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课上谈及了乔叟笔下的著名的女权思想的“先锋者”巴斯妇。这是一位有过五段婚姻,并且仍在寻找着自己的第六位丈夫的女性形象。所以她所诉说的故事,都是跳出传统男性主权潜意识的奇葩。如此树立自我意识也是西方的“先进”思想。
影视鉴赏课上路遥编剧的1984年的电影《人生》中,有着这样的一位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她无我地爱着“知识分子”男友,愿意自己养他,即便最终面对他的负心,出嫁后的她依然执着地爱着男主人公。如此无我的爱也是东方的“落后”思想。
且不谈学者们所谓的其中长期存在的男性主权影响的结果,跳出两种思想的性别枷锁,单看两种思想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受。无疑我们更为倾向同情和怜悯后者:即便是毫无自我的爱却因为它简单执着的坚守而将我们心底的防线击垮。她将一份爱看作一身一世的寄托和企盼,于是她愿意等待,而且也相信等待。所以我们才也觉得她是那么天真和可笑。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几个刘巧珍了。人们忙碌在结束一段情感,再开始另一段旅途的游戏中,不愿意等待,也不相信等待。似乎无我的等待只是小说电视中的奢侈品,现实生活只有柴米油盐。但是不愿意和不相信却代表不了不期待、不渴望。我们面对这部电影中轻易击碎的心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如没有人愿意去击碎一个美好的梦,即便每个人都意识清楚,早已明白,明日天亮,一切还只是原来的老样子。可是我们还是会无可救药地呵护着这个美好的梦。虽然我们不相信它的真实性,可不代表我们不渴望这个梦的美好。于是,我们高喊着人人平等的“个人主义”时,我们同时却在心中小小期待着,会有那么一个人,能够无我地奉献着一切。
那个被影视鉴赏课老师打趣的女博士生去相亲的故事,其实也说明着人们潜在的期待,但是也戳中了我们在等待的臆想中的新伤口。那位“可怜”的女博士生总是抱怨着父母逼着自己去相亲的委屈,同时也埋怨着相亲的男方的各种“缺点”。在她眼中,那些男方都是不入她法眼的“人渣”,可是能打到她苛刻的标准的男人怎么可能还会在她的相亲约会中出现呢。很多人都在寻找着一个达到自己要求的人,即便整天云淡风轻地挂在嘴边“我都没什么要求,那些人就是没有感觉”。这“感觉”就是一种标准,而且还是一种相当高的标准,达不到“感觉”标准的人就自然成为了女博士生口中的“人渣”,好一点的,只是不致于沦落到那种程度的词语定义。过程中,我们似乎总是在等待别人的付出或牺牲,让自己处于一个不变的标准尺度,衡量着并期待改变着别人的尺寸。
所以,我们期待着等待的同时,自私地忽略了自己的改变或牺牲。于是每个人都成为了名为《等待》这出戏的看客,鲜有人成为舞台上的表演者。所幸就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感叹共同的人生吧。
这部电影影响巨大,是路遥的成名作,也是周里京的成名作。时光荏苒,路遥逝,周的人生仿佛也在最璀璨的一闪之后,不复有新的足以超越的闪光。不过这都是外人的痴人说梦,就像欧阳奋强饰演贾宝玉,陈晓旭饰演林黛玉,被束缚了的陈晓旭终于走了,放开束缚的欧阳反倒自由自在地在卖萌。
说回《人生》。很早之前就知道,这部戏说的是人在关键的时候的几步路,对一个人多重要。又好像是说,高加林是现代陈世美,既然是现代社会,怎么会让陈世美得逞呢,所以高加林注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现在来看,高加林简直没有任何错误。第一,从头到尾,都是巧珍主动,高加林的心思不在男女之事上,而在工作事业上;第二,城里的播音员和不识字的巧珍,看起来在心灵层面也更契合。从婚后生活看,高加林选择放弃巧珍也许不算是错误;第三,既然城乡差别这么大,高加林进了城,自然与依然是农民的巧珍的距离越来越远。结婚了的同志们都知道,距离对夫妻来说显然不是美感,而是灾难,特别是青年夫妻。
某种意义上,高加林反倒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原本可以积极跟播音员好下去,起码有这种可能,但他没有。他在确定必须回去当农民的时候,跟播音员说他更喜欢巧珍,或者只是他希望给播音员一个台阶,断了她的念想,各人过各人的日子。从这个角度看,高加林是个令人恐惧的清醒的人,他对自己和他人处境的态度,以及他面对悲剧的态度,冷静到令人悲悯。
我们也不用去谴责顶了高加林职位的支书,以及告发高加林的情敌的妈妈,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做了自己能做的事儿,而已。我们也不必对播音员失望,她显然并非什么不得了的大人物的子弟,她只是一个寂寞的文艺青年,现在生活中的黄土中一粒种子是如何生长的这种事情对她都是难题。她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力,当她接受现实,放弃高加林的时候,显然也是唯一的选择。我们甚至不用觉得巧珍的爸爸嫌贫爱富,谁不指望、巴望自己孩子过得更好呢。当他看到高加林有了希望,也就是巧珍的未来有了希望,他拿出珍藏的瓷器盘子的时候,那才是真真的父亲对女儿的爱。
反倒是巧珍,作为一个年近不惑的中年人(这是多么悲伤的事儿啊亲),我觉得她虽然可爱,却实在做了太多伤害亲人的事情。她对高加林的追求,颠倒了男女常见的模式,只能说她太年轻了。她可以喜欢高加林,但不用那么直接去表白,既然她明知道这么做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多大的难堪。而她对高加林的藕断丝连,说不准也是她以后生活的祸根。这样的女子虽然可爱,但多少有些悲剧,他们往往自己不顾一切地燃烧了,浑不觉自己把亲人,特别是爱她的亲人也烧着了,而且疼的时候,更疼。
这部电影的导演拍的时候一定柔肠百结,所以这部戏里没有一个可恨的人。他们都很善良,淳朴,又身不由己,活在那个被规定了程序的小世界里。乃至,人物的性格决定了结果,性格也是被设定了的。改革开放后,高加林的日子会不会有大的变化?不管怎么样,那个被设置的小世界里,左右人们命运的真不是自己,而是程序。事实上,即便到现在,我们看似拥有了网络,拥有了一切可能,但世界仍是封闭的小世界,程序仍是被程序员们设定好了的。而那些个程序员,你这么牛逼,你妈逼家里人知道吗?
感触颇深,高加林没有把握好自己,错过了巧珍,可惜。人生就是在选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高加林最终没有选择巧珍,巧珍在伤心绝望之际嫁给了苦苦追求自己的马栓。
不久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情暴露被赶回家,而这时巧珍已经出嫁,高加林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而孩子们的话“哥哥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听到此歌声高加林那个后悔啊,可惜已经没有用了。
他自己放弃了深深爱他的人,这又能怪谁呢?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把握住这份感情,人活一辈子,不容易,一定要珍惜爱自己的人,一旦错过,或许就是永远。
不急不徐的人物塑造,举重若轻的场面调度。知识分子留不住时代,斗不过权贵,亦对不住真情。
选择后的命运,这里主要还是展现历史下体制的束缚,而离开家乡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搁当今中国还是受用。有小说的底子剧本台词俱佳,吴导也很好的捕捉到了从村到镇到市原生态的群众和景象以及心理,民俗与老一辈德顺的故事也很难得,周里京是好演员。回村远景各种声音的结尾像极了锡兰的《冬眠》,资料馆百子湾160分钟版本。
修复版色调实在太艳。总得来说还是精致的制片厂风格,但吴手下的西影风格向来比其他四家写实点。主角不太符合我心中原著的形象。初中看书时就对这故事很无语,现在依然。人生是什么呢?没有对错,只有单向选择。
所以说文艺青年最不可靠,无论什么年代。
这部电影就是告诉我们 无论在哪个年代 文艺青年都是不靠谱的
作为屌丝很心疼巧珍,我很懂那种跟爱慕对象没有共同语言于是努力去学但还是做不到的心情。嗯,我学习的是星座、日剧、台剧……大晚上突然好想读路遥的书啊,把《平凡的世界》再读一遍吧。
路遥小说改编,改编的十分漂亮。所以,在爱情里的选择真的是一个难题,高家林起起伏伏的人生和爱情故事也十分的幻灭和无奈。
高加林和刘巧珍都是在生活面前坚韧不屈的人,但一个不甘平庸、想要抓住机会出人头地,一个自知不足、热忱追求所爱无私付出,两个不同向的人注定了会有精神上的距离,再加上后来物理上的距离,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城里姑娘黄亚萍的出现只是一个催化剂,只要有发展的机会,高加林还是会陷入抉择。巧珍除了不识字,真真一个无可挑剔的女孩儿,最后嫁给一个“合适的人”,何尝不是映照了当下一些人的婚恋选择;善解人意的品质在她身上让人感到深重的酸楚与心疼。高加林渣吗?一半一半吧,即使放到现在也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受制于不公平、怀才不遇,机会是何等珍贵;在挣扎后选择对现实妥协,在无奈中逼着自己绝情,结果什么都失去了,也是很悲情了。此情此景不可追,曾经沧海烟云过,终局悠长的西北民歌鸣着诉不尽的惆怅,人生啊,没法从头来过。
这可能是当时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现实题材里面最有水平的大陆电影了。个人的命运在时代里沉浮,这就是人生。
一年前看了路遥的《人生》,再来看电影,对某些话体会很深。巧珍说:“加林哥,你要是不嫌我,咱俩一块过。你在家里呆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让你受苦的。”加林说:“天黑了,走吧。”…这种转移话题的本领是男人与生俱来的?知识分子的婚姻和前途为何总要以无辜女子做代价呢?张贤亮是模范带头啊。
吴玉芳在这电影中简直就是中国的原节子了!周里京也不愧是八十年代中国保罗纽曼。影片的动能太强大了。
路遥知天命,平凡见人生
1985年5月27日,成都举行百花奖,那天刚开会就下起大雨。散会后,没人离场,四川大学一万两千名师生披着雨衣、顶着草帽站在雨中看完了那届最佳故事片——吴天明的《人生》。 电影放完,学生们自发地高喊“人生万岁”、“电影万岁”,甚至还有“吴天明万岁”。 谢飞导演说:“最伟大的电影莫过于此,一万两千人站在雨里看电影节!”
1、吴天明是民俗的忠实粉丝,《变脸》、《百鸟朝凤》自不必说,《人生》中的信天游、婚俗等,皆见吴之品味。2、大约二十年前偶然读过路遥的小说,当时还挺懵懂,但情节有印象,电影剧情与小说基本一致,难得的是吴天明拍出了黄土风情。3、路遥的小说,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痴情女子负心郎 加林不比谢永强 知青如是下乡去 象牙山是好地方
#资料馆留影#路遥的忧思穿越了时代的界限,即使现在欣赏这部84年老电影,依然不会觉得“老土”“过时”,反而生出不少共鸣与感动。所谓人生不就是高加林所经历的那些吗?对他千好万好的刘巧珍,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落后却淳朴善良的农村,相对的就是五光十色却让人眩晕的“现代都市”,两种生活方式,两条人生道路,摆在了一个惶惑不安的年轻人眼前,他需要抉择需要取舍。城市未必美好,农村未必不幸,而可悲的是,那时的高加林离开了故土还可以低着头默默回去,而如今的高加林出来了就回不去了。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阶段,人生的主题永远不变,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无愧于心。ps 尽管周里京的颜值全程在线,演得最好的还是吴玉芳,陕北的风土民情让人难忘,还有冯建雪唱的那几首信天游很是怀旧。
文本改编太成功,原著的意味尽显。特别理解男主高加林这种非典型性凤凰男在面对命运刁难、与命运抗争时的焦虑、彷徨和无奈。环境太重要,共同语言也很重要,人生呢,无非就是关键时候的选择,只是人往往看不清最珍贵的是什么,想到了面对现实种种未必也敢坚持。镜头太稳了,不亚于《黄土地》的摄影,构图一绝,很多的大远景穿透,黄土地、田野、农林、平房、土窑、乡间小道,大西北黄土地的粗犷气,直呈陕北乡土的淳朴。 现在来看,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吴天明任西影厂厂长那几年的几部西影厂电影,真是国产电影瑰宝。8.3
这个片子的伦理旨意就是:"人生的两种选择,服从天性和学会仁慈。无论世事变迁,我必选仁慈。"
这种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旨,和充满活力的浪漫主义景象,树立起了理想主义洋溢的大银幕风景,其间的人物,故事,表演,场景,无一不是朴实,自然,真切,澹泊。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这些成为80年代特有的国产电影的纯爱氛围。令人感同身受,心有戚戚。五星。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世界上不能得到的东西;这不仅是一个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的彷徨,这是一个男人的软弱,正因这般软弱,他将永远处于后悔无法幸福;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