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C# #New German Cinema# 电影的结构是以戏剧五幕剧形式演绎的,每一幕都有明确的界限,由此塑造的剧情张力也是挺强的,尤其是代表高潮爆发冲突的第四幕和讽刺感十足的第五幕收尾。
强作者表达和写实风格始终还有些拧巴。感觉影片是想以女性主义为内核,讽刺某意识形态为主要叙事,其实影片女性主义方向和《让娜迪尔曼》某种程度上很相似,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刚好也是同年的作品,不过《肉体》的方向太弱,整体故事也太散了。浮夸的讽刺方式(其实仔细思考就能发现当时如此强烈的讽刺以现在的视角看确实近乎现实,这么一看似乎也没有那么拧巴了),写实的影片风格,女性主义表达(以个体对抗意识形态的强表达,以“血色环境”下的枪击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女性角色在片中却受限于男人的身份),这些一起导致了这部一个半小时(篇幅较短)的电影却没有重点。
视觉上是非常棒的,尤其是镜头运动方面,不论是手持还是固定变焦,都很好的帮助影片传递了情绪,尤其是特写镜头,基本上大量的情绪传递都是靠特写完成,还有窥探感爆照的“偷窥”镜头,纪实真实感还是蛮强的。
配色方面就是我不太喜欢的地方了,整体饱和度偏低,故事挺契合这个风格,但是叙事上还是浮夸过了。
配乐也非常好,整体配乐还是偏向诡谲,非常喜欢的一场戏是男女主一起跳舞那场戏,以“音画分离”的形式带来一种别样的浪漫氛围,二人的世界看起来那么和谐。
售罄场硬挤进场,感谢工作人员帮忙。
个体在世界面前是多么的脆弱不堪。 执法暴力,媒体暴力,在强权制度下谈什么自由,尊严与隐私。 这部电影让我震撼,除了震撼就是无奈,太真实了,媒体暴力在我们中国也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有一件事发生,媒体人马上抢占头条,他们不会去在乎事情的真相,更不会去在乎对当事人是否造成伤害,他们只要流量,只要噱头,毫无职业良知可言。而作为老百姓,是没有新闻判断能力的,他们只能接收来自官方的信息,将信将疑,如果傻逼一点的,或许会跟着呼喊咆哮,这是典型的集体无意识。 法斯宾德说过,人类是孤独的个体,没有人是永远不会抛弃你的,甚至是你的父母儿女。当制度的魔手伸向你时,所有人都会弃你而去,他们或许知道你的委屈,但没有人敢跟世俗作对,没有人敢跟制度作对。
第15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肉体的代价》,下面请看前线焦点女性们正中枪口的评价了!
果树:
失败的影像化改编。
赵小毯:
新闻自由的议题,就是女主角的表演真是僵硬。
donnie:
“狂欢”背景批判“自由”。 展现了几方权力机构,做到还原机构里的每个个体。
kc512:
如坐针毡的观影体验,导演没有为观众留出口,批判立场强而有力,但真的吃不消。
DudeLebowski:
卡塔琳娜被施加的多重身份证明了不论是在什么体制下上层机器想要毁灭一个普通人都是那么容易。尽管是一部偏向于纪实的电影,但现在脱离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来看,里面所有人的行为都显得那么夸张,反倒让人觉得更加讽刺和戏谑。
节南山:
故事有点像政治加强版的《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导演对于新闻“自由”的批判太过直白了,尤其是去找母亲那段,显得过于刻意额。但对于镜头运用都非常优秀,治好了我多年的讨厌推镜的病。原以为是东德政治片,没想到全世界的官媒和公权力都一个样,作为政治讽刺片多了些直白少了些克制。
子夜无人:
摄影机充当了这部电影最大的凶器,从开场跟着警队一起杀入的围追堵截,一路拍到结尾的葬礼。个体的无助感被放得越大,她的存在感就在整个时局当中被压缩到越小,媒体对公众的入侵无孔不入,男性对女性的占有,时效性从一夜的肌肤之亲,延烧成一辈子挥之不去的烙印。人的情感就像是做了某种错事的余孽一样,又不值钱又不讨人喜欢,而当她涣散的面孔终于完成了凝聚的力量,她试图对命运开枪。
DAY1的无人知晓场刊将在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卡特琳娜·布鲁姆是个普普通通的联邦德国(西德)年轻妇女。一次偶然的一夜情,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最后,在公权和媒体的合力作用下,她终于崩溃,枪杀了极尽造谣之能事的大牌记者,走进了监狱而告终。
这是个悲愤的故事,改编自获得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西德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同名小说(小说和电影的名字均为《丧失名誉的卡特琳娜·布鲁姆》,有的影视网站把这个名字变成了〈嘉芙莲那的故事〉)。本人看过伯尔的这篇小说,同时还阅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连同他获奖的那部《跟一位女士的合影》小说,都仔细地阅读过,因此,对该电影的背景、原作写作手法以及作家伯尔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
首先说,这是一部虚构性的作品,并不能真实代表当年联邦德国的真实情况。与其说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还不如说这是一部预警式的未来作品——也就是说,这部作品是用虚构的方式,警醒着当时的联邦德国,千万不要出现小说(电影)中出现的情况。
因此,你就不能把该电影当作真实发生的故事看。相比于相邻的社会主义东德(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的民主自由和舆论自由、人权保护,都是相当不错的;而当时的民主德国,干脆就变成了20个人就有一人充当国家间谍(斯塔西机构)来监督举报同事、邻居甚至丈夫、妻子、父母、儿女,简直成了活生生的人间地狱(相关情况可参看电影《窃听风暴》)。
但其次说,该小说(电影)的来源,还真的有故事原型背景。这个背景,就是发生在当年联邦德国、震惊世界的“红色军团”恐怖事件。当时,一帮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迷恋暴力,借着西德整个社会反对越南战争引发的抗议怒潮,竟然私下组织了拥护社会主义思想的“红色军团”组织,其领导人是一对年轻男女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他们疯狂地搞爆炸、抢劫、绑架等种种恐怖活动,甚至劫持了德国驻外大使,劫持了国际航班。这两名男女无恶不作,打着红色革命旗号,做尽了人间坏事,先后被抓,也先后自杀身亡。当然,他们的自杀身亡过程充满疑点,到底真是自杀身亡还是被国家权力秘密“躲猫猫”弄死的,也就成了不解之谜。不过,至少到目前还没发现公权谋害的证据,也就只能怀疑了。
他们的恐怖行为发生在美英大量年轻人反对越战、街头抗议、热衷披头士音乐、迷恋中国文革造反的时代里,很快就引发了大量无脑愤青的热烈拥护,他们那分泌过多的荷尔蒙无处发泄,就热切地模仿这对狗男女大搞恐怖活动,给社会和国家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这个时候,西方世界的国家权力确实惊吓过度了,“泼出去脏水也扔掉了孩子”,期间确确实实发生了大量的公权公然侵犯个人权利的不幸事件,这是民主宪政国家的污点,应该引为深刻的教训。
实际上,自从东西方对立以来,苏联集团不断派出和招募大量的间谍来试图颠覆西方英美世界,导致西方神经过敏,先后都发生过可怕的、耻辱的公权侵犯个人自由的事件,其中又以美国五十年代发生的“麦卡锡参议员议案”事件最为典型。当时,美国抓获了一批苏联间谍,震惊于苏联对美国的渗透,于是在国家机关大搞“忠诚调查”,麦卡锡参议员此前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走卒,他借着杜鲁门总统政府的惊恐,推出了议案,要在全国范围内对那些公职人员、左派人士和工会组织进行忠诚调查,由此导致大批的人被解雇,甚至被抓进监狱,导致美国人人自危,形成了白色恐怖,迅速扩大化,造成了美国的社会危机,引发公众强烈反弹。幸好美国是个伟大的民主国家,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迅速行动起来进行反制,最后以麦卡锡惨淡下台走人、法案废除而告终。
但是,麦卡锡事件就此形成了一个名词:“麦卡锡主义”,意指用意识形态强奸法律、罔顾事实而因言获罪的公权侵犯人权的行为。麦卡锡主义对西方世界有着深刻的、痛苦的影响,算是那个发疯的时代为了对抗苏联而不自觉地竟然采用了苏联的无耻方式害人的见证。可见,人性之恶是很容易被引发的。 在这个背景下,伯尔就此写出了这部中篇小说,来强烈批判联邦德国可能会出现的意识形态害人的趋势,应该说,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虽然联邦德国并没有发生此类事件,但如此提醒,却正是富有良心的艺术家们的道义所在。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就应该承担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的重大责任的。
伯尔如此讨厌公权的胡作非为,还在于他个人的经历。他早年被迫参加了希特勒的军队(1939年),不得不跟随希特勒的军队东征西讨,先后到过法国、比利时、苏联等等战场,还负过伤,最后成了盟军的俘虏。为此,他深恨希特勒的法西斯思想体系、政治欺骗手段和无限制的公权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因此,战后他就写出了诸多的文学作品,声讨德国法西斯的无耻和残酷。这些文学作品,统称为“废墟文学”,是建立在当年西德战后一片废墟的背景下写作出来的,充满了灰暗和痛苦。
但伯尔更多的则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如本片的原作就是如此。从艺术手法上讲,伯尔并不是一个热衷探索文学新写法的新潮流派作家,跟他同时代的纪德、贝克特等等大腕相比,他的文字更加朴实无华,但因为深刻而直观,反而更加有力。因此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假如公权跟媒体联合起来,在缺失依法行政和司法监督的情况下,普通人权利会被如何侵犯的过程。卡特琳娜不过是一位普通妇女,只因为跟一位敏感人物睡了一夜,就被公权无理地横加审讯,媒体更是无端造谣,添油加醋,胡说八道,直到把一个老实巴交的女佣,活活逼成了杀人犯,其悲剧性自不多言。 幸好民主国家里很少发生此类事件,反而专制独裁国家里遍地都是此类捕风捉影、强权通过控制媒体进行舆论杀人的事情发生。鉴于话题敏感,就不再多言了,相信有头脑的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的。
施隆多夫以个体偶然遭遇为切入点,从媒体和警方对涉及政治形态案件的处理方式入手,延展出对民主初定的西德社会状态的剖析。相比《肉体的代价》这个译名,我更喜欢直译的《卡塔琳娜丧失的荣誉》。
剧情展示了警方和媒体记者对嫌疑人的全方位立体化“调查”,入侵私人物品包括书籍、通信、首饰估价,各类付款账单及合同,以及无视隐私和尊严当众直接询问是否草了;社会关系调查包括同事、朋友、邻居和领导;亲密关系包括前夫、情夫和病危母亲,及其工作、生活、行踪、政治倾向。警方对其进行监视、监听、跟踪或许无可厚非,但随着个人信息被报纸公开后卡塔琳娜还要面对来自公众的骚扰电话和信件,甚至结案后在公众场所还会被泼酒攻击。
几处印象深刻的段落:大概影片中段时的一段审讯非常精彩,警方已知汽车里程表、全年油费总支出,并测量了各个频繁出入地点间的距离,当堂对账后算出,卡塔琳娜有五万公里来源不明的行踪。
媒体的线人说“我一周五天都在研究激进分子,周末我想休息”,我喜欢这句台词,简单幽默又直截了当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
卡塔琳娜说“这些人是杀人犯,他们的生意就是剥夺无辜者的荣誉,通常是为了结束他们的生命,否则没人会买报纸”,被邻居反问“你是马克思主义者吗”。
报纸头条刊登“母亲死了—无政府主义情妇的第一个受害者”,生命变成带着醒目颜色的大字供人消遣。
在面对隔壁东德意识形态差异的时代,对于无政府主义颠覆和共产主义渗透的担忧,使整个西德政局在心态上采取了错杀一百不漏一个的小心谨慎,然而全社会所共同珍视和捍卫的新闻自由,作为自由民主秩序基础的新闻自由,变异成了媒体对个体隐私无下限的窥探、对人基本尊严的漠视,和对利益的疯狂追逐,记者如同嗜血的蝙蝠时刻追寻着一个又一个猎物散发出的气味,将信息变成冰冷且蛊惑的文字,通过攫取公众的注意力实现变现。而这一切都在全社会对新闻自由和民主制度的支持和捍卫下兴致昂昂地推进着。这大概也是片尾所作出解释的原因:“Personen und Handlung sind frei erfunden. Ähnlichkeiten mit gewissen journalistischen Praktiken sind weder beabsichtigt, noch zufällig, sondern unvermeidlich.”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可避免。
对于并非作为党政机关喉舌的新闻而言,所谓自由的权力边界在哪里、作为媒体人的道德底线又当如何、作为权力机关的警方在调查后得到的隐私信息又应当受到什么程度的保护、国家又能否保护一个人免受这些垃圾和暴力的侵害。想想现实也挺庆幸的,做新闻工作的时候我知道了我做不了记者,顺带也确认了我无法在体制内求生存了。
3.5/5 1.肉体的代价译名太差 2.才知道改编自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 3.看得出导演很愤怒的样子 但在一些地方的处理显得过于直接 过于尖锐 包括警长的设置 记者的行为方式 最明显的是最后葬礼上编辑的说话姿态 显得过于想表现讽刺 过于尖刻就难免显得低级 4.“并非故意 绝非偶然 且不可避免”
窃听风暴时代的悲剧,抨击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虚伪侵犯人权的制度。。。《肉体的代价》十足的烂译名!
德国的媒体暴力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儿和施法隆多夫展现得如此淋漓赤裸。而在“艳照门”事件和“明星电话外泄”后,国内影视人聚焦的却是“隐私暴露”和“艳色”上,为此最后我们看到的便是如“601个电话”这样让人崩溃的电影。
七十年代拍摄,表现媒体暴力的西德电影。对我国的新闻自由制度也是充满深刻讽刺——一面维护财阀权贵的利益,一面以媒体自由为名不断侵犯弱势群体隐私。PS.男主角路德维格(尤里根)就是后来饰演《从海底出击》里那个沉着坚毅的舰长
表现自由民主下,媒体局限性和群众盲从性的佳品,在同类题材中气氛更压抑。
#TGC# #New German Cinema# 长评 - 如此直给的讽刺现在看却是…现实?电影的结构是以戏剧五幕剧形式演绎的。强作者表达和写实风格始终还有些拧巴。感觉影片是想以女性主义为内核,讽刺某意识形态为主要叙事,其实影片女性主义方向和《让娜迪尔曼》某种程度上很相似,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刚好也是同年的作品,不过《肉体》的方向太弱,整体故事也太散了。浮夸的讽刺方式(其实仔细思考就能发现当时如此强烈的讽刺以现在的视角看确实近乎现实,这么一看似乎也没有那么拧巴了),写实的影片风格,女性主义表达(以个体对抗意识形态的强表达,以“血色环境”下的枪击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女性角色在片中却受限于男人的身份),这些一起导致了这部一个半小时(篇幅较短)的电影却没有重点。
西德在七十年代就有营销号了,真先进啊。比德国汽车还先进。剧情也很超前。
口诛笔伐 言语比人们通常以为的要锋利和尖锐 当文字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在公众领域流动 开始承担观念传播 思想传递的功能时 那么言语相当于不断进化的人类武器摧残被攻击者的精神和意志//或许有太多西方意识形态视角下批评东德统治的电影 然而国家而已 都是类似的//新闻自由已死 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献上花圈 来来往往只有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干净
3.5施隆多夫的媒体道德讽刺剧,对新闻业自由主义泛滥的批判,一个普通人深陷名誉与道德的陷阱,真实刻画了什么叫做人言可畏,影片叙事节奏偏慢,比较沉闷,剧情起伏不大,基本前二十分钟就完全交待了,后面就是事无巨细地表现主人公被伤害的过程,结尾的反讽比较出彩,凶手成了英雄,被害人却成了犯人
個focus轉得好准
还以为又是东德政治片,没想到最后竟然成了讽刺滥用新闻自由片,西德那时候也没好到哪儿去啊……越来越觉得德语好听是什么(洗耳洗脑)水平?还真吃冷美人那一套
这个电影引发出来的议题很经典...媒体暴力的迫害,公众的盲目与浅薄,国家系统的缺失
拨乱反正了。在极权的东德成为一贯的批判对象时,它告诉你西德的国家机器也是一样的令人不堪;在媒体的言论自由被寄予正义的厚望时,它告诉你没有道德准则的言论会给当事人造成多大的伤害。民主和自由,都被利用了。
每一次都很佩服德国的女演员,他们体内就是有一股任性、韧性和野性。这操蛋的媒体。
尾声被卡塔琳娜干掉的记者追悼会,将全片讽刺新闻自由这个重心不带任何隐藏地宣布出来,卡塔琳娜强烈爱上路德维希并极力维护的执著一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坚持,相比单纯抨击媒体博人眼球挖人隐私,要更能激起观者心绪。
那个拥抱的温情
伯尔的这部时讽类作品是创作于震怒之中,因此才会写成一部辛辣的战争檄文,矛头直指《图片报》的颠倒黑白。施隆多夫和冯特罗塔的电影改编本出在更为客观的角度上,本应更深入地研究公权力与媒体如何沆瀣一气,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作反人类的勾当。但他们的改编太过中庸太过保守。一方面希望观众对女主角共情,却不给足够的剧情空间;另一方面又让媒体反派邪恶得如此无脑,剥夺了观众反思的空间。影片在形式上的僵化钳制住了它讽刺效果的发挥。
在暴力的权力机构裹挟和无耻的新闻舆论操纵中,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和信任显得多么可贵。冷峻残酷的影像风格从头至尾,结尾处两个身穿囚服的犯人挚情拥抱和新闻老总义正言辞的演讲,多么有趣的一组对比。
个体在世界面前是多么的脆弱不堪。执法暴力,媒体暴力,在强权制度下谈什么自由,尊严与隐私。
沃尔克·施隆多夫导演作品,电影对新闻自由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冷战时期下,媒体与暴力的结合致使西德女孩卡塔琳娜的死亡,两个灵魂片刻相拥的代价是肉体的禁锢。最后记者的葬礼一语双关,也是为新闻自由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