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人生命中的两个女人,这个故事,是女性作家张爱玲写的。而女人生命中的两个男人,是昂利-皮埃尔•洛齐写的,他是个男人,一个七十四岁的老男人,这颇有意味。 他需要两个女人,一个纯白如月光,一个热情如火焰。 她也需要两个男人,一个单纯固执坚守,矢志不渝,一个性感奔放自由,充满诱惑。 凯瑟琳的魅力来自于她卡门式的自由态度,她永远流动不居,在任何一个时刻里都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她不遵守游戏规则,她走着走着就跳下塞纳河,她永远在行动,她让人猜不透,如谜语,如毒药。 朱尔和吉姆都爱上她,既爱她的神秘,也爱她的轻蔑。 轻蔑中有着颠覆一切的勇气和随性,这是朱尔和吉姆在希腊雕像的神情中寻找的东西,凯瑟琳,就是自由。 朱尔爱她爱得全无自我,只要她快乐,只要她的生活能让他存在,他什么都能做,容忍一切,而且是真正的无怨无悔,整个故事里面,朱尔从来没有讲过一句凯瑟琳的坏话,吉姆说,你把她当成了皇后,朱尔说,她就是皇后。 如果,凯瑟琳是一种生活理想,那么朱尔为了追逐这种理想义无反顾,从未犹豫和背叛。 朱尔总在那里,永远在,也许恰恰是因为这个,凯瑟琳一次次地离开,又一次次回来。 吉姆呢,从某种程度上,他和凯瑟琳有某种同质的东西。他也有个为之坚守,无怨无尤的情人,他也任性,想回来就回来,想离开就离开。 凯瑟琳和吉姆之间,是真正的角逐,因为朱尔对凯瑟琳早已不战而降,毫无悬念的甘当奴隶,吉姆却时刻都能离开,他有自己的去处。 两个人之间的战争,比的是自己控制对方的能力,凯瑟琳以为吉姆可以像朱尔一样,无论她怎么做,她都能赢。但最后,她输了。 因为吉姆不是朱尔,他不是仅为她存在,没有她就不能活的人,吉姆回到另一个女人身边时,找到的是平静和安然,没有激情,也没有那么剧烈的痛苦。 他想逃离这游戏,他想找的无非就是安全稳固,不再好奇,不再冒险,虽无惊喜,却也不必忍受无休止的折磨。然而,他却用了另外的借口,他说,凯瑟琳,我们得想想,我们是否伤害了别人。 凯瑟琳第一次失去了自己的控制力,她甚至掏出了枪。 她不能容忍失败,她更不能容忍的是一个人的逃跑,所使用的胆怯而堂皇的借口。 如同振保一样,她无法同时拥有红白玫瑰。她阻止不了别人离开的脚步。 暴烈任性如她,开车驶向塞纳河,前一秒钟还言笑晏晏,后一秒钟就从容赴死,凯瑟琳最后的眼神,是胜利,是疯狂,是崩溃,还是解脱? 死亡,终结了一切纠结和难题,解决了一切矛盾和痛苦。 以死亡做结束的电影,却有着最为谐谑的形式,这种谐谑,还不是黑色幽默,是由衷的轻松和喜悦,除了《朱尔和吉姆》,似乎没有电影能做到这样。 看影片的片头,那些默片式的搞笑片段,立时就会明白《天使艾米丽》和《漫长婚约》里面那些谐谑的源头,人物的刻画是漫画式的,他们的行动也是漫画式的,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长镜头跟拍,快捷流畅,最大量地传递着他们的信息,这背后的讲述人,人物本身,都在游戏,生活的欢欣喜悦勃勃欲动。 影片安排了一个讲述者,他的眼在观察事态的进展,他也用游戏的态度消解着这一切,其随性自由和主人公如出一辙。 到了影片后半段,当人物陷入纠结时,表层的故事格调却还是戏谑的,讲述人一如既往,他的讲述隐藏了故事背后的痛苦,就像凯瑟琳前一秒钟的沉郁,一抬眼就是一脸的妩媚明媚。矛盾的翻转顷刻之间就能完成。 形式上的喜剧性甚至保留到最后,两个人壮烈殉情之后,电影居然用快速剪切讲述了遗体的处理过程,没盖严的棺材板,顷刻之间化为骨灰一片片,为了方便存放,骨灰又被捣碎,放如瓮中,一切流畅如工厂流水线,毫无煽情,毫无感情色彩,一如卓别林之《摩登时代》的大机器生产。 这依然是消解,那么多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那么多活色生香,五彩斑斓,一起奔跑时候的风和快乐,就变成了这样的物质,两盒骨灰,朱尔甚至没有感到沉重,他觉得一阵轻松。 到影片最后,真的让人有理由怀疑,这个讲述者,是不是就是朱尔本人? 正是那种自嘲和谐谑的超然,让他反而坚持到了最后,没有被激情所裹挟与摧毁? 理想和理想的背叛者毁灭了,忠于理想的人活下来了。为他们送葬。 新浪潮电影之于特吕弗,是不是也是同样的情形? 捣成粉末的骨灰,曾是长桥上激荡的自由的风。我们要笑到最后,笑得最放肆和自由,哪怕这笑容的前一刻是蚀人心骨的疼痛和无法止息的泪水。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6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 ,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特吕弗导演的《祖与占》,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Joeyside
4星。应该叫一部《随心所欲》的电影,可能是影史上最有名的三人行的故事,也可能贡献了新浪潮最有名的场景。那种炙热的火焰的爱,伤人的爱,也许只能出现在62年影像的爱情乌托邦中,对话时的甩镜头有着惊人的留白和诗意。
场刊嘉宾 aof
我给了《祖与占》场刊3星,十分喜欢三个人各自的人物形象,人们关系之间的模糊边界也被慢慢探索出来。那些真正微妙、迷人的瞬间令人沉醉。
场刊嘉宾 Muzhi
3星。快速剪辑+纪实的长镜头+定格,技法上来看十分的前卫而娴熟,辅以文学性的旁白和经典的配乐,完全撕裂情节与人物刻画,就是故事到了后半部分有点看不下去,纠结在三个人不断重复的爱情中,加上女主角任性自私、贪婪跋扈、不负责任的人设,令人难以接受。
本片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比较短,是两位男主遇上女主,然后发生的一些生活趣事。第二部分是从一个很突然的战争开始,然后战后三人的情感纠葛。你们如何看待这两个部分的对比?战争是否对三人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场刊嘉宾 Joeyside
战争好像一个催化剂,似乎使三人的感情反应更加猛烈。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我觉得战争的那部分情节是很大的亮点,虽然将战争作为大背景,但是分别属于敌对双方国家的两位男主的关系并没有因此受到很大影响,感觉这更是一种自由的体现。
主持人 我们敏熙 。
有没有感觉战争前生活很悠闲自在,战争结束后就压抑了
场刊嘉宾 Muzhi
战争前,三人行的互动明快又可爱,一切都很浪漫。战争结束后,三人开始了开放、不断重复的关系,女主自私的性格也在这时开始凸显出来。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但这种生活的压抑,相比战争的那种敌对,还是显得小很多。
场刊嘉宾 aof
我觉得是有的。战争使三人分开,即便祖与占的友谊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但战后三人各自的感情生活却已大不相同。这让凯瑟琳的情感观也浮现了出来,这就导致了三人住在一块儿后的关系发展。
随着影片的进行,女主角越来越像一个黑洞,汲取着两个男主角的精气神,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你们看了后觉得这是编导男性凝视下的产物,有厌女之嫌,还是觉得这是个带着女性主义气质的角色?
场刊嘉宾 Joeyside
很明显这是个有女性主义气质的角色,两人的友谊似乎经由凯瑟琳加固凝结,人们在观察两个男人的友谊的时候发觉了与第三个女人的纠缠,这恰恰映射了女性的重要性,非蛇蝎美人,因为男人的视点补充了女人,而不是女人的视点弥补了男人,两者有区别。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喜欢主持人这个“黑洞”的提法,这个女性形象真的很出彩很打动我,她好像永远处在热烈、自由的中心,在关系中始终保持主导权,我觉得这确实是一种女性主义气质。
场刊嘉宾 aof
似乎与男性凝视无关。凯瑟琳这种直率,自由,想要获得真爱的性格才会让三人关系维持一定的稳定,但也导致了崩塌。而这种崩塌并不是因为女主角“汲取”了他们的“精气神”,而在三人情感观的分歧。
场刊嘉宾 Muzhi
我认为是带着女性主义气质的角色,女主角凯瑟琳自始至终追求的都是一种极致、纯粹的爱,她可以对祖全心全意,但是当她对她的性格感到不满时,便用出轨来惩罚他。她是一个有主见的人物,在三个人的关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这又想让我额外问问各位嘉宾一个问题,你们看来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角色?沟口健二不断刻画被欺凌,奉献自我的女性角色,这算是女性主义吗?保罗范霍文在《她》中塑造出一个几不似常人的女性角色,锋芒外露,冒犯性极强,这算是女性主义吗?这些男性导演,与简坎皮恩这种女性导演塑造女性角色,有什么区别?
场刊嘉宾 Joeyside
我认为女性主义不是靠来贬低或打压男性。
场刊嘉宾 Muzhi
男性导演作为男性,对于女性的心理、社会处境的刻画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坎皮恩的电影里充满着“不完美”的女性,《钢琴课》里女主角其实是婚内出轨,《淑女本色》里女主角其实颇为作茧自缚,但她的角色又让人觉得就是女性主义的象征。
场刊嘉宾 Joeyside
用《她》举例,于佩尔饰演的角色应该算女性主义角色,当她受到侵犯时并没有诉苦或暴走,而是以自己方式进行最极致的反击,如同在SM里,掌控永远不是属性,而是人。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我会认为,神化或矮化的女性角色,其实都不是女性主义形象。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很赞同,神化和矮化都不可取,这样子的话女人的形象只有圣女和妓女,或者说母亲与娼妓。
场刊嘉宾 aof
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关乎摆脱男性凝视,以一个正常的视角来观看女性角色。女性不会再作为“欲望的客体”而出现。其不会因自身的欲望受到来自男性的惩罚,比如在黑色电影中身份形象不再是femme fatale,也不再是影片中附属于男性的“第二性”。其具有自身的自我意识,无论最后结局如何,是由其自身导致的,而非来自男性的惩罚。
你们如何看待女主角最后的“毁灭”举动?你们认为她为何会做出此种行为?其实从女主角拿枪那里开始,我就感觉有点喜剧了。
场刊嘉宾 Joeyside
我感觉有点蛇尾了。爱比死更冷,那就让死亡赋予爱永生咯。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其实还是之前女主角人设的一个延续吧,有个很有意思的对照,前面一场戏里女主角主动跳进水里,结尾女主角也是靠落水来“毁灭”,我其实觉得,很震撼,这个角色太迷人了。
场刊嘉宾 Muzhi
凯瑟琳虽然表面上随心所欲,但其实内心还是很焦虑很悲观的。她害怕凄凉地老去,宁可让生命结束在狂欢和热烈中。
场刊嘉宾 aof
我觉得结尾恰好是其想要不断追求真爱,自由的一种延续。她感受到了自己被背叛,但接受不了这种背叛。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影史中对于两男追逐一女这种情节的刻画比比皆是,你们认为本片在描绘三人关系上有何特别或者独到之处?
场刊嘉宾 aof
导演真正做到了对“人”的关注,就像你刚提的问题一样,在男性凝视的电影之中,女性容易成为三人关系中两个男人的“欲望的客体”,从而展开一系列的角逐,似乎谁胜利了谁就能获得美人。而在《祖与占》之中,凯瑟琳有着自己的选择权,她毫不避讳自己的欲望。同时也没有受到惩罚,我们能感受到她的这种追求。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另外两个男性角色的分别。无关道德,而是一次真正关于爱情的讨论。
场刊嘉宾 Joeyside
可以类比《你的鸟儿会唱歌》的三人场景,我觉得有相似之处。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你的鸟儿会唱歌》当时出来就有人讲《祖与占》了,但是整体感觉还是日影那种气质,还是挺不一样的。
场刊嘉宾 Joeyside
三人场景难得的是要达到一种情感平衡,而大部分时候不是1比比1,而是1.5比1.5,这关键的部分是有一个人完美地融合在另两人的情感之中。
三星更多的不是从技术层面或者历史意义,更多的是我自己的喜好。因为纵横四海过来,本身试图从祖与占找到更高层面的共鸣,可是令人失望。不是说把爱情讲的不够透彻,而是我是冲着爱来的,不是冲着爱情来的。这部在“爱”上的讲述甚至不如貌似肤浅的纵横四海。
有短评说祖代表着绝对的投入和忠诚,爱你为了你可以付出一切,赌了一局注定会输干净的人生赌局;占代表着爱情中的理性,可最后沾染上女主也是不可能逃出深渊,被拉着陪葬;女主真的就是纯利己主义和纯欲望。这样的人设让我感到极度的不适。
从某些角度,我可以理解女主。所谓“一切太风平浪静,她就会迷茫。” 我并不是一个会站在道德或社会角色层面看待爱的人,我甚至觉得所谓的道德对错没那么重要,因为很难判断对错,道德角色只是为了让人更简单的处理问题而已的逃避工具。可是保护自己想保护的爱的人们很重要。女主根本不爱任何一个人,她只爱自己。她想要得到的只是如女王一般的权力,如祖所说“她就是皇后。她之所以垂青我们俩,是因为我们对他就像皇后般呵护备至。”在感情的权力博弈游戏里,什么真爱与自由都是她自私的幌子,她必须要赢而已,无论对方是谁,对方随时可以被代替,可以是任何对她俯首爱慕的人。这样的话,真的太丑陋了,别说和人与人之间的“爱”无关,甚至连更狭隘的“爱情”都与女主凯瑟琳无关。 我对恶的包容性挺高的,其实很难觉得有什么非黑即白的事情。但是全能自恋,和纯利己主义在我看来是“绝对的恶”。它比想象中的更可怕,会把所有人拖入深渊。
三角关系并不是很恶俗的场面,相反在我心里是很深的哲学场面。如何相处,怎样才会有和谐稳固的局面,如何才能摆脱世俗的所谓情爱,真正的认清人的爱得容量,和真正对他人的在乎和在意,不被原始的性驱动,而是追求更宝贵的东西不被单纯地肉体吸引破坏。这些讨论,在这部片子里都没有,我很私人的失望,因为我的期待是这样的。纵横四海里红豆和两个男人三个人的情谊就已经突破了简单的性别和从属关系占有的束缚,仅仅是爱护和保护大家,就已经是最难也最理想的最简单的状态了。
祖与占之所以是电影的名字,或者是两个符号,但我更愿意理解为他们俩对彼此爱惜的那份珍贵。男人没有被“占有”游戏愚弄影响的例子太少了。他们仍能珍惜彼此,并且想要拯救和被拯救大概是这段关系唯一的光辉。
在这部电影中,特吕弗不喜欢拖泥带水,人物介绍和一些过渡情节都是用快速剪辑代替,对于三人之间情感变数的描写则放慢了节奏,凯瑟琳驾车自杀也没有传统制作中那样过多的铺垫和刻画。总体来说,是一种“新浪潮式”的观影经验。
近乎荒诞的三角关系,但我们丝毫不觉得虚伪,丑恶,淫秽,非道德。为什么?因为世俗才是虚伪,丑恶,淫秽,非道德的。追求真爱的人无罪无畏。
他們愛的其實是她所象徵的自由。可到了最後,Jules竟然因為離開她、Jim也因為她離開而如釋重負,重拾自由。多麼諷刺,多麼可悲。這多半是因為她雖然不接受任何束縛,卻沒有主心骨,沒了束縛就無法自立,必須通過對他人的愛縛,自我才得到支撐。兩位男士如弱柳柔荑,甘受纏縛,愛之適足以害之。
你遇到过的女人太少,我见识过的男人太多,平衡一下,也许可以成为一对~
这是我所见过最深的爱和依恋的一种,它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它是一段属于三个人之间的爱,那种不停留于性爱与占有的关系,它是一种游移活动的生命体本身,一直在寻找最适合的寄居体。而他们,所作出的种种选择,都只是出于追随爱这种生物本身。
这是世间最伟大的3P电影。特吕弗拍这本原本不太可拍的小说,可以作为文学改编的典范案例。罗歇原著枝蔓之处大刀阔斧地砍掉,却又在原本故事大纲似的原著基础上编写饱含细节的对白。场面镜头为主,对话场面非常用心,定格及变焦都很精彩。尤为难得的是老电影片段的插入。
三种爱情观,祖代表着绝对的忠诚,我爱你,为了你可以付出一切,为了你什么都愿意。占代表着爱情中的理性,我爱你,但我会做最正确的决定。凯瑟琳代表着爱情中的欲望,我要爱、要自由,我可以爱很多人,每一次我都是全心投入的。若你不爱我,我宁可选择死亡。法国电影里的三人行真迷人,好多台词都好喜欢。“我最爱你的地方是你的后颈,因为那是你唯一看不见我在看你的地方。”
原谅我,首先是对这种以女性为主游离在两个男性之间故事向来嗤之以鼻,其次,特吕弗也好戈达尔也好,对于新浪潮,我的审美是无法接受的,再者这种文艺电影已无法调动内心的内啡肽和荷尔蒙,所以,文艺电影要少看,要精看,因为会产生疲劳。
特吕弗把快乐拍得那么快乐,悲伤拍得那么悲伤,绝望拍得那么绝望。每个人都无法放手的爱情注定会是劫难。音乐好。
《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马德隆姑娘枪杀了罗班松之后跳下车去,与朱尔和吉姆中的凯瑟琳一样凛然,驾车载着爱人走向死亡。以及,巴黎野玫瑰。文艺作品中,你不爱我毋宁死。过不完美的生活毋宁死,不要苟且度日,不要在让步中度日。
越来越讨厌这个导演和这个电影,迂腐透顶
她不特别漂亮、聪明或真挚,但她是个真女人。而她,是我们都爱的女人… -You told me"I love you" -I said"wait" -I almost said"Yes" -You said"Go"
我最喜歡你的頸背/唯一看不見我在看你的部位
或许正如特吕弗说的那样 在爱情方面 姑娘们都是专业人士 而男士们都只是业余爱好者罢了
我们只是无法把握彼此的爱的零点与沸点
新浪潮早期的女性角色全都带着一种让人不舒服的神秘色彩,因为她们代表了男导演对于女人的理解无能。
说实话,看的第一部新浪潮王将特吕弗的经典,感觉不咋的。也不过就是几个定格和fast zoom,故事虽然女权,但并不像是特吕弗的本意。反正看完我特烦这个女的,自私任性善变不负责任,可能是演得好我才这么烦她。但是要说从她的身上体会出生命的活力,恕不奉陪。反正我对所有爱情片的看法基点就是负数,原谅我对爱情这个东西的微弱兴趣。整个片子让我感觉最好的大概就是女主角女扮男装走在街上的那一两分钟镜头。后来Six Pence None Richer把这部电影的经典镜头翻拍成他们大红大紫的"Kiss Me“那首歌的原版MT
特吕弗代表作,也是他最有反叛精神的新浪潮作品。①"两男一女三人行"经典,超越道德,自由,狂野,宽容,暧昧的关系,仿若乌托邦;②文学性的大段旁白,对爱情的探讨深邃,隽永;③形式上大胆随性,快节奏剪辑,跳切与纪实性长镜头相结合,对定格,画面分切的独特运用;④我们玩弄生命的泉源,却失败了。(9.0/10)
天呐朱勒,我不相信会有人可以这样爱人。让我们把自由推向极致,看看会怎样吧。原来在极致的自由中,每个人都不自由。
她可以因为你们对女人狭隘的偏见而纵身一跃,不畏世俗只跟爱的人在一起。她确实绝情,只有你不为我伤心时我才伤心,所以从始至终凯瑟琳都不属于任何人,她只属于自己那份爱情。爱情只属于女人,男人只是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