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这部短片,说实话,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也让我因此记住了导演张大磊。
习惯了熙熙攘攘的浮华世界,一开始很不习惯影片的慢节奏,小周的生活看上去平淡如水,但又按捺不住内心蓬勃而出的热情,和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形成了反差。
导演并没用激烈的冲突或矛盾推动短片的发展,但能让观众在慢节奏一潭死水的生活中,感觉到小周还保留着一丝鲜活。 周迅演绎得行云流水,轻松驾驭,不愧是大银幕的精灵。
李默的出现,打破了小周一潭死水的生活。他们之间,或许并没有情愫,但绝对有心灵共通的默契。
小周会跟他倾诉,自己不舍得买牛仔裤却捐了10块钱的亚运会就此结束,盼盼被搬运走仿佛她生活的一丝鲜活也被抽走了,她极度不舍。李默当流浪诗人的梦想破碎,选择回归现实。
导演并没交代他经历了什么,但李默不愿意跟别人对视,甚至是回避,低着头,握紧了手,导演留白了剧情,观众都能明白他经历了什么。他追求他的诗和远方,被现实挫败后的沮丧和茫然,被王一博演绎得浑然天成。在看这部短片前,很难想象李默会是王一博演的。
导演张大磊在采访中也表示,一开始有点担心王一博太酷,和角色不太一样。但一博完全和角色贴合了,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觉他从一开始的局促不安,到最后在电影院遇到小周时,说出那句“我的朋友”时,他已经把自己从与外界隔离的状态又拉回到了现实。
一张电影票,让李默找到了精神家园,也有了回归现实的勇气。
当我们必须向生活妥协,诗和远方看似遥不可及,可生活也不尽然是黑白色,还是能有电影世界的色彩带来的精彩。
电影瞬间把自己拉回了青年时期: 亚运会、电影院,音乐、大工厂,集体主义,浪漫情怀很多元素让人感到温暖,青年的迷茫,向往,理想,还有三五成群的朋友相约电影院看电影的情景让人怀恋与伤感。
工厂门卫女工小周表演亲切自然流畅,不愧是周迅。王一博的李默大概20来岁的年纪,一个文艺青年,充满着那个时代的气质,想去看世界,写诗歌,初见小周,无处安放的小手不断扯衣角,四处张望等人的紧张……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第一遍没看懂的是结尾:为什么只有几面之缘,李默会说小周是朋友?
现在我已经找到了自己心里的答案,但我想随着电影的节奏,慢慢地说。
这部电影线上影评很多了,掘地三尺科普和解读都比我要深刻有文学底蕴,我感受到的,是我作为李默和小周的同龄人,看懂了她(他)们的生活。
故事很简单,发生在1990年。
女工小周一如既往地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在单位厂里传达室值班兼发电影票,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看看电视电影,哼哼自己喜欢的歌。
亚运会结束的那天,云游的诗人李默回来了,他的背包后面还装着鞋,他是下了火车直接来工厂找晨哥了。
李默的出场在那个年代可谓是不同凡响,小周第一眼看到他时忍不住的好奇,和我小时候趴在窗台,看着在院里同款发型弹吉他的歌手常宽一样(小朋友们还有人知道他么?中国曾经的风云人物啊,生活中早期也这个发型🤭。
发型“另类”,穿着牛仔裤背着牛仔背包,去过嘉峪关的李默,有着小周羡慕向往的世界。
因为送家人去医院而错过开幕式的小周说,亚运会闭幕,一共15天的时间,说结束就结束。
说完就完了,这事。
即使过着拮据的生活,她依然把想买牛仔裤的10块钱捐给了亚运会,就是想看到更多的精彩的世界吧。
我想到了蓝色列车,因为我小时候没见过蓝色列车,只有绿皮车,1990年不存在真正的蓝色列车,蓝皮车的叫法也是在1990年末期出现的。
那么李默诗中所写的蓝色列车,真实存在么?
导演张大磊说:“蓝色列车”实际是个好象征,在它的来源——那部动画片里,也是一个特别美好的结局。就是一个小怪物把身边各种各样身份的人物全都联合到一起,大家唱着歌,倒是没吃火锅,坐火车奔向一个日出的地方,很美好。
是的,在那趟虚幻的蓝色列车中,所有人成为了一起奔向美好生活的朋友。
所以当小周哼着“再见 朋友”时,李默搭话了。
李默很沉默,他有着那个年代崇尚文学喜爱思考的年轻人的性格: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
李默去西北云游的前一年,那个写出“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zs,年仅25岁;过了两年,写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自缢于一颗大树之下。
在包括诗歌的所有文艺创作里,我们或许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感受或答案;同时,在生活的一地鸡毛中,我们也得到诗歌的慰藉和感召。
回忆起曾经无数次的悸动,都是来源于我们读过的诗歌、书籍和看过的影视作品。
所以,在精神世界荒凉贫瘠时,很多时候我们看电影,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需要。
青海,也曾经是海子诗歌里提及的地方,当那种让人突然复苏的热烈一下子击中了李默长久平静而沉闷的心时,他曾经勇敢地走出去过。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海子)
回来时的他并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兴奋与释放,反而局促和不安。
我想,他孤注一掷地坐上了他想象中的蓝色列车去朝拜他的理想,但在旅途中却没有找到一起奔向远方的朋友。
他回来了,家乡还有关心他和欣赏他的晨哥,还遇到了一样执着于更美好的未知世界的她。
他敏感地捕捉到了她的窥探和好奇;而她也在渴望着他的世界。
-你认识她?
-我的朋友。
看了两遍,适合晚上一个人安静的看,是一部能让人深思的短片,如果能延伸为一部完整的90分钟电影那应该会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艺片。
小周身上呈现出来的现实生活因素与她本身散发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向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她无法走出去,但最后她看到了归来的李默,眼光炽热的想要与他交流,她没有被现实打败。
李默,人如其名,很沉默,那个时候的诗人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有自己的思想世界,出去追寻过理想,我想,他应该已经见过了大海,也见过了沙漠,在麦地里被灼伤,最后被现实拉回来。从李默身上看到了告别理想的无奈,在停车棚,他递给晨哥诗集的时候,应该心里满满都是对理想的不舍吧,以至于偷偷抹了两次眼泪,这里我代入了,曾经也有仗剑天涯的理想,而后被现实压住了。
影片的最后小周走进影院,坐在李默后面,这段是我最喜欢的,小周眼里有炽热的光,她渴望与出去过的李默交流,李默从开始的以为小周要验他的票到交流过后感知小周的想法,犹豫片刻后的认同,对旁边的同事说出那一句:我的朋友。李默最终释然了,与自己和解,理想与现实的和解。也许,李默从剪掉长发时,便已经释然,在影院的这一刻,或许是得到了共鸣,从小周那里。
两位演员真的厉害,平淡而又自然的对话,细微的表情与动作,不同场景交流语气的转换,自然得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
嗯,想去看第三遍了~
《我的朋友》中体现的元素太多了:音乐、诗歌、电影、亚运会、浪漫主义、集体主义,生活的秩序和脱序……导演把这些融合到一个倾盖如故的故事中,蛮巧思的。
周迅是国有企业的员工,坐在传达室中,承担一些类似于今天工会的职务,在电影中体现的是分发电影票和在观影时候检查电影票。这些是她的职业身份。迅哥真的挺了不起的,她把一个安稳的国有工厂员工的爽快、一点恰到好处的热情和包容演绎得非常好,“你找谁”“你要不要进来等他?”这种多说一句话的善意真的很温暖,结合那种旧旧的传达室桌椅,饭盒等一些充满年代感的物品,让人仿佛真的回到那个时代。而作为一个青年女性,她自身的性格在短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比如热爱音乐,和对艺术的尊重——迅哥的半跟鞋子在全剧都是踢踢踏踏的响,但是在电影院中,哪怕有孩子的打闹声和众人的闲聊声,她也是一步一步故意走得安静无声——而这两点,也是王一博扮演的李默,与之倾盖如故的部分原因。
王一博出场我简直笑出声来,但是看完全片,对他真的就只有佩服了,作为97年出生的人,他扮演的这个形象,我真的怀疑他的生活中从未见过原型——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文艺青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害羞,但是无限向往诗和远方,留长发,去看嘉峪关,去看黄河,把火车和归宿写进诗中,他们一方面是国有单位中格格不入的反面,他们去飞,去追寻,但是另一方面,当时特定的生活环境,会留给他们一个落脚之处,失序的人生有重归“秩序”的机会,比如王一博饰演的李默,这一次回来,剪掉长发便是重归“平稳”的开始,而和小周的初遇和第二次相遇之间,他完成了人生重要的切割仪式——剪掉长发。小周在不知不觉间,见证了一个文艺青年重要的转变或者说妥协。王一博极擅长演绎沉默下的暗涌,文艺青年要进厂去做按部就班的工人了,所以他之前的远行更像是一个仪式,尤其是,去看麦子,去看青海湖,这完完全全是在致敬海子了吧。
这其中有两个细节非常好,一个是从自行车棚这一侧看到李默坐在传达室门口,他的身影在栅栏后面,沉默而心事重重,条条栅栏加重了被禁锢感。另一个细节是,晨哥连续几个问题,李默没有回答,沉默着酝酿着,又说了一句“我回来了”,真的像是下定决心回归“正常”生活的样子。然后下一次再出现的时候,他的长发已经剪掉了。在这种自我切割的时期,他遇到一个善意的姑娘,爽朗、宽容,对集体主义怀有莫大热情,时时哼着歌,且这位姐姐有诚恳清澈的眼睛,长发被手帕束在脑后,可以说,小周的出现,让文艺青年李默的回归现实变成一次软着陆,一切没有那么痛苦和难熬,一个温柔的姑娘,给一个人关于理想和现实的挣扎有个缓冲,化成我们可见的隽永和惆怅。这是这部短片打动我的原因。
其实我更倾向于男女主人公是没有什么情愫的,起码在这个短片发生的时候没有,是挣扎和妥协遇到了善意和包容,也是不同青春的相遇,这些可以构成“我的朋友”,但是有没有继续多一点,那就是下一个电影的故事了。
很惊喜看到这部短片。
篇幅虽短,浪漫无限。角色囿于平庸现实之中,却注视着生活夹缝中无限的色彩。以有限,说尽无限。
舒缓的长镜头平静而柔和地叙述,没有明显的故事框架,角色如风吹来,存在此间,不知何来也不知何去,非常典型的生活流片子,带着浓厚的新浪潮气息。
它的讲述,犹如落叶如常落到平湖上的一瞬,平静,隽永,涟漪无限,留下的无限想象却都已经去到了影片之外。导演非常可爱,在涟漪产生想象荡开的结尾处,用银幕上正在放映的四百击结尾做了呼应,这个影史上颇为经典的一个长镜头,让观众随人物奔向未知,如同看这个故事的我们,小周和李默未来会否交织,我们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示。这是我非常喜欢这个短片的地方,毫无调味,干净且细腻,克制又缱绻,正是“宁静河流”,没有任何刻意的引导,却带来无限隽永的遐想。
而且它的“色调”非常柔和,太舒服了,它展开的遐想也是,是暖调的,温柔的,纵然其中夹杂着诗人不得不确离远方回归此间人生的愁绪,夹杂着小周被生活琐碎掩抑的一种不得自由,但人生的况味仍然未必是品咂后沉重抑郁的,而是欣然有望。真喜欢这种带我们平淡生活中找浪漫真意的片子,喜欢,喜欢。
有几个镜头非常非常“可爱”,尤其镜头特意给到窗外工人们放倒“盼盼”的时候,小周刚好唱到“再见朋友”,实在被这个地方可爱到了!导演一定是个非常可爱温柔的人,和前面说的结尾合理夹带私货的做法一样,真是非常非常可爱的导演!
运镜也非常舒服,虽然它不灵动但是它很灵动,平静但充满情绪,充满但又舒适。为过迟但还算不晚地看到了这位导演的作品感到快乐!也谢谢first,请多多推介这样有料不装逼的国产导演谢谢谢谢!
小周,从家庭琐事里走来,在平淡工作里存身,亚运会开幕式错过,闭幕也只得看一个结尾,还被母亲反复下令打断。工作也是,重复清闲又无聊,领导还要上线叮嘱“控票”。看上去,平凡生活里无奈普通人一个,但内心却如此烂漫,向往着文艺。传达室那场戏,刻绘地如此鲜活,不断的哼唱,忍着不买牛仔裤(物质)为亚运会(精神)捐款,数算亚运会的天数,和雕塑盼盼道别。寡淡生活中内心涌动的爱 色彩 和浪漫,望向有限生活中无限的“生活之外”,非常非常可爱。
李默也是一样的人。外表沉默,内心却流淌着浪漫的河流。结束了流浪的诗人,社恐羞涩,写浪漫的诗,旅行目的地在自由辽旷的嘉峪关外,这是角色的内心一角,和外表全然不同的一面。他结束旅途,剪去头发,不得不割舍“诗和远方”,告别理想之境,回归平淡生活中来。海子之死的隐线微妙地贯穿着,诗人死去,现实无声,但胸怀的浪漫是不会停止的,如同心有色彩的小周,他们就是普罗大众中频道相似的“另一类”,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或许是“我的朋友”的一重语境,同道中人。
或许有人会觉得结尾李默那句“我的朋友”来的突兀,毕竟两人仅有一次交谈,还未及深入,但它其实是最为细腻动人的一笔。我猜想李默是孤独的,在那个保守刻板的年代。他结束旅途,来找他的晨哥,分享他的诗,对方问他父母知不知道他回来,他沉默,肢体动作给的答案也很明显,这或许是一个交代,他是不被父母支持理解的。但他又需要理解,需要分享,可以分享的人就是他的朋友。传达室前简单的交谈,让细腻敏感的李默捕捉到小周是和他一样“烂漫”的人,所以他会略显突兀地询问对方有没有去过嘉峪关,这既是内向的他伸出了触角,也是一种分享的“预备动作”,我们绝不会和不能理解我们的人谈理想,李默能如此展开交谈,就意味着他默认了对方是“同类”,并有可能做可以分享的朋友。我们的李默,是一个多么细腻敏感的人。
这个片子的细腻之处,李默的细腻之处,要仔细去看。片子给了很多次镜头提示,电影票是不允许外传的,只给工人和家属,李默最后入场去看,其实是不合规矩的。他能入场,其实是小周对一面之交的李默的包庇。所以小周入场后,李默也略带忐忑地特意向小周说明了票的来源,小周很爽朗包容。陌生人之间有了善意的交汇,就是朋友,李默最后那句“我的朋友”,是柔软细腻的他对小周的感激,也是对小周的烂漫和善意的珍惜。
是不是很细腻动人的一个故事!白水一般,干净单纯,没有给任何两人之间的暧昧提示,无关儿女情长,而是一种偶然发生的“俗世知己”,真正的朋友之谊。很喜欢这种干净,两人的交谈很平常平淡,没有一点超出萍水相逢的界限,连“心照不宣”的阶段都没有到达,它是符合生活化的,而非戏剧化的。但它给的遐想又是必然的,两个相类似的人,未来是否还会有交汇的延续,或许就是到此为止的邂逅也并不奇怪。叶落之后,到底泛起怎样的涟漪,展开怎样的想象,是我们观影的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想特别说一说王一博的表现,作为一个年轻演员,的确给人带来一些意外和惊喜。我觉得是目前看到的他所有作品中的“重要作业”。
如我前面所说,片子本身是生活化的,而非戏剧化的,演员的表演也要遵循同样的逻辑,这区别于一博之前大部分作品。加上片子篇幅不长,以及片子风格与角色性格的制约,角色台词更为有限,很多信息完全要靠演员用表演去交代(比如前文提到的“父母是否得知归家”一事),所以作品虽短,感觉却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一次表演。
我很喜欢李默这个角色,他外表寡言内向,有种钝感,内心却细腻浪漫,非常敏感。这个角色很有层次,这种层次,既给一博的表演带来了要求,同时也是一博细腻的表演最终塑造完成的。
我们先说第一个“要求”。
李默的角色设定,导致在同一时刻同一情境之中,对演员表演逻辑的需求是“矛盾”的,他既要充分表现李默外在的钝感,又要同时准确外化李默内在的敏感,他既要将这个角色面对世界时充分的“拙”的反应做到极致,又要时刻让我们感觉到,他的内心始终在感知,在流动,是极其“动”的。正如导演所言,这个角色演不好就呆了,因为演不好就容易被外在的“拙”形吞没,反而掩盖了这个角色内心活的泉眼。但反过来,如果表现敏感与心深处柔情的力度稍微不深,又可能会损伤李默外在包裹的钝感,变成一种纤弱的忧郁或者焦虑,如何调和两种矛盾,让其形成一种和谐的逻辑去“活”这个角色,是非常非常考验演员的,失之毫厘便差之千里,但一博显然把握住了这种火候,带来了非常让人惊艳细腻的表现。
他是如何把握住的呢?
一博非常聪明的使用了一种“多频”但“降格”表达。我们可以看到李默这个角色有一个基本的肢体动作逻辑,他有许多细碎的小动作,但这些动作多数时候是一种动作倾向,是将完成而未完成的,不落实的,而且是稍显迟疑缓慢的。(比如他放下背包又没全部放下,而是别扭地离地几厘米提在手里。比如他想握衣角边缘却始终只是保持握的姿势虚靠着。他见到晨哥先是第一时间喊,然后才步速中透着腼腆慢慢走过去。最明显的,是坐在传达室外等待时,表现内心不安的手指动作,速度也是较缓的。)很明显,一博设计并时刻把握着这种行动逻辑,这个人物,他对外界做出反应的速度其实是频繁的不断的,但他的动作表现全部是被减速的,是钝的。这就很微妙了,角色的内巧外拙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不得不感慨一博的聪明。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把握到人物的这种处理逻辑的,但这种逻辑,巧妙的和李默一句台词的表达呼应了。哪一句呢?小周说“亚运会的闭幕歌,你没听过呀?”,常理来说,完整的回答是“昨晚我在火车上,没看”,但李默只说“我在火车上”,这就非常可爱非常生动了,一个社恐,说出来的话是半完成的 不完全的,一半都被卡在脑子里了,一博的动作处理恰好也完全贴合着这种逻辑,是不是?这真的太让人惊艳了,李默台词寥寥,他却能读透到这个程度,请大家反复回味这一点,就能体会到他多么用心细心地琢磨消化了这个角色,并多么聪慧的找到了相同的表达。我们常说演员也是创作者,演员并不是照本宣科完成塑造,而是再创造人物,再发掘角色,给予活气。在这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博和台词的写作者角色的生产者完成了那种微妙的共创,这是非常美妙的事,我相信现在的一博已经体会到了这种美妙,也将这种美妙带给了我们。真的谢谢一博,也谢谢导演,李默这个孩子,真的很可爱。
现在我们说第二个要求。
它是信息表达的要求。这一条不好先行概括,我来慢慢延伸。
何为信息呢,简单点说,它包含但不限于人物的个性、身世、过往的经历、可能的人物关系、当下的状态与心境。
我们先来说个性。李默的出场,第一个行动就让我们get到这个人是个社恐。一博怎么向我们交代这个信息的呢?除了台词上的忐忑腼腆,更重要的是他不着痕迹设计了一个很妙的动作。一般人问话小周的话,要么就站在台阶下发问,要么就完全走上台阶再发问就可以了,简单利落流畅。但李默社恐,他腼腆还带点紧张,所以我们看见,一博先是一条腿迈上台阶,同时在忐忑发问的过程中,才笨拙滞后地完成了另一腿的动作,实现了一种言行上的“顺拐”。出场就直白地交代了他此时的紧张,也很明确让我们get到角色的性格信息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李默所有比较大的动作,感觉都是先内心下了决心才做出来的,有一个“鼓起勇气”的过程,这个过程做不好要么就被忽略了要么就搞得很刻意,一博把握地很好,非常自然,表达也很准确。包括这个人物时刻表现不安的小动作,一博的处理都是较温吞的,所以我们共情到的是稍紧的社恐,而非过躁的焦虑,或是过怯的畏缩(这一点也是通过大的肢体状态配合完成的,彼此走路时拳前垂内收,但是又不是垂头丧气,完成的是一种性格使然的形貌氛围,不展开了,都懂的吧!)
我非常在意也非常欣喜的第二个信息交代,是一博对李默和父母关系的可能交代。车棚那场戏,张晨问李默回来有没有告诉父母,李默没回答,但他肢体的反应明显给出了否定回答。用肢体做到否定交代其实并不难,微微摇摇头啊低头不语啊,好像很简单,但一博给的这个否定,是有层次的,带有信息量的!!什么信息量呢?1.父母对李默可能的态度,可能的亲子状态2.李默对“没告诉父母回来一事”的心情。3.李默对张晨的亲近信任程度。4.李默个性的再次塑造。
我们先来说这个心情。如果一博给的是一般否定动作,摇头啊低头啊,这是对他面前张晨的一种暂时的情感流露的切断,不出声也不看你嘛,把我的脸藏起来,最多否定之上我还带点不好意思。但这样其实也是对观众的一种切断,观众知道“哦,否定了,有点不好意思”,但是观众也看不到他的脸了,不知道他更多情绪了,对不对?所以最精彩的地方来了!一博用了一个腿部的,膝盖弯曲的,表达别扭的动作,非常传神地告知了李默此时的内心!!!这是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孩童难为情动作,它表达的难为情里,往往还带着一种孩子的别扭倔强不愿意承认不知道怎么承认。有了这个动作,李默虽然没说话,但我们get到什么了?“我没告诉,没告诉是不是怪不懂事,咋回答你呢我怪不好意思的,但是我怎么跟我父母说啊我也没办法说我逃避了先来找你了”。这一个多出来的动作,背后交代的信息很多了,李默为什么不告诉父母先来找张晨?因为亲子关系中可能的冲突与不理解,所以他用了一个孩童动作,去印证亲子关系,同时也因为张晨理解他能让他放松,他也能在这个人面前做出一种孩童的动作,另外也很重要的,这个动作,也表现了李默内心的一种天真,很可爱,他的腼腆是一种小孩子的腼腆,带着一些忐忑不安,非常可爱。
我前面说,角色不知何来不知何去,存在此间,这是新浪潮的特点,但是李默这个角色,我们仿佛还是可以摸到一点东西的,他可能的家庭关系状态,他有什么压力,怎样地做出了什么选择,剧本道具方面给了一些配合,但不可忽视的是一博在表演方面也给出了很多细节去交代,在角色身上留下了很多关于过往可能性的心源性印迹,笔力有限,我只举了这两个例子,大家可以再去找找,看看一博是如何通过表演去拓宽我们对这个角色的想象空间的,这一点对演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也是我说的一种演员的“再创作”,能做到这一点,对一个这样年轻的演员来说,非常了不起,非常非常让人惊喜。
说完表达了什么信息如何表达的,我们来说一说表达的难度。
我前面说,这个片子是生活化的而非戏剧化的,所以它要求演员的表达流畅自然不着痕迹细腻符合生活逻辑并且贴合片子风格,一博这一点做的非常棒,动作的设计分寸的把握细节的处理都很好(我前面举的例子都有提及,不展开了)。什么叫戏剧化的处理呢,简单点说就是它允许你夸张地特意地表达情绪,表达嘛,你只要“大声”些,总会被注意到的。但是生活化的东西往往是不能“大声”的,它在一个整体状态里面泛起涟漪,你稍微夸张就会让人出戏,而且演员你不细心你可能抓不到它,你表达的不好观众就可能抓不住它,就还是导演说的,李默演不好就到“呆”了,什么人是呆的,没有情绪传递没有信息传递的人就是呆的,没把波动表达出来,不就呆了吗。李默不呆,因为一博把“表达”做好了,演员好的表演,就是我们通向角色内心的窗户。
表达的另一重难度,要延续我们上一个话题。我说到角色矛盾个性的展现,有的人可能会说,啊,含光君外冷内热,谢霉霉跳脱深沉,小百里外讷内敏啊,这不都矛盾吗,怎么这次演意义就特别不一样了呢?这里就要说到电视剧和电影的不同了,电视剧的呈现,其实是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大量的辅助的。比如上面这三个角色,他们出场前,就会有人说蓝家二公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百里二郎又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又或者戏外宣传、小传的露出、原本ip的剧透,都让我们对角色有了一个提前的了解。但电影表演,演员在情境中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李默出场时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戏外电影的神秘感保密性拒绝剧透,戏内也不会在出场前用任何方式辅助交代,李默的性格就只能靠一博通过台词和肢体去表达,别无凭靠,难度是不是一下子上来了?再者,电视剧往往会有大量的台词、镜头、情节去塑造人物,你有难言之隐,好,我在你强颜欢笑之后再给你拉进补一个第二表情大特写,我特别内心OS让你去自言自语,我给你加状态戏,我直接让你和别人聊天台词里交代,太多辅助手段了。你们看生活化的电影有什么,电影篇幅精简,镜头客观直叙,台词一句顶十句,没有任何辅助打底,一场戏里演员基本就是唯一的信息载体,演员自己要变成一本可读的好书,让观众读懂他然后明白故事。
所以我说,这个角色,这次的表演,难度和意义是全然不同的,虽然它在呈现上没有“炫技”的地方,但是处处都已经初显一博作为演员的成熟,他避开了很多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陷阱,吃透了这个角色,完全地准确地让这个角色活着并让我们感知到关于他的一切。无论是影片风格还是体裁的跨越,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份美好的答卷。
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有点写不动了,暂时写到这里,也许会补充,期待大家一起补充。感谢读到这里的人,也再次感谢这样好的创作。环境或许沉闷,电影也有如剧中人,但就让我们像他们一样,有限中去寻找无限吧。
只有北方人才会拍出这种场景吧,看了五分钟忍不住去搜导演资料果然是,外加去俄读电影,拍九十年代北方工业厂房感觉像是完全”专业对口”。本来想说还好吧一部中规中矩的短片,可是最后出现了《四百击》哎,某种情绪一下就上来了🥹
张大磊和First如果真的想致敬特吕弗,是不是至少应该少一些精美的人工布景、多一些大繁若简的诚意呢?要我说最后电影院就不该放《四百击》,放个《乱世佳人》之类的多契合啊。看完最大的感受是跟没看过一样,如此薄弱的文本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不过倒是符合本片的定位:资本为了包装流量明星割韭菜选中了电影节,电影节像模像样地整一个上能糊弄金主爸爸、下能忽悠饭圈粉丝的东西,这样两头讨好,唯一受伤的只有真正的影迷(浪费了时间),然而他们知道影迷死心塌地用爱发电,所以只需要讨好资本和韭菜,好家伙,良性循环。所以我的评价是不如毕赣的猫粮广告:人家那个至少是好好琢磨的剧本和一贯的老塔式镜语,绝对对得起那份投资。
她困在困顿无味的生活中,日复一日。他向往着诗和远方,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现实中。当他问她在哼什么歌的时候,也许他们的心灵忽然对了频道……并不太熟悉,但是他们心中燃着的对某种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也同样压抑着内心的火种遵循着现实中自己的轨迹,这样的两个人是能够有共鸣的吧,至少是互相理解的吧。所以,《我的朋友》。王一博的洋气酷拽满互联网都随处可见,原来土里土气的角色也能如此恰到好处,可塑性真的是太可以了!台词真的好,声音太好听!
张大磊图穷匕见。查资料发现他和徐磊同为82年生人,一个早先在b站致敬《工厂大门》,另一个在特吕弗面前班门弄斧……玩砸了不说,关键问题看《四百击》结尾时候聊天,你管这叫致敬?
如此精良的制作 却服务于一个面瘫的“演员”
emmmm
这种长镜头和调度是难得的,是真实的,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九十年代、理想主义、特吕弗,大磊导演的短片永远有自己的气质,和三大电影节上精巧的命题作文有非常强烈的区别,高下立判。
喜欢张大磊导演的《八月》和《下午过去了一半》,这次他执导的短片《我的朋友》,依然有着朴素平实的风格,令观众仿佛触摸到了旧时光。短片的质感很舒服:北京亚运会刚结束的余温下,一位流浪的追寻“诗和远方”的文艺青年回家乡了;秋天午后的自行车棚,阳光洒落,明暗交错,晨哥读着诗人李默的《蓝火车》;局促不安的文青和心境正处于特殊时期的小周有些相投 ,他剪掉了长发,回归了现实,确认了“我的朋友”……影片所营造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回忆猝不及防地砸向近半百的我,那时候总觉得天光云影的移动是慢悠悠的,情感表露也是含蓄内敛的,一些影影绰绰、似有似无的感觉就那样悠然地飘荡着,当时我们以为会很久远……(另,感谢导演又让我想重温《四百击》)
八月桂花香,一招吃遍天。年少特磊弗,老来徒楚弗。
场景不错,脖子哥还是木讷如故,念不清台词。。。根本就演不了。。。
电影质感和拍摄手法都很好,周迅非常松弛,游刃有余。但叙事有点虎头蛇尾,铺垫了很多,但是点题过于仓促。小周对李默心生好感的痕迹是很清晰和明显的,李默对小周的反馈则有些突兀。长镜头导致视角单一,缺少李默观察小周的视角,可能是导演故意留白,但现有的故事量不足以支撑李默的形象和心绪。王一博的表演相对生涩,重要对手人物张晨的表演也没有反射李默形象的丰满度,在这种短片中李默的形象稍显单薄,如果是90分钟的内容量,相信王一博的李默会非常生动、丰满。
午间洒下暖阳,周迅走来,6、7分钟的长镜头场面调度,开盒饭哼起歌,运走了盼盼,迎来了诗与朋友,接着菲利普泰勒曼的古典乐长笛版,“下午又过去了一半”。
想要像海子追逐自由,可是李默去了嘉峪关去了青海湖最终还是回到了出生的电影长,剪了头发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追梦失败;工厂女工小周心怀浪漫可以不买牛仔裤为亚运会捐10元巨款;他们可以互相理解对方心里的浪漫与失落吧,成为了可以共鸣的朋友。
“在麦地中被灼伤,在电影中被疗愈”带着远方回归我的朋友 怎么说呢,看完以后的感受就是强烈的意犹未尽
一场清澈的意淫
除了结尾,一切都很好。让人再次感叹,喜欢上电影,真好。以及特别好奇,周迅看着电视里演唱“我们亚洲有多么亲密相近”,她是否和我一样会跳出电影暗自感慨?
中国青年导演三大遮羞布:长镜头、旧时代、元电影,黔驴技穷的张大磊干脆来了一套组合拳。戏骨和流量在干瘪的场面调度中被碾平,成为中远景里两张单薄的画片。《八月》是一个美丽的意外,《蓝色列车》头也不回地往前开,下午过去了一半,电影终于快要放完。
嘉峪关,你去过吗? 一些意犹未尽
一首短小的散文诗
亚运会终将散会拆了盼盼生活还得有新的盼头诗人变成了工人去了嘉峪关也得回到生活的关口他们安静的坐在影院里在光影的流动中抚摸了彼此的浪漫与失落电影是生活的朋友影迷是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