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如此之低有点出乎意料,其实摈弃男主演员的演技还是一部蛮不错的电影,可能与电影主人公差不多的年龄反而能慢慢进入影片。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通过孩子们的遭遇展现社会大环境的底层人民的痛苦遭遇,关注到了下岗带来的切肤之痛,恰恰如此反而没了重点,一会社会环境,譬如开始的部分,尤其男孩的家庭遭遇非常写实,他的父亲演技太好,以至于感觉要跟着电影来点厚重的东西,可接下来重点突然转移到两个孩子的莫名情感,并不是男孩子走入堕落的暴力史,也不是跟女孩之间的纠葛,没有互动,男主的演技过于生涩,演的痕迹过重,可能这张脸不是一张经过苦难而隐忍的脸?找个理由罢了,那个年龄的高中生小混混挺多就是这个模样,结果就会觉得电影拍了一个少年犯的堕落…… 张子枫演技也略平整,俩人不来电 抛开这些,影片还是可以的。配角出彩。
年少的感情,是青涩懵懂的,不明所以的接近和没有开始的喜欢。没有谁愿意把自己一直禁锢在讨厌的地方,没有谁不想追求喜欢的东西。少年是沉浮着的,知道了光却看不见光,追求着光却又被黑暗禁锢着,不可诉说,无人理解,沉沦,淹没,消失。少年是心高气傲的,少年是手可摘星辰的,但是,在大人的世界里和自以为大人的眼里,少年,是一个可笑和只会做白日梦的人。 在黑与白的世界里,大人永远只相信白,而孩子是看不见黑。可能就是这样吧,孩子不敢说,大人不理解。在孩子是少年的时候,在晨光看见了世界的第一眼的时候,以为已经看到了全部,以为世界开始接受,势必要有一番大作为,在世界奈我何下,少年想要翻江倒海。少年或许还是那个少年,却早已没有少年拥有的光。 《再见,少年》我想大概是这样吧。人都会长大,在成为大人的路上,跌跌撞撞。就像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我们只能选择一个然后丢掉身体里的另一个,用不完全的自己,成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大人。
所有的大人,都是小孩,所有的小孩,都是大人。
偶然间,打开豆瓣,翻了翻存了好久的电影。长舒了一口气“唔,好像 已经很久没看电影了”。反复犹豫着选定了《再见,少年》,其实并非偶然,因为它和我高中读过的一本小说同名,但剧情可谓是大相径庭。
不得不说,很狗血。但大陆片中该有的青春疼痛元素一个都不少:暗恋,原生家庭,高考,斗殴犯事……电影里男主张辰昊提到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每日都要将一块重重的石头推向山头,再任其自由滑落,他认为那就是他自己。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种角色呢?生活之重量对于每一个来说都不是随口说说的吧,我想。回看自己,自成年以来这几年,一切好似平静如常,殊不知,那些细碎平常的每一分秒早已将我们与过往拉开距离。你若问是什么改变了自己,我想说,大概是选择吧。电影中张辰昊如果没有选择离开混混帮,就不会认识黎菲,也根本不可能变成“好学生”,而黎菲如果选择去了瑞典留学,张辰昊的命运是否会更悲惨呢?有时或许只是一瞬间的念头,就导致我们做出覆水难收的决定。故事结局,黎菲说:“我总觉得欠着她点什么。”这个念头促使她替张辰昊扛下了罪名,她移走的或许不仅仅是西西弗的石头,而是把自己的前途硬生生地和张辰昊绑在了一起。我想,青春时的浓烈与真挚大抵就是如此吧。
片尾曲好像有男主的旁白,他很感谢黎菲,愿意做他的朋友。张辰昊是过早成熟的,因为过早地感受到了社会以及来自家庭的寒心。黎菲是幸福单纯的,有着美满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好成绩,典型的乖乖女。全片呈现出的是复杂的青春往事,心碎,迷茫,失望,但裂痕中总有照进来的光,这束光之于张辰昊,是黎菲,是发现自己考了598分那一刻洋溢在脸上收不住的喜悦。
时间的河流是滚滚向前的,而我们能做到的只有顺流而行,在未知中寻找已知,在已知中探索未知,不破不立……
(因为短评装不开了所以改为长评)
为什么一个理工男胖子就一定不懂社交,就要学猪叫,就要去找技校女去开苞,之后还被拒? 为什么一个大哥一定要带坏男主,一定要杀掉妓女,为什么一直在强调我们这种人?(没点手段与野心怎么可能做上大哥,难道就因为天生长得像?)为什么一个下岗职工(男)就一定要酗酒滥赌,欠一屁股债。
他们真的都给男主制造了行动上的障碍和情感上的压力吗? 上面的,都是剧情需要还是根本无关紧要? 这些有碍叙事效率,影响戏剧逻辑的内容,是否可以说它们全充斥着一名女性精英对待底层男性的傲慢?
前半段展开剧情,用了大量的独白旁白,所有人物的历史,动机,情感,都用嘴巴说了出来。 后半段突然杀人,猝不及防,为杀而杀,人突然就要被搞,轻轻碰一下就要死掉,简直无语。 下岗潮,高中应试教育,封闭管理,妓女混混等混乱社会环境,都作为空泛的符号能指来填充她们的青春。
前期关系铺垫没有一处设计让人感觉人物关系有质的飞跃,昆德拉和西西弗斯也只是导演自多多情的一种文学崇拜下的自以为是的优质修辞,本身并不符合人物的青春心理特征,放出来便匆匆做结,留下了大量的未解决问题。然后,至于最后的北京香港朝圣论,真的有必要还是说,导演认为,作为像导演一般层级的女性精英人物,这已经是生命不可再低承受的生活规格了?
听说这个故事起源于导演的学生时代,经过多年的沉淀生长,回望与凝视,终成了导演的处女作——每个电影导演心中的那个不得不说的故事。几年前看过剧本,对于它如何呈现在大银幕上,我还是十分期待的。听说片子从审查到上映几经波折,然而豆瓣评分似乎不高,有的评论甚至直接把它打入了“烂片”的范畴,我心中有些疑惑,殷若昕导演有《我的姐姐》珠玉在前(实际拍摄是在“少年”之后),和编剧游晓颖携手塑造了非常有力的女性形象,她们对社会文化积习的剖析和诘问令人振奋,同时又有女性视角的细腻入扣,意蕴悠长,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的。《再见,少年》作为殷若昕导演的处女作,有素有电影学者之名的台湾电影人焦雄屏做监制,游晓颖做文学编辑,并已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数个奖项,为何正式上映很多观众并不买账?带着这个疑问,一个工作日的晚上,我开车跨越了北京的八环来看这部排片甚少,又即将下线的电影。两个小时后从电影院出来,已经是北京的午夜时分,东三环国贸写字楼还灯火通明,恍若白昼,坐在车上,我的思维凝固在了另外一个似远又近的时空里,那里仿佛也有我的少年时代。我对同伴说,我好像知道了答案。
这是一个注定只属于少部分人的电影。它探讨的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情感,像母爱或者初恋那种能够天然收获共鸣的母题,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独特、更自我的表达,尽管影片宣传方打的是少年友谊这个点,但似乎并不准确,这种情感,不是爱情,甚至也不是友情,我理解为是一种在少年时期所独有的,和他人之间最真挚的深度关系。我认为这种表达是真诚和可贵的。我的工科同伴说,他想到最近一次饭局上的聊天,恰好在座的有几位都是和学生时代的恋人结了婚,大家总结说,还是那个时候的感情最单纯。我说,对,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各种计量规则不屑一顾,看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那种“我为的是我的心”的孤勇执拗是青春期限量供应,过了那个时期就魔法消失,大家都变成了头脑不简单、思虑很周全的社会人,谦虚好学,忙着进步。
影片的影像风格堪称冷峻,既没有要搞唯美浪漫青春回忆,也没有要去营造暗黑悬疑气氛,故事缓缓铺陈,千禧年的南方小城,起伏的坡道和不知伸向哪里的铁路,老旧的单位宿舍楼和凌乱的教室,街头突然关门的碟片店,永远闪着暧昧灯光的洗头房,封闭、懵懂,落后、悸动,带着隐隐的颓败和迫不及待迈向新世界的狂妄,这是30+一代人走过的青春,也是男女主人公生活的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男女主人公和大部分那个时候的高中生没有什么不同,一个是从小地方来到了大世界的乖乖女,一个是勉强考进高中的小混混,来到新环境,他们身上都有一些我们似曾相识的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敏感、探寻和格格不入,同样地,他们身上也都有一种隐隐的力量在迸发,张辰浩决定好好学习创造个奇迹,黎菲也面临着更多优秀的竞争者,两人由于物理距离上的靠近逐渐熟悉,黎菲答应帮助张辰浩补习功课,上下学的铁轨路上、同桌的教室里、街边的小吃摊上,两人的心理距离逐渐拉近。故事节奏让人感觉在看很多年前的日本老电影,写实、平静的画面中暗潮涌动,似日夜交替时的海面,两个新入学少年的邂逅,轻快、平缓的校园生活,似笼罩着海上夕阳残霞的余韵。
随着太阳慢慢沉没到海平面以下,两人相似又不同的背景逐渐显露,张辰浩和黎菲的家庭都在经历着动荡和变故,生活图景一点点揭开,传统矿业的衰败、时代更迭的浪潮席卷了两个家庭,黎菲的爸爸从“主任”变成了“黎工”,往日的安稳优越不复存在,张辰浩的家庭本就风雨飘摇,父亲的下岗让这个家庭更加陷入困境,面对家庭变故,两个少年的反应也耐人寻味。黎菲作为一个表面上的“乖乖女”,实际骨子里是一个“抗争者”,她可以在察觉到家庭变故后反过来鼓励父亲,从自己当干部的“降级”的心理变化历程告诉父亲“这也没什么”,这样对大人的反向鼓励在影片中出现过几次,在和老师的几次对峙中也能看出来,黎菲并不是一个在家庭和师长的保护下像外表看上去那样“乖”“顺”,她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精神力量的人,是一个对外来的规则和规训不断抗争的人,这样的精神世界和张辰浩的“创造奇迹”是相同的,是两个少年冲破脚下土壤、不断向上生长的最原始的力量。
而处在一个风暴漩涡里的张辰浩被席卷下沉,沉向一个巨大的黑洞。他想要出来,却失去了招架之力,他向往光明,却好像找不到光明的出路,班主任问他家里有什么事情,可以说出来。他毫不犹豫地掩饰拒绝了。这是张辰浩的生存之道,在无数次的失望和无助之后,他早已关上了那个仰仗家人、师长之门,他靠不了任何人,那个世界分明早已给他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那里并不欢迎他。这也是为什么黎菲在一次次质问他为什么要继续混时他立刻与黎菲泾渭分明地划清界限,对他来说,黎菲是另一个世界的一道光,这道光转瞬即逝,似乎有点意料之中的意思,太阳终会下沉,世界终归黑暗。光消逝后,他遁入黑暗,在那个世界里,去依附,去争夺,再也无法轻易说出,我要创造奇迹。他还在学习,还没放弃,他伸出手想抓住光,却显得那样无力。
黎菲,在班主任的要求下为了争取出国名额暂时疏远了张辰浩,又因为帮助同矿区子弟让张辰浩陷入争端,她意识到他们已经无可避免地渐行渐远,这本来是个我们多多少少都听过的关于宿命的故事,两条平行的铁轨偶尔相交,终究要奔向他们各自的方向。他们那段火车同行似乎也说得很明确,一个要去北京,一个要去香港。两个无论无论从表象还是象征意义上都完全不同的目的地。一个好好学习,前途光明,一个披荆斩棘,前路崎岖。从小到大,老师和家长都会告诉我们,不要和“坏孩子”在一起。却很少有人问,“坏孩子”是怎么变坏的。仿佛他们天生就是坏孩子,就是需要和其他孩子隔离的。他们背后的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原因,似乎不可能靠谁的一己之力去改变。这种大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并没有阻挡住黎菲,她坚信自己知道张辰浩是什么样的。他不该这样。哪怕不被任何人理解,她也要去奋力地推那块西西弗的石头。终于,飓风来,张辰浩被卷入了杀人事件,他无可挽回地迅速沉降,绝望之中他伸出手,那个时候他知道,唯一会拉他一把的人是黎菲。
他们似乎并不互相了解,就像那时候的黎菲不明白已经走向光明的张辰浩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继续当小混混,张辰浩也不明白,黎菲那一次次竭力又徒劳地劝阻究竟又有什么意义。然而在警察带走张辰浩的那个酷暑阳光下,黎菲在他耳边告诉他,那块石头已经被我扔掉了。张辰浩从震惊、不解到激动与泪水,两人对视的那一刻,我确定他们懂了。这个时刻还出现在黎菲在不远处目睹命案的那一幕中,少女的表情在刹那间经历了震惊、绝望到泪水和决绝,这一刻是对那一刻的一种深深地回望。
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你的故事,但我无条件相信自己心中的那个你。在我坠入深渊之时,我相信你会向我伸出手。是的,我会,一次又一次。从这一点上来说,两人都经历了孤独与绝望,他们的命运如此不同,注定渐行渐远,但他们偏要去推那块石头,一次又一次,直至黎菲举起石头,给这命运以致命一击。也把自己的人生带向了未知的深渊。
终于,风平浪静,万物归位。两个人都经历了煎熬与惩罚,少年的孤勇带来的改变从来都不是现实的利益,它带来的改变在内心,在张辰浩在狱中拿到口琴微笑的时候,我知道,黎菲,你赢了!你改变了一个少年的命运,在人生的长河里,如果曾经有人那样地一心想让你好,甚至不管对自己好不好,你已经遇到这世上最幸运的事,因为大部分人可能从来都没有体验过那种与他人之间最纯澈最真挚最热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并没有什么精密的计算和判断,却让你从另外一个人那里体会到,自己如此微不足道的人生之珍贵,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至诚至真,即使挥别再见,即使短暂同行,这种东西依然会牢筑心底,坚不可摧。
哪怕身处迷雾,太阳也会升起。
祝你我都有这样的幸运。
首先,这部电影绝不是一部烂片!它的分数不高恰恰是它既没有达到电影艺术化的高度,另一方面又没有狗血烂俗(要知道有些片子其实伪文艺装13 或者迎合众人的烂俗 但分数却不错)而是有点尴尬的处在中间。整部影片的关注点其实很好:青少年成长中的伤痛、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我看来这个主题到现在大陆都没有一部电影能够称得上好的作品 包括十三棵泡桐、少年的你等,为什么这么说 看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就知道了。能看出导演还是比较有思想和一定的艺术审美,但手法很稚嫩,剧本也不够扎实出彩,最关键的一点是还没有“真正的入门”!电影是什么?这个有很多的定义,但好的电影一定是“梦” 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是自我和本我 是有意识和潜意识的综合表达 所以这部电影包括剧本 摄影、人物的表演、后期的剪辑都缺乏艺术化的表达和拔高 。最后 还是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后能够认真思考 给予呢些曾经 正在 未来 处在太阳和阴影之间的少年多一些关心 关注 他们不管是少数人还是多数 都不应该被忽视或遗忘!(另 两位演员的演技虽然还有待再上一个高度 但总的来说都比较贴合人物形象 演技还是合格的)
#HIIFF 2020# 这部电影也是倒霉,首映就赶上放映事故。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能感受到对于节奏把控的青涩稚嫩,而且剧情有些悬浮,但是女性导演独有的细腻温暖敏感又让这悬浮的剧情中闪现了许多非常打动我的细节。导演应该感谢自己选择了张子枫、张宥浩这两位信念感极强的演员,明明逻辑是不合理的,但是他们又能演得非常令人信服,仅是演技就值得给三星。多一星是给女性新人导演的感情分和鼓励分。
难看且无聊至极。男主演技亟待提高,女主演技千篇一律,不太懂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如坐针毡地看完了整部电影。
太烂了!!!海南电影节现场大家都看疯了,说的什么台词都前言不搭后语,人物行为完全丧失逻辑。
除了张子枫基本上没有对的地方...连徐帆的表演都显得老套。说是在调试等了半个小时进去还是画幅被压缩。剧情刻意的地方不少,比如男主角喜欢看小说但除了在与女主角的对话中提到两部外前后几乎未有更巧妙的体现,因此那场对话成为制造西西弗的工具而不像自然发生。演员的演技也不理想,看到最后简直想逃跑。
2020HIIFF NO.17 退回到“前「少年的你」”时期的青春片
HIIFF#10如果我有罪,法律会制裁我,而不是起个大早满怀期待让人看这片子,画幅还是扁的,爷佛了。
剧情过于平淡,桥段缺乏新意...
上下学同行的路上,总要经过天桥和铁轨。日后才明白,想成为朋友的我们总是一个在桥上一个在桥下,在铁轨上交错后渐行渐远。日全食的时候,分不清是谁吞噬了谁,谁又拯救了谁。少年总是责怪少女又没等他,少女却总是不自觉将目光投向少年。我帮你扔掉了西西弗的石头,却发现自己也一直和你在推石上山。
海南被取消了场次,又出故障没能看成,现在补上。相同导演、相同主演电影在不到半年里完成上映,算不算什么惊人的记录(:这种成长互相救赎的故事逐渐量产,不知道是好(锻炼年轻演员)是坏(无尽的重复)。张子枫在这一年的高度撞型,基本把角色人格锁定为:游走在叛逆和乖巧间纠结不定的女生,执拗单纯总想拉人一把的好心人(另一种就是邪魅一笑、天真之下暗藏神剧本的超龄少女),有点过度了。希望这一波存货消耗完后,就能丰富和拓展些了。【张宥浩awww】
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部没有必要拍出来的电影
多出来的一星给张子枫,那个男主拉垮全片,到后来只要一出来周围观众就会有笑声,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演戏用力过猛和流于表面,明显感觉导是想复制《少年的你》的成功,但出来的效果相差十万八千里,就说张子枫可以接近周冬雨,四字的表演是谁也追赶不上的。
看了四十分钟,没法看下去了,除了张子枫,其他都是一坨屎,动作,情节,台词,没有可以看的
张子枫只能演张子枫。
“远”贯穿的挺好的。有些设计是太硬了点儿。张子枫厉害👍
加油啊宝贝😭加油枫妹!!!!
我们和谁做朋友,选择做什么样的决定,不都是像这样奇奇怪怪没有缘由的吗。只有当我们长大了,才学会了权衡、算计、筹谋、比量付出与回馈、计较得与失。
即使没有《少年的你》,怎么现在还有这种反反复复拍少男少女在铁轨上走路的土逼日记体青春片啊!张宥浩长得确实像现实中会存在的职校混混,但在电影里只适合演混混男主的跟班而不是男主本主……
#海南电影节10# 剧情比较弱,头重脚轻引子太长,有种匆匆结尾的感觉。主演演技都ok还能撑得起来
看完再见少年,放映画幅出了些问题,不过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还是经受住了检验。女性导演的细腻敏感内敛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人觉得没有爱情不成立,但少年们为什么不能纯粹的因为友情,因为承诺而建立起强烈的关联性呢?真是由于这份纯粹才显得珍贵。
以为导演想拍少年的你,但是听自述那意思,怎么想拍的是暴雪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