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翼弃兵第一季

全7集

主演:安雅·泰勒-乔伊,伊斯拉·约翰斯顿,玛丽埃尔·海勒,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马辛·多洛辛斯基,雅各布·福琼·劳埃德,比尔·坎普,马修·丹尼斯·刘易斯,罗素·丹尼斯·刘易斯,克洛伊·皮里,摩西·英格拉姆,哈利·米尔林,多洛雷斯·卡波里,贾妮娜·埃尔金,帕特里克·肯尼迪,克里丝蒂安·赛德尔,阿克姆吉·恩迪福尼恩,塞尔吉奥·齐奥,丽贝卡·鲁特,弗雷德里克·斯特罗门格,索菲 麦希拉,威廉·霍尔伯格,埃洛伊塞·韦伯,约翰·施瓦布,朱丽·帕德尔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1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2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3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4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5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6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13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14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15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16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17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18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19后翼弃兵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后翼弃兵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沃尔特·特维斯的小说改编,这个成长故事探索了天才背后真正的代价。20 世纪 50 年代末,年幼的贝丝·哈蒙(安雅·泰勒-乔伊饰)被遗弃并托付给肯塔基州的一家孤儿院。她具有惊人的国际象棋天赋,同时对政府提供给孩童的镇静剂上瘾。贝丝被自己心中的恶魔所困扰,在药物和痴迷的双重作用下,她变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技艺高超且富有魅力的弃儿,并决心打破男性主导的国际象棋界建立的传统界限。双瞳上升出·路血域燃烧金牌服务生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被盗的飞船今夕何夕2020绝杀招式夜色人生真爱效应谍战校园星月童话男子汉大丈夫野兽2019神探霹雳火我埋葬了生活大路1954二龙湖浩哥之江湖学院风雨骑手热血高校第二季神农野人野猫天翻地覆2001蕃尼魔法少女第二季万人迷小事大爱白色月光未来的太阳爱之目光 愛のまなざしを消失的尸体深宵闪避球 粤语最佳好友窈窕淑女1964国语铁钩船长英语我是女特警婶子蠼螋小亲亲他们功夫女神魂断加尔各答超级礼物

 长篇影评

 1 ) 当我们说天才的时候,我们一般默认是男的

看了很多年不厌其烦的天赋异禀的男性剧集之后,终于有女性天才剧了,这回是真的我的天才女友

这个女友除了原生家庭有一点小波折之外,后面的人生可以用开挂一般的顺利来形容。

没错,她就是那个天选之子!

她没有被男的骗怀孕,也没有被男的殴打,她甚至没有固定的男朋友,她的人生不需要通过吞下苦难来歌颂完美。

发现问题,解决难题,战胜对手,就是她需要做的一切,她没有停下来思考要不要结婚,生个孩子,或者怀念一下爱情的味道

当一个电视剧把主角尽可能的剥离女性性别的时候,我们发现她是那么熟悉啊,因为以前男主角们就是这样创造他们的历史的。

也许我们应该开始思考,这是一种中性的存在方式,并不单独属于男性,由此发散开来,某种习以为常的男性方式并不天生属于男性,你这样是像男生这样的话也应该逐步的让它消失掉!

 2 ) 剧评 | 缺乏想象力的大女主剧情,是女性之光?

如果能被支持你论点的人围绕,你就不需要做太多思考。如果能被享有同样认同的人围绕,你就不需要努力去创造一个独特的自我认同。如果能被行为举止相同的人围绕,你就不需要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
——摘自《我才不是女权主义者》

一如“爽剧”这个定义,这部剧是令人爽的,又好比片中女主所经历过的(不知是否完整呈现)的性爱一样,也是枯燥扁平和无趣的。

母亲遭遇车祸去世,被送往孤儿院,被收养后再遇养父母分居和离异,涉及冷战时代美苏的棋术交锋,外加一众前任能够毫无嫌隙地自称幕后棋术智囊团,这种爽剧的设置,不禁令人怀疑,是不是美剧的编剧,或者是原著作者都开始,或已经受到了国产剧的大女主剧情的荼毒了?

如果你能因为这部剧集喜欢上国际象棋,这无疑是很好的,如果你在看完一次次女主角瞪大眼抿着嘴托着腮如同能力开挂后的棋术表演后,仍然无法对国际象棋产生兴趣,但只要你为这一场演出产生过畅快的感觉,这也无可厚非。

《后翼弃兵》截图

但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对女性的认可和激励,带着这样的思维回到需要无时无刻背负荆棘和沉重负荷的人你,在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不过是普普通通和平平凡凡,既没有命定的王子,也没有捧月的小矮人以后,你兴许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女性主义真的是那样的吗?那些夸它能够与《美国夫人》相媲美的人们,良心真的不痛吗?脑子真的还健在吗?

当女性主义变得空洞,就会发生这些事情:在任何人都觉得可以随意披上其外衣,以女性主义之名行不义之实。【1】

是的,即便豆瓣里有不少赞誉,评分甚至都突破9分,甚至还有因为女主性别而直接冠以“女性主义”头衔,并认为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女性的进步,但我仍然觉得这部所谓的爽剧,并没有承载到这些品质。刨去性别因素后,即将女主的性别换成男性,我们能看到的不过是一部极其普通的,有点香艳的棋皇成长打怪史。

《后翼弃兵》截图

仅仅只是因为主角是女性,就加上各种名不副实的赞誉,不知道是真的蠢还是真的既蠢又坏地消费者女性主义这符号。

要说她跟女性主义有关,把它放到跟《美国夫人》一个水平线上,真是离谱了,但也侧面反映出了一个问题,这是对于女性主义的一厢情愿和过分苛求。

Beth Harmon的角色设置就很值得品评,天才和天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还有能够撑起各种引人羡慕的服饰的身材,面部妆容的平整程度有如搪瓷肌的洋娃娃,还有床上运动后仍然可以不凌乱的发型。

最后定义她的方式,是让她在男性占优势的领域里,战胜了最强的那一位男性。

《后翼弃兵》截图

但由于历史上似乎并不存在Beth Harmon这一号人物,与剧情比对起来特别相近的,是一个叫做Bobby Fischer的国际象棋大师,也曾经有过一部,关于其生平的传记《弃卒(Pawn Sacrifice)》改编的电影。

这不禁令我怀疑,是不是这些信奉女性主义的作者和编剧导演都已经逐渐确信,甚或是持续地自以为:女性,甚至是女性主义者的胜利,就是将体制内摆放着男性的位置,把男性替换成女性即可?

这么些的事实证明,原来各种有着女权理念或者夙愿的女士们,都有着如此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女性主义就是要完美,女性主义就是要比男人强,女性主义就是要在男性固有的制度内爬到高处,女性主义就是男女性别简单交换成为男性做男性正在做的,过男性正在过的生活。

《后翼弃兵》截图
力争上游并不是体制改革,你只不过是加入了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圈子,并且让自己成为排除、剥削他者的人而已。换句话说,你,即便作为女性,也是父权体制的一分子【2】。

唯有先接受自己被边缘化的事实,我们才可以停下来思考,如果会被纳入体制,那我们到底想要参与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因为一旦女性被全面接受(而且这天或许即将来临),一旦我们开始拥有权力,而不是被权力支配,到时候我们就没时间停下来思考了。理由很简单:一旦我们成为体制的一部分,而且获得好处跟男性相当时,我们压根就不会在乎现在是换谁受苦了。【3】

所以,那些不够完美的女性,那些不是身在高处的女性,那些不够成功的女性,那些不能演绎凡学的女性,那些不能像男性拥有后宫一样拥有一种为其出谋划策的男友们的女性,都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了?

以及,我们竟然会去意淫和羡慕1960年代,某位女性近乎无意识的“先锋”行为。那只能证明女权主义在我们这里,走到此时此刻,真的还不如1960年的美国。

《后翼弃兵》截图

>>如何看待独立抚育子女的女性?

除了女主之外,这部剧集的其他女性角色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数学博士的妈妈(体面的职业),带着女儿独立生活、不依靠男人(选择脱离婚姻),这种高品质独立的姿态往往就容易被标签化为女权。

《后翼弃兵》截图

剧情最后透露的真相是,妈妈到最后怀疑是去找了Beth真实的生父寻求帮助,一个披着“超酷”外衣的高知女性,最后是在求助无门后,选择与Beth同归于尽。

《后翼弃兵》截图

这里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过度吹捧女性的母爱和奉献精神的代价,至今仍有很多女性意识到,但仍旧不愿意承认或者相信的事实,是妈妈可能不一定有绝对意义,或者是全天候在线的母爱光辉,离异母亲的角色是最不适合独立抚养孩子。

但为什么我们的B计划是要想办法全部都靠自己?我们——作为个体——得要自己赚钱、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下厨料理、发展并维持自己的风格与品味、决定自己的自由时间如何安排等等,直到我们离开人世。以自由之名,我们逃出了社群、城镇、部落,以成立家庭与血缘连带关系。以自由之名,我们逃出了家庭与血缘连带关系,以创造核心家庭。以自由之名,我们逃出了核心家庭,以成为独立的个体。
《后翼弃兵》截图
然而,在这段路上,我们丝毫不曾认真考虑过,要打造一个相应的社会单位,提供我们替代过去那些群体所提供的支持系统。

确实,有许多支持系统明显是建立在对女性的压迫上。社群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用来控制行为、维持一致性的系统:家庭则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确保女性维持温驯顺服的方法。但我们实在太矫枉过正了,只因为我们曾受到伤害,我们就因噎废食、全面拒斥整个体系,却从不停下来反思,这些系统多数时候如何帮助我们。【4】

在invisible women里提到,女性在家务以及照料家人的事务,属于不计算报酬的工作,因此必然要同时承担照料子女和养家糊口的工作,社会不倾向提供协助,而倾向认为无法兼顾是女性缺乏母爱和失职。

几乎在每个国家,妇女在所有非市场工作中都承担了不成比例的份额,而且总体上往往比男性工作时间更长"【5】

在欧盟,25%的妇女将照料工作作为她们不参加有偿劳动的原因,而男性只有3%。在英国,有年幼子女的妇女比没有子女的妇女就业时间更短,而男子的情况则相反。这与墨西哥的情况相吻合,2010年,46%有幼童的母亲从事有偿就业,而无子女家庭的妇女则为55%。男子的数字分别为99%和96%。在美国,年轻女性的有偿就业率其实相当高,但在成为母亲之后,女性有偿就业率急剧下降,或者是"正在逐步推迟"。【6】

第二问题,则是在Keeping Women and Children Last的开头有简单的叙述:

事实上,我的父亲非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被许多人视为英雄。他经历了巨大的悲剧,而他却留在家庭当中,独自抚养他的小女儿。人们说他是多么的尽职尽责,多么的关爱。还能把一个没有母亲的女儿抚养成人。当然,很多人鼓励他再婚。每个人都有一个他 "必须见一下 "的女性。但从来没有人说他在颠覆美国家庭或美国社会;从来没有人说没有第二个父母会导致我辍学、犯罪、未婚生子、吸毒或酗酒。从来没有人说过,只有父亲一个人不能爱我和管教我。【7】

是的,对于离异的女人和婚外生子的女人视角,其实是有很大的偏见的。我父亲得到的一些同情和钦佩,固然是由于他是个鳏夫。但也是因为他是男性、富裕、白人的缘故。他不但没有被诋毁和鄙视,反而因为他的勇气、他的坚贞、他对家庭的奉献而受到钦佩。【8】
《后翼弃兵》截图

当我们只关注Beth作为一个天才曾经历过的原生家庭创伤,我们试图将她后续私生活的不堪(包括随意的性生活和滥用药物和酒精),简简单单地定义为是缺爱和原生家庭问题时,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察觉到——

作为数学博士的单亲母亲,本可以更好地培育她所生育的天才女儿。

>>被忽视的女性成就所需。

我们简单地想象和定义了天才的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再简单地想象和定义了培育一个天才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一切好像都是与生俱来、命中注定的,是不是为了也让我们能更容易地接受,女性天才们陨落是自然、正常和预料之中的?

《后翼弃兵》截图
说女性可以从任何一个产业内部去“改变文化”,完全是一个彻底的谎言。就算女性是带着改革的心进入体制,那个心对于彻底改变体制也是毫无帮助。这个体制比你资深太多了。它所吸收的毒素已经比你所希望带来的改变还要多太多,就连让它慢下来的机会都没有。【9】

《后翼弃兵》将女主的人生放置在,本由男性占据优势和话语权的圈子当中,并且以成长打怪的形式,以一次次的挫败后的混沌和自我提升,最终打败了大boss一样存在的苏联选手Vasily Borgov。

然后,臆想出在莫斯科被一群苏联老百姓簇拥讨要签名的场景,连公园里下棋的老大爷都能轻易认出女主和喊出他的姓名(大爷的表情甚至都令我想起了至今如同迷思一样的景田太空水的某个广告),并且自鸣得意觉得这是女性的胜利?

《后翼弃兵》截图

在我们继续讨论到底是不是男女性别调换了就公平了的问题钱,我们可能需要先看看,女性之所以不容易在男性话语权更高的领取取得成功的案例——

英国妇女设计服务机构前主任温迪-戴维斯(Wendy Davis)对一袋水泥的标准尺寸提出质疑。她指出,对男人来说,这是一个舒适的重量--但实际上并不一定要那么大。'如果它们再小一点,那么女性就可以举起它们。戴维斯还对标准砖头的尺寸提出了质疑。'我有我[成年]女儿拿着砖头的照片。她的手都拿不过来。但[她的丈夫]丹尼的手却能很舒服地握住它。为什么一块砖头一定要那么大?不一定要那么大 '。她还指出,典型的A1建筑师的作品集可以很好地套在大多数男人的胳膊下,而大多数女人的胳膊却伸不圆--又有她女儿和丈夫的照片为证。【10】
《后翼弃兵》截图
标准的钢琴键盘不仅使女钢琴家难以与男同事达到的赞誉水平相提并论:它还影响了她们的健康。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乐器演奏家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女性音乐家因工伤而遭受的伤害 "不成比例",键盘手是 "最危险的 "之一。一些研究发现,女性钢琴家比男性钢琴家遭受疼痛和伤害的风险高出约50%;在一项研究中,78%的女性和47%的男性患上了RSI。【11】

女性不仅仅要在本不考虑她们先天因素所设置的规则中拼搏,还得在社会和舆论的压力中不恰当地审视自身所需。

当男性以“好女人/好女孩”来为女性贴上“适合结婚”的标签时,女性便已经在这种男性凝视下,着手开始自我阉割,以适应这优胜劣汰的规则。

《后翼弃兵》截图

Beth的继母显然就是这种社会环境下极其普遍的受害者,她过着《女性的奥秘》当中描述的郊区家庭主妇的生活。

她被阉割的前程和梦想,变成了日常生活无尽的空虚,她甚至被那些灌输过她“婚姻是女性的唯一理想/寄托/未来”的氛围继续灌输着“有个孩子你和你的婚姻肯定能好”的念头,而在领养Beth以后的母亲角色,也正是反映出她其实并没有特别热衷于担任母职的想法。

《后翼弃兵》截图

而生母企图同归于尽,和继母的有了孩子也不见得满足和幸福的人生,才是Beth无法对婚姻和生育产生好感的主要原因。

既没有体恤女性的生存处境,也没有提供一些解决的方案和可能(社区和群体上的协助,在当时实际上是存在的,在《阶级时代》也曾有过关于集体力量来养育孩子的社会氛围),我们抛弃了那些需要被看见的女性,却为了这种如同中了乐透一样的天赋和几乎一生顺遂欢呼。

>>性自由=女权的胜利?

这已经不是第一部剧集让我有这样的困惑了,所有女性解放的思想当中,我最提防的就是这种片面的性解放。

单方面从女性更改性别成了男性,以数量来跟男性进行绩效一般的比较,女人总是会错觉自己也可以有后宫的戏码,也以为拥有了后宫等于是与男性平等了。

《后翼弃兵》截图

Beth的好几次与男性间的互动(撇开我看的版本会有删减的可能),从她在完事后的状态来看,她不过是一个还没有真正完成性觉醒的多伴侣女性。

自由固然是觉醒的基础,但没有觉醒的自由是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

她充其量只是在很嬉皮地活着,但不知道自己从中可以得到些什么。这种性关系本身就乏味无趣,所以,从对于伴侣的工具人的性质作为考量,她最终能够持续保持朋友关系的前男友们,就不包括第一次体验的那个俄语课上的同学。

Beth至少是意识到了,相比婚姻、恋爱和身体关系,队友情谊反而更有价值一些,而这一套理念,本质上就是男性内部最根深蒂固的那一套思想。

>>因为是女性,所以酗酒滥药问题说好就好?

关于酗酒滥药的问题,其实美剧里有多许许多多的同类剧情,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作品就有《回归之路》、《我们这一天》、《马男波杰克》等,而且最令我好奇和感兴趣的一点是,这里也有刻板印象,就是这种滥用药物和酗酒的主体大多数白人男性群体(《马男波杰克》的配音也是白人男性)。

为了能够让Beth在这男性体系内向上攀爬显得更为自然,她便“必然”需要经历这群白人男性的最痛——酗酒滥药的问题。

《后翼弃兵》剧照
《回归之路》电影截图

但编剧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剧集数量来讨论这个问题,她变成了一个随时能打败各种依赖症状的神奇女侠,只要觉悟了就能戒除。

所以,Beth不仅仅是天才,还是一个超人,她的内在也像她那翻云覆雨以后仍然不会乱的头发一样,完美无瑕。

《后翼弃兵》剧照

我们企图塑造出一个令人欣羡的女性形象,然后再藉由她的性别,通过引起女性主义信仰者的欢呼,顺势将女性主义的准入门槛大幅调高——

你没有窈窕的可以驾驭时尚的身材、你没有精致的面孔和一丝不苟的妆容和发型、你没有来自母亲的天赋、你不够有个性不懂得离经叛道离群索居、你没有大房子付不起房贷、你没有被前男友众星捧月、你不能在男性竞争最激烈的系统内攀爬到高处,你没发说戒断就戒断酒精和药物依赖的能力……

你如果没有达到上述近乎苛刻的标准,你就不可以说你配得上女性主义者的称号。

是的,你不配

《后翼弃兵》截图

>>一点后话,

父权体制内的向上攀爬,

是否等于女权的成就?

近年我发现相一些披着女权主义的强行政治正确的片子也会得到吹捧,我不由得开始怀疑,我们已逐渐将女权主义变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消费符号。

只要是女性担纲的那都是女性主义的作品,只要是大女主的都是女权主义在影视行业里的胜利,而这部剧集最变态的地方,是隐隐约约地将观众对于正确的女权认知导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要天才要成功要在业内超越男性,或者像个男性那就是真正的女权意识觉醒。

《后翼弃兵》截图
当那些——姑且先称为传统的——女性们为女权主义者“感到抱歉”时,她们的作为跟我们其实相去不远。我们都以怜悯作为自我防卫机制,当我们对某人感到抱歉时,我们就不需要为对方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所相信的东西,赋予任何价值,也不需要去倾听他们对自己的信念有什么不满。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不带任何偏见地,好好坐下来询问这些女性,我们所提供的东西哪里不够,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再往前走——不是朝说服对方改宗的方向,我们不能继续这样想了——相反地,我们应该进一步看见自己计划的局限:我们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聪明。也许这些女性的不快乐,跟我们的不快乐其实是相同的。【12】
《后翼弃兵》剧照
真正受到阻碍的,是我们的想象力。我看了许多女性作家写的书以及许多女导演的电影,她们向观众展现女性角色具有价值的方法,是让作品中所有男性角色都爱上她。即便女主角身心受创很深、个性很难搞,或者为了进入亲密关系曾经经历过一堆鸟事,男性角色们还是会众星拱月,表达他们的心意,告诉她:他们随时都在,只要等她“准备好”,然后深情款款地望向她。【13】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剧情,能够让人觉得雀跃和惊喜也是够令人费解的。

《后翼弃兵》封面

参考书目:

  1. 《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Jessa Crispin著/柯昀青 ISBN 978-986178513-4 2020年4月1日初版;
  2. 《Keeping Women and Children Last》Ruth Sidel著,ISBN 978-0-14-027693-0 1998年版;
  3. 《Invisible Women/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Caroline Criado Perez著,eISBN 978-1-68335-314-0 2019年版;

附注:

1. 【1】、【2】、【3】、【4】、【9】、【12】、【14】摘自《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

2. 【5】、【6】、【10】、【11】摘自《Invisible Women/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

3. 【7】、【8】摘自《Keeping Women and Children Last》;

延伸阅读:

1. 《不只是厌女》/《Down Girl/The Logic of Misogyny》,Kate Manne著;

2. 《阶级时代/穷小孩与富小孩的机会不平等》,Robert D. Putnam著;

3. 《这是爱女,也是厌女》,王晓丹主编;

4. 《婚姻史》,Elizabeth Abbott著;

5. 《女性的奥秘》/《The Mystique of Female》,Betty Friedan 著;

6. 《女人的一个世纪》/《A Century of Women: The Most Influent Events in Twentieth-Century/Women's History》Deborah G. Felder著

 3 ) 水瓶视角|剧里的坑——小说原著是这样填的

一部讲述天才的剧,按理说跟我等凡人没什么关系,看个爽就完了。但,作为一个水瓶,我竟与贝丝产生了共鸣——那种难以与人亲密的生硬感。从小到大贝丝都带着一股子傲娇强硬和冷漠。童年遭遇之外,我大胆猜测:贝丝是个水瓶座。

所以全剧最打动我的不是她在地下室找到与夏贝尓的合照,也不是结尾的大团圆报喜电话,而是她初尝败绩后,和养母互相贬低后陷入冷战。出租车上两人谁也不理谁,各自把头扭向窗外。突然,贝丝一个冷不丁抓过养母的手(当然头还是保持看窗外),养母转头望向她愣了一下,笑了。这时阳光透过后窗打在两人之间,配乐“why does the sun go on shining”响起。

一个水瓶的求和太难能可贵了

这大概是全剧中贝丝唯一表现出亲密的时刻。后面要不就是她眼睛一闭对哈里冷冰冰地说:now or never,完事后把人晾在一边自己看起书来;要不就是对本尼放话到宁愿自己醉酒也不愿去纽约和他一起。总之,就是一路所向披靡要啥有啥无需对任何人低头的姿态,这种高姿态放在天才身上并不违和,加个时下最流行的大女主头衔,一路看下来确实爽。

终于,最后一集,我的爽值在那个男伴后援团的大团圆报喜中耗尽了。

除了俗套,还很突兀。

首先是小可怜哈里,他出现在贝丝两段低谷期。第一次陪她度过了失去养母的日子,花了几周把毕生所学统统教给了她,第一个注意到贝丝精神状况这个重要问题的也是他;第二次是在贝丝最沉沦最破罐破摔的时候,他一直在寻找她、担心她、生怕她出事。

而贝丝这类人的残忍在于,你为她付出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她都不屑一顾。贝丝眼里何止没有哈里,她任由自己的剑拔弩张对哈里造成伤害,最后对哈里去了超市工作也表现出明显的鄙夷。

就是这样,哈里还是笔直地出现在了剧中的越洋电话里。

帅记者汤斯的空降也莫名其妙,明明拉斯维加斯那场戏之后贝丝从未曾试图联系过对方,汤斯仍排除万难只身一人来到莫斯科陪贝丝度过最难的晚上。

乔琳和本尼同样如此,一个是离开孤儿院再也没联系的女友,一个是前一集还在为她只有要钱才想到自己而生气的情人,最后都无比坚贞地为贝丝付出。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往往会爱上一个只有自我的人。贝丝作为一个ego值超标的疑似水瓶,总会有倒霉蛋穿越她的冷淡、无可救药地爱她。可一个倒霉蛋也算了,剧中但凡有点戏份的角色似乎都成了贝丝的倒霉蛋。女主是很美很强很有个人魅力没有错,可如果这是剧中所有人,不论她如何对待自己都愿意为她效力的原因,实在玛丽苏。

这样的结尾,充其量只能放在冷战的政治符号中才勉强圆得过去,可美苏两极的对立不是本剧的意向,剧中对俄罗斯人的刻画明显是带好感的。

怀着对结尾的不解,我在原著中找到了答案。

小说中结尾部分,贝丝身边当然没有帅汤斯的陪伴,她独自撑过决战前的黑夜。事实上,哈里和汤斯,在对贝丝寒心后便离开了她,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最后留在贝丝身边的只有乔琳和本尼。

乔琳和本尼对贝丝的爱和支持也不是凭空而来,作者描写了他们之间比剧中更为紧密的情感联系。

开篇贝丝视角第一个出场的就是乔琳

贝丝和乔琳的女性友谊,比她一生中与其他男人的关系要有意义得多。她们的感情和剧中一样好,但小说中被领养后的贝丝,离开孤儿院后一直有主动与乔琳联系——这种重要的双向联系在剧中被忽略,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乔琳突然出现,这些年她一直默默关注贝丝的消息,现在又竭尽所能地帮她,好像女主天然地在任何关系中都能不用付出地得到爱和帮助。

小说中贝丝会在情绪崩溃的边缘,打电话给乔琳求助,也曾放下叫骄傲承认说乔琳是她离不开的人。

这些信息的缺失也是贝丝这个角色一部分的缺失,我们没有看到是“天才的脆弱”——坚不可摧中的那一块裂痕,这恰恰是这个人物特别美的地方。

与本尼的关系,我认为是最有意思的。本尼似乎是全剧唯一一个不买账贝丝的人,在贝丝找他借钱去买莫斯科时,他不但一毛不拔反而指责贝丝,“没有任何付出在借钱时才想到我是几个意思”。贝丝也愣了一下,大概没有想到会被这样拒绝。

本质上,本尼和贝丝是同一类人,他们承认自己会故意把身边人推走,以及,他们爱的永远是自己。

于是这两人相处就简单多了,他们相互提供很多实际的帮助,感情就是建立在患难与共的过程中,本身贝丝对本尼的生活也很感兴趣,尤其是打德州部分。剧中没有提的一幕是,贝丝在莫斯科参赛时有承认她对本尼的想念,比汤斯或者其他任何人都要多。所以最后本尼召集自己的朋友为贝丝出谋划策也不会突兀反而温情。

剧中的性别意识非常明显,或许这种大女主剧会是强调女性意识的重要符号。但同时也给观众一种误解,好像只要足够强(智力和外表)就可以轻松坐拥外界一票的青睐支持,可以在所有关系中占据上风;而那些在关系中挣扎的、出力不讨好的,一定是她们过于普通,她们不够聪明或者不够美。

原著给了我们一个更理想的答案。天才有脆弱,完美女孩的关系也需要经营。

The embassy was on Ulitsa Tchaikovskogo, and it was a half-hour drive, some of it through dense traffic, to her hotel. She had seen almost nothing of Moscow, and she would be leaving in the morning, but she did not feel like looking out the windows. They had given her the trophy and the money after the game. She had done her interviews, had received her congratulations. Now she felt at loose ends, uncertain where to go or what to do. Maybe she could sleep for a while, eat a quiet supper and go to bed early. She had beaten them. She had beaten the Russian establishment, had beaten Luchenko, Shapkin and Laev, had forced Borgov to resign. In two years she could be playing Borgov for the World Championship. She had to qualify first by winning the candidates match, but she could win it. A neutral place would be chosen, and she would meet Borgov, head to head, for a twenty-four-game match. She would be twenty-one then. She did not want to think about it now. She closed her eyes and dozed in the back of the limousine.

About halfway down the first row of concrete tables an old man was sitting alone with the pieces set up in front of him. He was in his sixties and wore the usual gray cap and gray cotton shirt with the sleeves rolled up. When she stopped at his table he looked at her inquisitively, but there was no recognition on his face. She sat behind the black pieces and said carefully in Russian, “Would you like to play chess?”

结尾部分,贝丝接受完使馆宴请和所有采访,感到非常疲惫。她打败了卢卡申科、打败了沙浦金、打败了博尔格夫……她不想再去想。闭上眼睛,不知道该去哪里、不知道该干什么。

She felt at loose end.

半路下车走进那天早晨去过的公园,下棋的似乎还是同一群老人,但这次没有人认出她来。穿过树荫,她走近一个在摆好棋盘前独坐的老人,站在执黑棋的那端,用俄语礼貌地问:您愿意来一局吗?

没有胜利的欢呼和众望所归的簇拥。这才是一个值得回味的结局。

 4 ) 很弗洛伊德的后翼弃兵

不得不说《后翼弃兵》的剧情看似平淡,细节却十分考究,是最近很出彩的一部成长传记类短剧。就算从头到尾看完,也还能反复把玩。而其中也不乏一些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片段表达,很难不赞叹剧组的用心。

== 含剧透,慎。==

不得不说《后翼弃兵》的剧情看似平淡,细节却十分考究,是最近很出彩的一部成长传记类短剧。就算从头到尾看完,也还能反复把玩。而其中也不乏一些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片段表达,很难不赞叹剧组的用心。

短片的主线是从女主贝丝进入孤儿院开始的,这也是她后续一系列问题冲突的始源。而对于贝丝之前的经历,可以通过她的回忆了解一二。

1-发生在之前

我们可以在剧中找到这样的片段:

▲ 妈妈和女儿在湖边的草地上,然后妈妈把女儿放在岸边,独自转身跳入湖中潜游向远方。就在女儿以为妈妈要永远地消失在水中快要难过地哭起来的时候,妈妈折返回来重新把她拥入怀中。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口气是潜游不了这么远的距离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大概能反应出幼儿对时空的认知——妈妈的离开就消失了一样,带着满满的死亡感,而妈妈再次出现则像重生一样快乐。

经过这样无数次的“分离-回归”练习,孩子最终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人,形成自己的个性之后,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可以进入到有“父亲”参与的三元关系中去博弈了。

2-问题来了

进入三元关系遇到的问题,片中是这样描述的:

▲ 妈妈开车带着女儿去找父亲,说她们现在的生活遇到很大的困难。但很明显,父亲并不打算帮助她们。迫于无奈,妈妈选择了带女儿一起结束生命,而贝丝活了下来,进入入孤儿院。

妈妈描述的困难,一方面可以解释成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则很可能在暗示女儿的成长已经到了需要父亲的参与的重要阶段。

但父亲拒绝了妈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似乎意味着在女主眼中,外部规则对她的不友善。所以女主在后面的人生中总带着一种横冲直撞——成功时的闪耀,受挫后的愤怒。这都是原始的生命力在寻求表达——不断地探索规则的边界,希望从权力体系中胜出——让世界接受本能排山倒海地涌出。

(在精神分析中,父亲代表着规则、边界、权力……)

3-轮回开始

所以不出所料的,地下室中教她下棋的管理员是一名男性,而在一开始他就说下棋并不是适合女生的活动。这是剧中对“父系规则不友善”的表现。▼

后来管理员被女主的天赋所打动,开始交女主下棋。但我们可以看到,下棋的规则都通过一次次的交锋中展示给女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棋局象征了规则;下棋象征了女主对规则边界的探索,这也始终贯穿于整部影片。▼

很多人都在劝说女主,下棋不应该是生命的全部。比如她的养母。

比如女主的第一个“教练”哈利贝尔德,他说女主攻击性太强,说自己对下棋已经不如以前痴迷了,已经不至于沉迷到非赢不可的程度;▼

之后又对女主说很担心她的状况,自己现在很享在超市的工作,同事也很友善。▼

(这都可以看出,此时的哈利更偏向于母系的温和与柔情,而缺乏父系的竞争欲,所以必定会和女主分道扬镳。)

所以女主会被第二个“教练”班尼吸引,他随时带着匕首,更富有攻击性,边界分明(坚持让女主睡客厅)这都是父系力量的呈现。但同样的,他们很难走到一起,因为班尼缺乏必要的母性亲和属性——过于说一不二(财务上拒绝帮助女主),甚至在亲密时刻都能和女主讨论棋局,▼

是更爱自己的人。▼

4-看见的力量

“‘我’的感受,必须经由‘你’的看见,才开始存在。”当曾经的小伙伴乔琳带着《现代象棋开局》重新出现在深陷低谷的贝丝面前;当贝丝决定重回孤儿院,回到地下室的时候发现了管理员留了有关于她的满墙简报和他们的合照;以及封盘后的第二天早上,电话中同伴给她的谋划对策。这些都预示着女主和过往关系中冲突的和解。

“当能量被看见后,一切能量就都可以转化成好的。”这就是为什么剧中要安排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改变惯常下法,而女主也能毫不畏惧,充满自信地完成属于自己的博弈,这是属于贝丝的“英雄之旅”。

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我们都曾有过自己是一个孤儿的心理体验。所以我们看这部短剧的时候才会觉得特别走心。但我相信,当我们决定做自己的主人,那么我们终将走出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

5-BTW

▼01 /看到的贝丝,会不自主地想起《天使爱美丽》中的爱美丽,都是灵气满满地女子。

▼02 / 贝丝被邀请参加苹果派聚会,聚会上被开玩笑“切磋”棋艺后,当晚就出现了与之相关的影射。(注意,这个影子是“王”而非“后”😊)

03 / 两个地下室的设计——孤儿院中的地下室、班尼的家——某种程度上有类似“子宫”和“深入内心世界”的隐喻。(也许有点牵强)

▼04 / 贝丝应对为了讨要房产而出现的养父,她所穿的正是养母的外衣。

▼05 / 贝丝对乔琳说,也许我本来就是疯子;与之对应的是前面接受记者采访她时说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06 / 以及其他一些有趣的对白

 5 ) 随便分析一下Benny

重看了一遍他和Beth开始的那段情节,哈哈哈。 他真是个自大狂。最后终于没忍住。睡完了还被翻白眼晾在一边,好笑死了。

最开始在拉斯维加斯,我们第一次听到他的性格,是妈妈问Beth,"你说的那个谁来着,Bobby?” “Benny Watts" Beth答。妈妈说,他是全美冠军啊。Beth不无戏谑地说:He's Benny Watts! (言下之意,独一无二,无人能及)。

等到1967年Beth和Benny在俄亥俄州大学校园里美国冠军赛,两人遇到,Benny一开始就发牢骚,说环境太差,棋子是塑料的,没有记者电视台报道。虽然是抱怨,感觉又像是吹嘘。整个比赛过程Benny各种跑来和Beth搭话。本来正在豪不谦虚地接受记者采访(记者:“你对学棋的年青人有什么建议吗?” Benny:”首先我建议他们读我的书”。xDDD),然后看到Beth马上就扔下记者追过去。要Beth晚上来和他们一起玩,下speed chess。被拒绝。

晚上Beth去cafeteria倒咖啡,她走进屋子Benny立刻叫住她,指着他们正在下的那盘棋问看法,然后又怂恿Beth和他下speed chess。还打发他的side kick小跟班朋友给Beth买咖啡,给他自己买果汁。还“倒杯子里,不要放在塑料纸盒里的”。他倒挑——你看他家里家徒四壁的样子,还挑挑拣拣的。哈哈哈

第二天Beth一个人坐在长椅上,Benny又来找她,说抱歉我不是和你打心理战。(顺道说,美国校园的气氛真好——至少银幕上看起来是)

Beth击败了他之后。他们一起喝啤酒。我猜,他对她有一点意思,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当Benny看到她喝酒喝得很厉害,大概是心里怜惜(他开始说自己不喝了,但还是把Beth多叫的那瓶酒拿到了自己面前,怕Beth喝多)。然后他开始绕圈子,”你需要一个陪练。不是Harry Beltik那样的,更成熟一些的。。。“ Beth一定心里好笑:who do you have in mind? Benny绕了半天圈子是问她来纽约和他一起。Beth碰了他的头发,他一定可得意了,但是表面上忍着,说的是”我猜你当然喜欢“,还”about sex, forget it"。

实际上Benny是个自大狂,心里偷偷对Beth有种渴望,但自己又不肯做出主动的举动,所以有意无意地勾引人家。估计他对很多姑娘都是这种招数。

在纽约有几个细节也很有意思。他们一进门,Beth看到桌上那几本杂志都是Benny封面的。自大又自恋可见一斑。他们一起练棋。有一次Beth发现著名棋手Fine以前的棋局里有失误,她喜滋滋地给Benny演示看,Benny坐在她斜后方,拍了她了背,还捏了她的肩膀(若有若无地在撩她)。你看Beth当时的表情,愣了一下。明显两人是有点相互吸引的tension在的。

Benny那些朋友来了,他们问Beth要不要喝酒,Beth看了一眼Benny,说不喝。Benny的表情:小小的惊讶,然后暗自开心。(Beth听他的话,拒绝酒精,他心里既欣赏又喜欢)。他的朋友之一让Beth做象棋problem,她很快就做出来了。“从没人这么快过”。Benny也是面露得意,好像是那种“我喜欢的妹子,我当然没看错”的表情。

然后当然就是压倒Benny的最后一根稻草,Beth要玩speed chess,在哪倒下在哪爬起来,把他赢得毫无尊严。“Nobody has done that to me in 15 years." Benny从来都是别人追捧的角色。他等着妹子自己来上钩,结果Beth就不是那么好搞的主。最后他投降了,捉住她的胳膊:do you still like my hair? 他应该是在这种情况下不经常主动,所以问得试探。

当然,这么个自大狂后来的确因为Beth伤了不少心:你宁可自己喝酒也不肯来纽约和我在一起!

我觉得好笑的是,这么个潇洒不羁的自大狂,却是Thomas Brodie-Sangster演的。真爱至上里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学打鼓的小男孩,真诚地不行。还有Bright Star里非常懂事的弟弟,看着他姐和Ben Whishaw演的济慈谈恋爱。这回看到他换个形象,耳目一新。Benny真是个可笑又可爱的角色。Sangster是剃了那一撇胡子马上变成干净懂事的乖男生,留着胡子就是潇洒不羁的摇滚青年是吗?(实际上他的胡子看上去与年龄不符)。我没有看过他演的保罗麦卡特尼,现在很想去看一看了。

他在纽约公寓里脚踏充气阀的那一刻,光亮的皮鞋,腿显得好长啊!真的很好看。

我写了这么不正经的一篇影评。哈哈哈。这个剧表演的情感细节非常丰富,值得再看。

 6 ) 原型背景的简单介绍,以及剧情走向的个人理解

《后翼弃兵》(The Queen's Gambit)改编自Walter Tevis在198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很明显,故事受到了1972年国际象棋世纪之战(the Match of the Century)和来自美国的棋王Bobby Fischer人生经历的启发。Harmon的棋手人生,基本就是女版的Fischer。

Walter Tevis(1928-1984)是一名美国的英语文学教授和作家。在退休后搬去纽约市以前,他在肯塔基州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电视剧中,女主角Beth Harmon的家乡也是肯塔基州。

Tevis出版了6部长篇小说和许多短篇小说,3部长篇小说在60~80年代被搬上大银幕并广受好评,《The Color of Money》帮助主演夺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则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并被评价为最棒的科幻小说之一。

《后翼弃兵》一直是影视改编的热门项目,尽管如此,因为作者于1984年去世,改编之路却十分不顺。在90年代和00年代2次项目失败之后,我们终于能在2020年见证了该剧的成功上映。

1972年的世纪之战,是当年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来自美国的Bobby Fischer向上届冠军Boris Spassky发起挑战。由于从48年起USSR棋手开始垄断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到挑战发生的72年已经有24年,而且这24年正好是冷战开始并逐步加剧的时期,所以这场冠军赛吸引了来自东西方两大阵营的、远超过往所有国际象棋赛事的关注度。

当Fischer比较轻松的摘下了冠军桂冠之后,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阵营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国际象棋热潮。来自商界和政界的关注紧随而来。

由于Fischer的坚持,本场比赛的奖金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25万美金。从这场比赛开始,由于奖金的大幅提高,职业棋手终于可以完全将下棋作为终身职业,而不是仅仅作为爱好的第二职业。

最终,这场比赛引发的浪潮,将国际象棋推上了国际智力运动之王的王座。

在世纪之战中夺冠的Bobby Fischer,可以说是二战后最离经叛道的国际象棋大师。在棋盘中,他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他被同时代的棋手称赞为“全能棋手”,棋艺风格接近完美无缺,没有任何明显的短板。在棋盘之外,他是个让人很难喜欢的神经质,甚至可以说是个十足的疯子。

作为一个终生争议不断的天才,Fischer的出生也隐藏在阴影迷雾当中。

他的母亲Regina Wender Fischer是波兰裔犹太人,出生于瑞士,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成年后,她去德国看望哥哥,之后辗转前往莫斯科第一国立医学大学学医,与德国生物物理学家Hans-Gerhardt Fischer相识并于1933年结婚。1938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Joan Fischer出生。1939年,Regina带着女儿回到美国,而她丈夫并没有相随。1943年,Fischer出生,全名Robert James Fischer。1945年,经过长期的分居,Hans与Regina最终离婚。

2002年,《费城问询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的两名记者发表调查报告,证明Fischer的生父是来自匈牙利的犹太裔数学家和物理学家Paul Nemenyi。但Regina本人一直没有承认过Fischer是非婚生子。

在Fischer的童年,他的生活可谓十分艰难。

母亲Regina在莫斯科的学位并不被美国社会承认,于是她重新读了医护专业硕士,并一直从事医护方面的工作。然而Regina的工资并不足以养活一双儿女,以至于Regina不得不向Fischer的生父Nemenyi寻求帮助,后者于是每个月支付给她儿子的抚养费。1952年Nemenyi去世,Regina甚至写信给他的长子询问,是否有遗产留给Fischer。

1949年,6岁的Fischer和他姐姐Joan一起开始自学国际象棋。

Fischer的进步非常快,以至于到第二年,母亲Regina就试图在当地报纸上发布消息,寻求能和儿子一起下棋的孩子。《布鲁克林鹰》(Brooklyn Eagle)报没有发布这条消息,但是帮忙把Fischer介绍给绰号“美国国际象棋校长”的Hermann Helms。

1951年,前苏格兰冠军国际象棋大师Max Pavey到美国参加表演赛,Helms安排Fischer成为大师在车轮战中的对手之一。Fischer坚持了15分钟败下阵来,吸引了大量观众,其中的一位,布鲁克林国际象棋俱乐部(Brooklyn Chess Club)主席Carmine Nigro,成为发掘Fischer的伯乐。

Nigro将Fischer招募进他的俱乐部,并亲自教导他。成名之后,Fischer给予了Nigro非常高的评价。

1952年,Fischer参加了他棋手生涯的第一次锦标赛,由Nigro在自己家中举办,这一年Fischer刚刚9岁。55年,Fischer加入曼哈顿国际象棋俱乐部(Manhattan Chess Club)。

1956年,他开始参加霍桑国际象棋俱乐部(The Hawthorne Chess Club)的活动,接受大师John "Jack" W. Collins的教导。也是在这一年,Fischer获得了他的等级分(rating),1726。

从56年开始,Fischer开始了他的正式比赛征程。

3月,他代表the Log Cabin Chess Club去古巴参加公开赛,并作为国际大师Norman Whitaker的次席,两人一起为俱乐部赢得了对抗赛。7月,Fischer夺取美国初级国际象棋冠军赛的冠军,在他13岁那年成为这个比赛最年轻的冠军。之后的一系列公开赛,Fischer虽然负于许多成名高手,但也在比赛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年底,Fischer收到了第三届Lessing J. Rosenwald Trophy Tournament的邀请函,这个锦标赛只邀请12名美国的最佳棋手参加。在这场邀请赛中,Fischer成绩止步于第8-9名,但是却下出了一场“世纪之战”(The Game of the Century),并因此赢得了brilliancy prize。

57年,Fischer以½–1½小负于前世界冠军Max Euwe。5月,他的等级分达到了2231,比去年高出了500多分,并使得他成为最年轻的美国国际象棋大师(master)。8月,他成为最年轻的美国国际象棋公开赛冠军。之后,他受邀请参加美国国际象棋冠军赛,并成为最年轻的美国冠军赛冠军,此时距离他的15岁生日还有2个月。这个冠军也为Fischer赢得了国际国际象棋大师(International Master)的称号,并使其等级分达到2626,全美国第二。

接下来的1年,Fischer为了去莫斯科而努力,主要的阻碍是家庭囊中羞涩。Regina试图写信给USSR领导人,但回信来得太晚。为了筹款,她带着Fischer参加了一个电视游戏节目,得益于母亲成功的运作,Fischer终于拿到了去莫斯科的机票。在莫斯科,Fischer横扫USSR棋手,最后阻止他连胜的是Tigran Petrosian,5年后的世界冠军,绰号“Iron Tigran”。

然而,Fischer的USSR之旅结束得并不愉快。尽管被官方列为尊贵的客人,但15岁的Fischer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很快,他的“these Russian pigs”的言论激怒了官方,使得他不得不离开USSR去往南斯拉夫,为参加世界冠军赛做准备。

58年,Fischer通过the Interzonal,拿到了the Candidates Tournament的资格,不过他的第一次世界冠军赛就此止步。

58至67年,是Fischer国际象棋职业棋手的蜜月期,他遨游在各种公开赛、锦标赛和冠军赛中,赢得了8次美国冠军赛冠军,4次代表美国出战奥林匹克大赛。

在此期间,Fischer基本上荒废了他的学业。很可能因为母子对USSR的不同态度,Fischer与Regina的关系也破裂了,后者搬了出去,留下16岁的Fischer独自居住。

到60年代中期,Fischer的职业棋手生涯也开始难以维持。由于多次冲击世界冠军失败,他开始信奉阴谋论,指责USSR和犹太人设计了针对他的阴谋。在棋手职业之外,Fischer的反犹倾向越来越明显,并且加入了宣扬末日降临论的Worldwide Church of God。60年代后期,Fischer多次半退役。

1969年,Fischer决心重出,再度挑战世界冠军。这一次,他成功了,世纪之战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世界冠军。

但哪怕是在冠军赛的决赛中,Fischer的奇行怪论也多次严重影响了赛程。赛前Fischer的多种不合理要求使得当时许多人都认为比赛根本不会成功举办。在比赛开始后,第一场Fischer负于上届冠军Boris Spassky,第二场他干脆缺席,让Spassky枯坐4小时后宣布获胜。Fischer的缺席激怒了比赛举办地雷克雅未克的民众,他们去美国大使馆门口游行,最终美国国务卿Kissinger电话Fischer才让他返回赛场。

当然,在棋盘之中,Fischer依旧是王者。他基本上比较轻松的击败了Spassky,留下了令世人惊叹的棋艺,证明了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返回美国后,Fischer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人们视他为击败USSR的英雄,纽约市设立了Bobby Fischer纪念日,杂志封面是他,电视节目邀请他,总统提出接见他,商界向他提出了超过5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亿美元)的代言合同。Fischer拒绝了总统接见和代言合同,但电视节目和杂志的收益他应该还是收进口袋了。

但是在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比赛会是Fischer最后的高光时刻,甚至也是最后的正式比赛。

Fischer把大量的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Worldwide Church of God的事业中,以至于到1975年Anatoly Karpov向他发起挑战时,他已经3年没有参加过一场正式国际象棋比赛。由于害怕输掉冠军的头衔,Fischer向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FIDE,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Échecs)提出了3点条件,FIDE只愿意接受其中的1条。于是,Fischer拒绝参赛,Karpov成为没有赢得挑战赛的冠军。此后,Karpov用余生证明自己的冠军实力,他成为参加过最多高规格比赛的世界冠军。

Fischer的Worldwide Church of God事业由于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而破产,尽管这个事业很可能给予他精神动力让他在雷克雅未克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胜利。之后的Fischer沉迷于反犹和阴谋论,对东西方两大阵营都满怀怨恨。

1993年,南斯拉夫邀请Fischer和Spassky举行一场非正式比赛,奖金500万美金。Fischer轻松赢得了比赛,拿到350万美金。但因为此时南斯拉夫正因内战而被美国制裁,Fischer不听劝阻执意前往南斯拉夫使他成为通缉犯,此后他开始流亡生涯。

2001年,Fischer在电台节目中盛赞911袭击,引发全美范围的反感浪潮,因此被美国国际象棋联合会取消成员资格。

2004年,Fischer在日本被逮捕,美日政府为是否引渡他争论了几个月,此时冰岛政府伸出援手,给予他冰岛国籍。此后他一直住在冰岛。

2008年,Fischer离开人世,临终陪伴他的是他过去的棋友。


额,本来说简略介绍一下Fischer,然后主要讨论Fischer和Harmon的异同,结果一写就写了这么多,虽然基本都是抄wiki...

好了,下面才是我想写的正文...

首先两点,一是Harmon有没有精神疾病、如同Fischer那样,二是Harmon是不是必须借助药物才能维持高水平的国际象棋棋艺。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第一点,Harmon没有精神疾病。全剧中,Harmon只在吃药后出现幻觉,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异常,基本可以排除导演认为Harmon有精神疾病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的编剧和导演是一个人,Scott Frank,他之前执导过《无神之地》Godless)。

第二点,有一定疑问。在第7集中,Townes劝说Harmon不要用药,并且按照他们的语境,此时Harmon身边是没有药的。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最终战Harmon击败Borgov时,是没有吃药的。

基于以上对Fischer真实人生的了解和我的两点分析,以下是我对本剧在最后2集剧情走向的批评意见。

1.在剧集结尾,Harmon下了送她去机场的车,自己一个走在莫斯科的街头,最后找到一个下棋者聚集的广场,跟一个无名老人下一局棋。从这个开放式结局来看,似乎Harmon要留在USSR?虽然我们从Fischer的例子来看,USSR确实对这些来自西方的大师棋手比较宽容,但我们不应忽视的是,Fischer母亲的USSR背景给他提供了不少方便和保护,而Harmon则完全没有Fischer那样的人脉。随便改变行程?没有KGB跟随?这也太幻想了吧...

况且还要考虑一点,Townes也被邀请到莫斯科了。这难道不是某种程度上的人质吗...KGB不敢对Harmon怎么样,收拾一个小记者还是随便的吧...Harmon真就敢这么随便吗...

2.在第6集后半段,Harmon出门吃了餐饭,点了一杯吉布森纪念养母,看到歌手跟生母长得很像(此处存疑),然后就崩了?就开始疯狂酗酒?这没有道理啊导演。刚才在家Harmon还认真研究棋谱准备比赛呢,这转折也太突然了吧,简直就是导演说此处要有女主崩溃,然后她就崩了...

按说Beth要酗酒,从巴黎回来就应该酗酒了。然后那时正好碰上养父渣男表演要收回房子,冲淡了她的情绪。然后,按照逻辑说,她应该更努力的打比赛赚钱才对啊!我一刷的时候看到这里,还以为Harmon买房子的钱都没凑齐,真是气得想跳进屏幕一巴掌把她扇醒,“小姑娘你钱够么你就在家玩颓废?!”剧集里也确实表现出了Beth有钱方面的问题,不然不会偷高中女同学的那一袋子酒。那这就更难理解了,对不...

3.导演在把Beth打到人生谷底之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昔日孤儿院的朋友Jolene。喂,你们不觉得Jolene这个角色的回归,也太天使了么。要钱有钱、要情有情,Beth缺啥Jolene就给啥。啊这...导演你这样拍,是真不怕观众出戏啊...

4.由Jolene的回归引出来的,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Beth对Mr. Shaibel的态度。按剧集的安排,Beth借完5美元之后,就再也没和Mr. Shaibel联系了。喂,这,这不是忘恩负义么?导演你没考虑过人物形象崩塌么...

综上,把234联系起来,我个人的感觉,这里剧情走向是有点崩的。那我也不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来重新编排一下这一段。

首先,Beth从巴黎回来就开始酗酒。一段时间后,Beth已经喝得天昏地暗时,律师找上门,养父渣男发作要收回房子。OK,这里Beth的应对,和剧集里一样,卖光从前的高消费产物,把钱赔给养父。结清之后,Beth应该干嘛,肯定是继续比赛赚钱啊对吧。但是,因为她这时酗酒,所以她开始在赛场上失误,最终在某一次比赛中因为酗酒而输给一个不那么有名的对手,或者是输给以前的手下败将。

那么这里涉及到一个对职业选手的理解,即,什么样的失败是职业选手难以容忍的。如果按剧集里的表现,按导演的理解,似乎Harmon就是一场都不能输,输了就会自暴自弃,按她的说法就是不能赢Borgov就只能躲在家酗酒。可是这是不现实的啊大哥。职业选手怎么可能不输呢?上面我写的Fischer的历史,那他输的可太多了,对不对。而且吧,国际象棋的输赢,本来就是多次对局中算比分,也就是说对局是肯定互有输赢的,冠军只是赢的最多输的最少的那一个,而绝不是一场不输、也不能接受自己输一场的那一个。虽然剧集为了观看体验,把多次对局改成了单次对局,但导演你也不能改变国际象棋的竞技精神,玩什么一场都不能输啊...

所以说,按我的理解,Harmon输给Borgov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她因为酗酒而输给比自己弱得多的对手。

好,那么现在我们给Beth的坑挖好了,她应该怎么爬出来呢?我觉得,她自己爬出来,绝对比Jolene来天使拯救,要“好看”得多。

具体Beth自己要怎么爬出来,还是以Mr. Shaibel的去世为契机,但是这里要把Beth从来不联系Mr. Shaibel这个黑点改掉。按我的想法,Beth应该会一直联系Mr. Shaibel,当然她不愿意回孤儿院,能理解,但是她可以写信、可以电话啊,对不对。那么她和Mr. Shaibel一直联系,到Mr. Shaibel去世,她应该可以作为最亲密的关系人之一,去帮助组织葬礼。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发现Mr. Shaibel的简报墙,遇见Jolene知道她也一直在关注Beth的棋手之路,甚至还可以让Deardorff也一直关注Beth,所有这一切加起来,让Beth幡然醒悟,原来她不是一个人走在孤独的道路上,虽然养母和Mr. Shaibel先后离她而去,但还有更多的人在支持她、鼓励她,甚至是以她为榜样,就像她在肯塔基州锦标赛遇到的那个专门来看她的前女棋手一样。OK,我觉得这一套下来,给的正能量足够了吧,比剧集里安排的要稍微强那么一点对吧。

那么我对剧情走向的改编,到这里结束了嘛,没有~

继续讲一讲我的安排:Beth忙完Mr. Shaibel的葬礼,但是她已经错过莫斯科邀请赛了。于是她奋发向上,闷头猛刷比赛,终于到2、3年后,在世界冠军赛上再次挑战Borgov(这里可以致敬一下Fischer,把比赛场地放在雷克雅未克,或者放在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瑞典之类的中立国家),然后一场大战,按照Fischer VS Spassky的世纪之战的规格,经典复刻一下。第七集的那些桥段,都可以放到这里。得胜之后呢,Beth也可以像剧集那样,拒绝回美国接受总统接见,而是就地散步,找个路边摊对弈一局。

为什么是2、3年后再挑战呢?因为我希望看到Beth的成长,希望她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棋手,一个能承受失败的棋手,一个把下棋作为终生职业的棋手,能够像 Borgov在巴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的那样,“I'll likely die with my head on the chess board”。而至于为什么不把结局设计在USSR而在中立国,上面问题1那里我已经分析过了。

好了,碎碎念完毕,撒花!

 短评

真的很爽。看到有人质疑女主为啥不还那10块钱,我其实挺理解的,对于感情疏离的人来说,不想断开和关心的人的最后一点联系总是这样,还了10块钱两个人的关系就彻底结束了。

4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力荐

我抽烟喝酒搞男人,但老娘是世界冠军。

6分钟前
  • 粟阿姨
  • 力荐

国际象棋版麦瑟尔夫人+美国夫人+梅尔罗斯。最后一集好俗气啊但我仍然不能免俗地在每一个泪点留下眼泪。

8分钟前
  • fushia
  • 推荐

不懂棋也不妨礙,甚至每一集裡面的棋局那裡都好好看,女主眼睛好大,像小鹿,好漂亮,棋局時候的BGM好舒爽,看完後還蠻想讀原著的。

12分钟前
  • 马里奥
  • 力荐

爽片,我喜欢!说土味也挺土味的。最后一集我还看哭了(泪点也很土味)

13分钟前
  • 路旁野狗
  • 推荐

事实证明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

15分钟前
  • 小虎大象
  • 推荐

非常好,奈飞终于出好剧了。超越了国别、政治、性别、过往,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人。五星推荐!十月必看剧目。

17分钟前
  • 和菜头
  • 力荐

一口气肝完。女王凭借过人天赋和贵人与后宫相助,一路打怪升级击败毛熊,成为新一代象棋界顶流的故事。全剧基调和女主疏冷淡漠的性格一样,不煽情不流于表面,情感表达细腻又淡然。女主不拘泥于一方天地和小情小爱,全身心投入象棋事业,这样的大女主剧请多多益善。此剧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也是一大亮点。被丈夫抛弃毅然和女主一起开创事业的养母,同是孤儿出身靠自己努力当律师的黑妞酷飒闺蜜,身残志坚的孤儿院女院长,通透又洒脱的女模特等等。

21分钟前
  • 秀了个咻
  • 力荐

下快棋那几段剪辑简直在告诉人们下棋也能非常酷。女主演得好棒,这张脸应该是好莱坞青少年组比较特别的存在了。所有配角也都各自散发光芒,对苏联人的刻画也很有意思。因为此剧还回忆起小学在校训练国际象棋并参加比赛的时光,那时人们还没有被智能手机占据心灵,书包里会放一盒棋盘。

25分钟前
  • 東急亞雪
  • 力荐

日子那么苦,不看点爽剧留着腌苦丁茶吗?

28分钟前
  • elfish
  • 力荐

只看了4集,觉得很一般啊。首先,它在割裂女性群体,把爱烤蛋糕派、对男孩子感兴趣的女孩子和聪明独立的女孩子作了完全的对比和割裂,这完全是一种male gaze; 其次,女孩所遭遇到的困境似乎也仅仅局限于偏见和流言碎语,而不像我的天才女友一样,直接反映普通女孩会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遭遇到的教育受限、骚扰、暴力等等问题,女主的认知能力发达到她只需要带着一颗大脑就可以征服全世界。始终觉得这片子带着一股男性视角的慕强臭气。

33分钟前
  • AprilRoro
  • 还行

网飞的剧果然够给劲,女主一路的成长和升级打怪让人热血沸腾啊,最后终于赢了博戈夫那一刻要是她的养母也在就好了。

34分钟前
  • 黄焖jimmy饭
  • 力荐

7集展现天才成长之路,智力的优越性让他在学业中成为佼佼者,而在成长环境中的与象棋启蒙老师的相遇成为了她未来闪耀之路的起点,成长中也有苦痛,凭借自己的力量恐怕也难以脱离苦沼,但恰有朋友相助,儿时伙伴或者棋友、甚至国家助力,女主光环闪耀。。。感叹女主另一明智明的决定是学习俄语,最后和老爷爷们下棋那段真是太感人了~寻找到并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何其幸运,而它最后又会带你见到更好的人和景(理想状态)~

35分钟前
  • 一滴沥青
  • 力荐

下半年最值得看的美剧,不懂国际象棋也一样看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天才女主,尽管也挣扎,但身边遇到的都是好人,有太多的机会剧集可以走向俗套的狗血,但都没有,只是keep on winning!

39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妳必须要有天赋够努力才能逃脱层层桎梏,妳必须是万里挑一的女性才能在男权社会脱颖而出,没有比这更现实的了。

44分钟前
  • Lanita
  • 推荐

“男人会闯入你的生活教你做事,但并不代表他们比较聪明,多数时候。他们比较笨,只是教人做事让他们更有面子,他们会教你怎么把事情做好,尽管让他们吹,你过你的人生,想做什么就去做。”

46分钟前
  • 桃子乐
  • 推荐

一口气看完居然有一种看完一部电影的感觉 爽剧

48分钟前
  • 清水和豆腐
  • 力荐

网飞出品,多 半成品;这次却是久违的“丝滑”。神童,不神化。“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棋盘是她的江湖。

52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太好看了吧!这部剧真的有太多话可讲,一两句是概括不完的,看得人真爽!就如同用聪明人的视角在看世界一样!太喜欢了!就像你在过一种人生,而你却还搞不懂人生时,你已经在人生的这条路上了。

56分钟前
  • 做到了才最开心
  • 力荐

一下午看完了,大女主爽剧甩艾米丽十条街。沉迷女主美貌无法自拔!好有气质啊!就是女主这么美又厉害为啥安排的男友都是穷鬼?二号男友就是下棋厉害点呗,长得好矮哦,还住地下室,事后张口闭口就是下棋😂。除了最后一位感觉还好点。七集是前男友联盟吗?都在帮女主团宠无疑了!就是有点心疼萨贝,真是世上最爱女主的人了吧?(我感觉她妈和她就是互相的依靠和利益关系而不是爱)拿的是祭天剧本吗?女主状态恢复的必走路线?女主为啥当初赢了比赛也不还钱,火了这么多年也没去看过人家这点感觉有点疑惑,不至于这么冷血无情吧😦导演刻意安排的嘛?

57分钟前
  • 雅熙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