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因为自然灾害的缘故,有三千名南方孤儿被送到内蒙古草原,被大爱无疆的蒙古族养父母收养。哥哥朝鲁、妹妹通嘎拉嘎,还有和他们兄妹年龄相仿的毕若水和阿腾花,各有不同的性格,有的豪爽,有的精明,有的温和,他们被不同的家庭收养后,有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五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他们有的变成富裕的商人,有的成为心系草原的政府官员,有的宅心仁厚行医救人,有的却经历了从铁饭碗到下岗再就业的坎坷,但是他们都在草原上扎下了根,无愧于养父母的养育,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悠哉日常大王第三季OVA憨妻的都市日记骑弹飞行人生第二春乘客2008国语731部队的真相:精英“医者”与人体试验中国神探大兵历险记40集故事,要讲尽这么多人在这个历史时刻的人生,显然很多都是粗粗一笔的略过。再细细地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 整个剧里,整体来说,朝鲁和阿藤花是明显借着别人的宽容和爱,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前面,朝鲁是不多想着别人,也不想着别人是怎样的爱他照顾他,就一门心思地要回上海,要放电影,身旁的亲人被他伤害着,却又宽容待他。幸好有毕力格这个深爱他妹妹的男人,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他,让他忽然间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飘忽的心思终于安定下来,事业有成,成了全剧里最富裕的大老板,最后在上海买个四套房都是轻而易举的小case。电视剧里可以这么塑造,在真实的世界里,每一次的闯祸,都可能是一次人生的掉落,而每次的掉落,大概都需要爱和机遇来回到起点。
阿藤花,从一开始就是只想着自己,缺吃让她缺爱,脑瓜子很活,吃不了苦,会挑人。每次选择都别人吃亏她得好处。同来的孩子还和她做朋友,不知道是真实的可能,还是全靠编剧的努力。这种只想着自己,舍他人的利益,得自己的好处,看着生气,实际中大概每个人都难免做个一两次。故事能这么写,也全靠草原上人的心胸宽广了。
故事里这两人最后都还是单身,没成为一家,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因为缺了替他人着想的能力。
若水,就像弹幕里说的,是最知道感恩的孩子,放弃自己爱的选择,回馈了妈妈对她的爱。
通嘎拉嘎,她得到的爱,和她给出去的爱,都很多。
人生,很曲折,好好爱,好好努力。
本来是想打五星的,一星给演技,一星给用心,一星给感动,再给细节一星。但是有一点不足,就是感动不一定非得遗憾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印象中少数民族更喜欢多生吧,为什么谢若水和朝鲁都没孩子,阿藤花从小坏到大,坑队友坑帮过他的一切人,自私、势利、虚荣、虚伪……为什么朝鲁一直喜欢她?给他养小孩还送她女儿留学,最后老了才嫁给朝鲁也没给他生个一男半女的?为什么图雅就得难产自己和孩子都死了?就不能留个孩子么?留个孩子就意味着生命的延续,新生、新的希望啊?!谢若水是痴情的,但是娶个老婆也没有一男半女的,坑害媳妇一辈子啊!老了怎么办?感情遗憾了,工作清廉,一个好大学生下基层一过就是几十年,那时候的大学生啊,宝贝啊!遗憾的前途,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但是却感觉生命没有延续下根,没有希望,你奉献给草原,起码能有新的希望,你媳妇也是个好人啊,剧情可以说没有生育能力,但是不能这么遗憾的就没了希望了呀。满部剧很感人,但是我觉得最大的不足是没有个这两个男人的后代是最让人难过的,因为看下来全是遗憾全是泪点,主演都没有好的延续的可能,让人觉得很难受。最喜欢里面两个角色,一个是哈图一个是乌兰,感觉他们代表着大智慧、善良与大爱。好希望出个电影能弥补这两个遗憾!因为看完了觉得全是遗憾,但这样的剧感觉用不着这样也不能这样啊,你甚至可以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活在草原,但是却感觉你们去了什么也没有了一样
我的父亲就是马倌,内蒙古锡林郭勒,给国家放军马。这个剧我觉的编剧还是可以的,有很多地方挺真实的也反应人性,我在草原长大,纯朴的牧民真的就像剧里那样善良,我爸他们放的军马,马群活动范围比较大,有时候出去找跑丢的马一走就是半个月,吃住都在草原上的老乡家,基本上好多都不认识,老乡奶茶手扒肉都招待,草原上有草原的规矩,不守规矩的人也有,但是以前确实是这样。所以通噶和乌兰其其格的善良并非有的人不理解的圣母心态。只能说你来过内蒙古但是你未必能了解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上海三千孤儿的事情是最近几年才宣传的,锡林郭勒也收养了很多,我在锡林郭勒生活了三十多年也是最近一两年才听说的,宁才导演有个《静静地艾敏河》可以看看。我想很多人是今年国庆看到都贵玛老人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才了解这个事情的。有些人感觉内蒙古地大物博,现在锡盟和乌盟一个旗县只有3-5万人,全锡林郭勒人口加起来也刚过百万,60年前一个旗县根本就没几户人家,所以三千孤儿也不是个小数目,平均到牧民头上可想而知。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都贵玛老人要收养28名孤儿的原因了。近几年有好多人来旅游,来看草原,但是真正懂草原的是这些扎根草原的人,草原真正的美是给人赋予的宽广的胸怀之美。
通嘎太善良,朝鲁太鲁莽,阿藤花太现实,若水太愚孝。其实他们大半生过得都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心灵上的创伤。通嘎渴望温暖渴望爱,童年失语,是乌兰妈妈用无私的爱治好了她。长大以后,她渴望爱情,却承受了恋人一次次离开自己的痛苦,还好,她最终还是找到了能给她安全感给她爱的男人,终究还是获得了幸福。朝鲁对上海有着近乎疯狂的执念,他儿时一次次想要回到上海,回家找爸爸,其实不过是不愿意接受父亲已经去世的事实。他的冲动鲁莽和他的养父有莫大的关系,对文化的轻视导致他早早就放弃了学习,而知识的缺少,让他屡屡做出违规甚至违法的举动。阿藤花是一个懂得为自己争取机会的人,其实抛去她做的损人的事,还挺欣赏她这种生活态度的。她从来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要尽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大概是从小家里兄弟姐妹多,早就了她的性格,如果不争不抢,她大概早就饿死了。虽然她好吃懒做,但面对失败的婚姻,她依旧勇敢的离了婚扛起了抚养孩子的重担,经过生活的磨练,她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幸福。若水是最让我痛心的角色,他懦弱,他愚孝,那是因为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没有打开的结。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要丢弃自己,他渴望父母,渴望家庭,渴望温暖。被收养后,面对严厉的母亲,他懂事听话,也许他害怕自己不听话父母就不要自己了吧。就这样,他成了一个没有主见,对母亲唯命是从的乖孩子。但他是真的没有主见吗,并不是。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抱负,有自己的爱的人,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出于对母亲的尊重,出于不想让母亲伤心,他一直在亲手埋葬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是在用自己一生的快乐换母亲的快乐,母亲用一生养育了他,他回报以一生。通嘎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不仅仅因为失去一段爱情,更因为他两次放弃了她,伤害了她,他对通嘎有着深深的愧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无能为力的痛苦。记得有一出戏,他同意母亲和哈其结婚,那一刻,他埋葬了自己的爱情,也从此关闭了自己的心。直到故事的最后,他对哈其之间也始终相敬如宾,好在他开始愿意打开自己的心了,以后会更好。
很多人惋惜通嘎和若水没有在一起,很多人认为他们没有在一起是因为若水的懦弱和校长的固执。其实我倒是觉得,是通嘎放弃了若水。从始至终,通嘎都不曾为若水努力过什么。如果当初通嘎不放弃高考,如果后来通嘎不赌气能多等若水一些日子,他们本可以在一起。事实上,通嘎总是在不该放弃的时候放弃,在不该坚持的时候坚持,她如果有阿藤花一半的上进,她和若水都不会是那样的结局。哈其是个好女孩,也是个适合若水的女孩,可惜他们有一个错误的开始,导致了一生的不幸。即便如此,她还是用爱包容了若水一生。
看了国家孩子后,去搜了下,这个竟然是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很震撼!(以下来源百度)
1960年前后,由于受全国性饥荒所困,一大批江苏、浙江孤儿被无奈的父母遗弃于上海,随后又被转送到陕西、河北、河南、辽宁、山东、江苏苏北以乃至内蒙古等20个省份。据保守估计,其人数至少有五万之巨。
当时南方水灾严重,导致人多地少的江南水乡一带外流人口陡增,多数流落在上海一带乞讨糊口。尽管他们在繁华的大都市乞讨,但也无法养活嗷嗷待哺的婴幼儿。因此,只得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遗弃在码头、车站或商店等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段,期望好心人来收养,给自己的孩子一条活路。当时还流传一句话:“送到上海就能吃饱饭了。”1960年5至6月,中央曾连续发出关于京津沪等城市粮食供应告急的文件,而6月6日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中称,北京存粮为7天,天津也仅10天,上海已无存粮。显示了当时的严峻形势。另据《上海民政志》记载,上海社会福利机构在1958年共收容婴幼儿1770人入院,其中弃婴占98%。1959年收婴3525人。1960年1至3月,共有弃婴5277人入院,最多的一天收容109人。1960年年收容量创历史最高记录。由于城市粮食匮乏,在国家民政部门的统筹安排下,这些弃婴开始被火车搭载,转送到全国各地,由情况尚好的地区的人家收养。最早在1947年,河南省就开始陆续接受来自南方的孤儿。据当时温州孤儿院的工作人员李根程透露,从1957年到1960年底,仅她参与护送了的就达11批,一共670多名,主要是到河南的洛阳、三门峡、偃师三地。以后,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找到内蒙古第一书记乌兰夫,希望他帮助一些奶粉。但乌兰夫在请示总理周恩来后,决定让内蒙牧区接收一批。同时,所有运载着孤儿们的火车、汽车沿着由南向北的道路一路转送,将孤儿们分别安置收养,凡是所到之处,几乎走一路,安置一路,跑遍大江南北。路途中究竟留下了多少孩子抛别家乡的哭声,事后人们估算的一个保守数字,是5万人。
到了1964年,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孤儿北送工作相应停止。随着时势渐转,劫后余生的家人们投入到另一项工作去——在茫茫人海中,捞针一般去寻找当年被弃的亲人。
哭哭喊喊苦啊苦,苦啊苦哭啊哭喊啊喊,一哭哭好久半天不剪辑,疲劳出戏。第一集一进孤儿院就惊现抠图假背景,最一开始火车车窗抠绿明显,真的很尴尬,最后一集一大堆年轻人脸上抹胶水、戴上厚重假发尴尬地出演老年人,不知道的以为是低成本的校园舞台剧,真的很粗糙,断断续续看了不几眼,阿藤花随着时间可以莫名洗白,朝鲁也可以主角光环处理掉草原大叔的儿子,说不通没关系,这是中老年喜爱的剧,没办法,定位精准,粗糙也有人买账。
孩子们和大人全部演技在线
很震撼的一部电视剧,也很震撼曾经60年代确有其事的历史。
正好这段时间我重温特种兵火凤凰,三位演员都是出演过火凤凰的,以至于看剧中人物总会出戏😂
间断看了几集,觉得成年演员演的都很不错。被通嘎拉嘎与谢若水的爱情吸引,最后被毕力格折服。草原太美了,草原上的人太美了。略微伤感。片尾曲太好听了。
好剧,现在的小演员演技都这么了不得了,数次泪目。片尾曲蒙古长调太好听了。
CCTV8播出,在家陪家人看,主演都是《我是特种兵》的演员,影片水平都不差
在草原成长多么好啊……那个一直在草原拉琴的人,在80年代到来之际,死去了。后期剧情走向真的是有点恶心了,减星
编剧还是差点意思,靠角色的死亡来推进剧情也太生硬了吧!宝力刚、王朝阳、图雅的死都太缺乏合理性了。。。所有的星星都献给演员的演技。编剧真是拖后腿。
“零下十七度,人体的极限是7个半小时,他们已经呆五个小时了。”这台词有点尬 一本正经的台词 紧皱的眉头 让人出戏。。。
疫情期间跟着我妈看的大概最好的一部,像小时候那会儿的电视剧。
哥哥小演员演技也太好太细腻了吧,看他哭我也哭😭
要被这个阿藤花气死了!自私无耻不要脸!专门为她记录一下-_-
阿滕花看得我气死,不得不说演员演得这么让人生气也是难得…
阿藤花这么婊真的会善终吗,欺软怕硬,自私自利,偷奸耍滑。后面抛夫弃子都是轻的吧
这部剧呢,是我最近才看完的。第1集开始我就想问一下编剧,为什么卢小忠和卢小鱼的父亲去世了,连个遗体告别仪式都没有,就被邻居连哄带骗地送去了孤儿院。厂里领导呢?
篇幅不长,剧情还算紧凑,氛围比较严肃,题材也是以前没看过的。内蒙的风土人情味道醇厚。演员演得好。
小时候看电视剧是看那些“偶像”,现在我更愿意去看那些好演技,好剧本,好导演,好配乐的电视剧,《国家孩子》就是这样的电视剧。 从第一集开始到小演员下线,每集必哭得稀里哗啦。这些小演员演技真的比现在很多成年演员都要好很多,特别是哭戏,看的人心疼。 看到现在我有几点想说。第一点是我爱我的国家,国家是我们最强大的依靠。第二点,孤儿真的太可怜了,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但真的,以后我如果要生,也一定要对他负责到底。第三点,不要多生,而且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剧中的黄小仙演得我又爱又恨,小小年纪怎么那么多心眼儿,回来才明白是因为家里孩子太多,东西根本轮不到自己,才学会的抢啊,所以要优生优育。 电视剧很好看😊
本来打五星。越后面越不行。
巅峰在孩子那8集,不解释
很好的剧本和历史背景,但是人物三观太有问题了,阿藤花凭什么拿了通噶的名额?!弃剧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