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搜索美食家来看,是因为一朋友推荐说很不错。据他描述我觉得好像在电影频道瞟过几眼这电影似的。今天一看还真是的,回想一下好像CCTV6就是喜欢播这类的电影。
说这是喜剧,真没觉得哪里有能笑的笑点。只不过全片的基调轻松诙谐倒是真的,主演路易德菲奈斯的表演很到位。感觉上有点像卓别林。估计他是冲着演员推荐这电影的吧,因为当时还提到了虎口脱险也不错。
之前跟另一朋友提起一部电影,末了他说“这就是典型的英式幽默”。- -汗,要是跟他讨论这部美食家,该不会又来总结一句这就是法式幽默吧。
法国人还真是有先见之明,1976年就拍了这部抵制垃圾快餐、捍卫法国美食为主题的电影。所以将想要用快餐一统法国美食界的反派人物塑造的稍显夸张。快餐工厂那段拿到现在来看也堪称优秀。就这部分来说算是经典吧。年数长的就是经典的~~~~
不过夸张的手法我有一点非常想吐槽,,,,有这样打针的吗啊喂!!!
直接隔着衣服丢飞镖似的就甩过去了啊。。甩过去了。。儿子给爹打针也就这么隔着衣服一针戳了啊。。戳了啊。。。。你当是给猪打疫苗啊!!!
这么一说又激起吐槽的小宇宙了,再吐两个点就闭嘴。
一大群记者举着相机要进病房找病人,前台居然就这么告诉他了!就这么告诉他了!!
推病人进手术室居然看都不看有没有送错人就推进去了!!
一群记者来搞的乱七八糟,还做个毛线的手术啊细菌满天飞!!!(诶,不是说吐两点就闭嘴么~~~~~)
好吧,如果说因为这是喜剧,这一点就不这么较真了。只能说编剧编出医院这一段真心是勉强。
另外还有一条比较文艺的主线:杜斯曼的儿子并不那么喜欢做个美食评论家,而是醉心于表演,跟朋友一起组建了马戏团,但又不想伤父亲的心……
这不就是年轻人最常见的现状么
即使是对快餐类的垃圾食品嗤之以鼻,幽默的法国人也不会义正言辞的谴责,而是用自己特有的法式幽默诙谐的调侃着这些快餐食品。电影有些年头了,虽然技术不太成熟,有点简拙,但是食品工厂里面制造的鸡、鱼、蛋糕,现在真的就变成了激素、苏丹红、农药······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加上天才的演员把杜世曼演的活灵活现,值得一看。
但是仍然有一点小遗憾,杜世曼的儿子应该找个更好看一点的才好
别的就不说了。电影里反方的食品加工厂像极了我们现在的食品状况,鱼不是鱼,鸡不是鸡。黑心商人只管一味的挣着昧良心钱,全然不顾食者死活!想不到导演多年前的电影里已经诙谐黑色的展现了我们日下的生活。没有食物是安全的,这么吃下去那么多的各类化工原料,会不会变异我们的基因,会不会真的吃成东亚病夫??
《美食家》(1976)
有意思但没太理解这部电影究竟想表达什么。
第六部法国电影,从《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到《三星大厨》,再到现在的《美食家》,法语的发音真的很迷人。
《美食家》,关于一个美食年鉴主编的电影。法国电影能把五十岁以上的演员拍得很迷人,
电影里出现很多有意思的情节,杜斯曼在拍摄做菜录像时的背景音乐选择非常严格,瓦格纳的音乐是做野味的时候听的;做布莱斯肥母鸡和罗斯托夫螯蟹时要选择轻柔、深邃、敏感、恰如其分的音乐。。。我能说什么吗?法国人在烹饪时连背景音乐都要经过选择,中国人只有锅碗瓢盆交响曲;杜斯曼的儿子杰拉尔被做出人形大蛋糕-胖子馅。
电影还讽刺了特利加德尔的方便食品公司的橡皮鸭、橡胶白菜、廉价难喝的红酒,当时的情节有些已经成为了现实,但是这不仅是说快速食品的质量问题,人们开始不再关注食物的来源,只在乎是否方便,问题就出现了。食物不仅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与人的精神需求密切相关,食物的原料源于自然,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时刻提醒人要爱护自然,方便食品相当于中介,人们很难从这些包装花哨的快速品中感受自然,没有直观的触摸,很难产生情感共鸣。
最后杜斯曼分辨葡萄酒的那段犹为精彩,“漂亮的挂杯,红中带紫,有光泽,这是一杯波尔多葡萄酒,酒里还悬浮着细小的葡萄渣,杂质沉淀得相当慢,酒龄是23年,这是葡萄丰收年53年的酒。酒离不开土地,这土稍稍带有点儿沙粒,是美多可土;酒同样离不开阳光,酿造这种酒的葡萄,曾经沐浴在西南山坡充足的阳光里,那是圣·来里恩”,主编先生的这段台词实在太走心了,没有认真了解过葡萄酒的人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台词,以广告人的目光看,这段完全可以作为葡萄酒的广告文案;以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来看,这里包括了葡萄酒的历史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能性。
台词:如果没有这本年鉴,那些旅行者,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在法国利用他们手中的美元、英镑、马克、日元、卢布和其他外国货币,换取品尝法兰西的美味与佳肴。
杜斯曼:他们肯定不会让我们从大门出去的,怎么办?
杰拉尔:干嘛非从大门出去啊!(然后就开车撞墙出去了)
尽管德菲奈斯还是一贯的插科打诨,但是剧中①现代工业的流水线快餐文化替代斤斤计较的个性手工②无产阶级人民用劣质食物教训美食评论家的桥段都很有寓言化的作用,最后自动化工厂是全剧的精华,而热爱马戏表演的父子之争倒有点不温不火。
小时最爱的电影老头~让我知道什么是法式幽默
这老爷爷太有爱了~~~啊哈哈哈哈~~那个默剧式地表演啊 那个女人装的 衣服里的瓶瓶罐罐 太有趣了
绝对经典中的经典!大爱路易德菲耐斯,怎么会有那么可爱的小老头?!
难得你在我旁边看的津津有味,我也就跟着你的笑而笑了。
很喜欢这个法国小老头的喜剧,反对食物的流水线式生产,很有当年卓别林摩登时代的意味
美食家退休记,传统料理与快餐打架。表演和拍法也分明了传统与现代的区别,菲耐斯精湛的表演有默片风采,去掉声音和对白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新女秘书调情、快餐老板密谋的部分需要注意对白)。工厂那一段很神奇,各种罐头、速成食品很有想象力。看得开心就好。
童年记忆真是不堪一击。小时候在cctv6看的时候,主角被强塞垃圾食物的场景很可怕,而且记得他是被丢到垃圾箱里的,重看才发现他根本没离开过饭店嘛。整体表演也是蛮夸张,另有志向的儿子寻求自我及父子和解也被粗鄙的「食色性也」所嘲讽,影片没什么亮眼的地方。《explained》s02e08提到人工制造的肉类替代品用了其中工厂一段的镜头,这次发现其实已经是故事后五分之一的部分了,而且远没有记忆里那么搞笑和精彩。最后一镜很出彩,主角千辛万苦挣得的荣誉,最后吃到的还是他嗤之以鼻的工厂产品,让这故事增加了戏谑和解构权威的意味。回到当下看来,人工合成和机械化批量生产食物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从果腹上升到品味是人类智慧之美,但在世界仍有数以亿计的饥饿人口面前,嘲讽果腹的确显得何不食肉糜。
在这部影片拍摄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或许这部影片是可以归类到科幻片里的。在工业化水平爆炸式发展的时候,当年的人想必对未来很多东西要被人工制品所取代而存有深深的忧虑,美食看似是这其中又有些夸张但又最能唤起人危机感的东西了。没想到到了现在,预制菜、料理包的兴起让我们似乎很快就要进入影片中往鸡骨头上面挂人造肉的世界了。老美食家和罐头大王各自的口号都很有煽动力,一个说美食这个东西是咱法兰西国粹不容玷污,另一个说美食已经成了你们特权阶级的独享,我的罐头是要造福全社会的。但是老百姓们的疑惑也非常简单:为什么现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了,想吃点好的却越来越难了呢?
猜想:《美食总动员 / 料理鼠王》里的美食评论家柯博/Anton Ego的角色设定可能多少有受这部电影里的美食杂志主编Charles Duchemin的影响吧?
Louis de Funès老爷子真是分分钟都要戳中我的笑点。最后那块怀表哈哈哈哈,向我们逝去的美食安全say goodbye
比起全片的喧闹,美食家最后的目鉴红酒,简直让人感动,让我想起尾崎老爷子
略微夸张的表演,不令人厌烦
1940-1980。那个电影时代真的太怀念了。不装比不做作没有文艺的长镜头。其实没想到会提及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可见七十年代法国人在对待美食文化上的执念。黑色幽默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Louis de Funès 太可爱。唯一的缺憾在于这部片子看的居然是国语配音真心好尼玛尴尬。
就记得那个流水线上造塑料一样造出来的菜叶子了,七十年代可真够科幻的!
那时候的老电影是每分钱都花值了
我想知道这个老头到底拍了多少部在1976年!?Sorry这个语法有点English了……但确实精彩,从我妈那里得知的唯一不那么沉重的电影,他儿子很可爱……而且算是那些译制片里面听得比较顺耳的……
“漂亮的挂杯,红中带紫,有光泽,这是波尔多葡萄酒;杂质沉淀得相当慢,酒龄是23年,葡萄丰收年53年的酒;酒离不开土地,这土稍稍带有点儿沙粒,是美多可土;酒同样离不开阳光,酿造这种酒的葡萄,曾经沐浴在西南山坡充足的阳光里,那是圣·朱丽恩,这是莱奥威尔·拉斯家斯酒庄1953年的酒!
很多好片子老片子都被上海电影译制厂给毁了,衷心建议:此片适合阖家团圆之时共同观看
次奥看饿了!!奶奶的!!算是不错的老电影了吧~~但是呢~我不太喜欢偏向舞台喜剧戏的夸张丰富表演的电影哦~~不过电影里的反面工厂倒是预言了今天的中国哦~(第一千部电影!哈利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