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溜哪路?什么价?(什么人?到哪去?)
想啥来啥,想吃奶,就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小孩他舅舅就来啦。(找同行。)
紧三天,慢三天,怎么看不见天王山?(我走了九天,也没找到哇?)
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因为你不是正牌的。)
地上有的是米,唔呀有根底。(老子是正牌的,老牌的。)
拜见过啊么啦?(你从小拜谁为师?)
他房上没有瓦,非否非,否非否。(不到正堂不能说,徒不言师wei。)
哂哒?哂哒?(谁引点你这里来?)
一座玲珑塔,面向青带,背靠沙。(是个dao人。)
么哈?么哈?(以前独干吗?)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许大马棒山上。)
这一段是杨子荣在威虎山下刚见到土匪时的黑话,晌午说话是个言午许,没有家说明了是刚刚被小分队剿灭的许大马棒。
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z宗。)
宝塔镇河妖。(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脸红什么?
精神焕发。
怎么又黄啦?
防冷涂的蜡。
好叭哒!(内行,是把老手。)
天下大大啦。(不吹牛,闯过大队头。)
一部老电影看得热泪盈眶,我们不是没有拍不出好电影的基因,在1960年,影片镜头的运用,情节的设计,人物的表演,都可以看出是用了心思。
看着影片,被带回了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一个单纯的时代,一个热情洋溢的时代。
我们现在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要说那时候主旋律电影和现在的神剧有何区别,我想主要是那时候的人们还单纯的信仰着些什么吧。当口号越喊越虚伪的时候,隔着屏幕都能感受的到。
因为工作的关系,跟门卫大叔渐渐成了好伙伴,不,应该是说,我拒绝不了大叔对我的喜爱,跟着一起看起了老电影。这部是记录的开篇,想记录几点自己的思考。
1、我,为何也可以接受老电影?眼神、音乐。 其实,我是个爱剧情的人,喜欢气泡水的感觉,但老电影是牛奶,稠厚,没有什么味道,但慢慢品,也还香香的。朴实的剧情,是音乐和眼神让我看得下去。传统的音乐配音,像是中国独有的抗战音乐,听着就给人力量,所以,喜欢。没有过多的布景,没有过多的动作,所以就用近镜头填充电影饱和感,喜欢关注眼睛的镜头,真的感觉是一扇窗,看到清澈、善良、温情、邪恶、丑陋……眼睛,真美。
2、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大叔感叹,那时候的人们齐心协力,都一起干活,人民也好统治,共产党让怎么干也就怎么干。这里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团结,二是听党指挥。团结,是因为目标一致,一旦各自有各自的目标,力就在各使各的,虽整体向前,但也为一盘散沙。听党指挥,是因为,那时候只有共产党关心穷苦老百姓,而当时穷苦老百姓是最大的群体。管理一家公司也是这样,团结,公司才能变为锋利的矛,最大群体利益最大化才能使公司拥有最坚固的盾,这样公司才能向前,才能坚不可摧。要不然,人才再多,也无用。
是的,一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欲望,整个社会就不那么好统治,中国,现在的样子是不是最好的?怎么做才能更好呢?地球,现在是不是最好的状态?宇宙呢?这些都是个大问题,我还想不明白。但是,对于个体而言,我会接受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也相信阴阳学说,好与坏都是相伴相随的。
3、回归电影本身。并没有带给我太多思考,没有让我感到新奇,没有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场景或者画面,就只是知道杨子荣与座山雕的那一段历史。有点平淡无味。
无感。
威虎山上的戏太有西游记味儿了,山洞里的土匪们,从大到小,都像《西游记》各个妖洞里头的大小妖怪似的,喇么憨拙可爱呢!
哈哈,杨子荣,昨天就看了,里面好象有董存瑞啊,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战太儿戏了,前面的准备工作做得那么充分,最后几分钟就搞定了
这就是某些人口中一文不值的样板戏吗?那我衷心地希望现在高端神圣的私有制和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国产影视早日赶上样板戏的水平。看人家故事讲得多利索,主演英气勃发的多招人喜欢。至于:1.人物脸谱化?「正就是正,邪就是邪,黑小虎,你还是不懂啊。」2.表演戏剧味太重?早期的国外比如日本一些的电影中的人物表演舞台剧味更重,直到今天都没好到哪去,然而似乎没见有人挑那些片子的毛病。比起那些,说实话本片的表演已经相当到位了。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文艺实在是被严重忽视了。以公有制为主导的文艺创作也实在是被严重抹黑了。
想了想,这故事里最艰难的任务恐怕就是间或出现的画外旁白里的那句台词,“一个人在雪原里走了三天三夜”……电影是时间的艺术,自然没错,但它却不能是很长时间的艺术!别说你走了三天三夜,就是连续三十分钟都必须被大幅省略缩短到几分钟的篇幅内。不过好在它只是剧中角色所面临的难点,而非本片的叙事重点。既然叫做智取威虎山,重点就该放在乔装假扮深入虎穴取得信任最后在百鸡宴上将土匪一窝端!台词(黑话)表演和造型牢牢占据叙事C位。其中,造型最抢眼的不是习惯性塑造我军领导的里坡竟然屈尊演了土匪傻大个?也不是换了草莽装扮后反而更加英气逼人威风八面的杨子荣!而是那位留着咸蛋超人的发型外加伊凡雷帝式胡须、更拥有足以让翻拍版梁家辉都失色许多的眼神和脸颊的座山雕崔三爷!记住他的扮演者——毕钰。
新版资源未出,先睹旧版为快。旧版导演刚走,新版热闹登台。一新一旧间,冰火两重天。
故事还可以,只不过表演过于舞台化,京剧味太浓。
论杨子荣扮相最好的还是王润身,有股子江湖味,其次是徐克版张涵予,最差的反而是样板戏里的童祥苓, 童祥苓太正气了,可是当年也只可能满脸正气的人来演杨子荣
针对最高赞:大哥这不是样板戏啊我服了你家60年的电影有资格成为样板戏。。。。。。。真样板戏叫《智取威虎山》靴靴。。。。。。。
其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甚至使得成龙在其电影《A计划》里引用本片经典桥段。
上个月,老版导演驾鹤西去。这个月,新版上映热闹非凡。作为十七年电影里脏话和黑话最多的改编作,它在故事层面具有先天优势,类型元素丰富,奇观设置别出心裁,影像外扩更新的空间广大。重头戏的主副线交叉,呼之欲出的紧张感俨然是上等工业材料,怪不得成龙曾留意过翻拍,只是有《A计划》在先。
好看啊!虽然舞台剧痕迹很明显,有时代特色,但是就是好看。三次波折三次把人心提到嗓子眼,关键戏份没有背景音乐,完全靠台词和演员拱托出紧张的氛围,真的厉害。果然好作品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考验,好电影什么时候看都是好看的。
演杨子荣的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里演关敬陶的王润身。。杨子荣哼哼了一个小调,我听着有些耳熟,再一想这不德云社张云雷唱的《探清水河》吗。。
60年的老电影无法在打虎、攻寨这些场面戏上出彩(配音里还能听到录音棚的回音呢),但是最大程度突出了“智取”,将智有效地区分了层次。子荣智勇双全故可取,但是小分队和203发动群众,疏通铁路,亦是大智,徐克在这点上做得不如老电影,智取变成了强攻,场面戏代替了斗智,还要安排屎遁情节给杨子荣
作为十七年电影的经典,觉得比徐克的新版更好,杨子荣在威虎山上与土匪们群戏很有戏台感,拍的精彩、演的精彩。还是个套着革命外衣的通俗小说/传奇小说,很有水浒英雄的感觉。
精彩的间谍智斗,经典的黑话切口。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好像是小时候电影院还是电视上看的。。。遥远的记忆。。。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对你执行枪决”,这台词里少“戴”了一“表”噎,嘿嘿!
因为看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原因,看了这个原版,经典只有一次,三版中,这版故事最饱满,拍的认真,场景都是林海,雪原!说话都冒着白气。京剧版式舞台剧经典,很想去剧场重温,可惜没有了。电视剧还没看完,说30集以后开始精彩,主要张睿203太出戏了。
昨天去看徐克版智取威虎山时和几个70,80后聊天,居然都不知道,没印象看过这个黑白版本的林海雪原!那就必须和新版的推荐一下,搭配消费一下。
智取威虎山的故事算是典中典了,因为它确实很精彩,很有看头。徐克的那部固然好看,更符合当代人口味,而这部60年代的林海雪原,比之也毫不逊色。不同时代的表现方式不同,除却故事大致框架外,几乎就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其实选取的情节也有很多不同,战斗场面极少,注重军民一家亲,刻意为之的群像减轻了紧张感,台词和运镜制造出强大的主角气场。杨子荣的扮相太正面人物了也,无论是台词还是神态动作,都让我想起主角与配角中的朱时茂,不知道就是模仿的这部,还是那个年代普遍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