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的面部表情永远要比黄种人丰富许多,所以要演面瘫类角色时,想控制表情幅度是要相对吃力一些的。伯顿有点像白人里的异类,平时的表情就不算很大,只要不笑,就容易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场。
拍摄《血染雪山堡》期间有个记者去采访他,他当时坐在酒店大堂的沙发上低头玩报纸上的拼字游戏,“从侧面看,他那张麻子脸相当的冷峻,让人难以接近。”
但伯顿有他的杀手锏,那就是他的眼睛。
他有一双眼神非常活,从来都不会呆滞的眼睛。即使剧情需要,他需要演出颓丧的,绝望的,死气沉沉之类的情绪时,他的眼神也绝不空洞乏味。
如果让他演震惊,难以置信,紧张,恐惧这类情绪,但是剧情需要,他不能流露出任何相关的表情时,他完全可以用他的眼睛把这一切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 应该说,他拥有一双天生适合做演员的眼睛。
他的虹膜颜色非常浅淡,就像热带的浅海,清澈见底,绿得动人,让人可以一眼看到底。
它一点也不神秘,就像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人毫无保留地敞开她的心胸,洁净无垢。
这双眼睛即使在舞台上,也能让坐在最后一排位置上的观众看到他眼中锐利的光芒在闪耀。至于到了电影镜头前,这个优势又得到了放大,让观众通过这双眼睛看透他的内心,读懂他所要向观众讲述的故事。
这双眼睛让他非常擅长演面瘫类角色,其中尤以《柏林谍影》,《雄霸天下》,《屠杀令》为最。
有意思的是,他的表演天才让他可以把悲剧演绎得千变万化绝不雷同。同样的,他也可以把面瘫演绎得千变万化绝不雷同。 如果这三部戏你都看过的话,你就能知道他演的这三个悲剧人物之间的具体区别了。 他有一个表情缺陷,就像48年拍摄他的第一部电影《多尔文的末日》时,他的导师埃姆林所观察到的那样,他容易有不合时宜的凶狠表情,这种表情之顽固,竟至于完全无法纠正。
他所演的角色情绪即将爆发的时候,表情一旦大了,就会立即变成这种凶狠。
这在戏剧舞台上是正常的表现,而且更容易调动起观众的情绪,配合他的咆哮怒吼,更有令人胆战心惊的效果。但是到了电影银幕上,这样的表情就过于戏剧化的夸张了。
因此在他开始精心雕琢自己的电影表演技巧时,逐渐找到了避免这种缺陷的方式,那就是冷静和克制。在面部没有大的表情的情况下,单单用眼睛和微表情演戏。
《雄霸天下》是他在精进演技之后的第一次成功,让他受到了影评家们的一致赞扬,认为他用绝对的冷静和克制掌控了全局。
而在一年之后的《柏林谍影》里,他所饰演的中年间谍亚历克利马斯,则让他的这种全新表演方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利马斯在接受圆场布置给他的假装叛逃的任务之后,成功骗过了东德的人,被带到荷兰。
正当他按照“头儿”事先的交代,在此顺利行骗时,东德的人忽然在英国的报纸上发现了圆场正在通缉他的公告,将报纸交给他,让他自己看。
这猝不及防的巨变让他在瞬间的震惊之后陷入了茫然无措,疑惑不解。
但身为资深间谍的本能,让他意识到了不可控制的局势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危险,甚至想到了他很可能已经被“头儿”当成了纯粹送死的炮灰。
在短短的几十秒时间里,他不但要在脑海里转过着诸多念头,还要考虑清楚在如此巨大的变故发生之后,他接下来如何应付东德的人;还要考虑如何不露破绽,如何让事态的发展逐渐可以控制,如何在绝境中给自己觅得一条生路。
当他望向窗外的海滩和远方的大海时,他想到的是,他在不久之前渴望完成这次的任务,拿到退休金,和他心爱的南希在海边隐居,每天看着她喂海鸥的美好生活,现在已经像泡沫一样破灭了。
接下来,他去了东德,只怕是有死无生。很可能,他再也见不到她了。
但在东德的人时时刻刻的监视之下,他不能流露出任何真实的情绪,他必须保持镇定从容,以便骗过敌人,好顺利进行他的下一步计划。
所以在这几十秒他的面部特写镜头里,他不能借助明显的表情来演绎这瞬息万变的心理活动,他只能用眼睛和微表情来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观众。
这就是最考验他的演技的时候了。 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里,他先是纳闷和心虚,却故作镇定,然后不动声色地接过报纸。
读着读着,他的眼睛里逐渐流露出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接着,他放下报纸,皱着眉头,心事重重地走向窗边。
这双眼睛又在悄无声息间做到了惊心动魄,犹如掀起了一场灭顶的海上风暴。无论是垂眼时的心乱如麻,抬眼望向大海时的惊惧和郁怒,还是幻灭后的浓烈绝望。
当他开始低头紧急考虑对策时,他又恢复了一个间谍所应该有的冷静。
在东德的人进门问他下一步打算时,他背对着对方,虽然眼神没有大的变化,仍然是惊怒交织的,但却已经换成了一种不着痕迹的表演了。
不得不说,好的演员和伟大的演员之间永远隔着一道天然的鸿沟。
伯顿拥有上帝赐予的礼物,这让他在表演的时候举重若轻,不动声色间就可以掌控全局。无论是舞台,还是银幕,他都拥有着相当的表演智慧,让他和努力的凡人之间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从而和好演员区分开来。
在马丁里特的传记里看到了他在拍摄《柏林谍影》期间辱骂和不断折磨刁难伯顿的原因,原来不是冠冕堂皇的“生气伯顿浪费才华”,仅仅是因为伯顿的的片酬比他高了25万。
要知道演员的薪水不会高于导演,伯顿拿75万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片酬男演员,这破坏了行规,所以里特嫉妒他,就想方设法给他穿小鞋。
所以,这又是一次因为男人的嫉妒而产生的恶意针对吗?伯顿这辈子因为男人的嫉妒遭遇了多少迫害啊。
68年7月他在《黑暗中的笑声》剧组被导演托尼理查森炒鱿鱼,也是因为理查森生气伯顿的片酬竟然高达120万美元,这太高了,这是全球第一,泰勒都没有这么高的片酬。
以下为正文翻译:
然后是理查德·伯顿。1964年秋天,当伯顿签约出演利马斯一角时,每个人都祝贺他“好运”。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是里特的首席摄影师,他对里特说:“你能请到伯顿演《柏林谍影》真是太好了。”
在这场折磨中,里特对伯顿说的最亲切的话是。“我习惯了与无才能和有才能的人一起工作,伯顿碰巧是一个有才华的混蛋”。但他绝对没有试图利用伯顿的魅力和“有时臭名昭著”的名声。
首先,伯顿的台词太大声了,不适合里特。伯顿开始告诉他的同事,里特坚持每个镜头都拍摄27次,让他筋疲力尽。
对于这个讽刺,里特回答说:“我知道我想要什么,当我看到它的时候就会知道它是我想要的,之所以不断重拍,是因为我还没有看到它。他将得到75万美元的片酬,我不是说这钱太多,但我确实认为我有资格获得值得这75万美元的表演。”
(注:里特导演的每部电影通常能赚50万美元。)
尽管伯顿没完没了地惹他生气,但里特仍然钦佩伯顿的艺术才能。“他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了不起的人。”里特这样评价伯顿:“他用他该死的聪明击败你,他能把你迷得神魂颠倒。”
戏外的麻烦包括伯顿的酗酒,他司机的儿子去世,伊丽莎白的父亲生病。
在《柏林谍影》中,有一个场景是在苏荷区一家低俗夜总会。在里面,伯顿被放在地上,他的手腕和脚踝都被铁链锁住。他在这个位置上呆了一段时间,等待开拍。
一名助理走到他面前说:“先生,我能为您拿点什么吗?”
伯顿回答说:“给我接伊丽莎白。”
就在这时,助理导演喊了一声“安静”,里特虽然沉默,却有点赞成这声呵斥。
洛林说“开始”,这时候伯顿说了最后一句话:“我要回矿井了。”
约翰勒卡雷在他的小说拍摄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片场。他记得伯顿成为里特的困扰,他们的关系导致整个剧组的气氛都变得非常紧张。
在一次特别激烈的谈话后,里特对伯顿尖叫道:“我已经在一个老妓女(伯顿)身上爽到了最后一把!”所有人都以为伯顿听到这样的话会大发雷霆,但他什么也没说,实际上还和里特合作了一段时间。
《柏林谍影》这个片子撸过两遍仍然感觉可以再撸第三遍,但是肯定还是第一遍看(没看过原著不知道结局)的时候最有那种紧张压抑忧惧到凝神窒息的地步。尤其是伯顿带着布鲁姆摸黑钻过铁丝网,准备攀爬柏林墙的那一刻。我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因为这种肃杀阴森的气氛我不信他们真的顺利逃回西方,肯定有事发生。何况他开车带着女主逃命这一路太顺利,不可思议,那个穆特一看就是老谋深算血腥残酷的人,怎么可能放他带着已经知道东边情况的女主走?
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圈套,所以当女主穿着高跟鞋去攀爬柏林墙时我就觉得她不可能爬得过去,果然……
在她中枪滑落之后,整个身体悬空在那里,一双苍白纤细的手腕被男主的大手死死抓住时,我的心都揪着痛了。我心想男主是不是会因为不放手而失去平衡,被她的体重坠到这一边时,男主终于抓不住她,松手了,眼睁睁地看着她坠地。
他呆住了,看不清他的表情,然而我还是能从他的身影上感受到浓重如夜幕一样的绝望。有什么悲剧能比倒在黎明曙光出现的前一刻更令人扼腕的呢?
这个时候墙的西边,英国方面的史迈利终于在这边接应他了,不停地呼唤他,催他下来。
一道高墙,一面是生,一面是死,他骑在墙头,该何去何从?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供他犹豫和选择,留给他的时间实在太短了。
我那一刻忍不住想,放弃你的爱情吧,回到西方的自由世界,领着你的微薄的退休金,老了之后慢慢醉死在路边的小酒馆里,也比现在死在这个可怕的柏林墙下强。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嘛。
然而这终究是妄想啊。在他的脸被探照灯的白光扫到时,我终于看到了他的眼神和表情。没有明显的痛苦,也没有明显的愤怒,仿佛整个人还处于茫然之中,被强烈刺目的灯光照得恍惚。只是那转瞬即逝的灯光下,他整个人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岁。
我终于明白,什么叫灵魂级别的表演了,那种瞬间被人将精神支柱摧毁,将握在手里的救命稻草硬生生抽离的,灭顶的绝望,也能以这样不动声色,静无声息的方式表达出来。
就凭这一点,我深信翻拍这部电影无论如何选角,也不可能有任何一个演员能够把男主利马斯这最后一刻的绝望成功演绎出来,并且做到极致。
那一瞬间我真的希望他放下爱情忍痛翻到西边去,毕竟一念之间就是生与死的差距啊。我相信他是被痛苦和绝望一瞬间冲昏了理智,头脑一时糊涂根本来不及恢复。
可看他又翻了回去,我的心一下子揪得不行。东德方面喊了几次叫他回他那边去,我就知道他不会回去的,落子无悔啊。
果然,他最终还是倒在了柏林墙下的断壁残垣之间,倒下的时候和他的爱人一南一北,中间隔了一段距离,死也没能真正在一起。
与其说他是殉情,不如说他是殉己。既然已经灵魂瓦解精神崩塌,那不如干脆利落地死去。
PS:原著作者勒卡雷经常在片场,应该是他讲了自己的想法给伯顿听,伯顿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演绎这最后一幕的。
毕竟原著里还有写他落地之后的心理活动和表情动作,他中弹倒地之后的濒死幻觉。电影里把这些都省略了,留给伯顿表现这么多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时间只有极其吝啬的两三秒,这就要靠他那伟大的表演天分了,他真是天生的演员啊。
这组66年7月报纸上刊登的一组《柏林谍影》里的剧情漫画,我只是想说,这也太像了吧?完全把伯顿的外貌特征复原出来了。就连那股子又忧郁又厌倦又蕴含着巨大愤怒的劲儿,都给捕捉到了。
我逐一找到了电影里相对应的场景,截取出来和漫画拼在一起作为对比。
图三是利马斯站在边检站的哨卡前,等待接应他的手下从东德归来,身后站着手拿望远镜的哨兵。
图四是他的手下在骑车经过边境线时遭遇了来自东德的突然枪击。
图五为史迈利带利马斯去见他们的“头儿”。
图六为三人在一起谈话的场景。
图七为利马斯在荷兰的海滨别墅里,他对面的东德间谍打开了一份报纸,看上面的一则寻人启事,寻找的对象正是利马斯。
图八为逃亡之夜,利马斯和女友南希坐在车里,车后座上是穆特派来送他们去柏林墙的手下,正在和他们交待行动步骤。
图九为穆特的手下将南希枪杀在柏林墙下之后,利马斯不顾东德守卫的再三警告,依旧跳下柏林墙,去查看刚刚死去的女友,因此被守卫开枪射杀。
银幕上的伯顿最吸引人的是掩藏在男子汉外貌之下的脆弱感,被西方评论家认为最擅长诠释高智商的厌世者。
“不管理查德·伯顿是把他的情绪埋在痛苦的冷漠之下,还是让它们爆发出狂野的攻击,他的许多面具掩盖了一种不安和怀疑的精神。正是这种破碎的品质,加上他洪亮的嗓音和深邃的蓝眼睛,使他成为20世纪后期男性气质的典范。
他的吸引力因所有的丑闻和酗酒行为而增强,尤其是他与伊丽莎白·泰勒的婚姻风暴,他与她离婚后又再婚。
伯顿挥霍无度,挥霍自己的才能。他一生对金钱的兴趣可能与他贫穷的家庭背景有关。他于1925年出生在威尔士的一个矿区,13个孩子中排行第12。他的老师菲利普·伯顿鼓励了他,帮助他进入牛津大学。或许更重要的是,他为理查德·沃尔特·詹金斯提供了未来的艺名。
在伦敦颇具传奇色彩的老维克剧院,他曾有过几部大型莎士比亚作品的演出,但只拍了五部英国电影。在《埃及艳后》中饰演马克·安东尼取得突破后,他和丽兹·泰勒一起出演了几部电影,包括迈克·尼科尔斯的《灵欲春宵》,《驯悍记》,由弗朗哥·泽菲雷利执导。
他与泰勒的关系的戏剧性经常掩盖了他的巨大的存在和才能,这使得许多平庸的电影值得一看。
尽管他由1952年的电影《断肠花》开始,一共获得了7项奥斯卡提名,《圣袍千秋》(1953),《雄霸天下》(1963),《柏林谍影》(1965),《灵欲春宵》(1966),《安妮的一千日》(1969)和《恋马狂》(1977)——他实际上并没有获得该奖。
在他去世前不久,他在迈克尔·雷德福的奥威尔作品改编的《1984》(1984)中表现出色。” 关于利马斯
“他巧妙而全面地扭转了局面,最终却发现自己也被老板陷害了。 在对对手产生了某种近乎于友好的尊重之后,他最终被迫牺牲了对手。更糟糕的是:真正的恶棍,一个完全不道德的操纵者,竟然是他必须感谢的那个救了他一命的人——尽管他已经自由了,但他自己却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一个人道的同情姿态导致了一次延误,而这让他付出了最终的代价。” 《世界报》 来看看彩照里的《柏林谍影》,这里还有利马斯被枪杀时的远景镜头,把杀手入镜,这是电影里剪掉的镜头
二战是确定的=要么你死要么我活! 冷战是不确定的=核笼罩没有未来。 本片的阴暗气氛,确实很适合抵挡现在的热浪。
要说演员,那个时代确实出彩。理查德·伯顿 在1小时18分的镜头,端起酒杯的瞬间,身体前倾,手臂平举,嘴唇翕动,眼神死死盯住手中的玻璃杯。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手里的酒杯端稳!
端稳为何?就是不让一滴酒洒出去!
为何这样?十足的酒鬼啊!
演得不仅活灵活现,我认为太具有生活本质,演员太具有解读能力了!
当然,之所以演得这么传神,是因为 “1972年理查德·伯顿的状态不是很好,因为酗酒,丽兹经常和他闹矛盾。 ”--------原来是本色啊!
因此,普通人要做特工是绝无可能的,而真的特工,他所饰演的社会角色,肯定就是其生活中的本色!
1.生锈的零件,破旧的棋子,也要残忍地物尽其用。最真实的面具是一个人的本来面目,但个人情感在舞台落幕后是不被允许的。间谍不是一份工作,而是绝症晚期或终身残疾,即便上了岸也只能任其荒废锈驳的泊船。同伴和敌人随时变换,对立的主义彼此同化共生,一样的无耻阴险,活得久的适者皆为冷血的懦夫。2.谍战阴谋的重点是让主体对他们行为的主要及真实目的保持无知,不经意间作为非意图性结果创造出来。保护蒙特、扳倒菲德勒是主角以扳倒蒙特为目的的行动的副产品,意识形态态度一往无前的纯粹形式又是这些行为更深层的副产品。这种逻辑放在自我操纵的层面便是科幻设定,如《全面回忆》和《死亡笔记》,主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乃至包括这样的手段,即在一开始忘记那个最终的重要的目的,以其它目的驱动自己,才能迂回地接近最终的那个作为副产品的目的。
结尾的改编貌似另类的“大团圆”,"what is love"--"只叫人生死相许"
竟然如此苍凉,国之冷战,人之寒心。黑白影像与音效无一处不压抑。他们的爱情——对他来说这爱情可能是临死前的仓促追认,但毕竟也是爱情——在东德特工满口马列人民民主,和英国特工满口自由仁义道德下,是仅存的微暗之火。有些价值恒久珍贵,可一旦沾上利益和争斗,立刻显出一种虚伪的残忍。
啊!!!!!!!!!我心都碎了!你妈妈的!政治就是一场套一场的阴谋论!在权利和国家利益上没有什么善良可言。在这个最高级别的游戏里你只不过是个棋子!整部影片相当克制!冷硬到了极致!镜头调度真是没话讲!
妈的。真他妈的好极了啊。太有味道了。那摄影,黑白画面...只想到大俗的“经典”二字,至于故事,氛围,音乐,Richard Burton,真是每项都把我拿住。结尾我又呼吸急促颤栗着声泪俱下(有病!)。这种味道是上白个007,碟中碟或十几罗汉也抵不了的。(另,促使我看这片的原因是wes而不是tinker...)
柏林谍影片中有云,间谍这个行当,充满了叛徒,酒鬼,施虐狂和虚荣的傻瓜。那么既然小说作者约翰·勒·卡雷本人就曾经是间谍,他自己是否也符合这样的形象描述呢?“……这就是我的创作困境。间谍是我所专攻的类型。我努力想要使这个幽灵世界去神秘化和去浪漫化。但同时仍需将其装配成为一个好故事。就像有人曾经说过,天才的定义(当然天才不是指我)就是能把两种冲突理念集于同一主题之上,而这正是我的毕生追求。有时它被叫作模糊,我则称之为——缺乏解决之道。”
我这智力,看个间谍片都会被搞晕,便更不能胜任间谍这样的职业,我也没有为各种主义站台、奉献的意愿。自由、散漫、崇尚个人,排斥群体。这个双面间谍到后来也后悔了吧!
原著也就那德性,电影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开场的两分半长镜头,没啥意思。Richard Burton右眼下的阴影很容易错看成泪珠。爱情戏份占了三分之一,分明是剧本弱智。死卖力大叔形似但无神。
原本是陷害锄敌,到头来成了补丁掩护。柏林墙下冤魂多啊
真正的间谍活动,并不像视效大片那么高光,终生与秘密对抗骗局为伍,即使本性仁慈,也不得不比对手更无情,更不道德。开弓没有回头箭,茫然难以摆脱,拿适者生存慰藉自我,却始终被肮脏折磨,宿命感让人打寒颤。
前半段人物塑造的戏很好,后边的谍战戏就太俗套了。政治是肮脏的,利用和毁灭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本片里的所有人物皆有立场,故他们的结局其实并没有渲染的那么无辜和悲哀。
You are a pawn in the plot.....little men, drunkards, queers, henpecked husbands...
8/10。假装被谍组嫌弃的“孤儿”引敌上钩的谋划发展成夹缝求生,女性不再像同时代的007作为炫耀肉体征服的物化花瓶而是可牺牲自我殉情的真爱。冷战题材的主角从来不是展示高科技的钢铁之躯(007、碟中谍),他们会纠结于使命与良知的人性弱点被无限放大。开场斜式推轨、铁丝网构筑了冰冷云诡的柏林悲秋。
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没有字幕,啃的生肉。摄影很行,但其他的实在是看不出什么好的地方。下个字幕后再看吧。
黑白摄影和音乐真的很漂亮,让这个谍战夹杂爱情的故事(噢,它同时可比007深刻多了。。。)虽然有可预料的发展,也能够透出残忍的凄美,多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理查德伯顿虽然老是板着脸,可不得不说他老适合这个角色了。。。
看这些拍主角群的镜头,感觉越来越来越长,世界操控了他,只有摄影机关心了他。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谎言和背叛纷至沓来,理查德伯顿表现的间谍阿列克利马斯阴郁悲观,他的表演和角色合二为一,因为间谍是一个戏中戏的角色类型,但他没有刻意的演哪一面,而是在做我对于这样的生活的一个反映,实则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活着的人,看人如何而活,不是看她积极的一面,而是看他处于被动时世界在他身上的反映,某方面来说,抛开间谍类型,这部电影也非常高超的表现了这一点。
间谍工作真实的模样,就是这么不近人情和相互利用,而最惨的莫过于当间谍尽心尽力完成重要任务的时候,末了发现自己不过是另一个计划里的小小棋子一枚,身不由己也无力抗争。一直觉得黑白摄影非常适合勒卡雷笔下的故事,冷硬、克制、伤感、无力。
冗长沉闷。开头边界运动长镜头场景可能向威尔斯《Touch of Eveil》致敬。老白男迷之自恋:1)自命清高自以为超凡脱俗看破红尘个人不过是各种邪恶机器的棋子毫无正义邪恶之分,因此犬儒与虚无 2)无论多一无是处,总有年轻美貌天真的女性飞蛾扑火不顾一切爱上他,此处是个幼稚的英国女共产党员,被描写得非常可笑。
真·冷硬。比起后来通用的译名《柏林谍影》,更喜欢早期的《寒风孤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