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3的老片,我却在2010年的年末才观看,而且对她的观看也是出于偶然。上优酷想搜索《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未果,随意点了《天地英雄》。但这样解释“偶然”一词又显得欠充分。很多时候,当事人觉得的确很偶然的事情,一经说出,又自己都不觉得偶然成分有多少了,就像对于《天地英雄》,好像也是冥冥之中的,注定的。
天地英雄应该是当时的“大片”,至少是我认为的大片,不过也无所谓了,在这样一个大片云集或是泛滥的年代,谁还会记得、在意这样一部七年前的“大片”。2003年,我高一,当时并不关注电影,也是条件不允许。现在想来,当时没能及时看到这个片子,到成了一种遗憾了。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围绕着两个敌对的武士之间的冲突而展开。一个反叛的军官,一个身负皇命的捕快,敌对的两人因为要护送一件神秘而法力无边的佛教圣物而结盟,并在面对无情的大漠和敌人的追杀中重新检视他们之间的矛盾身份。
电影的开场是赵薇的声音,我喜欢的。赵薇在影片里很美,令人惊心。作为将军之女的文珠,一身柔情却不失狭义风骨。也许这是赵薇骨子里固有的刚毅和坚韧。面对两个男人,并且都是如此狭义的男人,文珠似乎并不犹豫和摇摆不定,她只对李校尉有爱!两人的交流如此至少,仅就“我认为你是好人”、“我跟你走”,而且还不是对话。也许这样的勇敢与默契是我无法企及的,唯有羡慕。
来栖大人,十三岁就被作为遣唐使来到大唐,对自己国家无限眷恋和想念的日本人。在与李校尉正面接触之前,他只有一个归国之心,他想完成皇帝给出的归国前提,早日回到母亲那儿去。为此,他必须捉拿李校尉。但却在两人共同护送佛教圣物的时候,对朝廷通缉的李校尉有了重新的认识。对老不死的不离不弃,对地虎的恩情,对护送驼队的执着,以及对自己兄弟的情怀,都不断冲击着来栖大人对他的印象。让来栖大人的内心充满矛盾,也许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该做怎么样的决定了。好在他在最后不用做任何决定了。
李校尉是个十足的大情大义之人。从最初的不愿屠杀虏获的突厥老人和孩子而反抗朝廷,到最后执着得护送朝廷的驼队。他对朝廷的情感看似矛盾对立的,实则又是统一的。他有的只是一颗狭义之心,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事。
王学圻的演技一直以来都认为是传神而多变的。不论饰演那种角色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饰演安大人的王学圻,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他的二胡声,每每紧张时刻都不会少。他悠然自得地弹奏着二胡,反衬着紧张的情节。
这是我第一次试图在看过电影后将颇多感慨付诸文字。但很多的感慨和评论未能表达出来或未能充分表达出来。不过,应该没关系的,我追求的是一种再接再厉的坚持,文章写作水平只是我额外的收获。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心虚的把“影评”二字换成了“随感”。
http://blog.sina.com.cn/u/1678118904杏花春雨江南,骏马西风冀北。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意象组合。那么,千尺黄沙中的孤胆英雄,可谓是十分符合这种传统审美的形象。比起中文片名,很有跟风味道的《天地英雄》,我倒是认为英文版的翻译更为贴切: Warriors of Heaven and Earth. 因为它真正点明了本片的中心词:武士。
尽管在服装设计和故事选择上本片显得西化,然而究其精神实质,仍旧是最传统的忠孝节义中国式道德。只不过是将其定格在了武士这一群体的身上,而非官吏或儒生,从而获得了一种新鲜感和陌生化。武士精神的沦丧,在中国大约始于宋朝。“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说的不只是民族血统,同时也是民族精神。因此,这个设定于盛唐时代的片子更多的包含了一份抚今追昔的意味,兴味阑珊的沧桑,和男主角深沉的面容一起,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终。
真正的武士,在中国的起源应该说是战国时期的侠士们。“重信义,轻然诺”、“尚义轻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功成身退”,与季布、荆轲、聂政、高渐离、鲁仲连等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名字一起,成为了后世武人的圭臬和楷模。在《天地英雄》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些道德标准的影子:李校尉因为沙尘暴中的救命之恩,答应为驼队护航,之后便以此为己任,即使发觉卷入乱局也从未离弃;而李校尉之所以被朝廷通缉,是因为不肯杀妇孺百姓,“仁”也;李校尉的旧部们为了兄弟义气抛弃安逸的生活和家庭……开片的这一切都给我们一种十分熟悉的感受,水浒式的豪爽奔放,三国式的忠义干云,看得人心中疏朗,男儿气足。
如果这一切只停留在开始,那么这就是一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中世纪骑士小说。因为天地英雄的崇高感,来自于这批武士们对国家历史的自觉承担,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升华。
转折出现在驼队第一次鏖战后,山洞中唐朝将领说出了驼队的秘密:国宝释迦摩尼舍利。这绝不同于一般珍宝,对于西域(今新疆一带)大小佛国来说,谁拥有了舍利子谁就拥有了这片土地的统治权。因而引来了突厥的争夺。想巩固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就绝不能使舍利子落入人手。这临时拼凑的驼队,自觉不自觉地担负起了国家兴亡的大任。看看驼队中的各路人马:李校尉是因为侠肝义胆加上救命之恩,义务护送行程;几个旧部是为了义气同时也是出于不甘平淡生活的寂寞;老不死的和地虎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职业雇佣兵;来栖是出于勤于王事的心情保护国家的驼队,同时也是考虑到独自旅行的危险;文珠是在来栖的保护下顺道入京。我不由得想起《十月围城》,同样的,历史的责任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落在了一个个普通人身上,他们并非都是明知肩上责任的重大,多数人是在无意识中成为了推动历史的力量。同《十月围城》不同的是,《十月围城》的中豪杰是出于不同的目的,参与到最后保护孙中山行动中去的,有的人并未真正了解这项任务的真谛,但也无愧于伟大;而《天地英雄》中队伍形成阶段众人是无疑是对,但当驼队秘密揭晓,大家都意识到了自己任务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年幼的地虎被遣返,因为孩子无法承担这样的重任。其他留下的武士从这一刻起,就自觉的背负起国事重担了。
崇高的任务执行中,每个武士的个性,他们的前世今生,他们的心曲,他们的悲欢和愿景,也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从两位主角来说,李校尉是出类拔萃的武士,但应为通缉犯的身份郁郁不得志,这趟行程的终点也许就是自己的身系囹圄。正如我前面所述,他深沉的面容始终压抑着什么,对和兄弟们重温往日自在生活的向往,对国家眷恋却又畏惧的矛盾(作为通缉犯),对文珠欲说还休的感情,即使这是一趟令人紧张又激动的旅程。来栖是一个主流意义上的优秀武士,克己奉公,忠于职守,但他内心却有着连自己都不敢面对的惶惑和虚无。身为日本人,虽自幼在唐效命,但终非吾乡。而远在海外的母国也仅是一份念想,其实他对扶桑早已毫无概念。心灵不知归依何处,只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来求的些许安慰。更要命的是在旅程中他逐渐与自己追捕的犯人相知相惜,甚至相托以后事,对他来说这更加增添了心灵的迷茫。其余人物如老不死的、独眼鹰,甚至大反派安大人,也都是个性鲜明,性格丰满,令人过目难忘。影片讲述的不只是武士的美德,更有武士的内心。
结局的玄幻色彩常为人诟病,但对这个设计断不该只看其表面,那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象征着一种外在的认同,从武士们的内在来说则象征了一份心灵的超脱和救赎。故事中的武士们其实像普通人一样,各有各的执着和苦恼,而光荣的伟大的死亡,是他们最好的安慰和解脱。老不死的作为一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形象,他虽乐观豁达但仍受着被他人怀疑能力的痛苦,最终以死找到泉水是他最终获得了武士最看重的认同;来栖迷茫的心灵在佛光普照下安息,他终于不用再苦寻心灵的家园,武士的荣誉就是他的栖身之所;壮士们的鲜血被灵光洁净,魂灵归于天堂,恶人受死,善人得存,这分明是导演的“上帝之手”做出的末日审判。沿着剧情看到这里是我并不觉得突兀或荒诞,只是觉得心中充满了崇高带来的感动和神圣意向给人的震撼。
很多人谈到文珠,认为是一个多余的角色。其实不然,她作为这些武士的旁观者,以女性的视角记录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并给予适时的评断。同时文珠的形象也可说是对主题的一个补充:武士家女子的形象。有别于士族女子的娴雅雍容,文珠的形象从一开始就有其独特之处。第一次出场,她处在战时的城池中,素面朝天,亲自劳动,一边张罗着备战事宜,干练而又朴实,确实是武家女子的风范。文珠的性情温柔沉默可以说是恭顺,谨遵父命回中原,对于父亲托付来栖也是言听计从,但与此同时也展现出她的坚忍,旅途中危险重重,困难众多,换了其他女子一定叫苦连天,而她是给大家一个内敛的微笑。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她十分文静,很少主动同队伍中的异性多交谈几句。可她的勇敢和沉稳却是传统女性所没有的,最后的战役来临时李校尉交给她铠甲,怕她紧张还出言抚慰,文珠只是平静的说:“我是将军的女儿,不怕打仗的。”看她在枪林弹雨中操纵炮石,横刀纵弩,我敬佩她所具有的英雄气概。她同故事中的其他武士一起,共同展现了一幅迥别与儒家士大夫的中古武士群像。
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她走到了最后,同时她的存在也给予李校尉坎坷的一生一个还算完满的结局,一个中国武士所能期待的最好的结局: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最近连看了两部姜文电影,才发现以前对他太不了解。《天地英雄》与其他几部作品可以说是一个异数,当然这与导演不是他有关。然而《天地英雄》还是沾染了明显的姜氏气质,比如那个佛舍利显灵的戏,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明显与《太阳照常升起》有相承,相比之下本片中的隐喻已经是十分浅显易懂的了
一般姜文参与的片子,我都会瞄几眼,因为自觉姜大侠逼格比较高,不过是某小四之流可以比的。
故事主题就是在押宝与夺宝中展开华夷之辨,宣扬汉族英雄主义。天朝编剧和光腚总局也就这点儿想象力,剧中所建构的“中国梦”在结构上与美国梦差距太远,太过“汉化”,而且在手段上乏力,想象上乏味。
之所以让我把眼睛奉献这么多长时间,还码这么多字,就是因为影片一些细节处理的比较好,比如在沙漠中安大人伸个手指头就能测算出风的速度;镜头通过盾牌上的沙粒,表现大敌当前;不得不说的就是姜校尉的帽子,很像是一个现代军人。
这部片子诚如群众所言,最后三分钟其实是个大败笔,不知道是编辑神经大条,还是导演异想天开,反正西部片加一个奇幻的结尾,真是“虎尾续貂”,太掉价了。
知名女演员赵某的演技在这部片子里基本水平为零,还有那个女和尚,目光呆滞,最后还魂克敌,简直是把这部片子给枪毙了。功夫片顿时出现了聊斋的情节,让人不能不大跌眼镜。
不过我觉得未来武侠的新方向,应该是摆脱"汉化“,在”汉化“/"中国”之间划清界限,至少“华夷之辨”对应了“善恶之别”本来就是根底上的政治不正确。
或许去汉化的“新中国”武侠,才能挽救武侠片于陌路吧。
满状态原地复活
总体感觉是“闷”。无论色调,还是剧中人物的情感,都有些压抑的色彩。不过赵薇在这部戏里的扮相着实不错,比起姜文,我更喜欢王学圻的表演。看完这部片子后,我忽然觉得舍利子特别可怕,尤其是结尾处。
其实还不错,外国的烂片有人恨不得打6星,国产的诚意之作打3星都像丢了人一样,什么情况?PS:但凡电影中听着像回事的配乐,不用怀疑,肯定是外国人作的曲,这回三哥很给力。
画面苍凉大气,标注了电影的气质,演员也都是戏骨级别的,按说对电影的质量有起码的保证,而且电影的前半段也确实奔着中国古典西部片探索与开创的力道去用劲的,无奈佛骨舍利显灵的桥段将之前所有的铺垫毁于一旦,这是直接抛开逻辑硬塞给观众的一个结尾,估计编剧主要是没处理好赵薇这个角色的逻辑性。
特地去电影院看的,感觉华丽丽的被骗了。 有些镜头还是感人的。 主题歌副歌部分不错。
是当年大片潮里最扎实不浮夸的一部,阵容布景服化道具动作极好,但神降结尾太扯了,扣了不少分数,也吃了特效弱、宗教概念阐释孱弱的亏。王德顺戏份很重啊,姜文还掖进来周韵也是够了
除了结尾太扯,今年大片里难得的厚重
姜文竟然也拍这么烂的片子,又和赵薇耍这样的暧昧,作为反派Boss的王学圻还是死的这么不明不白……佛骨舍利发出的大波成了剧情最后的deus ex machina(解围之神装置)
还不错,场面挺恢宏。
结尾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屁滚尿流。特技是没给够钱么?做得那么凑合。想从女人的视角着手,可惜赵薇的独白和诗朗诵一样煞风景。王学圻简直妖媚啊,真该让他去演李莲英。文叔没啥特点。钱多了服装华丽了场面大了制作国际了,可是同样是何平,为何那种大漠的粗砺感反而没有了?
8文戏很不错,平哥抒情的时候都很有大师味;武戏很糟,我怀疑其他人的武戏镜头都是后期加速处理过的,平哥镜头上的演员动作都肉得很。而且剧本很不给力。小孔剪片子看来也算是中规中矩了,不完美但是没大毛病,平哥你干嘛在《麦田》里换另外一个SB剪辑呢?
我还记得当年这片子媒体上骂声一片,大家都觉得国产片怎么这么堕落了。等到后来各种烂片轮番上阵,烂到今天,回头再看觉得这片真不错哎~
不会做大片,回来以后才发现少场景,哥伦比亚不加钱,聘顶级剪辑师硬接
这片居然忘记添加了。我个人很喜欢,不知为何豆瓣的大伯大婶给分如此苛刻。
【武大】刚又在电影频道看了一遍,可能是第三遍看。真的是除了结尾三分钟太拉风之外,前面无论剧情还是表演都没得说啊。风格上有点《七武士》的味道,构架上有点《指环王》的模式,弱就弱在了最后三分钟。但怎么着也应该是新千年以来大片中的上乘之作了,打分这么低应该是连带受了张艺谋败坏大片的骂。
很多年前我应该看过这部电影,当时的感觉就是……尼玛国内绝逼拍不出这种武士故事片……很多年后我只记得沙漠,孤城,战死的武士,不知道姓名的武士一刀子撮出来的水,却想不起电影的名字…
莫名地觉得这戏里的男人都很妖媚...
有壮丽的景色,质朴但不做作的武术设计。成长在60年代的导演总是对戈壁、马队有着近似于偏执的喜爱。遗憾的是剧本上的欠缺导演再有能力也是无法拟补的,赵薇饰演的角色完全是可有可无。三星。
片子结尾充斥着宗教玄幻色彩,还有主题歌确实蛮好听的。
佛光普照固然慈悲,上阵杀敌就不太合适了。对史诗片的尝试值得称赞,男人的友情很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