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1: Makeup Mayhem
美妆市场巨大并将在未来更加扩大,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网络美妆博主的影响。美妆博主比传统广告更能直接反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有了一定实力的美妆博主就开始创建自己的品牌,而且很经常用的营销手法就是饥饿营销(scarcity marketing)。
因为需求巨大,购买需求又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促生了伪劣化妆品市场,关键的原因就是:买得到。 跟名牌衣服手表和包包不同,伪劣化妆品对于消费者最大的问题就是健康问题,成分里有过量细菌和重金属,甚至动物屎尿。
卖假冒化妆品比卖毒品更有吸引力,因为可能只有10%的人滥用药物和毒品,但99.9%的(年轻)人都会用化妆品。而且现在化妆品也不是女士专用,看看那些知名男美妆博主就知道了。 贩卖假冒伪劣产品跟贩毒一样,都是背后有大型犯罪组织操控。
对于卖假货的人来说,惩罚机制也不到位。赚了二十万,坐十天牢,还是太划算了。 20多年前,卖假货95%的案子都是在现实世界,现在不同了,85%的案子都发生在网络,各种交易平台。
因为社交媒体的吹捧,很多品牌变得炙手可热。有些人就会当黄牛,买空厂家发售的产品,再到交易网站上倒卖,就更加增大了买家区分真假产品的难度。 让交易平台担起消灭伪劣产品的责任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再者毕竟第三方卖家为平台赚取了大量佣金。
拿亚马逊举例,(之前关闭了很多中国的刷单店铺。但是)其实很多国外卖家也用虚假评论服务,网上就有收费撰写虚假评论的公司。 另一个阻断的渠道是海关,但海关也只能抽查。而且仿冒技术和海关的检验技术也是一个互相赛跑的格局,互相鞭策和促进(,就像兴奋剂)。
解决假冒伪劣商品的手段不在抓零售商,而在抓生产厂家。这里就开始说到中国,举的例子是深圳,A货大工厂[laugh]。罗湖商业城榜上有名。 总而言之,没有需求就无需供给。要消灭伪劣化妆品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教育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毕竟健康不是几十几百块钱可以换回来的。
E02: Big Vape
美国有非常严重的青少年吸电子烟的问题。几乎每个高中都有学生戏电子烟。放学之后,他们会离开20分钟,然后就回来挤进洗手间,男生开始摔跤,女生们拿出书包里从家里带的毯子,舒舒服服坐在那儿吞云吐雾。
问这些青少年会不会吸烟(传统香烟),他们都说不会,觉得香烟恶心。但是都觉得系电子烟很酷。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Juul。
2015年Juul推上市场,广告使用鲜明的色彩,形象全是年轻人。各种社交媒体形象宣传,sexually attractive models,lifestyle, partying,having fun。
尽管Juul声称当他们收到社会批评在向未成年人宣传香烟制品时就很快撤下了广告,但青少年粉丝群已经形成。 2018年,FDA突袭了Juul办公室,没收了超过1000份文件,为了查证Juul到底有没有故意向青少年推销产品。 六周后,Juul退出了社交媒体。
在美国医务总监宣布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问题被正式认定为传染病 (epidemic) 仅两天后,Juul和万宝路Marlboro进行了合并。
事实上,让一个人对尼古丁成瘾的机会窗口很窄,基本上就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这段时间,那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尼古丁会跟大脑中的一些受体结合,而人生中有这么一段时期,大脑似乎会非常容易向尼古丁展示这些受体。而当尼古丁重塑大脑的受体时,上瘾就会变得更强烈。你越早在人生中接触到尼古丁,你就越有可能对烟草制品重度上瘾。
早期的电子烟尼古丁含量低,尝试过的人觉得不管用,又抽回了香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加flavour。现在市场上有超过7000种flavour。所以抽烟到底是因为尼古丁带来的满足感,还是味道和抽烟动作的仪式感?
当电子烟油转化为气溶胶时,加热线圈的重金属同时被释放出来。科学家早期实验发现的有影响智力和具有心脏毒性的铅,和与帕金森病有关的锰。其他物质还有甲醛和丙烯醛,etc。
很多美国高中生也尝试过戒烟,但是peer pressure太大,身边的朋友都在抽,独善其身几乎不可能,电子烟已经成了社交结构的一部分。
但在英国,电子烟是很受欢迎的产品。因为它纯粹被用作戒烟辅助品,到目前已经帮助了大约150万人戒烟。 为什么?因为英国根本不允许这种产品打广告。 (而且Juul在英国上市时其尼古丁含量只有不到其在美国上市时的一半。)
“如果要在电子烟和新鲜空气之间选一个,那就选新鲜空气。 如果是要在电子烟和香烟之间选一个,那就选电子烟。”
要解决青少年吸电子烟的问题还是要靠政府介入。让父母去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公平的。对抗社交媒体广告的重任不应由父母来承担。
PS:电子烟是中国人发明的。沈阳人,韩力。后来这项专利以7500万美元卖给了另一家电子烟公司。
PPS:片里的Matthew好像福奇。
E03: Deadly Dresses
E04: Recycling Sham
塑料袋是回收业者的噩梦,因为它们会勾住机器。
不同类型的塑料区别很大,比如装草莓的塑料盒和装沙拉的塑料碗,一个软且有弹性,一个硬,两者的添加成分完全不一样。如果在回收再造设备里把两者混到一起,它们几乎不可能再被制造成其他任何产品。所以它们应该被直接填埋或焚烧,而不是被回收。直到我们找更好的方法为止。
所有被生产的塑料,只有9%被回收利用了。(即使所有的回收垃圾去了回收站,仍然是要被机器或人工分拣。)
(广告)
(图)
塑料生产商发现,要是他们能够说服大家回收塑料瓶和包装,他们就能够出售更多。因此美国塑料会设计了箭头标志 (chasing arrows),就是那个三角形的标记可回收的产品。这是他们自发的行动,让人们可以根据类别将塑料分类,但实际上只有一两类可以被循环再造。只有1号和2号会有回收商愿意买下,3、4、5、6、7号就完全没有市场,所以他们事实上将部分1号和2号塑料能够被回收再造这件事说成“所有塑料都行哦”。(目前多了一个5号,1号2号和5号被广泛回收再造。)
(图)
然后全世界回收业逐渐开展,然后其他国家发现,把回收塑料卖给某个国家更方便和便宜,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截止2017年,中国进口了世界近四分之三的废塑料)。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国大力发展回收设施,其他国家的行业发展就无需思进取了。2017年7月,中国禁止了洋垃圾进口,世界顿时陷入回收危机。
现在的塑料回收转移进入了东南亚,引来的也是居民怨声载道。
美国有一些州禁止了一次性塑料袋,但到德克萨斯州的时候,最高法院撤销了先前拉雷多市颁布的禁令。尽管案件原告是零售商,但人们仍然怀疑背后有石油化工企业资助,但律师否认了这种说法。
(图)
为什么塑料危害大,是因为很多已知的干扰内分泌的物质都是塑料,或者塑料成分。其中最常见的是双酚A,BPA。塑料最终会在海洋里分解为微塑料,吸附有害物质,然后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
要减少塑料使用,需要消费者提高意识,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但更需要的是法律的支持。更需要科学家研究出更安全的塑料,更环保的材料。但终其根本,除非石油化工企业减少生产,或者投入巨资清理,否则塑料危机不会有所改变。但石油化工企业是在太有钱了……
Netflix的切入点,能提供一些新鲜视角吧!某些外表光鲜的品牌形象,也许根本经不起深究。习惯性思维和偏见,很可能导致一叶障目。偶尔多看看纪录片,有助于刷新认知。更能锻炼强大的内心,看清身处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不建议带着一颗玻璃心看第一集,制假售假这个问题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但凡硬币都是两面的,有需求才会有供给。加强机构和平台的监管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从一个侧面看出来中国是真的密切参与了世界经济的每一个产业链——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有最大的造假市场,最大的世界垃圾回收站。
在这样一个拥有巨大复杂性的消费市场,我们无法刻画一个精确的消费者肖像,正如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明知是假货却还在购买。
资本主导的消费产业很容易发生可怕的事,令人毁容的假化妆品,致青少年成瘾的电子烟,摇摇欲坠的家具,成千上万吨的塑料垃圾…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孰强孰弱的关系似乎更难以鉴定。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Broken,似乎也想表达破碎的信用体制。但我认为消费者们并不是对此无能为力的,供求双方如果出现力量的不均衡最后会导致整个市场的崩塌。
看这部纪录片,可以看到商业上的精英们,是如何费尽心思赚取更多利润,从而可以对消费这件事,更加多一份理性。
随便在Netflix上找的纪录片,就是普通的该网站的纪录片风格,不过选题还是很有意思的,几个案例都是企业方不作为,把灾难或者责任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也不禁question,消费者本来就应该承担一些责任啊,这种二元对立的思路过于偏颇)
开篇第一个是彩妆的案例,个人很感兴趣,不可避免的提到了中国的山寨和冒牌,一些非常脏的加工厂看的真让人生理难受。提到了很多次color pop,作为正面案例,看得我确实又想买了。第二个关于vaping的案例不能完全苟同,企业方似乎确实是想解决香烟成瘾问题的,那些宣称着“完全不知道这个会成瘾”的高中生有点自欺欺人,这种使用感受的东西怎么会不成瘾呢?第三个是挖掘的最深入最广泛的,从危险的家具到过度砍伐到失子家庭到监管机构,从点辐射面。最后关于塑料的一集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不禁想AI是否能有朝一日做精确垃圾分类,这样可能会解决很多问题。
感觉纪录片完全是站在美国立场的,所以虽然肯定不止中国有人造假,但就是处处只提中国。
我已经尽量结构化的记录了,但还是会出现很多单独一句话,可见结构很混乱。笔记如下,里面有自己的理解。
本文完全出自由电子烟一集生发的联想。是我的数个美国不解之谜其中之一:
1. 纪录片中已经解释了JUUL为何流行。外观、口味、营销等等不一而足。不过缺少了价格比较:烟草重税之下,在三番,一包(四个JUUL烟弹)比两包万宝路便宜一点。按照一个烟弹二百口来说,估计能顶大半包烟?而JUUL可以网购,网购价格更美好(含消费税大约22刀四个烟弹。万宝路烟酒专卖店价格13刀一包,基本上够机场免税店买半条了),不用去烟酒专卖店,体验就更不用说。
2. 《黑色孤儿》有一段台词很有趣,梳脏辫吸笑气的博士小妹拒绝了美女递烟,说,“我来自旧金山,你懂得,在旧金山香烟和da麻一样。”
3. 三番街头几乎没有见过抽烟的。看到有人在吸什么,走近大概率会发现(闻出)是da麻。
4. 每个人都能从da麻讲几个故事。伯克利是其中高频词。最近一次听到,某反对da麻活动家去伯克利宣讲,被学生堵截,在警察和校方保护下,千辛万苦进入会场,演讲不到一小时匆匆结束。
5. 旧金山烟草da麻都合法售卖。但今年六月通过禁售电子烟法令(公投支持)。
旧金山规定未经美国食品药物监督局(FDA)审批的电子烟产品不得在该市销售。鉴于目前还没有电子烟产品通过FDA正式审批,因此这实际上就是禁售令。虽然这一禁令面向所有电子烟产品,但其主要打击目标却很明确——总部位于旧金山的美国电子烟巨头Juul,后者几乎在美国电子烟市场占据着垄断地位。
6. 目前发现致肺炎的电子烟是非法的四氢da麻酚(THC)电子烟,尚未发现尼古丁电子烟病例。
REF: 全面禁售电子烟?旧金山为什么要拿自家企业开刀 作者:郑峻来源:新浪科技 https://m.gelonghui.com/p/283975
补标,艺考的时候看的,已经差不多忘干净了……
马赛克毫无必要,1.盗版化妆品,有品牌出钱政府民间出力排查,然而不解决贫富差,永远有需求,受害者也永远是弱势群体 2.电子烟,美国市场作为普通商品自由宣传的代价是全覆盖青少年群体,英国选择折中方案,尼古丁代替烟草燃烧已知毒性,3.宜家柜子 资本在没有压力情况下的无序扩张 4. 塑料 潘多拉魔盒已打开,无法抑制源头,只能转嫁给终端,第三世界永远是全球的垃圾箱
每次消费的便利都有弊端,快速消费品的昂贵代价。资本主义晚期病症,有倾向但不是控诉型,给了大公司发言的机会,还是尽力在有限时间里,试图讲了相当复杂的问题,适合想了解这些问题的入门,拓宽思考范畴。
论点基本都是老生常谈了。每集都有中国出场是什么原因?消费主义之恶,谁是无辜者,谁是受害者?
这个片子很美国,非常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以有些观点还是蛮荒谬的
信息很基本,没有提供实际大数据。以个例为主的纪录片都带有一点偏执和bias
就…蛮肤浅无聊的
这是真正的“雪崩的那一刻,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四个话题都是近几年最火的话题,里面最有教育意义的大概还是关于塑料的那一集了吧。除了衣橱那集,其他都不断提到中国,也是神了。
题材很有意思,拍得很不怎么样…每一集都在东拉西扯的,太发散了。家具那一集,前面一大段又是小家具商又是环保又是宜家创始人的,其实也就是个引入,和主题一点关系都没有,看得我满头问号。
才看第一集,说实话,我不是很懂那些不看牌子瞎买一堆东西的女生....批判生产线和市场的同时,无脑的消费者真的是太多了。
看了三集,过于冗长重复。缺乏核心。说宜家家具那集,主题是说小孩子对于家具使用安全问题,最后又扯到不环保,境外国家腐败问题相关的非法砍伐,木头来源和宜家财报值得质疑。。。写论文的功底都没达到啊
看了前两集
电子烟对青少年的毒害不浅,健康只是一方面,经济上的危害也很大
怎么说,的确cue了中国很多次,但多数情况下还算是有一定道理吧。也拓宽了一些知识面,比如关于烟草行业的转型,以及美国家具制造业的产品制造标准,再比如大石化公司与初期塑料回收运动之间的关系。有通性的一点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强势主导业内负责制定规章和监管的协会,以至于监管不力。看完之后的最大感想是,早几年我可能还会愤慨,现在对人类下限之低已司空见惯。地球之癌就赶紧毁灭得了,人类不配。
每个论题都是应当关注的,问题是每集都要带一波中华区节奏是怎么回事,这里不是要质疑材料的真伪性,可茫茫多的论题里为什么要特地选这几个呢,况且是在当时那个时间点推出的片,难免让人浮想连篇
一共四集,分别讲化妆品,电子烟,柜子,塑料垃圾,竟然每个都能提到中/国(这个真的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影响力,虽然很多时候感觉是不好的影响)。Netflix的纪录片最大的问题是东拉西扯,从一个点延伸无限的东西,然后再从十万八千里拐回来——哦,总分总吗?喜欢看纪录片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刷新了自己的认知,其他三个略有耳闻,真的从来没听说过juul电子烟,原来曾经这么风靡。另外juul的研发者两个斯坦福学生,口口声声说自己想让人戒烟,其实各种行为已经表明只是想赚钱(从年轻化的设计和广告看来根本就不是卖给成年人的(此处应有微笑脸
成分害人的冒牌化妆品,对人健康影响未知的电子烟,一边使儿童致命另一边侵蚀着宝贵森林的宜家“杀手”抽屉柜,污染着世界的塑料产品。看了这个,为人父母的你会不会像我一样,已经对我们的后代要继续生活下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悲观的情绪?我反正是看宜家那集一直在哭,看电子烟那集满脑子都在想到底怎样才能让我孩子以后多点判断力不去人云亦云人为亦为。人类算不算是地球的肿瘤?良性还是恶性,不知道。
呵呵🙃
四集的通病都是太有雄心壮志,每个话题涉及的领域太多,导致有些观影人觉得是东拉西扯,但是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这些互相关联但又各自为王的因素导致的,我觉得这个纪录片系列对于意识的提升还是有很大帮助,将一个问题的产生根据消费链从源头到最终消费者都略有涉及。真受不了评论里一群因为提到中国就被冒犯到的人,中国在这些问题里本身就确实就涉及很深,塑料垃圾那一集难道就说的是美国好中国不好?中国为了环保拒收其他国家塑料垃圾是好事也被解读成给中国抹黑了?最高法院否决限塑的合法性就是说美国的好?这纪录片怕是白看了。
每集想讲的内容太多让故事线有点分散,信息量不够集中。但议题都非常有意思。最后一集关于塑料的让我改变了很多想法,原来推广塑料瓶回收这个概念的是塑料厂商,他们发明了回收标志,让大家以为通过回收就可以解决塑料问题来提升消费者对塑料的接受程度。但他们标注的七种有可回收标志的塑料其实只有两三种是真的可以回收的,工厂也在生产大量的一次性无法回收的塑料。至今全球只有7%的塑料被回收了,回收产业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大量的污染和危害。环保主义者对政府和大企业施压,觉得他们利润那么丰厚却每年只花一点点钱来关注塑料问题是短视的,但企业怎么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才是Pareto improvement。希望有更多的解决塑料问题的创新推动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