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电影评分不算很高,有一些被吐槽的地方,但简单记录一下比较喜欢的点。 ①污名标签。学校里组织了集中营,让大家去登记,被从队伍里推出去的男孩多少都不太具有普遍意义的“男子气概”,其中一个还化了妆。和取向异常一同被提及的是HIV病毒,这种形象似乎符合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但我们两位主角又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甚至整个社会,在不了解某个事物的阶段,先入为主了一个污名的概念,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②父权。Pob身在一个中式的家庭,一大家子人,他的父亲作为大家长,掌握了全部的话语权。他具有封建族长的典型性格:压迫女性、不接受反驳、重视脸面。所以Pob一开始的逃避,后来和女人结婚,以及最终殉情,都是合理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Pob家里挂了很多灯笼——原本是喜庆的象征,但两次Pob被训斥的时候,背景被灯笼染成红色,压抑而恐怖。随便一说,提到灯笼,最先想到的电影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就不用多说了吧…… ③女性的包容与温柔。两个人的事情被揭穿,提醒Dew的是一开始看他穿礼服跳舞的三个女同学,她们一直是Dew的朋友。Dew的母亲,与Pob的父亲完全是对比,她无条件的包容并深爱自己的孩子。Pob的妻子,会在他被父亲刁难的时候帮他,会心疼他的苦难,包容他的错误。女性情感的弹性往往更大,可以有更多的接受与谅解。 ④譬如朝露。我太喜欢这个翻译了。有很多可解的地方。(当然这个就是我自己过度的解读了。)首先,“朝露”本身就是极短暂的美,我其实更喜欢电影前半部分关于少年的故事,在“日出之前”相爱,不见日光。再者,《短歌行》也很好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Dew的生命虽然“去日苦多”,但短暂而热烈,也是美好的。最后,《短歌行》里用典的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就是写等待恋人的焦急心情啊……不就是Pob在车站等Dew,最后没有等到,22年就过去了。
后一个小时比前一个小时好看太多了
把前面那些模棱两可的剧情全揭示清楚后内容突然就饱满起来了
胖导某种意义上和李宋喜一表达的东西有点像
李宋喜一拍的虽然是BL电影 但更多的是在讲人和环境的关系 而《譬如朝露》与其说是Pob“先和Dew(男生)恋爱 又和女人结婚 又和女学生娜塔莎一起离开小镇” 不如说Pob一直在和曾经那段经历纠缠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讲的是Pob的一生 他从来都没有摆脱被视为[少数]的命运 年少时他因为和Dew相爱被排挤 虽然中间的二十年里他像正常人一样工作 结婚 但在遇到娜塔莎后 老师×学生这段关系的棘手程度不亚于二十年前两个男青年的恋爱 他一直在经受审视 家族里长辈的威压更是如影随形 小时候父亲因性向斥他为耻辱 长大后又有大人认为他赚钱不多出言打压
这个人物虽然高三的时候就离开小镇了 但他似乎从来都没逃离过牢笼 不论是哪个身份 大众还是不大众 和男生恋爱的十八岁男生 还是结了婚的三十几岁男人 还是和娜塔莎纠缠的老师 他在人生的每一个处境里都从未停止被质疑和窥探 也正因如此 Dew曾经带给过他的爱、对自由的向往 和勇气 才会如此吸引他 对他影响这么大吧
三十几岁的Pob老师爱娜塔莎吗?我觉得不一定吧 哪怕是原片里Pob都说了“我还有很多想报答你” Pob对Dew 除了青年人之间的爱情 想必还有更复杂 更深刻的感情吧
爱 感谢 希望 愧疚 人生的转变 或许还有很多
这个外来的年轻人 在他生命中某一段时间代表着生机、新鲜的空气和模糊不清又令人心怀希望的未来 而这和他后来遇到的娜塔莎实在太像了 一样的不满于压抑的小镇环境 行为出格 向往小镇以外的世界 而这时Pob的人生也几乎和二十几年前没什么区别 他依然被困 依然在家族里找不到尊重和认同 依然面对着很实际的生活压力(二十年前他还是孱弱的、没有赚钱能力的青少年 二十年后他是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的中年社畜) 这根本就是二十年后剧本再重演了一遍 Pob要怎么逃出他的命运啊?对于娜塔莎 Pob怎么可能不特别注意她呢?当时移境迁但一切令人窒息的桎梏都没有改变时 他曾经见过的阳光又以和当初惊人的相似的方式出现 和他撞了个满怀 他怎么可能不被吸引呢?Pob在电影里看起来像有过两段感情 一段和Dew 一段和娜塔莎 但我更偏向于 他其实是在和[那段经历]恋爱 他从来没有走出过沉闷的生活突然被打破、被拯救的那段经历 我也不想就把他定性为一个Bi或无性恋者 我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有点虚空 Pob在我看来并没有在和具体的人恋爱
看完之后大概也能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在豆瓣上只有六分多了 胖导的想法确实有点弯弯绕绕 电影很多地方(尤其是前期)拍得也有些冗长和单薄 我也是一直到Pob成年后再次回到小镇那里才觉得好看的
就希望不要单纯把这部片理解成“渣男找了个女替身怀念死去的男友”吧……
这部电影有好几个译名。《这一次不再错过你》(台)/《同行》/That March/Dew/《Dew,一起走吧》。 而所有的译名,我认为都没有“譬如朝露”好。 《这一次不再错过你》,聚焦于具体的剧情,完全是以片中Pob的身份对娜塔莎的身体和Dew的灵魂说出这句话。平淡。 《同行》,更平淡。用这个当关键字去搜怕是都搜不到楚卡这部评分不高的电影。而且在我看来,Pob实际上并未真的和谁同行过,或者说不论是Dew还是娜塔莎都只是他身边的陪伴。他从青少年到中年,走的一直是一条自己与自己纠缠的路,没有同伴,没有人与他分担。 《Dew,一起走吧》,和直接用Dew的名字当片名这两个,我甚至都不能认同……因为在我的感受里Dew完全不是主角,焦点就不应该在他身上。不是说篇幅决定地位,多的是篇幅少但份量重的角色,但Dew实在是——各方面都少。 不论是《这一次不再错过你》还是《同行》,还是以角色名作为片名,都是在讲[具体的事情],在信息传递上很高效,但总觉得语境过于寡淡。That March稍微好一点,但March不论翻译成“三月”还是“行军”都一般。翻译成“三月”,这部电影的重点也不在于某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片里的“灵魂转世”设定反而是颠倒/模糊了时间和空间,在时间跨度较大的剧情背景面前,也没有在讲述上给予主角的某个年龄过重的倾斜;翻译成“行军”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一个比喻?那挺……没水平的,而且全片整体来说没有那么沉重。指代片中的那什么营?那占比也太少了。剩下两个就不说了。 不管怎么比,我都最喜欢“譬如朝露”这个译名。乍一看好像脱离了这部电影,但实际上它和电影里每一个主要人物以及他们所遇到的事情,产生的情感都息息相关。Pob和Dew短暂的爱情;Pob和妻子短暂的婚姻,同时也是他短暂的正常人生;Dew短暂的生命;娜塔莎在和Pob相遇后极为迅速的两个或三个灵魂之间的碰撞。一切都像清晨朝露,于无人的深夜里滋长,颤颤巍巍,悬挂于某种危险的边缘上,无法圆满,因为太满就会坠落、消失。它并不虚无缥缈到远离主题,它是具有包容性的,只是其展现的方式较为轻柔,不是金光大佛咣地一下镇压下来,囊括所有草木,而更像是寺院里的钟被撞了一下,厚实、低调、平静——像朝露蒸发时一样平静的声音一圈一圈扩散开,逐渐传至每个角落。 同时它又足够轻盈,足够诗意。如果[在撇开作者写这首诗其实是为了求贤的前提下]追溯原文,“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当然也是合意的,与我前一段所写的也很契合。但我并不中意于这个解释,更确切地说,我不想就在这里停下,我觉得这与那扇刻着名字的木门所在的山给我的感觉并不彻底对路。原本的诗句意在对着日月发出荡气回肠的感慨,以这部电影来说,气势太宏伟了;相比之下,它拥有的应该是在群山环绕中某个默默无闻的顶峰上,面对溪水潺潺,沉默不语的清幽意味。它不应当是广阔的海面。如果它也面对某种无限,那应该是线状的河流或山峰的侧面,绵延至极,最后如泛舟于湖的小船缓缓离开视线一般悠悠然收尾。 譬如朝露的还有什么?是Pob那段即使时移境迁也反复出现的生命体验。它的确无法圆满,但每一个出现又消失的今天,像细细密密的针脚,织就了绵长的岁月。而人是朝露笼罩下不变的大地,看似依然脆弱的中年男人,内里的脉络早已在岩浆中翻腾无数回。于是,总有一次,对于新生的渴望会越过死亡,他会走到可以去的地方。
中文译名太棒了,譬如朝露。他们青春年少的感情,就像朝露一般美好,晶润饱满。可也像朝露一般,在他们的那个时候年代,见不得阳光,也无法得到一份俗世认可的缘分。最后去“爱的蹦迪”,两世累加的苦楚很难再活下去了。不如再来一场同生的约定。
泰国和台湾拍初恋电影,总是很清透的调子,蓝绿色调,稚拙而又清新。记得2011年看《初恋这件小事》时,一下子看了好多遍。马里奥饰演的阿亮学长,帅气又可爱,小水也可爱又憨厚,为了喜欢的人,一点点变漂亮,一点点挑战自己。至今,我最常听到的泰语词汇就是“水”(他们好像动名词,都不分)。
后来看《谁先爱上他的》,邱泽饰演的美少年,像头小驯兽一般,楚楚可怜。他们排练,演一场夏日剧。就想冥灵场景一般,同生活对照着。我们也许都置身事内,可总也够不到自己。
再后来看《蓝色大门》,桂纶镁像一个青李子一样。酸涩而又动人,小小的口角抿起来,留着清爽的短发。骑着自行车飞驰而过,就像含着一个不可示人的梦境。
而在这部片子里,阿波娇气可爱,带着一点点稚嫩的成熟,眼泪说来就来,扑闪着,想必演员心里也是柔软到极致。可阿嘟又全然是另一副样子,有着少年特有的横冲直撞,但也隐忍克制,像一块钝钝的青石。坐着不吭声,但就是像有千言万语诉说,也许这就是赤诚吧。
我总是倾向于看这类底性如石的演员,如胡军、如柯佳嬿、如晏紫东、如汤唯,他们总是一站着,就是一幅画。
成年的阿波也是刚柔并济,有迟疑,有怯懦,但不受控制地去靠近娜塔莎(阿嘟的转世)。到后面,阿波带着他们去清迈参加比赛时,那样一个房间。往世的一幕幕,电影一般回放。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痛苦,或许最近的感觉都有了答案。可她毕竟只是一个初中生。
就这样两段所谓“背德”的爱,都无法在世人面前坦坦荡荡。虽然爱只是爱,没必要让别人知道,或参与。可这样无声沉默的现实里,却有可能包裹着一切毁灭的力量。
当爱不被允许时,因观念和道德环境滋生的暴力,就会潜藏在其中。在沉默中杀戮,或许血痕都不会留下。最近有一股风气,说性少数是西方人搞出来的,是对中世纪性压抑的反扑,又说我们如何包容。但殊不知,这种包容不过是文化及权贵分子婚姻之外的闲情浪事罢了,又与普通人何干啊。
好友前段时间同我说,自己关注的美食博主自杀了。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20多岁,为自己打上怯懦的标签后,永远地离开了。
恰好最近在看《自杀论》,也许并没有自杀这回事,而是他杀。与社会联系过密,期待过多,就会变得讨好。别人一旦没有了期待,便没有了生存的动力。但不与社会联系,独身同样也是危险的处境。文中有一章说到了“利他主义的自杀”,提到了奴隶为奴隶主自杀和妻子为丈夫离世自杀,并非是情感意愿,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要求。他们已经被要求了自杀,而自杀恰恰是他们保存尊严的唯一方式。
而这无声的沉默里,和伦理道德里,不知已要求了多少受害者自杀。或许会有止境?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摆脱。毕竟文化或伦理,都是前代政治的遗物。
2022/08/11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K社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2007年,《暹罗之恋》上映。一句「我不能和你在一起,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你」,让一段无法同行的爱情被我们铭记。
12年之后,《暹罗之恋》的导演再次将「同行」题材搬上荧幕。
这一次,他用两个小时,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野心」——《譬如朝露》
一切都开始于1996年八月,一次狼狈的初见。
少年阿嘟从清迈搬到了一个名叫棒诺的小镇上。
上学第一天,他就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男孩,阿波。
热心的阿波见他是新来镇上,便顺道载了他去上学。
只是八月的天气就像少年难以琢磨的脾气,上车时还是晴空万里,没过多久竟然下起了暴雨。
后座的阿嘟想给阿波撑伞,却越帮越忙,两人一起摔进了泥潭里。
这一摔的后果就是车脏了、衣服脏了,两人还一起迟到了。
不过,也把两人摔成了朋友。
是那种,在体育课上结对子时,会穿过人群,只想跟你搭档的朋友。
也是在跳华尔兹时,会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脸上的朋友。
不知道是不是从这个眼神开始,他们就已经知道,他们是特别的。
时间很快就到了第二年春天,阿波和阿嘟一起去到清迈补习英语。
老师给了他们一个任务,翻译泰语歌词,最出色的那个人,暑假可以去新西兰。
一直梦想着蹦极的阿嘟立刻兴奋地拉着阿波一起,发誓一定要拿下这个第一名。
于是那段补习英语的日子,成了他们俩最好,也是唯一的回忆。
那段时间他们一起住在清迈,一起在深夜骑着车穿街过巷;
一起在小房间里熬夜通宵。
但是,1997年左右的泰国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在那时候,同性恋是罪。
因为艾滋病的扩散,无知的人们将枪口对准了同性恋者。
他们建立同性恋集中营,再召集一切同性恋、性别不符(性别认同障碍已经更名为性别不符)的学生,送去集中营改造。
人们视同性恋为臭虫蝼蚁,鄙视轻蔑,避之不及。
而同性恋人群本身,也在害怕。
这其中就包括了少年时期的阿波。他和阿嘟之前的种种,其实已经给初恋写了个美好的序章。只是,当他注意到他和阿嘟之间已经发展成这样后,他害怕了。
于是他后退了。
他把阿嘟拉到山上,教他骑摩托,希望他想干什么都可以自己去做。
但阿嘟并不理解,跟他大吵一架,独自留在了山上。
可入了夜,天下起了大雨,阿波又冒着雨回到山上找阿嘟。
冲动之下,他向前迈进了一步。
至此,关系虽然和好了,但这场爱情却像错拍的华尔兹,两人一直都在不同的节奏上,谁都跟不上谁的步子。
和好后的晚上,他们接吻,亲热,忠诚于年轻的肉体和最原始的欲望。
但在补习的最后,在他们翻译的歌词被选为了最佳的那堂课上,上台念歌词的人,却只剩下了念着念着就哭了的阿嘟一人。
原来,是因为害怕被人发现关系,阿波又退了。
互不理睬的状态延续了整个假期,直到开学,阿嘟再也忍不住对他大打出手。
吵架、打架的声音吸引了过来围观的同学们,他们的事,也就这样被公之于众。
他俩的故事在流言蜚语中的版本中,是阿嘟强迫的阿波,所以阿嘟以后也要被送去集中营。
但,那个当初坐在教务处只能红着眼眶一言不发的阿波,却把阿嘟叫了出来。
面对阿嘟的失望和难过,理所应当地说,我替你去。
那一刻,始终想要突破世俗、不顾一切的阿嘟,终于忍不住哭了。
他哭着抱紧了阿波,大喊着自己什么都不要了,无论两个人是什么关系都可以。
只是没想到,代替阿嘟前往集中营的事最终成为了导火索,阿波因此与家里闹翻。
这一次,他不想再逃避,他想起自己满身伤痕从集中营回来时,阿嘟对他说,要不我们离开这里吧。
可这一次,阿嘟却退缩了。
因为回家后,妈妈哭着对阿嘟说;
妈妈就只有你,如果阿嘟走了,妈妈我怎么活下去。
那天晚上,失望又愤怒的阿波,最终一个人离开了小镇。
转眼,时间过了22年。
2019年的夏天,阿波已经结婚成家。
他带着妻子,回到了当初就读的高中担任老师。
在这所学校里,他遇到了一个叫小柳的问题学生。
因为小柳就在自己带的班上,所以校长给他的转正考核,就是管好这个孩子。
只是这孩子,还真的不好管。
为了抓这孩子回去上课,两人还一起滚进泥潭里过。
幸运的是,这孩子并不是骨子里坏,有了阿波老师的关心,她开始渐渐服管起来。
但是越跟这孩子接触,阿波老师的心里越是泛着疑惑。
她和他,有些太像了。
她喜欢清迈,他来自清迈;
她喜欢在半夜坐在摩托后座,看看在灯火阑珊的街角兜风,他也曾是。
他喜欢在面包里夹生菜,她竟然也喜欢这种消失很久的吃法。
他们一样敢爱,一样特别。
因为种种,两个人不可控制地接近对方。
却又因为彼此间看得见的差异,而理智地,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这部影片在泰国上映的时,网友们在豆瓣给出的评分稳定在8左右。
国内出资源后,一夜之间,评分从8,掉到了6。(现在涨到了6.2)
KK去看了一下短评,有很多网友认为《譬如朝露》是抄袭,并且打着BL的旗号,实际拍着BG的故事,所以给了低分。
但其实,《譬如朝露》是翻拍自韩国电影《爱的蹦极》,并不是抄袭。
原版的故事,是讲了情侣中的女生去世后,转世投胎成了男主的一名男学生。
虽然再次相逢,但因为男主已婚再加上同性恋情的不被认可,两人最终选择殉情。
无论原版还是翻拍,其实都是想通过一个人挚爱另一人的灵魂,来探讨真爱不分性别的核心。
那么,女变男的原版被许多人接受,且奉为感动的经典。为什么在顺序翻转后,大家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KK其实更喜欢翻拍的版本。
如果说原版用「女生转世成为男生来讲爱不分性别」,那么泰版颠倒过来的性别,以及最后的结尾就像被人狠狠砸在心口上。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阿波在后来的20年中是怎么度过的。
其实他在离开小镇后一年,就回到了镇上,也是在那时候知道,阿嘟死了。
就死在他离开的那天晚上。
原来他们不仅谁都没有背叛过对方,他还在自己所不知道的时间里,永远地失去了最爱的少年。
可对于其他人来说,无论他身边的家人还是小镇上的人们,大家不是把这件事当成笑谈,就是刻意回避真相,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在这种接近病态的社会排挤集中,他认输了。
他背负着失去初恋挚爱的痛苦,隐藏真实的自己,走上普世大众的人生路,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阿嘟曾经很喜欢跟阿波玩一个游戏,让他猜图片中隐藏的图案。
可阿波永远都说,自己看不出来上面是什么。
后来,他和小柳相处的过程中,小柳渐渐想起了前世的记忆。
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时隔二十年相认。
阿波望着小柳贴在墙上的相同图片,红着眼对她说,其实我本来就看出来了,我只是假装不会看,我们才会有更多的话题。
那张图上,是个爱心。
而他们彼此喜欢,心知肚明,却始终不能开口挑明。
后来,阿波和小柳拥抱的图像被传了出去,得知一切的妻子哭着离开了小镇。
然而,她临走前,对着追来的阿嘟,说的却是——
你的人生遭受太多挫折,我不会怪你的。
对于阿波的往事,其实妻子不见得就知道多少,却还是说出了这样的话。
足以证明,虽然看似过着「正常人」的日子,但阿波过得一点都不快乐。
影片的最后,阿波和带着阿嘟灵魂的小柳两人,就像20年前约定的那样,一起坐上了火车,离开了小镇。
以二十年后的身份,完成了二十年前的梦想。
然后,他们登上了蹦极台,解开了蹦极绳,相拥着从大桥上跳下。
很多朋友不太理解这个结局,觉得好不容易在一起的人,怎么就没了走下去的勇气。
提及此,我们不如来看看这部电影的名字。
《譬如朝露》的翻译确实很美,但泰版的直译,其实才是这个故事以及结局最好的解释,它叫,「Dew一起走吧」。
回顾整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同行过。
第一世,因为社会压力,他们进进退退,跳着错拍的华尔兹;
第二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到最后,遗憾会过去,伤口会愈合,时间会带走最爱的人,只是他们拒绝这样的结局。
是的,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懦弱。
但大半辈子都活在噩梦里的阿波,又能给小柳怎样的幸福?
既然这个世界观里存在轮回转世,死亡就不是终点。
那么两世都未能同行的错过,这次,不如相约来世一起走吧。
KK最初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只是觉得很唏嘘很难受,但J.酱跟我说,她看到哭得不行。
虽然早就看过原版,明知剧情走向,却还是哭到不行。
她是在看到二十年后,当时还是教师,现在已经成为校长的老师,亲口说出他和阿嘟的关系时,开始哭的。
接着看到火车上,两个少年面对面,仿佛二十多年未曾过去,他们不曾错过不曾死别。
这些都让她想到了今日大家对于平权的呐喊,是用多少人的血泪换来的。
有人说,为什么都已经2019年了还在拍这样老套的故事,并且因此给了低分。
的确,对于LGBTQ群体的环境实在逐渐变好,我们现在可以捧着越来越优秀的泰腐圈磕一对对CP。
但你很难想象,就在20年前,仅仅20年前,泰国还存在着同性恋集中营这种东西。
还有孩子,因为这个集中营被打得遍体鳞伤。
这样的过往,难倒不该被铭记么?
尤其是,那些亲历集中营、打压、歧视的人们,很多人现在还在世,这些伤痛已经让他们的人生被毁了大半,并且还留存在他们的骨血里。
这些人,难倒不该被记得么?
LGBTQ人群的平权之路,从来没有停止过。最近刚播完的美国纪录片《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里,有位被采访的出柜编剧,说自己在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那天,想到的是——
“我很感激,自己活得够久,
久到亲眼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可那些被时代摧毁的人,好似阿波,好似阿嘟,却再也不会回来了。
影视不仅仅是娱乐,而我们从屏幕里到屏幕外都集体失声。
结尾好梦幻啊好难过啊我想要打四分,我看到一半打的3分,没想到结尾那么感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划水凑字数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划水凑字数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划水凑字数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划水凑字数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划水凑字数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划水凑字数
同性学生禁恋转变成异性师生忌恋,这剧情走向真是在我预料之外。1.Pob初遇不认识的Dew,就直接开车载他一起去上学,这邂逅挺耽美向的;2.阿波家人竟然和他讲汉语普通话,他们一家是华人的设定?3.两人一起逛商场时,阿波穿米老鼠的衣服,阿嘟穿刺猬索尼克的衣服,而后上课,阿波穿了瘪四与大头蛋的衣服;4.前半段恋爱的两人都单身,后半段恋爱的两人各自都有自己的情侣;5.若不是励志姐提醒说《譬如朝露》是《爱在暹罗》导演的新作,可能我一时也没什么观影冲动。现在看后,略显失望。—— 看豆瓣评论说是翻拍自韩国电影《爱的蹦极》,找来观影后还是觉得《爱的蹦极》故事编排更棒也让我更喜欢,尤其是结尾,同性恋师生在那个年代不容易被接受,所以他们最后才选择去“蹦极”,相较之下,《譬如朝露》里的异性恋师生就有些缺乏去“蹦极”的必要了。
我也没想到,为泰迪疯狂心动竟然是他的古早风腐剧。片头那段跳舞可以列入我个人最爱跳舞片段TOP10清单了。笑容简直不要太干净明媚。鬼晓得清明时节和两小无猜我都没被泰迪圈到啊。//泰版《爱的蹦极》。第二世全程代入泰迪和nont,然后看得太好哭。nont演技也是好过成年太多,之前看仇恨标签就一眼记住。改四星,完全是因为泰迪和nont。心疼泰迪。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似曾相识故人归来。 前半段马天宇王大陆后半段林允郭晓东。6.1分也是那些哭喊平权的人打的,所以这些人在乎的还是性别并非感觉,不要自欺欺人。所有的美好似曾相识,但是有可能只是你不配。
拍得真的挺扯的,反正看到最后我是没有被这个轮回转世的设定所感动,反而心疼那位妻子,同妻真的很可怜。多一星给校园时期纯纯的爱情,少年时期的阿波真的是我的理想型。其实看下来也是有收获的,后悔没有经历轰轰烈烈的爱情,还是在心里抱有一份期待。不过说回来,“譬如朝露”这个名字翻译得真的挺好的,比那个略带杰克苏的名字“这一次不再错过你”好不知多少倍。
???前五分钟露出了姨母笑,然后我他妈经历了什么???神经病啊能写出这样的剧本?还能拍下去?
补充:译名譬如朝露真的很美,但「一起走吧dew」可能才是这个结局的解释,如果有来世,那么死亡就不是终点,既然如此,两世都未能同行的错过,不如相约来世一起走。//比起原版的黏稠,更喜欢翻拍后蓝天白云的小镇故事;如果说原版用「女生转世成为男生来讲爱不分性别」,那么泰版颠倒过来的性别以及最后的结尾就像被人狠狠砸在心口上。校长说,我记得你最好的朋友;火车上,两个少年面对面,仿佛二十多年未曾过去,他们不曾错过不曾死别,明明早就猜到故事走向,可一想到如今的平权建立在了多少人的血泪上,就开始哭,哭到不行。遗憾会过去,伤口会愈合,时间会带走最爱的人,而他们拒绝这样的终点。P.S.泰迪哭戏还是有些不够自然,但演技肉眼可见的进步。
weir真的越来越有魅力了
2020.1.5 台南 一个人看完已经深夜 一个人走回民宿\ 实话说 本来想去电影院感受甜甜的恋爱 但是没有想到剧情的推进会是这样 爱到底是什么模样 无关性别和外貌 在堆积成我爱你的每一件事 每一刻回忆
不行✋🏻
看到后面起鸡皮疙瘩
改编自韩国电影《爱的蹦极》,和《爱在暹罗》一样,后劲巨大,胖导的作品总是能化骨绵掌一般戳中痛点…
一起跳舞的时候,一起在雨夜吵架又和好的时候,再电话亭接吻的时候,我走了却不知道再也见不到你了的时候
很好的剧本,借同性恋和师生恋来拓展爱的多元性,当时导演对剧本的处理太失败了,前一半故事太赶,以至于后一半又显得莫名其妙,把前后两个时间线双线交叉并行,如同两条河流汇聚的结尾,至少不能有这么灾难的割裂吧。ps爱上这个连词条都没有的小男生,很有灵气
少年的爱,成人的爱,不论你前世的你是谁,来世的你又变成什么样子,爱的仅仅是你,不是别人。没看过导演的名作“暹罗之恋”但惊喜的是他这回摒弃所有世俗对爱和道德的界限,把同性、家庭、转世、师生恋、老少恋讲述得多么一意孤行……只为爱一个人。前半段所有的发生和铺垫,在后半段一一变成因果和轮回。结尾残酷而美好。Dew是男主的名字,意为露水,片名中文译为“譬如朝露”太恰当,短暂而美。
以佛教的轮回转世来解释人与人之间奇妙的缘本属独具泰国文化色彩的创意。但导演最大的失误在于把一个异性恋的故事强行拼接。如果让转世的dew继续做男生,后半就会看起来比较舒服自然了。或者如果能找到一个与前世男生有着共通气质的女生,阿波的行为还可以泛性恋作为解释(所谓泛性恋,是指会被某种特定气质的人所吸引,这种吸引与性别无关,因之不是双性恋)。可惜这样的演员也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毕竟性别不同。ps:我是相信冥冥中的轮回的,下一世如果真的能和自己最爱的人走在一起,我还是希望我们是两个男生。同志曾经遭遇的无人理解或者众叛亲离,也只有再做一回才有获得自我救赎的可能。
譬如朝露日苦多,似曾相识故人来,前世今生不买账,性转重生死绝恋
四星。很久没有小胖导的电影了,刚开始,看预告,非常期待,后来知道是改编自韩国电影爱的蹦极,还是一样的期待,因为这部韩国电影,是一部非常有意义、有素质、有深度也很虐心的电影。期待着胖导要如何将这样一部沉重的电影注入青春的元素。终于,昨晚看了。电影的宗旨依旧,还是“我爱的人就是那个你,无关性别”。可是,在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后来的转世成了女生(应该是导演故意设计跟原作相反)的力量和力度,真的被削弱了很多,可惜。喜欢年轻时候POP的设计,小POP最后其实是选择与社会抗争的,但不解为何现代了,大POP反而回到原点?另一个喜欢的设计是,那位超极严肃的恶女校长对于过去的POP和DEW的往事的包容和接受,真的很感动。最后,我觉得,导演在改编时,要是转世后依然是男学生,电影会更扎实更有意义更加分。实在可惜。
bl变bg,好感度暴跌。结局烂尾,为了虐,强行be。
车窗的剪影里,还是从前两个青涩、勇敢的男生。但对这前世今生可不买账,这就好像少年时代自我认同做的努力,身为“异类”的抵抗不留余地的,统统失败了
同志片莫名其妙变师生异性恋片,还搞了个转世投胎,看在男主的颜上,勉强给三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