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

HD中字

主演:桑妮·雷奥妮,索娜什·辛哈,帕鲁布·科里,Shibani Dandekar,Kanan Gill,Gareth Lawrence,Yulian Shchuki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诺尔 剧照 NO.1诺尔 剧照 NO.2诺尔 剧照 NO.3诺尔 剧照 NO.4诺尔 剧照 NO.5诺尔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最后一个蒸汽火车司机

       这是个很简单的故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全片完成得像短篇小说一样细致、平淡,饱含耐心。静止的镜头构成并划分了小说的段落,让边地野景有足够的时机酝酿它本真的空大和孤寂;人物在他无趣的生活里藏他笨拙的感情,或放他的任情任性。有始有终,不起不落,在人人都需要凶猛的剧情充满电视和真实的时候,一个本分的故事和它本分的模样显得弥足珍贵。

       在扎赉诺尔这块中俄(东北)边地上,直到电影拍完的下一年,人们都还在使用蒸汽火车运煤。朱老头和治中这一对旧工业时代的师徒,过着日复一日碎屑而程式化的工厂生活。工作时一个开火车,一个在车厢尾端举着通行的绿旗子指挥。休息时两人在某节车厢里偷喝啤酒,唱不流行的流行歌,看外面冰天雪地。下了班坐在老破的礼堂看老掉牙的走穴二人转,在大铁门关之前,合一辆二八大杠的脚踏车回转。和工厂的四壁一样,和并不让人震惊的工人洗澡群像一样,他们缺乏表情,习惯沉默,按时间和场合做事,偶尔对上几句,都是僵的,不如不交流好。

       直到朱老头的退休使他们面临分离,一段长长的送别就此开启。没有“就此别过”,治中的脚踏车一路打转、逗留、尾随,一直跟到工人中转站,又坐上卡车跟到火车站,最后跟上了归去东北的火车,两人在各自的车厢里抹眼泪。工人不掉眼泪,他们的眼泪一出来就被粗糙的指头抹去,再出再抹,从来只在框里打转,淌不下来。这和全片的情绪浸润是一致的——他们并不表达情绪,点到即止,心照不宣。绕几圈就是送送你,卖个笑就是说再会,送手表和帽子算交待工作。直到师徒两人在街头卡拉OK不够默契地大唱 “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生命中就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藏着的部分才终于借着不和谐的外力放任出来,但是镜头很快克制地转向奔跑的火车去了。

       这不是一个城市的故事,甚至都不是县城的故事,不存在别的可疑的隐情,别往那儿去想。分别之后,老人将在并不亲密的儿孙辈身边度过晚年,车里流露出对家人照片的冷漠。另一处,一个逆光镜头,治中在看不到边界的荒漠中和几个边境士兵打篮球,空荡荡的地面上只有一个枯瘦的篮筐,在大背景下留了一个巨大但模糊的人物轮廓特写,他们都是身单影只的人了,照应着夜晚自行车上的两个黑影,蒸汽火车厢里的两个黑影。

       治中给最后一个蒸汽火车司机唱的歌,也是旧工业时代残碎线上的一首挽歌,那面指示通行的绿旗子的摇落。如同那首早已不再流行的流行歌,身处边地的传统行业和工人尽管脚步缓慢,也不得不最终面临流不下去的窘境——治中把老头送下火车,送到家人面前,回到扎赉诺尔,他就变成了运煤的卡车司机。

       边塞出诗人,边塞是不是也长于出诗电影。就好像边塞诗歌中令人惊异的幻想和比喻,总是诱发自被描述地本身的神秘气质。全片的诗意美托赖于无际的边地野景,甚至说它是风光片也毫不为过。大量的滤镜和大全景把扎赉诺尔的天和地、树和雪,放置于单薄的人和动物的上下左右周围每一处,显示着一种不为所动的能量。它枯燥、沉默,死气沉沉到不思进取,却又神圣、壮大而不可攻陷,边地野景显示出的力量,足以支撑起朴素的故事和人物,匹配着僵硬的对白和不僵硬的音乐。这可能会让人想到苏联、东欧电影里的冬天画面,你总能在冰冷肃穆中找到过量的什么东西,来刺激你、帮助你体认或去积郁过量的隐而未发的情绪。

       当边缘/边地题材的中国电影有意无意地争作回溯的姿态,前仆后继地直面社会转型中的各种措手不及,集体喷涌后现代乡愁时,“情怀”逐渐成了这时代“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坏的东西”。《扎赉诺尔》自然逃不出这母题,这潮流,也免不了煽情的毛病。但它似乎在努力淡化大的方面,让人的情绪以自己贫乏狭小的经验为出口。当然,也是边地野景让它更具诗电影的气质,削弱了这一部分的反思,显得不同一些。

       《扎赉诺尔》的结尾,一个逆光镜头,治中在荒漠中打篮球,赤着上身,流着汗,空旷的大地一只枯瘦的篮筐,一个黑色的身影,好像落不到地上。治中的情绪,矿区的新工作, “就此别过”的日子,都在最后这个黄黑镜头里。我想到几年前,也是在边地沙漠上,挖了一个厕所,底下是坑,上头是天,就这么蹲着拉起了一次漫长的大便,头仰得累了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身处茫茫宇宙,落下的屎都永远落不到地上。

       有一天他会和朱老头一样告老还乡,新一代司机开着货运火箭,没有煤,没有远古哺乳动物化石,世界不需要任何一个“海一样的地方”。

 2 ) 远望去 尽是乡愁

  本来就是奔着题目去的,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去满洲里,路过伊敏煤矿的时候已经是将近黑天的时候,小小的依维柯在雪地里穿行,压碎一路的碎冰茬稀稀落落的响,远处的昏黄色的灯光映照着巨大机器,大团团的雾气还有轰隆隆的响声......没想到一切的记忆在电影上演那么几秒钟开始涌现出来,影院里的空调特别的冷,我也穿个小短袖模拟着仿佛是在冰天雪地里看电影。

 关于故事的情节,或许是抱着太多的情感因素在看,于是也先入为主的添加了许多自己的想法进去...中国人都讲故土难离,但是作为一名那遥远角落里的土生土长的人从小被灌注的都是走出去的概念,努力的读书啊或者是其他的各种手段无非是离开这个气候恶劣交通闭塞的地方,记得高中那时候老师经常说全班排多少名就能去省外重点,差一些的就只能留在省内,当时还真是为了那个目标就出来了,而且还越走越远.....

人可以走过很多城市...但是故乡只有一个

就像故事里的那个小伙儿和那个老师傅一样吧,有几次那个老师傅推推搡搡的让那孩子回去,脑子里就想起了家里的人殷殷的希望说出去吧,离开这个鬼地方吧的场景。资源开采的差不多了迟早会衰败的,伴随的也是这个城市的没落之后就是消失....尽管当离开家乡之后无时无刻都在牵挂但正如影片里讲 送君千里 终有一别。

但无论如何,离家很远,远望去 ,尽是乡愁.....

感谢赵导演....

ps:大冬天光膀子打篮球太不真实了吧.....还有唱卡啦ok那个 我都不相信.....

 3 ) 观影展之--《扎赉诺尔》随笔

还是带着笔记去独立影社看的影展。感谢三叔之前的倾情讲述。

这是一部可以忽略人物长相的片子,因为故事里的人物平凡到看了30分钟还还没有看清或者记不清楚他们的长相。

画面以大片大片或白或暗的烟雾为背景,显得画面异常的美丽。无论是长镜头带来的美感,还是短镜头带来的焦距感。苍凉的大地,微蓝的天空。

当看到车厢里出现一头猪时,我就在想,会不会出现一群人在追逐猪的荒诞镜头。镜头果然如我所料的出现了。但是仍然是一幅唯美的要死的画面。天空是墨兰与宝蓝相接,黏在地平线上。

情节是不紧凑的,以至于大段美景描述后,我常常在回忆刚刚发生过什么。

线索感也不是很好,从头到尾都是零散的画面,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应亮在推荐这部电影时说:“把现实的空气抽离到稀薄。”这就是一种新的抒情方式。就算是一首断续的情诗,还是一样有动人的故事。

 4 ) 此去尽荒漠,欲入莫回头

离开满洲里20来公里,我们将车头往北调向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去往计划中的额尔古纳。转向处,这条内蒙东部大通道的路牌中央,赫然印着“扎赉诺尔”。

“那个字怎么读?”

在追问那字前,我已经想起这么一部屡次错过的电影了。

没想,回来一周后,有幸看上了。

我必须承认,由于上了年纪休息不好,影片开始不久后,当我在这悠扬漫长的逆光镜头里仿佛触摸到索科诺夫画面后,我睡着了——我看索科诺夫的片子也经常睡着——还反复几次,直至朱师傅坐上治中的单车,“带我去你磕破嘴那一站。”

这是父子还是工友?如果这样的绵绵情意发生在城市,那我们将先入为主地断定,这是断臂。索科诺夫不也在柔美到扭曲的影像里,让圣彼得堡的海军父子断臂了吗(《父与子》)?

可是,正如导演坚持地要把这个情节几乎为零的故事,除了向最后的蒸汽机车告别外,搁在扎赉诺尔,荒芜空旷的塞外,也能让刚刚燃起的刻薄和肤浅阴谋早被激烈的北风吹散。男性间的友情,也随着无限拉大的视野,变得暧昧不再,而无比高大。

和地点一样,季节也是让这种友情得以可信蔓延地重要因素。我国最北部的这块地方,无论是黑龙江的扎龙(《考试》)、额尔古纳的室韦(《麦田》)、还是此片,都无比依赖于季节以及季节决定的光线和质感。

塞外的冬天,是适合告别的季节,此去尽荒漠,欲入莫回头。相濡以沫,依依惜别,30年矿上的情感,始终会被凝结成不便多言的记忆;塞外的冬天,也是适合蒸汽机吐气的时令,干嗖嗖的凌冽寒风中,无边无际的蓝天下,蒸汽被赋予了初夏秋所不能具备的具象形状。在员工与时代双重告别的意义下,这几抹几乎摸得到的蒸汽,更显得像是它们来源之处的机器怪物的最后残喘。

导演赵晔说:“今年有朋友去过扎赉诺尔,那些蒸汽机车全部被大卡取代了。”

一个工业时代的象征结束,一群耕耘于矿山的人群离开,一场告别的宴会散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5 ) 这样的送别,就像送别一部分的自己。

孤独,不寥落。 随意,不松散。    生活的质感呈现得比较自然,粗粝和淡漠,破败和大美,细腻和深沉,从来都可以并存。 没有努着劲儿非要表达或教育观众点儿什么的意思,也没有死命“作”出来的戏剧冲突。 有一些不经心但有意味的细节。除上火车前治中眼眶里的泪光,特写给得略刻意。 比如被吹走的车棚塑料布,又出现在治中回程徘徊的冰面上; 比如怎么都关不上的铁门;比如看到不是治中挥旗子,神色一暗的蒸汽机车司机; 比如完全不在调上的朱师傅和以为失散、突然发声、唱得还可以的治中的合唱,结尾的回忆呼应了两人街头K此歌的缘由...... “或许明日太阳西下 倦鸟已归时 你将已经踏上 旧时的归途    人生难得再次寻觅 相知的伴侣 生命中就难舍 蓝蓝的白云天” 治中是个表面怯于表达,心里阳光灿烂的青年。 面对喜欢的女孩、敬爱的师傅、不太熟的工友......守候是他的温柔,憨笑是他的寒暄。 和孩子们或是猫猫狗狗在一起时,才更放松。 他总笑,摇头晃脑、心无旁骛地笑,哪怕有烦愁、伤感,也就一小会儿。 当朝夕相处、相互在意的人,一起喝喝酒、吃吃小菜、随意聊天、哼哼歌的人,如父如友的人,终将离开...... 这样的送别,就像送别一部分的自己。    女儿对朱师傅,是符合传统意义上孝顺的。不时打电话问候,到火车站接,给看外孙的照片,路边不解仍默默地等待。 从朱师傅不耐地挂掉电话,从她对治中的无视中,却可见血缘下的疏离。 呆了半辈子的煤矿,走时只有一个小小的背包和一个怎么甩也甩不掉的徒弟。 往后的日子,抱抱孙子,养牛还是种地? 习惯了清冷的旷野,人多的地方会不会太挤太吵。 没有可以随心说说话的人,会抽更多烟,愈发沉默吧。    一送再送,别人来了,才不得不转身离开。 觉此处再一两个镜头或一个片段就该结束了。 还是演了好一会儿,发神经脱光上衣跟人抢篮球,终于抢到却扔得远远再立马跑走。 还夹杂着回忆的碎片,略显凌乱。 色调、构图,讲究。 镜头也流畅,干净、利落。 雪少,便没有那么大面积明显的黑白对比。 哪怕有雪霁的画面也好,或蓝或绿盈盈的天空也许更高远,日常且艰苦的生活也许更真切。 二人在蒸汽机车驾驶室里唱歌、喝酒的剪影,素净、轻快,平静的喜悦。    最后,工人们酷寒中排队领白馒头的画面,似有集中营的错觉,心里倏忽沉了一下。 扎赉诺尔,未被突显或渲染的生存环境,其实是恶劣的。 人们承受、牵绊,活着,和黒煤大地几乎融为一体。

 6 ) 扎赉诺尔!扎赉诺尔!

今天在标放又看了一遍这个片子,突然很感动。发现我到这时候才看懂了。导演的影像,经过银幕的放大,膨胀出了我心中最想表达的那种草原的感觉。一想起草原,能回忆的就是这个样子。那是冬天的样子,一片荒芜,寸草不生,滴水成冰,阴霾笼罩大地。除了没有色彩的荒芜,就是空旷。空的遥远。江河湖泊,是一大块坚硬而雪白的冰。

只有内蒙古,才有那样子冒着烟的蒸气机车,车里用煤作动力,烧水,水汽冒出来,就是影像中骇人的雪白的云团,匆匆地驶过煤矿。蓝天蓝得扎眼,最破最破的火车,真的就是我今年大年初一回家的那个样子,走在车厢里,空气里能哈出寒气,尿在地上,转瞬成冰。

一个是二人转,这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东西。充满了泥土味的那种糙,那种生动。还有一个是冬天过年置办年货的街头,稀里哗啦地热闹。人们戴着电影里那种翻毛的皮帽子。还有大街上的卡拉OK,这也几乎成为了贾樟柯描写县城的一个标签,唱的却是罗大佑,这个镜头从跑了调的老头那慢慢地摇到小伙子,却几乎使我控制不住自己,有想要掉泪的冲动。

火车走在冰冷的矿区。影像就像船一样在运动中静止或者漂泊。我也很喜欢那一堆人捉那条肥猪,太棒了,太棒了。

火车啊,这个冒着蒸气的火车。废弃的厂房。矿坑。主人站在车厢的煤堆上,任火车开着,游荡,游荡,让我想起《小城之春》的那段湖上的泛舟,啊,一朵可爱的玫瑰花,赛瑞玛丽亚,赛瑞玛丽亚……都是最中国的,最诗意的镜头。

海拉尔和满洲里,是我三姨和三姨夫结婚生活的地方。也像那俩年轻人,当兵过去的。小时候,有年冬天曾经给我们稍过一大桶的牛奶,结结实实冻成了一大块,要拿锤子敲成小块的然后在碗里化掉。这是我对那里最早的记忆。就是觉得很冷,很冷。

 短评

节制而充沛的情感

6分钟前
  • salonbus
  • 推荐

等电影院里那堆像煤一样的电影被无数观众挖空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部才是金子。

10分钟前
  • 向阳花
  • 力荐

情很浓,意很淡,景很广,言不尽

12分钟前
  • Vicky
  • 还行

你把它当成摄影作品 你觉得真的还不错

17分钟前
  • 维辣丝儿
  • 推荐

诗意+乡愁

18分钟前
  • 白小顶
  • 推荐

铁道人的生存状态

20分钟前
  • Z
  • 还行

一种依靠,一次别离。一种再难看到的送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与友谊情感的告别,与30年工作的告别,与一个地方的告别。一切寄托像白色蒸汽扑面而来又随风飘散。"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衬着荒凉破败的蒙东煤矿,这种离别愁绪和情谊表达令人泪下,尤其结尾剪影中的歌声。画面真美。7.5/10.

22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二重唱

23分钟前
  • mxx
  • 推荐

老师规定看的,与其说讲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展示一种状态,传递一种情绪,画面的效果不错,李治中表演挺自然的。

24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还行

默默无言,光芒万丈。

28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情绪与美术都浓郁地贴靠着东方美学,片尾迸发的感情跳跃辅以大广角手持,剧烈摇晃中看到时间与空间的非现实性。片尾导演映后谈了许多拍摄过程中的趣味,更确认了这部电影对情绪的特殊关照。新亚洲影志中泰影像之旅@UCCA

30分钟前
  • tankry
  • 推荐

画面美得咧,都有点失真了。至于剧情…呃…诗不需要剧情…

33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送君傻帽,不诉离伤。

37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摄影超级偏爱逆光,人脸都是黑的,什么都看不见。本来就只有短片的体量,加了很多无用的凑时长的戏份。前面50分钟内,能多花一句台词或者一场戏,交代一下主人公要干嘛吗?要不是看剧情介绍,根本就不知道朱师傅要退休了去找女儿,只知道在渲染俩人关系好之后,徒弟跟了20分钟了,什么都没交代,还碰到很多熟人……不看剧情介绍,坐火车前的剧情都像是自家门口跟一路的俩人忘年“基情”。剧情应该在片子里,而不应该是在剧情介绍里。

42分钟前
  • kakakarl
  • 较差

导演显然是老塔看多了……片子前半小时很有王兵的范儿,后面则用力过猛地渲染影像。但是大光比下出来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剪影拍得很好,一般段落就有点晃眼了,整体调色有点过,有几个镜头光不接。两个主演,一个像赵本山,一个像王宝强,情绪很难处理,因为我怎么看俩人都有那么点暧昧,特别

4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用离别写离别,告别一个时代的情怀。。。那些说不出的淡淡的感怀也就随风飘散开了

49分钟前
  • 悠幽灵
  • 还行

画面和音乐很美,调子很深沉,与君一别,何时再相逢?

54分钟前
  • 八月
  • 推荐

亭台楼阁

56分钟前
  • 懒画眉
  • 推荐

前面大半部分被旁邊兩個一直聊天的人騷擾着.幸虧在看了1小時后他們終于走了.我得以安靜地把這部電影看完.觀感很舒服.無需多言.幾個表情.幾個動作.幾個鏡頭.就能體會所有.場景很漂亮.雖然導演是學畫畫出身,也說是故意去除細節加強對比來製造視覺衝擊.我也從這樣的色彩中讀出了些自己理解的

60分钟前
  • l.m.
  • 推荐

我在上海看了三场,都睡着了......我的睡点太低了.......

1小时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