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

完结

主演:秦昊,王景春,荣梓杉,史彭元,王圣迪,张颂文,刘琳,芦芳生,李梦,黄米依,李俊霆,穆丽燕,林鹏,陈朵怡,赵晖,刘妍,任洛敏,刘晨霞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剧照

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2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3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4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5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6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3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4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5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6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7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8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9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我在看完原著之后,依然选择给这部剧2星

第一集确实非常出彩,只是完满的铺垫下来,却没有后续精彩的展开了。

1.题材 在刷剧之前了解到原作是一部名叫《坏小孩》的小说,当时想是不是关于未成年犯罪的题材,如果是的话这样一部剧对于如今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层出不穷也许会有一些帮助,原著确实是,孩子们也多次明确提及了“未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的条款,只是在《隐秘》中几乎没有涉及,坦白讲我看完后很难get到作者想表达的点——未成年犯罪,我先看的剧。

2.主线 “朝阳东升”,暗示主角是双雄路线,只是两位主角的戏份不少,但不怎么出彩,很难抓住人心,反而是后面王瑶和亲妈周春红表演着实亮眼。 朱朝阳, 高智商犯罪天才,可是《隐秘》中除了他经常拿第一的剧情安排之外,很难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在幕后把握全局笑到最后的胜者,尤其缺乏那种灵光一现的眼神。 张东升,一个长期内心压抑的变态杀人犯,第一集隐瞒多年的秃头甚至妻子都不知道,确实惊艳了一把,但仅此而已了,个人觉得这个角色有一点像“joker”,压抑的越久,爆发出来就越可怕,本以为杀害岳父母就是爆发的开始,没想到竟是巅峰,我们总说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不论怎样,总是要有区别才能对比出来,可张东升作为一个内心扭曲的变态,竟没有在之后的剧情里表现出一丝一毫因为长期压抑而扭曲的疯狂,甚至在车里对严良发火的时候,他都表现的像一个正常人,可正常人,会因为离婚而杀害岳父岳母吗?

3.演技 这一点和上面一点结合起来一起说,网上力捧的演技,真的有那么好么?

朱朝阳——bad kid,说普普和严良勉强还可以认同,夸这个孩子的是认真的吗?从头到尾一个表情,大多数情况皱皱眉毛,也就朱父死的时候喊了几声,尴尬的不行,相比之下,同样是靠日记虚构事实的《唐人街》里,被子枫妹妹的低头冷笑甩出去十八条街。

张东升,还是上面那点说的,这个角色太“正常”,可矛盾之处在于他要是个正常人,能干出这种事吗?而说变态吧,又没有变态的样子,如果表面装作是温和的谦谦君子,就一定要有不经意间展露出的变态的扭曲与疯狂,不过这一点不知道是由导演安排还是演员发挥,就不多评价了。

这里补充一点,相较于张东升杀害妻子前的痛苦,其实我更喜欢《无间道2》里陈冠希在刘嘉玲临死前的克制。

4.剧情 《隐秘》由于剧情改动较多,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1)张东升杀害岳父母的动机 原著中明确说明是为了妻子家的钱——在他们所在的城市有五套房子,《隐秘》中并未明确说明,只是在爬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的戏码,可难道只是因为二老对他们的婚姻不看好,就临时起意痛下杀手吗?(原著中张东升为此准备了一年之久) (2)不回孤儿院的理由 也是改编的原因,原著中是因为孤儿院院长变态残忍,喜欢猥亵儿童外加体罚,抛开这一点的话,剧中说服力就极其薄弱了,孤儿院又不是监狱,大不了再跑出来呗。 (3)配角太过抢眼 周春红和陈警官戏份太多,过于抢眼,但是仔细想想又对剧情推动不大。 个人补充:原著中王瑶是派手底下的人去主角家泼粪搞破坏,剧中换成了缅甸回来的弟弟,说起这个人我真的觉得傻*,以为自己跟个杀手一样,像个愣头青,“他不怕我报警的吗?”,不出一集——卒。

先想到这些,待更。

5.隐喻

我一向认为细节只是为了更好地铺垫剧情,不能反客为主,只能依靠细节来推敲剧情。(三只小鸡的细节我觉得非常棒)

地上的骨头暗示狐狸和两只小鸡死亡,一只小鸡带上面具假扮狐狸

由于审查制度,剧情自然需要大刀阔斧的改动,只是改来改去,剧情的主线却变得很模糊了,而太多的隐喻又会失去重心,让观众陷入云里雾里之中,如杜琪峰导演所说,讲好故事是导演的责任,在类似的剧情中一般会有一个像原著的严教授(《嫌疑人X》则是汤川)一般的人来梳理脉络。 尤其在有人解读通篇均是朱朝阳的日记,而又没有明朗的叙事主线的情况下,看不懂自然不能全怪观众本身。

不过这一切问题在看完原著后似乎都会迎刃而解,网上满天飞的推测已经早已超出了《隐秘》本身向原著靠拢,只是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难道还需要依靠原著来充当观影说明书吗?那这还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吗?

PS:“后妈王瑶之死是朱朝阳所为”据导演表示,是观众自行脑补。


希望在政治正确的今天,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掺杂多余的感情,不因为想标新立异而差评,也不因为随大流而硬说自己喜欢。

个人拙见,多多包涵。

————————————————————

 2 ) 为笛卡尔澄清——还原一个真实的笛卡尔瑞典之旅

  本剧不断强调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与瑞典公主的爱情故事,甚至为公主写情书创造心形线, 最后在公主的父王的干涉下,笛卡尔为情而死 !作者完全瞎编甚至污蔑了笛卡尔,为科普留下了可怕的造谣(哪怕作者说的真实版本,也是瞎编的)!我们不能为了小说,不能为了电视剧,去如此造谣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

  1、心形线( Cardioid )是1741年意大利数学家乔瓦尼·迪·卡斯蒂永( Giovanni di Castiglione )发表的。而笛卡尔死于1650年。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心形线与笛卡尔有关!

心形线,顶端是圆的,电视剧画成了尖的

  2、 勒内·笛卡尔( René Descartes ),并不是什么穷小子,流浪汉。他在当时已经是享誉欧洲的大哲学家(数学家这个身份在当时远不如哲学家)。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他最有名的一句话 “Je pense, donc je suis”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处于基督教的新旧教冲突激烈的时候,所以笛卡尔对宗教很有研究——这里划重点,等下继续说。

笛卡尔

  3、并不是什么公主,而是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Drottning Kristina)。她认识笛卡尔时,她已经登基了18年。也就是说,她6岁登基。她的父王死了18年了!她的父王,就是瑞典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古斯塔夫二世( Gustav II Adolf ),三十年战争中,战死于沙场。请问,公主的父王,坟头草都长了十八年了,会对笛卡尔与公主的事儿,发表任何看法吗(无论是阻止还是赞同)?

  4、并不是笛卡尔流浪到瑞典。当时,24岁的瑞典女王十分仰慕53岁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于是,瑞典女王,通过瑞典外交大臣,照会法国驻瑞典大使皮埃尔·夏努(Pierre Chanut),请求法国政府派遣笛卡尔前来瑞典讲学——注意,这是相当官方程序的外交邀请!笛卡尔就是这样,来到了瑞典。——注意他们的年龄差距!

  5、笛卡尔其实根本不想去瑞典的。因为他当时年老体衰,身患慢性疾病,惧怕严寒。而瑞典处于北欧,邀请他的时候,又是深秋了。如果他去瑞典,肯定要在寒冷的北方过冬,会加重自己的病情。此外,法国是天主教(旧教)国度,笛卡尔自称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沉思”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天主教信仰。而瑞典是新教国度。根据新教当时的教义,新教的领袖不是罗马的教皇,而是该国的国王。所以,瑞典女王就是瑞典的新教领袖。他们俩宗教不和,导致笛卡尔对瑞典之旅并不感兴趣。但是,因为是政府出面,所以笛卡尔在最后还是踏上了瑞典之旅,也是死亡之旅。

  6、笛卡尔怎么死的?笛卡尔到了瑞典后,当了女王的学术顾问(并非家庭教师)。但是他和女王之间,只讨论哲学与宗教问题,根本没涉及任何数学方面。很快,这两人就发现,他们互相不喜欢对方——女王对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感兴趣,笛卡尔也不喜欢教女王古希腊语。由于女王国务繁忙,所以笛卡尔只能在早上五点给女王讲宗教哲学。但笛卡尔并没住在王宫,而是住在法国驻瑞典大使皮埃尔·夏努的家里。想一下,整个冬天,每天凌晨,天还没亮,一位患病的老人,奔波于两地,如何能休息!并且,当时的笛卡尔,还给学术对手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也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下了一个挑战书,看看谁先利用“测量大气压强来准确预测天气”的课题(气压的单位就是帕斯卡)。于是,除开与女王讨论宗教哲学,笛卡尔在瑞典,更多的投入到测量大气压强的科学实验中!哪有功夫和小姑娘谈恋爱!如此的操劳过度,导致了这位老人,没有熬过这个寒冬,到了瑞典4个月后,就因严寒与肺炎病逝了。(不是黑死病!)

夏努的住所旧址,笛卡尔死于此

  7、笛卡尔对女王的影响。女王本来是一个新教徒,但是一直偏向于天主教的某些想法,所以她才邀请了笛卡尔。在与笛卡尔相处的四个月中,女王居然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个天主教徒(旧教徒)。在笛卡尔死后4年,也就是1654年,她正式辞去王位——原因两点:1、新教国家瑞典不允许女王是天主教徒。2、女王生活比较奢华,花钱大手大脚,遭到批评。女王退位时,才28岁。她的退位,意味着瑞典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瓦萨王朝的灭亡。

  8、关于女王的性取向:女王终身未婚。她认为婚姻“好得不能与爱情共存”。她喜欢穿着男人衣服,或在服装上同时展现男性和女性风格。她的性取向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现代传记普遍认为她是女同性恋者。所以,她成为现代许多女性主义者与女同性恋组织的偶像人物。

克里斯蒂娜

  综上所述,我实在无法理解:作者翻来覆去的描述笛卡尔与克里斯蒂娜的爱情故事,还有模有样的给出了两个版本:一个真实的版本,一个童话版本——其实,这两个版本,都是假的!都是地摊文学瞎编的造谣版本!

  求你们放过笛卡尔吧!别再造谣他了!

 3 ) 编剧视角全解读《隐秘的角落》

感谢大家的喜欢,我来交作业啦, 更新进度100% 请放心食用 ❤️

1,

张东升的一句话,点名了全剧的主题:“你们有没有特别害怕失去的东西?有时候为了这些东西,我们会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张东升害怕失去妻子,所以杀了岳父岳母想挽回貌合神离的婚姻。

三个小孩发现视频中杀人记录时,朱朝阳害怕失去他仅有的朋友,严良和普普,而放弃了报警。

朱晶晶坠亡后,朱朝阳害怕失去父亲的爱,选择隐藏真相,严良和普普为了朱朝阳,也选择缄默。

朱朝阳原本孤单的生日,因为有了普普和严良的陪伴,成了“最快乐的生日”,为了守住这份友谊,他决定和他们一起敲诈张东升。

2,

更深层次来说,这个主题是探讨“爱与自私”,以爱之名去犯罪,因为自己或者小集体而去损害别人,这种时候,到底是爱还是自私?爱是否可能纯粹,还是一定会掺杂欲望、贪婪,占有欲。美好的感情像明艳的花,人人追捧,而它的根,却是隐蔽角落里每个人心里的毒。

3,

隐秘的角落意味着

六峰山的山顶,少年宫的阁楼,人性的暗面,不能说的秘密。

1,

朱朝阳和张东升的惊人相似。

朱朝阳在学校是“别人家的好孩子”,但真实情况是,他受到同学们的排挤和霸凌,爸爸的心拴在了新家庭上,妈妈总留他一人在家,他是孤独的。

张东升在少年宫是“别人家的好老公”,但真实情况是,家中迎接他的是妻子一家的冷脸,妻子催他离婚,亲戚们都嫌弃他工作差收入低。他是孤立的。

朱朝阳和张东升的反应几乎一模一样,他们都温和的对待他人施加的冷暴力:同学挑衅时,他转身离开;水杯里有橡皮,他并不声张;他打扫卫生时,嫉妒他考第一的女孩故意扔垃圾,女孩父亲向朝阳道歉,朝阳却微笑着说,没关系,她也不是故意的;晶晶踩了父亲给他买的新鞋,他是真的很愤怒,但他毫无表情,只是不肯擦掉那个扎眼的鞋印。

我甚至怀疑,朱朝阳长大了会不会就变成张东升这样,在任何冷暴力的情境中,都能笑得出来,那笑让人心酸,也让人心惊胆战,因为观众知道那面具之后,积蓄的是不知何时会大爆发的压抑情绪。

而岳父母死亡,朱晶晶坠楼后,两人都以为从此可以长久留下自己“害怕失去的东西”——妻子和父爱。但很快两人都意识到,自己背叛良知做下的“不愿意做的事情”,是无效的,并不会改变渐行渐远的关系:张东升发现妻子出轨,她依旧决定离开他,投入第三者怀抱。父亲给朱朝阳过生日,没有了朱晶晶抢父亲,他应该能得到全部父爱了,没想到父亲还是丢下他一个人。

他们的目的都没有达到,却都要为掩盖第一个错而犯更多的错。这就是一步之差,步步深陷。

这时候再看看他们的名字:朝阳,东升。
一切都明白了,他们何其相似。

可以预见,他们都会押上所有筹码再赌一把。因为他们不愿相信,不愿面对现实。张东升会为阻止妻子离婚而伤害妻子。朱朝阳也会在父亲的怀疑和疏远中,为了证明自己“牺牲小伙伴”,甚至与张东升合谋。

2,

朱朝阳对严良、普普的感情发展

因为是小时候的玩伴,严良找上门来的时候,朝阳用了好一会才认出来。他请他们进家,把食物分给他们吃,严良问能不能住一晚时,朝阳犹豫了。他们不为难朝阳,立刻动身离开,朝阳才决定他们住一晚。

第二天清早,他最早起床去买早餐,出门前却用妈妈的一根头发夹在橱门上,试探他们会不会偷钱财。回来时看到他们已不见踪影,妈妈一走就去检查,头发丝还在,他松了一口气,信任了他们,甚至自己不在家,也能放心让他们住下。

付出越多,情感越深,他为普普借相机,带他们去爬山拍照,为他们隐瞒罪证不报警。从家里拿药拿钱给他们……

当普普蹲在门口帮他擦去鞋上晶晶的脚印,他是真的感动,那简直是擦到了他的心里。

一起过生日,取代了家人,成为最亲密的陪伴。

3,

人物关系有化学反应

张东升与朱朝阳,他们的关系是杀人犯与目击者。但是,朱朝阳为送警告信去了少年宫,听了一节张东升的数学课,竟被迷住了,这一点处理真的很妙。

因为在之前刚铺垫过,朱朝阳说他在看一本数学家的书,母亲让他少看闲书,朱朝阳表达对笛卡尔的兴趣,母亲也完全不能理解。

朱朝阳没有人可以交流自己的精神世界,却意外在杀人犯的课堂上,听到了笛卡尔的故事,遇到了难得的共鸣。于是他和张东升的关系,变成了一个矛盾体:他既憎恶和畏惧杀人犯,又欣赏和想接近作为知音的张老师。于是他填写了报名表,正因为这样留下了信息,被杀人犯找上门。

单一的人物关系是缺乏动力的,而优势方固定的单向关系是无聊的。

4,

双方情势有变化

张东升和三个小孩作为对立关系,第一集结尾岳父母坠崖后,三个小孩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属于优势、正义的一方,凌驾于弱势方张东升。小孩们也并没有深刻的被卷入“为害怕失去的东西做不愿做的事”这样的议题中,他们只是旁观。

第二集结尾朱晶晶的坠楼,与岳父母坠崖形成互文对照,将小孩们也陷入了张东升同样的两难困境。虽然张东升暂时还不知道,但三个小孩的优势地位即将失去,这两条尚且平行的线索一定会交织在一起。

会有一个短暂的时期,两方势力都握住了对方的死穴,形成一种脆弱的平衡,又很快因为互不信任,平衡被打破,为了“不失去珍惜的东西”,双方冒更大风险去应对和反击。

5,

“后知后觉的警方”是悬疑剧的标配,那为什么有了老陈,还要设置叶队长?这不是重复了么?

其实他们属于不同的叙事线。

叶队长属于探案线,官方来说,他能让两方势力信息对等,势均力敌。比如让王瑶看到监控里朱朝阳去过少年宫,从而苦苦折磨了朝阳母子两集。私下来说,有很多场戏,叶队都借着女儿的契机,突然闯入主角们的密谋场景,制造出了紧张,比如三个小孩在家里吃泡面喝可乐,叶队就上门来盘查,还注意到没来及收拾的杯子。比如朱朝阳去张东升家威胁要钱时,叶队带女儿登门拜师;比如新华书店主角们交易时,叶队带着女儿来书店买教材……

试想,如果这样的戏缺少了叶队,就像猫捉老鼠的游戏猫缺席,狼人杀里没有狼,那得少了多少刺激,主角们也无法在紧急意外下,展现出他们的素质:朱朝阳的不知所措和张东升的淡定解围,普普机智偷书调虎离山。

而老陈属于情感线,挂在严良寻父支线上,起到丰满严良的作用。他的设置是因为其他每个主角都有家人的羁绊,有了羁绊就有了软肋,有了软肋就有了人性,有了人性就有了观众的同理心。所以老陈就算不是警察也说得通,只不过他是的话,观众可能更信一点他这么有道德感、责任感、正义感的人设。

有一点遗憾的是,这条寻父线跟主线故事几乎没有关联,而老陈、严良的神经病父亲,都比较偏平化,缺乏维度。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形象,也就是戴上不同的面具,人格就是所有面具的总和。人格面具使人能够演绎各种性格,通常是符合社会期待的一面,给予他人一个好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另一方面,人格面具也隐藏了真实自我。

1,

张东升的眼镜象征着他在社会中的人格面具。

当他戴上眼镜时,他就是斯斯文文、温柔有礼的张老师,不论别人夸他还是辱他,他都客气着笑对。第一集中的满月酒席,他受到妻子一家人的鄙视,简直像软柿子一样任人拿捏。但是他中途去了趟洗手间,对着镜子时,他是摘下眼镜洗手的,面无表情还叹了口气。当有亲戚过来打招呼,他第一反应是戴上眼镜,然后露出一贯的微笑。到大结局,他赴约去船上和朱朝阳做个了结,这时候他没有戴眼镜,因为他已经放弃隐藏自我,不再需要那张讨好的面具。

他的假发象征着他在婚姻中的人格面具,象征他从未以真面目示于爱人。

这可能也是妻子坚决要离婚的原因,他们在一起多年,却始终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张东升用否认问题的方式,拒绝沟通,拒绝改变。这种自我保护机制是铜墙铁壁,可想而知他的妻子经历过多少次无无效的尝试,而渐渐绝望。一段不健康的关系摧毁了她的生活,她不快乐,还染上烟瘾,还生了病要一直吃药。张东升只有妻子不在家时才会露出秃头,直到决定杀死妻子,送她离开时,他都仍挂着那副“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因为爱所以放你走”的委屈表情。

没有人在乎这面具下的真心,它快不快乐。他只能在无人的场合,放下面具,为自己争取快乐。哪怕那一时的快感源自邪恶的行动。

当他对三个小孩真心付出了,却发现他们居然备份了光盘,背叛了自己,他在麦当劳仍像没事人一样吃完汉堡,却寻个理由和严良单独行动,半路上就爆发了,怒骂严良,发泄一腔怒火。我反倒觉得为他高兴,他终于,第一次表达了他的痛苦和情绪,他在妻子面前,所有人面前都不可能展露出的真面目,得以被释放出来,呼吸片刻新鲜空气。如果他一直可以这样“任性”的生活,也许根本不会憋成今天这么阴郁吧。

2,

朱朝阳的人格面具,是他的好学生身份,是他满墙的奖状,第一名的成绩单。

这是他应对父母的面具,因为他知道,只是他们想要的和骄傲的,也是他们唯一关心的,母亲在家长会后,明确告诉老师,只要朱朝阳学习好就行,同学关系无所谓。朱朝阳和父母从未有过真正交心的时刻。

他的孤单,他对晶晶抢走爸爸的焦虑、痛苦,还有埋在心中多年对母亲逼父亲离婚这件事的恨意,都藏在乖儿子的面具后,从未表露,因为而也不可能消除。幸而出现了严良和普普这两个小伙伴,关心面具之下的他开不开心,这是将他从成为张东升的路上救赎回来的机会。

朱朝阳还有一个人格面具,就是他的双份日记。

当他有了隐秘角落的秘密,他开启了一本说假话的日记,美化自己所做所为。他对自己也戴上了一张面具。

1,

晶晶坠楼,小孩在海边商量要不要向警察坦白,用光很有趣。

面部完全在阳光中的普普,她仍然从单纯天真的角度在回应生死大事,但在船身上有清晰的影子。
面部完全在阴影中,没有一丝阳光的严良。他一定会帮助朋友隐瞒,因为他早已”身处暗面“。
面部一半在阳光中,一半在阴影中的朱朝阳,这是他做出“隐瞒”决定的转折性时刻,也代表着他从绝对正义的目击者,转变为了内心矛盾的负罪者

2,

朱朝阳和母亲的“干了这碗牛奶”之争

喝牛奶事小,呈现的却是母子势力的博弈。母亲通过强制朝阳喝不想喝的牛奶,向对方、也向自己证明主导地位,这其实也是以爱之名的绑架。而朝阳通过最终顺从的喝下牛奶,不断强化自己“乖儿子”的形象,掩饰自己对母亲的不满。

这也是为什么母亲发现他抗拒的眼神后,一秒奔溃发狂,那是她内心再强势也操控不了的部分,所以她慌张,生怕儿子像老公一样失去控制,远离自己。

3,

第二集结尾、第三集开头,少年宫的戏非常精彩。

预料中是朱朝阳送警告信的“独角戏”,结果变成了三条线索并进,而且每一条都很有悬念:严良和普普送朝阳到门口时,普普看到了朱晶晶,决定去警告她别再欺负朝阳,所以她支开严良去买水,严良在小卖部又遇到了一直在找他的警官老陈,展开了一场追逐戏。

三条线的冲突明确:

朱朝阳VS 张东升,悬念是,朝阳能否悄悄送达警告信?

普普VS 朱晶晶,悬念是,普普要怎么教训晶晶,会有效吗?

严良VS 警官老陈,悬念式,严良会不会被抓住,会不会被遣送回福利院?

更厉害的是,已经是分散出去的三条线了,却又在高潮事件中汇合在一起,改变了三条线的走向。第二集结尾有人坠楼,很突然,很意外,也产生巨大悬念,是谁?为什么?这搁谁能忍得了,赶紧点开第三集。第三集再从头开始倒叙朝阳和普普的线。

4,

情景越日常,越不可思议

少年宫下课后,朱朝阳在教室门口喊住张东升,朱朝阳威胁他把剩下的钱尽快转来,张东升则威胁说他们收了钱,现在也不干净了。这场戏的精彩之处,在于看上去的闲笔——就在他们为杀人争执时,一位女教师路过,随口跟张东升寒暄了句:“还没回?”

就是这三个字,让观众突然跳出了他们的话题中,退了一步打量这个奇特场景中的巨大冲突:多么日常的班级门口,多么日常的师生谈话,而在这日常之下,他们讨论的可是凶杀。

这个人物的矛盾性,在两个维度上形成强大悬念和吸引力。

第一,表里不一,或者说斯文败类,他的外在形象是温文尔雅的老师,憨厚卑微的入赘女婿,内在却是个心狠手辣的冷面杀手。人物的内外反差足足的。

第二,他为了留住妻子,不惜杀了她全家,却对敲诈自己的三个小孩,尤其是普普动了恻隐之心,他宁可自己被黑社会催高利贷,也不要回30万,让普普可以救弟弟,还在他们颠沛流离时为他们提供住所,送吃送喝,带他们去麦当劳买儿童套餐。他们不再是敌对势力,互相提防。他更像是三个小孩真正的爸爸。那些时候,短暂,却闪着光芒。

张老师在线给您比个心💕,您的鼓励是我创作的动力!感恩!

 4 ) 浅谈周春红和朱朝阳母子关系的转变

看完电视剧《隐秘的角落》,我想很多人对周春红的扮演者刘琳应该印象深刻,演技太好了。这本来是一部悬疑推理剧,但是关于母子关系的刻画,却十分写实,甚至比一般的家庭剧更加贴近生活。

刚开始的时候,母亲周春红出场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里她都是隐身的,只出现在电话里。她的寥寥数语,刻画出一个典型的和儿子相依为命的单亲母亲形象。不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虽然母亲对儿子百般关心,但是朱朝阳似乎有点冷漠,甚至还有点刻意的疏离。这就为以后的情节埋下伏笔。

其实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看出周春红的控制欲很强。周春红打电话给儿子,告诉他中午吃鱼,朱朝阳的态度很不热情,甚至还有点不开心。中午的饭桌上果然就出现了鱼,而周春红还一个劲让朱朝阳吃。从朱朝阳抵触的态度里可以看出,他不喜欢吃鱼。但是母亲根本就不管儿子的喜好,还不停地说:“吃鱼好,吃鱼补脑。”她非常会利用“为你好”这个手段,所以朱朝阳只能硬着头皮吃了一点。

剧情发展到这里,还仅仅是点到为止,你可以去猜测,也许周春红有点控制欲,但是还算是一个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好妈妈。但是接下来的情节,就把这个家庭的内幕全部揭开了,我称之为“妈妈逼你喝牛奶”。很多人都说看完之后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阴影,甚至不敢看第二遍。说实话我看的时候也感到窒息,明明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为什么能够如此让人讨厌呢?

首先要提一句“喝牛奶事件”发生的前因,也就是周春红情绪第一次大爆发,是因为王瑶诬陷她杀了朱晶晶,在她工作的地方闹事,把她彻底逼急。面对诬陷,周春红脑海里的唯一念头就是洗清自己和儿子的嫌疑,所以她拿着广播的话筒就说出了自己和马主任开房的事实。这个情节让人非常震撼,在周春红心里,儿子的清白和名声是最重要的,哪怕是说出自己不愿意公开的恋情也无所谓。刘琳演绎得非常好,演出了那种绝望的母亲奋力挣扎的感觉,甚至有点疯癫了。从这一幕开始,母亲的角色变得鲜明起来。她是爱儿子的,儿子是她唯一的骄傲,是她要拼死维护的。

如果她的爱真的如此纯粹,那么为什么朱朝阳和她不亲近呢?接下来就是谜底揭晓的时刻。外人只能看到周春红对朱朝阳无微不至的关心,却不知道这种关心下面隐藏着什么样的控制欲,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这种控制欲有多么让人窒息。

煮牛奶的时候,周春红走神了,说明她在思考该怎么面对儿子,并且感到有些为难。进门后,她选择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牛奶,坐在儿子的书桌前。她的目光停留在桌子上摊开的作业本上。从这里能看出,她想通过儿子写的东西来了解儿子的想法,说明他们平时极少谈心。据我所知,很多控制欲强的父母,不仅仅会偷看孩子的日记,甚至连孩子的小纸条都要看。有些父母恨不得能钻进孩子的脑袋里,控制孩子的思想。母亲不知道儿子在想什么,儿子也不愿意敞开心扉。

接下来她就催儿子喝牛奶,刚开始她的语气还算温柔,但是朱朝阳不喝。周春红立刻变得不高兴,她发现儿子竟然学会反抗了。接下来她第一个动作就是关掉电风扇,这是控制欲的第二个体现。家长总认为电风扇一直吹对身体不好,吹过了容易面瘫,容易感冒。所以不管你热不热,只要我觉得你不能吹电风扇,我就可以把它关掉,根本不用征求孩子的意见。

接下来她喝了一口牛奶,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牛奶不热,温度正好。喝凉的对胃不好。”又是“为你好”的套路,这个套路屡试不爽,让人无法拒绝。要知道孩子的口腔是比成年人敏感的,所以成年人觉得正好的温度,对孩子来说是稍微有些烫的。不过母亲不管那么多,重点在于:我说什么,你就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办。就算热,只要我说正好,那就是正好。所以朱朝阳别无选择,只能一口气把奶喝了。

喝完之后,母亲看着朱朝阳,想为他擦嘴巴,朱朝阳本能地闪躲了一下。那一刻周春红的眼神一下子就变了,她的眼神太复杂,夹杂着很多情绪,不过此刻她还选择隐忍,没有爆发。

朱朝阳说了一句:“其实你可以告诉我。”其实这一句话本来可以成为他们母子关系改善的契机,但是周春红没有抓住。朱朝阳的意思是他明白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同时他也愿意试着敞开心扉,和母亲沟通。

可是周春红却感觉遭到了羞辱,于是她立刻就爆发了,她说:“你懂什么?你只要好好学习,快快长大,等你长大,一切就都好了。”

这句话中包含的信息很多,她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为了孩子,她牺牲了自己的需求,所以她只能把自己的未来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她的付出并不是无条件的,周春红对儿子的期望,就是她付出的条件。她从来没有想过,她的寄托对儿子而言,是多么沉重的负担。她只看到了自己的牺牲,甚至被自己的付出感动了。

其次,在她眼中,她从来没有把朱朝阳当成是独立的人来看待。他是她的孩子,孩子什么都不懂,根本不是可以平等交流的对象。只有等他长大,他们之间才能平等地对话。我觉得这种想法十分荒诞。难道十八岁就是一道分界线?十八岁之前的孩子都不能交流,十八岁之后就一夜之间成熟了?其实孩子什么都懂,甚至比成年人还心思重。周春红和朱朝阳之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他们从不交流,母亲只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却从来没有关注过孩子的心理变化。

其实我和母亲的交流,也是等到我大学毕业之后才开始。上学时,母亲从来不和我讲成年人的世界,有一次她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不要知道成年人之间这些事情。”她想尽办法想把我保护好,但是我总是要长大的,而且我也不像她认为的那般单纯。

从那以后,朱朝阳就彻底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他意识到母亲并不是可以依赖的对象。如果他东窗事发,他觉得母亲不会无条件爱他。其实这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这也是造成朱朝阳的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郑渊洁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在外面遇到危险,第一时间不是想到找父母,那么他和狼孩有什么区别?”其实很多孩子遇到危险都不敢告诉父母,比如在学校遭到霸凌,遭遇亲人的侵犯,或者自己犯了错误等,因为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孩子,而不是站在孩子这边。这实在是太让人感到寒心了。

朱朝阳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他和母亲在医院里又发生了一次争吵,也就是在这次争吵中,他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周春红认为他偏袒父亲,这让她十分绝望。因为她自认为自己是牺牲最多,付出最多的人,却没有得到儿子的心。朱朝阳一句话点出了他们母子关系的真相:“其实你们都只在乎自己而已。”

他看透了母亲的真实想法,她以爱为名控制着儿子,实际上朱朝阳已经成为了她炫耀的物品,成了她对付前夫的手段。这正是这句话点醒了周春红,她发现儿子已经看透了一切。她的心里也许会想到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她一直以来给自己设立的“伟大母亲”形象坍塌,而儿子再也不能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了。

我觉得周春红早一点看清楚这个现实,也不算是一件坏事。还是那句话,任何人都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全部寄托在别人身上。无论是情侣关系,还是夫妻关系,或者亲子关系也好,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成为独立的人。只有这样,关系才能健康持久。

最后一个场景,朱朝阳主动夹起了曾经不爱吃的鱼,还笑着对母亲说:“我会成为你的骄傲的。”母亲的脸上已经没有了微笑。那时候她早就明白了,原来她完全不了解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儿子。说实话,他们在精神层面,差不多算是陌生人了。但是点睛之笔来了,朱朝阳说:“难道你不高兴吗?”周春红只能挤出了一丝勉强的微笑,说高兴。其实到这里,母子关系已经发生了反转,从之前周春红控制朱朝阳,开始变成朱朝阳控制周春红了。

任何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今天是你强我弱,说不定明天就变成你弱我强了。我还是希望父母能够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孩子不是物品,不是你控制的玩偶。而那些遭受过父母控制的孩子,内心一定会留下阴影,但是不要自暴自弃。摆脱控制,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想办法经济独立,空间分离,让自己快快强大起来。

 5 ) 叶驰敏的隐秘的暑假

这剧火了之后,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如果整个暑假天天做题的叶驰敏知道了朱朝阳整个暑假没干正事还考第一,得是什么心情。

但是

叶军和叶驰敏两次撞见朱朝阳和张东升的碰面,是纯属偶然吗?

叶驰敏是段子手口中的暑假只知道做题的好孩子吗?

最后一集,船上的对决的部分是真实发生的吗?

最后一集,哪些是童话,哪些是现实?

上面所有的问题,都是通过一个不到半秒的镜头给出了答案,而这个答案,就藏在最后一集,也是本剧真正的隐秘的角落的所在——少年宫张东升办公室的抽屉里。

最后一集,叶军去少年宫向张东升了解朝阳最近的情况,顺带要走了少年宫暑假奥数班的考勤表,这时候他发现了害死徐静的药物——藏在张东升抽屉里的格列美脲,顺藤摸瓜发现了张东升连环杀人的线索,让人赞叹这个电视剧每一个镜头都不是白给的。

但是,藏在张东升抽屉里的最大的秘密不是格列美脲,而是一闪而过的那张考勤表,我一开始暂停截图是为了核对下朱朝阳的行动时间,没想到看到了更让人震惊的信息:

(这张表有个小问题,每个周五的日期都写错了,吐槽下道具组,周三数到周五为什么要加3...)

叶驰敏同学从8月1号开始,就 开 始 在 少 年 宫 奥 数 班 上 课 了!!!

可能有些人马上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叶驰敏不是一直催她爸报奥数班么,她上课怎么了?

下面我把所有出现有关叶驰敏和叶军关于暑假班的情节从头捋一下。

第一回合 【第四集 交易】 剧中发生时间 7月10号-7月12号

剧中第一次出现有关叶驰敏要报奥数班的情节是在第四集,发生背景是朱晶晶事件后,叶军和同事在叶军家中讨论案情,同时发生的情节是朝阳生日(有关朝阳剧中给出了明确的时间是7月12号,与朝阳自己填写的报名表7月27日差距较大,只能暂按bug或者阴历生日处理)。

关键对话如下:

总结:叶驰敏在7月10号-7月12号督促叶军给她报名。

第二回合 【第七集 日记】剧中发生时间 8月8号(或8月11号,可能性较小)

先说下时间定位,本剧最大的时间跨度在第6-7集,这两集的时间跨度从7月12朱朝阳生日开始到8月中旬交易前夕,时间跨度将近一个月,因为剧中时间只有两集,所以给人一种错觉,叶军是7月份在叶迟敏敦促后马上就去找的少年宫,实际上,上一回合叶驰敏那句“说话不算话”算是对她爸的准确预言,叶军因为工作忙碌,确实没实现自己“过几天”就去报名的承诺。

为什么说这次碰面发生在8月8号,看截图:

叶驰敏和叶军撞破朱朝阳和张东升会面的那次,张东升说了一句“这几天我会把钱准备好”,随后朱朝阳在三人小组分享了这个信息,并且三人小组商议“我们这几天先把卡里的钱取出来”,随后导演给出了大大的两个取钱信息的特写,8月13日和8月14日,三人组取钱。

也就是说,朱朝阳和张东升以及叶氏父女的那次碰面发生在8月13号的前几天。

然后,那天朱朝阳先去少年宫找的张东升,也就是说,那天少年宫奥数班开课,通过那场出勤表得知,少年宫奥数班的开课时间是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离13号最近的两个上课日是8月8号(表中错写成了9号)和8月11号,而8月11号这天,考勤表显示叶驰敏是去上了课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日期就是8月8号。

然后我们看下这次会面的关键细节:

叶军:我女儿特想上暑期奥数班,但是大课没报名。(呵呵,你女儿这时候已经瞒着你上了奥数班8天了)

这时候叶驰敏在干嘛,她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她要找的张老师身上,从门一开始就往里瞅,像找什么东西,果然,找到并大喊一声“朱朝阳”。

这几句话没有一句是过场的片汤话,后面那句“听说你最近不带课了”,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叶驰敏已经上课8天了,他爸还带着她找张东升但是张东升一点不惊讶的原因——他杀死妻子后有一阵没代课了,所以不认识叶驰敏。

叶军为什么这么主动要找张老师呢? 当然是女儿引导了:

接着就到了喜闻乐见的叶驰敏连环套话朱朝阳环节:

朱朝阳一个背着书包坐在沙发上的状态,正常不应该问你也是刚进门么?结果这一串连珠炮下来,你们还觉得她是为了学习问题问朱朝阳么,这些话到底是在问朱朝阳,还是给她警察爸爸听得呢?

你们品,仔细品。

为什么我说她是来找人的,你们再往上看那张出勤表,8月8号,爱学习如命的叶驰敏,上课签到,下课却显示缺勤,同时,朱朝阳上课看见讲课老师不是张东升后,马上逃课了。

有没有毛骨悚然的感觉?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第三回合 【第七集 日记】剧中发生时间 8月8号(或8月11号,可能性较小) 叶氏父女从张老师家中返回当晚。

看看叶驰敏面对他爸再次承诺的表情,像不像关爱智障O(∩_∩)O~

第四回合 【第八集 局外人】剧中发生时间 8月17号 新华书店储存卡交易当天

这里还需要先定位下时间,第七集中,8月14日,三人组第二次取钱当天,严良给了朱朝阳一张卡,提出复制要求,当晚,老陈提出第二天带严良去见他爸,15号严良从戒毒所单独返还时,接到张东升电话,约在后天下午交易,所以交易时间为8月17号。

这里顺带引导出了朱朝阳那点暗搓搓的小心思,严良明明是8月14给他的卡,他在写8月15日的日记时,突然换了一个新本,重新写了一篇日记,并且专门将严良要复制卡并且告发的事情写到了15号。

然后是第八集8月17日当天交易的细节,回到叶驰敏:

这个镜头看似是从普普的角度发现了叶驰敏,仔细看叶驰敏是不是也在往普普这边望?

后面还有个二次斜视普普角度的镜头,我没截上图,你们可以把这段仔细看下,观察叶驰敏走过普普前面的微表情。

走到普普旁边的书架后没几秒,立马和他爸说:去二楼看看。

这点时间都不够她扫完眼前架子的书名吧,既然不关心一楼的书录,为什么不一进门直接去二楼呢?

然后是普普为了吸引注意力偷书的过程:

普普拿书——跑出门外——收银员大喊:“有人偷书”——叶氏父女去收银台询问——得知信息“有个女孩偷书”(注意这句)——叶军出门追赶,叶驰敏在后

叶军拾到书后,叶驰敏问了一句:

注意,叶氏父女是在听到收银员大喊有人偷书才往门口看的,这时候普普已经站在门外了,他俩从收银员处得知的信息仅仅是“有个女孩偷书”,并不知道年龄,出门后也是叶军在前,叶驰敏在后,叶驰敏是看不见普普的。

但是她问的不是“那个女孩呢”,而是“那个小孩呢”?

一字之差,信息量巨大,叶军不愧是水平过硬的刑警,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有些突兀的转过头问他女儿:那个小女孩你见过吗?

这个反应是很奇怪的,你们想想,你们在书店随便碰见一个偷书的小女孩,和你女儿压根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人,怎么会第一时间不是报警而是问自己的女儿见没见过这个小偷?

因为叶军意识到叶驰敏的问题里不该出现的信息量了。

然后看叶驰敏的表情特色,略有些紧张,回答后低头。

两人回到书店后:

叶军在和收银员谈话的时候,叶驰敏在干嘛,看似她拿了一本书,但是她的视线不在书上,而是盯着二楼的楼梯,并且第一时间发现了张东升,并且喊了一声张老师。

这才引起叶军的注意,走过去和张老师谈话,并且编了个借口,说明下没有后续去找张老师的原因。

后面张东升的话很有意思,他第一次见叶驰敏的时候,给她一套题,所以这次见面第一句是“都做完了吗”,验证了之后叶军没有带叶驰敏去找张东升回访的事情(从张家出来后叶军已经觉得不太对劲了,所以主张给叶驰敏换个老师),但是后一句耐人寻味,张东升在没看到叶驰敏做的卷子的情况下,仅凭借两次见面时如何得知“叶驰敏底子好”的信息的呢?

不要说朱朝阳透露的,朱朝阳连普普和严良的信息都不会和他多讲半句。

后面还有句更好玩的,我没截上,张东升在叶军表示没找他补课的歉意之后,说了一句“我也不赞成孩子 补课”,多字这里他还特意拉了一下音。

表面上看这句是回应叶军父女没找他补课的客套话,但是一个多字,就延伸出另外一种意味了,张东升仅仅见了叶驰敏两面,底子好,补课多的印象是哪来的?

这些疑问,在没发现少年宫考勤表之前,都是些捕风捉影的想法,但是当你知道叶驰敏瞒着叶军在已经参加了奥数班的情况下,还带她爸去了张东升的家,并且“碰巧的”带她爸出现在了交易现场,你还觉得这些对话都是表面含义的过场台词么?

然后再回到最开始的考勤表,叶驰敏为数不多的另一次上课签到、下课缺勤的时间是8月13号,这一天,朱朝阳和普普、严良一起去取了三万块钱。

我整理下这个暑假叶驰敏的时间线:

1、7月10-12,督促叶军给她报奥数班;

2、最迟8月1日开始,在奥数班开始上课(叶军不知情);

3、8月6日,上课签到,下课缺勤(喜欢拔细节的朋友可以考究下这天三人组有没有行动);

4、8月8日,上课签到,下课缺勤,同时,朱朝阳发现张东升未代课,立即逃课,在朱朝阳张东升碰面时,和叶军一起出现在张东升门口;

5、8月13日,上课签到,下课缺勤,当天下午,朱朝阳和普普、严良一起去取了三万块钱;

6、8月17日,和叶军一起出现在新华书店,同时,三人组与张东升交易。

最后,又到了现实与童话的选择环节:

好学生叶驰敏多次缺课,在隐瞒自己已经上课的情况下携警察爸爸两次出现在朱朝阳与张东升会面地点。

是纯粹的巧合?

还是喜欢朱朝阳,完成网友组cp的心愿?

还是身为警察的女儿,在多次听到朱晶晶案件信息,并且爸爸直接向自己询问朱朝阳个人信息的情况下,猜测到她嫉妒已久的第一名朱朝阳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希望自己的警察爸爸去发现呢?

你可以选择相信童话。

再补一个我对最后一集童话与现实的看法,通过叶军找张东升要考勤表的信息,我认为最后一集船上的剧情到第二次出现1号日期之前的事情都是童话版的,不是实际发生的事情,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那张考勤表。

根据一三五上课的规律可以得知那张考勤表最后一列打勾的日期是8月25号,也就是说叶军找张东升最早是在25号这天,这一天,张东升刚下课,上课的时候发放了奥数班结课成绩表,且张朝阳不在场,叶军回去后,还安排了查看监控和重新翻阅徐静父母死亡的案卷的工作,有明显最少一天的工作时长,不太可能是25号去找人,当天发生船上事件击毙张东升。

但是,剧中严良和朱朝阳与张东升约定第二天去“幽灵”号见面的时间是24号,25号张东升已经伏法了,24号当晚,朱朝阳向他妈汇报了“再次考第一”的信息:

注意,之前发成绩的时候朱朝阳是不在场的,而且是8月25日之后的时间,所以我觉得这里开始已经是童话时间了,导演和观众玩了个时间错开的游戏。

两个1号的日历,分别代表了童话版和现实版的1号,童话版的水厂大火之后的故事就是剧里演出来的故事。

而现实版的故事,我们仅知的部分就是叶军在8月25号至9月1号之间的某个时间去少年宫调取了少年宫考勤表,9月1日朱朝阳存活并阅读了普普的信。

其他的信息,止步于编剧的稿纸中了。

 6 ) 隐秘的角落的表演景观:权力真空之下,内卷化的中国式自苦

观看的过程于我来说,是一种好看的奇怪。

看过很多美剧的人都会明白它的好看之处,它的结构无一不是美剧式的,片头的设计会让我产生奈飞、HBO进中国拍戏的错觉。在以前,很多国产剧不是没学过美剧,片头很酷,集数很少,但内容制作仍然延续了国产剧那一套,变得有点四不像,像这种全方位学习美剧的例子,以我的经验似乎还没几个——

在脉络上,它除了构建集与集之间的整体大节奏,也强化了每一集的小节奏和情节的完整性;在人物上,它像一个多线头的线团,每个重要角色都可以单拎一条线,跟主角的大线缠绕在一起,它借妻子出场的几个片段,丰富了退休警官老陈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状态;功能性小角色例如王瑶的弟弟,会影响剧情的关键走向和主角的命运。

把它和刚刚播完的《清平乐》相比,这种制作上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得益于美剧的方法论,它想不好看也难。然而,这种好看的奇怪之处在于,它成功模仿美剧对观众的控制,而在软件层面却没有跟上,学到了方法论,却忘记了世界观。

我可以主观猜测剧本的方法论:先研究美剧的结构,仿照美剧结构设计框架,包括人物形象、冲突的时间点,然后把原著故事像填空一样填进去,留下了很多衔接上的裂缝。

因此在观看过程中,我很容易感受到一些说不太清又很分明的割裂之处:一个数学极好的天才,放弃和小孩子的智力周旋,反而签下高利贷;关键推进情节,都由普普而起,普普骗朱晶晶上五楼,俨然是一个很熟悉当地环境的“大小人”做派;朱朝阳把钱给了两位朋友,本该有如何记账的刻画反映他的心思缜密,观众只能脑补,要么是爸爸塞了很多钱,要么是这个小天才一定(像大人一样)做了假账。

《隐秘的角落》像美剧一样洞穿观众心理,却没学来优质美剧里对“伦理”和立场的完整构建,表现出嗜血的一面:

剧集后续对张东升人物形象的丰富,建立在他杀死岳父母且逃避惩罚的基础之上。或许你会说,一个人本来就有好有坏,像阿婆那样,影视剧刻画杀人犯的复杂人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当创作者无力把握那条界限的尺度,便很容易出现偏差,张东升的结局成了悲壮的姿态,而非惩罚的姿态,剧集开头的人命就有枉死的嫌疑了。

另外,它给了小孩子太多大人才有的人性,但在智力和行为上又描写得非常单薄。在国内外的影视作品里,恶童形象往往展现“恶”的单纯性,也就是说小孩的善恶与其对道德规则学习水平有关,与人性无关,例如《狩猎》,我们无法窥见小女孩的动机,小女孩仍然是个孩子,她只是撒了个谎,整部电影以成人间的关系和反思社会问题为重心延展开的。我们再比较《怪奇物语》等剧,小孩子们往往是在人性上很天真,在智力和行为上很独特或者优秀,它们都是“小大人”做派,而《隐秘的角落》给我一种“大小人”的错觉。

还有,为了达到惊吓观众的目的,它的人物设计也在强化人群的偏见:秃顶的中年叔叔是变态,内向的小孩有问题,单亲妈妈管不好孩子,情绪化的妈妈养出霸道的女儿,警察们都是好爸爸。

当然,我无意于用自己的所谓正确去框套这部剧,无论“大小人”还是“小大人”,无论对张东升如何刻画,无论秃顶大叔即变态是现实存在还是社会偏见,在创作上或许都是被允许的,只是关键在于创作者该如何拿捏自己的立场,要想把人物写好,得明白他们即使是虚构的,也是独立于创作者之外的活生生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剧给我的“奇怪”之感,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创作者在回避权力,这阻止我真正深入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空间,也就难以了解人物的立体面相,它也回答了这部剧为何能给人“表演很好”的感受。

在网络上,很多表演瞬间都被做成了动图,秦昊照镜子、张颂文出场、刘琳吃橘子、刘琳热牛奶……这些名场面无一不是情绪极致饱满,几乎要溢出屏幕。在我看来,比起刻画人物,它们更像是一幅幅景观:他们演出了观众对现实的想象,让观众直呼“太对了,简直跟现实一模一样!”于是,不再是周春红需要吃橘子,而是观众以为的现实里中年女性会那样吃橘子。

我不是卖弄词语,而是它来形容非常恰当,当创作者回避权力时,我想这造成了一种中国式的表演方法:将痛苦内卷化。

所谓内卷化的定义很明确不必交代,也就是说当国人对痛苦原因进行思考延展到权力的时候,其必要主动给自己戴上镣铐,告诉自己“是的,那是不能碰的禁地”,然后以更痛苦的表现喊出“我苦啊,谁来救救我啊!”在表演上,原本要展现周春红和马主任这对攀附关系的某个面向,我们得以了解周春红的处境,但最后这对关系变得纯洁了,周春红作为单亲母亲的压力(性的、生存的)被泄了气,于是,创作者不得不让人物以一种更极致的“自苦”的方式来延展冲突。

这就好比,当底层无法改变命运,明明是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但个人不被允许谈论亦或许意识不到,只能怪自己不够努力,于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终有一天彻底崩溃。

这种“自苦”式影视剧表演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张艺谋的《影》是集大成者,也是他对这个时代进行反思的难能可贵之处。在影片中,人们都必须为所谓家国大仇而活,他们不仅互相残杀,还不惜给自己制造痛苦,把自己囚禁,自己插自己一刀,痛的时候忍着泪忍到面目狰狞。当反思不得不停在红线之外,痛苦变得内卷化,人们相互折磨,也自我折磨,这给予表演一定的空间来展现这种极致的痛苦。

在《暴雪将至》里,你甚至不知道创作者为何必须把当地设计成天天下雨没晴过,他们无法反思权力所在,于是连天气都会变得极端,于是角色的人性也必只是晦暗的,创作者必须靠上天考验角色的毅力,来营造冲突。所以大多时候,国产影视剧是毅力型、情绪型演技,而非人性之复杂型演技。

回到《隐秘的角落》,它也无外乎像《影》一样,但《影》仍然能让人注意到权力的存在并进行反思。而《隐秘的角落》甚至在美化权力上做了更多,这体现在了角色设计,包括芦芳生和王景春角色,也体现在剧情上,普普为弟弟筹钱,没有通过任何公立或者机构型的门路,而唯一选择了自己找钱或王景春的资助。

人们在夸奖这部剧时,喜欢说它戴着镣铐跳舞,然而有时镣铐是被戴上的,有时镣铐是创作者主动给自己戴的。而在这个人人怀有恐惧的时代,打动人心的又何止《小白船》一首。

 短评

其实从我的角度,最后一集是显而易见的烂尾了。哪怕是学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表层故事也要做到合情合理,深层故事才有发掘的价值。而这剧最后一集的表层故事里,张东升、朱朝阳和严良的行为逻辑是混乱的。但从一个创作者的身份,我愿意给这个剧打五星。我完全能够想象这个剧在改编过程中的艰辛。很多时候我自己面对苛刻审查与IP资本的双重压力,最后就是选择破罐子破摔。而这个剧真的做到了在尽最大可能去呈现出创作者的追求和情怀,对每一个角色都倾注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然后还有这么一群非流量的真正表演者,去用心诠释自己的角色,仔细打磨每一场戏的表达,而最后这样的作品真让那么多观众看到了,并且喜欢上,这是让我非常感动并且深受鼓励的。我本来以为中国影视就这样了,就是混口饭吃了,反正大家都不在乎了。但事实证明还是有人在乎的

3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一群电影咖来拍电视剧简直就是降维打击。秦昊演的张东升在电梯里被小孩滋水,嘴角微微一撇,怒而不发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安嘉和这个恶魔。一个细节:从朱朝阳选择相信的笛卡尔故事结局,就已经揭示了朱朝阳是怎样的人了。

6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秦昊演坏男人永远让人恨不起来!加上影帝王景春张颂文这阵容妥妥的文艺电影冲奖标配啊。。。(很想连麦一下娄烨导演,问问他看到秃头的秦昊心生怜爱和疼惜了吗?还是会给一个三分薄凉三分讥笑四分漫不经心的眼神哈哈哈哈)

7分钟前
  • 钮钴禄哥斯拉
  • 力荐

你知道我有多久没看到这样的国产剧了吗

8分钟前
  • Nobody
  • 推荐

集齐刷口碑利器:年代、方言、涉案、小城、孩子和不红的中年演员。但还是忍不住产生十万个为什么,朱朝阳把小伙伴带到妈妈工作的景区就这么不怕被妈妈撞见吗?两个山头离得那么远,这是用了多小的光圈才能让三个孩子看出那是把人推下山而且推人的就是停车场见过的人,秦昊为什么一点也不挣扎就认了,以三个小孩面对他时所展露的智商,他说自己是去拉人没拉住我觉得也是可以糊弄过去的……还有民警同志啊,发现小女孩坠楼不上去查看还立刻把现场所有人都赶走,这是保护现场还是保护可能存在的疑犯呐(扶额

9分钟前
  • 小安
  • 还行

选景很到位,破旧的海滨城市搭配上火辣辣的阳光,整个画面看起来很有夏天的感觉,非常有代入感。除此之外,我感触很深的是几个小演员们的造型,朱朝阳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班里那些整天埋头看书、不怎么爱说话的学霸们,还有严良的服装、发型和小演员的气质非常搭。总体来说,这种角色设定非常考验小演员的演技,但很幸运,这三个小孩的表现都非常不错,特别是演普普的小女孩,我真的太喜欢了,即使不说台词,眼神里满满的都是戏。

14分钟前
  • 七月在野歪
  • 力荐

秦昊+张颂文,两位文艺片男神坐镇,广西六峰山和广东都有取景,时不时还有粤语乱入,一瞬间突然似乎就穿越到了《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了有木有!这个导演之前在《幻乐之城》似乎就有拍过短片?印象很深,他的镜头运用一直都非常有质感。(希望我没记错)当然,这部剧更让我喜欢的是这三个小朋友,尤其是朱朝阳这个角色。小小年纪就能hold得住这么有层次的角色,未来可期啊!

17分钟前
  • 银河水手XD
  • 力荐

说那么多,就没一个人看出来,这剧很娄烨吗?

2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非常好,我挑不出缺点的好。既商业又情怀。

25分钟前
  • 紫金陈本人
  • 力荐

还真的是挺棒的,审查把创作逼成了少年派。我觉得最可深究的角色是普普。这个女孩儿是朝阳和东升之外的另一层映射,普普不停地说,我是不会告诉严良的,然后要钱去救一个不存在的弟弟,细想才是毛骨悚然。

27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秦昊早该演变态的反派啊,这下要成多少孩子的童年阴影……(6.19刷完记,没烂尾,还成了“剧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稳。

29分钟前
  • 小艮
  • 推荐

多好的一个张颂文啊!

33分钟前
  • 尝碗粥
  • 力荐

秦昊的是影帝级别的演技担当,看他演技真的太爽了。我单方面给他搬一个痞帅影帝吧。虽然没得过影帝,但他的确是非常非常有实力、有魅力的男演员了,近年来我最最喜欢的男演员!

35分钟前
  • 平淡是真
  • 力荐

牛逼,小演员的表演太惊艳,秦昊演这类角色毫无压力,湛江取景选的真好,某一刻都以为在看《风雨云》了......这种国产剧我愿追。

36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音乐真的绝了,朱朝阳这个小孩演的好好呀!细节处理的太好了,一开始的极度谨慎,用梳子上的头发丝放到衣柜门口,检验门柜是否被打开。后面三个小孩抱团取暖的感觉温馨到我了~草刚刚看剧透,他妈温馨个鬼哦,看的我后脊背发凉,坏起来真的不敢想象,人性哦~

37分钟前
  • 肖宗镜
  • 力荐

以为不连戏的地方其实都是暧昧的暗示,值得细品。看看大部分黄金热播国产剧的脑残现状,还是宽容点吧,不能那些都考全国卷,单给这个考江苏卷啊……

42分钟前
  • 竹官碧
  • 力荐

让张东升杀掉朱永平简直大败笔(可以理解是考虑审查),杀父之仇是太强烈的情感推动力,改变了整个故事的逻辑,如果没有这段,故事是完全可以朝着更黑暗的方向讲述的:三个孩子和一个大人合力毁尸灭迹,张东升收养普普,严良跟随老陈,朱朝阳一家三口团聚,每个人都得到了幸福,大家藏着秘密再也没有见面。人生是很沉重的,我们从小就知道。

47分钟前
  • 基闹
  • 推荐

弹幕有人吐槽节奏慢,没看过原著,看前两集根本不敢眨眼,张东升人前人后的反差、朱朝阳被校园软暴力、朝阳妈妈的教育理念、严良的身世、普普的内心世界,细节真的太多了,每个角色的人性丰满让人惊讶

50分钟前
  • 有趣的人
  • 力荐

我,笛卡尔,一个感情失败的秃子,追不回我的公主,拿不到我的相机。

54分钟前
  • 浪漫下颌
  • 力荐

维持在9.0就OK了,第一次看国剧有了那种刷美剧日剧的优越感,发自肺腑的开心和骄傲。既然都把标准线定这么高了,咱就别再掉回去了吧。别的制作方来看看,别天天拿过不过审当借口,但凡动动脑子就成,是好东西,大家都会花钱的

59分钟前
  • 一毛钱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