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4

 剧照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2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4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5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6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4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5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6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7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8

 剧情介绍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而同样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国人自古对于“家乡”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而《客从何处来》的这个题目也正式来自这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档真人秀类纪录片分七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五位嘉宾踏上未知的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们将寻访海内外数十个地方,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在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
  一份足有253个人的死亡名单,绝大多数人都姓易,他们的生命都结束在1939年9月23日,最大的71岁,最小的只有1岁。这是易中天在去往岳阳市营田镇家族老宅的前夜,通过传真发给他的。对于这桩发生在75年前的家族惨案,易中天早有耳闻,但却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这场灭顶之灾中自己家这一支能幸免遇难。带着对这段历史的不解与好奇,易中天踏上了《客从何处来》的寻根之旅。而陈冲希望了解作为中国著名药理学家的外公自杀的真相,马未都最想知道生前是空军总医院政委的父亲的故事,阿丘想知道他外婆是怎么去世的,曾宝仪则是带着浓浓的乡愁寻找外公的故土。
  每个人背后都有段深埋的家史,《客从何处来》中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多集拍摄下来后就不断的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更是可以撰写出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2014年4月27日起,让我们与五位嘉宾一同奔波万里百年,去认领属于他们尚未启封的血脉遗产,一同观看《客从何处来》。

黑天使的坠落爱的星座迷宫中的人AI创世者花青歌英村脑残故事第三季给我翅膀布莱泽奥特曼日语战警之生死狙击案发现场2退场:安乐死的权利特使红海棠夜半歌声必杀第四号兴国,兴国!烈火之前暗黑灯塔生人回避4囧途夺宝大江东去国家代表机关枪牧师名侦探柯南:纯黑的恶梦东镇女巫1987气球大唐代宗尼克·克罗尔:小小大男孩环形物语空中草原之恋冼夫人之浩气英风残团曼哈顿故事真假陪酒学园逗爱藩篱完整人生皮特·戴维森:死党齐搞笑队长追踪日记在山那边热血刑警2020决战桂林克莱曼婷

 长篇影评

 1 ) 哪个瞬间你突然觉得读书真有用?

转发一篇文章://www.zhihu.com/question/35720340/answer/338664157

2014年央视播出了一个纪录片,叫做《客从何处来》,我看了有许多感触。

其中易中天的那一集是这么开篇的,说1939年9月23年,易中天老家的上千名村民同一天死于日军的屠杀之中,而那一天,只有他们那一族的人全部逃了出来。

节目组的编辑故意留了一个扣子给易中天,说,这次日军战役的指挥官冈村宁茨和您的爷爷有关系,但是有什么关系,没有讲。

易中天一整晚都在反复思索,睡不好觉,给了许多理由,说,觉得自己家里人不可能是出了奸细或者叛徒。

第二天易中天到了当年他们族人逃难后住的地方,见到了自己的姑姑,她的姑姑把另一份资料交给了易中天,说,他的二爷爷是清朝公费赴日留学生,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比冈村宁茨大三届是他的师兄。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家为什么能在日军偷袭的当夜逃了出来。

后来,她姑姑说,当时有守夜的村民回来说,日军偷袭了,已经派飞机开始扔炸弹了,但是村里的族长不相信,觉得是胡扯,把报信的人打了一顿,但是易中天的二爷爷是学军事的,觉得情况不对,专门找报信的人问了问实际情况,并判断,这肯定是日军在偷袭,于是就命令自己家的所有人连夜,什么都不要拿,赶紧跑,当他们刚刚跑出十里距离的时候,就看见远处炸弹把他们的祖屋给炸毁了。

而此刻别的村民,许多都以为是在放烟花,站在河边观看日军扔炸弹,错过了逃生的最佳时机。

那次战役守卫的国军全军覆灭,日军在登陆的第二天便对全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死亡超过1000人,史称营田惨案。

而帮助他们这一族的人逃出来的,竟然是士官学校毕业的一个亲人,而所用的关键知识,就是判断那个响声和火光确实是飞机在扔炸弹而不是在放烟花。

当然事情放到现在,大家可能觉得这没什么,甚至觉得很荒唐,为什么连最起码的危险状况都识别不出来呢?

但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可能许多农村的人真的一辈子都没见过飞机大炮的样子,更无从知晓会有一个叫做飞机的东西会在半夜扔出炸弹,并且放出刺眼的火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而战争前夕的易中天的族人已经分两批迁出去了大部分了,剩下的只是最后留守的一小部分,说明他们根据当时的时局判断,觉得此刻村里已经很不安全了,所以才会先把一批人带着孩子往南迁移,第二批又把家里所有的女眷全部迁走,在战斗打响的当夜,第一时间什么都没要,带着所有的人跑了出去,而此刻别的村民还在河边看所谓的烟花,而得到消息的村里的族长还不相信战争打响了。

而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所带来的,在那个时代能够分辨出飞机大炮,能够判断出时局形势,就是一种能力。

而在逃难的岁月里,易中天的族人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又创办了抗战期间湖南的第一家抗战企业,专门生产“金鸡牌”蜡烛,有了最大的经济来源,同时易中天的大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编写了当时湖南省通用的国文教材,出版发行,赚取生活费的同时也为抗战期间的教育普及工作尽了一份力。

这也说明为什么易中天的家族在抗战后,解放后还会有许多有才识的人被培养出来,这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家族的传承,而看这些纪录片你会发现,那些有知识传承的家族,大多都会在一次次跌倒后又一次次顽强地站了起来,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才被培养出来,这也是一种从小耳濡目染之下形成的一种自信和信念,这种信念正是许多没有知识积累和传承的家族所缺少的。

我至今无法忘记我读有机化学研究生刚入学时,实验室一个延期一年后临近毕业的学姐问我的话,她说,像我们这样农村出来的,父母什么都不懂,所以学了化学,一路走到黑,我不明白为什么你这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也会学化学呢?

我当时表面哭笑不得,但是心里也只能默默地说,其实我父母也不懂啊!

我们在这个时代会经常抱怨各种信息不对称,抱怨自己因为资源被垄断而错过了太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是真的所有的信息不对称都是因为阶层差异带来的吗?

如果一个信息无差别地来到了所有人的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准确地从这些信息里面读到包含在其中的价值和风向呢?又有多少人把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当做说了等于没说的废话呢?

不要去嘲笑古人,许多人在这个时代面对一些信息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当时把炸弹当烟花看的村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因为知识和见识的匮乏而带来的在信息解读时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想想我当年高考完选专业时的样子吧,那么多高分考生的家长,真正懂的,没几个,而许多后来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都走得很顺的人,除了运气外,大多数都是父母都是真正的有知识有阅历的知识分子。

视频链接:http://www.docuchina.cn/2014/05/20/VIDE1400550627759110.shtml

//www.bilibili.com/video/BV16t41197oF?p=2

 2 ) 家族

看完了易中天老师和主持人阿丘的剧集,真正的让我明白了中国人为什么对家族,对家庭有那么深沉的爱与信仰。
易中天老师的家族,家大业大,一代一代人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每一个人都在冥冥之中完成祖宗对自己的期待;
阿丘的家庭充满了血泪,阿丘的姑妈作为长女,放弃了回国的机会,将自己卖给了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人家庭作为女佣,而到最后自己被这一家人折磨出了抑郁症,但是她直到现在依然无怨无悔,她依然认为这是她这辈子做的很正确的事。
这就是家庭,这就是家族,为了自己的家族,哪怕放弃自己也要将它传承下去,将一代一代的希望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将一切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家族,为了这个家族无私奉献。

 3 ) 《客,从何处来》推荐!

《客,从何处来》

到底还是央视的牛人多,最近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好评如潮,当下,拼的是零差评的实力。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历史这个东西,不仅仅只是干巴的时间地点事件,最能体现历史的还是人,特别是跟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祖辈们,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生存坏境怎样?又是如何为人处世?走进故事,才能走进人,通过人触摸生命,感悟人性。

易中天家族与历史命脉的紧密相容,祖辈命运的波折,和他们鲜明的个性,都会让你在了解后,因为亲切而深深的感动,会因为家族历史的力量,重新定义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你的存在不是从出生开始……
阿丘外公外婆颠沛流离的生活轨迹,悲惨无奈的命运,让我们和平年代的人,深感痛惜。历史不是王侯将相的天下和争斗,历史就是普通人的生命轨迹……

这种追寻,不止探寻历史,更是对人性的追问,会让你也忍不住拷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的身上又有那些故事?我承载了怎样的家族历史?因为什么样的因缘际会,我们走到了这里、走到了今天……”

当热闹的世俗文化,还在热衷树立草根明星、刻画标准榜样的时候,这个节目,让明星回归本真,回归个体,去体悟真实。

还没有看完,真诚推荐,是非常有质量的纪录片。

 4 ) 为了往前走,要先向后看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首《望故乡》,作者是生于清光绪年间的诗人于右任,曾亲历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1949年随国民党败退台湾,晚年曾说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1964年,于右任先生病逝,葬于台北最高峰玉山顶峰,圆了遥望祖国大陆的夙愿。

原谅我们的无知 骄傲 忘却

这个世界上,我最想认识的人,就是年轻时的姥姥。让我做一个揣着感情的第三人,从第三视角看她的童年,少女时期,和她坚韧的青年时期。

尽管如此好奇她年轻时的模样和故事,但我从来没有勇气,去询问那些饥荒年代里、十年浩劫里,她见过什么,经历过什么。如果那些苦难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不肯再面对的,如果我的探索与求知欲会不小心伤害到她们,那我愿意永远不知道。

我做事情喜欢计算时间成本,所以一般不太会看没有口碑的影视节目,看《客从何处来》的过程中,眼泪从来没机会停歇。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央视主持人阿丘,广东梅州人,关于他的外公外婆为何早年在马拉西亚死于非命,一直是家族讳莫如深的话题。查阅相关史学资料,阿丘发现,马来西亚历史上记载过的两个人都有可能是自己的外公,然而这两个人,一个是遗臭万年的叛徒,一个是战争英雄。到底哪个才是外公?

但到了马来西亚,阿丘才发现那两个人都不是外公。外公只是当年不堪战乱,下南洋大潮中的一个底层割胶工人。

当时马来西亚正处动荡时期,外公外婆所处的橡胶林,外面是包围的英军,里面是马拉西亚游击队,被滥杀的华工像被铺在案板上开膛破肚的死鱼一样,胡乱丢弃在橡胶林。

外公外婆被杀后,三个孩子要回中国没有路费。阿丘的姨妈就把自己当作女仆卖掉,凑够路费送弟弟妹妹回中国,姨妈服侍的那户人家处处欺凌她,后来姨妈被一个阔少救下,却又被阔少霸占,沦为另一户人家的女仆,并患上了抑郁症。

撒贝宁的爷爷撒应江,在听到逃难的消息时,根本来不及去想发生了什么,“把被褥、行李一卷,背起小孩就跑”,逃难路上辛苦,干粮又不够吃,最小的孩子没办法,只能活活扔到路边的塘里去了。

战乱年代,小人物的一切行事目的就是“活下去”,摸爬滚打刀尖舔血的讨生活。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尚有迹可循。但更多的,早已彻底被历史遗忘。

就算历史不记得他们,我们也要记得。

每个家族都是历史的脉络

血脉是一种奇怪的无形牵绊,这种牵绊让我们即使在面对未曾谋面的亲人时,仍然会生出一种疼惜和亲切感。

由于大时代历史和小人物命运的牵连,每一个家族都是一段历史。

比如马未都的曾祖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封资修时期,不甘心家谱失传家族无处可寻,冒着生命危险,跑遍整个镆铘岛偷偷摸摸的做家谱,这份家谱的构成和流传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以及因为国共战争,许多家族也被迫深陷于这场风波中。比如台湾导演钮承泽的父亲是满清贵族钮祜禄氏,在战乱年间,不堪家族的腐败没落,只身一人离开家族参军。因为当时国际上承认的是国民政府,他便一直随着国民党参战,到后来被迫离开大陆,来到台湾,一生再没有机会回到大陆家乡。

还有没有办法播出的金士杰家族,金士杰的父亲是飞行员,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要感谢上苍。寻根路上,金士杰去看他的叔叔,因为两岸分隔加上人也逐渐老迈无力,叔叔早已没有机会和他哥哥以及他的家族相聚。见到金士杰时,叔叔当下老泪纵横,紧握金士杰的双手:“谢谢你来看我”。

我们中国人讲家,不太喜欢单纯的局限于一群人或一间祖屋,而是用东方思维由小及大,把它泛化,变成厚重的家国情怀。

这种家国情怀,是渗透在中国人血液里头的东西。但这种宏大的概念,其实很难让人产生参与感和身份认同感。

只有把它弱化缩小回本体,回到以血脉为纽带的族谱上,我们才能看到故土之于我们中国人,到底是怎样的切肤之痛。

对于我来说,《客从何处来》这档节目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通过寻根,把已失散的亲情寻回;通过寻根,把家族史完善继而延续下去;通过寻根,让我们从细小之处了解真实的历史和前人的气节风骨。

给我开口的自由

但这档节目因为触及历史敏感时期,早已于2015年停播,拦腰斩断,猝不及防。没有播出的金士杰、佟丽娅和谢娜家族的下期,被宣布永久禁播,再无可能出现在任何网络平台上。

每一种话语的发出都服务于一种权力意志。同理,每一种话语的收回也是服务于一种权力意志。

正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为这种教育身体力行,绝不应该是这种悄无声息的切断阻隔。

忠于民族的过去,将不时提醒民族的每个人“向后看”,并且指引他们“向前走”。

给每个人发声的自由,不要只是表面上每个人分了话筒,拿到手里却发现是话筒的开关不在自己手里。

最后引用一段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的一段话与诸君共勉:

“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人们不应该限制不同的思想。因为:其一,我们永远不能完全确定我们力图压制的意见就一定是错误的;其二,即便这个意见是错误的,我们压制它也是错误的。正如他说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话:“如果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都持有一种意见,而只有那一人持有相反的意见,人类也没有更大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

 5 ) 大历史裹挟的小人物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钟磬音(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649371525/

看的最后一期是曾宝仪的那一期,看的我好感动,尤其是曾宝仪会外公老家淮安和亲戚们见面的场景,和四外婆聊天的场景,看哭了。外公王悦善十七岁离家(1992年62岁才回家)去南京谋生活,在当时的总统府印刷厂当印刷工,印刷当时的党政机关报纸,在1949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在本应该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晚上,被迫收拾行李乘坐火车南下广州,然后乘坐了一艘运输香蕉的小货船(三百多箱货物外加三百多逃亡的人)两天两夜漂洋过海到台湾,开始了只身一人的异乡漂泊。而此时在老家定下的娃娃亲的女娃还在家等王悦善回来,因为当时的封建思想浓厚,被定亲的女娃也不好找其他婆家,随着年龄的增大,到二十一岁时怕闲言碎语多,就住到了婆家,一等就是三年,还是没有等到王悦善的归来。然后被定亲的女娃应该是在老家也待不下去了,便离开老家去了王悦善曾经谋生过的南京当保姆,也是是想再打听打听王的下落吧,最后遇到了现任的丈夫,才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觉得那个女娃娃被耽误了好久。
王悦善离开大陆后,他的兄弟相继去世,只剩下四弟和弟妹与父母相依为命。曾宝仪回到淮安后,外公那辈只有四外婆还在世,四外婆提到了一些当年的往事,听了让人泪目。说当年还出去讨饭,因为曾宝仪的曾祖母裹小脚走路不方便,四叔又没出息(当年四叔留在家里陪父母就是因为没出息不能外出做事),四外婆就只身出去讨饭养一家子。听到这段时,突然想到杨显惠写的《定西孤儿院》提到的那三年饥荒的故事,知道那段时间四外婆是有多不容易。最后四外婆还嘱咐曾宝仪回去不要和外公提起这些,不然外公会伤心。好感人,写到这我又不禁满眶泪。
易中天,陈冲,马未都的祖上就很有本事。易中天的祖上建了言馨堂,外婆是接受新式教育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原因,没有听过外婆说英语曾爷爷是两湖书院第一批学生,二爷爷是第一批公费留日的......陈冲的外公张昌绍好优秀,有智慧有情怀,成绩非常优秀,能思善辩,还是共青团成员(那时的共青团是很危险的)公费留学,两年拿到两个博士学位,毅然拒绝美国来到抗日前线,给中国的医学发展做贡献。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文革前期受不了污蔑选择了自杀。陈冲的祖父也非常优秀,和哥哥一起考上了湘雅医学院(这所学校是非常难考的),后因为热血青年比较激进,无法继续升学,跟着哥哥来到抗战一线救死扶伤。陈冲知道这些历史后都不敢相信,跟自己认识的外公完全不一样。马未都的父亲是长孙,全家供他上学,是全家的希望,在1944年自己偷偷跑出来当兵,母亲祖上是盐商,出身富贵。
令我感动的还有阿丘的大姨妈。当年阿丘的外公外婆下南洋谋生,在马来西亚割胶为生,当时政治时局混乱,外公外婆都被误杀,丢下四个待哺的孩子。当时阿丘的姑奶奶把三个孩子带回了中国,为什么只有三个?因为路费不够,阿丘11岁的大姨把自己卖给别人做佣人,卖身的钱才够弟弟妹妹回中国。大姨一个人在被雇佣的家庭受尽欺负,没受过好脸色,后来被当地的福利院监护,期间被高级官员占有,有七年的时间都是在时候高级官员的一家(就像书中的故事一样),因为身世太惨,得过抑郁症。后来遇到了现在的丈夫,两个人努力工作,供子女出国读书,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幸福的家庭。看到那些照片,大姨年轻的时候真的挺漂亮的。
第二季从谢娜的那期就停播了,好可惜,好想看,好希望有资源流出来......

 6 ) 追根溯源,找到自己

推荐《客从何处来》这个节目,中国人历来崇尚追根溯源,会思考我是从哪儿来的,这是很好的,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年代和平安逸,我们这一辈的90后,说实话,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是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或者交流的,我们从没有去了解过他们生活过的年代曾经历怎样战火纷飞,怎样的政局动荡,在那些混乱的年代是如何扛起这一家子,让这个家族延续下来,让我们有幸能生活在和平年代。看了这个节目感触很深,我希望以后回家能有机会和外婆外公还有奶奶聊聊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甚至还要聊聊他们父母辈的事情,家族记忆是很重要的,它会让我懂得我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也会让我明白我将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甚至于让我思考今后要给我的后代带去怎样的家族记忆。我记得外婆外公有时候挺喜欢说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但是我们偶尔会打断他们,也不太感兴趣听,会觉得他们和我们生活的背景相距太远,无法沟通。我们没有思考过外公外婆十多岁就从江西来到长沙,经历动乱年代,辛苦本分的操持这一家子,从当时的两个人变成现在的二十多口人,生活的磨难从没有压垮他们的背脊。我还想起和倜雄去看奶奶的时候,奶奶也和我们说起他和爷爷在文革时期的变故,还有一些他们那时候发生的故事,说起动情处还要翻出她七十岁时爷爷写给她的诗给我们看,奶奶告诉我和倜雄,爷爷在当时是个知识分子的,做事很认真,单位的人都觉得爷爷是很有有才干的,是很能干的。我当时听这些时意识不到什么,而我现在意识到,当你在追根溯源的时候你也在找到自己,祖辈们那些美好的品质和精神就是家族印记,他们都会深深的刻在你的血脉里。

 短评

好像是去年看的,我咋记得有六集?看完忽然就觉得,现在的中国跟过去的中国之间,有个巨大的断崖

6分钟前
  • 小野猴子
  • 力荐

我觉得这是微观史学与口述史学宣传的一次很好的实践,通过一些名人来挖掘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并将这些历史公之于众,让人民可以铭记,对于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8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易中天一期就赚了我五滴眼泪。人是有根的。

9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必须给五星,虽不完美,还遭腰斩。但“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的发问真的很好。个体家族的命运容纳了上下几百年的国家群体历史。

14分钟前
  • 小银酱
  • 力荐

每个人都想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人生漂泊如蓬草,大历史是风,我们都活在风里。无论自己的祖先是籍籍无名,还是声名显赫,他们的人生都有情有痛有希冀怅惘。大风吹走他们的身影,我们在风里捕捉他们消散中的气息。

19分钟前
  • 人土土
  • 力荐

让我明白了,我站着的土地,我身处的国家的厚度。有大家,有小家,有各种悲欢离合。如果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站在身后人的角度看,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多出了许多内容。和母亲重看,果然易中天的故事的起起伏伏悬念设置最受欢迎。如果有海外华人的部分就更好了,流落在外的很多当时的历史制造者。

23分钟前
  • 严措
  • 力荐

易中天的三集虽然历史庞大,但总感觉是端着架子在演戏。而阿丘的一集却是真情流露,当所有的疑虑和遭遇被公布时,我也和在橡胶林痛苦的表兄弟一样默默流泪了,期待后续寻根

24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阿丘和曾宝仪那两集定义了血脉亲情才是国人寻根的意义,而非牛逼哄哄的族谱。铅字具象成了个人,事件变成了经历,家史构成了国史……虽然摄制组对流程编排严重,易中天和陈冲的演技多过真情,不过企划意义大于内容,些许的刻意依旧能可以原谅。

28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很多人的偶然,汇聚成民族的必然。悲剧,是善的冲突。真是泪点连连的好片。

31分钟前
  • 潜神嘿规
  • 力荐

家庭家族,血缘亲情,以及根,这是大多数国人难以割舍的牵绊。虽然知道这是节目,流程有编排,演员有表演,剪辑有后期,但还是频频让人飙泪啊。。。

36分钟前
  • 一贫
  • 力荐

喜欢阿丘那集

37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看看嘉宾的成绩和他们的家族历史,不得不感慨“富贵有根,聪明有种”。

39分钟前
  • Roland_L
  • 推荐

"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哭了一晚上。

4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找寻到自己的根基,知道了自己从何处来,就不会再感觉自己是飘荡在宇宙中的孤零零个体。而是千百年来血液和精神力量融合汇聚在一起的集合。每一个人身上都肩负着希望。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对待人生?就像马未都说的那样:我们的先人不知道我们,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

44分钟前
  • muran
  • 力荐

我更喜欢这个纪录片。

45分钟前
  • 闲人
  • 力荐

以前我不懂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欢喜。直到我上大学时,在另一个地方的路上听到乡音,立即欣喜的上前询问。搬家之后一直不喜欢新家,因为离亲戚朋友太远。国人自古有寻根溯源的思想,它让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至于感觉孤零。

49分钟前
  • ᥫ᭡້໌
  • 力荐

看完易中天弃

52分钟前
  • gash
  • 力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回乡偶书》,小时候不知道背了多少遍,却只有口无心。长大了,才渐渐明白它的涵义。

56分钟前
  • 回忆离开回不来|跳房子
  • 推荐

在现今这么一个亲情寡淡的年代,这种纪录片其实还是很有意义的。不过更多的都是名人富贵命(细查易中天族谱,那也是牛逼的很,起码书香望族),难免让人感觉“富贵有命,将相有种”。易中天和陈冲那几集,摆拍的很刻意,按剧本的痕迹太重,反不如阿丘曾宝仪亲情流露来的自然,真情人性最动人。8.5

5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话说我还真想回到自己名字上在族谱的那天,在这个血脉亲情渐渐冷淡的社会,乡间那种依靠乡党宗族的联系不知道会不会走向消亡。五百年前是一家?未来也许发现共有同一个祖先的人们依旧漠然。在老家虽然是“外姓”,但是看见村里的祠堂(别姓)倒塌荒芜十余年难免伤怀。乡音未改,只恨鬓白。

1小时前
  • 橙泥小火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