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9

已完结

主演:Tony Walker,Charles Furneaux,Nicholas Hitcho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生七年9 剧照 NO.1人生七年9 剧照 NO.2人生七年9 剧照 NO.3人生七年9 剧照 NO.4人生七年9 剧照 NO.5人生七年9 剧照 NO.6人生七年9 剧照 NO.13人生七年9 剧照 NO.14人生七年9 剧照 NO.15人生七年9 剧照 NO.16人生七年9 剧照 NO.17人生七年9 剧照 NO.18人生七年9 剧照 NO.19人生七年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生七年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 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义胆群英(国语版)姐妹的花园野兽之中小戏骨:洪湖赤卫队杀手5:赦免从头再来狄仁杰之借尸还魂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血拳之双龙劫生在幼子风雨百泉上班女郎1988柠檬和罂粟籽蛋糕伤心先生人间不拆遇见董小姐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腐男子调酒师的嗜好我是周时青异度空间胶个朋友怪谈新耳袋 绝叫篇 下异星契约有情有义堕落花青春皇家恋曲玛格丽特公主乌克兰女兵疯狂神父(粤语版)生锈2018大山深处110超暴力机斗梦想合伙人[电视剧版]鬼吹灯之湘西密藏超级名模2格雷斯 第二季护卫者伤痕累累李卫当官台版华沙女公爵孩子300杀手

 长篇影评

 1 ) 比记录他人生活更重要的是:唤起我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因为人生实在是太快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纪录片,豆瓣评分9.6。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首先庆幸导演Michael的长寿和健康,其次感谢所有受访者的坦诚,这两点共同促成了这部电影的伟大。

我想谈谈对每个人的感受、以及他们带给我的启迪,仅仅是记录自己的观影想法而非给别人定性。人类连自己都无法了解,遑论评价他人。比记录他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唤起我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因为人生实在是太快了。

“John”

至今John拥有节目中最完美的人生,一路名校、娶了门当户对美丽善良的妻子、事业达到少有的高度、家庭幸福朋友和睦、在慈善方面非常有作为。作为保加利亚建国者后代的John有很高的起点,John也如他所说的那样没有浪费他的优势,异常勤奋从不出错。

John身上有几点是让我很佩服,第一他是节目中说话最坦诚的人之一,第二他对社会看得清也拎得清很少有虚伪做作的成分,第三他在63岁那一集中才说出自己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需要辛苦工作。影片中记录了很多父母离异或者去世对孩子的影响,Suzy14岁时父母离异的冲击对她造成了十数年毁灭性的影响。而John直到63岁时才说出这一事件,在那之前观众对此一无所知。John在9岁的时候就做到了普通人成年后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在苦难面前停止抱怨,坚韧前行。这也是我为什么从来都不会反感、嫉妒John。在9岁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有担当、勤奋低调的男人。

“Tony”

Tony的聪明和John很像,对社会看得很清楚,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进退之间非常拎得清。做骑师是Tony从小的梦想,令人震惊的是小时候的Tony就已经想清楚,如果做骑师没有天赋那就退出止损,去开出租车另谋生活。Tony仿佛自己人生的导演,在骑师这条路上,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和偶像一起赛马。同时也知道自己天赋不足,开始了出租车司机生涯。 Tony在事业上十分努力且聪明,在出租车学校学习的同时通过赌狗补贴收入,不是自己赌而是替别人下注赚取利润(“这样就不会损失自己的钱”Tony在影片中说道)。后来出租车生意不错的时候,决定开酒吧,生意还未启动时Tony就想好了退路。他真的太精明了,只可惜Tony的起点限制了他事业上的成就。但是这一点不妨碍Tony的伟大,在充满混混的伦敦东区,Tony的人生有一万种可能会走向失控,幸运的是他成长在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

当然Tony拥有许多缺点,大男子主义、不够尊重女性、轻度的民族主义等等。这些和Tony的受教育程度是有关的,作为一个聪明人Tony很早就扭转了自己对教育的态度。而且学历和生活的智慧并不一样,Tony一直以来的经济状况都很好。除了出租车收入,可以猜到他作为东区的老油条,解决各种麻烦的灰色收入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但63岁的片子让我十分担心Tony,他的衰老似乎让他无法跟上社会的脚步、掌控生活。Uber的兴起对传统出租车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Tony依然固执地参加收效甚微的抗议活动(同一个地球同一份抗议)。Tony的智慧似乎不足以覆盖互联网时代,希望不要出什么意外,Tony可以一直幸福下去。

“Andrew”

和John一样,作为精英阶层的Andrew也是一路名校、勤奋聪明、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是Andrew在几个方面和John又完全不一样。

我想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Andrew这样的朋友,他们少年老成没有脾气,成绩很好但是很少讲笑话;沉默寡言、稳重靠谱、按部就班、从不出错是他们的标签。他永远不会做出格的事、不会犯低级的错误、托付的事情一定会就位。

这样的人结婚时往往会选择门当户对的同学朋友,而Andrew娶了乡下的穷女孩,影片至今都没有交代原因。开始时两个人三观差异是很大的,导演问妻子觉得为什么会选择她,妻子说自己不像Andrew圈子里那些女孩那么拜金,很节省。这种表达很尴尬,也代表了两人之间的差异。我猜测Andrew很反感身边拜金的富二代,也受过情伤,极其渴望一份简单的爱情。希望影片最后可以给出答案。

Andrew还有一个极其可爱的地方,他很早就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打理乡下的庄园。还记得中年末期的John说过:以前很难想象自己会花时间在打理花花草草,如今却乐此不疲。Andrew可是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从精英阶层的成就来讲,在各方面Andrew都很优秀但都比John差一截。从幸福感而言,Andrew不输于任何人,庄园改造前后的差异比任何农场手游都要梦幻。

“Suzy”

在影片中我认为有三个人对社会、人性、生活很早就有了敏锐的感觉,很快建立了透彻的认识:John、Tony,另一个就是Suzy。John和Tony都有较强的欲望和野心,希望展示,获得认可。相比于Tony,Suzy一出生就站在了终点,拥有了一切。相比于同样身价的John,Suzy对更进一步、名垂青史没有任何想法;她青少年希望的工作竟然是打字员。这个世界对Suzy没有任何吸引力。与其说是厌世,不如说是没劲。

而父母离异对“没劲”的Suzy可以说是迎头一棒,辍学、远走巴黎、迷茫……好在Suzy的起点足够高,在她出现偏差后可以迅速的回到轨道。Suzy是幸运的,爱情和家庭拯救了她。Suzy总算找到了她想要的东西,幸福的家庭生活。在Suzy和Nick会面时,Nick一直在大谈自己白手起家的成功学,而Suzy关注的只有生活。相比于男性的功利心,女性伟大之处在于她们更热爱生活本身。希望Suzy可以拥有快乐的生活。

“Neil”

Neil就没有Suzy那样幸运了。他的家庭不仅没有帮助他回到正轨,反而一直是他的心结。在他陷入逆境时也没有任何外力带来转机,如果不是他主动求助Bruce,他的人生可能早已结束。Neil童年无忧无虑,少年勤奋努力、青年离家出走、中年无助流浪、孤苦伶仃无偶无子、在接近老年时才体验了爱情、有了住处和饮食。有人会说Neil是理想主义式的骑士,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更多的时候Neil自己、导演和观众都在担心他的精神问题和生存问题。

Neil第一时间让我想起了那句歌词: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Neil的悲剧起源于大学申请的失利,没能去剑桥给Neil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也导致他一年后从大学退学。我认为本片的拍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Neil的悲剧 。Neil少年时异常勤奋要强,几乎已经形成一种病态的焦虑。Neil的潜意识里非常想要进入牛津,成为片子里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的孩子”这种期望,在教师家庭尤其巨大,双亲都是教师则更甚;而这种明里暗里的期望往往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和伤害。就像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总有爆炸的一天。Neil始终没能和父母和解,但最终靠着遗产总算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状况。

Neil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在我们都以为Neil快要活不下去的时候,他厚着脸皮去求助Bruce,蹭吃蹭住求钱求工作。本片中有能力帮Neil的有很多,如果Neil找上门去会帮他的人也有,但是让Neil求助心里压力最小的,只有“傻白甜”、“纯正基督徒”的Bruce。Neil其实很聪明很会选人。但是Neil作为“寄生虫”式的住客,居然因为嫌Bruce的冰箱吵闹而拔掉电源。当然Neil一直有神经敏感的问题,但是此情此景下这种举动仍然非常不合时宜。Neil的流浪生活以及和家庭群体的远离,让他疏于和人相处的技巧,更难以建立亲密关系。但正因此种经历,Neil保持了理想主义和近乎病态的偏执,这让他可以坚持政治工作与写作。

希望Neil能体会到温暖。

“Nick”

出身不如Neil的少年Nick,则是另一个让我们震惊的受访者。John没有浪费自己的起点,而Nick则没有辜负自己的天赋。Nick是他们村子里唯一的小孩,也是惟一的希望。他宣称自己要研究月亮。谁也没想到他会进入牛津学习物理、在美国大展宏图,虽然最后在科学上并没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是物质生活已获得了极大的改变。

在婚姻上Nick也相对幸运,第一任妻子是牛津的同窗,二人在美国相互扶持。但似乎妻子的焦虑和脾气给二人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最终分道扬镳。Nick第二任妻的美丽优雅可以用叹为天人来形容。但Nick在感情中似乎有一丝丝躁动,Nick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给Suzy发邮件,在某封邮件中似乎有暧昧的影子。白手起家的人总希望通过挑战和征服来证明自己的能力,除了事业,他们似乎更喜欢挑战有难度的女性。

白手起家的人往往还有个致命之处,他们过度操劳、思虑过重,往往在健康方面会有隐患。不知道Nick的疾病是否源于操劳过度,希望他能征服病痛,一直赢下去。

“Bruce”

如果说片中最可爱的人,无疑是傻白甜Bruce。单亲家庭的Bruce在镜头前始终没有表现出父母离异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牛津毕业后,Bruce一直致力于落后地区儿童的教育事业,践行了自己14岁时的志向。和一般精英阶层做慈善不同,Bruce常年站在讲台上当老师。导演一直追问,这样的方式对于牛津数学系毕业的他是否大材小用。我理解导演的意思,导演赞同Bruce做慈善,但是如果有更大的平台、更高的位置,是否能产生更大的能量?我想社会需要John式的慈善,也需要Bruce这样冲向一线的精英。中心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接触人、影响人的是边缘的教师。导演觉得Bruce大材小用也源于教师地位下降的社会背景。大公司、生意场、金融IT似乎一直是社会给名校生规定好的去处。

Bruce50岁左右的时候暂停了他的支教生涯,回到私立学校当老师。导演包括Bruce的朋友都开玩笑他是不是加入了共济会或者高尔夫俱乐部。在我看来,如果Bruce没有回归生活,一直在默默奉献做圣人,我反而会失望伤心难过。我们已经过了把普通人推上神坛去牺牲的时代,除了强调奉献,我希望“英雄”可以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和幸福的家庭,能自由快乐的享受人生。

幸运的是上帝并没有开Bruce的玩笑,甚至有些厚爱。Bruce虽然聪明优秀,但太过天真善良,因为不擅长和异性建立亲密关系一直没有恋爱。我一直担心Bruce被骗受伤。但在看到Bruce妻子第一眼的时候我就放心了,Bruce遇到了和他一样善良的人,而且更成熟智慧。Bruce在生活上给予妻子很多照顾,妻子也一直呵护着Bruce的童心。

回归生活的Bruce,他心里的火一直在温暖他人,希望Bruce永远幸福!

“Symon”

Symon是福利院的两个孩子之一,除了自卑不自信,最大的问题是直到第二次婚姻之前他都没完成自我意识的觉醒。一直浑浑噩噩,对社会没有明确的认识,没有目标,不懂得经营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第一次婚姻中生育了五个孩子,导演追问他的孩子有什么?Symon答道:什么都有了,一个父亲。

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我无法指责Symon,他的起点太低人生太过悲惨,交换身份没有人能够保证比他做的更好。好在第二段婚姻拯救了他,妻子虽然也是普通人,但她是那种善良、坚韧、认真、要强的普通人,是伟大的普通人。Symon说妻子一直push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他也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懒惰问题。后续他们开始经营寄宿家庭帮助别人。Symon这一生太可怜太辛苦,好在他遇到了天使。

“Paul”

福利院的另一个孩子Paul的性格和经历同Symon几乎一模一样,一样的自卑不自信,一样的遇到了很好的可以push自己掌控生活的妻子。Paul的幸运之处是跟着母亲和继父来到了澳大利亚,他的条件也比Symon好不少。因此Paul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早,也没有无节制的生育,他们的物质条件也更好一些。令人欣慰的是两个福利院的孩子延续了他们的友谊。我一直记得Paul在年少时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他有能力非常想帮助Symon。让我非常难过的一点,也是导演一直在镜头之前想要展现的,更想帮助穷人的往往是穷人

“Lynn”

相较于其他受访者多彩的人生,三位普通的伦敦东区女孩,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导演非常残忍,在前几期每次都要问她们是否认为自己和Suzy在机会方面存在差距。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Lynn是反应最平静的一个。

Lynn也是生活中经常会有的一类人,她平凡、认真、善良、幸福。但生活总是在开最残酷的玩笑,把“好人一生平安”的期冀撕得粉碎。她一生致力于图书和儿童教育,中年后期却被政府裁员。她一生善良践行宗教,却患有家族疾病早逝。Lynn拥有甜蜜的爱人,乖巧的女儿,幸福的家庭,社区和她帮助过的孩子都忘不了她。可天意弄人,她离开我们太早了。

“Jackie”

和Lynn的平静不同,Jackie十分强势。对生活对伴侣Jackie都没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她也是本片唯一和导演在镜头前有过许多冲突的受访者。当然伴随着Jakie的强势还有她敏感的自尊。

女性因为强势而被指责不够温柔顺从,这种情况如今得到一定的好转。但在Jackie生活的时代,性格的强势对她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不是指强势不好,每个人都有选择、塑造自己性格的自由,但在那个不宽容、男女不平等的时代背景下。Jackie的性格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有一次Jakie向导演咆哮,整个片子导演只会向她问这个问题:结婚前是否经历过足够的男人。这可以是一个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学术问题,也可以是亲密朋友间的嬉笑,但这也可能是一个极不礼貌充满恶意的问题。冷静客观地来说,Jakie没有Suzy的家庭条件、没有Lynn的温柔、没有Sue的美貌,但她从未屈服于生活而改变自己。索性Jakie还有关心她的婆婆和孩子,希望Jakie可以受到生活的优待。

“Sue”

Sue,一个漂亮的邻家女孩。表明上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和Jakie不满坎坷的生活相比,Sue实在幸运,她总是巧妙地躲开了生活的陷阱。Sue在年轻时就从事了挑战性的销售工作,但因为婚姻放弃。二次开启职业生涯是单身母亲逼不得已的选择,从前台开始,一直做到了行政主管,取得了平凡三姐妹中事业上最高的成就。感情方面Sue和Jakie一样遭遇了离婚,但是很幸运的遇到了帅气的爱人。除了“幸运”之外,很重要的是Sue的父母一直在给予她巨大支持,在63岁那集中父母的身体状态仍然很好。而人生总会有遗憾,Sue已经和男友同居了很久,希望可以早日步入婚姻殿堂。

“Charles”

Charles一直是精英阶层中最温柔最文艺的一个,后来如愿加入BBC并且退出了本片的拍摄。希望他能健康幸福、有所作为。因为精英阶层对真理与艺术的追求、对自身的反思和改良一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Peter”

最后想谈谈Peter,他在中途退出了拍摄并且没有交代原因。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感受,在消失了很多集之后Peter突然出现在镜头前,作为观众强烈感受到了一种陌生与疏远。如果节目中的其他人出现在面前,我一定会去热情的拥抱,但Peter可能就只有握手。我想这种感受远离父母的孩子可能经常体会,陪伴是很重要的

Peter退出拍摄的原因是在青年时代的一集他激烈的批评了政府,而当时他的身份还是教师,结果报纸等媒体、周围的舆论给Peter带来了狂风暴雨式的压力,并且导致了他的失业。首先非常理解那个时代舆论暴力对一个人的伤害。其次我个人对Peter是有一些小小疑问的。

Peter和Neil是一起长大一起念书的发小,最应该帮助Nick的人其实是Peter而不是素不相识的Bruce,但Peter什么都没做甚至在镜头前也没有提起过Neil。Peter对一切都充满怨言,这让我很不愉快地想起了一类文艺青年,他们总是批评,缺什么都不做。触及自身利益的时候鸡飞狗跳,但连一些简单的付出都没法做好。当然Peter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希望在后续的节目中能听到更多关于他的故事。

一口气看完十四个孩子的六十三年,好像在一瞬间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些共性:健康、幸福的家庭、和睦的父母关系、教育、自我意识觉醒的早晚、遭遇困难时亲友的支持,对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电影本身想表达的是“七岁看老”。七岁时的起点与性格对人生有巨大的影响,但人生永远是量子运动,惊喜、意外和灾难都会突然降临。珍惜时间,爱自己和家人,活在当下!

《人生七年丨俄国版》影评:

《国家动荡就像巨大的海浪扑面而来,个人生活格外渺小……》

更多电影评论,请关注公众号:天涯断肠粉

公众号丨天涯断肠粉

ID:tianyaDCF

欢迎来到天涯断肠粉的精神世界! 这个世界目前打开了三个维度: 一是饮食逛玩:厨艺、游记、文玩; 二是书影音游:读书笔记、影评、音乐、游戏; 三是观察杂谈:人生杂谈、时事评论、资讯分享; 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带给你快乐!

 2 ) 《人生七年》:你为什么精神内耗?

连续几天追着看完了《人生7年》。这是一个有趣的社会实验。14个孩子从7岁开始,每隔7年就采访一次他们的现状。纪录片开始于1964年,来自伦敦不同的阶层。看完后最大的感受是:

一,30岁之后的人生才是真的开始。

1,本来我现在也是毫无年龄焦虑了,而且我非常期待我的40岁。看完这个纪录片,让我更加笃定这一点了。 随着主人公们的年纪越来越大,到40岁之后,我感觉到他们都越来越松弛,自信,享受生活。时间治愈了他们的精神内耗,感受到一种平和温润。

而在30岁之前,都是迷惘,甚至青少年时期是自闭的,是怪孩子。刚工作的时候要忙着找工作,在社会立足脚更,是失落的,抽烟喝酒。 所以一个人大概在30岁之后,才慢慢有时间和空间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2,而我们在各种媒体上,仿佛30 40 50岁之后的人都消失了。

当代社会太爱说年轻人的故事了。在媒体和各种成功学里,都是90 后,00后,但其实很多成长,成功都发生在人生后半段。 媒体忽略这些事实,让整个社会都非常焦虑,无法安心的做自己的事,无法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只想着快点成功,疯狂压榨自己。所以这么多年轻人猝死的新闻。这么多年轻人都在精神内耗。

3,我之前看了一本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就是讨论现代社会,为了少数人的利益压抑整个社会的人性。 人们就像是社会这个大机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人,被划定好了各种人生轨道。按部就班的成为维系社会系统运转的燃料,别跳出这个框架。人只是社会秩序的傀儡。 简直每句话都想背诵下来。推荐大家去看。

4,然后我又去翻了一下弗洛姆整个人生经历:他是个天才,家庭条件也很好,22岁就获得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41岁才出版了第一本书《逃避自由》一生总共有25本书。1900年出生,1980年去世。50岁写了6本。60岁写了10本。70岁写了5本。还有4本是其他人整理的。

而且弗洛姆说他,自己也是在他62岁的时候才完成了精神弑父(可以理解为:摆脱了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成为独立人格)。原文用了这样的句子:同阻碍自己的父爱脱离,在后来的岁月里,弗洛姆能自由地进行他的社会心理分析。在他55-56岁,才写了《爱的艺术》,摆脱了儿时的限制。

这么大师的天才人物也是在人生后半段才开始出自己的作品,我们在着急什么呢。就是当看到自己的时候,不要觉得失败,是成功的开始。

咱们做时间的朋友,long life battle 。

二,阶层和财富不决定幸福程度

1,人生的秘诀: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且有智慧区分这两者。

很多事情从出生其实就无法改变了,比如你的父母,阶层,教育环境。但很多事情又可以人为的改变。比如你看待事物的角度,例如你对“你的父母,阶层,教育环境”这些不可改变事物的看法。

2,如果你觉得你的阶层限制了你,充满抱怨,那么你几十年的人生都将虚度。里面有一个来自上层的孩子Neil,他的出厂条件其实很好。但是他愤世嫉俗,无法忍受一点失败,大学没考到牛津,就直接不念了。

给自己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应对生活的起起落落没有弹性,要么100分,要么0分。眼高手低,落不了地。生活一步步往下滑,大约38岁之前都在当流浪汉,靠救济金生活。而且他并是那种国外流行的那种自洽的流浪汉生活,他承认对这样的生活有怨恨。 3,如果你可以接纳你的阶层,并且在你能力范围内积极创造生活,那么你会活的很幸福。

来自下层的tony,从七岁一出场就全程乐观。每次看到他都在笑,很自信。我记得最经典的一幕是,他小时候跑着跑着突然摔了一跤,接着非常快乐的笑着爬起来继续往前跑,丝毫没有因为摔跤有表情和行动变化。

我觉得tony最好的品质就是非常的坚定,他不去张望别人,也不去怀疑自己,他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然后这个做不好,我就换一个。是个乐观的行动派。

起先他的梦想是当赛马手,接着成绩不好就放弃了,又去当了出租车司机。想当演员也去了。业余打高尔夫,踢足球。他想做啥就去做啥,即使高尔夫俱乐部的人嫌弃他阶层低也不会成为他行动的阻力。

就是他口中说的随遇而安,每次他的采访他都是非常欢乐的,充满能量。他说,“我觉得世界很简单,狗,家人,街道,女朋友。”他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拎得清。

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盲目的,比较不贪心。

4,那几个高富帅是得到了更高的人生成就。但是我觉得从精神上的富足感来说,不管处在什么阶级们从不幸到幸福的区间是一样的,金钱的数量并不能拉高你幸福的区间,而决定你幸福程度的是你的心态不是阶级。 像Tony一样乐观积极,即使只是个出租车司机,但是他我觉得他比那几个高富帅过得更加潇洒自由。

再比如现在的我,离职后,现在每天感觉超级爽。我在家接点兼职,学学英语,搞搞精神文明建设,感觉无比富有哈哈哈哈。

三,积极的思想能带来积极的行动和反应

Tony给我非常多的激励。对比成就,tony没有几个富家子弟有钱有地位,但是他是最开心的。他想做的事都做了。曾经的梦想当骑士,开酒吧,做生意都失败了。

但是他没有一蹶不振。继续带着饱满的精神向前。继续做想做的事,过想过的生活。这个做不成就切换到下一个,就像吃了一个不好吃的菜,那就再换一个一样,非常自然轻松。

就类似,我努力了很久,没有完成我的目标,但是我没有责怪自己,也没有影响我的睡觉吃饭。ok,休息一下,明天继续。

或许我还没达到那个目标,但是我知道这已经是我在今天的能力范围内做的最好的了。那么我就会给自己打120分。然后我就会很开心,更加愿意去坚持。

我以前会焦虑,觉得这个事做不好,我这个人就是loser。影响我的自我评价和我的生活。我现在会更加用成长思维看待自己。我会以10年以后的自己看待自己的坐标,而不是跟别人比较,拿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盯着自己赛道,只跟自己比,不跟别人比。

四,贫穷真的会限制人的想象力

14岁的时候,问他们,想不想成为有钱人?我观察到,来自有钱的阶层的孩子很坚定的说,说我想变得富有。

没钱的孩子,犹犹豫豫,答案总是不想太有钱,也不想太穷,钱不能买来快乐。

我觉得是他们不敢说有钱。因为那个贫穷的处境,让他们不敢想,有一层想象的天花板,因为他们没见过,没有体验过。

而有钱的人就有一种自信,就觉得没有问题。他们可以得到一切好的东西。因为他们体验过。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给自己做这样的自我拦截:“我肯定做不到的,我别浪费时间了,我别不切实际了。”接着形成了一个【遇到事情不敢做→结果不好→验证了自己果然我做不到吧】这样一种自我放弃自的消极循环。

这种模式非常隐蔽。自己在行动的时候可能完全意识不到的,是一种类似膝跳反射一样的自动驾驶。不过这种自我限制是可以通过人为觉察改变的。 如果小时候因为家庭和教育背景没有形成积极的思考方式,可以在自己有能力之后做自我教育,改变人格底色。我这篇文章里说过30岁的gapyear:人应该如何度过一生?关于如何改变自己的潜意识。

五,更多元的职业选择

1,从这些人从事的工作来看,让我拓宽了对工作的认知,不只是在职场上打工,可以有各种想象不到的工作,志愿者,牧师,建筑工人,仓库管理员,流动图书馆管理员,做什么都可以。

里面有好多人或者伴侣、身边的人都在做一些志愿者的工作,去给社会和一些孩子们帮助。因为自己曾经没有得到过的爱和支持,他们愿意去跟别人,我觉得这个在中国挺少见的,好像这种志愿者公益没有这么多这么多。

Paul在自己的家里照顾孤儿,总共大概140个,130个吧。Bruce牛津毕业,去做了公立小学当老师,其实是偏公益的,还去了孟加拉国支教。

2,而且父母会为孩子自豪,不以这个工作是否光鲜体面,而是孩子是不是喜欢,是不是自己的决定。Tony说到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邮递员,一个家具修复师,因为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很认真很投入,每天早上5点就起来了,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3,同时在任何年纪开始职业都不晚。里面好几个人都是在50几岁,从0到1的开始另一种职业,去演戏剧,去当咨询师等。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

六,你如何度过今天,就是如何度过一生

1,看完之后我想,我要接受我的人生,可能就会是这样没有什么起伏,不温不火,朴实平淡的剧情了。像今天一样,早晨9点起床,工作7小时,看了一会书,看了一些娱乐节目,吃了几顿饭,晚上12点睡觉。我将会这样度过我的一生。

这之前,好像没有真的接受这一点吧,可能当代人各种悬疑大片电影和博眼球的新闻看多了,总是隐约觉得,总会有一个boom的突然改变。我的人生不是这样的。剧情还没开始。

随着纪录片回顾他们的一生,好像变了很多,但是好像又跟刚开始没有很大的差别。30岁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状态,过了几十年他们其实还是那样的状态。 随意选取人生中的某一天,这一天可能就是你人生的一直重复。

我们总是有这样的想法:等我xxx以后,我就能过上xxx的日子了,到时候我的人生就开始了!而我现在只是在提前准备。 不是的,你现在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一生,没有预备,不是彩排。不要不把今天当回事,它很重要,每一天都很重要,你如何对待今天,就是如何对待你的一生。

如果你总是期待,还会发生一个大新闻,我一定要做一个大新闻,那么你对现状是不满意的,你是不接受的,你是抗拒,逃避,否认的,你在否认事实,你觉得我的人生不是这样。这样想的每一天都是在浪费生命。

2,如果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是自己理想的,也要承认和接受,不要否定它。同时去改变,日积月累的去做,而且不要期待能一下子就能逆转。

从片子里我感受到,很多改变都是像滴水穿石一样,润物无声的改变的。有时候做一件事没有肉眼可见的攀升,但是10年以后会有质变。

就像你需要吃10个馒头才能吃饱,你在吃前9个的时候都是没感觉的,但是不代表这9个馒头没起到作用,你没法跳过前9个馒头的过程。 审视一下自己的一天,如果你将按照这样的一天度过一生,你愿意吗?不愿意的话,你现在就要去改了哦。

七,身体健康很重要

进入60岁之后,大家都在考虑死亡了,58岁的时候lynn因为毫无预兆的意外死了。Nicholas得了喉癌。大家谈论的话题都是身边什么亲人去世,在镜头面前哭的很伤心。

导演问他们,人生中最难过的事事什么?Paul说是他父亲去世和Simon说是母亲去世。Nicholas说是爷爷奶奶以及父亲的去世。全都哭的很伤心。

Simon说即使我知道我妈身体不好,有一天会离开我。但我总觉得她会一直在我身边。等她真正的去世了。我觉得我有很多问题没有问她。为什么?要跟我爸结婚,离婚,为什么不跟他一起生活?……

当大家在这么多的谈论亲人的死亡的时候,其实是在担心自己,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去。好像生命进入倒计时。

所以趁年轻的时候,锻炼好自己的身体真的很重要的,可以为你延长十几二十年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同时想做的事赶紧去做,想爱的人赶紧去表达。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这部片子,让我好多次泪流满面。通过这场人类观察,我看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是所有人都有的共性。感受到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让我反思,我应该如何在平淡琐碎中过得充满意义,享受时光。

时光可能像镜子,你怎么对他就怎么回报你。我会用热爱,积极去拥抱我的生命,像为自己谱写一首优美婉转深情高昂的小提琴曲。


( gzh:徐思乱想v,8年市场营销丨web3丨数字游民 ,欢迎关注,找我聊天。)

 3 ) 《人生七年》之《63Up》,更像是一场暮年的和解

《人生七年》拍到《63Up》,画面越来越精致,但冲突和矛盾却越来越淡化。而又莽撞到成熟,再到淡然,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人生的真实呢?

文 | 纪实观察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来这是一句世界通用语。1964年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7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小孩子。期待从他们的眼里看到2000年的英国会发生什么变化。此后每隔7年制作一期,今年已经更新到了《63Up》 。导演艾普特·艾普特也从当年的22岁,坚持到了78岁。

先来认识下这14个孩子吧。

来自伦敦东部贫民区的托尼

来自利物浦中产阶级的尼尔

高富帅三人组,从左往右:约翰、安德鲁、查尔斯

工人阶级姐妹花,从左往右:Jackie、琳、Sue

农二代:Nick

富家千金:苏西

天使男孩布鲁斯

彼得

福利院兄弟Paul和Symon

福利院兄弟Paul和Symon

从7岁开始,14岁、21岁……直到63岁,片中的主人公经历了青春期,创业期,婚姻期,进入到老年期。而这部反映时代人生的纪录片,也成了一座经典丰碑。

被时代选中的纪录片

最初的《人生七年》只是激进、左翼的格拉纳达电视台《世界在行动》(World in Action)栏目的一个专题报道。

该节目创办于1963年1月,由擅长调查性报道题材的澳大利亚人蒂姆·哈维(Tim Hewat)担任总编。他想做一档反映英国阶级分化的新闻片,追踪他们未来的发展。马克尔·艾普登当时只是一名实习记者。

他对此十分触动,他觉得英国的阶级制度很不公正,许多同龄人和他资质不相上下,却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艾普特和另一位调查记者分别负责在三周内从英国南部和北部挑选14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孩童。

所以在第一期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尖锐的问题。在私人学校的孩子每天都读《泰晤士报》,当他们高谈论阔“上大学”的时候,生活在保育院的孩子甚至还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意思。

而且片中一段经典的交叉蒙太奇,把孩子们所处阶级不同,起点不同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边是富家女苏西伴着钢琴曲在练古典芭蕾,姿势克制标准;一边是伦敦东区的贫民窟学校里孩子们疯闹打笑的声音,孩子们互相追逐,没有约束。动静的交叉,让人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他们的差别,也自然地把这14个孩子放到了一起做对比。

第一期节目全片都充斥着对立与政治观点,对党派观点、男女地位、家庭关系和未来发展等都提出了尖锐的意见。

但在《14Up》中,我们看到,孩子们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表现出更多对个人的关注,也更想表达自己,每一个人都像刺猬一样,把自己武装了起来。

在《21Up》到《49Up》出现了很多人生的转折,农二代变成科学家,而且每个人都经历了婚姻家庭的考验,也经历了父母的离世带来的代际更替。

与之对应的英国也在这几十年间经历着很多变化。戴安娜王妃的辉煌与去世、英国的入欧与脱欧等,都在这些主人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作为时代中的人,自然带着时代的标记。

直到今年的《63Up》,全片已经看不出任何的观点冲突。

这次更像是一个暮年的回顾,第一个问题就是参加这部纪录片的录制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收获。纪录片的时代探索已经完全淡化,变成了简单的人物口述记录。唯一关于英国脱欧的观点讨论,几位主人公也自然的以一个老者的口吻一说而过了。

不过这或许才是真实的人生,人的一生走到这个年岁,曾经的懵懂、叛逆、桀骜、迷茫、心酸、幸福都已经慢慢地沉淀在了皱纹里。

有影评人提出,不要以上帝视角来看这部片子,太容易下定义。我反思,如果我跟他们同时代,看到他们在各个阶段的样子,是会有同感还是会觉得无趣呢?

正如片中杰基所说:我们七年的经历用十几分钟表现,本身也是不全面的。

一人一片,艾普特56年的坚守

每部片子都是导演的孩子,身上流着导演的心血,反映着导演的人生。

在没看资料之前,我想着这部人生真实纪录片的导演应该是接力式的吧。后来才发现这56年,一直是艾普特·艾普特。想到一为78岁的老人与63的老人坐在一起,从青丝到白发,就特别有画面感。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外导演不因年龄限制而限制自己的创作的精神。

反看国内,有的导演是年少成名,有的是中年得志,78岁的时候大家又会在从事什么呢?

我想做到今天,《人生七年》是艾普特,也只能是艾普特才能创作出来的。

这些人从一开始的被挑选,到自愿参加,到自愿退出。直到今天还愿意表达,与艾普特多年的沟通交流是分不开的。即便如此我们在后来的几部片子依然看不到了许多人的面孔。这本身就是一件将普通的自己曝光在人前的事,把自己放在舆论浪尖,本身就需要个好导演来共同支撑这份勇气。

《人生七年》每小时的播出片段背后有不少于30小时的素材。

此外,艾普特在选角和采访的问题上很有经验。在为《人生七年》选角时,他首要考虑的不是某种性格,而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善于思考、表达,敢于直面镜头的孩子是最合适的选择,因为拍摄现场会有六七位工作人员在场。

纪录片的采访尤为重要,这个采访既不能让采访对象只挑对的说,更不可能让他按照导演的想法来说。

能真正的放下戒备,表达自己,这与坐在你对面的人是谁很重要。为了让受访者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艾普特经常刨根问底,追问受访者“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等等。

在拍摄纪录片时,简短的问题最有效,当然最有威力的还是沉默。艾普特总结经验:当你想进一步深入受访者时,你只需盯着他们,有很大几率他们会打开话匣子,虽然这很残酷。然而艾普特也有挫败的时候。随着14位小孩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有主见,甚至要求在播出前删除不适合的片段。为了留住受访者,艾普特只好退让。

在《人生七年》中有几个人物的反转较大。一个是中产阶级的尼尔,7岁时他的条件还不错,家庭也很幸福。在7岁采访中我认为他是最萌的一个,很愿意说,很愿意畅想。万万没有想到后来的他会受精神疾病的困扰,甚至居无定所,连婚姻都无法保障。

另外一位就是调皮蛋托尼,7岁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混社会的气质。在拍摄21岁的时候,艾普特发现他混迹于英国赌马场,乐此不疲地为赌徒下注。于是他断定28岁的托尼肯定身陷囹圄,因此要求托尼带他游览热门的犯罪场所,为28岁的拍摄积累素材。

后来不仅艾普特错得很彻底。可能很多观众也没有想到28岁时,托尼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63岁的他已经儿孙满堂,甚至还成了一名兼职演员。在镜头前他也从不闪躲,非常乐观。

《人生七年》拍到现在,艾普特也与采访对象产生过矛盾。杰基对他的观点的不满,从21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28岁的彼得因为节目播出之后的舆论而选择退出拍摄等。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63Up》更像是一次和解。在之前的几部片子里我们很少听到艾普特的名字,但是在《63Up》中,我们反复听到主人公提到:迈克尔,你知道的。

编年体人物传记,社会缩影的记录

1985年,艾普特带着《人生七年4》(28 Up!)参加纽约电影节,反响热烈,后获得美国国际纪录片协会大奖。

随即《人生七年》在美国电视上播放,在全球掀起一股“人生七年”热。

《人生七年》的副产品先后在美国、俄国、南非、日本、德国等地涌现,其中艾普特还担任了《美国人生七年1》(Age 7 in America)、《俄国人生七年1》(Age 7 in the USSR)以及《南非人生七年1》(7 Up South Africa)的制片人。

长时段纪录片蔚然成风,除了“人生七年”系列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澳大利亚导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追踪三位工人阶级出身、居住在阿德莱德的女孩关于人生点点滴滴的纪录片《人生十四岁》等。

国内这几年推出的张同道的《成长的秘密》《零零后》等,都是通过对人物长时间、多事件的记录来展示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细节。在中国,我觉得这更像一部编年体人物传记。通过一年一年的记录,时间上的变化来记录历史。

通过这一类纪录片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每个时代服装上、建筑上、社会环境与生活节奏上的变化。

与回顾历史相比,我们更期待看到未来。是什么让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出现了变化?是阶级、教育、家庭、性格还是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从《人生七年》中,我们看到了,大部分人最后还是处于他们父母之前所处的阶级。但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生的多样性,并不像很多人口中说的那么消极。

这类纪录片耗时长,见效慢,但也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记录的意义。作为观众,这种对别人人生的观看,满足了我们集中了解人生的好奇感。同时,也满足了我们对未来的预测感。

到了第九部《63Up》,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生死问题了。在这一季中,一直坚持图书馆公益的琳离开了我们。这让人心里酸酸的。不能说这部会不会是大结局,但是离再见的时候越近,越觉得舍不得。这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刻吧。期待未来的七年他们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情,依然可以保持自己年轻时的态度,我们七年后再见。

参考资料:《“天生的社会学家”:迈克尔·艾普特》

《人生七年》之《63Up》,更像是一场暮年的和解

 4 ) 愿,我们追随时间的河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纯良温暖,不舍爱与自由。

陆陆续续看完了《人生七年》系列,从第一集的7岁到第九集的63岁,看着14个受访者从懵懂活泼的幼年,到叛逆倔强的青春期,到拥有事业婚姻家庭的中年,历经结婚离婚、失业升迁、父母离世、生病奔波,到肥胖谢顶白发苍苍皱纹密布的老年,仿佛一本人生教科书,如前段时间阅读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带来无限感慨。

1. 关于原生家庭

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为了探讨阶级问题,显而易见,阶级跨越异常艰难。这个问题属于社会问题范畴,如果我们把视角回归到微观的个体身上并且把时间尺度放大到63年,阶级于人生的重要性没有预想得那么核心。即便上层阶级整体而言比底层阶级更加顺利,但这丝毫不妨碍每个人都需要在其所在阶级付出应有的努力。导演多次提及这个问题,受访者几乎都表示,这个问题没有给他们带来过困扰,若不是导演每七年提及一次,他们压根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相比阶级,原生家庭内涵下的其他因素几乎是刻骨铭心得影响着我们一生,包括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纪录片中一半孩子的父母都离婚了,这多多少少对孩子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当孩子处于心智成长关键时期。

来自于中产阶级的Neil,在7岁时是最招人喜爱闪闪发光的小天使,14岁时变得沉闷,21岁时辍学,28岁时成为流浪汉,直到42岁时开始一点点好转。在21岁采访时,他强烈得表达了对父母的愤慨,对父母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的否定,后来数十年他和父母关系都是僵化的。

2.关于性格

这个问题衔接第一个问题,性格的形成源于原生家庭,具体而言,源于童年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

纪录片中最乐观开朗的男孩Tony和女孩Sue,无疑都拥有幸福美满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密切,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成年后,凭借这份来自心底的乐观和自信,他们非常勇敢得尝试人生种种。尤其是Tony,7岁时说想当骑师、14岁时说想当出租车司机、后来说想演戏和开酒吧,他都一一尝试了,虽然大部分失败了,但是他毫不在意,面对镜头开心得说“我尝试了”。

被寄养在儿童福利院的两个孩子Symon和Paul,自幼感受到了父母的抛弃,他们非常自卑、害羞、胆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成年后,因为工作上的自卑,Paul甚至接受过心理治疗。

3.关于婚姻

如果说原生家庭对前半生起着决定性影响,那么婚姻的的确确对后半生起着决定性影响。这个影响比我预想的更加关键,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可以被治愈的,治愈的催化剂之一就是婚姻。

自卑的Symon和Paul都遇到了乐观开朗的妻子,给予他们爱与自信,他们则在婚姻的滋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特别令人动容的是Paul的妻子笑着说被他的无助所吸引,看到他7岁时的采访非常心疼。

改变最明显的是富家女Suzy,仿佛一瞬间被婚姻拯救。14岁时,她的父母正在离婚,她则叛逆得不愿意看镜头,甚至对着镜头翻白眼。21岁时,她化着大浓妆,一刻不停得抽烟。28岁时,Suzy判若两人,变得非常平和温柔,导演不禁追问原因,Suzy幸福得看向丈夫。

除此之外,纪录片中一半人都经历了离婚,不过大部分人都在后来收获了更加幸福的婚姻,所以离婚并不意味着失败,只是适时结束一段错误的关系。

4.关于教育

回应第一个问题,教育几乎是实现阶级跨越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阶级跨越难以实现的原因之一。因为越是底层阶级,越不重视教育;越是上层阶级,对于教育的投入越大。

来自农村的Nick实现了纪录片里唯一的阶级跨越,便是通过考取牛津进而移民美国一步步成为康斯威辛大学教授。

5.关于健康

自中年以后,健康问题变得愈发重要,疾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Lynn于35岁时被查出患有先天疾病,后面几十年中的衰老程度也超过其他同龄受访者,63岁采访时已经离世五年。Jackie于42岁时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无法工作,导致生活艰难。Nick于63岁时患了喉癌。

6.关于工作

工作的首要意义是养家糊口,在此之上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幸运的。没有读过大学的Sue后来在伦敦大学做行政工作并逐渐升为主管,她说自己非常喜欢也非常幸运。

7.关于助人

非常欣喜非常意外得发现很多受访者都有一颗善良助人的心,不分阶级。

中产阶级小天使Bruce在7岁时就说希望长大后到非洲去教那里的孩子学习,牛津大学毕业后果然去了一家公立学校教学,后来曾前往孟加拉做了一段时间教学。意外的彩蛋是,Neil重返伦敦流浪期间也是被Bruce收留着。

上层阶级John则是一生致力于自己家族所在的保级利亚的慈善。

工人阶级Lynn在儿童图书馆工作,期间热心得帮助残障儿童阅读,她提到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容易被取代的,并且后来确实被辞退了,但是她认为都是值得的。特别令人欣慰的是,63岁拍摄时,虽然Lynn已离世五年,但是其生前所在图书馆为了纪念她27年来的贡献,特意以她的名字重新命名这座图书馆,令人动容。

底层阶级Symon和第二任妻子加入收养组织并陆续资助了130个孩子,63岁拍摄时,他们邀请了这130个孩子参加Symon妻子的生日庆祝,非常震撼。

8.关于父母

父母的离世是所有人都过不去的坎。纪录片中每一个人,无论平时镜头下表现得多么开朗多么平静多么沉闷,在提及父母离世时都无一例外得哽咽落泪。

这是我们不愿去想,却终究要面对的,我想我们一定可以做些什么。

9.关于自我

人的一生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救赎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63岁时,所有人都变得平和,那是时间和阅历给予老年的智慧和Inner Peace。

即便曾经穷困潦倒如Neil也最终实现了自己从政成为议员的梦想,糟糕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噩梦摧毁了他,没有婚姻救赎他,但他终究还是通过宗教的方式实现了自我救赎。

最后

看完整个纪录片后,早已忘记预设的阶级跨越命题,也无法用成功与否这样的字眼去概括一个人的人生,更无法对这十几个人的人生进行所谓的排名。这些维度相较于人生,实在是太过于狭隘太过于轻浮,也导致如今社交媒体对普通人的污名化,似乎只有996只有拼搏奋斗的人才值得一提。

然而我分明看到纪录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值得的。

人们结婚时会许下这样的誓词:无论是顺境或者逆境、富裕或者贫穷、健康或者疾病、快乐或者忧愁,我都永远爱你、珍惜你,对你忠实,直到永永远远。

或许我们也应该时常扪心自问:无论是顺境或者逆境、富裕或者贫穷、健康或者疾病、快乐或者忧愁,我们是否永远爱自己、珍惜自己,对自己忠实,直到永永远远。

诚然,人是生而不平等的,阶级、基因、健康、智商等等,从来都是不平等的。命运负责洗牌发牌,我们负责出牌。唯有时间是对所有人平等的,时间一分一秒得碾压过每一个人。

愿,我们追随时间的河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纯良温暖,不舍爱与自由。

 5 ) 重温人生七年

在2018年 2019 2021 还有今天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重温这伟大的纪录片。 尤记得,18年是我人生中思想激烈变化的一年,那年大三,在我平淡的人生中算是“大事”很多,有很多记忆点,有很多变化的一年了。 那年起,我的思维开始变得丰富,开始理解到很多复杂的情感。对了,那年夏天,我知道了十三邀这个节目并痴迷上了它,十三邀对我思维的补充和拓展很重要,我开始变得自觉,我的精神世界开始生长,痛苦的意识到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脱节,永远不可调和并且只能选择其一。我很感谢十三邀和许知远的发问,不过有机会再另谈吧。 大三的考研,只是随波逐流而已,我并没有对未来的任何想法,不知道自己喜欢/适合以及能干什么。只是没准备好工作,对工作这个词汇都很陌生并且存在错误认识,而考研似乎是个能糊弄和拖延的方法。 那就“考研”吧,其实,从始至终,我都没有用功,每天都假装在学习,欺骗自己,把自己弄得很焦虑,似乎焦虑=努力。压力极大,一直爆痘,心情很糟,神经紧张,就好像肌肉一直绷着但从不发力。 有一天,我忘了从哪里知道了《人生七年》这个纪录片,一看简介就大受震撼。我也用百度云下载下来,在寝室的床上花了一天静静的看完了这14个人的人生。 看完以后,怅然若失,释然,随之而来新的紧张,似乎我得到了很多我本不该得到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我的人生宽度被动的增加了一些,感谢这部纪录片。 多的感想不发了,我想到了Neil,我害怕成为Neil,因为我发现我打心底里认同他,而他世俗上的失败又那么明显,我该主动压制身上的“neil影子”吗?反思失败的教训,离失败远些。 2019。。。人生七年9 2020。。。 2021。。。导演去世 2022 尽管我仍向往世俗上的成功,但我现在觉得Neil是14人里最忠于自我的人了,不妥协,理想主义。 我的父母和neil的情况几乎一致,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也许我能做的,不想完全沦为neil的就是妥协一部分吧。我的家庭条件和截止至今的优势累积,不至于直接像neil一样直接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面对世界。 愿neil快乐,安好。 愿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按每个人自己的方式快乐的度过一生。我们每个生命的存在,每段经历,每段思想都很珍贵,值得为之开心和享受。 好好活着呀,每个生命。

Peter乐队唱的The Good Intentions的单曲《The Leaving of Liverpool》

 6 ) 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

被推荐这部纪录片已经很久,却迟迟没能找到时间看。正好最近得空,于是一头扎进去看了整整三天,心中多感慨。

纪录片的片头“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就像是我们古话说“三岁看老”,本片的主旨是通过从1964年开始时隔七年一次的记录采访,记录他们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对教育、两性、金钱、社会阶级的态度,观察他们的人生模样是否在他们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定型。本意或许如此,但实际上,这部纪录片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首先它展示了十四个不同的生命形态,让观众有机会俯瞰人间生活百态,思索幸福的生活对于一般人是否可能。

拍摄该系列第一部影片(7 UP)时,他们都只有七岁,导演有意识地按照阶级划分了十四个孩子:贵族家庭的Suzy,富家三子John、Andrew、Charles,贫民窟Tony,福利院两个孩子Paul和Simon,工人阶级三姐妹Jackie、Lynn、Sue,教师儿子Neil和Peter,传教士儿子Bruce,农场主儿子Nicholas(Nick)——这样的划分异常残酷,尤其看着七岁时不同出身的孩子们的谈吐,当他们中有人已经开始读《金融时报》《观察者日报》,规划好人生时,而福利院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大学。现实中的阶级门阀金钱犹如一道道围墙,将人与人划分得清清楚楚,泾渭分明。这种差别仿佛云泥,即便不愿承认,差别巨大叫人不得不心寒——生活早在人们出生前便已定型。

但是看完整个系列,我们就会从另一个维度划分他们。这里有学者、理想家、音乐家、平凡工人的人生缩影,有生活无忧与经济拮据的家庭主妇,有自食其力的独立女性。在这些不同的生活模式中,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希望和未来——生活远不只是我们出生时所拥有的那些。

观察每个主人公的境遇起伏,观众们会不由自主地判断到底怎样的人生是他们理想中的幸福人生,到底怎样的人生值得一过,是奔波阅历丰富、用思想行走的hard模式,还是在田园闲适、与家人共度的easy模式,是乘风破浪逐远追梦的学者生活,还是稳定安全拥有一角天地的蓝领生活。

其次,它提醒了我们决定人生几个比较关键的因素,比如一份你热爱的工作、一段或几段长期稳定的relationship,以及真正的理想与爱好。

纵观这十四个人的生活,一份自己喜欢而稳定的工作,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关键,是通向幸福生活的基础。工人阶级三姐妹中的Sue 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她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力担任大学行政主管,自由而独立。

一份稳定的工作除了可以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费用,让人不需要为生计奔波,也帮助我们建立社会关系和自信心。这种自我被社会肯定的幸福感,是难以从其他地方获取和代替的。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获得自我认同感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段或多段长期稳定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多变和对独立的渴望让当代青年多少失去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期待。我之前也怀疑过人们为什么都要进入复杂而日趋平淡的婚姻生活,而不享受来去自由的单身生活。但是这个视频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伴侣可以让自卑的人自信,可以点亮生活,甚至可以改变命运,Paul就是因为遇到开朗积极的妻子,一生过得顺遂平安。

从一见倾心,到相濡以沫,一段稳定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我、建立家庭,更相信自己,不畏惧未来。

至于理想问题的发现,最使我感到惊讶和惊喜。在我看来,理想就是无用之用,是我们的爱好、纯善,无关世俗,无关名利,只讲求内心舒畅,心安愉悦,似乎对成功幸福的人生并无多助益。

只从这十四个不同的个体样本看,我们发现有至少四个人都从事了有关慈善的工作:Bruce从小就怀揣着要去非洲支教的梦想,毕业牛津数学系后放弃高薪工作去边远地区和印度支教;Simon基于曾经在福利院的生活,和第二任妻子在中年开始收养一些无家可归的孩子;Lynn在流动图书馆帮助不同的孩子,包括残疾儿童阅读识字;John建立了一个慈善组织“保加利亚之友”,为保加利亚购买药品,资助保加利亚的一些儿童福利院。Paul的妻子也经常在福利院帮老人理发、陪伴他们聊天。

至于兴趣爱好,Peter在业余时间与妻子、好友研究音乐;Sue爱唱歌,并机缘巧合参加音乐剧。当时他们在做自己喜欢做、想做的事情时,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连带着身边人也更明亮了。

人就是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嘛!

我发现,这些身怀理想和热爱的人,似乎拥有比一般人更广阔的胸襟和更宽广的维度的爱,他们在实现自我成长之后回馈社会,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更大更崇高的快乐,甚至在观看纪录片时观众们甚至都会被感动,感到与有荣焉。

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无愧于这一生吧。

《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就像是导演给我们打开的一个上帝视角,让我们有机会最近距离地观察到不同生命的不同阶段和各自生活的展开方式。刚看到人生前三十年的时候,我心有戚戚,心中满是一套套成功学的反省和思考——重视教育、眼光长远、自律自爱、把握机会、积极乐观但不过于天真……

但是阅尽千帆,看到人生的后三十年,内心却渐渐平淡了。人生的前三十年就像是激流勇进,虽然没有太多生活压力,却要面对升学考试的条条框框,度过一道道关卡,如果没有把握住当下进入好的中学、大学,便会错失更多机会;如果求学生涯顺利,那么未来进入社会以后的工作选择、晋升空间等,总的来说,一定比教育程度低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但人生的后三十年,但就像阿甘说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生活突然有很多值得期待的东西!

生于斯,长于斯,我们总要生活,因此我们总能在自己生活角落找到答案和出路。Tony凭借自己的精明和与生俱来的乐观精神,白手起家,建立完满的家庭。Neil最后走出自己的困境开始担任议员,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看到他的生活终于显现出一些起色,我由衷为他感到高兴。即使是老年受关节炎困扰、长期依靠政治补助度日的Jackie,在她身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那种坚强、坚韧的精神,她依然没有被生活打倒。

说起对这个纪录片的评价,我看很多弹幕都说它“最大的败笔就在录一集播一集”。从现实的角度解释,纪录片不是学术研究,所以需要录一集播一集,向社会市场盈利。但即使从理想的角度看,我也依然支持这种边录边播的形式,尤其是看到Neil担任Bruce婚礼证婚人的那一瞬间,我突然热泪盈眶。我才发现这个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到他们的人生中,在无形中帮助它的小主人们成长和思考,这种温度和关怀正是学术研究所最缺乏和最遗憾的,而这部纪录片不动声色地却做到了。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们有机会如此真实地观察他人的一生,让我在人生的重要关卡有机会更认真地评估“幸福的生活是否可能”的问题,让我在做选择的时候看得更远更广阔。感谢这部纪录片,由衷希望Nick的身体可以恢复,天使Bruce可以减肥成功,Neil和John在政界更上一层楼,希望纪录片中的每一个人和导演Michel都可以健康长寿,平安顺遂。

感谢《人生七年》,期待2026年的70up!

 短评

托尼演了BC主演的电影,安德鲁生活平稳幸福有一个美丽的花园,苏和男友还没有结婚,却异常幸福,尼克得了喉癌,没有谈他的孩子们。56岁时的那种平静突然在63岁时多了一些不甘心,他们从7岁到63岁,我也从28岁到了接近35岁,七年眨眼一瞬,或许人生真的蕴藏在童年中。最最羡慕的,仍旧是安德鲁的人生。因为知道自己一生也达不到,所以才会心向往之啊。

2分钟前
  • 张菩菩
  • 力荐

追得最辛苦的一个纪录片了,各位,七年后见~~

3分钟前
  • 马马
  • 力荐

导演的声音都明显苍老了。到了63岁,更多的孙辈,更关心健康问题,人生已成定局,人也更安详了。ps:我始终无法忘记去BBC工作的高富帅三人组之一啊,有生之年你就接受一次采访嘛

7分钟前
  • shatsu
  • 力荐

看到neil在慢慢变好我就觉得很欣慰,满足了。

9分钟前
  • 葉落知秋
  • 力荐

还是那句话,没有比真实生活更加戏剧化的戏剧。

10分钟前
  • 橙司徒
  • 力荐

Life is what happens while you’re waiting for something else

13分钟前
  • 少年闰土
  • 力荐

婚姻是第二次投胎,如果说出生的第一次投胎更多的决定了你的阶层,能拥有的金钱和教育,那婚姻(或者说伴侣)便是第二次投胎,更多地影响你漫长人生的幸福感与知足感,Paul最好的印证了这个观点。而且似乎过了四十岁,大家的事业心都慢慢淡了下来,最让人感觉到开心的时刻都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六十多岁,健康就是一切。Neil也在一步步变好啊。

15分钟前
  • 樱木十贰
  • 力荐

从第一集开始看,好像一天看完了他们的大半生。哭了好多次,小时候童言无忌有着梦想,长大后变得沉稳谨慎有些甚至被生活捶打的失去了眼里的灵性。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这些展现出来的画面去评判大家,但是suzy直到老都依然优雅,Bruse让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大圣人般的存在,John永远的西装三件套努力勤于思考,tony不管何时都勇于闯荡乐观,Andrew温和有礼,nick害羞的样子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们身上的那些闪光点也真的保持了一生,从7岁那集似乎真的能看出来。7年之后不知道我会怎么样,但希望能够是像他们一样热爱生活,不为自己过去的选择后悔,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的人❤️看到lynn的去世很难过,她虽在镜头里不常笑,但她真的热爱图书馆和里面的孩子。还有好多人生病了😭愿生活善待他们剩下的每个人✨

18分钟前
  • 佳佳有本难念的
  • 力荐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上次看56up时候我还在上大学,转眼我高考已十年。感谢编导的远见,让现在的我们能够看到用真实影像记录的人生,这种上帝视角真的淡然。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都有起伏,从孩提到老者,感慨阶级生活等等。和社会学完美结合,几十年磨一剑,精品流芳。这才是真正的纪录片。

22分钟前
  • 画眉深浅呀
  • 力荐

延续56年的纪录片系列。多年前一口气看完前8部,尤其是充满惊喜温暖的56up时,完全想不到7年后的63up会如此伤感,看得多次泪目。死亡阴影苦苦笼罩着这些青春不再、年过六旬老人们。尼尔感情受挫;杰姬永失所爱;彼得失去亲人伙伴;尼克受病痛折磨;苏西退出节目(正如查尔斯);而琳已猝然长逝离开我们。似乎人生不再有起伏,只存凋零。其余7个人拥有的恬淡幸福、子孙满堂竟显得如此珍贵。尽管造化弄人,但大家都在努力工作、珍惜生活,感慨“七岁见老”。祝导演和大家都能健康地和我们相约70up!

2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感到虚无。。被那不勒斯老姐妹分心了,更期待苏联35up

29分钟前
  • 好运锂
  • 推荐

能更新已是最大的惊喜,人生七年英国系列,一路看来,仿佛采访对象是身边的朋友,tony真的是一个惊喜,乐观向上市井气,还会有70up么……

33分钟前
  • hyper2022
  • 力荐

腾讯视频可以看了,这种持续63年的跟拍,真的非常难得和用心了。

36分钟前
  • 老君山下
  • 力荐

看这部总是眼里常含泪水。特别感动的一点是,那些小时候没有爸爸或者好家庭关系的孩子,到最后都成家,都在关系中疗愈了自己。尽管对neil花了太多年太多年。大家的人生总是求仁得仁的,真正改变人生方向的大概是,内心渴望改变了。

41分钟前
  • 小鱼脆饼
  • 推荐

阶级固化?七岁看老?也许跟漫长的人生比起来,这些都不值一提。

43分钟前
  • 犀首
  • 力荐

看完63 up,最惊讶的变化是充满理想主义曾去孟加拉支教的青年成了大腹便便的平庸的老人。回到最初任教的公立中学,他说这是他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而在40多岁去私立中学时,他说这里的孩子水平更高课程更难。到了63岁,他承认变化或许来自他结婚了,需要为家庭考虑。是的,家庭天然就是保守的。

46分钟前
  • 满[已注销]
  • 力荐

又一个七年过去了,其实在老年56-63岁这个阶段,人很难改变财务状况,身体也一直下坡,面对离开,衰老,贫穷,特别是正个欧洲大环境恶劣,西班牙萧条,英国脱欧混乱,比如Tony这样的出租车司机深感网约车新兴产业冲击。科技时代不是对老年人有利的时代。 白驹过隙,巍澜可期。

51分钟前
  • 猫崽三岁
  • 力荐

42、49、56、63其实区别都不大了,也基本是同质化的内容,许多人的人生在35的时候就结束了,只不过在最后的时候才埋葬。

52分钟前
  • 维索茨基的野马
  • 推荐

这个年纪,没有痴迷,没有怨恨,没有无奈,无欲无求,活着就好

53分钟前
  • 小石匠
  • 推荐

能留给孩子的只有教育,能使人幸福的只有爱。

57分钟前
  • 邦德爱美丽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