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0年代那些电影其实水准还是挺高的,特别是推理小说改编的电影,砂器小时候在露天电影院看过,因为看不懂几乎没有印象,觉得比“追捕”和“人证”的理解度数高,记得还有一部叫金环蚀的,基本不知所云。到时“望乡”和“生死恋”这样的电影因为有儿时的女神栗原小卷,所以印象特别深刻。砂器中有两个方面天朝学到和丢弃了,一是社交场所女性三陪,我们现在已经习以为然;二是人人唾弃的麻疯病人仍有免费的国家救助,这点我们倒是弃而远之了。
在日本推理大师松本清张的名作中,《砂器》(或名《砂之器》)是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次数较多的一部小说。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被多次改编,基本就等于认可了作品本身的伟大,或者说至少在内涵上具有值得被反复挖掘和体现的现实意义。
在众多改编版本里,1974年的电影版《砂器》应当是质量和评价最高的一个,曾被誉为日本影坛的「金字塔之作」。本片由野村芳太郎、桥本忍和山田洋次联合编剧,并由野村芳太郎执导。担任本片主演的是日本少有的走向国际的男星丹波哲郎,而在配角中还能找到渥美清和笠智众这样的名角客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主题音乐《宿命》出自文学巨匠芥川龙之介的儿子、作曲家芥川也寸志之手,这样的阵容可谓是名家云集。
《砂器》的主线是新近崛起的作曲家和贺英良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去而残忍地杀害养父三木谦一。影片片长143分钟,叙事节奏比较缓慢,特别是前半段的案件侦破过程,可能现在的部分观众会觉得冗长罗唣。不过这应和了松本清张的理念,他认为推理小说运用推理逐次拨开疑云迷雾,去疑解惑,对侦破犯罪案件过程的重视甚于结果,借助情节悬念丛生,会很自然地融入读者的想象空间。本片中今西和吉村两位警官的侦破过程便贯彻了这一点,从秋田县到石川县,再到岛根县和大阪府,跟随着他们寻访了大半个本州岛,案情才得以抽丝剥茧般水落石出。当然,对于喜爱日本文化的观众来说,当看到因为口音问题而造成的破案歧途时也会觉得有滋有味,「龟田」和「龟嵩」一字之差,却让警察们谬以千里。
如果把《砂器》仅仅当作犯罪悬疑片来看那就错了,就好比把原著小说仅当作推理小说去看一样。单纯从破案角度看,《砂器》其实并没有多么精巧玄妙。松本清张在日本推理小说界的地位之所以崇高,是因为他通过正视现实,深究造成犯罪的社会原因,在立意、人物、意境设置等方面着意变革,加快推理小说写作转型,使推理小说这个原本浮夸、通俗、带有浓厚游戏性质的文类变得浑厚严肃。日本文坛的「清张革命」彻底改造了日本推理小说,为后世的推理小说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可以说,推理小说只是松本清张的工具。他强调对作案动机的分析,不但剖析犯人的内心,尤其善于深入挖掘犯罪的社会原因。或者说他的推理是为了探究犯罪的动机,而铺陈犯罪动机又是为了彰显社会正义。因而,看松本清张的小说或者改编电影,更值得一看的是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省,《砂器》亦不外如是。
先来看人性。松本清张小说里的犯罪几乎都来自于人的表里不一,虚伪错乱,想要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或者冒充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的高贵人格,是松本清张眼中最大、最可怕的罪恶。《砂器》中的和贺英良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外人眼中,他是个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作曲家,但事实上他为了洗白过去、维护自己的形象,不但伪造身份,甚至避见生父、杀死养父、对情人不管不顾导致其流产而死,是个极度自私、为达目的六亲不认、不惜清除一切障碍的人。
这样的人格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是自身的经历,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反之亦然,一个人的命运对其性格的形成也有决定性的作用。和贺英良有着十分悲惨的童年,由于父亲罹患麻风病,这在当时是难以治愈的顽疾,因此母亲离家出走,他和父亲也被赶出村子,四处飘泊流浪,靠乞讨为生,受尽了他人的白眼和欺凌。这些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难以磨灭的伤害,并造成了他既自卑又自尊的极端性格,一边希望出人头地,一边怕别人了解自己的身世。
再来看社会,也就是促成和贺英良人格形成的另一方面因素。日本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以及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扭曲价值观是把和贺推向深渊的罪魁祸首。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和贺的人性并未完全泯灭,他对生父、对养父、对情人都还是有感情的,只是社会的生存法则已然不允许他走回头路。既然用前大藏大臣的未来女婿这一身份作为了踏脚石,那么他只有顺着台阶违心而上,而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否则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将前功尽弃,沦为和其生父一样的可怜虫。
本片的后三分之一部分是全片的高潮和精华,这一段在和贺的音乐会、今西警官的案件陈述、以及和贺童年的悲惨生活三个不同的时空画面之间来回切换,加上动人的主题曲《宿命》贯穿始终,不仅向观众展现了案件的全貌,亦使角色的悲剧命运得到了深刻体现,旋律与故事的配合相得益彰,令情节益发跌宕起伏、催人泪下。
松本清张笔下的和贺英良,与其说是个犯人,不如说是个苦人,作者在谴责之外,投注更多的是同情与惋惜。于是,我们才能在高潮段落看到和贺英良在他的作品中倾注的丰富情感,有对命运不公的愤怒和控诉,有对亲人受难的哀痛和悼念,还有对内心矛盾的挣扎和绝望。在和贺的眼中,音乐是他倾诉真实情感的唯一途径,只有在音乐里,他才能与他至亲的生父和养父见面,并忏悔自己的冷酷与绝情。待到一曲终了,和贺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伴随着观众如潮掌声的是他那百感交集的面容。
《砂器》凝聚了松本清张对人性和社会的细致观察,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二战后的日本社会弥漫着空前的幻灭感,国家的战败耻辱和曾经拥有的自豪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新一代的年轻人竭力希望摆脱历史阴影,因此一面想推翻传统、出人头地,一面又怯于正视过去,以至于不惜用各种手段抹杀历史、粉饰自己,和贺英良就是当时日本社会年轻一代的缩影。而「砂器」这个名字正是作家对此的隐喻,表面虽然有型有器,但终究是用砂子堆成,经不起风浪的敲打,难逃碎裂的宿命。
从《砂器》我又联想到另一部著名的推理小说——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与《砂器》中儿子杀死父亲恰恰相反,母亲八杉恭子为了名誉和地位亲手刺死了自己的儿子,改编电影中的主题曲《草帽歌》更是脍炙人口。这两部小说都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中的经典作品,而改编后的电影也不辱原著,具有超越时代的观赏价值。
导演野村芳太郎曾在黑泽明手下工作,这部电影是其巅峰之作。原著作者松本认为电影的改编比原著更精彩,因为本片的成功,日本又出现了多个版本的同名改编版,据说大多承袭了本片之精神内核。此外,该电影被日本影坛赞誉为“金字塔之作”。电影首先是一个精彩的悬疑故事,导演弱化了悬疑部分,不再玩“谁是凶手”的把戏,着重点其实是命案究竟怎么发生?一个声名鹊起的音乐家为何杀死如此善良的好人?电影的落脚点放在了人们对麻风病人的歧视,而且是一种严重愚昧和偏见性的歧视,这样电影的价值观才能说通。音乐家秀夫为了摆脱这种歧视,才不去见麻风病父亲、篡改姓名、杀死好言相劝的警察,一切皆是宿命,就像砂无法摆脱随风而去的命运,这宿命无法挣脱。上升到这个层面,确实厉害。电影拍的很美,开头金黄色的背景中秀夫玩沙子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导演灵活的运用和把控着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甚至超远景的变幻,凸显电影的近与远的空间感。用投影展现女性的美妙身段。电影后半段采用多线叙事。在展现秀夫父子命运之段落,致敬,或者说巧妙运用了默片的拍摄方法,即人物的表演配合着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钢琴曲,没有一句台词。这个段落运用默片,展现出绝佳的效果,极好的展现了父子二人命运之进程。这其实也印证了有些学者所谓的“默片不死”。我们知道现在几乎没有一位导演去拍一部纯粹的默片了,但其实有些有声电影的某些段落是采用了默片手法的,正如本片,而且有时可以呈现出惊人的艺术效果。一个绝佳的例子是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开头几分钟,也是默片,这个片段干练的表现出主角从呱呱坠地到白发苍苍的整个过程。这时的日本电影真开放,裸露或许是那时的噱头吧,哈哈哈。
其实野村芳太郎相比同时期的几位老导演而言,手法显得过时中庸了些,松本清张的原作也像极了“人证”,剧情并无太多的惊喜,但是加藤嘉演的父亲实在是太催人泪下了,竟然为了角色拔掉了所有的牙齿!不知是被导演怎么忽悠的…… 那时的拍摄真敬业,父子的宿命之旅足足拍了十个月,配上音乐实在震慑心灵
大热天侦查想到黑泽明(编剧有桥本忍);字幕介绍案情+宿命式悲剧想到复仇在我。前三分之二侦查过程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极尽专业之光(尽管也存在巧合式的偷懒推理);最后的宿命回放虽然必要,但实在冗长又煽情,观感几乎被拖垮。奔走全国查案顺带展现日本时代样貌;战后反思与阶级批判。
前半部分有些拖沓,但最后50分钟揭秘案情,令人无比感动。不能相信人生的宿命,更不能败给它。出生贫贱、疾病痛苦都不能定义我们。坦然接受自我,然后正直善良的活下去,这才该是我们的命途,英良啊,你怎么就不明白啊…………
第三幕“宿命”演奏和父子流浪的交叉影像叙事毫无疑问是全片的华彩篇章,父与子、善与恶、艺术与人性的主题在无人声的音乐和近乎无声的流浪中被完美地表达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看来有些过时的日本探案第二幕实际上是被三木谦一这样一个理想人物挽救了,他熠熠发光的人格构成了对和贺英良全然反立的对照,也使得第三幕老父为曾经恬然伺于膝下的幼子变做冷酷无情的艺术与政治的食腐秃鹫而痛心断肠格外得催人泪下。不同于《我不是药神》针对白血病所选择的故事切入点,本片无疑更具有日本的物哀美感和民族性,但因在处理上更内敛和深情,其人文烛光照亮的是人心中更深处的茅屋。P.S. 实在想不到,一部因为赖床而迟到二十分钟的电影,最后能让我痛哭流涕。
松本清张的小说改成电影真心不好弄,人性和悬疑很难两全,本片在人性刻画上做足了功夫,最后那场演奏更是达到全片高潮,悬念则揭开得比较早。PS:开头很山田洋次,原来有参与编剧。
比原著删掉副线,更紧凑,芥川也寸志的配乐在后半段是催泪大杀器,但是整体气氛非常合适。无怪乎松本清张自己都认为比原作更好。
无聊,啰里啰嗦的主流手法炮制出来的大路货电影,比不上导演先前的《鬼畜》
有些东西的走向脉络深嵌血型基因,你永远无法改变,跟着生活流被命运推着走,你想清洗过去、摆脱罪恶,可音乐和梦境会泄露你的心事;父子流浪一段,看得万分难过,配合极赞原声情绪达到高潮;他不是那么可恨的人,因为真正的恶人永不感到内疚伤心。
严格说来原著是不太好改编电影的,桥本忍创造性的使用闪回,用“父子流浪”情节支撑起整部电影的框架,厉害。
三星半,中后段就终结了悬疑线索,最后闪回同时搭接到两个不同空间成为两种释义(音乐和叙述),音乐的功能在剧情内外合而为一,只是前后剧作风格不太和谐,就好像是桥本忍和山田洋次分别写的剧本而非共同创作。
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推理,常见的就是主角的过往不光彩,后来有了一定地位成就后因为名誉犯案。日本老电影一贯的严谨,全片围绕宿命两字展开,140分钟没有多余的地方。
“你去上影看了多少呀?”“看了八部半……”“呀你就看了一部呀?”“不,我砂之器只看了半部。…………:)”(在新衡山见证上海话battle留念)
看得出原作一定很难改,但竟然做到了只有电影才能展现的效果。因为案件推理已不是重点,真相揭露后的回望才是把电影拔高的段落,闪回配合最后的协奏曲很难不感动啊,音乐家的设定实在巧妙。日本人的daddy issue从一个家庭可上升到整个国家,两父一子悲惨的牵绊是命运更是注定
说的严重点,这是改变了我一生的一部电影。因为写了这部电影的影评,我进入了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学校,生活从此不同。但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08年初冬的大剧场倒数第二排靠左边的位置上,我睡着了……所以至今我都不知道它究竟拍了些什么……
#SIFF2020 SFC衡山放映事故也就看了一个小时?既而,从徐汇夜行到静安的大暴走留念。每天午夜穿行在空荡荡法国梧桐道上,心中不免浮现出初中时代的安妮宝贝,以及一个巨大困惑,这样一个2500万人的大都会,怎么就没有年轻情侣们在这闷热的夏夜,在街上遛弯呢?
在回溯往事中,感受到至真至切的父子情,在今昔对比中,嗟叹于名利侵蚀人性的悲凉;交响与苦旅交织,至善与虚荣并行,人生没有无瑕的完美,愧疚是良知尚存的余温!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造性地让人物在空间里不断游走,试图捕捉一种运动的形式。相对在本片里,追索的查案和人生的流浪前后两部分,人物同样在展开的整张日本地图上游走,但在其间没有任何失序与无序,游走空间景观上的意义让位于叙事结构上的意义,本质上这是脱离运动的。用片中毫无隐瞒的词语剖白即宿命
社会派小说的精华在于枝枝叶叶的细节描写,故事仅仅是一条线索,如果电影只拍故事过程,那么电影将变得十分乏味。剧本虽然把与故事无关的描写(精华)去除,但几处角色的改变却依然让电影具有客观性,可以说剧本的改编十分成功,最后电影竟然用40分钟的交响乐作为配乐,叙述穿插,画面叠加,效果一流
推理部分实在很一般,减法做得太过,最后只能用大量字幕来生硬专场,这就是电影的局限。不过后面解明真相的部分实在很赞,一面是英良在进行交响乐演奏,一面是数十年前的辛酸往事不断浮现,只有音乐和画面,放弃无意义的对白,父子穿越四季到处流浪的场面看着实在让人想飙泪。不过作为推理小说硬伤太多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不错,经过了那样的苦难,你出人头地,害怕社会的冷漠,势利同你年少时的悲惨经历一样,这都无可厚非。但为什么偏偏报复在冷漠中唯一给你温暖的人身上?!没有让你报恩,但是,为什么恩将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