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燕-威-王(来自豆瓣)
来源://douc.cc/3JbXsL)
此人删评控评拉黑还私信挑衅,那我只好自己单独发一遍喽。难怪这文章下面全是相同论调,原来都给删了。各方面都涉猎,各方面都不精,一知半解倒喜欢给自己树立权威。
以下是我的原评论:
就光珍妃之死这种实质性事件都能扯出一堆版本,一会说是自杀,一会说是崔玉贵扔的。一会说珍妃死前面出天花向慈禧求饶被杀,一会说死前大义凛然让光绪留下坐镇惹怒慈禧被杀。一会说光绪在场,一会又说不在场。
故而珍妃卖官谁又敢实锤当时到底什么样?这些全是来自野史,虽然我个人认为不会空穴来风应该是真的。但没你这文章说得这么偏激,把个事件无限放大。别说开篇提到的什么刘郭氏宫女,就是最有名的那个白姓宫女是否存在都存疑,研究清后宫史的博士翻遍宫女资料也没看见档案里有什么姓白的宫女。所以这些人写的这些东西内容存疑。
我个人认为卖官是存在的,或许是她贪财也或许是什么别的原因,但我认为珍妃没上面那些评论说的那么不堪,要知道珍妃入宫几年都在生病,还是胃病,太医院档案能查到的,一个病秧子到处作妖?你能想象那个画面?说《走向共和》的珍妃符合历史的,那个珍妃看起来好健康哦。还有上面那个林青霞头像的人,我可能以前在贴吧见过,这个人凡是珍妃的坏传闻她就到处说,好一点的传闻就各种“我不相信”。
最离谱的是说珍妃之死是珍妃自己的错?不好意思,在营销号崛起之前我从来没见过这种说法。珍妃被打是1894年左右,死是1900年,中间相隔六年不杀?非得逃跑前杀?还是悄咪咪的,甚至为了掩人耳目赶走了崔玉贵,回京后还追封贵妃。不说之前已经罚过了,如果真是大可正大光明问罪下狱,怎么会追封贵妃。可见是私人恩怨导致。你要知道他们是真实的人,不是小说虚构的二维人物,他们的生活是按秒计算的。私生活里可以发生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衍生各种婆媳矛盾。积怨已久才会爆发。当然了,我更无语的是为了博眼球,黑珍妃的同时还洗白慈禧的人。
所以,不要起这种标题做噱头了,历史人物不是从一个极端就是到另一个极端。这样看待历史人物是不是太幼稚了。
本片较真实地重现了光绪年间光绪、珍妃与慈禧的宫廷政治历史。由永华影业公司出品,1948年上映。在解放后初期成为政治批斗的工具,后又被卷入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之争,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部禁片。
关于慈禧,慈禧一生只有一个孩子,与咸丰帝所生,名叫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同治帝十九岁时,亲政不到三年就离奇地死于“天花”,而慈禧也继续了她长达四十多年的“垂帘听政”,如果说同治之死与慈禧一点关系也没,恐怕不太可能。为了追求权力,对待亲生儿子尚且如此,对待侄子兼外甥的光绪帝的态度可想而知。她从来也没将光绪当做过一国之君,连手下的太监也狗仗人势,不拿光绪当一回事。
在影片开始时,光绪选后,明明是自己所钟爱的珍妃,却无法立为皇后,被迫屈服于慈禧的意愿,选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慈禧的侄女,隆裕,据说奇丑无比)作为一国之母,但显然光绪对那个被安排的皇后甚是冷淡,连大婚之夜也留宿在珍妃的房间中不愿离去。而慈禧也以手中的权利逼迫光绪与皇后圆房。
光绪有个好老师翁同龢(关于他最著名的就是平反晚清冤案之首——“杨乃武与小白菜”),影响了光绪对人民、国家的一些看法。虽然历史上认为翁同龢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要付上一些责任(曾经因与李鸿章的私怨而克扣北洋水师军费),但我认为战争的失败只会加快变革,而短暂的胜利势必更加麻木腐朽的政权,而在之后翁同龢在戊戌变法中发挥的作用也让我对这个七十老人赞叹不已。
正如影片所述,历史中的珍妃也是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她关心国家大事与百姓疾苦,深刻地认识到大清王朝的岌岌可危。她主张光绪维新变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拯救大清王朝。倔强的她据理力争,即便是面对位高权重的慈禧时也不愿意低头。慈禧也是对她恨之入骨,在戊戌变法后就囚禁了珍妃,在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时,强迫珍妃投井,将其杀害,清王朝宫廷中屈指可数的有识女子——珍妃就此香消玉殒。
再说义和团,我对他们了解不多,之前大部分是来自中学历史教材,当时觉得挺让人尊敬的,以为是纯粹的为了抗击外国的侵略者的平民队伍。现在了解更多才知道,就像现在的极端民族分子,仇视一切外国人,并以极端的手段报复,以牛鬼蛇神之术迷惑百姓,愚昧地制造国际矛盾。当时清廷对义和团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收编加以对付洋人,一种是管制并安抚洋人。尽管光绪与一些开明官员在当时力谏约束义和团,但昏庸的慈禧坚持地选择放任义和团行为,也由此为八国联军侵华埋下了伏笔。
影片结尾以光绪在逃难的过程中遇到百姓感激而告终。纵观光绪一生,政治上:有机会成为开明之君,却太过天真,不懂得韬光养晦,更不懂得培养自身的势力,在戊戌变法时,甚至将全部希望压在自己都了解不深的袁世凯身上,赌输了也没法弥补,被慈禧囚禁十年居然也未想到脱身之法。爱情上:是个专一的人,也有幸碰到了一生最爱的珍妃,但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本来二人约定了不走,但却被慈禧骗走了,而将珍妃一个人留下来面对慈禧的迫害,最后得知真相后,余生郁郁寡欢。婚姻上:隆裕不是他喜欢的人,但婚姻却已是既成的事实,他的无情与冷淡更加扭曲了隆裕的人性,隆裕最后选择了与慈禧一样的道路,为了夺取权力,在慈禧死的前一天,买通太监将光绪毒死。
最后还有一件事要提一下,也比较离奇,慈禧垂帘听政时期的同治与光绪都没有一个孩子,这大概也于慈禧有关吧……
很多历史网文都喜欢穿越回去改变历史走向,而穿清基本必造反(对清宫一向向往的只有女频文)。而穿清多喜欢在明末(或者南明),因为晚清这段很容易踩雷。
民国审美女明星多大饼脸,身材健壮,所谓的“国泰民安”脸。周璇是个例外,有点洋气,不太大饼。
光绪一心摆脱慈禧的阴影自己掌握命运,不甘心被摆布。可惜他身边人的人差了点气候,不然有可能称为康熙第二。倘若他真正掌权,维新就可以推行,那么大清的走向或许是另一番情景。
李瀚祥拍的更有人情人性。
假如袁世凯没有反水,历史会不会有一段不同走向?但袁世凯这人野心极大,后来还称帝了。所以无论有没有他的反水,维新失败的可能性还是几乎百分百的,阻力实在太大。
导演朱石麟虽然人在香江,但十年风暴也冲击到了罗湖的另一边,六七暴动可以是死人流血的。而他也因为本片被内地批评而脑溢血而死。
这电影在香港拍的,节奏比较明快,情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比较有吸引力。太后对权务的迷恋,奴才们的奴才样,皇上的幼稚和抱负,珍女的开明刚烈,袁大头的狡猾善变,义和团的迷信和无能,都表现得非常的清楚明了。
在权力的面前,亲情,爱情,忠诚,仁义,责任,道德,一切的一切,都不值得一提。这就是权力对人性的腐蚀。而唯的一烈女,悲惨而死。
后来考古发现,光绪是被下毒毒死的,可想而知,慈喜对权力的迷恋和恐惧,她早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了,另一方面反应,慈喜对失去权务的恐惧是有多大。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10/sorrows-of-forbidden-city037.html清宫秘史 Sorrows of the Forbidden City (1948)
清宫秘史 Sorrows of the Forbidden City (1948)
本片是200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华语电影百佳的第37部。
电影故事很普通,没有什么看点,它只是把史书上的一些内容搬进了电影里。剧情我就复制一段百度百科上的吧:
清德宗光绪十五年二月,北京皇宫体和殿里鼓乐齐鸣,香烟缭绕,册封皇后的仪式正在隆重举行。由于慈禧太后的摆布,光绪所钟爱的珍妃未被选中,而与皇帝素不相识的隆裕被立为皇后。翁同龢教习光绪学经解义,并灌输启蒙思想,使光绪萌发维新变法之念。光绪驳回了工务处秉承太后旨意动用海军经费建造颐和园的奏折。太后震怒,否定御批。此后,珍妃每天向“海军储金罐”内投入十块龙洋,以明心志。甲午战争败绩,光绪忧心如焚。翁同龢被太后开缺回乡,他向光绪推荐康有为,辅佐推行新政。戊戌年(1898年),光绪裁撤一些无用衙门和昏庸老臣。太后径调荣禄任直隶总督,双方矛盾趋于激化。太后在宫廷内外布满心腹,以钳制光绪的行动,并密谋于九月初五挟持皇上去天津阅兵,企图废帝,将维新派一网打尽。光绪接连下了两道密谕,令康有为等从速应变,维新派首领夤夜决策,密奏皇上。光绪随即密召袁世凯,委以重托,派他去天津刺杀荣禄,
资料馆记忆。周璇人美歌甜,她的珍妃一心忧国忧民,可惜被老妖婆慈禧给扔井里了,舒适的光绪好帅,看完却是愤慨。
50+39Vidéo FDI (基本依史实、不如慈禧如何逼珍妃投井似乎无法辨识,义和团是群爱国的误国者、慈禧当时其实杀了几个反对义和团的重臣)
唐若青的话剧腔是这部片子的大败笔,慈禧哪有那么大的嗓门乱吼叫,当总体镜头运用的很流畅。周璇演的不错,但最后逃难的戏太扯。其实本片的警醒作用十分巨大。
基本还是个课本剧的二元结构路子(还是说历史课本受了这部片儿的影响……),光绪珍妃这就洗成了白莲花啊,虽然想象力也不过封建大家族婆媳撕逼的戏码。小李子太有戏了。朱石麟自然圆熟讲究,但是这种指向太明确的历史剧着实不如情节剧趁手啊。看过后来的《董小宛》真觉得这戏还欠火候。
略想当然,也有点纸片化,但戏剧的大矛盾是刻在骨子里的——光绪与珍妃的个人悲剧和清朝与中国的社会悲剧;学黄金时代好莱坞学的有模有样,无法直接拍摄的大场面的转场颇具巧心。
35南特电影节。大银幕上看朱石麟的清宫戏,服饰室内布景繁复炫目,演员字正腔圆。67年国家大批《清宫秘史》,朱石麟被活活气死。http://i.mtime.com/aaaaaa/blog/5800609/
本片雖然是清宮題材,但卻是朱石麟擅長的家庭倫理劇。雖說此片和巴金的《家春秋》相似,在新舊勢力之爭的描述上仍然缺乏更深層次的歷史反思(這和朱石麟成長於五四運動的背景有關)。但在人物塑造(如光緒帝的開明軟弱,慈禧太后的專橫跋扈,李蓮英的陰險奴才相,皇后的攻於心計,珍妃的精明倔强),都有一層通俗劇的外衣,這種典型化的形象亦影響了後世不少同類型的作品。而此片以跌宕起伏的張力取勝,如一場“光緒選妃”的戲,就簡潔有力描寫出慈禧,光緒以及珍妃三人之間的角力關係,確立了這種家庭與政治的家庭倫理劇格局。諸如珍妃女扮男裝拍照,光緒雨夜召見袁世凱以及珍妃被慈禧逼迫投井等幾場戲都有劍拔弩張的戲劇張力,可惜結尾卻因為投資方要求,增加了一場老百姓愛戴光緒帝的結局,大大削弱了悲劇意味,頗為可惜。
新还珠在六十多年后还拍得还不如人家,导演们吃屎了吗?
竟然很欢乐主要也是人多的缘故......那大特写那推轨还卡卡的那音乐铺的周璇那脸肿的那眼袋那演技演的....义和团怪力乱神那一pa拍的超好!然后李莲英是真出彩!唉这种题材还是最喜欢李翰祥那种俗到极致的魅力,还不出戏!
表演上,当年绝对是大制作,几处风景还是北京实拍,光绪的服装稍欠缺,虽在南国,然演员都是京韵京腔,慈禧的戏剧口音尤其明显,只有袁昶的广东口音出戏,义和团演武一段也很有京剧把式。情节上,加了密诏康有为调兵和离京两段,全抄《我史》,不得不说康圣人的影响还是大。构思上,最后加了逃难而得农民云“皇帝是好皇帝”光绪亦云“人民是好人民,而我就要失去了”一段,在48年是否为国民党之挽歌,已昭然若揭,如此曲终奏雅之手段,夏衍改祝福时已得之。据传导演得姚氏雄文后惊惧而死,此则后人漫不加察,习非成是,电影于54年批红楼梦时已得主席点名,何以主席钦点尚不如“文痞”棍子耶,若果真如此,盖揪出了后台而已。
太可怕了那個慈禧,說話那麼直白還那麼狠命,感覺是在便秘.額讓我看不下去啊眾人都在欺負周旋扮演的珍妃.看的生氣,太早的片子把人物都演得那麼搞笑
对清末那段历史不了解,不过舒适演得真好,电影语言也很成熟了,就是节奏有点太平淡。这皇帝当得也太憋屈,身边的人除了珍妃和那几个维新派的大臣一一个都阴阳怪气的,气死我了……
历史故事线大体上是实的,但野史细节和民间传说成分多,脸谱化十分明显,戏剧质感(几乎都是室内戏,有几处北平实景转场),像旧时话本。开创了清宫野史秘闻之先河,大大地影响了李翰祥那一批清宫戏。建国后毛指出:“《清宫秘史》是一部卖国主义的影片, 应该进行批判”。中宣部的周扬、胡乔木等部长们并没有积极配合,胡乔木副部长说:“‘少奇同志认为这部影片是爱国主义的。’不能批判!”后来毛又批评了胡乔木,胡乔木等不得已承认错误,被迫通知停止《清宫秘史》的放映。1965年于杭州,毛在一次讲话中又一次说到:“《清宫秘史》有人说是爱国主义的,我看是卖国主义的,彻底的卖国主义。”7.6
“现在外国人都支持你这个皇帝,反对她(慈禧太后),你不要跟着她走,外国人打进北京来,会让你来收拾这个摊子,外国人支持你,他们可以帮你把权力夺回来。”连这话都说的出来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将清末光绪帝、慈禧太后、珍妃的正史、野史、民间传说故事汇集改编的清宫戏。虽有宫廷内斗争风吃醋情节,但毫无狗血色彩。甚至以编年形式严肃地构建了内忧外患的晚清氛围。批判趋炎附势者与义和团的愚昧。角色设定各有善恶分明的脸谱化,但演得都很好,北京人洪波的李连英尤其出彩,几位南方演员也学了北方口音。舒适的光绪、唐若青的慈禧大量台词念白清晰、自然、坚定,周璇歌唱得好演得也好。布景用心,昆明湖投影足以以假乱真。中国百姓易满足,也易煽动。义和团和此片遭受的批判命运都是此片令人慨叹的注解
朱石麟 周璇 唐宛青 舒適 一部求仁得仁的談整支說到被正志纏住的電影.聚焦在母子媳三角關系上可能想淡化,也暗喻家即國.成就卻在港導拿手嘅節奏,層層推進,無線TVBB狗血式劇情來源,但無劇大敗在沒那一份從容,急而不亂,罵人卻不失禮儀.映後談美女影評人特別提出朱石麟導演對女性的關懷,可惜我忘了她名字.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1967年朱石麟被气脑溢血身亡。演袁世凯的就是让李小龙扬名的罗维啊~~~
以慈禧、光绪母子矛盾串起晚晴十年间的历史大事件:建造颐和园、甲午海战、戊戌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辅以珍妃的婆媳矛盾激化情感脉络,宫闱之内的秘史戏说,这种取材视角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故事节奏相当紧凑,角色选角恰当,除了三个主角外,洪波的李莲英、罗维的袁世凯都很具代表特点。虽是在香港搭的内景,也能用投影的方法做出窗外之景,实属用心上乘之作。收尾处戛然而止,帝后逃难路上遇到百姓主动献上食物,还在讲皇上是个好皇上,这可真是「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
谁能告诉我这片子当年为什么被禁?
永华真有钱啊,48年,这景搭的也太优秀了。感觉李翰祥受这段经历影响挺大,倾国倾城还有之前的一些宫廷戏有太多这个片子的影子。有没有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可以看一下的?手法也是很成熟了,感觉摄影其实应该蛮不错的,想起金庸在长城折腾的那两片子,明明晚一些,方方面面被碾压啊。姚克的剧本是真扎实,居然还能给批判,见鬼的年代,怪不得当时邵跑跑一听中南海跟他借拷贝,能吓一大跳,搁谁能受得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