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孩都是聋哑人,所以全片两人没有言语,情绪也几乎没有太大的波动
A---男孩捡到旧板,开始学习冲浪。
三个动作:
1.动作笨拙被人嘲笑,男孩羞窘,只好追在女友后面吓唬她;
2.依旧很笨拙,开始坐在岸边看别人冲浪。别人评论:
3.板子直接断了,他的技术也没有进步(女友等的困顿)。他扔掉板子。
B---男孩想买新的板子
三个动作:
1.没钱,想让老板打折,老板不愿意
2.看到一块廉价的旧板,男孩瞧不上
3.发工资,终于买了新板
C---男孩发现自己买贵了,并且因为板子太大了没有办法坐公交。男孩只有和女友分开,步行回家。
------女孩始终不愿在公交上坐下,她一直站着陪伴着走路的男孩。终于,她下车跑向男孩。
D---男孩成为冲浪的老手,看着新来的菜鸟也不禁发笑
E---女孩买完水回来看见女配坐在男孩边上,什么都没说
F---男孩依旧坐在岸边,不下水。(因为他害怕再引人嘲笑)
G---冲浪店老板心有愧疚送了男孩一套冲浪服,并且叫男孩参加冲浪比赛
H---因为男孩女孩都听不见,两人错过了男孩参加比赛的机会。比赛结束后,生气的男孩在浪里翻滚。
I---女孩撞见男孩为女配剥桔子,吃醋离开
K---男孩挽留女孩
五个动作:
1.在她家楼下徘徊,但没有进一步举动
2.按门铃——女孩不开
3.朝着窗户扔鞋子引起女孩注意——女孩不理
4.朝着窗户扔石头——女孩下楼
5.女孩要把戒指还给男孩——男孩带着女孩坐在海边,当两人看到对面一男子的滑稽动作相视一笑
L---工友叫男孩回去工作,留下女孩一人把东西搬回家。
M---男孩参加冲浪比赛,拿到了名次。男孩和女孩在海边合照留念。
N---雨天,男孩坚持训练,被淹死。
O---女孩带着男孩的板子来到第一次参加比赛的地方,把自己和男孩的合影贴在板子上。板子随着浪花漂浮到大海深处。画面中不断回响出男孩学冲浪和与女孩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答案》中郭采洁唱着:“有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爱情?”同时,在很久很久以前,词人元好问也早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问世间,情为何物?”
什么是爱情呢?
爱情是“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还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抑或“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爱情是永恒的,爱情是千人千面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了太多的山盟海誓、甜言蜜语,却忽略了,也许爱情还有某种更简单更纯粹的表现。
北野武导演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就给我们展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爱情。
故事的主人公“茂”是一个聋哑人,他的职业是清洁工,在一次收垃圾的时候,他发现别人丢弃的一个损坏的冲浪板,于是他把这个损坏的冲浪板捡了回去,自己动手把它修好——故事的主线就这样展开了。
相比于很多悬疑剧甚至很多普通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剧情简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直线得不能再直线。
茂就这样没有缘由地突然喜欢上了冲浪,没有人引导,也没有人指导,在修好了冲浪板之后,只是在女朋友的陪伴下,默默地一个人摸索,笨笨地一个人练习,别人的嘲笑,别人的同情,他也听不见。而他的女朋友,每次都是默默地陪他去,摸摸地把他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然后默默地看着他,偶尔露出微微的笑,那笑容温暖而纯真——他的女朋友也是聋哑人。所以,你看我用了那么多“默默地”,好像这部电影是一部默片一样。
聋哑人的生活可能会有很多不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会报以同情和可怜,但这部电影里塑造的一对聋哑人恋人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
他们像一对天造地设的情侣,一对真正文艺的青年,他们的笑容总是微微的,浅浅的,淡淡的,很少有开怀大笑那样激烈的表达,他们对视的眼神也是温温的,轻轻的,暖暖的,甚至连电影里的天和海,都不是深蓝,总是给人一种“文艺”感觉的浅蓝,透明的蓝。于是,这样一对主人公,这样一部电影,虽然剧情简单到了极致,但是,给人的感受也深入到了心底。
很多时候,感情有了很多刻意的表达,但这部电影里,男主女人公连手语的交流都几乎没有,偶尔与人交流时,也只是女主角去与人用手语交流,男主人公几乎不开口,更不用手语,除了偶尔的笑,他的嘴总是闭着的,连咿咿呀呀的声音都未曾发出过。可能是导演的刻意塑造,让这对聋哑人有别于我们常见的大多数聋哑人,他们的“沉默无语”,在这种氛围,这种环境下,有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沉默之美。
这样一部沉默到没有台词甚至连表情都没有什么变化的电影,为什么会让很多人喜欢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两位主人公不仅长得文艺,而且笑容也很清新。女主角在看着男主角笨笨地自学冲浪的时候,一边为他叠衣服一边开心地笑着,那笑容,让每个看过的人都忍不住心动,忍不住为他们祝福。
但是,捡来的冲浪板终究是坏的,纵然修复了,也难逃再次损坏的命运。在恋恋不舍地扔掉那个旧冲浪板之后,男主非常想要一部真正的专业的冲浪板。然而,专业冲浪板的价格却让他望而却步,善解人意的女朋友去恳求店主能不能打七五折,店主无奈地表示不可以。两人只好失望而归,路上看到旁边商店有极为廉价的冲浪板,男主“问”女主这个怎么样,女主摇摇头否决了。要买就买正品,买专业的。因为热爱不可以廉价。
终于迎来了发工资的日子,男主在领了工资之后就立刻去了那家商店买冲浪板,店主还记得这对聋哑人情侣,不但给他们打了折,还免费赠送了一些赠品。
冲浪板商店的店主算是他们的一个贵人,在对这对情侣产生兴趣后,他也时常到海边看男主练习冲浪。也许是被男主的执着感动,也许是喜欢这对聋哑人情侣的单纯与真实,他不仅又免费送了男主专业的冲浪服还义务教男主正确的动作,并给了男主一份报名表,让其去参加不久之后要举行的冲浪大赛。
这是一部没有反派的电影,但偶尔也有几个不可爱的人。第一次参赛,因为是聋哑人,所以,在主办方广播参赛选手就位时他们听不见,而同行的几个人,不知道是出于竞争心理还是因为确实没注意,所以,并没有提醒男主下海冲浪。于是,第一次的冲浪比赛,就以没有下海而不了了之。
店主在知道男主没有比赛的原因之后,批评了那几个同行的人,然而,第二次参赛的时候,在广播里出现男主的名字之后,那几个坐在他身边的人依然没有告诉他,这就难免有点刻意的嫌疑了,幸好这次店主也在现场,他走过去通知了男主,并帮他把各种相关事宜做好。最终,男主获得了奖杯,而那几个没有通知他的人,则名落孙山。
这部电影的看点一半在男主女主淡淡的爱情,一半在男主自学冲浪的励志。
他们有时候这样坐着。
有时候这样坐着。
有时候是这样。
有时候是这样。
不一样的场景和姿势,相似的沉默和美好。
因为对冲浪的痴迷,男主甚至放弃了工作。
幸好工友和领导都是比较好的人,也可能比较同情作为残疾人的男主,担心他失去这份工作之后难以生存,所以,虽然对男主擅自旷工非常不满,但是,还是没有因此解雇他。
男主对冲浪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为了冲浪而放弃工作,还体现在,在带着冲浪板上公交车被拒后,男主跑了很远很远,跑步到海边去冲浪。
这不是一个讲述一个有天赋的少年经过刻苦努力成为体育明星的故事。它的励志就像它表现的爱情一样,都是淡淡的,含而不发的,隐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然而,这终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美好的过程,却没有美好的结局。
女主在某一次去海边见不到男主之后,意识到,他再也回不来了。在店主的陪伴下,她把男主的冲浪板贴上两人的照片,放到了海里。
久石让的音乐响起。在女主一幕幕的回忆中,淡淡的悲伤慢慢弥漫。
这是一部极简的电影。而极简却极深入人心。
如果你也听惯了海誓山盟甜言蜜语,你也看腻了信誓旦旦豪情万丈,不如在这部电影里体会一下简单的爱情和简单的励志。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又是北野武的片子,喜欢他的片子,总是能在不用多少言语的情况下,展现出一种生命中蕴含的力量感。就如同他电影中常常表达的,向死而生这个主题。 看了一些影评,很多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爱情与温柔,也有说是梦想与奋斗。而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疫情加着春天到来,使它没有逃脱他作品给我的一贯印象,那就是之前谈到的,生命中蕴含的力量感。 影片开头是一对聋哑情侣,男主茂做着谁都能干的环卫工人的活,他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劣质冲浪板,想要驰骋在海面上。女主贵子作为他的情侣,陪着他每天在海边反复的做练习。他们看起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是他们的世界,没有声音。所以这部片子里有更多北野武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大量没有台词的画面,两个人在静默中互相陪伴,温馨生活,共同努力。在这种‘动`与‘静`,‘生来落后`与‘努力向前`地对比下,生命的力量渐渐得到体现。 电影里有两个场景给我印象尤为深刻。首先是茂与贵子一起坐公交,他俩上演日剧跑的场景。茂因为他的冲浪板而上不去公交,而贵子已经投币,所以茂给我们上演了经典的日剧跑,抱着他的冲浪板,追着贵子所在的公交车,仿佛世界上只有这两样东西,他跑了一站又一站,直到力竭。贵子呢?她没有坐着,因为她听不到报站声音,怕做过站,于是就一直静静看着窗外,仿佛在看茂的身影。贵子下车,径直往回奔跑,直至遇到茂,再一起回去。整个影片中多次暗示出听觉人士的不便,他们地努力与相互扶持,让我感受他们在用力地活着,用力地感受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再一个场景就是两人多次抱着冲浪板路过足球场,简单甚至单调,却在无数次之后,吸引了之前一直在嘲笑他们的一对可爱基友,让这一对基友也‘误入歧途`,爱上了冲浪。用力活着的人是有魅力的,他们感染了那对基友,也感染了那家商店的黑心老板。曾经听过一个日本留学生谈起北野武,他描述北野武,“the old guy,but always young”。为何北野武总是让人们感觉他年轻呢?因为他就有这种魅力,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生命自由而不羁,他用心审视生命,用力活出自己,便是有魅力。这就是活着的生命能带来的东西,像他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大海。在那片宁静的海里,仿佛蕴藏着无限的力量与可能性。 你要问我聋哑人能做到什么?又或者说一个人能做到什么?我会说,这部电影给了我们答案:他们用心给予了爱人温柔与爱;他们努力追逐梦想,试着战胜喜怒无常的大海;他们活出了自己的色彩。或许茂与贵子做得不一定那么完美,但在我看来,却又是那么接近完美。 那年夏天,曾有一位聋哑男子默默地学着冲浪,她的聋哑女朋友就在海边帮他叠好衣服,静静地看着他,他们相视一笑,身后的大海蓝得几近纯粹。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无声男女们安安静静的评价了!
格系艺人:
简单的内容使得久石让的音乐随意飞扬。
费了木:
北野武本身自成一派。有匪气也有柔情。
红:
北野武的电影是无言的爱情,无言的艺术。
果树:
清远通透,满足对大海应有的梦想的电影。
George:
拍了一对符号般的男女,感觉到了爱的形状。
飞檐:
久石让的配乐在这里变成了他们的情感语言。海滩,阳光,海风,青春。喜欢这样的极简与纯粹。
蹦擦擦:
一路都觉得无趣,看到结尾才开始感动。用音乐推动剧情,表现人物内心和环境氛围,也只有久石让的音乐才可以做到吧。
Sparrow:
大音希声式的爱情,宁静而汹涌,纯情而残酷,深情而短暂。而那平静表面下的情感却同那片蔚蓝色的海一样,暗潮汹涌,流动不息,长情不止。
野凡:
那年夏天,少年抱着冲浪板反复练习着冲浪,日复一日,这个炎炎夏日好似漫长得没有边界,就像这片浪来浪退往复循环的大海一样。姑娘每天陪着少年来到海边,她总是独自静静地坐着看他失败又爬起,她把一整个夏天的时间毫无怨尤地放在少年的身上,直到夏天结束了,才恍惚发觉这个心喜的夏日竟如此短暂,短暂到还没来得及看清一朵浪花的形状。影片中人物的穿搭、色彩搭配,还有久石让慨然且隽永的配乐,竟散发出同时期香港电影的光辉气质,满含惊喜。
Pincent:
做减法的纯爱片,减少对白和戏剧冲突,连听觉干脆也去掉,一遍遍拿冲浪板从海边走过的水平位移镜头,如季节更替如人的到来离去浪的潮起潮落,从具体记叙学冲浪过程到照片留存,没有多惊天动地而这种重复的调性如老百姓般日常。久石让的配乐像他几个其他作品一样抢戏,相对单一的场景和景别下这样的配乐更利于情绪铺陈。还是演员形象气质选得好。那种在一起耐心静默的状态,是现代社会人的缺失,性冷淡到我本以为他们是兄妹。北野武总是忍不住要在细节上有更多小幽默。
Bob_Chow:
从零开始学冲浪的主线一度给我一种周防正行的感觉,但是海,久石让,缓缓行进的人,这还是原汁原味的北野武。是不是聋哑人似乎不重要,仿佛是为了完整性被他人揭露一次,若没有这层揭露也许更有韵味。拿着冲浪板的两人是徐行的列车,没有过度设计的桥段也自然流露着趣味和感动,前半段无论从节奏还是情绪的把握都无与伦比,但是比赛一段难免有些冗长繁琐,因为两人的个像都相对克制隐匿,与花火中的无言不同,这部中的两人更缺了一点爆发的力,所以在冲浪一段的群像也有些模糊了主体。海依旧是梦想也是彼岸,已经仿佛成为了日影的母题。即便深知此片如此这般的缺陷,但是看着北野武听着久石让,这个心也狠不下去。最后淡淡离去,是一种浑身的能量都一下子泄了的形态,没有力气去悲伤,也不会遗憾,反观生命是否本该如此。
子夜无人:
抱着一块捡来的冲浪板,他们一前一后地走着;无法开口说话的两个人,那就沉默地相爱吧。男孩突然迷上了冲浪,与海洋作伴的时间里,女孩只能在沙滩上等待。由此,她就这样见证着他日复一日地蠢蠢欲动、焕发生机,他不再是属于她身边的那个人,他好像注定要站在那些翻越的浪尖上才真正活着。当有一天终于风平浪静,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无声无息,男孩好像没有来过,女孩好像没有爱过,记忆里所有发着光的日子,最后都定格在了冲浪板上他们的合影里。久石让的配乐美到窒息,结尾直接让人哭崩,原本我觉得它是《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的现实版,但想了想它其实是一个更加纯粹的童话体吧。我对于爱情电影的想象因为本片再次被刷新了,原来涉过浪漫与生死的故事真的可以如此平静而广阔。短暂的夏天,短暂的潮汐,我爱上你,那是最长久的热情。
#FIFF11#DAY6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最宁静的大海,最澎湃的情怀;最纯粹的爱情,最简单的心灵。北野武这部温情巨作在久石让天才配乐的陪衬下,勾勒出了一幅让人感激涕零的动人画卷。没有波涛汹涌的情节起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细节的刻骨铭心,这也是足以令人静心思考的真情实感的刻画,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最后一幕随着主题音乐的响起,回忆的碎片逐一呈现眼前,心潮难平,热泪盈眶。
啊怎么敢拍得那么淡,不怕没人看吗?大多数人的一生就像海上的一朵浪花,也曾有过波澜,终将归于平静。谁真正地活过,谁心里知道。
北野武干了这么一件事:他极力地塑造美好,然后无情地毁灭它,再告诉你,有那年夏天的美好回忆,生命便不枉此行——这就是生命的规律啊。
抑郁仿佛是到另一个世界 在那个世界死去的人太认真 没去过那个世界的人太不认真
冲浪运动在中国永远普及不起来!~
放在以暴力见长的北野武的作品中,本片和《菊次郎的夏天》绝对算得上是异类。即便如北野武这般威严的男人,温柔起来也足以让人感动。影片摒弃戏剧性,以生活流的方式将男女主角生活的点滴缓缓呈现出来,清新隽永让人心动。此外,北野武在本片中采取了大量的留白手法,细细品味,耐人寻味。
喜欢这张海报胜过喜欢这个电影
两叶孤舟
大岛弘子饰演的女主角大概是电影中最美的风景了:别人嘲笑你的贫瘠,努力,愚笨,不专业,而你的一举一动在我眼里都是值得莞尔的帅气。她坐在沙滩上给你叠衣服,陪你抬着捡来得冲浪板一起向前走,下了公交车向你疾走而来。silent love听了太多次,看了电影才知道,全都是出现在最微小的细节时。北野武选女主角的功力实在是高。贵子是太多人都想要的女朋友类型了。
“他们又去冲浪了,有什么好玩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简单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简单的。非常宁静的一部电影,连夏天的到来和消逝也是无声无息的。为何忧愁?为何欢乐?他们一言不发地走在路上,心里是否也有浪潮起伏呢?音乐奏出两人的内心活动,参与构筑了影片的节奏。沙扬娜拉,空你其哇。北野武的夏日系都透出一种彻骨的温柔。最后,太爱这个片名了。
北野武真是个奇怪的人,明明外表那么粗旷不羁,拍出的电影却又这么的平静含蓄,像散文诗一样。影片的结尾安静而忧伤,却令人在惋惜伤感的同时更加珍视美好——感谢你曾来过,再见。
这个剧本的难度大概很多人就只能写到短片的篇幅,而北野武用他的痴与巧塑造了一部长篇,正因为如此这对恋爱才是真实的,他把他们放在那,是一个あの夏的存在,许多电影用主角去走进你的生命,它代替你体验了某些事,给你看到生命的另一个版本,但是这部电影不同,它就让你看见它,只是看见,只是小心翼翼的坐在沙滩上望着那片海,生命和爱情就已经够令人雀跃和唏嘘了。
若不能言语,便是对望也好。
电影安静,看的人也安静。面无表情,尤其是贵子的表情,几乎可用木讷来形容。但是又是看得见深情厚意的,她一直跟着他陪着他,走路或者奔跑,哪怕有赌气或者不得不分开坐车,也是她去寻他。茂的执着让人赞叹,这缓缓流淌的爱情更让人感动。音乐也很好,久石让名不虚传。都以为就那样海天一色的结束了,忽然主题音乐《Silent Love》响起,冲浪板上他们的合影,心中一揪。然后他们鲜活的过去快乐时光就蹦了出来,只是平常的画面,但是却是最好的结尾,仿佛看了那么长时间,就是为了等候这两分半钟。P
嘴巴说不出的喜欢,眼睛会说,耳朵会说,砸碎窗户的石头会说。夏天送不出的再见,海风会送,潮汐会送,贴在滑板的相片会送。上不了的公交车徒步与你并行,跟不上的冲浪板抱住与你联结。那年夏天海水很冷,人们穿着长袖,女孩只那样望着男孩,就觉得很美好。那张合照会替我们翻山过海,把再见说给夏天。
#重看#一幕幕拿着滑板走过海边的场景像是四季序列的轮回,生活如海,每年都有那么多人来看海,每年都会有人离开,而潮声经年不变,只是那个人再也不会回来;总是将美好与悲伤、幽默的达观与残忍的生离死别糅合得天衣无缝,当笑声犹飘在海面,死亡降临得如此突如其来。冷面北野武心思细腻,内心百分百纯爱,艺术审美超级完美,配乐满分,结尾泪目。
音乐参与叙事,北野武强烈的个人风格“寂静”的一面,视听语言和叙事上甚至有些极端的作品。结尾把整个影片境界拔上去了。这部片的控制力好得令人叹服,说实话这部片子比《花火》更该拿奖,无怪法国人热爱北野武。
默片气质的主角,初次合作的久石让则像是主角的代声。这是其中的惊异感。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甚至会“哦,死的好,就让我们这样结束青春吧”。像3-4X10月/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坏孩子的天空有没有什么北野武体育运动三部曲之类的叫法的。
两位聋哑青年的夏日点滴,不懈练习冲浪的故事,朴实平淡,恬静轻盈。北野武在多个方面使影片达到了简约的极致:台词稀零(贴近于聋哑人的感知),淡化戏剧冲突,以缓缓运动的长镜头或简练干净的剪辑结构全片,并构建了一组组重复的动作或场景——屡败屡战的冲浪、女友幸福的凝视、沙滩上窃窃私语的围观者、被球砸中头的人、扔石子(捉弄人或砸窗户)……最典型的当属青年(们)一次次地夹着冲浪板行走在路上的镜头(而且出发全是从左往右走,回程均为从右往左行,非常古典的走位规则)。结尾的往事摆拍蒙太奇令人动容,既趋向于静态的定格或照片(时间的停驻),又保留了人物的短暂运动,盛夏的勃勃生气盈溢其间,配上久石让的清灵音乐,还有结尾才逐渐浮现的片名,余味悠长。(8.5/10)
7/10。全片大部分内容就是:男女主角在众人讪笑氛围中拿着滑板走出画面,默默地行走、超克制的心灵交流融进空蒙虚无的海天一色,为主角征服大海代表的生命激情意味着宿命般的向死而生做了铺垫,贵子到站下车向深夜独步的茂追回去一段情感宁静丰富,结尾点题性的感伤乐曲划过一个个闪回破坏了这种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