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夏天,我和我当时最好的朋友接了吻。
具体发生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
但我猜是我主动的。
因为那个暑假前,他一直在和我谈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谈硬科幻和哲学,我当时还不知道男人沉迷某样东西时,总会散发不一样的魅力。
他是个农村孩子,家境不好,用情又深沉。
我们的相识就是文艺青年的聚首,原本是一群人,渐渐的只剩我和他。
一起看电影,一起散步,聊人生谈理想,彼此好友而居了快三年。一路走来有很多闲言碎语,我都置若罔闻,我最孤立无援被学校同学排挤时,身边也只有他。
但,亲完之后,我很快就后悔了。
虽然变成男女朋友后和之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还是一起玩耍,聊读书的观点,散步到深夜。
可是我知道,这一切是不会有结果的,我心里装着更大的世界,而他只想守着一方土地,安度人生。
之后的故事充满了我们那个年龄不该有的残忍,我无法正确的拒绝他,只好从此躲着他。
他以邮件书信挽留,字字皆是少年泪。
之后我终于与他见了面,然后当面残忍的拒绝了他。
很快到了毕业,我果然去了更广大的世界,他依旧窝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最后一次联系,是我人在异国他乡,夜里突然梦见他的惨死,从邮箱里翻出昔年书信,顿觉感慨万千,于是生平第一次回复了他的那些邮件。
他很冷淡的回信,请我删了那些信,然后不要再和他联系了。
那些少年轻狂,自以为伤得够深,就会在别人心上留下足迹的想法,顿时显得荒唐可笑。
人类的忘性很大,唯有身边实实在在爱着的人才会一直存着心里。毕竟谁也不能活在过去之中。
我是那个先走开的人,自然没有资格要求别人记住什么。只是遗憾那年夏天幼稚的自己,混淆了爱与喜欢的区别,也弄丢了一个本该天长日久的好友。
所幸的是,虽然当时很痛,但他之后很快走出阴霾,找到自己的真爱,一切顺遂。
2021年的秋天,阿西莫夫的《基地》拍成了剧。
我突然想起那个夏天他和我聊阿西莫夫时,我说这样出名的书怎么还没拍成电影?
他答:视觉技术呈现能力还不够吧。
十多年过去了,技术有了,剧有了,只是这剧,早不是那年夏天,少年对我说的那个故事了。
———分割线———
鉴于有人觉得影评并没有评,我再多说两句。
我能理解这剧一开分就断崖式下跌的原因,多半是原著党们不能原谅apple TV对阿西莫夫老爷子经典作品的魔改。
我也整理了截止第二集剧情与原著的出入:
1.多尼克博士变成个天才少女
2.她还和谢顿博士的助手好上了
3.为了表现帝国的残忍和制作工艺的炫技,增加了天塔被两个恐怖分子袭击的情节,帝王们震怒后直接灭掉两个似乎涉事的星球泄愤
4.女主在飞往端点星路上,被助手送出船舱,看样子剧情是不打算让主角好好抵达端点星了。
原著党的感觉大概就是:满心欢喜的打开电视要看《甄嬛传》,结果主演是个黑人男性。你地铁老人问号脸的问,这人SEI啊?他说他就是甄嬛本嬛。剧情还是那个些推进,只是怎么看都有点别扭。
个人盲猜剧情主线主线走向是基地原著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的故事。由于原著一二部中间有五十年的时间差没有具体说明这个时间段中发生了什么,因此可以被apple TV演绎的空间就很大了,加上他们认真的塑造了帝国统治阶级的样貌细节,因为不是背景壁花,而是主线大反派。
所以与其抱定原著,不如撇开原著看剧,就当它是个新剧,也还是不至于口碑断崖式下跌太多。
毕竟制作工艺没毛病,场面宏大,视觉感人,剧情紧凑也没太多废话,唯独增加的除了为了拉大故事架构,用双时间线叙事,而另外一侧的叙事故事目前还很干巴,穿插体验也不好,反而有种为了增加观看难度而故意拆碎剪辑的感觉。
除了与原著不同外,没太多槽点,也算是个值得8分的美剧吧
当然,各花入各眼,原著党们的心情我懂,但和恋爱一样,时过境迁多说无益,不如换个角度看剧,可能反而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1:哈里应该是真死了,这也在哈里的计划当中。因为如果谢顿计划失去神格就会产生分歧
2:锐奇只怕跟原著一样 带着革命色彩
3:女主的去向应该和第二基地有关
4:从预告来看哈定市长和端点星殖民故事也会重点水时长
5:有螺必有第二基地,有那么一丝可能牵扯出盖亚
6:螺和大帝不可能共存
7:一切都在丹妮尔掌控之中
8:不会按史诗纪元拍摄
暴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
我实在无法接受哈定市长拿起枪突突突,基地本来就是兵不血刃猥琐发育的,这直接就搞那么大怎么收尾 完全看不懂了
再这样下去这部剧唯一的卖点就是右转原作了
苹果版基地的问题不在性转、黑人演员、床戏太多。我不是种族主义者,我相当支持女权运动,对于好莱坞影视化改编时为顾及娱乐性和视觉吸引力在剧情上做较大幅度的改编也持很宽容的态度,问题出在更深的层面上。
好莱坞出品中越来越多女性、少数族裔、LGBTQ群体因应的是美国社会中声量越来越大、作为文化战争中一方的自由派意识形态,这点众所周知,在上述比较容易辨认的表象外,剧作的母题和架构是更本质的被浸染的部分。自由派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个体意志和个人权利的无限扩张,这种扩张之中是没有“自然”和“客观限制”的存在的,或者说这些是要被也必然被克服的东西。遵循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好莱坞出品之中,最重要的是表现主角的自由意志——一种个体性对于必然性的超越,从而伸张“人有不受限制地成为自己的权利”这一信念(当然在具体的剧情层面上往往只有主角有这种权利,配角工具人们是无所谓的)。
因为这一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好莱坞中司空见惯的一种文化气候,作为一个具有明显传承性的圈子,一批批的好莱坞工作者在教育、混圈子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被它影响,制造符合这一意识形态的产品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行活。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视听产品总是有那么几分相似的气息。《基地》影视化改编的难题在于《基地》的主旨实际上是与自由派意识形态相悖的,这部诞生时间远在60年代反文化运动之前的作品之主旨乃是“自然的铁律”。心理史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但却有着数学的形式。阿西莫夫通过这种设定将研究人类社会这一即使是当下社会科学愈来愈发达的情况下依然很大程度上属于诠释和解释学范畴的行为上升为科学,从而将社会也置于自然的铁律之下,人类的世界不再是自然以外的东西,而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其中的情绪是对理性终能认识包含人类社会在内的自然的铁律,服膺于它,进而利用它的一种高尚的尊崇——注意,是利用,不是改变,更不是颠覆——而不是个体自由与权利的无限扩张。基地的宇宙里,个体奋斗翻起的浪花不改背后统治一切的铁律,只有智慧而谦卑——对真理的谦卑——的人能窥见历史的奥秘,并聪明地在有限的地方施加一点小小的力量,不违背铁律的前提下让历史稍微偏转一点方向。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不是神圣而无界限的,“我们都是历史的工具”。而这种气质,和好莱坞流水线上做惯行活的影视工作者们习惯表达的东西相差如此之远,他们只能魔改,大幅魔改。瑞奇和盖尔的爱情、瑞奇刺杀谢顿、哈定设定为超能力者、哈定否认“暴力是无能者最后庇护所”、克里昂大帝不断自我克隆引出的谢顿的葡萄比喻、新主教回归原始教义背后对自我克隆的大帝无个体性的批判,这些魔改点都是为了扩张个体的意志,强调个人无上的价值,将基地剧集重新变为当下自由派意识形态下的个体神话。这才是苹果的基地对原著精神的最大背离。从这个意义上,本剧可称为当代美国思想气候的一个投影,映射出现在这个美国和当年那个刚刚赢得二战的美国是多么的不同。
============== 以下是不友善部分 =================
所以就像我上面所说的,苹果版基地至多只是顺应当下意识形态的一部行活之作。短评里某位激动地宣称开启下个十年的那位大概是非常嗜好消费这个意识形态的话术。当下的自由派意识形态是自由主义传统从70年代开始一波变异的产物,具体可见liberal一词含义的流变,英语世界相关的文章已经很多了,这里不赘述。这波变异的一个显著后果是他的推手们批量地创造出一系列的话术、文化产品去推广这一意识形态。然而这些东西实际是零碎而不成体系的,具有煽动力而经不起推敲的。比如自由派们爱喊的各种口号,好莱坞大片里宣扬的止于粗浅情绪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因为只是宣传话术,所以它们和真正严肃的自由主义思想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也不要指望嗜好消费这类话术的人对自由有什么真正严肃的思考。认为苹果版基地能“开启下一个十年”的人,这欣赏水平和思考水平可真是没眼看。
《基地》这部电视剧终于看完了,实在讲剧情不难看,虽然故事胡鸡儿扯但是就是会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让人看下去(当然并不包括片中任何秀恩爱场景),这部美剧撰写的同人文实在让我忍不住拿起键盘...按直觉说两句。
不适合任何原著党观看。
因为电视剧根本没有按原著拍摄。刚看第一集顶多觉得改编幅度有点大。后来看到盖尔和谢顿在飞船上时,我自我安慰编剧居然下了那么一大盘棋啊,把银河帝国第二本第三本的故事都涵盖上了,但看到故事结尾盖尔和哈定双目对视母女泪汪汪时我握紧了拳头...这第二部讲的是哈定的奇幻漂流吗?编剧知不知道盖尔和哈定的时代超了多少年?如果编剧在下一步大棋真的麻烦不要用基地试刀,我敢说阿西莫夫本人来到2021年都猜不透故事下一集要讲什么。
选角失败
作为原著党,无法接受盖尔、哈定、丹莫刺尔全是女性的设定,首先这三个人跟女性一毛钱都没关系,盖尔一个用来介绍川陀和谢顿计划的功能性角色变成了主角之一,从头到尾哭哭闹闹,看到简直都犯恶心;哈定从市长成了荒野猎人,看起来勇敢坚毅,最终也就是被反派女拉着满宇宙到处跑,最后找谢顿解决一下问题就行了。丹莫刺尔的出现简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个完全和主线没关系的角色,存在感就是在大帝旁边楚楚可怜,时不时的扭几个人的脑袋,在卧室里发泄自己脆弱的情绪,这跟谢顿前传里那个神一样无所不在的首相完全不符。
不过想想如果盖尔和哈定不是女性的话,也就不会出现结局母女泪汪汪的场景了,不过,你们开心就好。
主创水平不够
其实我们都知道,电视剧的主创不管在水平上和资金支持上都是低电影一个档次的,所以端点星拍成了荒野求生,100亿人口的川陀拍成科幻摄影棚的感觉我们都还算理解。但水平高的导演是能抓住细节,让你觉得你的确置身于银河帝国的世界中,很遗憾基地做不到此点。
基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拍,书中盖尔的川陀第一印象是一个外表极其繁华,甚至天空都可以被电子仪器笼罩的科幻世界,但其内核又是一个保守的中央集权的星球,即使星球上有如此庞大的人口也摆脱不了被皇权压制的命运。虽然是帝国的中心,但早已疲惫不堪。如此复杂的背景,不是所有人都能讲好。
对于如此宏大的背景主创是怎么做的呢?有关天空的设定都是用嘴说出来,盖尔从进入川陀后非常长的时间没有见过天空这么好的细节也不讲。谢顿受审的时候直接让我穿越到权力的游戏,一帮人在土房子里玩过家家吗,黄昏穿的那是中世纪的衣服,那白昼大帝穿的铠甲是啥,奥特曼装备吗?好的主创应该知道让观众如何一步步进入银河帝国的世界中,而不是用这种不恰当的细节让人出戏,皇宫的中世纪氛围和后面太空穿梭实在让人感觉不在一个世界一样。
而且很不幸的是同期上映了一部《沙丘》,虽然我没有看过沙丘原著,但看完2个半小时你很难不注意到沙子被风吹过的沙沙声、沙虫沉默又令人恐惧的形象,这可比故事简介里面家族斗争要形象的多,沙丘里的厄拉克斯星,沙漠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又是令人畏惧的环境。这些描写都是通过细节描写慢慢地呈现到观众地眼前。
而到了基地里面,除了大帝的形象印象深刻(by the way与小说无关),其他几条故事线就基本上是讲完故事拉倒的状态,谁谁谁又死了,那里又反转了。故事中看不出谢顿料事如神的感觉,不就是把自己备份了出来吹几句牛逼吗?丹莫刺尔不是无所不知的首相,而是天天关心主子吃好睡好生不生气的女仆,忙着在后面擦屁股。哈定和盖尔...算了前面讲过了。你基本感受不到这些人物有什么魅力可言,也不知道他们在那个时代中做出了什么勇敢的举动。
更奇怪的是贯穿书本帝国7部曲的心理史学,在电视剧中仿佛跟没有一样。感觉主角也就要打嘴炮的时候拿出来提一下,你也很难感受到第一次危机的解决是心理史学的作用,这分明不是谢顿吹几句牛逼就化解了吗?如果基地的故事没有让观众有一个新世界的经济、技术、政治进程的演变,这剧是拍了干嘛呢?
也就大帝的故事线很好看,是十分出色的改编,特别是第8集的放空。从这条故事线其实才能理解为什么帝国会衰败,顽固不变的统治终将迎来结局,但是丹莫刺尔修改基因的举动是不是也是个人行为影响历史进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丹莫刺尔的举动,谢顿的心理史学预言还能有功效吗?但是多说无益,本来故事中本来就没有丹莫刺尔...
逻辑问题
哈定从飞船上醒过来第一件事不应该是宰了女反派吗?感情让这大姐疯跑了一圈,表面灭天灭地,结果最后趁别人走神把人射穿了?这欺负老同志啊?
谢顿结局的发言很迷惑,100多年的种族冲突,一句这是帝国的阴谋,两大种族就化干戈为玉帛,我怀疑谢顿是不是也有心理控制?
其实登录无敌战舰时哈定她男朋友飞出去的那一刻也觉得很突兀,基本可以断定男友没死,结果最后确实成了一个伏笔。另外无敌战舰不是有防御功能吗,他们种族的飞船怎么能接上他呢?明明安娜克里昂的飞船都没法接近的啊?
后续进展
完全没有头绪,说实话哪一部改编电影我都会找出原著和影视改编的不同之处,但基地这部美剧我觉得只能找与原著的相同之处,因为不同点已经多到没办法罗列。但可以谈谈几个想法:
哈定和盖尔将创建第二基地,因为这是剧集中唯二显明了_______的能力的角色,哈定加入盖尔的话我觉得盖尔应该不会黑化了。
骡应该另有其人,并且在第二部登场,虽然按照书的进度明显骡离着还远,但是既然剧集决定让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平行拍摄了那这种机会就大大增加。虽然翻来覆去的想也不知道美剧到哪个进度了...明显第一次危机的故事剧情都完全不一样了...
大帝线预计会在第二部结束,毕竟黎明的基因全部修改,白昼兄没有传承,估计最后就是自爆。
至于第二次危机...真的会拍吗?哈定都去母女相见了,究竟还要咋拍?
至于可能会有人问我,既然这么烂为什么还要看下去?我的回答是:
因为它是基地啊,我们都想看看这部科幻经典之作的改编是什么样的。
谢顿在上,马洛找个男性演吧。
这部披着“基地”外皮的魔改神剧,不配挂有阿西莫夫的名号。
利益相关:《银河帝国》系列爱好者,阿西莫夫作品爱好者,手中持有阿西莫夫相关出版物二十余本,包括中日英三语,英文原版与日文版均为美亚、日亚正版购入。
本篇文章将不会针对特定(被魔改)角色的性别或种族进行批判及攻击,编剧及casting负责人大手一挥敷衍安排的乱七八糟选角完全不是本剧最恶心之处,借题发挥批评zzzq而忽视了核心问题——整体剧情的拉跨魔改度也大可不必。
时值黄金时代科幻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诞辰100周年、逝世三十余年,苹果TV就像他们受到欧盟限制令依旧不停止贩售昂贵易损的专属数据线一般,献上了一份十分有资本家气派的礼物:又一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魔改影视剧。
是的,阿西莫夫作品遭极其离谱的删改与阔斧包装改编并不是头一遭。早在二十一世纪初,银河帝国宇宙“机器人系列”经典作品《我,机器人》就被套了个名号搬上荧幕,是为部分好莱坞特效爆米花电影爱好者熟悉的《机械公敌》。巧合的是,这部电影除了引用阿西莫夫提出的经典设定“机器人三定律”外,与本剧相同,所有给读者曾留下深刻印象的原著角色都只被借了个名字,改成了完全无足轻重、毫无人格魅力可言的花瓶工具人,比如说原作中明晰利落的女科学家苏珊凯文博士,在该电影中可以说只是一个接电话小妹。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没看过原著/对原著没有多深刻印象,改就改了呗,剧本还能有彻底不改的?
确实,但前提是,这种改编能够呈现更好的效果,或者说起码不要更差(或者说,不要展现对角色的恶意)。但本剧并没有做到。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与作者同样在科幻界大名鼎鼎的哈里•谢顿,即使是没看过书的人也可能听说过“心理史学”这一名词,大多数读者是在《基地》三部曲即基地本传了解他,说实话,大概不会有多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只是一个提出理论、早早退场(偶尔诈尸)的老头子而已,符号效果大于共情效果。
但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位睿智的学者谢顿也曾有年轻的时代,有着自己的一段冒险,他有爱人和家庭,比起一个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名字更像一位科幻故事的主角。年轻谢顿的传奇故事在阿西莫夫于七十年代(本篇出版三十年后)撰写的《基地前传》系列中所描绘,为阿西莫夫巅峰之作其一,各类叙事技巧、科幻点子设定、剧情亮点反转登峰造极的一部佳作。
前传给了谢顿一个人生,让他成为有血有肉的人。
而本剧的编剧做了什么?让他在原著中一手抚养大,羁绊极深的养子芮奇,亲手射杀了他。
这个改编离谱到了什么地步呢,就好像哪国翻拍了西游记,然后让孙悟空为了某个女妖精亲手杀了唐僧。
离谱之处远远不止于此。谢顿的妻子,勇敢强悍的女历史学家铎丝直接被删除(这里应该感谢编剧,起码没有让又一个角色被毁),谢顿的整个家庭后代(包括引出原著重要后续剧情的孙女)全部消失。本来毫无戏份的克里昂大帝被强行加戏,而可以说是全作灵魂人物的首相丹莫刺尔(机•丹尼尔)不仅被性转还被完全花瓶化。
改编不是乱编。
改编应该是在原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新的观念和符合影视剧节奏的剧情调整,尽可能发挥原著剧本+多媒体演绎形式的亮点,为观众呈现有足够看点、深度的视听体验。是《银翼杀手》,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是《使女的故事》和《沙丘》,唯独不是这部「基地」。
修改性别、种族与否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大热英剧《好兆头》也进行了种族和性别的修改,原著为男性的别西卜在剧中是女性、天启四骑士其一则由非裔演员出演。这些改动,都没有影响最重要的主线剧情,亚兹拉菲尔和克罗利没有内讧也没有突然天降一个陌生老婆直播做爱,整部剧依旧受到全世界观众的欢迎。
最后,送给只想看满屏特效经费炸裂不在乎剧情弱智与否的人——
其实您还不如下个AE素材库循环播放一整天,包满足包享受。
p.s. 如果您耐着性子看到了本文最后,那么如果有空的话去阅读一下原著《银河帝国》系列吧!看过基地三部曲的也不用急着离开,基地的前传和后传也都是十分有趣、经典的作品,不要错过。
谢顿有一句话说他本来以为自己会留在川坨,这是计划好的也是原著小说里原先的剧情。但剧里因为一次恐袭,他踏上了前往端点星的飞船,这是一件计划外的事情。那么如果哈里谢顿抵达端点星会发生什么事?
这里我们必须回忆一下原著里关于心理史学的有名的悖论——知道未来的人越多则准确率越低。在元光体测算的基地未来中,也没有心理史学家的位置。所以如果谢顿抵达端点星,基地和银河系的未来将会完全改变,也许不会有三万年的黑暗蛮荒时代,但至少不是最优的选择。
于是,我们在剧中看到谢顿一直在回避会议,一直置身事外,和人郑重的握手道别,然后穿上那件墨迹没有清洗干净却依然要穿上的白色衬衣——迎接自己的死亡。
没错,谢顿的死亡应该在他自己的设计中,他明白自己不能去端点星,不能直接参与基地的运作,只能通过穹窿中预存的影像,一切才能按部就班的继续下去。我要表达的是,在芮齐杀谢顿这个“大槽点”上,编剧没那么蠢。这个设计在今后的剧情中,应该会通过闪回或者穿插剧情表达出来。
在原著中本来就没什么存在感的盖尔,在影视中性转并能力增强。能力增强也是芮齐杀谢顿之后把她送进逃生舱的原因。谢顿说她超过了他的预期,但在飞船上她说她发现了元光体拼图中缺少了几块,并觉得自己能完善才是芮齐宁愿让她在逃生舱里到宇宙中漫无目的的流亡也不愿意她继续呆在飞船上。
那几块缺失的拼图,应该就是被隐藏起来的第二基地。
在原著中,第二基地的秘密就是头等大事。为了保证第二基地不被曝光,以确保谢顿计划,盖尔成了飞船上第二个不能继续抵达端点星的人。谢顿或者第二基地人(猜测)甚至是芮齐本身的使命要求他杀掉盖尔。
综合上述,芮齐杀谢顿这件事槽点并没有那么大。他可能一直在执行谢顿的命令。只是在最后的时候想让和他有一腿的盖尔活才显得有点狼狈不堪。
看完三集,作为一个热爱原著前五本的人,需要承受很大的不适感。但只要想明白这系列小说改编的难度,忍一忍强烈的先入为主的不满情绪,这部剧也许也没那么糟糕。也有不少亮点。
这部剧改编的最大难点,个人认为是漫长的时间线。如果完全依照原著,故事与故事就会严重割裂,像是单元剧一样(并且是不停更换主角的单元剧)观者的感情无法追随着剧中的人物进入完整的连续性的情感中。
剧中对大帝克隆人的设定我就觉得非常妙,它一方面给予帝国停滞不前走向衰落以一个表象,又给了观众一个熟悉的点,哪怕时间线如何漫长,都得以贯穿整个整个故事。同样身为这个点的还有丹莫刺尔,它的性转我倒觉得无所谓,机器人嘛。但它整个弱化了,显然编剧没有想铺陈得那么漫长,用来引出机器人篇章。
我还觉得,盖儿也是这样的一个点。个人认为,这部剧的正主是哈定,这也是小说本来的主角之一,第一季接下来的故事肯定会在基地展开,以基地早期艰难的发展求存为主要背景。盖儿可能要到结束的时候才会出现,成为引出下一个故事的“点”。
—————
也说一下槽点。1:哈定我倒是不在乎是男是女,但是这样一个性格设定让她去做一个“守护者”成为市长,实在有点儿戏。2:在第三集最后出现的入侵者,科技倒退在原著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背景,但坐宇宙飞船来拿弓箭射击也实在太过头了点,最后是不是得拿石头互扔了?
———
好吧,改二星。
第八集剧透并篡改第二基地的存在实属不智。因为它事关第三部骡篇章的关键剧情,就这么跟旁边一样念出来,实在让人蛋疼;另外盖尔跟谢顿出来这么几集,就为了一点解释,然后又消失,对剧情没有任何推进,还搞了一个大剧透,还不如直接字幕打出来的好,而且还和哈定的闪回冲突,这样就更解释不了这段剧情存在的意义。而且谢顿“不想死”的对话和设计自己死亡的情节也冲突得厉害。
跟隔壁《沙丘》比起来,尤其是后面这几集,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群星在上,谢顿在上盖尔·多尼克性转,塞佛·哈定性转,伊图·丹莫刺尔性转,克里昂是克隆人,谢顿不留在川陀搞第二基地,去端点星,芮奇和多尼克谈恋爱,又杀死谢顿,这部剧,你也配叫《基地》?条条大路通川陀,群星尽头,此之谓也艾萨克·阿西莫夫克里昂大帝一世伊图·丹莫刺尔哈里·谢顿切特·夫铭铎丝·凡纳比里雨果·阿玛瑞尔芮奇·谢顿婉达·谢顿塞佛·哈定侯伯·马洛贝泰·达瑞尔骡史铁亭·帕佛艾嘉蒂娅·达瑞尔葛兰·崔维兹史陀·坚迪柏宝绮思奴比雅蕊拉詹诺夫·裴洛拉特菲龙机·丹尼尔·奥立瓦
会数质数就是银河系数学扛把子,会背圆周率10000位是不是最起码大学数学教授了?会背元素周期表是不是就是化学教授了?脑残文科只能靠这个来吹逼了,因为他真的不懂数学,在他们有限的数学知识里,质数这个名词,就代表了他能知道的最高深的数学知识。好莱坞现在净是这种屁都不懂的脑残编剧。
把原著改的面目全非,格局下降了好几个层级,还塞了一堆令人反胃的爱情戏。apple tv原创组能不能赶紧倒闭?
完美照进现实,预言帝国毁灭要五百年,这剧能让我看到残暴的川屯屯长狗带的那一天吗
看完第一集了!
无意冒犯,但是黑人真多啊
当初阿西莫夫写《基地》的时候没想那么多,30年后他才决定写前传和续集。剧集是反过来的,才出第一季,甚至第一集,就在想续集、衍生剧了。比如第一集开头就提到了《基地2》的骡。再比如将德默泽尔拍进来。德默泽尔并没有出现在《基地1》中,而是出现在《基地前传》两部曲、《基地7》《机器人》五部曲中。导演之所以把她拍进来,就是在为《基地前传》《基地后传》,以及《机器人》衍生剧做铺垫。你连《基地》本身都没拍好,就开始想着为衍生剧做铺垫了,未免有点本末倒置。盖尔、德默泽尔、塞佛·哈定都被改为了女性,而且其中盖尔、塞佛·哈定都是黑人。小说中瑞驰是有老婆的,导演却安排瑞驰和盖尔谈恋爱。意思是之所以把盖尔改为女性,就是为了让她和瑞驰谈恋爱、生孩子?谢顿算到了未来1000年的事,却算不到人们会把他的剧集拍得这么平庸。
就差把主角改设为跨性别精神障碍黑人女同了……(PS:本人酷儿,同属少数群体,看完没觉得被尊重,感觉有被冒犯。)
不是原著粉,至少电影级的银河尺度罗马衰亡风视听是合格的。讽刺的是,在这样一个史诗级科幻巨著再次影视化改编之时,《迪迦奥特曼》竟然被禁……
非原著粉,单纯观影体验非常推荐,想看该剧别被评论左右了,小说就是小说。电影就是电影,两者有着天然的差别,电影制作需要具象和可视化需要视听呈现,小说有些东西是无法可视化的,就像电影拍不出柠檬是酸这个本质一样,需要借助外界来体现它的酸,原著粉有原著粉优越感不必理会,观影是比较私人的事愉悦自己就好,每个人感知也不同。
不知何时开始,科幻改编都洋溢着浓浓的权游感,科幻未死,科幻改编已死
美国科幻最不缺的就是令人惊叹的特效画面,就怕惊叹的多了,也就稀松平常了。然后下次仍然不免惊叹。故事也得能跟得上才是硬道理。这可不分国家。
的确让人失望了,就算不看原著,当成一部全新的科幻剧来看,剧情、人物、剪辑都是失败的
有Apple TV这么好的制作,书剧分离不香么?抛开原著,剧情其实很顺畅,故事节奏和悬念设置都在线,性转的主角在目前的设定下也并不违和。另,李佩佩这位失踪多年的德州老农终于回归主业了,追剧多了很多动力。
《基地》看完第一集,太空电梯和911的灾难记忆相互呼应。大概是阿西莫夫有了一个叫本拉登的粉丝,然后911的记忆又在这部苹果剧里重现,这种绵绵不接的集体记忆和创伤的交互回响相当震撼,也佩服主创的表达和反思的勇气。Psycho history现在看来不如被理解为一种大数据的文化史,可矛盾在于企图用科学的方法表达,但核心的精神却又那么精英主义和诗学化。不过我觉得暴风中如朽木折断的大树,不大会是美国的预言,毕竟美国不会只有两个数学家算得出先知一样的公式,即使只有两个人,也不会把他们流放或封杀了。[doge]另外女主在打光暗的时候其实很耐看,以及Apple TV垃圾app差评
李佩斯年纪这么大了,身材还这么好。
就这么说吧,看完《基地》(剧),我仿佛没有看过《基地》(小说)…
非常有意思的想象。
谢顿在上,心理史学能梦见跨银河疫情吗?
我去,为啥杀了哈里博士呀呀呀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