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鹿鼎记》可真是个奇葩剧,拍摄过程中,一点宣发没有,直到濒临开播,才低调定档。感觉上,仗着是金庸的大IP,完全没在怕的。
开播当晚,也确实涌来了不少金庸迷,大家都想看看,这一版会拍成什么样?
没想到是大跌眼镜,这拍得是什么破玩意儿?
首当其冲被吐槽的就是张一山扮演的韦小宝,表演太用力了,难道在他的理解里,喜剧人物就是面部表情过度夸张吗?除了一贯挤眉弄眼又瞪眼,完全没有惊喜,韦小宝是聪明机灵,但不是惊讶大王啊,什么鬼?
最关键,他还把韦小宝演成了一个二傻子。
瞧瞧!这走路姿势,简直就是地主家的傻儿子出巡来了。智障儿童欢乐多?
然后,他还为了一盘花生米,和别人使蛮力,像极了傻子抢饭吃。
最后,看到大伙打架,他还像小媳妇似地吓呆了,这场面真是够了。
待到韦小宝进宫,就更离谱了。
这一脸三姑六婆的八卦脸,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姐妹?
接着,他看到了美食,便忍不住吃了一堆,然后就噎住了,表情丑到像鸵鸟。为了解除困境,他还把皇帝的漱口水,当作饮料喝了下去,真是蠢到离谱!
最可笑的是,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配音演员,给张一山全程都配得又尖又细,还娘娘的,惹得网友弹幕吐槽:这都没阉呢!就这么娘了?
还有人调侃,张一山版的韦小宝,比海公公这个真太监,还要像太监。
尤其是海公公教韦小宝点穴的一幕,真是娘到登峰造极。他居然咬着下嘴唇,不停哼哼唧唧,若不看画面,你还以为是在看岛国女神的教学片呢!
由于体形过瘦,声音又尖,总是嬉皮笑脸,也有不少观众,感觉他演得像个猴子,甚至像孙悟空。
怎么说,确实像!
看,他和皇帝第一次打架这里,便实锤了,这应该就是猴拳没错了。
反正,从头到尾,张一山演得就是不像韦小宝,尤其是他那标志性的市井气和机灵劲,全都没了,只剩下夸张地搞笑,还丑表情满天飞。
网友弹幕吐槽:天下第一机灵鬼,被一山大哥演成了鬼!
其他的人物也很糟糕。
看看皇上,这脸瘦得像被人切了一块,感觉是又来了只瘦猴子。
待到正面亮相,又是一张沧桑的“嗑药”脸,这里应该是少年康熙才对啊!
相比之下,对面的鳌拜倒是张可爱的娃娃脸,虽然贴了胡子,还是藏不住那一脸的稚嫩啊!
令人没想到的是,建宁公主居然第二集就出场了,而且完全没有原著里的疯癫与刁蛮,全程像个二货女汉子,明明是偷书,还大喊大叫生怕别人不会发现似的。
扮演者唐艺昕和张一山还犯了同样的毛病,为了突出喜感,就用力过度。结果,表情丑到让人出戏。
由于开播前,剧集被删除了15集,很多地方的剧情都很跳跃。茅十八前一秒还被捆绑在海公公那里,后一秒就消失了,韦小宝前一秒刚准备赌钱,后一秒突然在宫里鬼鬼祟祟地探察,如此种种遍地都是。
以至于,很多重要情节缺失、故事逻辑对不上,节奏更是快到让人觉得内容空洞。
当然,更为灾难性的还是剧集的风格与质感,太像闹剧式的小品,整体都非常浮夸。特别是海公公抓茅十八和韦小宝那里,看得都尴尬。
小太监问,你俩做啥?茅十八居然会回一句,我俩想跑。
这都什么呀!这是欢乐喜剧人,还是东北二人转?
还有网友说,这可能是沙雕版鹿鼎记。
除此,剧集的配乐也是谜。一会是西洋弦乐、一会是京剧调子,有时还会出来一些农村迎亲时的吹拉弹奏,完全不懂什么鬼。
至于,为何韦小宝出场时戴绿帽子,又为何太监们全是一身白色孝装,都已经无力吐槽了。槽多无口。
谁能想到,新版《鹿鼎记》会拍成这样全面崩溃的样子?
弹幕里,也全部都是骂声。
有人质问,大哥,你确定这是上央视八套的水准?
有人则感叹:金庸的棺材板估计压不住了。
真不知道,这样品相的《鹿鼎记》拍出来,到底是为了什么?恶心观众吗?
陈版100分
0. 才发现李成儒老师在08版里扮演顺治老皇帝,想必看了新版也会发动成语特技吧哈哈哈
1.你可以抨击黄晓明演技不行,但不能说大胡子的鹿鼎记不行与其他版本相比,无论是编剧镜头服装道具以及对原著的尊重(退一万步,这七个老婆的颜值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黄晓明的演技在鹿鼎记里没那么烂,当年基于陈小春,周星驰,梁朝伟,抨击黄晓明算是有些依据,当然每个版本都有一定缺陷在人物塑造上,但是比起后浪,5.6的评分实在对这么用心的一部武侠经典翻拍过于贬低了
3. 在我看来韦小宝童年时期用小演员是必要条件,98受限于资金不提,那是一个大人世界和小孩世界的交融与对比,海大富和东珠有他们的心思,小玄子和小桂子有自己的心思,是小说里的闪光点,08版无出其右,成年演员缺少表现的先天条件,看到张一山和小玄子比武,如果是在演十岁小孩,会有种儿童综艺感,如果电视剧设定年龄上升了,那便是演技有了问题
4. 翻拍经典,最基本应该用镜头语言去映射文学的美,第一集的剧本如同流水账,匆匆介绍人物,韦春花,茅十八,刻意加入搞笑元素不伦不类的海大富... 像极了小时候跳过NPC对话的感觉用来走个流程
5. 张一山的声音本身就不适合用来做原声,对出于流量效应牺牲观众观感的行为实在感到不齿,千篇一律的清宫服装,单调乏味的镜头,莫名其妙的剪辑与剧本,借经典尸还资本魂,演员拍完挨骂名,片场的人忙里忙外拍出个烂片,观众浪费时间看它,除了包装团队,全是输家
6.特意重温了08版的前几集,才意识到在鳌拜威胁小玄子时小宝挺身阻止有撩开黄色门帘的镜头,而在最后归辛树夫妇刺杀时小宝再次挺身,翻涌的黄色门帘再次入境,妙啊!
最后用08版片头曲名字感慨一下如今的翻拍剧,“怎么忽然就成了这样...”
7. 之后又看了几集,每集都没有耐心看完,应该是弃了,上次弃的是18笑傲,看了5分钟和一部剧评。奇怪的配音像粗制滥造的半成品,张一山像在演自己而不是韦小宝,夸张有余智慧不足。对于剧情的改编不是不可以,但是一部本身七个女人一台戏的剧加入奇怪的感情线实在是多此一举,而且以建宁为主角也没感觉出人物饱满了多少。从个人出发,我是对改编相对宽容的人,改编好的金庸作品,如04《连城诀》的水笙和花铁干,吴启华版《倚天屠龙记》翠山和素素,都是好的代表作,尊重原著前提下弥补读者遗憾丰富人物内心,甚至能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改编。但是没有用心和不尊重原著的大有人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金庸老先生不断打磨的作品被人买了IP随便改编实在痛心。
08版七位夫人,个人认为综合起来最贴合原著气质与形象的,片头曲挨个截
这么好的题材让你们弄的稀碎,我以为教主版真的就够了,没想到啊没想到,你们是毫无底限。不要再拿删减说事儿了,张一山的演技真的被高估了,太局限于耍宝卖贱的类型了,可小宝这个角色不单是耍宝,他还有忠义、憨厚、怯懦、鬼马的特质,而张一山表演的层次就太欠缺了,单一就导致乏味,总得来说前几集就是皇宫里太监的戏,但我觉得张一山演的小宝可能是真的,所以别再海吹张一山了,张一山就勉强是个及格线水平的演员,不拓宽戏路慢慢就原形毕露了。而且也马上三十的人了,感觉还是把所有角色演成刘星,这部剧还不如讲长大的刘星穿越到鹿鼎记里来得好。最后,张一山的颜我真的get不到啊………
“张一山这演的是巩汉林吧?感觉下句宫廷玉液酒就要出来了。”
“金庸老先生才走两年……”
“看了5分钟,只有一句话,这叫什么玩意。”
新《鹿鼎记》悄然开播,却赢得巨大反响。在豆瓣上,网友留下3.4万条短评,绝大多数与前引3条内容近似。最惨时,该剧评分下探到2.5分,后略反弹,也只有2.7分。
有网友刻薄地说:怪不得上线前没怎么宣传,看来投资方也知道它不行。有影评人将此概括为《新〈鹿鼎记〉,烂得通红》,意思是:该剧之差,已达“带火话题”的水准。
“一边倒”的评价背后,应注意两点:
首先,大多数网友是根据前两几集得出的观感,随着角色逐渐就位,新《鹿鼎记》还是有可看性的。
其次,大陆先后拍过三版《鹿鼎记》,都不算太成功,这说明,业内对《鹿鼎记》的理解上,存有集体偏差,新《鹿鼎记》的缺陷并非个案。不突破此瓶颈,下一版《鹿鼎记》仍难成功,片面指责新《鹿鼎记》,意义有限。
《鹿鼎记》的根本在解构主义
拍好《鹿鼎记》,前提是读懂《鹿鼎记》。《鹿鼎记》是一本“反武侠”小说,基本理念来自解构主义。
传统武侠小说坚持正邪不两立,主人公必须“又红又专”——既是道德典范,又是功夫高手。驱动他们行动的动力是匡扶正义,但正义与日常生活关联较少,所以传统武侠多聚焦在争夺武林盟主、获得秘笈、报仇、维护和平等狭窄的题材上,形成了非黑即白的叙事传统,它很难更准确表达出世界原本的灰度——即使在正派中,权力分配、权威塑造等也未必公正,这可能也是制造出邪派的一个原因。
在传统武侠小说中,江湖秩序意味着对个体的异化,它只接纳一种人,即绝对愚蠢、绝对忠诚的单向人,太聪明、太多元、太喜欢反省的人,反而被认为是危险的。
金庸一直试图突破这种藩篱,在他笔下,许多大侠亦正亦邪,包括上黄蓉、赵敏、任盈盈等,她们狡黠、顽皮、狠辣……与传统意义上的侠客不太相同,有“反英雄”倾向。这种倾向发展到极致,便是韦小宝。
韦小宝的一切都与“侠”相反,他胆小、武功差、浑身市井气,出身也不高贵,此外他满口谎言,而且好色。可偏偏是这么一个毫无人格魅力的角色,却取得了惊人的个人成功,而以严肃著称的名门正派、宫廷内部、官场等,却犹如儿戏,所谓规矩、道义、体面等,完全被解构。
金庸本人未必意识到这个解构的价值,可能他也担心自己在走向“油滑”,此后再没写出新的长篇小说。
全球化下,人们才接受了韦小宝
《鹿鼎记》刚问世时,遭遇了较多批评,金庸在后记中提醒读者:“韦小宝重视义气,那是好的品质,至于其余的各种行为,千万不要照学。”
其实,只在自己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韦小宝才会讲“义气”,且讲完后又会附加许多自吹自擂,并要求对方回报。这能称为“义气”吗?只能说,金庸既喜欢韦小宝,又不知道如何让他看上去“有价值”,只好用“义气”来搪塞。
1977年,香港佳艺电视台拍摄了第一版《鹿鼎记》电视剧,共60集,为避免观众反感,只好让女演员扮韦小宝,遗憾的是,该剧最终未能播出。
20世纪80年代,《鹿鼎记》突然受到欢迎。作家亦舒写道:“(韦小宝是)男人中的男人,嫁给韦公是幸福的,是以他有七个老婆,她们都得到实际的爱护,精神与生活上的照顾。”
从“小痞子”,到“男人中的男人”,因为在体现变迁下,读者们从《鹿鼎记》中,读出自我身世之感:韦小宝能力不大,也不算努力,只靠运气和小聪明,便既得皇帝信任,又在江湖扬名立万,高官、财富、功绩、美色等,一个不落。
上世纪80年代是全球化的萌芽时代,受此冲击,出现了身份认同危机。此前,普通人还能靠个性、才华,给自己争取一点空间,可随着资本全球流动,普通人日渐被套牢,再难挣脱资本的束缚。
曾几何时,职业被视为一辈子的事,年轻人被教导,只需钻研业务,地位与待遇自然会越来越好。可在今天,大量职业在消失,已没人能告诉你:明天会不会失业;该怎么做,才能保证未来。连大企业也不再制定五年规划之类,因为它们离倒闭可能也只差一年。
从没有哪一代人,能像当代人那样,充满不确定感。萧峰已无法给他们以代入感,他们能看到的最遥远的彼岸,就是韦小宝。所以才有“做人最好是萧峰,出来混还得韦小宝”之说。
没有“痞”,就没有韦小宝
遗憾的是,大陆先后拍了三版《鹿鼎记》,却始终没有get到解构主义这个点,只是把它当成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构成了创作上最大的困境。
对比香港推出的三版《鹿鼎记》:
1984年版由梁朝伟主演,他刻意强化了韦小宝爱打小算盘的一面,前半部演绎到位,只是梁朝伟的形象太英俊,使角色的正面感略强。
1998年版由陈小春主演,增加了更多心理戏,使观众更能理解韦小宝的行为逻辑,从而产生亲近感,该版在人性深度的把握上,独树一帜。
2000年版由张卫健主演,这是对原著改动最大的一版,突出了韦小宝的侠义精神和绝世武功,虽有些离谱,但改编者紧紧把握住解构的主脉——在畸形的权力场,韦小宝与康熙这对少年玩伴最终不得不分道扬镳。
这三版《鹿鼎记》都紧紧把握着韦小宝的“痞”做文章。这种“痞”和传统的“痞”不同。韦小宝不反抗秩序,也没有暴力倾向,他在被动地顺应着,并呈现出底层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与生存哲学:卑微、挣扎、自恋、自怜……韦小宝因此拥有强大的共情能力,那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切切实实的温暖。
韦小宝为漂泊的现代人,提供了白日梦的可能,以及人性犹在的证明,从而保留了抵抗被异化、被改造的一丝希望。
再看大陆拍的三版《鹿鼎记》,黄晓明、韩栋、张一山在演绎韦小宝时,都努力呈现他的善良、天真、温情的一面,“痞”只是可有可无的包装。而没有了“痞”,韦小宝便不再是韦小宝。这种赝品的韦小宝,不论表演上多么用力,也难得到观众认同,更无法使他们得到安慰。
不能一提创新,就只有形式创新
客观地看,新《鹿鼎记》还是比较用心的:画面精致;角色塑造可能有些夸张,但演员很努力;服化道上也比较用心。只是后来者总会承担更大压力,《鹿鼎记》原著偏重娱乐性,而娱乐功能的达成,只能靠感官刺激,这只能一次性成功。毕竟,感官刺激会越来越麻木,第一口辣椒总是最辣的,此后的几口就很难达到同等效果。
对于《鹿鼎记》的人物与情节,许多观众比电视剧主创人员还熟,他们不愿看熟悉的东西,又不能接受偏离他们印象太多的东西。如果新《鹿鼎记》早于其他版本,可能观众们反而会觉得,韦小宝的面部表情原本就是这么丰富,张一山的演绎很准确。
后来者不论怎样创新,都会激怒一大批“忠粉”。可新《鹿鼎记》的评分如此低,说明出它的创新方向有误。
不知为何,如今一提影视创新,就是在画面、表演、镜头、道具、故事等方面创新,而不是原著理解、表现主题、人物演绎等方面的创新。“形式大于内容”似乎已与“专业化”画上等号,可这种形式上的新,无非新瓶装旧酒。
这种“为创新而创新”的偏执,使新《鹿鼎记》在表达上充满矛盾,以叙事速度为例:
一方面,节奏过快。就像网友批评的那样:“5分钟韦小宝进京城了,15分钟海公公就瞎了,25分钟韦小宝康熙就认识了……照这个速度10集就可以大结局了。”这个快可能是压力的结果,但快得没道理,即属硬伤。
另一方面,又离奇地拖沓。韦小宝在康熙的书房找《四十二章经》,巧遇公主并发生打斗,该桥段竟长达2分半;为填满节奏过快留下的空白,新《鹿鼎记》加入大量毫无趣味的新梗,仅韦小宝掰手指数“四十二章经”是五个字的滥细节,竟出现了好几次。
类似的拧巴,随手还能举出许多。
新《鹿鼎记》的导演马进说:“我们这一版《鹿鼎记》的受众是谁?我坦白地说,是00后和10后。”可在未作充分市场调研的前提下,导演如何知道“00后和10后”喜欢什么?这种话术貌似严谨,却只起到掩盖不严谨的作用。既没迎合市场,又降低了艺术品质。
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懂“什么是创新”。创新不是“老故事+新笑话”,也不是“拿着肉麻当有趣”,更不是“一肤浅就说只给年轻人看”……个人倒觉得:不具备从原著中读出新意的能力,最好不翻拍。
一场闹剧,一个笑话
1,韦小宝是韦小宝,不是太监,更不是傻子,真没必要捏着嗓子说话,在练功房表现的是惊奇和好奇,不是精神病刚出院。而且这表演太浮夸了,搞得市井混混和猴王出山的界限很模糊,思维敏捷与机灵不是依靠夸张的面目表情。(我撑到第4集了)当香主的桥段像极了弼马温上任。
2,剧情节奏极度混乱,茅十八大侠的人设被魔改,反清复明的主题没有引入,文字狱也没交代,开篇5分钟直接穿越京城。难道就是为了给建宁公主(唐艺昕)加戏?酒馆和海公公打斗全程只有惊呼啊啊啊哦哦哦,没有台词心理描写,海公公只有一副病秧子的神态,阴险狡诈狠辣丝毫没有体现。
3,剧中配乐凌乱,为了凸现喜剧感强行在各个镜头植入杂乱无章的欢快bgm。热闹过头就是烦。
4,这皇帝除了会一脸震惊的傻笑,一脸懵逼的张望,一点英武之气都没有。 竟然一直对鳖拜说 您……宁宁宁什么宁
5,鳌拜…鳌包儿。
还有,买热搜的时候,麻烦认真一点
鳌 ≠ 鳖
6,索哥不去代言耐克可惜了√
7,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沐王府和天地会成功不了了。这都什么歪瓜裂枣…我第一次如此想听场外配音
总之,第一集已经看了25分钟,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立体的,是贴合原著的。
第二集25分建宁出来了,虽然她不该现在出来,但是小宝终于不捏着嗓子说了。
张一山我很喜欢的演员,现在真的无比失望,坐观后续,希望这只是第一集的片面。
8,大跳着看了后面十几集,绝大部分人物没有塑造出鲜明的人物特点。双儿没有书中可爱含蓄(拼完地图后,双儿揪小宝的耳朵,彻底毁了这个人物!):沐剑屏和方怡也没有强烈的反差感;甚至最令人失望的是阿珂。
9,你觉得有趣的桥段都是书中本就有的,却没有书中精彩。
很多剧评都点出了这韦小宝的市井味十足,讽刺浓郁,定调另辟蹊径,搞笑而不失原著的内涵。但是,你的表演不能脱离人物,剧情不能改的面目全非。假大空称赞,适用于任何剧目,有一说一才能客观公正。
拍摄、光、影、服道化、审美都在随着时代进步或是改变。先入不应为主,第一部作品可以是经典,但不应是评判优秀的唯一标准。
然而,仅仅和原著相比,作为金庸武侠的剧情设计与原作大相径庭,也破坏了我对每个人物内心中的幻想。
导演说这部剧是面向05后或10后的作品。但少年观众的 “宽容” ,不是制作方的捷径,更不是可以制造低质量作品的托词!
这,就是它不及格的原因。
不过,张一山台词功夫还ok。苏荃双儿挺漂亮的。编剧胡乱写、导演定错调、演员没有塑造角色的执着,最终才导致观感上一塌糊涂。
如果说黄晓明的韦小宝透着油腻,那么张一山演的好像是个毛没长全的小屁孩。康熙演的仿佛和韦小宝一个出身,毫无帝王气。沐剑屏和方怡区别感好小,所以这部戏最大的败笔就是人物相似,没有演出各自的个性。
张一山把假太监演成了猴里猴气的真公公…总觉得他下一秒就要脱口而出:看俺老孙七十二变!还有动不动就挤眉弄眼的嘎哈呢?当药水哥模仿秀呢?这也能有七个老婆,骗鬼呢?
张一山不适合韦小宝,演的太猥琐了
一星走起,张一山的演技,好……尴。剧情也太快了。
让你演的是韦小宝,不是猴!!!
张一山演得太浮夸了,这哪是韦小宝,分明是个喝了五斤假酒的疯猴子。
巩汉林附体张一山?
看鳌拜的府邸叫鳌府我便决定弃剧了,真的悲哀,21世纪了还会允许文盲在这拍脑残剧,唉。
张一山的用力过猛,一言难尽
失望。演技,配音,都让我觉得出戏。。。。。。。
张一山这演的是巩汉林吧?感觉下句宫廷玉液酒就要出来了。
5分钟韦小宝进京城了,15分钟海公公就瞎了,25分钟韦小宝康熙就认识了…照这个速度10集就可以大结局了,删剧情也不能删到跳戏啊。新版鹿鼎记太垃圾了,唯一欣慰的是张一山版韦小宝演技还可以。唉,其余,忍无可忍
60集删成45集,剧情进度太快了,怎么第一集就碰到康熙了。。。导致很多情节连接不上,可惜了这版
看了张一山吃糕点我又冲进来评论了,不是用力过猛是智障版小宝
🙈🙉🙊🐵🐒…
拍的跟屎一样。
韦小宝像猴子,康熙像个小太监,海公公在喜感和狠辣之间进退失据。没一个角色像样的,真是服气。太监服一溜白是怎么回事?
没有明史案,没有丽春院,谈什么鹿鼎记?鹿鼎记好就好在庄和谐的中间点非常准确,虽然挺欣赏张一山的,但是这就是拍的跟NM闹着玩似的
突然觉得演员就位不是那么难看了…
最不能理解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所有改编鹿鼎记都冲着闹剧喜剧改,金庸其他作品里都照着史诗正剧拍,但是他文风最成熟最具有悲剧内涵的鹿鼎记的影像化都成了一个模子的夸张闹剧。就拿开篇来说,为什么都忽略了原著开幕大雪天一番论鹿鼎的对话呢?那是整本小说的基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