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老爸老妈看的,我尽量用平和的、不带脏字儿的语言描述一下。 它(这部电视剧)让我想起王朔在他的文章《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里的描述他们创作《渴望》时的一段话,因为有点长我把它做成图片放在最后,然后我查了一下《渴望》的播出年份,是1990年。也就是说,自1990年至今,新中国的伦理剧模式就没有过任何改变,他们(文化部)还认为电视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人民群众的脑容积始终没有过任何改变。 邓小平同志有一段话说:“(对于改革开放)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 可和菜头说的也有道理——“目前的状况是,人民都妈的过了河,领导还在装着摸石头!” 还有一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女一郝蕾,她可是参演过《颐和园》的人啊!是该此剧导演一个的天大的人情吗? 或许这就是中国大陆的大众文化?它就像街上三步一个五步一对儿的垃圾箱一样
看过很多爱情电影,初恋这件小事,怦然心动,初吻,小曼哈顿,情书,午夜向日葵,只是爱着你,恋空,星运里的错,初恋这首情歌……太多了,很多不记得名字。今天多看了一部法国电影,我是你的眼。 12岁的童年爱情故事,身患眼疾即将失明的少女想要找一个人替她掩饰失明的事,不被父母送去盲人中心,为了争取时间参加音乐学院的考试。于是,大提琴学霸白富美少女看上了电音叛逆小帅哥,谁让小男孩总偷偷摸摸跟在她身后。 诸如此类的电影,我看过十多部,剧情老套,然而我总能津津有味看一两遍。 唯有此类电影能触发我对心动的感知。 心动,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说不好,也不记得。星运里的他们巴拉巴拉聊天的滴滴滴打字声,怦然心动里你看我我不看你你不看我我要看你的别扭劲,情歌里想和你站在一起而努力搞音乐哈哈…… 我想也是,守护你。 我是你的眼。 你相信真爱只有一次吗?维果受父亲影响,想必会成长为一个深情忠诚boy。有许多地方,表现出超出年纪的胆大和担当。玛丽很聪明,如果她想要,我相信她能让所有人喜欢她,成为朋友,可是只选择了维果。 电影止于玛丽彻底失明却笑容无比灿烂的那一刻,大家都守护着她,帮助她实现梦想,比未知光明更痛苦的是曾经有过光明。这是个巨大的悲剧,她却笑着接受了。
两位孩子间单纯的爱,和大人不同的是,孩子喜欢把一切简化,包括爱情。在他们的世界里,“Je t'aime”不是随便许下的誓言,不是伪装过的情话,也不是算计过的筹码,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好感。年少时的爱情,带着罕见的纯真和稀有的诚恳,粗糙得好笑,只是见多了千包万裹后的感情,这样的半成品反而更戳心。 年少时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无需考虑金钱,未来之类沉重的事,喜欢一个人,就如周杰伦歌词里写的,会“牵着你的手,带你回我外婆家,一起看日落,一起看棒球,单纯没有悲哀,”那是爱情最纯粹的模样,因为不牵涉物质,让一切变得纯净。为了赢得对方的心,我们可以不计一切代价去行动,后果被放在最后一位,不懂计算损失,也学不会衡量利弊,好像所有的数学方程式在爱情面前统统失效。电影里维多为了让玛丽赶上音乐学校甄试,冒着风险将她“解救”出来,用成人的眼光来看,他简直太冒失了;但这种幼稚又是那么的珍贵,你只是心无旁骛地想要对方快乐,而非心怀鬼胎或是另有打算。在孩子的眼里,爱情没有“划不划算”,只有“爱不爱”。
那是我8岁那年,我因为生病需要做手术,当时我紧张极了,躺在空荡荡的手术室里,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孤独,我害怕极了,浑身发抖。主任爷爷走过来,用他温暖、宽厚的大手紧紧握着我冰凉的小手并用温和的目光看着我说:“不怕,不怕,有爷爷在。”当我醒来时,护士阿姨站在我的身边,我第一眼就看见阿姨关切的眼神,是带着微笑的目光说:“手术做完了,很好,我现在要给你扎针。”“啊!”我失声地叫了起来。阿姨摸着我的手说:“不怕,不怕,你是坚强的孩子。”在住院期间,我每天都会看见护士阿姨在病房忙碌的身影,不论白天还是晚上。护士阿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和甜美的微笑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这件事已过去很长时间了,读完<我只看见你的眼睛>这篇文章后,我的眼睛湿润了,医护人员也有家,有孩子,但是他们总是把快乐带给那些生病的人,用他们的技术给好多患病的人恢复健康。他们的高尚品格值得我学习。
看十二岁小学生教科书式教你谈恋爱。
“自杀式单身”的盆友们请注意,小葵花阿姨课堂开课了:谈恋爱要从娃娃抓起。
今天推荐一部法国纯爱片,豆瓣四星:《我是你的眼》
十二岁的你泥巴还玩儿不好,人家已经牵牵小手亲亲小嘴了。
女主玛丽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家里有矿的学霸美女兼音乐天才。
男主维多则是“调皮捣蛋不务正业”的帅气学渣,母亲去世,父亲则经营着一家修车厂。虽然家境普普通通,但维多身边总围绕着几个逗逼基友。
玛丽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因为患有家族遗传病,即将失明;尽管家境富裕但家庭关系并不和谐,父母分居,由于父亲的专横独断,父女关系也很冷淡。随着玛丽视力的不断恶化,玛丽的父亲执意要将玛丽送去盲人中心,而这便意味着玛丽的音乐梦想无法实现。
玛丽很早就注意到维多喜欢自己:
为了能参加两个月之后的音乐选拔赛,玛丽决定借维多帮自己打掩护,于是展开了一系列进攻。
主动与维多搭话,安慰他;在数学考试时偷偷给维多塞答案:
在维多被批评作弊之后,顺势提出要帮维多补习功课:
像极了翻版的“江直树与袁湘琴”,补课日常简直甜死人:
好看的人儿经常见面,总会日久生情:
玛丽本来只是想找个挡箭牌,没想到真的喜欢上了维多。于是她选择了向维多坦白,毫无悬念两个人大吵一架:
“当然是你骗了我啊,没有说真话就是欺骗。但这不是最糟的部分,而最糟的是你想利用我!这真是太扯了!” “那天你把我丢在树林里,我差点就溺死,这就不扯吗?”
“你还记得你跟我说什么吗?你叫我滚!还有,当你牵起我的手,你把我当什么了?”
对,这就是本片最大的特点:怎么吵架都这么甜!当然,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小狼狗因为玛丽的一句话秒变小奶狗,也是很萌了。
于是维多拾起了自己“忠犬”的人设,开始了一边腻腻歪歪谈恋爱,一边兢兢业业给小女票打掩护的日常:
小测时,你写不好卷子,那就把我的卷子给你:
间或玩儿个你说我猜的游戏应付美术课;或者打个炸学校的恐吓电话搞定体育课:
业余时间带着小女票开车兜兜风、打打球或者听小女票拉拉大提琴。
然而,在临近考试的最后几天,谎言还是被拆穿了,玛丽被父亲强制性地带离了学校。为了帮助玛丽完成梦想,维多在好基友的帮助下成功地帮助玛丽离家出走。尽管最后仍然被家长找到,但是维多冲着玛丽的父亲喊出了玛丽的心声,最终使玛丽的父亲改变了心意:
我很抱歉,但你是个大烂人,就算你耳聋,也不该剥夺玛丽展现天赋的机会。
虽然看起来片中各种狗血玛丽苏情节都占全了,但是因为主人公还是孩子,一切都不显得油腻(可参考中年版的《泡沫之夏》),每一帧都是法国电影特有的小清新与小浪漫。当然,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天真懵懂少男少女的纯爱,还有成长、梦想、亲子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二岁的少女是如何微笑着面对自己即将失明的命运。又是如何与命运抗争坚定自己的梦想。
也可以看到维多与父亲之间融洽温暖的相处模式:父亲会笑着八卦“你是不是谈恋爱了”也会帮助维多解决感情问题;
而维多则帮助父亲打开心结,走出了母亲去世的阴影。
有关维多父亲与母亲的爱情虽然没有讲述,但镜头语言相当走心,每一帧都来自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无论是一晃而过的光影,还是维多父亲捏紧衣袋的小动作,都是满满的不舍。
不同于国内的青春片,以残酷青春,如孤独与叛逆、性与暴力等作为叙事中心,而是选择聚焦于青春的成长。对于每一个平凡的个体来说,也许我们没有经历堕胎、群架、逃课,但我们却一直在成长。青春就是成长本身。
摆脱了怀旧、残酷与反思的沉重外衣与“类型片”的束缚,回到青春的本真与悸动,在此过程中完成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这才是成长本该有的面貌。
好了,送上一颗糖,今天就到这里吧。
END
和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怦然心动贝利叶一家比,当然比不了:)
看到豆瓣评分从7.5一路涨到7.7,终于有种押对宝的感觉,两个小孩子几乎把成年人恋爱里做的事情全做了一遍,但即使这样,你依然感觉他们很可爱,很纯洁!明明是一个弱势女孩的血泪史,却拍出了阳光灿烂的恋爱滋味,《我是你的眼》绝对是年度最清流!必看!
两小无猜的时光里,小女孩会主动牵起小男孩的手,并且在离别时刻亲吻他的脸颊。古典大提琴萝莉与傲娇电音少年合奏的奇妙韵律,逐渐模糊的视线让我惶恐不安,幸好有你一直都在,但你说「没有你,我才是那个看不见的人。」
“没有你,我才是那个看不见的人”
少女心炸裂
法式小清新甜而不腻吃不厌2333
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童年,浪漫而纯真,放在中国那叫早恋。7.4分。
纯纯的爱,好看的爱
6.6,法国小孩的青春真刺激呢。可惜我不是来看你们的,我是来找找片尾的弗罗伦丝的--好惨,怎么又是几秒的龙套。。。
唉,小盆友都比我会谈恋爱。
《我是你的眼》可以看作是不曲折版的《怦然心动》和不纠结版的二分之一部《两小无猜》。法国人的青春记事,哦不,这特么还是童年呢。
我哭了
自编自导用心诠释爱情最初和最美好的样子 纯粹又充满诗意
导演巧思多多,爱能感化矛盾,天真的孩子最懂人间真理。
世俗污秽的成年人已经看不得这种满满套路化理想化的青涩爱情故事了……
法国人最清楚大人不如孩子这个道理
全程跟随两位小主人公喜怒哀乐,不自觉的就替他们紧张,为他们难过,当玛丽演奏大提琴的时候,当家人朋友爱人逐渐从眼前模糊到完全看不到一丝一毫光明,心中的焦虑也逐渐在消失,得到了那么多的爱,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接受事实,豁然开朗,这一段真的特别感人。
少年时代的纯粹的爱情故事。小女孩虽然不是第一眼美女,但是不管是哭还是笑都特别有感染力。小正太多巴掌脸让人羡慕嫉妒
奈何剧情有些俗套,镜头不太合格。。
缅怀少年时我们怦然心动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