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洛奇电影里的底层人物总是带有洛奇式的复杂性。你总是可以在这些底层人物身上找到生命的信念和能量,甚至是人性的光辉与正能量。但与此同时,这些角色在美好与期待的推动下所努力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极其卑劣与黑暗的,简单说就是为了一个美好的目标而不择手段。在《自由世界》里,女主为了安置手下的非法劳工,选择了打电话举报其他非法劳工的藏匿点,以此来腾出房子给自己的手下居住。她的合作伙伴面对如此卑鄙的手段离她而去,但她的初衷并不邪恶。本片里的莱姆为了给入狱的母亲更好的生活,走上了贩毒的道路,同样如此。影片一开始的探监戏,当母亲那满嘴脏话的毒贩男友和祖父在场时,莱姆表现出了冷漠的态度,当两人离开后,莱姆立刻表现出了对入狱母亲的关心,眼里满是爱。这段戏的处理立刻将人物关系和张力呈现出来。结束探监后,母亲男友对莱姆一顿暴打,这种暴力关系势必也会由暴力终结。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围绕着莱姆如何赚钱进行,他在期间遭遇了毒品被抢,加入黑帮,接受黑帮的考验拿刀去杀人结果发现这只是一场被证明忠心和勇气的入会考验,虚惊一场。他用毒品以及其他一些方式赚来的钱买了房子,这是他给母亲的礼物,期待着替混蛋男友坐牢的母亲出狱后能和自己开始全新的生活。但和莱姆一起“创业”的同伴却因为莱姆的背叛而愤怒的烧毁了莱姆的新房。同伴对莱姆的感情就像莱姆对母亲的感情一样,充满渴望,他们都是孤独和不被尊重的底层刁民,要么抱团取暖,要么无处安置。母亲出狱那天莱姆西装笔挺、意气风发,这是每一个迎接新生活的人都会有的精神面貌。但这不过是莱姆的一厢情愿,出狱的母亲不知悔改的继续投奔那个不靠谱的毒贩男友,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这种母亲或父亲鬼混、幼稚、不成熟殃及孩子的故事倒是相当常见,这种伤害更多来自于心理层面,并且又会回到是否人人都有资格做父母这个如今很火爆的议题上。最后莱姆愤怒的用刀捅向母亲的男友,这是他此时唯一能做的。结尾他面朝大海,形单影只,让人想到了《四百击》,想到了努力奔跑却找不到方向的安托万,幸福总是相似的,悲惨也总是相似的。
liam宁愿失去所有,走上一条不归的道路,也想挽留母亲,给她买好房子,她却说那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liam,一个16岁还不到就给母亲挣下一栋公寓的孩子,最后还是选择一刀结束了他对母亲的念想,看到最后我是惊讶的,导演毫不留情的让一个未满16的孩子经历了那么多,这也是我认识肯·洛奇的第一部电影,绝不是最后一部!
無論是海濱拖車小屋或嶄新的公寓,他在尋找一個永久的「家」,卻總是失敗……結局也顯得特別冷。
这样的十六岁一点也不甜蜜,这颗早熟又满怀期待的心就这样一次次被拽离正常轨道。男主角的演技实在太精彩。令人痛苦的是这恐怖的苏格兰口音啊~~~~
妈的,这是什么英语口音!
肯·洛奇大爷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完美呈现!私以为最后一个镜头可以更往[四百下]靠一点。马丁·康普斯顿演技真好。在影片的最后半小时终于出现了熟悉的肯大爷的吵架电影以及重叠对话段落。
肯洛奇的电影是爱尔兰土豆酿制的威士忌,品出非常的滋味,但无法忽略英伦制造工艺。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在结尾,请你为Liam设计前方的路!我开玩笑,他会投河。咳!残酷的人生会在“甜蜜无畏”的青春中萌芽定型,人与情无法绝缘,为此可能成为社会的十恶不赦之徒,而对某些人他是好人;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补评,这是我在电影协会讲过的电影
非常好看!无论是那个国家,青春的成长总是必不可少伴随着阵痛。影片不难理解,不晦涩,虽然伴随着纠结,但大的趋势一直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样让结尾更加唏嘘。看电影时。。只要你时时想着影片的主角才十五岁。。感觉就会不一样很多。。PS:影片的英文真是绝了!!
洛奇是典型的左翼电影制片人。似乎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这对他的工作造成了限制,但他不像拉尔斯·冯·提尔这样的电影制片人——将角色置于一种毫不妥协的清教徒道德计划中,而是让观众能够欣赏偶然发生的事件。它显然是一种协作努力,而不是一个人的愿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马丁·康普斯顿饰演利亚姆的表演,保罗·拉弗蒂的剧本,其他演员,以及格林诺克和肯·洛奇。他们相互给予的自由让这部电影具有不可预测的松散即兴的感觉,几乎就像任何一个演员都可能突然朝着自己的方向发展并推翻结构,这是令人兴奋的。通过使用未经训练的演员和他们自己的口音实现了一种迷人的自然主义,这种高度的现实感使我们对中心人物产生了一种心甘情愿的同情,。
由此可见,世上只有妈妈好这话不一定正确。忽然想到高一的时候英语老师说我们班一女生有苏格兰口音,这是表扬她呢还是讽刺她呢?
成长与青春是一个守恒命题,永远都被反复曲折求证。重口味如《雾中风景》,冷冽有力如《鱼缸》,清新痞雅如《苏默斯小镇》…那么我可说,只有欧洲莫淡的冷风与潮涌的暗流才能孕育“少年”永恒的灵魂,那么成长,这个命题也将穷无止境的验证在这片土地,扎根于每个人心底的一池清泉。
你看Liam抱者calum的样子 可怜的孩子失足了偷东西卖毒品还准备杀人 所以那个叫母亲犯了她最大的罪恶 stan是bastard,他妈妈确实是一个bitch 但是liam以后会是好爸爸的 你看Liam抱者calum的样子,和他说话的样子
分明是残酷辛酸的十六岁
愈来愈发觉肯洛奇电影与纪录片的相似性,尽管有着很戏剧化的剧情编排,但人物的动机永远是简单写实的,这就和那些喜欢设置困境的导演区分开来了。主角在内的三个小哥后来成了《火车三段程》里的凯尔特人三兄弟。
传说中的爱尔兰口音,,,完全听不懂
21世纪的400击,哎,看得很心酸,但一切似乎又是情理之中。所有的希望都是虚幻,这感觉太无力了...又被肯洛奇捅刀子!!
最让我心疼的不是最后被妈妈抛弃Liam走到海滩那疑似四百击致敬的镜头,而是Pinball自划双颊跪坐在沙发里的背影,他的青春何尝不也是无助又绝望呐。。。另外这苏格兰乡下土音真是太销魂,继续学习的勇气都没了。。。
英国现实主义,乡下版牯岭街,脏话版莉莉周。作为成人礼收下的刀子,用来得到帮派的信任,用来和兄弟撕破脸皮,最后还是鲜血淋漓地刺进别人的身体。十六岁爱别人太早,可得到爱似乎又显得太晚了。几次漫不经心的场面调度让人以为温情四溢,到头来还不是悲剧收场。男主角好像谁。
肯洛奇是行家,手法非常成熟,节奏很对,而且一点都不闷。感觉是格莫拉的前奏。
全然不甜蜜的惨痛16岁,努力学着成熟长大,努力去爱,而现实从不会因为自己的柔情而融化半分。深陷泥淖无法爬升的底层,安于麻醉梦境装睡的亲友,阶层固化无法撼动,人性弱点坚如磐石,让人绝望的环境,让人寒心的母亲,这个世界怎么会好。徘徊在海边的少年啊,究竟何去何从,与《小孩与鹰》同样痛心。
资料馆2012.11.29.7pm 和《四百下》很相近的故事,不过少年始终想要获得母亲的爱,因此成为了少年教父,也走上不归之路。朋友间的兄弟情、姐弟情、母子情、对苏珊的青春爱恋,使得这个青少年版的故事比较丰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