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还不走啊?
“你这也是还不去吗?”
王一通:他们好像在寻求一个外星的青天大老爷,来给自己做主。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确实有一些困境。
最开始,我们想在王一通老家找一个石雕厂,就四处打听哪有石雕厂。听说了当地有个“鲜疯子”,是石雕厂的厂长。 我们听这个外号就觉得这肯定不是一般人,就去了他家,跟他见了面。 他很热络地迎接了我们。一进门,他指着院子里的一堆黑色大石头,告诉我们这都是陨石。 他还给我们展示他的陨石手串。这个手串很神奇,放到烟上,三秒钟就能杀死里面所有尼古丁。喝酒的话,三分钟杀死里面的所有酒精。 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戴着一顶帽子,上面写着「陨石协会」。除了石雕厂老板,他还有个身份是铜矿的矿主,也曾在一个网大里演过大魔王。 他还是一个人民歌唱家,而且真的去过人民大会堂表演。他一言不合就原地唱歌,最喜欢唱意大利语的《我的太阳》。 电影里,有个人给唐志军展示冰箱里的外星人,那其实是他真实的家。
王一通:他这种个性鲜明、棱角分明的人物出现在电影里面会遇到一个问题,他不太可能会被控制住。虽然我们是一个所谓伪纪录片的形式,看上去每一幕都非常自然,没有什么表演和调度痕迹,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导演在精确控制的。所以他的出现就对拍摄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他很敏感,自尊心也非常强。被人称作“鲜疯子”,所以在生活中也是被边缘化的。他觉得我们是拿着摄影机的,也是认真听他讲话的人,所以他很看重我们对他的态度。
但其实我觉得他被叫“鲜疯子”是一种不公平的误解。刚认识他的时候,确实会觉得他经常语出惊人,每一句话都在挑战你的固有认知,甚至挑战现有的当代物理学。 但是随着对他的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他真的是一个内心很单纯、很善良的人,可以说是古道热肠。 他经常有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善意。比如有一场戏,他在孙一通家门口跟唐志军相遇。孙一通当时晕倒了。于是,他在念台词的时候就会特别小声,因为他觉得孙一通睡着了,自己不能吵到他。 后来有一场戏,他和唐志军又重逢了。我们在讨论他要怎么和唐志军打招呼。他又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更热情一点,应该拥抱唐志军。我和他解释不通。但是通过这些细节,你会发现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是那么可爱。 后来我们补拍,包括拍杂志的时候,我都把他叫上,他也随叫随到,拍完晚上也不跟我们吃饭,就自己走了。 很像片子里的他,后来跟唐老师偶遇,说,唐老师账我结了,保重。很潇洒,就像大侠一样的。
王一通: 像他们这么鲜明的人,你是在生活中还是很难遇到的。通常鲜明了两个月被现实打了耳光,就变得平庸下去。很少有人能坚持鲜明几十年的。
画外音部分—— 王一通:可是你刚刚说这个分数的时候,脸上写满了骄傲啊。这是你的伤痕,也是你的勋章。 孔大山:对,但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勋章。
我的高中班主任特别关照我,以至于给我在隔壁单开了一个教室,让我在那里待着,整天就一个人。 一个人在教室的时候,我就进行自我教育,看一些喜欢的书,好多书都是在那个时候看的。 我和同学们的交流也很少。因为初高中阶段,学校里也是有阶层的。学习不好的学生是没有资格和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的。所以我也不敢高攀。 高中的时候,我还玩乐队,但是后来逐渐意识到,玩乐队考不上大学,我也没有天赋能把它变成一种职业。 当时家里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得考大学。我爸对我很宽容,他甚至帮我跟班主任请假,说他同意儿子不用来上晚自习。所以我是全班唯一一个不上晚自习的人。 当时,影视类的高考在我们那刚兴起,老师给我们传达说,这就是一个考影评的专业。 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就没有任何门槛。我语文本来就不错,看电影写个观后感就能当专业去考,太轻松了。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有意识地看电影。我就发现,电影的魅力不逊于摇滚乐,甚至更开阔一些。 尤其是我看了很多中国独立电影之后,突然意识到,拍电影变成一个触手可及的事情,它离我很近。突然就萌生了拿起摄影机去创作的念头。生活中的这些细枝末节,原来也是可以演绎成故事的。它给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原来电影不只是讲述一种传奇。
一通的高中是什么样的? 王一通:我和他是一个阶层的。高中的时候,数学老师经常说体育老师请假了,所以要上数学课。但是我都不信。我就说,我要去看他,然后拿着球就去操场,因为我才不管老师那一套,体育课我一定要上!所以,后来基本数学就没咋学了。不过没有他那么偏科。 孔大山:毕竟是考上了西南大学 211的人。
有意象和画面元素剧透。
尽管无法称其完美,但剧本打造的难以挑剔,着着实实值得鼓励,必须五星。
为了凑够140字,多说几句。
这个片子的观影门槛还是挺高的, 进入公共院线可能不易。但这和创作者无关,他们呈现出的作品足够优秀。针对部分影迷群体放映,口碑会极佳。所以它真的是个很好的电影节片或者艺术院线片。
孙一通(王一通)诗摘
其一
把麦穗摔打成灰
在幽深的咀嚼中 大雪过境
困住风的气球开始斑斓的远行
蝉鸣铺满河床
人们聚在秋天的岸边
一场大火里
在插满羽毛的草堆旁
和归来的骏马对视
破碎蛋壳的月光
被潮汐收回深海
作为交换 水母上山
遮住流动的窗
好奇的鱼游进房子
时间在房间尽头磨洗锈迹
树冠的云落起雪来
他们把甜美的爱灌进瓶中
其二
夭折的孩子吐出萤火虫
牵引着供桌上的亡魂 躲开犬吠
顺着雾气流淌
影子浮在树的荒海
其三
隐匿的爆炸吞噬了灰尘
柴房的门缝里白布翻飞
大象从未到来彰显庞大
指缝里那只手
指向峡谷
其四
一望无际的梦里
用碗里的米垒墙
乌云写满咒语
遮住众生疲惫的骨头
狐狸在山坡念念有词
灶台上的年兽反复冬眠
晨昏线割开大地的指纹
水草缠住风 冻结梦境的递归
胸口的鸟群
绕过十万个太阳
带走被浇灭的闪电
带走云层潮汐
带走神明的悄悄话
带走落地生根的锚
带走氧化的情歌
带走山野恩仇
带走金银财宝
带走痴心妄想
带走梦游的脚印
带走飞蛾扑不灭的火
带走所有人的名字
带走彩虹的化石
先说亮点。
一、等待麻雀降落的少年
“等待麻雀降落的少年”和终章拎出来拍一部短片,可能整体的锐度会更胜全篇。(对于全篇将主旨落在爱和哲学论调上,稍后再做分析)王一通的表演(神态,语言)淡漠而有神,写的诗是村庄生根,宇宙回声。我打心底喜欢这一少年,我更愿意相信,他头戴铁锅接收到的宇宙信号就是这些字句本身。“等”此一章,元素调动完整,充沛,无论是广播站读诗的日常流水,以及来无影去无踪的“陨石猎人”(如何想来?),日全食高潮做的惊悚渲染,都让这一章十足惊喜,荒诞,灵。惟其可惜,作为整篇结构中的一环,在四人等待麻雀落满这一时间内,对探险组四人(包括唐志军)没有再尽一步丰富展开,(采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注定的缺陷)观众与主角团隔了一层,不知他们的欲望,目的,动机,所以几人在“等”之后除了增加笑料和公路陪衬外,几乎冗余,分离时也拖泥带水,几乎徒耗观众耐心。那日苏的酒神气质,晓晓的“花儿”精神,秦老师的吐槽感作为短片元素参与可谓是十足精彩,可作为长片中某环节则因缺少人物关系建立而显得疲弱乏力。ps:罗列一些戳我的文艺病:1.孙拧开桌面台灯,暖光洒下,他说“老唐,你出去等我”2.孙和唐在屋里聊天,乡村少年口吻,无穷骄傲,无穷孤独。(这难道不是科学和文学的对话)3.他说”闭上眼“,我在影院里真的闭上了双眼。
再说缺点
二、吃下毒蘑菇的堂吉柯德
荒诞不难,把荒诞变成温热的东西,很难。塞万提斯做到了,库斯图里卡做到了,孔大山做到了一部分。说一部分是因为,剧本中抑郁症女儿的死亡很大程度上削弱而非丰富唐的追寻之路,唐这个人物尤其感人的点在于其偏执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在这条路追寻的终点,唐却将落点落到了对女儿抑郁之死的疑问,由原先的”不理解“”不原谅“到最后满含热泪的念诗,婚礼致辞,可以看出对瑞克的模仿与致敬,但问题在于,这完全说不通,瑞克是科学尽头的人,但唐是执着于追求真相的空想家。如果探索,追寻宇宙的轮廓只是沦为解除一个心结,而非堂吉柯德的游侠梦,那么这个人物在我眼中是分裂和不成立的。(他注定是自我的,狂喜的,沉浸的,否则影片大部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就如同影片终章,唐和孙在山洞里的高潮part,是否只是吃下毒蘑菇的幻觉,是否只是”一场梦“(是为了过审吗?)也是阉割和坍塌的。从荒诞到温热的过程是生硬的,是去悲壮化的。吃下毒蘑菇的堂吉柯德,让人惋惜,让人尴尬。
三、其它
关于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跳切等方面,我个人的意见是,某种记录形式若不能给影片的内容或气质带来影响,成为塑造的一份子,那么这种所谓的临产感也好,晃动的紧张感也好,走进科学的复古感也好,最后只能沦为技术游戏。举例来说第三章“日全食”的手持晃动和第四章林中“飞行舱”的固定镜头就很好的贴合段落气质,大可不必执着于于某种形式上的新鲜感来贯通全篇,有零有整就挺好。不必要的文艺病可以不要哈。(戈达尔之后的跳切...)视觉设计上,ps以及我特别喜欢最后的回溯特效,从地球到星系到星云,渺小和宏大感几何递增。
最后,这种电影莫名就很文艺青年圆梦,是细心打磨,自说自话的玩票呓语,我想象中,从演员到导演都带着一种精沪版的小资气质,有钱有闲,然后去说把电视的雪花看作是宇宙的余晖,去研究科幻小说啊这样。我没特别哭也没特别笑,可能是我的泥腿气质始终有些抗拒,还是老套,觉得搞艺术就是要在现实里熬出血,吃得苦。一方面,为这类电影的出现感到兴奋,是因为我们还有去发梦,做梦的人,自己有一个精神出口。也为这类电影的出现感到紧张,好像我们的广袤现实,没有人再去讲。(不知道在说什么)总而言之,还是喜欢这类电影,为溶洞里念诗的回音,为我的心黑暗里,缓缓震动。嗳,怎么样,还是爱电影。
他已经看清,堂吉诃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找到了失踪的驴子,却丢掉了陨石猎人的小红帽。 已经烧焦的帐篷,不如添把火更暖和。 宇宙中的星球比地球里的沙子还多,荒芜的人生里巧合太少又太多。 所以她想明白了,想明白的就是他永远想不明白。 诗人回到了童年的石材厂,念完最后一首诗,在麻雀的簇拥下跳崖而死。 他带走了人类的金银财宝,和所有痴心妄想。 诗人是自幼追逐太阳的人,他能用一本字典破解狮子和日食的秘密。 堂吉诃德知道自己没有升天的才华,所以他吃下做梦的蘑菇,在宇宙的边缘和诗人告别。
蠢笨执着的骑士,向着不存在的风车发起进攻。不理解,不原谅,不想做人。 女儿死去多年之后,他才忽然发现,原来高级的外星人,也不知道存在的意义。 数学确定的告诉我们存在没意义。语文老师水平太差,我们只能一边抱歉一边吃鸡蛋。 酒神早就看破酒精比火箭还要快,整个星云充满乙醇的种族才是最幸运的外星人。
当被父亲抛弃的女孩发现飞碟只是对面楼上的广告灯牌,她重新摘下了眼镜。 顶着泥石流拍婚纱照的新人把目光望向彼此。 没有好奇心的诗人,却在此刻扭过头,看向相机拍不到的地方。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泪流满面的堂吉诃德,只能止步于此的探索。
(文/杨时旸)
是那种微妙的冲突感成就了《宇宙探索编辑部》,它在类型上难以分类,或者说是拒绝、不屑于分类,当然,这拒绝和不屑并不是故意的姿态,而是下意识的结果,它混沌又浑浊,偏执却清澈,犹如它所叙述这个故事本身,也犹如这个故事背后的生活本身——不可提炼段落大意,不为阐明中心思想。如今,我们院线里能看到的大多数电影都被规训得过于明晰了,针对哪些观众,切中哪种情绪,用几个关键词必须概况出这电影要表达的一切,似乎只要这样,才能争夺到观众那稍纵即逝的好奇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宇宙探索编辑部》显得太珍贵了,它有一种朴拙的原始感,懒得打扮成要迎合谁的样子。
它的气质永远在切换,当它展现出一种特质,就瞬间转向自己的反面,比如,它幽默,但很快就泄露出严肃的底色;它天真,旋即又在展演一切熟透后的悲凉;它处处有刺,但时刻治愈;它在很多时刻都有意想不到的温柔,但持续不了太久就又露出遍布各处的伤口;它纯真又残忍;它黑色又透明……这无止境的矛盾与悖反是这故事最大的魅力。就像这故事里的人,表现出一面,隐藏着另一面。
《宇宙探索编辑部》看起来是一个关于被遗忘和遗漏的故事,一本曾经红极一时的杂志,一个执着于UFO的男人,被时代遗忘,被时间遗漏,世界大步向前,唐志军从宠儿变成弃儿。他是个悲剧性的人物,贫穷、执拗、神经质、保持着一种做作的礼貌以维系并不存在的尊严,但实际上这些不过是表面的、社会性的悲剧性,那潜藏的、精神性的悲剧性其实另有出处。这个关于一本没落杂志和失败编辑的故事不过是个壳子与伪装,盛放的其实是一段类似于《海边的曼彻斯特》般的痛失与救赎。它的一条线索在外部跳跃、打转,直直通向某种荒诞和戏谑,唐志军一行几人追踪着外星人,遭遇骗子,受尽羞辱,而另一条线则步步为营、一直向内部和深处钻探,一点点抵达唐志军避而不谈的内容、他内心的深渊。你看,这不过就是个“在路上”的标准模型,用上路推进故事向前延伸,与此同时再推进精神向内拷问。这形式根本算不得新鲜,但用得却如此巧妙。它巧妙的根基在于它的一切都是可信的,90年代的飞碟热,电视上雪花点里传来的信号,那男孩头上倒扣着的锅,一切都能从记忆和历史深处找到真实来源,还有那高楼大厦间残存的院子,像化石和琥珀留住旧日的影子,有时像个静谧的梦境,而有时也像个哄堂的笑话。而从这些可信的细节里生长出的一切又义无反顾地指向了决绝的乖谬。它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用胡言乱语诉说真理,在插科打诨里泄露天机。
是的,《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独特性就在于这样的矛盾、撕扯。在技术上,它的故事顺理成章,都是时间顺序的起承转合,即便间杂幻觉、梦境、诗意,甚至超现实,但一切依然被框定在本分地叙事线索之内,换句话说,它通俗得不能再通俗;而同时,它又如此大张旗鼓地展现作者性,那些大段的诗,不可信的记述,无法连缀的时间线,不可解释的景象,不可捉摸的因果,这些又自我得不能再自我。奇妙的是,这个本分的故事与恣意又放肆的表达之间竟然互不打扰,甚至彼此加固,达成了某种极其微妙的比例。向左一点,它会落入俗套的窠臼,向右一点,它会变成另一种毕赣式的呓语。但《宇宙探索编辑部》平稳地走在了一条奇妙的相切线上。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信仰是魔幻主义的,如果这是一盘棋局,起势的第一手是本分的,走着走着却处处都是神妙的招。就像男主角唐志军路上带着的土豆和采摘的蘑菇,用前者保持体力,用后者负责起飞。这故事怀着巨大的悲悯,耐心地在地面上稳步前行,继而慢慢飞升,最终导向一次巨大的核爆般的坍塌。
看到一半就能知道,这几个角色都是隐藏着伤口的人。缺少父爱的女孩,失去女儿的男人,一个孤独的、依赖酒精的结巴男孩,始终陪伴在唐志军身边的女人——一个精神性的家庭,几个人踏上一次目的奇异的逍遥游,进入一场疏解自我的历险记,那些啼笑皆非背后四处可闻窃窃私语的悲伤,脱口而出的抱怨背后都是欲言又止的爱。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后半段变得愈发自由又暧昧,那些广播站里念诵的诗歌像惊鸿一瞥又像AI生成,那落满麻雀的石狮子,那慈悲低眉的菩萨像,那暗下的天,那成群的鸟……既遍地粗糙又神性一显。你说那一切都是梦境,都是幻觉,都是混乱大脑的分泌物,都是绝望内心的包装纸,当然也可以,但你说一切真的发生过,是显灵、是降临,是神向你伸出手臂,是外星人与你默默对视,当然也可以。其实,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这真的有界限吗?唐志军走进精神病院做那场讲座的时候不是说了吗,精神病是一种标签和符号,是啊,任何界限与规定都是一套规训话语,精神病可以是一种保护、是一种拯救。所以,这故事是镇魂诗,是叫魂散,是安魂丹,是唐志军本人的宣泄,歉意,是表面平静下的内心雷鸣,是外表干净下的遍体鳞伤。
一切到最后都是明了的,这故事里的人都被困住,唐志军看起来被奔跑的时代落下,困于时间的缝隙里,但实际上他不过是困在自己给自己打造的牢笼里,用外星人和UFO作为栅栏和锁头,用最荒诞的这一切当做刃和刺,只有这样才能屏蔽最多的人,且无需做出解释。所以,他是冷漠吗?是冷酷吗?不是的,他口中恨恨说起的不理解、不原谅是指向自戕的女儿吗?其实都是指向他自己。
《宇宙探索编辑部》同时具备反讽和柔情,粗糙和细腻,小心翼翼的温度和铺天盖地的悲凉……这电影里不只是那几个主角贡献了出色的演技,所有一闪而过的群演和雾霾与尘土背后的城市和乡村都让整个故事质感极其饱满,这些扎实真切的东西配合着新闻纪录片般的视角衬托起巨大的荒诞与虚无,而荒诞和虚无又萃取出透明的神性。它充满花腔却无比朴素,克制又放肆,沉郁又飞升。它始终稳定地走在一条相切线上,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作者性和商业感的相切线,更重要的是一种诗性与世俗,神性超越和肉身温度之间的相切线,这条线或许就是那个独特的位置——可以召唤神明、可以与外星人对话,或者说,可以让我们飞升到半空俯瞰自己的位置,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困境,也相信自己的超越。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国产片了。我看得情绪澎湃,全程捏住手心。我跟着哭,跟着笑,我在映后听主创说话,一边听还在一边哭。我有许多许多话想跟人讲,但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当有一个人把你心里想的东西喜欢的东西成长过程中陪伴你的东西以及你心底里想过很多遍的东西都这样浑然天成地地呈现在你面前时,你就好想摇着导演的肩膀说,导演你怎么可以这么懂啊!
身为一个家里有十多年科幻世界收藏的科幻迷,对于科幻的感情,不仅仅是好奇心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很深沉的对于未知和对于意义的追寻。我之前写过,于我而言,科幻小说最酷的地方不在于炫目的技术啊飞船火箭外星人啥的,而在于它是最生动的思想实验,把现实中困扰人类的问题放到另一种条件或者另一种时空去考量,在想象中创造条件,将“如果xxx,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这一问题变成现实冲突,寻求答案。以想象为马并反观现实,这才是科幻的意义和魅力。
但这部片子对我来说,根本不是科幻片。连软科幻都算不上。走近科学算什么科幻片呢。我愿意称之为用伪纪录片拍出的伪科幻片。
我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我爸爸去外地,第一次给我带回来的书叫UFO未解之谜。那几乎是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也是我对科幻的兴趣起源。那本书里讲了世界各地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乡村发生的种种奇观,就好像片子里的鸟窝村一样。但是自从开始看真的科幻之后,我再也没有关注过寻找外星人的奇观话题,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科幻需要探索更大的边界。
这部片子的内核显然并不在此。英文片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唐老师是唐三藏,孙一通是孙猴子,永远背着所有行李的那日苏显然是沙僧,最后时刻加入的少女是白龙马,而艾丽娅老师,不好意思,虽然这种对应很有点冒犯,但是大大咧咧又动不动就赖在地上不想接着走的人设,这不是猪八戒还能是谁。于是这部彻头彻尾是个化用西游记的童话寓言故事了。
而所谓与科学相关的部分,它是民科,是超自然奇观,是稀奇古怪似是而非的奇葩论证,是一门心思走到底的疯癫。
但我还是被他打动了。真正感动我的,并不是很多科幻故事以极致的想象力所描绘出的星辰大海,而是那种对于星辰大海的向往本身。这就是宇宙编辑部的神奇之处。它根本不需要拍出星辰大海的样子,甚至到底是不是见到了外星人了也不需要给出答案。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的经书是白纸一片,又或者手一抖,经书掉进了大海,唐僧在龟背拍手大笑,西游记哪怕就在这里结局也妙极了。再说了,老唐寻找外星人的方式科学吗?哪有科幻片用这么没有逻辑的方式做科学研究的?这也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种执念,那种上下求索,以及在那些喃喃自语絮絮叨叨中透出来的智慧。重要的,是那些飘落在山野和溶洞里的诗歌。电视机的雪花真的是宇宙的余晖吗?我根本不想去求证或是反驳,但是这句话猝不及防地让我掉泪了。因为太美了。能把民科的疯言疯语拍得这么动人,能对偏执狂抱有这样的温柔,需要多浪漫的心啊。(PS,看的过程里就想起了《自行车与旧电钢》,老唐的家里和张宜苏的家里简直一模一样啊,然后刚刚看到导演访谈真的提到了这部纪录片,会心一笑。)
老唐这个角色太妙了,他因为理想主义而热忱,因为无法融入而疏离,因为苦苦追寻不得而痛苦,但又永远走在这条路上。因为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啊。
我说它不是科幻,更是因为如果从老唐和三人分开开始,把后面遇到的各种奇观都看作是吃了毒蘑菇后的幻觉,也丝毫不影响故事,反而是更“科学”的解释。而吃蘑菇之前的奇观,都可以认为是孙一通身为另一个疯疯癫癫的人基于自己的幻想设计出来的人造奇观(一通大概是个升级版的在冰柜里藏外星人的大叔。。但并不能说一通是骗子,他是那个引领者啊)。
我看到不止一个评论暗示毒蘑菇的部分是为了过审,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这个说法不幸来自于导演和主创,那我也选择坚持自己的理解)。在我来看,这是个必须有的设计,因为最后的麻雀升空太过于幻象了。从吃了蘑菇开始,出现了驴,一通从天而降说猴子把骨头拿来送给了自己,全程的疯言疯语达到了顶峰(那段的光和声音都完全不一样啊)。孙一通拿着这根越变越长的骨头就像杵着金箍棒一样,你管这叫科幻?这明明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致幻体验,一个主观世界的精神狂欢,一个自我疗愈的大型trip。
只有在这样的疯癫下,老唐内心深处的痛苦才能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日常生活里,失去女儿的痛苦根本无法言说,找寻不到人类存在的意义的痛苦更是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对老唐来说,这两者又叠加起来构成了他最深的孤独与悲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看到了和rick&morty非常相近的内核)。只在溶洞里他掏出手机念出那句拷问那一刻,绷住的一切才终于开始显露(BTW这段表演简直封神了),所有的情绪一路狂奔宣泄到最后,在一通随着麻雀升空的时候以一种超自然的方式超脱了一切。这不像找到了外星人,更像一种神启(那一瞬间我甚至想起《破浪》的结局)。在致幻的trip当中,人会看到自己的潜意识、欲念、痛苦的根源,也会看到自己期望看到的一切,会获得一种接近于真理的体验。他是被自己启发了。这多像宗教信徒的体验啊。而在结局的最后,经历了这么多事的主角回到生活里,也依然不能解决生活的现实问题,只会获得某种平静。他关掉了杂志社,并且终于能在提及女儿时放声大哭那么一次了。我太喜欢这个结局了。
给老唐设计一个因为找寻不到意义而自杀的女儿也是神来之笔。老唐的痛苦和追寻只是为了解答女儿留下的那个问题吗?不是的,这同时也是困扰他自己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影响了他的女儿,最终造成了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悲剧,这就是他叠加的痛苦。所以他最早寻找外星人可能是出于纯粹的好奇心,而后来,则是因为痛苦,因为这变成了他不得不做的唯一的事。当我想到这一层的时候,又被难过所击倒了。人类存在于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面对这样无解的问题,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选择无视这个问题,平淡地生活下去,有的人既做不到无视也做不到放弃,他选择偏执地追寻,做一个疯癫的西西弗斯。
所以尽管我说了半天他不是科幻,但这并不是为了引起任何关于什么是科幻的争论。是不是科幻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导演并不需要像很多科幻故事那样,真正去用很多科学设定,严谨地改变前置条件来获得对于人性的新的认识。我非常惊喜的是,导演在拍这样不科幻的故事的同时,又牢牢抓住了科幻的本质。他呈现出来的那种跌跌撞撞笨拙地奔向未知的的探索状态,那种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的持续发问,那种无法消解的存在主义痛苦,那种迷茫与诗意,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了。他跳出了科幻的框。
我一定要去二刷三刷,我要在黑暗的电影院,再听一次那个神级婚礼致辞(这段致辞没有让你们想起rick在鸟人婚礼上的致辞吗?简直听得我颅内高潮),再体会一遍那些飘落在山间的句子的诗意,再和老唐一起在结尾痛哭流涕,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在未知的生活里走下去。
#2021平遥#不仅是本届平遥最佳更是本年度国语最佳,爆灯喜欢的那种!只要你小时候看过UFO未解之谜,成长过程中追过十多年科幻世界,给回到未来和rick&morty打出过五星,叩问过为什么人存在于这个世界这样的傻问题,你一定会被戳得死死的。这是部科幻片吗?不,这是一部献给理想主义的浪漫赞歌,更有着最深沉的爱。当然了,还有诗意和迷茫。我在无法言说的巨大共鸣里哭得稀里哗啦。
天真、浪漫、深情。瑞思拜!
我妈笃信地瓜餐,我爸是佛教徒,我妈吃了三年的地瓜配盐水,我爸觉得我考上学和家人没得covid是菩萨保佑,我从小学开始的家庭科普运动到今天早已宣告失败,最后也能微笑着跟着点头“反正结果是好的”。我剩多少不情愿的宽容,那也只够给荧幕上我家人的影子了,也最后就偏偏这股子不思进取的中果特色最惹人生气。你在科技日新月异面前瞠目结舌,努力把一切串联在一起,却怎么也理解不了简单且基础的逻辑,摆脱盲信就能摆脱的痛苦,你说那可是我还是只想盲信。步步为营地探索诘问,最后还是把存在主义的糊糊翻来覆去炒了第三百遍,宣告观众爱又第三百次拯救了苍生,不管你是疯子、酒鬼、弃女都能获救,你不是艺术的害群之马谁是?
依旧是男性视角讲述的故事,其一,男主角作为离异,女儿得抑郁症自杀身亡的懦弱无能的中年男子却并没有遭到社会的谴责和歧视;其二,男主角想要去成都探索外星人,社里一众成员虽说嘴上不同意,却还是会作为他忠诚的信徒,一路陪伴他,为他提供经济支撑,试问一个女性能得到像他这般的支持吗?其三,作为吸引众人泪点的女儿的去世,完成了观众对于软弱自私,仿佛还带着点理想主义者的悲歌形象的男主的理解与感动。其四,男主角最后站在山洞口,声称自己理解了宇宙的奥秘不过是“爱”,这种说法解构了之前的对于存在意义的探讨,其实不过是将与生存意义一样虚无缥缈的爱作为它的掩盖,为其蒙上了一层美好的色彩,于是观众在一片泪声中觉得自己得到了世间的爱。
所以他姓唐,唐吉诃德的唐,唐三藏的唐。带着能伸缩的金箍棒,打退堂鼓的八戒与吃胡萝卜的白龙马,Journey to the west.
有一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了很多民科。他们大多数是骗子,少部分是傻子,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偏执狂,他们身上的那种想要冲破肉身束缚的狂热和坚决的行动力,让我觉得如果他们有更好的教育,也许会是下一个开普勒。但这部电影让人知道,知识有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红巨星塌缩,编辑部解散,麻雀翔集岩石,驴子行于山涧,万物有联且有意义,都是因为人类那一点点的爱与偏执。这道理很多先贤都说过了,这个电影用恰当且幽默的方法再讲了一遍,是对中国科幻有功。
这是一部内核非常非常浪漫的电影。它讲的就是一个迷信科学的人最终学会了写诗。它从宇宙探索最后又回到了编辑部,最终肯定了只有艺术才能抵达科学未知的境地。作为一个学理的文科生,我尤其被这一点打动。当然,它还是一部非常当下的电影,本质上和《瞬息全宇宙》在讲同一件事:是把自己抛向无尽的虚空,还是回过头来,看看人间。这就是当下最致命的问题,也是全人类的困境,是科学或曰理性发展到极致后所必然导致的虚无主义,该如何面对的问题。这部电影最终给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特别具体。而这恰恰是关键之处——答案本身是什么不重要,具体才重要。我推荐给所有正在为抽象的虚无感所困扰的人,这是一部可以结结实实给到你安慰的电影。
孙一通让我出戏总觉得是拉宏桑在演…………
321的时候我闭眼了
旁观视角,伪纪录风格,荒诞但有逻辑,特别有趣。荒诞的表象下,那个不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执拗理性可爱的人给我带来很多对人类对宇宙对人性的思索。看到终章,我更加明白了这么一件事,就是请遵循着你所热爱的事物的指引,因为那就是答案。
法制快讯:各部门注意,近期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文艺与商业结合的新型犯罪模式!
强烈要求孙一通诗集出版
“这不是普通的电视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今年平遥唯一5星,浪漫主义荒诞神(经病之)作,理想主义惊奇之歌,华语软科幻类型巅峰,国产伪纪录片高光时刻,预定年度华语最佳。恰如其分的荒诞,一本正经的幽默,笑中带泪,哀而不伤。剪辑、素材太棒,细节信息量爆炸,处处有嘲讽,处处是神来之笔!“爱无法发电,但是牛粪可以发电” 三二一闭眼睁眼,当狮子身上真的落满麻雀,仿佛看到宇宙的轮廓。
那个热评,“我和花520买骨头的唐志军有什么区别?”太高级了
#5thPYIFF#虽然有取巧的成分,但是这种对于抑郁症的表达远比那些矫情的情绪电影来得有趣深刻。道理挺简单,过程很有趣。爸爸寻找外星人的过程更是寻找女儿自杀的答案,我们探索宇宙不正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认知领域。既然在广袤的宇宙层面,人类渺小无意义,不如把目光投向彼此。
剧本写了四年,打磨得非常之好,到最后节奏也很稳,一点没泄气。这点就很不容易,不是模仿个形式就能成功,不信你们可以自己拍个试试。郭帆龚格尔在为中国重工业科幻开疆拓土的同时,还助力青年导演孔大山推出这部极低成本、几乎无特效痕迹、伪纪录片风格的轻科幻喜剧,以小博大,似乎又找回当年初看《中邪》的那种惊喜感。中国终于也有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样完全以故事创意、而非靠烧钱奇观取胜的科幻片了,硬科幻软科幻、高概念低成本两开花才应该是科幻题材的未来。全程好笑的同时,最终又落到宇宙的尽头是爱,深邃、浪漫而感动,导演意图是非常清晰的。手里那根520块钱买的假外星人腿骨,越走它变得越长,一个简单的道具,就拍出一种奇妙的科幻感,喜欢类似这样的小巧思。唯一建议就是跳切剪辑用得有点多,又是手持镜头,买票尽量选后排。
最后唐志军写了首诗送给死去的女儿,但他念不出口,他只能流泪,因为眼泪就是这首诗本身。
#PYIFF2021# 非常惊喜,中国科幻终于找到了另一条门路,不依靠狂轰乱炸的特效堆砌,而是回归到最为本质的人类共通情感。一个落魄的中年“民科”,执拗地追寻一个未解的答案,只是为了去疗愈心中的伤疤。诗歌的文学浪漫,数据的逻辑思维,正像是DNA相互交织的两个链条,组成了这部影片的核心,也组成了普世价值的能量。结尾镜头不断抽远,人类的情感是如此宏大,又是如此渺小,让人久久回味。伪纪录片的形式,公路喜剧的类型范式,五个段落紧凑衔接,包裹了一首稍显悲伤的组曲。看到最后我想起的竟然是《降临》的内核,所有未知通往的答案,是爱。恭喜各位主创,这就是所有公司都在苦苦寻找的发光项目。演员表演都很棒,祝爆。
其实形式上不需要强调伪纪录拍摄人的在场,纪实临场感的手持和采访镜头已经足够了。所以形式可以更统一(要么降低伪纪录属性,要么强化并减少配乐去掉升格),收尾段落的情感和主题拔高可以再往回收更顺一点。整体上在伪纪录形式与喜剧和科幻类型的混搭尝试上显得成熟且自信,把科幻作品的宏大概念与主题,与人类个体的私密情感经验连接到一起(类似于《星际穿越》+《登月第一人》),而影片本身看起来又如此之“小”,更显蕴藏的能量之“大”,放在国内来看是最难做也是最难得的那类电影。
被一些影评人的高度评价给诈骗到了;看来不同人对浪漫的定义非常不同,对于有些人来说“宇宙”“存在”等词以及语焉不详的现代诗歌排列组合在一起即可触发内心浪漫情结,就跟大学生会用夏天、自由、苏打、快乐with黄油相机滤镜加字加字照片来营造自觉出众的氛围感朋友圈一样。女儿的线也太刻奇,套了一个寻找外星人的噱头、还有伪纪录片的形式,镜头的设计还有手持的感觉在大荧幕上显得非常粗糙,之前很喜欢导演那个《法制未来时》的短片,结果电影有种加长版视频的感觉,还是感觉撑不起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