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被猫咪推倒杯子的声音惊醒。大抵本来就因为电影带来了不安的情绪,现在清醒的不像半夜三点。这篇影评大概还会更新。不知道迷迷糊糊写下来的,明天看到会不会后悔。
看完预告片就心里一咯噔,果然看完电影自己又双叒叕哭了。总说看电影不要戏那么多代入感那么强,可揪心的疼就像又回到了辰离开的那天,觉得空气被抽离了自己。
有的评价说感情戏来得突然,没有由头,可这种一点就着的情愫,又要怎么解释多年来深藏在心里,幻想过几千遍的重逢。看到最后,恍然大悟,这一切都是Etsi主动选择的。她自编自导了这一出,小心翼翼确定了心意。坚持太困难,选择结婚,大概是懦弱和屈服,没有离开的勇气,只能苟且偷生。选择喊她回来,真的是自私了。自私的想试探自己的内心。幸运的是Rotni的不顾一切,可这样,却让Rotni又失去了一次。失去一次已经够痛苦了,再失去一次的时候,至少知道你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多少宽慰了一点。
宗教带来了太多的压抑,但至少是以宗教之名。生活中的这些压抑,又是什么强加来的呢。
千等万等,才等来这部两大女神的爱情片,继《卡罗尔》之后,《违命》可以说是光凭女演员就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同性电影了。
但是目前,违命在豆瓣仅仅6.7的评分,标记仅2000人评价,确实有点不给力。
女主演蕾切尔·薇兹是典型的英国美女,出演过《木乃伊》《兵临城下》等很多好莱坞大片。这个电影就是她相中了小说,出任制片加女主角,她一直都很想拍一部以两个女性为中心的故事。
说到英国演员,我听过很多人说英国帅哥多,美女就平平了,对此我不置可否,但英国女演员的颜可不是一般的能打。
Kaya Scodelario
我就随手翻出来两个演过同性的英国女演员皇姐凯蒂,英剧的熟脸,五官轮廓深刻,眼里大概装的英吉利海峡。另一位英国女演员新秀卡雅斯达考里奥,也是很拽很有学霸范,更别说比较知名的凯拉·奈特莉和其他了。
(有没有发现这几位五官轮廓都有很相似的感觉,难道这就是英伦风脸?)
而另一位,不用说,好莱坞甜姐瑞秋·麦克亚当斯,也是献出了她第一部姬片,并且在电影中还疑似素颜,果体出境,打扮也很随意,看的过程感叹有的演员真是敬业。
说回电影,如果不看演员,那么这部以犹太教社区为背景的电影真是有些过于沉闷和压抑了,也没有很多爱情片引以为豪的唯美滤镜,反而透着一股性冷淡的感觉。
女主Ronit萝尼是个从小在犹太社区长大,去到美国纽约读书就再也没有回来的“纽约客”,接到父亲死讯赶回的她变成了一脸蒙逼的异乡客,远亲近邻看她的眼神都透着好奇。
女二Esti艾斯蒂和男主Dovid大卫是女主的儿时玩伴,也是一对夫妻,但更耐人寻味的是,艾斯蒂其实正是女主的前女友,女主不回来也正是因为她和艾斯蒂的恋情曾经被曝光,整个社区都容不下去她。
在这种情况下,男主显得尤为心大,不仅主动要求萝尼住自己家里,还非常自信的觉得自己能把控好一切。(呵呵呵怎么说呢男人也不好做呀,要不豁达呢又怕会被人说成小肚鸡肠)
这个犹太社区,男性进正式场合要戴帽子,女性要戴假发,一率穿黑白色,强调结婚生子,总之女主和女二都过得很不开心,女主更加动不动要走。
但是这个电影描述的犹太社区,却让我时时都在想起自己那小城市的环境与家庭来。女主与家人吃饭的一场戏,提到孩子,她明确表示自己不想要孩子。
哈哈哈,像不像家里催婚的七大姑八大婆,和你的每一次唇枪舌战。
然后七大姑八大婆又说,结婚才是你的正事,于是颇有个性的女主直接就把丑话说出来了,大快人心。
前女友艾斯蒂还露出赞赏的微笑,可见她一直都是欣赏甚至迷恋女主的,
唉,,可怕啊,,原来外国人觉得是保守封建的宗教信仰守则,对于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传统思维?
是的,很不幸,艾斯蒂和她丈夫大卫正是这样的,甚至做爱都是每周五一次,毫无感情,只是履行着婚姻义务。
而艾斯蒂的心里依然藏着爱火,这么一藏就是多年,做着社区学校的老师,但是骨子里却一直期盼女主回来。
一回来相见,自然,情难自已,两人像是出轨像是偷情,各自心里却一点罪恶感都没有。
因为她们都已经非常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才是这个环境的受害者,从出生就没有选择的权利。
可以说,欧美女性觉悟真的很高了,就连男主,到最后心里也是明白的。或许因为他是真的爱女一女二吧,宽容得不像话。
除了看两大女生激情四射又勇于奉献的表演,我想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在这里了吧,毕竟我也是受不了小城市的环境,唯有出来,但会不会回去呢,说不准。
甚至连说出女主那番话都不大可能,有人说女主不是勇敢,真正的勇敢是留下来改变,像男主和埃斯蒂。
我笑,莫说人家是教规严格的犹太教,就是在中国大多数家庭和城市,你拿什么去改变社会环境和家里人的想法呢?电影里还处处透露着按年龄和习惯结婚是一种错误。
中国什么时候觉得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一种恶??大家不都习以为常么??
你不结婚,你才是怪胎,我们周围多得是犹大教徒。
McAdams的表演无疑是压倒性的,她屈服于又轻视,她完成着众望所归的期待又从精神上独善其身,她目睹着荒乱的世事也接受着希望的世事,是刻意又是自然,她眼里尽是畅快,浸满了悲而不伤的自由,随时准备释放天性做一件必须要做的事。这个角色非常高亮,倏而又过分压抑,隐忍而蠢蠢欲动,像一只意欲触碰又侧身收回的手,而这就是这部影片的关键。她结婚了,怀孕了,她该怎么办呢。可以索性忘掉过往,作一段露水情缘,然而随意回顾一下那些在青石板小路边你来我往的试探,白桦树下轻柔的掌心相印,青砖石墙边缠绵的深吻舔砥,你还是不得不承认,你见到她的时候就明白,你一直是惦记着她的。
看到Rotni一打开音箱我就爆炸了,The Cure的《love song》,这隐喻也太明显了,一个前半拉压抑到让我顺便玩手机的片,到这里突然出现The Cure。
Whenever I am with you, you make me feel I am home again.
搁这个电影里违和无比,但是又让我傻笑不止。
都梦到为了看这部电影扯下来一个女巫头了,忍不住找了枪版来看。
床戏真的毫无必要而且确实尴尬的,Rotni的事后烟就更违和了,整个剧组没有一个姬佬吗,姬片不应该找几个姬佬来做床戏指导的吗?就算用来和前面出现的婚内床戏做对比也很失败。大概找几个姬佬还不够,要找几个有过多年后与旧情人重逢过经验的姬佬来做指导才行。
Everyone is free to choose.
Esti显然是做出了选择,那个三人大和谐拥抱总觉得违和。
我一直觉得,自己只能做当下最正确的决定,所以从来都没有后悔的余地。但是好在我一直都没有办法对自己撒谎,所以也没有后悔的感觉。
前一阵在豆瓣看到一个金丝雀理论:
以前下煤矿时要带个金丝雀,如果金丝雀挂了,说明这地方有毒气不能呆了。
同理,如果你在三次元中一个lgbt或丁克都不认识,说明你所在的地方不能呆了…………
作为金丝雀本雀,四年前出柜的时候我妈说了一句话,你这个样子如果让周围的人知道了,我该怎么生活。
上一次完全崩溃的时候,做了多年自杀危机干预的友人和我讲,离开你现在的环境会比较好,会一定程度缓解。
不知道为什么咬着牙挺了过来。直到上个月,一个爸妈朋友在和我妈讲他有一个三十岁的侄女到现在还不结婚的时候,我妈说孩子们读了那么多书生活在现在这样的年代思维和我们有很多不一样的,虽然着急也只是父母在干着急,但是他们的生活谁都代替不了的。那一刻我觉得这些年硬着头皮不妥协有了结果。
但是有些事情仍然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就像前几天我妈问我最近在和谁聊天,为什么抱着手机傻乐。没有办法讲出真相。没有办法信任。虽然性取向只是生活中极小的一个部分,但是它却足够让我把很多人拒斥在私人生活之外了,包括亲人。
想要坦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所以又一次把自己抛入了混乱且无法定义的处境中。
过去的事情没有办法改变,以后的事情又没有办法确定。能做些什么的就只剩下当下了。人生还很长,这句话是一个安慰来的,算是在不确定里才能升起的一丝希望。人生还很长,万一那个超开心的结局就发生了呢。
应更努力为未来。
前些日子做了一个梦,很短,梦到自己丧心病狂的一直在掐算各种变量,计算现在放手以及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心之后再失去二者之间的痛苦哪一个更大,苦于计算的时候猛一个抬头就看见你走掉了,只有一个背影。惊醒之后再也没有办法入睡。
应更努力为未来。万一呢。
但是也做好了另一种准备。因为没有后悔的余地。
电影的结局仍然用了love song,其实用sugar girl会更应景吧。
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有尺度较大的lesbian动作戏电影,还是没忍住脸红到了耳根。
当然,电影的重点也不仅仅在她们相互的旧情复燃,在整个宗教文化的压抑下,这份情愫变得大胆,隐忍又冲动,两个人单独相处的时候眼神里的爱意就像漫进海绵里的水,四处渗开来。
因为电影的背景,查阅了一下犹太教,“犹太教(Judaism)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他们以学习及祈祷来侍奉上帝,同时遵行摩西五经上所指引的诫命,电影中也不断的出现了拉比所诵读的《摩西五经》。他们并不会向外人传教,犹太文明的极端封闭性和排他性造成了其现在依旧是一个小众教的结果。而在这样传统社区的生活,让这份平常的恋情变成了禁忌,很多个镜头都希望她们能一起去纽约。
鲁妮特回到家乡后和电影开头自由自在的日常生活截然不同,刚下车到街区她便把领口的扣子系上,小心翼翼的敲门,老友相见想习惯性的亲吻脸颊也觉得不妥。明明是自己父亲去世到场却像远道异乡而来的客人。但有一样没变,她们之间依然有火花。因为这样的宗教文化反而让我觉得,她们的情况和我们当今生活的地方相似得出奇。我们不是宗教,而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罢了。
家里的某位亲戚在饭桌上问鲁妮特:”你为什么还不结婚?难道以后要孤独终老吗。“你提出提出自己的意见反而显得冒犯粗鲁。
记忆的下个镜头转到鲁妮特问埃迪塞为什么会结婚。
答案也是起因于催婚,然后觉得他人很好,便踏入了婚姻。仿佛听到了我国二三线城市里28岁拉拉的真实故事。但是结婚会改变性取向吗,她依然喜欢的是女人。这样的行为算不算骗婚?但电影里的老公角色人设非常美好而天真,他结婚前就知道她与鲁妮特曾相爱过,内心深处以为把她留在身边可以改变,但最终还是放了她自由。
鲁妮特带她坐上地铁去另一个地方的时候,那一刻就像是去往自由,逃离那个街区后过斑马线可以不自觉的牵手,实在忍不住了可以把她拉到街头拐角的红砖墙上吻一下。后来在房间尽情释放情欲,我想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和鲁妮特的性爱,而是对自己从婚姻,宗教,工作,生活的束缚中尽情放开的一种勇气。
看到电影末尾,才惊觉她更加的隐忍与吸引人。自己也对这样的角色有所偏爱。从一开始,她见到你时装作平静得毫无波澜,但你父亲的死亡却是她告知的。她装作虔诚的教徒,陪你进入父亲的房子查看遗物又主动吻你。鲁妮特很自责自己应该早点回来,她却紧紧抱着你说你不应该离开。
到后面,她大声向丈夫说出了她真正想要的自由,宁愿独自带着孩子去有选择的地方生活。整部电影仿佛见证了一个女人在意识上的成长,从一切束缚中挣脱奔向自由。
鲁妮特是你生命中无法忘却带你领略年少时甜蜜爱情的指路人。
但你才是生命中为自己勇敢奔赴自由的骑士。
May you live a long life.
Esti真是非常让人心疼。自从Ronit回来后,她的目光就无处安放,不是在躲避Ronit,就是在追随Ronit;太清楚自己对Ronit的迷恋,反而要在她面前故作镇定,甚至疏远;但是每当Ronit说要走,她都不知所措,只会说what。
但是Ronit呢?为什么可以那么潇洒,可以说走就走?她对Esti是爱呢,还只是缅怀过去,亦或是对传统社区的反抗而已?她和Esti的那场床戏和她在知道父亲去世后在酒吧里和一个陌生男子的宣泄,是一回事吗?好吧,那肯定不是一回事,不过这件事的意义对Ronit和对Esti似乎是不对等的。我可以理解Ronit在Esti问“我能去哪儿”后保持沉默,但是后来,她为什么又要Esti搬去纽约和她在一起呢?我在Ronit身上看到很多矛盾的地方,也许Esti也看到了,所以决定暂时不跟她走了吧。
我想,Ronit是爱Esti的,after all,what is there not to love? 但是爱,对每个人的分量是不同的。对于Esti,她爱谁,定义了她是谁,Ronit曾经是她整个世界,她一直在等Ronit回来。对于Ronit,自从年轻时候被放逐纽约,虽然可怕,但也自由了,她的世界从那时起就一下子变宽广了,她自力更生,已经小有名气(家乡的人也见过她发布的照片),她拥有很多朋友,身边总是热热闹闹(“i am hardly alone, i have a lots of friends"), 最重要的是,她可以斩钉截铁地认定自己在纽约的生活是快乐的,Ronit从没想过会再见到Esti。所以虽然Esti等待甚至计划了两人的团聚,对于Ronit而言,这是个意外。Ronit顺着Esti的节奏让一切发生,是有对过去的缅怀,也有对压抑社区的反抗,甚至有帮助Esti解放天性的意图,但我愿意相信, 更是因为她再一次爱上了Esti。
只是当Ronit意识到自己对Esti的爱的时候,Esti也成长了,她们的爱让她变得勇敢,获得了自由,但是那份迷恋却也因此不再是Esti整个的世界了。也许她们最终还是会走到一起,还有的是时间。
不是完美的故事,但满屏流动的荷尔蒙让我两小时里面红耳赤
2017.9.15 tiff。是在文艺片界HE会没面子吗???女主们的颜实在太符合我的审美了,两位性冷淡风。颜值五星,结局扣一星。|2019.1.2 二刷,我又心梗了T T
“我有想过你在纽约的生活,我幻想过你的房间会布置成什么样子。我一直都在关注时差,这样我就知道你什么时候醒着,而什么时候该睡了”
女同题材电影早该这样去拍,两位女主彼此之间所有的欣赏、迷恋、情欲和甜到戳心的相处方式都建立在两个如此独立的精神之上。离开的是独立,留下的也是独立,连最后的放弃都是,独立的不近常理,独立的闪耀着理想主义爱情的光。
Esti 才是 love as vocation 啊,沉默着的伟大和牺牲。相比之下 Ronit 多次以离开来逃避问题与责任,潇洒的外表和性格用于掩饰内心的绝对脆弱。对 Ronit 来说 Esti 是 attraction,对 Esti 来说 Ronit 是 destined life,这可能是两人最大的区别。
多年以后,大概Rachel会永远记得,自己演员生涯最有感觉的一场船戏是和另一个Rachel一起拍的吧(两人看上去都很用心/力的样子)。整个犹太社区的气压好低,丈夫那个角色很“圣父”了。
“Whenever I'm alone with you, You make me feel like I am free again. ”
双Rachel都太棒了,不枉我为了看部电影飞趟北京
不管是同性恋亦或是异性恋 最最关键的还是要长得好看 我算是想明白了 颜值真的具有决定性
两个Rachel非常有火花,喘得我都坐不住了。可惜剪辑实在太烂。
"You are going to be brave and beautiful. I love you. I love you."
餐桌一场,对切镜头将景别变小的同时,不断减少Ronit这侧的人数,直至特写镜头里只剩她一人,以此呈现她与小镇的对立。的确有些像《阿黛尔》,R与E两人阶级的不同使得在对待自由的态度上R更高阶,E则需要被施予。结局把影片往上拔了不少。
鲁尼特请务必把我按到墙上热吻我
请问这是犹太习俗的宣导片吗?为什么我觉得剧情这么不合理呢?为什么两个这么美的人上床上得让人看了这么不适?为什么?
第一次知道犹太妇女要戴假发
有幸在多伦多电影节看到了这个片子 两个Rachel的演技简直是炸裂 情欲的压抑与释放选择时候的纠结 是我今年看到过最好同性题材的电影之一 整个犹太社区的压抑而又虔诚的气氛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北影节中国电影资料馆午夜场观影 看得人笔直的一部姬片 但平心而论 瑞秋·麦克亚当斯的表演很好 将迷恋 压抑和爆发都诠释得非常到位 但是另一位瑞秋真的太渣了 人生真的不要被这种没有责任感没有归途的人启蒙啊 这种人真的都只爱自己
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梦已经醒来,心不会害怕…所有的一切都只为找到它,哪怕付出忧伤代价。
3.5 感觉可以被任何一位Rachel掰弯【为什么Ronit拍照都不需要调焦
能把les片拍成犹太教宣传片影史上应该只此一部了 周围哭成一片的时候我还以为他们是被难看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