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从95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讲述了阴差阳错来到殡仪馆担任化妆师的赵三悦(周依然 饰),从新入行时对这份职业怀抱着未知,到感悟生死用心学习遗体化妆的故事。同时,该剧以赵三悦为原点,通过赵三悦的成长视角,刻画了她所见证下往生者的生前身后,折射众生群像。以温暖、治愈的方式,带领观众了解遗体化妆师们那些点燃平凡瞬间的高光时刻,从无常的消逝之中,体悟日常生活的可贵,旨在以生死之事,见人间之情,让观众陪同三悦一起,见生死,见天地,见众生,学会告别,习得人生。
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空中浩劫第十七季午夜兰花出·路皮囊之下2021寻找消失的女孩拉面首领大韩民国律师我们像葵花罪案终结第六季加西亚非凡的旅行萎靡不振的秋季档里,b站自制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以13集的体量、豆瓣8.4的高分、殡葬业的新奇题材,成了国剧小黑马。
但13集看完,我的感受却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它当然不是东八区那种典型烂剧,全员演技基本到位,制作也精良,甚至称得上叙事效率高超,也有一些触动到我的桥段。可它真的太!满!了!
群像叙事之外,在13集里狂暴塞入了致死量的网络热门话题:年轻人的丧和躺平、重男轻女、慰安妇、熟人长辈性侵、网络杀猪盘、外卖小哥困在系统里、原生家庭创伤、阿尔滋海默症……
当一开始的“殡葬业”给观众的新鲜感过后,编剧必须不断抛出新的兴奋点。于是在三悦的新人成长线之外,每个主角的恋爱线家庭背景线和来来往往的逝者个人线,都挤满了这种“热搜要素过多”的感觉。
就拿第一集来说,讲述女主毕业后家里蹲躺平了一年,被妈妈扫地出门,兜兜转转来到殡仪馆。在殡仪馆认识了一个神似甜茶的苍白男孩,说是纪录片导演,癌症晚期来记录最后的时光。
转头男孩就死了,遗愿是把自己骨灰埋在二姐墓边,因为爹妈重男轻女追男宝生三胎,小时候把二姐送出去了,二姐又在认亲时意外猝死。他作为既得利益者,觉得对不起二姐。
一个长在两个姐姐付出、父母溺爱下的三胎男孩,是要有怎样的天赋异禀才能觉醒愧疚?这些故事里一律不提。
但是悲痛欲绝的爸妈不同意,转头抱着男宝骨灰盒回家了。然后被断绝关系的女强人大姐劈头盖脸骂一通,看吧追男宝吧现在三个孩子死了两个,我也不会管你们的,这就是你们的福报哟。
再转头,原来男宝死之前偷偷联系了大姐,希望爹妈在他死后还有勇气活下去。大姐把男宝劈头盖脸训斥一通,男宝哭着认错。并且答应好的我会让他们带着悔恨活下去吧,毕竟恨比爱长久(以上台词用午夜鸡汤风朗诵出来)
重男轻女遗弃女儿、生三胎追男宝、二姐在认回亲生父母时恰好猝死、男宝死之前哭着给大姐二姐道歉、冷硬女强人大姐对父母的报复……每一个都是到生活组发帖能掀起血雨腥风的网络热梗。
不是说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社会现象,但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被攒聚起来,巧合堆叠巧合,就让人感觉到鸡贼和疲惫。
看完13集的《三悦有了新工作》,累得仿佛看了60集老娘舅一样,开始怀念一些典型性日剧。
就是《重版出来!》《非自然死亡》那种,以少见的行业切入,主线稳扎稳打,主角团个个可爱,每集一个单元剧一个主题。泪点燃点让你下饭看的时候很投入,看完就像抹抹嘴丢弃外卖盒一样没有负担。
《三悦》开头是让我有这种感觉的,女主经典的有点小聪明的莽撞新人,主角团有嘴硬心软臭脾气师傅、人美心善能干前辈姐姐、高材生大美人葬仪主持人。
次一级的有欢喜冤家副cp感情线的法医、处事圆滑又照顾下属的馆长、倒霉喜剧担当接车组小四川,再加上一只狗,多好!
搭起了完美的主角团架子,编剧就对着热搜一个个给你塞话题,“嗯这个来一点 #警惕网络诈骗杀猪盘# 吧,还有 #girl helps girl#,那个可以 #禽兽教师性侵# 话题,那个加个 #阿尔滋海默症# 会很虐,还可以cue一下 #美国医疗系统弊病# 和 #马航#,啊这里的中偶cp可以搞 #意难平# 和 #白月光# ……”
救命啊!不知道你们看国产剧时会不会经常有“贴着网络热门话题写”的感觉,仿佛写剧本时每天随机摘取五个热搜塞进去,真的要!素!过!多!了!
主角团每个人都“我有故事你有酒吗”苦大仇深,还要把自己心路历程面朝阳光深情朗诵出来,最后抱着哭成一团和解。每次抒情上价值时我脚趾就开始蜷缩,脑补如果是日剧没有母语羞耻观感会不会好一点。
而热搜梗以外的人物线写的怎么样呢?女主“门当户对”甜甜的恋爱必须有,跟演技呆滞的医生男主又臭又长的感情线看得人疲惫。
35岁前辈姐姐多经典的日剧人设,非得是恋爱脑恨嫁女,心甘情愿被杀猪盘骗,最后和二婚男喜得意外怀孕,既不写实又没有爽感。
连浓眉大眼的乔家老爸,都得参演意难平cp三角恋,绝症中年偶像剧。死之前在b站开账号记录自己的临终时光,也要添一笔被不相信的键盘侠网暴。太满了,真的太满了。
这时就很怀念日剧美剧职场剧里那种干干净净的结构。《重版出来!》里荒川良良就是一个爱穿美食T恤的喜剧人,让叔就是不明觉历精英男,没有故事线但可爱的人设能让你记好几年。
所有的笔墨让道给单元剧主角,室毅演的没天赋大龄漫画家最终放弃梦想回家接受循规蹈矩的人生,没有那么多爆点话题,在一集里就能将故事讲得完满动人,又能做到“职场剧里展现形形色色的业态”大主题。
老老实实能把生活故事讲得好看是种本事。国产剧被困在热搜里,也许编剧也是被困在平台的大数据里。观众爱不爱看网络热梗集锦不知道,反正我是够够的了。生死的话题应当是举重若轻的,松弛一点又何妨呢。
2016年底,在完成一个电影剧本的创作后,我开始思索接下来的创作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深入到了ICU病房, 在那里亲眼目睹了数场死亡的发生:人们在面对至亲离开时,有的会言之凿凿地向医生证明,他看到了已经死亡的亲属手指动了一下,逼迫医生继续抢救;有的会因为错过了父母最后的时刻而怀疑自己是不是心不够诚,所以遭到了惩罚;还有的似乎眼泪已经在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陪床中流完了,因此非常平静地整理着逝者的用品,还会在离开科室前去向医护道谢,然后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的样子……总之,他们以各自更决绝、更麻木、更悲恸、更丰富的方式表达着对死亡的态度,给当时的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直到离开那个环境很久,我依然感到难以忘怀。
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到与病痛、衰老和死亡相关的一系列议题。后经一位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从事殡葬行业的思沅,他是个93年的男生,当时已经结束了殡仪馆的实习,去了墓园工作。通过和他本人的深入交流,我关于殡葬行业的想象被颠覆了。我发现殡仪馆并非总是阴郁、肃穆之地,而作为90后的殡葬从业人员,思沅向我展示了很多独属于他这个年纪、对于死亡的思考和理解,尤其他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遇到想死的人,带他们来殡仪馆转转,保证就想好好活了。”这句话,成了后来创作中不断强调的一个点,也是我“以死写生”的一个灵感源头。
随着对殡仪馆了解的加深,我将视线聚焦到了“遗体整容化妆师”这个更具体的职业上。因为他们身处一线,与逝者和生者都有着最紧密的联系,直接承受着逝者遗容和生者情绪的双重冲击。这是一个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岗位,是切近死亡、进行社会学观察最好的入口。为此,我前往老家殡仪馆的遗体整容班进行了短期的观摩和实践。在那里,我近距离地观察到了遗体的状态,触碰到了往生者皮肤的质感,我了解到了防腐、冷冻、上妆、告别的全过程,我见到了各式各样的逝者亲属……我听到了遗体化妆师们不同的人生过往、从事这个职业的缘由、以及他们最隐秘的抱怨……我将这些真实而丰富的素材进行重组,融入到剧集创作之中。现在全剧出现的大小角色和各类事件,都是在生活中有迹可循,但又并非百分百还原。比如剧中的一些个性化葬礼,就是源于角色的一些私人情感、情绪,与人物设定紧密相关。我所遵循的创作宗旨,就是在贴地行走的同时,稍稍超越现实小半步,让人看到关于殡葬这个行业更多的“幕后”,以及“未来的可能”。
我开始进一步细化创作的方向和目标:我想以职业剧的外壳,去写人生百态。我想让观众看到一群血肉饱满的小人物,在他们的工作中所经历的那些鸡飞狗跳的时刻;看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很丧、很佛、想躺平又不能、想奋斗又无门……一百次说着要放弃,又一百零一次地迎着太阳挤公车、挤地铁、挤进生活风暴的缝隙里,发挥“过一天是一天”的民间智慧,去寻觅短暂的平静和快乐;看到他们不被理解的难处,以及他们苟延残喘的决心。概括而言,我想写的不是对“遗体整容化妆师”这个职业纪录片式的复刻,而是借助高度浓缩的戏剧瞬间和平淡如水的日常细节交织,去完成我个人对于人情、爱恨、生死的思考与表达。我希望看剧的观众,笑过哭过之后,也能对自己的人生抱以一个温柔的回眸,告诉自己:活着真的好难啊,但当下的一点点芝士也是好的。
20年初的新冠疫情,让足不出户的我经历了内心非常动荡的时期。为了缓解那种无由的迷茫和不安,我开始对手头的素材进行整理,并正式进入剧本创作。之所以选择经由一个95后女性遗体化妆师的视角进入,是希望带给观众更加新鲜的角度,借她的目光一道去打量整个殡仪馆的职业形态,以青春的灵魂去碰触严肃的命题,从而完成心灵和观念上最真实的蜕变。
剧中,三悦作为女主,究竟拿到了一副怎样的人设牌呢?首先,与殡仪专业毕业、考编入职的师姐周娅男不同,非科班出身的三悦,是通过社会关系介绍进入殡仪馆的临时工,在拿到正式聘用合同前,还将经历为期三个月的“学徒生涯”,领试用期工资,直至三个月后笔试面试都合格,才算被正式录取。因为专业上的先天不足,注定了三悦“菜鸟化妆师”的属性。其次,大学学习舞美设计的她,因为经历了毕业初期的求职碰壁,整个人处于非常颓丧的阶段,在家啃老了一年多,喜欢把“死”挂在嘴边,但其实“丧”只是她的保护色,用不在乎来掩盖自己的脆弱与不安,以此将遭受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正因如此,初入殡仪馆的三悦,才像一盆带刺的仙人球。她收缩了感知的触角,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放任抑郁的情绪蔓延,拒绝与周围人交流。她的尖锐常常使她成为众矢之的,而囿于能力和认知的局限,又往往令她在工作初期犯下各种错误。这样的人设可爱吗?完美吗?当然不。但在“可爱”“完美”这样笼统的描述之外,我更愿意去书写一个真实的人。面对“遗体化妆”的工作,三悦经历了从恐惧到迷惘,从自我否定到咬牙坚持,直至内化为自驱动力的全过程。随着职场阅历的增加,她的心境也不断变化着,在接纳真诚与善意的同时,也在付出自己的真与善。我想借三悦来表达:这个世界,不只是给“可爱”“完美”的人准备的,那些充满了棱角、破碎边缘的个体,也有被看到的资格,被善待的可能。在三悦身上,我希望赋予她的力量,不是追随别人的价值评判,急切地成为“什么人”,而是忠实于内心的感受,在荆棘遍布的生活里一点点去碰、去伤、去挣扎、去愈合……去成为“她自己”。“成为”的过程注定是疼痛的,但与永恒的死亡相比,也不过是一瞬的考验。这也正是我将三悦放在殡仪馆这个环境里的考量,她从童年的风暴中走来,有过涕泪齐飞的至暗时刻,但好歹撑住了,终于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寻到了生命的微光。
其实,不止是三悦,整部剧里,都几乎没有所谓“完美”的角色。我希望剧中的人物去接受人性和道德的重压,我希望观众去体会他们选择困难的时刻,我希望不要写那么彻底的爱恨,而是留下更多暧昧的瞬间,那才是真实的人生余韵。
总之,当失序的现实与仪式感的职场碰撞,我想告诉每一位看到本剧的观众,死亡不仅仅是一件可怕的事,更是一件需要去了解和面对的事。究竟什么是死亡?是此生的了结、是亲人的泪水、是所有爱恨的终点,抑或是未亡人无尽的思念?是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活”的元素。死亡和生存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构筑完整人生的一体两面,唯有知道怎样体面地迎接死亡,才能懂得如何无憾地度过余生。 在殡仪馆,我们见生死,见人性,最后要见的,是——
打破偏见的决心,和向死而生的勇气。
想躺平不想工作不是很正常吗,各种想死,为自己想各种死法也很正常呀,上升到需要人拯救就夸张了吧。我独生子女从来没觉得父母付出是应该的,中考志愿还有高考复读我没听他们的意见现在感觉挺后悔的,虽然听了可能也是另一种后悔。我本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进厂上班,但自己养活自己,不靠别人(包括父母)的感觉真的很好。毕业进厂四年,现在是自由工作者,从事文保工作,虽然也很想化成光,不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痕迹,但人生毕竟也没有这个选项,我们只能好好活着。
我一直说三悦就是我们这一代长在玻璃房子里的小孩儿的深刻写照,看似冷漠、什么都无所谓又什么都看不上,事实只是在玻璃房中的成长让我们习惯了作为看客,习惯了不去体察,“自己已经够苦了”,也许吧,不过可能了解别人的苦乃至解决别人的苦能让我们自己的人生变甜呢? 第五集的三悦有了不同于礼物向她奔来时的笑容,那种落地的、心中充实的笑容绽放在她脸上时,我特别替她高兴。我也和她一样,在前几集她的工作中并没有注入太多感情,只是看着往生者的亲属们哭哭笑笑,心中想着自己的事情。但这一集,我真切感受到了三悦的成长,以及她拉着我的手,让我明白走出玻璃房的天地更敞亮、更鲜活。 医院留住了不想留住的人,殡仪馆醒了本要离去的人,人间生死不是在、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它牵涉着所有生者死者,牵涉着人类所充斥的时空。其实工作之后我就对这些体会得比上学时深很多了,但怎么说,这个时代有些太快了,有的时候不肯等待我们的成长、不肯给我们成长的时空,嗯…给我们一些时间吧。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邓布利多校长曾说:对于勇敢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没有人希望死亡,所有人都渴望永生。但大自然的规律是所有人都抵挡不了的。所以在病入膏肓时,躺在太平间时,送进焚化炉时,我们(的灵魂)不妨扪心自问:我这一生,是否值得,是否对得起社会,对得起亲朋,对得起挚爱,对得起自己?是否,哪怕只有一件事,让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如果有,那么我们(至少是我个人),可以不带遗憾,问心无愧地加入下一段大自然的物质循环中…
不可否认,存在一些不太生活的情节和台词,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深刻地探讨了“死亡”这一话题。中国人最欠缺的三项教育——性教育、爱教育、死亡教育,这三种教育分别对应“生命诞生”、“责任担当”、“人生价值”。从这一点来说,这部剧是有相当的宝贵之处
徐妻,剧里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因为妻子、母亲的身份已经代替了她自己的姓名,她把自己回归到了家庭、从一个中文系的优秀毕业生变成了一个全职妈妈。这是我初看剧本对这个角色的印象,这个角色虽然只有五场戏,但仿佛可以通过这五场戏看到这个女人的一生,前半生她是个独立要强的女人,后半生是个只想保护孩子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的坚强母亲。第一次看剧本我就喜欢上了这个有故事的女人,这个角色跟我以往的角色有很大反差,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跳出舒适圈的尝试和挑战,当然能演绎编剧游晓颖笔下的人物一直是我期盼的,里面的每一句台词都是那么的真实有深度,字里行间让我对徐妻产生了好奇,想去挖掘这个女人背后的故事…然后我就开始从台词里去分析去脑补,这个女人是怎么从优秀毕业生变成了全职妈妈,当她生完孩子想再回到工作岗位的时候一切都变了,职场没有包容她已经没有了她的位置。她放弃了自由、自我价值、梦想,选择成为了母亲,最后遭到丈夫的背叛,当所有人说她错了的时候她后悔吗?她真的错了吗?我的答案是没有。她的付出、她的爱都没有错,因为这一切都是她曾经的选择。她是一个受害者,她没有去责怪旁人,她认输,她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她是个坚强的女人,她是不是一个好妻子我不去定义她,但她一定是一个好妈妈,在最后的告别仪式上她给她的孩子造了一个童话,让小小年纪的他们认识了死亡,她保护了她的孩子,也保护了自己最后的体面。感谢编剧写出了她,感谢导演导出了她,她不是三叔母、不是吴敏敏、不是长芳主、她是徐妻…再见了,徐太太,愿你和孩子一切都好,加油哦!
周依然长得太有辨识度了,演技也很好。这个剧的主题内核很日剧,比如御宅族、殡仪馆等设定,先看一集观望一下。【bilibili】
不忍心吐槽,但必须实诚地说,借着遗体化妆师这种生死题材去做叛逆年轻人的成长、做家庭关系和解,简直就是水到渠成、轻而易举的事。也正因为如此,想要做得不尬煽情、不空说教很难,想要做得深刻引人反思有惊喜更难。很显然,三悦除了添加些b站口味的年轻、二次元元素,基本只剩可以预见的缺点,更可怕的是剧本肉眼可见的事件堆砌,转折生硬,情感和思想大篇幅依靠旁白…总之我丝毫无法被这个作品打动,如果说它有一丝一毫感人的点,那也是基于我自己生命体验生活阅历带来的联想,而非作品本身的自然共鸣。
就冲着第八集的格格,就值得给五星...在一众无意义的国产剧中,希望这种剧多来些...儿童太缺性教育了...ta们太应该知道什么是对与错了...而家长也应该多了解下,儿童猥亵的危险源太多出自熟人作案了...而且,请学学格格的父母,坚定的站在自己孩子的这边,给惶恐不安的孩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像房思琪的家长...我曾在某本书留言说中国应该引进性爱自修室这部剧,很多人不理解,说我媚洋...我想说需要的不是这部剧,而是剧背后的性教育...以轻松的方式让大多数人能耐下性子看下去,学到点什么而已...
-怎么对抗无意义感? -做下去,一直做下去。
六尺之下的题材对于国产剧来说真的太值得鼓励了,无论如何都要给B站鼓掌。但说实话从铺垫到展开都稍微有点生硬。加上过多的金句直接朝你脸上拍,少了点用情节带出的自然治愈感。
浅追了一下,这个风格很小破站了,不沉闷压抑,平静温暖的叙事隐藏了很多对生命的思考
-三悦,你真好。-是好人卡的好吗?-是想和你一起看小花花的好。(啊啊啊啊啊啊!)
难得国产剧放下了对“死”的偏见,内核关于“殡葬也能温暖”,题材很有看头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直面悲剧的样子是治愈
四星观望。养狗的人看到礼物跑向三悦破大防😭谁能懂
殡葬这个行业在我国一直是讳莫如深的,由于习俗和各种迷信导致人们对死亡都是谈之色变。抛开专业细节,本剧所表达的殡葬业的意义极具积极力量。生与死,躺平与工作,生存与热爱,在剧中互相对立并存在着。死的摆渡人,生的守门人,天上摘星星的人……活着就应始终热爱,充满感动。
新兴网剧的通病,想碰热门话题,但是又没有大家编剧导演的能力,导致表达观点像在说教,煽情搞笑像在卖弄,演员演技和镜头语言的苍白无力也是一大缺陷,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
这剧给我的感觉就像:好利来和哈利波特联名的海格的蛋糕。你看着特别好哭,每处台词和设计也都看得过去,还有一点点“巧合”的用心,但是不能细品,细品就有点工业割韭菜。总体上你问我它好不好,我会说它好。因为我就是这种永远会因为一点点表面美好的幻想和热爱心甘情愿被割韭菜的人。人生拥有一点主观的爱和羁绊真的很重要,这才是人生的动力和活下去的过程…
第四集略感动。代际、亲密关系支线故事的呈现,是锦上添花。女主成长,和遗体化妆师职业是叙事主线。除了女主是编剧的「嘴替」——略显矫情地不断“点题”和“升华”,剧作精准对位B站圈层受众:情节刻意,矛盾处理简易,台词过满,大概是为了照顾平台低龄结构受众。但从成片来说,话题性满,沉重题材喜写,群像人物立体、鲜活。
演员总是居高临下的说着可以截图发微博的夸张又悬浮的台词……
女主就是世另我,妥妥嘴替,让项工作的工作,想躺平的躺平,想卷的卷,想佛的佛!这不是我向往的人生状态嘛哈哈哈
情理之中的故事,意料之外的治愈,立足中国社会现状,以殡葬工作者的视角叙写世间情感,很美好的一部剧
不跟原生家庭和解、不爱工作就爱躺平,但为了钱又得硬着头皮出来工作。心里想着死了算了,但又会因为一条小狗而鼓起一口勇气再活一天,非常年轻,非常喜欢。
有些职业总有人要做,这就是存在本身的意义,只不过今天get到了另一面,殡葬是给活着的人的安慰
题材少见,但剧情脱离现实,殡仪馆可是铁饭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