。
即使是在与法国的对抗赛上被对手恶意撞出跑道,埃里克也没有丧失勇气。在观众的一片叹息声中,这位短跑飞人竟然一跃而起,乘风追赶,第一个冲过了终点。他有如神助的爆发力震撼了银幕前的我,震撼了银幕上的观众,也震撼了观众席上的哈罗德。两位男主人公颇有些棋逢对手、英雄相惜的味道,但埃里克似乎站立在更高的位置,哈罗德不得不仰视关注。在两人唯一的一次较量中,从来不败的哈罗德竟然输给了埃里克。哈罗德执著的毕竟还是人力之争,而埃里克眼睛里闪耀的是上帝投下的光辉。
埃里克和哈罗德同时入围1924年巴黎奥运会,这是两位青年灵魂斗争的最高潮。哈罗德面对的是同自身的斗争。他不顾一切,付出全部,把速度提至极限,就是为了追求这至高无上的荣誉。当荣誉已近在咫尺,他深深恐惧如果这努力仍然不够,自己将再无力缩短哪怕一秒钟,那么面临的将是最可羞耻的失败。而埃里克则为了维护上帝的尊严而战。他参加的百米短跑被安排在安息日举行,这是和《圣经》教义两相冲突的。经过痛苦的挣扎,他坚决拒绝在周日参赛。国家的利益、个人的荣耀,全都不能动摇他对上帝的忠诚。最终,还是他们的朋友安德鲁慷慨让出自己在400米赛跑决赛中的位置,由埃里克顶替。
导演用了重墨渲染100米短跑比赛前的紧张气氛。哈罗德和其他参赛选手默默更衣,神情肃穆。他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短跑运动员,然而每个人脸上都泄露了内心的恐惧和怀疑。我想,当我把申请剑桥的推荐表交给戴维时,一定也是这样的神情。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有一样东西你太想得到,但是否有勇气、有胆识去摘取,便要看是否能够战胜这内心的恐惧。教练萨姆放在行囊里的一封信拯救了哈罗德。他戴上萨姆送他的项链,目光变得坚定如炬,像一只大鸟那样张开双臂,胸膛第一个顶过终点线。
如果说,哈罗德的比赛是一场心灵的较量,那么埃里克的最后一战则是一幕庄严的仪式。400米并非埃里克的专长,但对于一个为上帝而跑的人来说,他没有疑虑和恐惧,平和地同每位参赛队员握手。全场散发着柔和的欢乐,不论是观众还是我,没有人怀疑埃里克最后的胜利。冲刺的时候,埃里克竟然扬起头颅,仰望苍穹蓝天,露出虔诚而灿烂的笑容,默念着赞美上帝的诗句,仿佛正沐浴着上帝之光,享受着人世最高的恩赐。这是最美的镜头,那一刻我热泪满盈。
最终哈罗德获得奥运会男子100米短跑冠军,埃里克则打破了男子400米跑的世界记录。跑步原来可以是这样美,哈罗德神色威严,古希腊雕塑般的面孔犹如天神,埃里克笑容沁人心脾,恬淡光洁的脸庞仿若天使。
有评论说这部影片表现了竞争精神和体育信念,我却觉得并不止于此。哈罗德和埃里克最动人心弦的魅力在于信仰。哈罗德相信自己生而与众生平等,埃里克相信上帝赐予仁爱与力量。只有心怀坚定的信仰,才能够无惧无畏,才会有力量与胆识,成为伟大的勇士。
那么我的信仰呢?我相信超越知识、学术和时间的永恒之美,这使我终于抵达了剑桥的彼岸。
每当我感到迷茫、需要汲取力量的时候,就会重温一篇这部电影。
6 ) 火的战车-来自内心的荣誉与理想
体育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暂的时间把人生以游戏的方式给你演绎一遍,有始有终,让你懂得怎么奋斗,怎么处理和队友、对手的关系,怎么去制胜,怎么输得起,怎么在逆境中奋起。更重要的是,体育最真实、直观地模仿着生活中的竞争。
两个年轻人,一个为了对抗对犹太人的歧视,一个为了从属自己内心的信仰,报答上帝给予自己的跑步天赋-"让上帝高兴".选择了一场为了荣誉的战斗.绅士精神的落日余辉照亮了最后一个古典时代的长长背影.
胜利后是姑娘对你的一个吻,是和教练的一醉方休,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次祭奠!"和你爱的人过你该过的日子"."去中国继续传教".这就是他们赢得荣誉后选择地对生活回归的方式.
人是历史的人质,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过去时代总是成为我们的一个可以任意把玩的盆景.我们对过去的召唤是寻求一种超越的勇气,超越这个时代的束缚,寻找我们真正的生存诉求,那种内心欲望的,事物本质的纯化.火就是胜利,就是荣誉.那个时代的冠军后面没有赞助商,没有广告商,在体育场上没有商业资本的入侵所以可以更明白的看到那种体育精神."运动能塑造人的性格,培养人的勇气,忠诚和领导才能,还有最重要的,无懈可击的精神和忠实,协作和责任感".从大不列颠到美利坚,三百年来,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可否认地主导着我们的世界.而他们的精神源头又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他们的教育中,体育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希腊人的体育,当然是以奥林匹克为标志。参加竞技的人,是各城邦的公民。他们首先是业余选手,即使拿了冠军,也是公民的普通一分子。观众与运动员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于是体育人人都可以参与,成了培养公民品格的手段。希腊人理想中的公民,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勇武而不粗野,文雅而不柔弱。而诗与体育,培养着这人性中的两极。因此这两种教育的平衡,造就了心智与体格健全的公民。换句话说,体育是人发展自身人格的基本手段。(薛涌)"体育精神顺应这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所以当我们被扣上"东亚病夫'帽子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自身意识的弱点.中国古代仕大夫好清谈,文,史,哲皆书斋学问,不如社会学经济学需大量实证统计.中国的精英便多半成为文化之精英.遗留到目前便是重智育,轻体育,轻社会服务意识.根本的是主静弃动."心静自然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静制动"根上是一种道家思想在士人笔端的自然流露.毛泽东和鲁迅都可以看作是中国读书人中的异端,他的成功不可或缺的是他身上不断运动.顽强奋斗,克服"抵抗"的性格.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体全则而知识之事以全."在其给友人的信中指出"身体弱就只有读书人.要矫正这弊病个人方面须养成工读并行的习惯,至少也要养成读书与游戏并行的习惯."
所以,亚伯拉汉把他对自身责任和荣誉的体现都承载在跑步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影片的推进来自于两人对比赛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小见大的话,实则是对人生真谛的追寻.爱里克与亚伯拉汉不同,他更有天赋,作为传教士,信仰是他前进的动力,也是他现实生活的"障碍".安息日的问题是对他的信仰的一次挑战,看似幸运与偶然的调换实则在于他对上帝的忠诚,所以爱里克的问题是"人与神"的对话.亚伯拉汉的问题是他人与自身的问题,是"人与人"的对话,来自社会与他人的种族歧视是妨碍他进入英国上层社会和赢得尊重的原因,这是他开始的看法.也是支持他义无返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动力.真正的转折来源于决赛前的怯场.这是他的目光从他人转向自身的分界.比赛的终极意义是一个人超越自己,种族歧视也许只是自身软弱的借口.从两位剑桥校长举杯庆祝亚伯拉汉的胜利再回想他们之前与他的那场交锋,发现并不是他们陈腐而是亚伯拉汉的不成熟.
比赛是一次瞬间的绽放,不是生活的目的.但是我们能从它们身上寻找到可以让我们后辈祭奠的记忆.他能给我们好好活下去的勇气,找到自己的尊严.
因为奥运会开幕式上豆豆爵爷的乱入,跑去补了这个老片。看得我也好想跑出门去飞奔~比起总惦记自己犹太身份的苦大仇深主角一号,和虔诚的基督徒灵魂奔跑者主角二号,最让人着迷的还是潇洒不羁的阔少男配角啊,甩着飘逸的金发在自家的超大花园用斟满香槟的酒杯练跨栏,帅气地夺得一枚跨栏银牌~好萌
【又名:圣教徒李杜的奥运传教路或者犹太人亚伯拉罕的奥运自我证明路。】电影有点冗长和烦闷,平铺直叙的介绍过多,没有好好酝酿电影本身的节奏,但是比赛时候的慢镜头确实精彩。一个好的故事,还有完美的背景音乐。PS:中国3名网球选手参加了这届奥运会,预赛即被淘汰,这是中国人首次出现在奥运会。
重温这部经典的英国励志电影,仍然被感动,这是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为了尊严,一个为了信仰,这也是关于人性的故事,坚持你相信的,并取得成功!。。电影背后的故事更心酸,真实中的男主角死在天津的战俘营。
那个年代的体育太美了。没有商业只有荣誉和兴趣的年代,体育给不同的人都提供了到达目的地的机会,他们有机会展示超越自我的精神来感动他人。亚伯拉罕反驳校领导时说,“你们只想要轻而易举的胜利”,真正的体育精神绝不会这么腐朽,它就长存在伟大的自我之中。
第五颗心给憨豆~跑步或是急速运动的场面,用慢镜头加上适当的音乐看起来太有感觉了!!其中还有些配乐听起来像恐怖片中的。。
回味那曾经与健步形影不离的信仰!作为体育电影本片立意高远,对体育精神的诠释深得偶滴认同,但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略显简朴,精彩有限
看来讲英国皇室的电影,都比较容易获得奥斯卡奖,我也有点同意这是最索然无味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不过主题音乐真是激动人心。
憨豆跑得不错!
奥运会此片一战成名啊
因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我知道了这部电影,一部198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因为这部电影,我知道这个陌生的名字埃里克里德;他在获得奥运冠军后,回到了出生地中国传教,并且最后死在当时潍坊的日军集中营,本片只讲诉了奥运的那部分,期待有一天他传奇的一生都能被拍成电影
庸人与天才的鸿沟,贵族与平民的对立,对手之间的惺惺相惜,均表现得鲜活生动;大英帝国的傲慢与偏见,黑法国人不遗余力;配乐好燃,开场海滩场景经典,越过恐惧的刀锋,在奔跑中享受满足的喜悦,和上帝召唤的声音。
一个在剑桥的犹太寻找尊严的犹太学生,一个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传教士遵循着自己的信仰
好巧,下载的4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巴顿将军》和《猎鹿人》刚好都是战争片,而《洛奇》和《烈火战车》刚好都是体育片。—— 记得在看《恋爱假期》时,杰克·布莱克饰演的配乐师在音像店和凯特·温斯莱特聊电影时就拿着《烈火战车》的光碟情不自禁地哼唱主旋律<Chariots Of Fire (the Main Theme)>?……
一边励志,一边说教,角色演技平庸,编剧有问题
片中这群一战后的年轻人,他们都努力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生活,有着自己的信仰目标和绅士般的行为准则。即使他们一开始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但活着活着人生阅历就会让他们活明白,变得豁达,懂得人生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范吉利斯的电影原声太神奇了,总有一种冥冥之中听过的神奇感觉。★★★★
奥斯卡最佳,80年代初低迷不振英国影坛的一注强心剂。因伦敦奥运找出来从头看,看完发现也就首尾海滩奔跑最好...其余就比较拖沓无聊了。Vangelis的配乐依旧激动人心,电影用到开幕式上还是很贴切的,现代奥林匹克的原始精神力量已经消失殆尽了。
为上帝奔跑的人 永远有最永恒的动力~ 因为西方从未出现人与上帝同一的情况 所以需要一直一直奔跑下去 直到永远
人家的学生上了剑桥牛津再去参加奥运,我们的运动员参加完奥运回来读清华北大
运动就是为信仰和荣誉而战,可惜这部片拍不出激动人心。纯当捧Mr.bean场吧
主演里怎么没憨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