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HD中字

主演:仲代达矢,新珠三千代,淡岛千景,有马稻子,佐田启二,山村聪,石浜朗,南原宏治,宫口精二,安部彻,三岛雅夫,小泽荣太郎,三井弘次,河野秋武,中村伸郎,山茶花究,东野英治郎,小杉义男,芦田伸介,小林俊子,殿山泰司,北龙二,谷晃,平田昭彦,岸辉子,佐佐木孝丸,矶野秋雄,大友纯,织本顺吉,小松方正,杉山德子,三户部须惠,高木信夫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5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2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3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4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5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6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3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4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5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6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7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8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9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取材于五味川纯平的原著《人间的条件》。是反映日本在中国东北(满洲)日本殖民者的电影,导演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战争给双方的影响做了反思,本片的故事背景是一九四三年的满洲,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 男主角尾,在满洲为其人道主义立场努力终生的故事。  第一部:纯爱编 <纯爱篇>  第二部:激怒编<激怒篇>  第三部:望乡编<望郷篇>  第四部:战云编<戦云篇>  第五部:死的脱出编<死の脱出>  第六部:旷野的彷徨编<矿野の彷徨>  本片的故事背景是一九四三年的满洲,讲述太平洋战争时,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男主角梶,在满洲为其人道主义恶战苦斗终生的故事。共分六部,约长九小时。电影一、二部主角以人道改革方针对待中国工人而遭失败的经过,并探讨殖民者的良心问题。三、四部描述男主角梶在军队中亲闻被迫参战同胞的悲惨境遇。五、六部内容讲述已成为北满洲逃兵的梶,因抗争而致死的经过。  第一二集  1943年,满洲。梶在矿山公司调查部工作。他站在调查员的立场上对日美矿业生产的实力进行了比较,认识到日本将来必将战败。他在向公司提出的报告中,批判了在矿山现场对中国工人的非人道的榨取。这份报告被公司认可,因此他被派往现场。梶和美千子结婚后就上任了。梶得到前任冲岛的协助,用人道的方针进行劳务管理的改革试验。日本管理人员反对梶的改革,不断发生罢工事件。他碰到了不是他们所能解决的问题。军队把在中国抗日的农民抓来,随意地当作俘虏虐待,把他们称作特殊工人强制在矿山劳动。梶按照宪兵队命令不得不对他们进行管理。在被允许的范围内极力地人道主义对待他们。这样更增加了日本现场管理人员和宪兵队他们的憎恶。特殊工人们纷纷逃亡。于是宪兵们把不想逃走的工人抓来斩首杀鸡给猴看。当宪兵杀到第三个人时,梶终于忍不住向宪兵抗议了。当宪兵向梶挥刀时,过去他看守过的数百名特殊工人的领袖老王站出来威胁宪兵。宪兵因而中止了杀人。但不久后,梶被逮捕了,不仅受到拷问,还被赶出公司。并且立即从军。  第三四集  时值隆冬,梶被派到北满洲守备队。连日强行训练已经筋疲力尽,还得忍受老兵的作弄。但是无论从体力还是射击技巧上都是数一数二的,立刻成了队里的重要士兵,他还站在袒护小士兵的立场上。梶保护的朋友们又因哥哥是左翼思想犯,自己也被当作赤色分子的新城一等兵。又因妻子来信骂他是家庭的愚痴而动摇被老兵痛斥的小原二等兵。还有40岁被征来的老兵。梶帮助新城逃往苏联,小原在厕所中自杀。梶的妻子不远万里来部队见梶。两人得到特别许可在工具仓库过了一夜。后来因苏联参战,梶的部队被苏联坦克部队全部歼灭。只有梶等少数几个人活下来。  第五六集  北满洲,梶等残败兵一个劲儿地向南逃。途中遇到逃难的男女老少,虽然帮助他们,但因饥饿疲劳一个个相继死去。梶历尽艰辛来到还残留着日本老人和女人的开拓村,他准备在这里和苏军作战,但是日本女人高喊“别在这里打仗了!”之后,他们开始了俘虏收容所的生活。梶对收容所里桐原这个卑劣小人,恨之入骨。之后,他又被诬告,被罚作苦役。在森林中忍受苦役后,回到了收容所。当得知自己保护过的弱兵被桐原杀了后,且没被问罪,梶绝望了。他杀了桐原,然后逃出了收容所。他在大雪漫漫的荒原中流浪,念叨着妻子的美好,渐渐地冻僵了。  影片的评价  一个站在人性角度反思人类过责的导演是伟大的,战争双方首先都是人,人的内心都有邪恶(撒旦)和人道(信仰救赎)的两部分,作为战争个体的梶的自觉反战是人性升华和看见惨烈之后的人性转向,它不是单边主义的狭隘立场,它是人性在战争状态下被扭曲后的良知反思,促使观者对人道善意与屈服邪恶的矛盾问题留下重审空间。  幕后制作 编辑  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有的国家甚至不把自己的人民当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荣归黑蛇呻吟实习医生格蕾 第十三季杀手乔巴啦啦小魔仙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粤语版)厚望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国语版)走投无路2002洞1960蝶之力学 杀人分析班爱是盲目的零度以下老鼠街护宝各取应得芳心别乡同学(原声版)浮士德嫁入黑帮风速极战热血男儿狮神决战特工的特别任务红松鼠杀人事件超人3天涯海角小萌妻新人在旅途皇牌机师-重装甲高校普通天使小姐好辣青春王室第一季乔蒂的烦恼灿烂丁香银河护卫队3国语版语义错误鹿枫堂四色日和一夜百万座头市与独臂刀反击少女特殊保镖5·无限街区

 长篇影评

 1 ) 人道主义的挫败

男主为了人民主义,竭尽全力帮助俘虏享受正常待遇,没想到居然有人想逃跑,枉费男主的好心。那个老高真的很垃圾,满嘴的仁义道德,背地里商量逃跑。明明说着娼妓下流无耻,却还谈着恋爱,吃着娼妓带的鸡腿。他死的时候说的话真的很装逼。导演对人性的刻画极其出色。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人道改革在疯狂的日本人,卑劣的俘虏头子和投机者娼妓中被摧毁了,这也是一大憾事,不过明白人毕竟少,又是特殊时期,这样也不奇怪。

 2 )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昨晚是Human condition第一部在local theater放映的最后一天。我算是搭上了末班车。就连放映员也对这场的观众说:you made it.呵呵。

能在宽敞干净的影院的宽屏幕上欣赏小林正树的大作,是人生给予我的一大奢侈。其实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小林的作品。随便查了一下网上,他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大概两类,一类是与Human Condition一样反战反思的,另一类是继承日本传统美学并发扬光大的讲怪力乱神的。网上关于Human condition的评论非常少,大大超出我的预计。特别是连一些有名的中文电影网站,对此也不过几句剧情简介加导演生平介绍,一看就是从教科书上抄袭下来的,就算已经过世的影评人卡夫卡陆也不过寥寥几句不痛不痒的观后管,让我感觉非常不过瘾,甚至悲哀。

要我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这话一点不夸张。中国人都知道在1937年到1945年间发生在中国本土的事儿,可大概没几个中国人知道,一个日本导演如何描述和呈现这件事,如何反思自己的国民在伪满洲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小林正树的这部史诗电影,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正面回答。

我只看了第一部,所以我只说第一部。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从一开始,这个悲剧的调调就很突出。Kaji是个妄图与制度对抗的人。他希望以人道精神改善被日本军方非人虐待的满洲奴役的劳动条件,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同样,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一员的他想要获得中国战俘的信任,也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所以,Kaji在老虎岭所作的一切,都是不可为而为之。电影反复地表现Kaji在这两个irony里的挣扎和反思,他一再地对中国战俘不信任他感到无力和愤怒,也一再地为自己的上司和同事继续虐待和屠杀中国劳力感到悲愤和绝望。Kaji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人,然而他忘掉了一件事情,就是,他的祖国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他向被奴役的中国人要求信任,这个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不能成立的。他用了很多方法试图和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到了声称要做朋友的程度,但无论怎样,他们之间始终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他是个日本人(侵略者),他们,是中国人(被侵略者)。在和平时期,这道鸿沟都未必能被跨越,何况是战争时期呢!所以,Kaji其实是一个有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幼稚的左派,在当时的日本可算是难能可贵,但不是个成熟的合格的知识分子、思考者。他那套人道理论,在铁一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在战争面前,没有所谓的改良、改善。支持或反对,只有一个选择。高被杀害,把这个问题血淋淋地放到了Kaji的面前。

小林在电影里做到了几件其他日本导演也许永远做不到或者不敢做不愿做的事。第一是,承认了日本对中国的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承认了日本在伪满洲国进行的对中国人民的掳掠和奴役。第二是,承认了中国慰安妇的存在。承认了日本军方利用慰安妇达到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第三是,承认了日本军方对本国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迫害。第四是,承认了中国人民为求自由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是正义的,是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因此,哪怕电影本身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我仍认为,小林是日本战后难得的富有正义感和使命感的伟大导演。同为参加过侵华战争的小津,对战争一言不发。市川崑,回避了被侵略人民的苦痛,将镜头只聚焦于战败的日本军队。黑泽明,反思战争还要躲躲藏藏借助梦来表达。小林,只有小林(至少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敢于直接把日本奴役下的满洲,那苍痍满目的土地、那备受摧残的人民的面目,搬上荧幕!而这些画面,出自一个日本导演之手,让我不由心生敬佩!

我一边看,脑子里总忍不住想一个问题:假如,在现代史上,中国曾如日本一样发动过对别国的侵略战争,中国导演能拍出Human Condition这样的电影吗?这样的中国导演,会在当下已有的导演里出现吗?换句话说,我们能期待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贾樟柯、张元之流拍出 Human condition吗?

领导说我的这个问题是个假问题,因为不能这样预测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和人们的反应。世界不是你能用头脑想出来的。也许吧,但我总有些莫名的悲观。

小林让我赞赏的另一点,是能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其实能明显地看出来,小林对中国人是不熟悉的,他对中国人的刻画有那么点样板化,远远不如日本人形象饱满、活泼、生动。但即便是处理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对象,小林还是竭力呈现多样性。他电影里的中国人,有得过且多、贪生怕死型的,有正直勇敢、慷慨就义型的,有聪明智慧以柔克刚型的,还有优柔寡断左右摇摆型的。在他的处理下,我们看不到通常美国电影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脸谱化、绝对化。他对小陈这个角色的处理尤其出色。这个年轻的中国人,给日本人做勤务兵,是中国人词典里不折不扣的汉奸。小林在电影里为“汉奸”进行了辩护,把这个角色人性化了。我们看到的小陈,是一个很有孝心、在日本人和中国人两种角色里摇摆不定的孩子。他做对过一些事,也做错过一些事。但最终他选择了和自己的人民在一起,没有出卖同胞。这和颇有争议的李安对易先生的处理方法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易先生是自己选择当汉奸的,小陈那样的穷苦人,却未必有这个选择。所以比较起来,小林的处理更有说服力一些。

同样,小林对日方各色人物的处理也非常注重层次感,注意呈现人物的多面性。二战期间的日本军人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冷血、可怕的。影片里的日本军人也是如此,但,小林着意呈现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尽量避免脸谱化。比如那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军官,也有对宁死不退的Kaji佩服而退让的一面。还有一些Kaji的同僚,也是痛恨军方但敢怒不敢言的。然而同时,同情中国人同情丈夫的Kaji的妻子,却在紧要关头拉住Kaji不让他解救死囚。可以说,小林对人物的刻画是从那个人的具体处境出发设身处地为他(她)想过的。这些处理都丰富了我们对那个特殊时代和人性的理解。

电影里有两幕场景,堪称地狱的人间再现。一幕是Kaji打开押送所谓中国战俘的列车车门,却发现一群状如地狱鬼魂的中国人争先恐后地逃下密闭无窗的列车,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进而跑向装载着粮食的骡车。那处于身体极限精神接近崩溃的人们,那被饥饿、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的人们,就是我的同胞。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看着荧幕上那一个个骨瘦如柴面目全非的中国人,我忍不住我的泪。心里面竟不自主地回响起色戒里汤唯的一句本用于反讽的台词:中国不能亡!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有些所谓的中国学者谈民族主义色变。在我看来,极端民族主义才是应该警惕并杜绝的。民族主义本身是一个人国族身份的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而人的存在,到最后,就是国族身份。普泛的人性和人文主义可以跨越国界,但只能是在一定的特殊条件下。相反,绝大多数时候,人的国族身份决定了他与他者的界限。这是为什么我对不同国族间的真正沟通经常感到不乐观。也是我对人类学心存怀疑的地方。一个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可以轻松地说,我希望看到中国ge 命。而一个同样研究中国的中国学者,则会毫不迟疑地说,我不想看到中国ge 命,因为老百姓会遭殃、会流血。他们都没有错。这里没有对错,只有国族身份的不同造成的观念和意识上的鸿沟。

另一幕是日本军人对几个企图逃跑的中国战俘实施砍头,而其他的中国战俘被迫围观。这一幕让我想起了鲁迅,想起他所说的麻木的人民。然而在小林的电影里,中国人却不是那麻木不仁的看客。我注意到,高被处决的一幕,镜头是从下往上打的,是个仰视的角度。这在中国电影里,往往是英雄才配享用的,因为它让人物显得格外高大。小林对高的处理方式,曾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在看一部日本电影。高那种行为举止、英雄气概,让我恍惚看到了中国红色电影里高大全的形象,心想是不是小林借鉴了中国电影中的一些表现手法。

小林还有一个做得漂亮的地方,是引入了朝鲜人这个角色。很多时候我们想到满洲,只想到中国人(汉族人)、日本人,却很少想到与东北一水相隔的朝鲜和生活在东北的大量的朝鲜族人。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又有些怎样的经历与选择?是我们很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角色的引入,进一步complicate了整个局势,使得故事更为好看。

小林当然也有一些败笔。除了对中国人不熟悉造成的对中国人形象刻画上的失误之外,语言也造成了一些瑕疵。片中中国人都是说中国话,但演员却是日本人,大概为了拍片现场学的几句中文,讲起来那个詰贅拗牙啊,听得我和领导这个郁闷致死啊!明明是“中国人”,中文却还没有日本军官说得好,这要在中国放映,铁定笑场。但偏偏这是一部很严肃沉重的片子,情境也都多沉重肃穆,要笑还笑不出来,所以感觉特别难受。倒是身边坐的那些老外幸福,没有这个语言“优势”,反正都听不懂,管你中文日文的。我想要是小林能等到中国开放,聘请中国演员来演中国人,情况大概会好很多。但八十年代日本国内的政治局势能不能允许他拍这个片儿,可就不好说了。

领导对小林的处理手法不满意,他看不惯银屏上一个日本当权者(Kaji)被塑造成英雄,他领导下的中国战俘(实际上是奴隶)还不惜牺牲生命为他出头。他说这个片儿disturbing。我理解他的感受。但我不赞同他。我想,评判一个导演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量。小林是日本人,是日本籍的导演,这决定了,尽管他对战争有深刻反思、反省,甚至有超越他国族身份的思考,他还是会在电影里塑造日本英雄,不是他姑息日本人,或者盲目乐观,而是他不可能拍出姜文《鬼子来了》那样的东西。他没有在中国文化里成长生活的体验,他没有那个文化脉络的财富。他没姜文那样对中国农民的深刻了解,也没法像《紫太阳》或者《黑太阳731》一样把日本人当成“他者”来鞭挞。他只能从他所处的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出发来拍片。而能做到现在这样的反省、批判、细致入微,已经非常非常难得了。就视角问题来说,我所有点不习惯的是,片中经常提到的labor问题。侵华战争对我来讲,一直是个国际政治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然而,Human Condition提醒我,政治和经济不能脱离。日本帝国的扩张背后的驱动是经济利益。

小林在片中似乎是特意地回避了日本军人施虐中国慰安妇的问题。相反,电影里的慰安妇都是日本军方安排给中国奴隶的。我觉得这个安排是小林的无奈之举。因为这个话题实在太敏感了。但这样的安排却有很多问题。那些吃不饱穿不暖、骨瘦如柴、做牛做马的中国男人,需要这样的“慰安”吗?

最后说一句题目 Human Condition。这个不应翻译为人的条件或者人间状况。题目的意思应该是,一个人能成为full human的条件。所以应翻译为,做人的条件。

 3 ) 终将能找到

#DVD 影片的整个故事推动的非常好,以开场无法承诺幸福反映出大环境下个体的无力,反战也只是到个体层面,后借由矿上工作把问题上升到了群体的层面,以人道主义视角的反思才得以展开,当他在思考是否要去偷偷释放要被处决的罪犯的高潮部分则把影片拉到了更高的高度,一个抛弃了群体而以人为根本的思考,直至见证人的消亡而决心反抗。影片到最后又以征召收尾,刚相见的夫妻二人又要分别,但是经过所有遭遇,让前后对比有了更强的张力。

男主这个角色在影片中也是作为“奇观”存在的,以人本主义者在战时非战区的故事反思这场战争,没有硝烟战火,双方都不信任他的情况下,罪恶被凸显的更加赤裸。

视觉上大量低角度仰拍,尤其是让人物占比更多,放大了角色情绪和立场。镜头多使用深焦镜头,在群像戏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室内戏的构图调度也非常好,搭配上镜头运动很容易把人物立场表现出来,而户外戏也非常的细腻,大多利用仰拍搭配头顶留白不拍脚的构图让人物处于画面的偏下位置,把人物的焦虑与迷茫利用视觉效果展现。印象最深的几场戏是:1. 人追马车的运动镜头,错乱中带有着那生的力量,像极了《大都会》的个镜头。2. 与战俘头儿隔着电网那段儿谈话,结尾处没有台词的脸部特写正反打非常精彩。3. 处刑时男主的脸部特写,被处刑者的脸部特写,处刑后到所有战俘,转到男主作为前景的景深镜头,男主颤抖的身体,对照后景挑衅的处刑人,转到男主脸部的特写(抽动的眼角),而到第二人时,画面已经是倾斜构图,也预示着男主那不安的内心和愤怒的情绪,当高走向男主时镜头才缓缓转回水平,也似乎预示着男主将接受他的审判。

角色上男主演绎的非常好,因为片中的大量没有台词的特写镜头,完全要靠他的演技去展现一个知识分子被夹在中间内心的纠结与痛苦,还有大量的微表情控制,实在是太精彩了。战俘与妓女的爱情也设计的非常好(打完仗就结婚这台词到哪里都适用),尤其是结局带有极强的悲剧色彩,这种去英雄化和戏剧化的处理让影片更显真实。

说中文确实是一大硬伤,其实完全可以当全日语看字幕,但本身中文的意义在于展现他们谈话的立场,算比较影响观感了。

 4 ) 几点自己的看法。

战争历史,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是模糊而各有不同角度的。也许历史是失真的。本片发生的地点正是我的家乡,我的姥爷因为略懂日语而给日本人的工厂做饭。事实上能去工厂可能还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小林正树的这部大作也许尚能客观的描述历史。尽管我们也拿不出佐证来证明事实真相。

从《切腹》认识到小林正树的执导能力,本片的镜头运用的很好,其中一些斜角度的画面最大限度的勾勒出人物间的关系,很多时间让我想到姜文运用过的镜头。

最终我认为本片和我想象中的事实差距不大,我也能较好的接受。倒是对中国人的丑化还不够,据我所知中国人之间的汉奸与告密者可是为数不少哟,没有片子里那么团结一致。

 5 ) 我眼中的世界

每当我孤独走路,迈动双脚的刹那,感觉地上的沙砾也会露出温柔的微笑。
大学那时候迷恋过的法国导演布列松在一段访谈中,说过这么个类似的话,意思大致:“不要管别人眼中的世界充满高楼大厦与繁华,我眼中的世界仅是无数双腿组成的动态图。”

生命说到底是意识感知自我所在的最好诠释。哪怕是无所谓生命存在的沙砾都会面露表情,何况充溢体温的人类。
每个人都有其视角,都有其判断是非美丑的价值观。但即便如此,一旦良知被框定在强权逻辑下时,所有的善意都会灰飞烟灭,宛若影片中荒郊野岭的空旷山沟一般,没有人在乎,人的存在意义仅仅是打了一次酱油。生命被他人主宰,随时都有人头落地的时候。

蹩脚的中文是我仅给此片三颗星的其中一个原因。可以理解五十年代的日本,拥有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日本人是何等奢侈——大概还会惹来杀身之祸。华人更别提了,刚经历过两国的对战,如何会有人愿意出境。因此,日本人演的中国角色在我眼里已然失败。

缓慢的镜头,集中交代主人公梶的细枝末节,心路历程了然于观者眼中。
何为人?他缘何是中国人?而他又为何是日本人?难道他就有被斩杀的理由,难道他就有斩首他人的权利?
最终,让人不禁会反问,为何为人?

一切的所谓人,在战争的残酷碾压面前都会变得粉身碎骨,人性良善被压制,罪恶狰狞反倒大行其道。良善和作恶的挣扎,在一些人内心里还有一丝埋藏,在另外一些人心里它早已形同无物。最终,那样的时代死去了无数的战争牺牲品,造就了无数的杀人恶魔——抑或他们也是受害者。

这便是小林正树所要描述的人间。没有一丝忌惮的杀戮,没有怜悯,唯有临死的绝望与哀嚎……
这样的人间,更像地狱,活着已是奢侈,何谈条件!

五十年代,战后不久就有此坦诚且深刻宣扬人性以及对战争反思的佳作,是小林正树的以及站在他背后的爱好和平的日本人士的内心袒露,实为难得。人,身为人,并不希望自己所处的人间成了地狱。大概只想安心平凡地活好几十年,吃吃炒面,喝喝啤酒,下下围棋……

或许人都是孤独的,孤独到甚至看着一片草丛,都仿若一床挂满阳光的暖被。布列松眼中的世界充满人类的双脚。而我眼中的世界:是奶奶刚炖好的咸菜肉米粉,虽然再也无法尝到。

 6 ) 日本最佳二战片:《做人的条件》


    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很少有一部二战片,能像《做人的条件》这样,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毒害审视得如此之深刻,即便后来同样批判法西斯的日本红色经典《战争与人》,也没能办到这般彻底、如此的“无人性也是一种人性”。

    不过作为冷门佳作,本片在网上难寻踪迹,能够找到的版本也大多翻译得很差劲,迅雷上有带字幕的MKV版,片名译作《何以为人》(日文原名是“人間の條件”),尽管最后一集漏译了十多分钟(其他版本也没有译出这一段),但总的来说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了。

    如果你要以好莱坞大片的标准问我这片好看不,我只能回答它“不好看”,但拍得很出色。因为本片主要以反战为主,所以没有任何激情的内容,沉闷的对话占据了大部分篇幅,气氛压抑得让人闯不过气。

    如果要用一个简短的字眼来概括主题的话,那就是:人间地狱。

    影片对法西斯制度,并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口头谴责”,而是把所有人还原为“普通人”加以审视(“普通人”不等于“好人”),以更为冷静而真实的手法去表现其毒害性,以更为人性化的角度去反思战争,不像同期的很多日本二战片那样暧昧不清,反映战争“残酷”的同时也强调自身很“可怜”。它也不像《南京南京》那样自作多情、自以为是。

    一味的口头谴责并不是审视法西斯的最好方式,它等于直接否认了法西斯是“由个体组成”的,也等于否定了“个体有成长过程”,仿佛有些人天生生下来注定成为大圣人、有些人天生生下来就注定成为大恶棍,除此之外没有第二种可能、没有一个演化过程。

    不妨套用《西线无战事》开头的那段话来形容本片:

    “这不是一次谴责,也不是表达内心的忏悔,更不是在描述一场冒险,对于那些经历过生死的人来说,战争绝不仅仅是冒险。”

    是的,《做人的条件》里所讲述的,并非一场“冒险”,很多战争片如《拯救大兵瑞恩》虽然意在突出战争的“惨烈”,却无形中将战争浪漫化、冒险化、英雄化。

    故事后期讲述主角一行人逃亡的场景,也没有拍成“虎口脱险”,而是极力地营造一种恐怖的气氛,让人畏惧战争的后果、还有被人忽略的角落,深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此时考验主角一行人生死存亡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敌人的追击”,而是大自然的残酷(这点和《从海底出击》很相似),此时什么国家、民族、文明、政治、战争、君主……之类,都已经显得不值一提,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所有人都被打回了原始状态。
    众人空着肚子,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仅存的几个人终于找到了一个被日军占领的村庄,可迎接他们的日军头头,却顶着肚子指责他们是懦夫,不够“爱国”。


    我并不反对拍以日军为主角的片子,相反,我觉得换个视角看待战争是件有意义的事。

    《做人的条件》和《南京南京》的主人公都是心存良知的日本士兵,然而在处理这个人物方面,两部影片却有天差地别,《南南》的格调是“日军中也有好人”,《人》则是“好人只能被时代绑架”。

    军国主义说白了只有一句宗旨:为主子献身是最光荣的,主子的命令与荣誉高于一切。

    在这种反动思想的倡导下,人类在“大局”前只是单位,个人的思考能力被剥夺,人性被灭绝,它极力地泯灭人性中卑怯的一面,要求所有人必须“英勇善战”(所以要了解军国主义的片子是怎样的,其实不必特意去看日本影片,我国就不乏《上X岭》、《董X瑞》这样的军国大作)。

    《做人的条件》主角梶是一个被时代所绑架的卑微人物,在这部长达九小时的影片里,他始终是独立的个体,无法溶入和改变这个无情的时代。

    梶本人并不好战,可他身边的人都是军国份子,都以“报效祖国”为荣。在腐败的军国主义面前,他只是一个无力的存在,个人对集体的反抗是多么的苍白、多么的无足称道。

    作为官僚时,他以俯视的角度,主张善待中国劳工,却换来了所有人的不理解。劳工营是没有尊严的。
    被服兵役时,他以平视的角度,主张平等对待每一个士兵,却换来了同行的羞辱。军营是没有人性的。
    成为战俘时,他以仰视的角度,主张为俘虏们争取基本的权利,但这只是“笑话”。战俘营是残酷的。

    梶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他无法像《南京南京》里的角川那样拯救别人,他连自己也拯救不了。

    他因为替中国劳工说了几句话,就被视为“叛国份子”,进了牢狱,之后被强行充军。
    他和护士聊了一下天,就“害”得对方被送上战场(这就是法西斯的毫无人性之处)。
    他请求战俘营的管理头头(日本人)宽待他的朋友,等到的却是朋友被虐待至死的惨剧……
    
    在这个毫无人性的时代,梶根本没有做人的权利。身为时代的弃儿,他是没有发言权的。

    故事后期,日本战败,士兵们四处逃窜,有的为非作歹杀害弱者,有的漠视同胞的痛苦,有的趁机向苏军拍马,有的大吹时事幻想等国共爆发内战再杀个“回马枪”……只有梶一人,他已经受不了这些扯淡,温暖的家庭是他唯一的渴求。

    妻子的拥抱,对梶而言,一开始,是“生活”,接着,变成“期待”,到了最后,成了“梦想”。

    无情的时代绑架了梶,然后无情地摧残了他,再将他无情地抛弃。梶只不过是军国主义这颗大毒瘤的“无关痛痒”的受害者罢,他的反抗、他的正直、他的逃亡、他的生死都对“大局”没有影响。

    时代永远保护那些有权有势者。

    搞南京大屠杀的朝香鸠彦,成了“高尔夫球会会长”。
    搞731人体实验的石井四郎,成了受人膜拜的“军神”。
    日本天皇虽然被“拉下马”,却依然高高在上。
    东条英机被判了极刑,却被供奉在“英灵”之位上。
    诸多日本战犯虽然入了牢,却在几年后纷纷出狱(有的还当了政客)。
    诸多杀人如麻的日本老兵,在战后享受着国家的福利(远非中国老兵能比)。
    ……

    只有梶这种可悲的渺小之人,才被惩罚得最深。

    天下虽大,却无处为家,也许对梶而言,只有那片冰冷的雪原,才是他的解脱之地……


    本片不知是否受到《西线无战事》的影响,感觉很多场景颇为相像,比如第三部(第5集)开头,主角为了逃命捅死了一个苏联士兵,最初对他而言只是战术需要迫不得已,可等到成功逃生后回过头来,那个苏联士兵中刀时的表情一直浮现在主角的脑海里。尽管战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但主角始终不能原谅自己,称自己为“杀人犯”。

    作为一部优秀的反战片,剧中自然少不了震撼人心的镜头。

    梶的一个朋友同样不好战争,他入伍完全是因为“世俗观念”,即男人不参军枉男人、不效忠于政府就是不爱国,在这种成见和队友吉田整日的嘲弄下,他最终选择了自杀。梶气愤地说凶手其实不只是吉田,还有死者的家人、朋友、和有罪的军队,是他们“联手”起来把死者逼上了绝路。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场景,冲绳岛被美军攻下后,某日本军官慷慨激昂地说“士兵要无畏地死”,旁边的战友听了后讽刺道:“口才好的都不是最勇敢的。”

    当然,还有以下的这段对话,最能折射出当时日本军部的情况:

    “如果日本战败了……”
    “日本怎么可能战败?!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不爱国的!”
    “虽说不爱国,可大家都在这样想……”

    而下边主角与苏联军官的这番谈话,更是在诸多日本二战片难以看到的:

    “你承认日军迫害了我们俄国的战士?”
    “是的……”
    “你承认日军迫害了中国人的战士?”
    “是的……”

    如今日本拍的二战片,可有多少部作品能够如此直面历史问题?

    本片难得的地方是对日军的批判并不止于口头上的谴责,第一部就有中国共产党带领劳工起来反抗日军的场景,还有一个抗日战士被处决后情妇大骂日军是“日本鬼子”的情节。


    除了《做人的条件》,我觉得还有三部作品是很出色的,这就是熊井启早期拍过三部二战片:《帝银事件》、《日本列岛》和《望乡》。

    这三部作品,全部都是改编自真实事件。

    《帝银事件》所讲述的,是发生在二战结束几年后的一起银行抢劫案,凶手利用毒药杀害了银行工作人员后趁机抢走了存款,然而这起重案的不寻常之处,就是凶手所使用的毒药疑似来源于731部队,而美军和日本政府都对731提供了庇护。影片的主题之尖锐可见一斑。导演还认为当时被判刑的犯人并非真正的凶手,而是被政府抬出来充当替死鬼的无辜之人。

    《日本列岛》的女主角是一名中国少女,她的父亲在二战爆发后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从此生死不明。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位老侦探为这名中国少女寻找其父的过程,然而因为事件牵涉到过多的敏感问题,最终酿成了悲剧。

    《望乡》曾经被我国引入,由上译配音。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前夕,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筹集资金,允许日本妇女出国卖淫(但其实大多是被迫的),可当她们把白花花的钞票寄回国内改善日本社会后,日本民众全都翻脸不认人了,还对其投以鄙视的目光,影片的主人公阿崎就是这样一个可悲的“南洋姐”,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熊井启的这几部经典之作,都是从平民的角度来看待战争。以军人为主角的作品,日本拍过不少相关影片,但大多暧昧不清,明确反法西斯的片子,大概只有《做人的条件》和《战争与人》了。而比较客观的作品则有《虎虎虎》和《没有出口的海》等等。

    我在这里重点批评一下《硫磺岛来信》,我对它不能谅解的程度,完全不亚于《萤火虫之墓》。

    在日本比《硫磺岛》更能正视历史问题的作品多的是,特别是与《做人的条件》相比的时候,无论真实、客观、价值体现,《硫磺岛》都显得不值一提。

    很多人说意大利不也拍了部《血战阿拉曼》、德国不也拍了部《帝国的毁灭》,凭什么日本不能拍《硫磺岛来信》。

    首先我要澄清的是,我从来没有说过半句日本人不能拍以日军为主角的电影,你们去翻一下我的留言记录,何时说过?而“记忆”好点的同志大概还记得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话,就不啰嗦了。

    《帝国的毁灭》折射出来的是“冷静的疯狂”,它对纳粹正视而不辩护,《硫磺岛来信》更多的则是强调“日军也是人”,多少有怜悯的成分,它不像《帝国》那样,是以一种反思的形态去审视战争,而是一种虚伪的“人道主义”。

    我一再称赞过《帝国》里的经典场景“温柔的母亲把毒药塞进孩子们的嘴中”、“和蔼的父亲炸死自己的家人”、“亲切的希特勒说平民的生命不重要”、年老的琼格路过索菲朔尔的墓碑后方知“年轻不是借口”……

    以上这些场景,《硫磺岛》哪里有了?它凭什么跟《帝国》相比?

    再说了,《硫磺岛》虽然是日本电影(日美合拍),但它首先是由美国人导演,很大程度上它反映的是美国导演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日本的。

    我并不反对对日军给予人性化的描述,但“人性化”并不等于“美化”,所谓“有人性”也不等于“善良”。对杀戮感到麻木也是人性,一边卖白粉一边照顾妻子小孩也是人性,在南京大屠杀中搞了“百人斩”回到日本后变成“好好丈夫”也是人性。

    《军阀》以东条英机为主角,但并不美化其人,影片结尾处不断地在东条的漂亮口号和战争的惨烈画面之间来回切换,颇有反战色彩。可是同样讲述东条的右翼片《自尊》,则是我无法容忍的。

    《帝国的毁灭》中并不避讳纳粹党的暴行,希特勒一句话就要了赫了曼的命,再一句话就要了一群老百姓的命,至于拿“爱国”这个廉价的商品,煽动年轻人到战场上去送死更是可耻之极,还有皮特的父母最后也被纳粹害死了。

    《硫磺岛》虽然有主角“被逼上战场”的情节,但总的来说隔鞭骚痒,对战争的反思远不如《帝国》,更多的是刻画日军兵士之间的人性光辉。

    我不反对这样的故事主题,但这是所有战争的共同话题,它没有必要拍成硫磺岛战役。

    还有,我并不反对拍反映法西斯一方人民苦难的片子,但是,造成自身苦难的原因要交待清楚,《赤足小子》讲述的是核爆,但它也批判了军国主义,《极地重生》讲述的是德军战俘逃离苏联,但不避讳纳粹给犹太人带来的伤害,《德累斯顿的悲剧》讲述的是盟军对德国城市的轰炸,虽然影片本身是水准一般的肥皂剧,但纳粹的不义却是交待得清清楚楚的,相比之下《再见萤火虫》和《硫磺岛来信》都很片面地强调自身的“不幸”,丝毫没有对受害国的愧疚,这也是我能接受前三者,却无法接受后两者的原因。

    上边提到的《军阀》,有个情节是我认为很有意义的,战争后期,日本陷入不利局面,军国政府打算隐瞒事实,新井记者决意告诉国民战争的真相,正当人们为新井的义举所感动时,却有人跑出来这样斥责他:“新闻记者,战争初期你们讲过些什么?!什么‘皇军无敌’啊,什么‘圣战’啊、‘万岁’啊,什么消灭美英鬼子……说这些话的是哪些家伙?促使日本好战正是你们这帮家伙!打了胜仗,你们就歌颂东条,又吹又捧;打了败仗,就把罪责都往东条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吗?!你们在报上写:‘打不胜的仗就应该停下来’,看你们说得多好听哪!那么,打得胜的仗,就应该打吗?你们号召‘圣战,圣战……’把日本搞得支离破碎……所有认为战争该打的人,全都应处以死刑!死刑!!”

    《没有出口的海》一片本身不带明显的政治倾向,属于“述而不评”的类型,导演只不过用平静的镜头说明了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而没去论辩论其中的是非,对日军的行为既不鼓吹,也不辩护,正如主人公父亲所问的:“国家是什么?”。士兵们出征前常唱为国效力的歌曲,出征后却常唱想念故乡的歌曲,而热爱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后所说的那段话富有反思色彩:“你见到过敌人的样子吗?我们老说‘敌人、敌人’,可是,就算是美国的水兵也是喜欢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恋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敌舰,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啊……”主人公临终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谓的“为国尽忠”,而是大自然的美丽。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则有大量迫害中国人的画面,影片在日本公映后还获了奖。不过导演佐藤纯弥却在二十多年后执导了《男人的大和》。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大和》好看,即便扣除掉意识形态,我也实在受不了剧情的做作。而影片多面讨好的暧昧格调也是我所厌烦的,还不如那些给军国份子擦粉的右翼片呢,至少人家还像条汉子。

    我非常讨厌陆川正雄的《南京南京》,它的自作多情让人作呕!我以前经常批判这部大烂片,现在连骂都觉得懒了,浪费生命,浪费时间。

    某些脑残说《辛德勒名单》里也有纳粹好人辛德勒,《钢琴师》里也有善良的德国军官威廉,凭什么《南京南京》就不能塑造一个日军好人?

    切!拿孙武和孙悟空相比较就那么有趣是不?辛德勒和威廉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陆川正雄”又是何方神圣?

    我并不反对拍“日本好人”的片子,但为什么不拍“绿川英子”?为什么不拍“原清志”?为什么要一厢情愿地杜撰一个不存在的“良知”,却污蔑真正的良知拉贝?!

    当然,有另一些反《南南》的脑残也很可笑,我并不因为讨厌《南南》而偏袒他们。这些人说什么纳粹屠犹不如日军的暴行来得残忍,所以西方可以拍《辛德勒》而中国人不能拍《南南》。弱智到这种地步,我也懒得说什么了。

    如果在《做人的条件》面前,《硫磺岛来信》是烂片、《男人的大和》是垃圾的话,那么《南京南京》连垃圾都不如!

    陆川和同样恶心的屎原慎太郎,会永远地成为我最厌恶的两个烂货!


    我并不反对由中国人来拍日军视角的片子,比如姜文的《鬼子来了》就是一部有意义的佳作,它和《做人的条件》颇为相似,只是换了一个角度,但在反映本国人民扭曲的一面上,却是相同的,而这两部影片的主角马大三和梶,都是被时代摧残的渺小之人。


    关于其他日本二战作品,动漫方面,可参考一下个人在豆瓣上的拙作《日本动漫里的二战》(http://www.douban.com/note/149181129/)。
    小说方面,个人强烈推荐森村诚一的《新人性的证明》、以及松谷美代子的《阁楼的秘密》,这两本书都与731部队有关。


    最后推荐一篇我喜欢的影评:

    《个人史诗,犀利反思》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32005/

 短评

【宽银幕】第1部《純愛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一、二部主角以人道改革方针对待中国工人而遭失败的经过,并探讨殖民者的良心问题。

8分钟前
  • Vini_Kazma
  • 推荐

泥萌,嗦的种果画,喔系姨菊也挺布东,人物刻画,矛盾描写的很不错,老高死的太惨了。日本能拍出一个反战反军国的人性片真是着实不易啊

11分钟前
  • 腐花儿
  • 力荐

以个人血肉之躯对抗人间地狱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举世皆浊,男主独清,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疯狂的、暴力的、机械的世界。纵使代价很大,也要登上人本主义的列车,真的伟大了,堪比辛德拉的名单。铁网内外的对话,饿殍遍野的夺食场面,共同发声的反抗意识,残酷生活中的些许爱情,都足够震撼。力道千钧,振聋发聩。从电影制作上来说,光是很努力地让日本演员说中文,中国观众听起来确实有些别扭,但是其用心之处可见一斑。

19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这部里日本人扮演的的中国人角色其实口音不是大问题毕竟我可以脑补,但是台词里的形象描写是一种日式的伟光正,这违和感太强烈了让我有点噎不下去……虽说都是为了男主的成长服务,但是对日本人配角的描摹明显就比较自然。我最喜欢的是导演在看似explicit的主题下利用各种微妙的对比传达出的暗讽,比如开头“太平南门”的城门门匾慢慢转到一列巡逻的日本兵,比如中间男主把三十名慰安妇送到六百人的特殊集中营之后镜头突然一黑倏忽转到了他温暖的家中老婆平静喜悦的脸庞,再比如中国人头子老王在三个士兵被杀男主终于受不了开始反抗的时候才领头发出呐喊,还有最后拿失去爱人的春兰追着男主夫妇这对重逢的爱侣扔石头作为本部的终结画面,太多地方让人脊背发凉。

21分钟前
  • 皮皮兔
  • 推荐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必然是站在人性高度反思人之过错的。电影中的梶和囚犯头子隔着电网平等的交流——“真正的人,终究会找到他的同类”。小林正树之伟大也正在于此,他大胆的摒弃了角色的国籍、身份、地位,不矫饰,不煽情,一切的视角都对准“人”这一个体,人之好坏与其他都无关。

26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目前为止日本对侵华战争反思最为深刻的电影,第二部的砍头部分,王恒利鼓动中国劳工喊杀人,尤为感人。男主角的妻子更是妻子的典范,相濡以沫,支持理解,不多问问题。爱,生死,仇恨,自由,战争片的典范。

29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我是日本人并非我的错…却成了我最深重的罪孽!”男主背对妻子说这句话时,矿山污黑巨大占据整个背景,只留一线天空。他对俘虏说你到现在都不相信我时,镜头中仿佛被囚困住的是他自己。这确实是部伟大的电影,身为日本人的小林正树拍出此片比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拍出《辛德勒名单》更值得尊敬。

32分钟前
  • DR邬梦雨
  • 力荐

切入点很多,这次只想引用:“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其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有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几个烈女,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

3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补课系列,一直等到要见仲代。how to justify the innate false?

38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一个导演拍一部惊世之作很难,但小林正树的每部作品都很震撼我。这种震撼是黑泽明没给我带来过的。

42分钟前
  • 爱德华大夫
  • 力荐

人道主义直面极权的悲歌,群体意识出售英雄的丑剧。【9】

47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小林正树是唯一令我肃然起敬的日本导演

51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个人豆瓣第800部电影。小林正树6部10小时的鸿篇巨制。第1、2部讲述男主角身为满洲国看管中国劳工的日本理想主义青年,与军国主义、殖民主义体制斗争,为中国劳工谋求权益,却最终幻灭的悲壮故事。没有战争场面,人性的美好与懦弱,残忍与阴暗却暴露无遗,震撼人心真挚动人。比国产抗战题材片伟大百倍!

53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由于条件所限,所有人的中文都不太好,没有英文字幕还会有很多不懂的。撇开历史背景的真实性(虽然我也无意去考证),无论是中国角色还是日本角色,其功能都只是为了把冲突集中在仲代达矢一个人身上。简而言之,虽然你是好人,还是要谴责你。以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就太emotional

54分钟前
  • Nakadai
  • 推荐

作為一個裝逼小青年。這種經典電影是必須看那麼一點的。我能很裝逼的說我喜歡小林正樹多於黑澤明么?

58分钟前
  • MsLion0731
  • 力荐

"人之所以为人,大概是因为人有人的同类吧."

1小时前
  • Kat
  • 推荐

1、2部合并3小时26分钟,也只是整个系列的三分之一,看了一天真累。这种超长篇一定要看完全部也会有整体评价的,不然只能纠结于拖沓了。仲代达矢在里面是作为一个反思的良知者,宫口精二饰演中国老劳工:人是可以无限坚强起来的,片中的中国人都是日本演员操中文表演。为劳工找慰安妇的情节有点假

1小时前
  • 非想
  • 推荐

小林正树把史诗片拍出了哲学高度,仲代达矢把“圣人”演成了“人”。影片中的日本演员说国语确实挺别扭的,但无伤大雅。

1小时前
  • Clyde
  • 力荐

黑白摄影非常精致,日本反思侵华战争的严肃作品,有些乏味

1小时前
  • 兮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