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节奏比较好,不会觉得拖沓。每个故事不俗套,剧情挺有意思的。
男主李嘉智商在线、长得帅、善良体贴,他有一个精神分裂的妈妈和哥哥,这让他担心自己24岁也会患精神分裂。这个隐患一直笼罩着他的生活,比较内向但是遇到别人有危难总是挺身而出。完美男主人设。
时诚、叉叉、李嘉三个人的友情刻画可圈可点。
叉叉演技看起来有点浮夸做作,不过她的人设就是比较浮夸,所以是好是坏不好评价。
几个故事题材很好,每一个故事和主角经历也有呼应。
(前方有剧透,不想被剧透的朋友看到这里请停止)
第一个故事:猫食。
李嘉在听说了张晓兰的故事(孩子有脑瘫影响了邻居被嫌弃,后来孩子发病母亲背不动,邻居无人伸出援手送孩子下楼,后来孩子抢救不及时去世。导致母亲过度悲痛得了精神病上吊自杀),联想到自己小时候被邻居歧视还有自己的精神病母亲,加上李嘉本身的善良,促使他执着调查真相不搬走。
随着调查深入,5A01张晓兰母子的秘密被揭开了,真相更加残忍,母亲成了精神病人后还被邻居吴雄多次强暴,怀孕后做人流。雪叔曾经是张晓兰的恋人,一直未婚,找到张晓兰后得知她的遭遇便住进大楼守护她。吴雄被张晓兰错手杀死,雪叔为了保护张晓兰就放出了她上吊自杀的消息并藏起了吴雄的尸体喂猫,伪造出吴雄的房间有人住的假象,让邻居以为吴雄还活着。
最后秘密被发现,且雪叔得病命不久矣,雪叔无法留张晓兰一个人在世上面对杀人的罪责,于是有了和张晓兰一起赴死的想法,一把大火烧了大楼,同时邻居受伤逃出,也报复了冷漠的邻居。
第一个故事的疑点:尸家停车位的传说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停车场死的那几个人是怎么死的?女邻居烧纸能理解,估计是对张晓兰孩子病发时没提供帮助及后面一系列悲剧的心虚或者内疚。
第二个故事:瞳孔异色
这个故事情节比较清晰,包括前面穿插的一个短暂的“绿指甲”事件其实是和这个主故事是有相同之处的,都有关两人恋爱关系中男方的控制欲和变态的爱。时诚喜欢冯珊珊开始关注她,但她古怪的地方越来越多,比如那个娃娃。调查到她前男友的死时,她被误会成“无情无义、拜金”。
后来才知道她前男友是个自大的控制狂,对她是变态的爱,通过自杀来挽回她不是一次两次。周围的人会觉得“他那么优秀那么爱你,你怎么……”完全可以理解冯珊珊有多压抑,分手也分不了。后来男朋友在她老家“自杀”死了,她更是遭到了男朋友哥哥的指责(说她为了保险金故意的)和报复(每年给她寄娃娃让她不得安心)。所以导致了她性格、举止的“怪异”。这个故事里也同时解开了时诚小时候对去世小女孩的那种心结。
这个故事有两点有意思的地方:
一是故事结尾在墓地那里,前男友哥哥一收到冯珊珊退还的保险金银行卡,就马上原谅她了,说以后不寄娃娃了。我有点怀疑他哥哥就是对保险受益人耿耿于怀,一直想要这笔钱。
二是她前男友不一定是自杀,极可能是意外死亡。因为她男朋友以前也用跳河啊自残啊各种方法不许冯珊珊离开自己,这种控制欲极强的自大狂一般是做做自杀样子不会真自杀,目的是为了挽回女方。然后叉叉和李嘉在山林里的时候,李嘉因为缺氧产生幻觉说看到了两个太阳,也把头放上了上吊的地方,幸亏叉叉及时发现救了他。基于以上两点,个人觉得她男朋友是意外死亡。
第三个故事:红丝绒
万圣节派对,各种吓人,叉叉的身世、她和犀利的关系在这一个故事被揭开。(不过多剧透)
可看出娱乐圈有多乱,女演员出头多不容易。好在编剧心肠好,给了一个好结局。(不做过多剧透)
感受:1.李丽珍演的妈妈很漂亮啊。2.叉叉家况被揭开又生气又自卑的时候,李嘉的温柔还有那个拥抱简直太苏了!
第四个故事:不想说再见
一开始看起来是个校园宿舍查案的故事,李嘉的隔壁室友廖寒雨在老家生病去世。随着李嘉调查发现这是个恋人之间关于爱的故事。(不过多剧透)同时这个主题也呼应了犀利癌症复发不愿告诉叉叉到后来去世。
犀利这个人物通过第三、四个故事刻画得很好。他虽然童年不幸,父亲抛下家庭,得了喉癌切除后不能说话,但他有大智慧、有大爱,默默关心身边的人,对死也看得淡然。
第五个故事:新雨夜屠夫
个人觉得这个故事很后怕。毕竟是本剧唯一一个疯狂女杀手的故事。其他几个故事虽然悬疑,但没有变态杀人犯。
时间线:小时候父母离婚母亲带走了安娜去了马来西亚,安洁留给了父亲,父亲不管安洁——安洁经常受同学欺负——有一次被同学欺负后用残忍的方法杀死昆虫获得了快乐——中学时被同学林友贤强暴,自杀未遂——进入大学开始热爱运动改头换面,性格开朗——毕业后在航空公司做空姐——航班上遇到李曼,在机场附近酒店杀掉李曼(原因不明)——航班上遇到林淳(林友贤)坐头等舱,在机场附近酒店约他,报复,将其虐待杀害。(2015年的两宗悬案)
后面的杀人顺序不明。推测顺序:痛恨弱小,杀害晚上求助上了车的年轻女人和捡垃圾的老太太——因为受害人都是女性,警方把新雨夜屠夫锁定成男性,安洁讨厌被忽略——杀害男性出租车司机——杀害出租车司机后被姐姐安娜发现了她就是新雨夜屠夫——杀掉姐姐,和姐姐感情好所以尸体洗干净冻冰箱——对李嘉感兴趣,讨厌被忽略、杀害餐厅女服务员。
细思极恐,从头至尾入住叉叉家的就是伪装成安娜的安洁。这个变态杀人狂还跟他们一起讨论新雨夜屠夫,一起在阳台做烧烤,还被叉叉发现了真身(黑头发)后自导自演了姐妹两人的戏。
疑点和推测:第一个被害人李曼是谁?什么原因被害没交代。也许是无差别杀人?
最后总结:
李嘉不是精神分裂,而是双重人格。剧里出现几次苹果,是李嘉另一个人格存在的标记。
从剧情看叉叉喜欢的应该是李嘉主人格。
另一个人格更勇敢果断,特别是救叉叉和教训陈教授这两个地方看着极度舒适。
结局有点匆忙,感觉交代不是很清楚。可能是留着悬念给第二部吧。
第二部有几条线还可以深挖。比如时诚家里那么有钱,他爸妈是做什么的,什么背景;李嘉的哥哥只被提到患了精神分裂但没出现过,他的爸爸没被提到过;李嘉的人格障碍具体是什么情况?双重人格和叉叉的感情线怎么发展?陈教授这个反派他的变坏根源是什么?陈禾博士这个人物本部描写不多主要是推动剧情所需,他的背景、性格等可以在第二部再着力刻画一下。
我刚刚三天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剧来激情发言。 我是冲着男主李嘉的人设去看的,母亲和哥哥都是精神病患者,他担心自己故而去香港留学研究精神病学。留学期间遇见很多"灵异恐怖"的事件,但由于他坚定的唯物主义态度和专业知识,让他慢慢发现背后相关人士的心理精神障碍。 剧里案件的恐怖音效和画面可以说是很惊悚了,又爽又吓人。前半段没有多余的镜头,故事很紧凑,心理描画的镜头语言也很清晰易理解,篇幅内容比例很好,剧本优秀(也可能是我爽到了)。 前几个案件我每每怀疑李嘉是潜在精神分裂,出现幻视幻听,后来发现只是压力过大。所以人还是不能先入为主。但结局一个反转,前面的铺垫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李嘉是人格分裂。看到他跟镜子里的小男孩对话我都头皮发麻,一方面觉得他确实需要一个攻击型的保护人格,一方面觉得导演您真牛逼。 唯一的遗憾是后半段女主的表演真的很夸张,前半段还有点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汤唯的感觉,后面就感觉有点粗鲁,而且表情不太好看……然后夸一下男主最后一集的表演,两个人格,绝了,和之前根本就是两个人,笑的方式,语气语调,都和李嘉不同,我私心说一句,真的帅。
最后还是夸一下选材和剧本,心理和精神问题一直不怎么被重视,也有很多人把它看做羞耻的事情。希望能看到这部剧的人都对心理和精神问题多一些关注吧。
可以确定的是李嘉患有的是人格分裂症而并非他家族遗传的精神分裂症。最后一集之前李嘉和黑嘉共存并交替出现(黑嘉说李嘉一直有在用视频记录自己生活,所以他知道李嘉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并且认识了解李嘉身边的朋友和老师,喜欢叉叉),最后一集林禾对李嘉说出真相导致李嘉精神世界平衡的崩塌,李嘉这个主人格消失,黑嘉完全拥有了这具身体的掌控权,他警告了陈茗轩为李嘉报仇然后以全新的自己生活下去,和叉叉一起(海报番位)。以下是具体阐述:
1、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症的区别和基本症状: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属于功能性精神病障碍 (Functional Psychosis)。所谓的人格分裂,或是多重人格,医学名称(根据DSM-IV)为解离性同一性障碍或是解离性身份认同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是解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 的一种,两者其实有很大分别的。 两者都是疾病实体,在DSM-IV中是分别的诊断。我不同意“人格分裂是精神分裂等症状”的说法,因为虽然解离症状在精神病性障碍中也可能出现,同样的,精神病性症状(尤其是短暂的幻觉)在DID中也可以作为不同人格的“对话”出现。 至于自知力,不幸的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一般在起病初期是很少自知的,认为幻觉和妄想都是真实的产物,也因此很少自己求医。相反,DID的患者,至少主人格一般是有自知力的,也就是说意识到了其他人格的存在。在人格转换的过程中一般会产生解离性失忆(Dissociative Amnesia)而不记得其他人格所做的事情,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而主动求医。(来自知乎用户cswkean对问题“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有什么区别?各自会对自身病状有哪种程度的认知?”的回答,不妥删)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一词可以直译作“分裂的心智”,它的希腊词根是schizein(撕裂)和phren(心智)。它由Eugen Bleuler于1908第一次提出,用来描述人格、思想、记忆、知觉之间的功能分离。虽然这个描述与现代医学的观念已经不一样,但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分裂”,指的是大脑不同层面(维度)的功能分离。 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一种脑功能异常,遗传、神经生化、神经解剖、围产期损害、生活环境都是可能的病因。主要特征是幻觉、妄想、瓦解症状、紧张综合征、阴性症状、认知障碍。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随着病程发展一部分人会逐渐出现衰退(生活懒散,社交回避,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最终除了食和睡什么都不会。长期药物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人格分裂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是一种人格障碍,“分裂”的是人格,表现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病因可能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相关,尤其是性侵害有关。 但由于这是一类人格障碍,表现形式很隐蔽,发病率和求医率都极低,所以我们知道的非常少,治疗上主要靠心理治疗,利用催眠来召唤患者不同的人格之类的方法。 虽然现实中不多(问了不少同行都说未见过),我无法给出例子(网上有流传一些案例),但由于这是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漫画、文学影视作品的好题材(3x3 eyes、飞轮少年、致命ID、fight club等等)(来自知乎用户关力杰对问题“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有什么区别?各自会对自身病状有哪种程度的认知?”的回答,不妥删)
2、“黑嘉”
剧中代表“黑嘉”的青苹果在最后一集之前一共出现三次:最早一次在雪叔自焚的房间角落(李嘉踏入之前就已经在,说明黑嘉比他早一步回那个房间去过。我们可以猜测黑嘉可能在李嘉遇到的第一个事件或是在那更早之前就已经存在,比如李嘉来香港念书以前);第二次是在时诚家挂在墙上来源存疑的青苹果;第三次在李嘉去世室友的房间桌子上(李嘉第一次用电脑录下了黑嘉,但只是以为自己在梦游)。
但黑嘉出现的次数显然不止三次,李嘉录下黑嘉吃苹果的样子时开始认为自己有梦游症,已故室友房间传来的声响而李嘉永远抓不到是谁在制造这些声响,因为和他自己是同一个人;在安洁与李嘉在酒店顶层水池打斗时,窒息的痛苦唤醒武力值高的黑嘉出现打败了安洁,所以李嘉不记得在水池里和安洁发生了什么。
最后一集可以看出黑嘉看起来桀骜,但不并是负面人物。他不会主动犯罪,李嘉美好的一面仍然存在在他身上。
3、李嘉
李嘉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负责任,学业认真,逻辑条理,情感不外露但是真挚,对待朋友会付出一切,对待恋人尊重体贴,他坚韧的活着,希望有一天可以改变命运。
可能有人觉得他轻易被陈茗轩摆布,但李嘉身上的挣扎痛苦是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部分,我们都是自我拉扯想走的更远的。
4、我认为这部剧不能单纯看作港式恐怖片、港式悬疑,通过李嘉的视角,它更多讲述的是生活中关于患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们的故事,尤其刚开始几集,感觉李嘉在劝每一个人去看病😂。近几年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提高,但生活中的精神方面的病不只是抑郁症,有些心理存在健康问题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得病了,心理上的健康和身体上的健康一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值得我们重视。 身体上生病了大家都知道要看医生要吃药,心理和精神生病了,同样也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像剧里林医生说的那样,放下过去,多放松、多运动、多交朋友,让医生从正面引导。
剧里的香港很美,愿中国香港越来越和谐,也希望有机会亲身去看看。
看到这部剧是豆瓣热帖《我在香港住凶宅》改编的,我立马搜了这个帖子来看,帖子是以第一人称描述的,贴主是医学生,在港漂期间住过的凶宅真的每一间都很特别,电视剧的人物和剧情做了不少改编,因为不能有鬼,所以看着有点尬。但是电视剧里的一些惊悚片段还是不错的,有香港恐怖片那味儿。演员居然有李丽珍,我印象中的李丽珍还是《蜜桃成熟时》里的纯欲美女,真是美人迟暮啊。
关于剧情,高街凶宅那个故事最精彩,电视剧里还融入了尸家车库这个都市传说。
原贴里贴主在港大住研究生宿舍期间邻居室友是已故同学那个故事很感人很温暖。
后面贴主还更新了他去美国读书遇到的灵异事件,希望一直更下去啊……
刚看完《我在香港遇见他》,26集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看完也是久久不能平静,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剧。 《我在香港遇见他》是一部现实题材的悬疑剧。男主李嘉的妈妈和哥哥都在24岁患上了精神分裂,而李嘉也因此要面对家庭宿命带来的未知安排。于是在即将到来的24岁,他选择考研去香港学习精神病学,渴望能给自己找到一条出路。在香港,他遇见了以后的好朋友时诚和爱人张叉叉。他们经历了许多诡异的事件,在揭晓谜底的同时也接触到了不少人内心深处那些无力又脆弱的秘密。目睹不少生离死别,李嘉增加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见解。因为体内那个可能会爆发的精神炸弹,他曾无数次崩溃、恐惧、敏感、小心翼翼,不敢和朋友太亲近,怕让他人分担自己的痛苦是对别人的不公平;不敢追求爱情,怕自己发疯以后拖累自己最在乎的女孩,就像一只刺猬,把自己包裹得紧紧的,不敢去渴望刺外的光。但还好他有朋友,有关心他的人,有保护他的人格(我的黑嘉超级帅!),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救赎。身处深渊,但所幸仍心存善良和对希望的追求,便能抓住那投射下来的一缕微光。 整部剧的剧情很流畅,剧本挺不错的,以精神病学这一冷门专业为主线,向观众科普了不少关于精神障碍患者这一社会边缘群体的知识和生活,同时穿插了像男女爱情观、校园暴力、邻里关系等一系列现实元素,丰富却不糊弄,很多画面细腻而有感情,让观众有较强的代入感,从而达到共情。据说导演是《灵魂摆渡》的导演,镜头语言真的很不错,诡异的镜头是真的很吓人(好几次都要被吓死了),但是温情的镜头也很感人(我至今都忘不了犀利生病去世的片段,真的哭死了)。特别要提一下背景音乐,非常不错,总是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响起,迅速带动了我的情绪。强烈推荐一下片头曲《暗夜蔷薇》,前奏空灵而有回响,再加上曾舜晞的嗓音,让人深深陷入一种空冥和静默中。演员们都演得很好,我好爱男主曾舜晞(以前一直觉得他眼睛太大,眼神空洞,不适合演戏,但是最近我逐渐改观,他的演技真的算很不错的了,果然是我当年一眼爱上的唐三十六,未来可期![强]),他演的李嘉和黑嘉都很不错(黑嘉真的帅呆了![色][色][色])。女主颜卓灵是个很可爱的女演员,小虎牙真的又可爱又漂亮。特别提一下我在剧中最讨厌的角色——变态教授陈茗轩[发怒],为了他所谓的“拯救更多人的事业”,他把李嘉当做精神分裂的观察对象,否定李嘉对希望的渴望,阻止李嘉正常的社交,嘴上一直说是在帮助李嘉,实则只是想通过不断诱导、刺激李嘉,好让他早早发病,以获取自己需要的研究数据![发怒]老婆伯莎就是这样被他折磨致死,他最后也就只会面无表情地给老婆盖上一层白布。这种人才真的是有病呢 我在香港遇见他,这个他,或许是李嘉分裂后的人格,或许是重生后的李嘉。前者是精神病出现,后者是心病治愈,我希望,他会是后一种。
首先我是优酷老会员了,除了看看综艺和一些独播剧意外从来不看优酷的电影,因为太烂! 今年,是国产悬疑片崛起的一年,《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都是佳片!选片以后短而精不是你们几个平台联合声明过的吗?就这水平的影片你怎么和爱奇艺迷雾剧场拼?
说一下这部剧,目前我看到第五集,虽然看第一集的时候就知道结果,建国后不能成精的规矩都懂,但你编剧好歹用点心吧?神怪不行你加点科幻或者伪科幻的剧情弄进去打插边求不好吗?实在不行你去现在市面上随便找点剧本杀照抄灵感都比这强!
再说下代入感的问题,你既然都选择香港实拍了,而且还是处在敏感时期过没多久,大多数观众对香港的印象就是tvb,结果导演不知道是为了方便过审还是要硬刷主旋律,全香港都在说普通话甚至北京话!你确定香港目前的小(bao)朋(tu)友们看了会高兴?所以这导致我觉得你们还不如在内地拍算了,或者导演想通过出外景来提高这片子的价格?做帐的时候也好抛高一点报价!
然后是剧情,目前看来要把这剧去掉2分之一的内容绝对是部好剧,太多让人出戏的地方了,男主是个有精神分裂潜质的柯南,遇到任何困难不会打电话叫医院急救要跑去一家家敲门,然后要被所以人拒绝以后才能触发被动救人技能?可能男主绝对这楼住的都是华佗吧!立马金针一扎人就醒了。虽然明白这都是为后面剧情做铺垫,但这显得男主很蠢!果然是个精神分裂候选人的好苗子!这波人设立住了!
接着后来男主盘出一点线索以后,居然单独跑去疑犯家,你是真知道自己有主角buff开挂无敌是吧?然后疑犯都掉装备了,男主还问他:你那天是想杀我吗?。雪哥心想:难到我表现得还不够明显吗?果然精神分裂候选人石锤了!,最搞笑的就是,别人都要杀你了,男主还不报警,等着后来交闪现回家6级开大反杀!编剧的中心思想就是想黑香港jc是黑警不能打电话吧?你是baotu吧喂?
最后,你如果想加感情戏至少节奏和套路上用点心,或者拍摄手法上用点心,每次都是45度角拍右脸近景怼到大眼仔的欧式大平行!并且大眼仔内心毫无波澜的演技!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披着悬疑的外行爱情恐怖真人秀!优酷以后要再拿这些片子我反正就续费爱奇艺去了,毕竟德云社也跑腾讯做综艺去了,反正每年亏损的那些财政数据也不差我这点钱!
除了老演员和吴启华,剩下的年轻演员演技真的是.....终于看完了....为何要如此为难自己🙃
还是第一次看曾舜晞把刘海放下来,感觉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穿上白衬衫就是个乖学生仔
大学电影社团学生自制片水准。
镜头运用的还不错,“24会死”这个设定有点老套了,再观望吧。
比想象的好一点诶 李嘉小朋友又帅又可爱演技也不错哈 各种悬疑惊悚推理甚至各个人物性格还是挺饱满的 原来多重人格不算精神病的 又长知识了哈哈
小时候喜欢吴启华,最喜欢的就是他的张无忌😂曾舜晞又是新版张无忌,真是神奇的搭配!目前看来是青春&悬疑并存,偶尔有一些恐怖点,尤其刚住进高街,第一个住处完美还原了小时看香港电影的印象,比如那种马赛克墙砖还有家门口的香烛,还有铁门,总有点压抑的感觉。但是看房间大小,又像是搭景拍摄的,这个美术有点不错👍四分观望,看看后面咋样?希望感情戏多一点!
前一个单元很好看,甚至有点今宵大厦的感觉。诡异中透露着温暖。后面的故事有点拉跨。男一,演技不错。女主是去年演员请就位,被赵薇捧得《面具》中的灵气很足的广妹。男二一看就是北边男生,长相太土,太粗糙。
不深究还是可以看的 黑嘉太帅了!粉了曾舜晞
还是有点恐怖
要港不港要大陆不大陆,不伦不类。吴启华呜呜呜呜呜呜呜呜。颜卓灵演技好浮夸。我要看鬼片不要看探案片。
香港街景部分不错精神分裂症的题材不错就是配乐一惊一乍的女主太刮躁了点(明明其它剧很可爱的)男主人格转换部分,还是太飘了黑化比较可爱
阴气聚拢的公寓、匪夷所思的邻居、常年阴暗的停车场……有TVB恐怖剧的遗风,灵异故事有看点,追了两集节奏和氛围不错。
三角形果然是最稳定的结构,李嘉叉叉时诚三个人一起出现的戏份就很有趣,颇有夏冬青王小亚赵吏的感觉。故事应该埋了挺多线的,李嘉的家族遗传病、陈教授的报告、叉叉的名字、时诚家禁忌的门等等,看谜团一个个串在一起再一个个解开是个挺有意思的过程。曾舜晞的台词演技跟之前比进步很大,大段大段的台词倒也没有露怯。看过颜卓灵其他剧,演技她是有的,剧里演得浮夸应该是人设,毕竟是香港小哪吒嘛。周澄奥作品我也看过几部,角色都挺类似,但能把一类角色演好也挺好的,一直在进步。剧情再紧凑点就更好了,单从剧我给7-7.5吧,但我偏爱男主,所以满分。
从置景和构图就能看出用心,李嘉住的那栋楼是三角旋转楼梯,无论怎么走,从上往下看,李嘉都处于三角形之内,有种被困住的感觉。
5集只有一个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的案子,太单薄了
氛围很好,特别吸引人看下去,许久没有看到这么有味道的悬疑片了,没有故弄玄虚,推荐推荐!
剧情不是很恐怖。拍出来的感觉就是住个凶宅而已。演员们的表演太用力了。像舞台剧。曾舜晞还挺帅的。
所以其实主角是多重人格。话说就是陈这种狗头医生太多了,大部分精神病患者才无法有效识别和得到合理治疗吧。而普通人需要的咨询类心理医生就更别说了
看了三集,就目前来看,这剧情表现有些刻意,恐怖氛围不是太好。后面如果好看,再改
浪费好题材,靠给角色降智拖节奏水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