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2018年所有2008年经济危机参与者聚会。
【以下政府救市措施的后果】:历经08经济危机后,民众对于政府、大型机构和精英阶层的一系列不信任,导致政治上民粹主义出现。
*以下罗列的危机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
▶️布什总统手下经济三人组:Hank Paulson(高盛总裁,财长),Tim Geithner(政治领域致力于解决金融恐慌),Ben Bernanke(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美联储主席)
认为:市场有时不能自我修复。
🌟危机一:贝尔斯登,房地产公司,信任危机
依靠刺激消费来分割贷款。
我们承担的风险量失去了控制。
如果他们(贝尔斯登)破产,全球金融体系都会受到波及。
国会给予美联储借钱给非银行机构的权利。美联储借贷理由:任由金融体系和信用体系崩溃会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很大危险。但是美联储的借贷(300亿)不足以拯救,最终摩根大通介入。
如果不能拯救华尔街,经济就会崩溃。
群众群起反抗,反对救市,民粹主义。
政治和市场之间的交锋,最终市场胜利。
🌟危机二: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家房地产公司拥有政府“隐性担保”(实际上没有条约)。试图将两房企业国有化。
在恐慌中你必须要用压倒性力量,让人们不再恐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筹集大量的资金。
🌟危机三: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濒临破产,Hank放话政府不会出资(期望美国银行/英国一家银行巴克莱)。政府聚集五大金融公司一号人物商讨。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而巴克莱银行虽有意但被英国政府阻挠(不能引进“美国癌症”),雷曼兄弟申请破产。
市场衰退影响实体经济,裁员失业。
🌟危机四:AIG(美国国际集团)濒临破产,美联储借贷850亿。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岌岌可危。政府不是直接购买投行(显得政府接管银行),而是购买不良资产(七千亿)——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布什相比于“胡佛”选择“罗斯福”。
关键问题:华尔街是否愿意做出牺牲(不分红)?
**时值总统大选,麦莱恩暂停总统大选,“历史比小说更离奇”。奥巴马有备而来,而麦凯恩则茫然无措。Hank在佩洛西面前下跪,不想成为Andrew Mellow(胡佛的顾问)。
TARP议案被否决,通货紧缩非常严重;修正案最终被通过。两家大银行倒闭(美联、华盛顿互惠银行)。巴菲特提议,直接向银行注资而不是根据修正案购买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几大银行(花旗、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国富银行)还要愿意接受这笔资金(因为谁拿了这笔钱就代表承认不良资产)。
奥巴马上台后,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得到保持,Hank卸任、Tim担任财长。750亿救助房贷者,茶党(右派民粹主义运动)反对。
最基本的道德和公平问题:如何能想办法既保护大众的利益,又不会让太多人受益?——AIG在得到救助后分发bonus给高管。
2011年“占领华尔街”,特朗普上台——危机滋生民粹主义,经济与政治共行。
1.巴菲特给保尔森建议,救助金融机构不要购买它的不良资产,要给他注资,让他增加股本,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美国政府在危机时抄底金融机构的股票。怪不得巴菲特一直看不惯华尔街的人,巴菲特是真的爱过,保尔森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财政部长的位置上一心为高盛打工。
2.美国政府救助金融机构的方式,确实像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我们2015年社会保险基金入市,也不就是抄底去了。
3.救了雷曼会好一点吗,我认为会好一点,不救雷曼,救AIG、两房,花了更多地钱,承受了更大的政治压力。
4.华尔街占领行动最终政治上的结果是特朗普的当选。
早在纪录片诞生不久后,电影工作者在“纪录片是否应该有立场?”就已争论不休,到如今也没有统一标准,但总体趋向于“立场不重要,是否给予不同立场足够的事实与真相才重要”。本片显然是站在“精英主义”(片中用语)立场,并给了足够多的篇幅与解释,而只给了“民粹主义”(片中用语)很少的篇幅且没有解释。自然没法打出高分。
纪录片这一电影类型,我觉得事实(或者借纪录片能得到更多的事实)比电影美学重要的多。随便举一例吧,《舌尖上的中国》,三不如二,二不如一。
本片老在讲是他们“精英阶层”努力的解决问题,但问题的制造者了?不也是他们吗?不过透明度是他们领先之处,但他们并不是救世祖。
但这不是我今天想聊的地方,我想聊聊的反而是国内的一些动向。
比如昨晚影视行业哀嚎一片,但我发现很多人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搞出好作品而如此,仅仅是因为饭碗难保而哀嚎。从《无极》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试水开始,从资本的角度讲,在国内是成功的,在国外是失败,从电影产业的角度讲,是失败的。06年以后紧接着奥运会,给了影视行业一次不小的机会,最后到《流浪地球》的小收尾(《拓星者》迟迟未上映,很显然不是同一个层次的电影,这个层次不是指电影本身,而是电影背后)。有很少的电影还不错,但不能拧成力量。
本片中提到了布什,奥巴马,特朗普。特朗普就到了我们现在的贸易战。对内首要问题要消化房地产泡沫,去年影视圈的不稳定性已显现,加上热钱也退去,今年索性暂时封住,这肯定是暂时性的。一些影视故事来源也进行了整顿,比如起点。我个人觉得挺好的,本来就没什么进步,机会也给过了,关键是贸易战的关头,仍然没有显现能赚取外汇的能力;另一方面,很多从业人员目光短浅且无责任心,依然默认利益最大化、表达不重要。那真的可以暂时先停一停了。不如把群众的钱都引入到更多实体经济中去。
接下来肯定要整顿直播行业和短视频行业,但不会这么大,因为情绪是需要释放的。
简而言之,这是一次局部洗牌。
九零后分A、B、C慢慢逐步登上历史舞台,A依旧是A,B分化为B+和B-,C分化为C+,C-。最好的情况当然是相安无事,不太好的话,只能选C+和C-其中之一牺牲了。而C-包含了大量的基础、朴实的力量和民粹的力量。
其实在很多院校对非优质甚至劣质交换生或者留学生的包庇以及大量福利倾斜,就是在牺牲C+了,只不过C+中的一部分天真地以此为荣或被洗脑或认为很快可以成为B-。往后低成本外籍人员和C-的冲突也会愈加明显。
人们为何如此浮躁、偏执?不愿独立思考?什么在煽动,又是什么在阻止?
下次再聊吧……
1929年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爆发都有共同点,即资产泡沫破裂+高杠杆(1929年是股票,2008年是房地产),但最终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确是不一样的。
1929年危机造成了美国经济的全面萧条,万物凋敝,道琼斯指数花了25年时间才回到1929年的水平。全球范围内则是促成了德国纳粹政府的上台和日本极右翼势力的掌权,间接引发了二战。
相比之下2008年危机的影响要小的多,道指仅仅花了6年时间便再创新高,而美国经济更是强势复苏,各项指标创造历史最佳。
造成两者差异的各种原因,总结下来一个关键点是:
资本市场的波动没有影响到银行体系稳定,没有印发挤兑、银行破产等问题,进而切断了风险从银行体系向实体经济传递的链条。
2008雷曼的破产印发了美国金融市场的信用危机,机构间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在想着你手上有多少有毒资产,会不会破产,形成了一条猜疑链,流动性枯竭。整个金融市场危如累卵,发展下去势必会1929危机再现。
前高盛CEO、时任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出手挽大厦于将倾,主要干了两件事:
1、推动机构间的并购重组和转型。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银行控股公司。
2、政府直接入市。保尔森对佩洛西的惊天一跪跪出了首批7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家队额度,美国政府接管AIG集团。
上述举措挽极大地稳定了市场的信心,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为美国后续的经济复苏打下了扎实基础。
大而不倒,insider里所谓的金融危机里民众的钱都被华尔街收割走,串通起来沆瀣一气,本身就是不懂金融的编剧YY出来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市场的信心比黄金还贵,如果真像阴谋论者所说放着不管,整个市场就会枯竭崩溃,所有人的钱都会贬值成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复杂的系统角力里,鲍尔森和美联储已经做到了最好。
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和《监守自盗》一起看效果奇佳。
本片立足于金融危机发生后,布什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救市的,处于精英阶层视角;而《监守自盗》则以普通群众的角度——危机的直接制造者华尔街精英们花着纳税人的钱在金融危机中全身而退,而全国的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一蹶不振。
在危机出现以后,政府认为任由金融体系和信用体系崩溃会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很大危险,因此无论是对贝尔斯登、房利美&房地美、AIG的危机,政府都给予了大量资金援助(变相接管),而雷曼兄弟则由于英国政府横插一脚最终以其破产收场。
从结果上来看,政府的注资虽然挽救了美国再历经一次大萧条、经济最终复苏,却一方面因为使用了纳税人的钱拯救Wall Street而Main Street仍然水生火热,另一方面也因为群众目睹了华尔街精英们危机后仍然得到高额bonus,引发了群起抗议,民众对于政府、大型机构和精英阶层的一系列不信任导致政治上民粹主义出现——茶党、占领华尔街运动和特朗普上台。本片邀请了小布什和奥巴马出镜,而没有邀请特朗普,无疑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叙事,把主要矛盾讲清楚了,但是对于决策的分析不够深入
感觉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充斥着大量政客的说辞,如果是PF比赛,Con可以把《监守自盗》那一套都顺下来,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血洗Pro(。 但想想现实中这些人个个都活的好好的才突然发现,也许政治就是如此:没有人关心evidence,能打赢pf不代表能打赢bp。 哈哈。
为什么美国人选特朗普:Wall Street loves socialism for bankers – but not for ordinary people 。 Millions of homeowners who owed more on their homes than the homes became worth didn’t get bailed out. Millions of workers who lost their jobs or their savings, or both, didn’t get bailed out. No major banker went to jail.Call it socialism for rich bankers.视频下面一片骂声。
政府在背后的努力,就像小布什说的,“我们阻止大萧条再发生的可能,却没办法自证”。公众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在某一环节断了,从此谁也不相信谁。
没那么多专业,反倒是政治考量更多。当选过总统还是要维持光辉形象,对体制的信心变成最根本的问题。自由经济和市场制度并不总是能自我修复,有其脆弱性。
以美政府和金融高管们的角度来解读这场危机。2018年的这场聚会,竟然像是一场十周年的庆功大会。HBO的洗白能力...佩服佩服。
和《监守自盗》《大空头》一起组成了08金融危机三部曲
资本家毫不掩饰的丑恶嘴脸看得我想砸屏幕
很好的还原了当时的紧张氛围,说明很多必要的决策无法以投票的方式来进行,一是没有时间沟通或是无法有效沟通,媒体知道吸引眼球的不是深度的思考,而是充满情绪的爆炸性标题;二是大多数人是愚蠢的。
把Bernanke描述的就像一个打酱油的.
这个链条上的任何一个人物,都和纯粹不沾边
与《大而不倒》和《监守自盗》组成了剖析08年金融危机的三部曲,有意思的里面很多受采访的官员政客都是在《监守自盗》里面拒绝的采访的人,因为是HBO出品,偏向政治正确,都在讲华尔街资本家的贪婪和我们要抵制危机后川普范式的极化政治,却鲜有反思自己,这大概就是白左政治令底层民众厌恶的原因吧。危机归根到底是政治性的而非经济性的。
一群试图保存一个深度破裂的系统,这些握权在手的人深陷于自己创造的经济系统下。从这部纪录片可以当经济与政治碰撞时,最终还是钱的胜利。不管Hank & Ben多想转变大众看法,最终度过难关只留下一个没有学到任何东西而继续冒险的美国经济,最终的赢家依然是拿着bonus躲税的C-level高管们,还债的其实是负债的民众。Nancy Pelosi的说法也有点搞笑,Democrats第一投时也有很多反对票(当然第二趟就全被卖了)
最后一节加一分,要看到虚伪和制度裹挟
US-style brainwash. Two intended goals as I see it: 1) to vindicate all the decision-makers during the crisis; 2) to defe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trash Donald Trump.
这部电影还真的得和《监守自盗》一起看,不然还会觉得美国政府是多么白莲花,不过决策者在当时确实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不过一个好笑的一点是:我看了四部电影,一个是从投机者的角度,一个是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两个是从美国政府的角度,当然是吵的不可开交,但是还是达成了共识:群众是愚昧的,人越多越蠢。
请了好多重要人物来讲。
找了很多当事人来讲述当时发生的事,从情节上可以看作2big2fail的纪录片版。问题在于,这部片子把“占领华尔街”之类的抗议视作民粹,说,如果不这样做平民会更惨,现在不很好嘛,有钱大家一起赚。好什么?巨鳄们继续分红继续大躺赚,完全没有惩罚,平民呢?
08年金融危机全集:Inside Job + Too Big to Fail + Margin Call + The Big Short + 这部。有趣的是这整一串纪录片/电影似乎也是公众对整件事的认知,从差不多十年前的唾弃政府,到现在开始讨论政府的不易。哦,不对,开玩笑的。公众大部分人到今天依然在谩骂政府呢,大家到油管看视频的留言就知道了。谁对谁错是很难说清楚的事情,但我个人认为金融危机开始之后所有人都尽力了。
采访一手资料这一点就优于大多数作品,当然也是金融危机团队的自证,拍摄手法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