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骑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爱 作为一部制作成本不足三十万的独立处女作,《鄂尔多斯骑士》有着与它的制作成本并不成比例的广袤气象。这种广袤不仅在于影片中沙漠景象的孤寂无垠,更在于它所表达的主题以及在当下中国电影创作中的罕见表达方式。 如同一封提笔忘言的情书,《鄂尔多斯骑士》用晦暗不明的影像风沙掩埋了叙事的真相。而其中流动的情绪,也许会让习惯了好莱坞式投喂的观众感到不知所措;对那些富有感知力和想象力的观众而言,则足以引起一场情感的风暴。 穿过导演的障眼法,我们看到《鄂尔多斯骑士》采用三段式叙事,关注了三个人物在不同时空的片段: 蒙古小伙甘迪,被莫名其妙打了一顿之后,寻找着在沙漠中失踪的弟弟; 从北京来到沙漠的男人秦溯,追忆着无可追寻的女人,并企图从宗教中寻找到生命的启示; 他的妻子斯男,一位考古队员,从沙漠回到北京,陷于复杂的情爱关系之中。而无论是丈夫还是情夫,都无法满足她在精神上的隐秘需求。她被沙漠中一则远古的传说所打动,最终死于无爱的现实。 从结构上来看,整个叙事是倒叙的。但有意思的地方也在于此,它的结局其实是它的开端,同时又是故事的高潮。而三个故事之间,不仅仅是倒推的逻辑,更存在着一种递进关系:三个人,代表着三种自我觉醒的程度。 局外人和觉醒的人 蒙古小伙一心向往着北京,不仅因为那里是都市,更由于那里有无数的摇滚乐队,是他的精神圣地。但他止于行动,仅仅对一个来自北京的外来者透露出些许向往。 男人在沙漠之中,和异乡的闹市街头流连,寻找着一个女人的下落。这种寻找指向不明,最终演变成形而上的禅宗公案式的顿悟:庙外的树下,男人盯着自己的手,指缝间蚂蚁逡巡,给他以无言的棒喝。 从沙漠回到都市的女人,在沙漠中,她听到了一个成吉思汗陵墓的故事,修建陵墓时,所有的建墓者与马驹都被杀死,而母马将因为对儿女的牵挂,成为唯一知道墓址的沉默守密者。因为这个传说,联系着她的伤痛往事,她最终无法承受其中的情感能量而死于心碎。 这三个形象,都是各自处境中的局外人。 蒙古小伙拥有着与本土生活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摇滚梦想,在被本地黑社会小混混们莫名其妙打了一顿以后,他只能是个鼻青脸肿的“骑士”。怀中的浪漫梦想,使他成了本土的局外人。唯有在面对异乡人的时候,他反而能坦然用蒙语唱出他自己写的朋克歌曲。 丈夫作为一个外来者,既走不进异族的文化中,也在这臆想中的边远之地失去了对精神家园的幻想。沙漠公路上,来接他的警察不满他带着山上的石头回家,竟扔下他和车,在暮色中扬长而去。“有些事情,最好还是让它留在沙漠中。”警察留下意味深长的告诫。 而妻子呢,她既无法与丈夫相处,也无法与情夫沟通。她的精神世界可以与沙漠相连,与一匹马的眼神相交,唯独无法与身边的活人交换情感能量。 可以说,这三个人,各自在向往和寻找着灵魂的安身之所。我们在此看到一种非常现代的人物形象,它指向个人的自我确认。唯有自我觉醒的人,才会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追问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三个人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自我觉醒程度。懵懂的幻想——迷茫的追寻——醒悟后的绝望。 蒙古小伙和他失踪的弟弟敏锐地感知到了某种难以言说的东西,白马,老人,红头巾,异乡人。他的视角代表着自我刚刚苏醒时的感知。 丈夫是一个身处迷茫之中,来到异地寻求答案的求索者的形象。观众可以体会到他的懦弱和悔恨,记忆和情感如同鬼魂缠绕着他,不得安宁,无处藏身。 妻子趴在情人胸口,讲述着在沙漠中碰见一匹马的过程。“我看到它的眼睛里有我,好难过好难过好难过好难过。”这句台词可以看做是全片的题眼。众人各自追寻的,也无非是自我。而当窥见自我真相,女人唯有一死了之。 相较当下的大部分中国电影,依旧在描述人物的生存困境、外在困境,《鄂尔多斯骑士》则清晰地指向了人物的内心困境。叙事动力被设置在人物的内心困境之上,这种困境与人物身处的时空造成了叙事的张力。 这是相当现代化的主题。它不仅神似欧洲电影,更接近西方现当代文学的表达。毛姆的小说《刀锋》中描写一个一战中的飞行员,因目睹战友的死亡而放弃掉欧洲的繁华生活,转向东方印度,以苦行寻找着人生的真谛。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则以大时代下的男女情爱探讨着自由与责任的主题。哲学化的思考与时代紧密相连,在个人化的表达中追问着人的价值,《鄂尔多斯骑士》流露出更富先锋性与知识分子的气质。 自由与爱 穿过悬疑与凶案的表层,这个故事的核心直抵人类终极问题的探讨,也即生命的真相。我们看到去异乡寻找幻想的局外人,遭遇了一场荒诞而必然的旅程。生命的困惑并未因此解开,但比来时,又有了些许朦胧的启示。我们看到受困于现代家庭关系的女人投身婚姻之外的性关系之中,试图寻找自由,但注定只能是徒劳。 记忆和情感困扰着片中的人物,他们无法自由,大概爱也只能是通往自由的阻碍。然而这伤感的不自由之爱可能才是生命的真相,它们组成人生的秘密,和求索的动力。 于是沙漠中的白马和飘落的红头巾被赋予了抒情的指代意义,它应当是情感的落脚之处,却只能消散在弥漫的风沙之中。人们被幻想禁锢,在自由之地失去了自由。 故乡或远方,诗意或写实 远方已不存在,都市人想象中不被现代文明染指的精神故园已经不复纯洁。但要求它永远纯洁,正好比直男癌患者的处女情结一样讨厌和落伍。 《鄂尔多斯骑士》最优美之处,就在于它用非常诗意的方式描摹出了时代的样貌。 鄂尔多斯,传说中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地,曾经荒漠中的小村庄,如今著名的鬼城。因为储量惊人的“羊、煤、土、气”资源(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经济迅速发展,政府在荒漠中快速建设起面积惊人的新城,只是没有足够的人。它是这个人造景观时代最好的注脚:人们被赶出原来居住的房子,迁入千篇一律、去个性化的水泥森林。荒漠中矗立的高楼大厦未能成为新的荣光,却成为泡沫经济的最佳标本。 与故乡的剥离造成了一代人的情感失落,在我们正身处的这个巨大的人造景观时代,肉体和灵魂越来越远离宇宙自然。于是,在都市人造景观中相遇的人们,关系轻易地发生而又轻易解体,这一切就像塑料草木一样死气沉沉,不值一文且不值一提。而在本片中,对于从都市先后来到这里的这对夫妻而言,他们心怀着与其他狂热探险者不同的目的,鄂尔多斯的沙漠对他们而言依旧象征着远离都市文明的原始精神家园。当时代的车轮轰隆隆向前,这些逆向的寻访者则注定要失落。 不仅是故乡在消逝,记忆同样也在消逝。越来越快地消逝。瓜果不需要时令,鲜花四季可取,室内永远如春。时间丧失了刻度,因此变得扁平,人们不再指望创造天长地久永世流存之物,从建筑到人的感情。人们越来越习惯方便速食的一切,不那么可口,充饥之后随手丢弃就够了。于是我们也终将变成空洞、乏味的残骸,被时间的蚂蚁吞噬。 片中的三个人物,尤其是妻子的形象,以血肉之身抵抗着这种异化,而最终被时代和时间碾压至粉身碎骨。他们与物化时代的区别,就在于保留了情感与精神能量的充沛,在不恰当的时代,这是不合时宜的原罪。 《鄂尔多斯骑士》勾勒出现代人的处境,它哀悼着失落一代精神家园和物理家园的双重遗失。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它具有无比写实的质地,更富有难能可贵的时代精神。 追溯导演禾家的精神和美学源头,留学欧洲的背景给他带来了不同于本土导演的视角;而另一方面,他的叙事又可上溯到东方叙事传统,《鄂尔多斯骑士》中的人物,如同聊斋或井上靖小说中的书生,深入异域,在遭遇了一段奇异神秘的旅程后对生命达到新的理解。 写实质地之上神秘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是《鄂尔多斯骑士》的美学价值所在,亦是导演禾家抵御时代风化的骑士精神。 2015.11.04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本人
喜欢第一个镜头长途大巴短暂歇息时在旷野四处找方便的人们,很真实又很写意
想起第一个故事爷爷跟小孙子讲的故事,很远又很近,点到为止,走远后又感觉无限放大
喜欢第三个故事女主坐在北京机场出来的大巴上去见情人照着车窗抹了口红,她很疲惫
喜欢最后女主吃面,她很饿,她没有满足
论当代性的探讨,其实这片走的很远。故事中游牧小伙一遍又一遍的提到要去北京进服装,要去北京上现代音乐学院,自己表哥在九宝(那时九宝还没火)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作品? 有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有。 你看上它一万遍! 你能感受到一切! 争吵的答案自现。 还能不能继续再看? 每一遍的感受是递增递减? 还爽不爽?
蒙古已远去
禾家很浪漫
之前接连恶补档期商业片,导致对艺术片语法陌生了,因此看此片第一部分时,还是睡过去了,但这种困屯并没影响自己对这“观众自定义三段式电影“的喜欢,顺序组接似乎怎么来怎么有道理。最喜欢第三部分”北京“中,女人和男小三之间同床异梦那场戏。
技术上确实不过关。
没实力就别玩长镜头 空洞拖沓 一共卖出三个座位还有人占我的座
禾家导演能把过程戏拍成状态戏,润雨细无声,明明中都是写意,情在心中,意在念头,三段故事朴实的呈现,其实丝丝入扣。
有几场还可以
片尾曲很好听。
抛开剧情上的一般叙事,导演禾家选择一种更加期待观众参与想象的表达。开放式的结尾,倒叙的结构,三个故事分别独立却又相互关联。配乐很动听,“寻找”还在继续。3.5。
豆瓣小编写的简介既完整又有力度。简介是这个片子的亮点。
不明所以,文不对题。粗糙做作,可能疯了。
背了三段式的包袱,又没有深化意图。太多不知道所谓的镜头和剪接了。这种片子当然可以有,但我不太喜欢。
大体上是一个倒叙的结构,但导演留出了足够供观众自由组合的空间。三段论结构早就没有了创意,导演加了倒叙,多了留白,但太过刻意了,最终反而显得有点苍白了。
就算我第二段不睡過去也未必會看懂更多,欣賞不來的風格,聽片頭的旁白還期待他能編出蛇咬着自己尾巴的迴環故事,我也是想多了
这片令我最着迷之处是作者把男主的行动动机隐藏的太妙了,真实动机如被风吹散的细沙一样,藏在看似无关的配角桥段中;藏在若有似无的梦境与想象中;藏在广袤的沙漠与斑驳的城市切换中。
并不理解片中许多意象的含义,尤其是哥哥找弟弟的那一段。但被打乱的结构、故事之间的联系及其产生的神秘感又很吸引人。真的是重新组合的话,我会选2-3-1这样。
看得晕晕乎乎。随性慵懒的欧洲范儿观感还可以
技术上的粗糙和贫困不能掩盖意识上的诗意和流动性,个人看了还算喜欢的作品
感觉自己已经不能接受这样的电影了。真的,说实话做电影确实挺难的,尤其是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电影,毕竟好的内核和表达方式前人都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回去看经典,该讨论的话题都讨论完了。因为成本问题摄影一团糟,而且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引人深思的内核,这类电影要么创新,要么难看。
碎片中的故事线粗糙而有效地穿连,主题中的寻找本来也是如此。两个都在沙漠里寻找并目睹神奇的人在第二个故事中相遇,却能自然而然长谈。他们所寻找的人都与沙漠里的神秘有关,而神秘终究过眼云烟,带不出沙漠。尘世中的北京不在骑士的路途上。叙事上的尝试赞,摄影略乱,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