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就住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附近,小时候虽然常常经过烈士墓前,却并不是那么了解广州起义的这段历史,而《刑场上的婚礼》让我第一次从影视角度了解广州起义。《刑场上的婚礼》是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影片,虽然距今已经有四十余年历史了,但在今日看来,仍然足以触动新一代青年人的心。这部两个小时的影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周文雍和陈铁军二人在假扮夫妻过程中相识相爱成为革命伴侣,暗线则是广州的工人运动以及广州起义的始末。两条线索交织,绘写出这样一个血色浪漫的故事。 电影一方面为我们展现了处于大革命中心的广州: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工人们在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勇敢地进行反抗,却又在枪炮下被镇压。敌人对于我党的人士疯狂搜捕与压迫,而也有许多思想不坚定的同志倒戈投降,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昔日的革命同志。 另一方面,则是周文雍与陈铁军的革命爱情故事。他们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潜伏》里的情节。因为工作不得不假扮夫妻,但又在细水流长的生活中,发现彼此理想与心灵的契合。周文雍在电影里的一句话很好体现了他的态度:“没有共同的理想,怎么谈真正的友谊和爱情呢?”。 木棉花是广州市市花,是华工的标志,亦是周陈二人革命爱情的象征。陈铁军在加入党前织了一条绣着木棉的手绢,一直留在身边。有一天,铁军把手绢送给了周文雍,说道:“木棉花,英雄花,花朵盛开的时候,就像一团团炽热的火焰,鲜红鲜红的,我渴望自己有那样火红的青春,也幻想着能找到他那样品格的伴侣,我把美好的幻想,化作这朵红棉,作为我的嫁妆,一针一线地绣在手绢上。”一字一句之间,未出现“爱”,却又无处不体现爱。 广州起义失败,周文雍与陈铁军因为叛徒泄密而不幸被捕。在狱中,周文雍借托医生之手,把那条木棉手绢送还给了陈铁军,而手绢上多了一行血诗:碧血染烈骨,铁窗炼忠魂;红棉并蒂慰,共产铸同心。念到此诗,二人相知相遇的时刻如同电影般一一呈现在铁军的脑海里,泪水亦夺眶而出。她把这条手绢缝在她的围巾上,让这个定情信物,永远与她相伴。 假扮夫妻的时候,就有警察怀疑过他们:为什么一对新人夫妻没有结婚照呢?周文雍当时机灵地回答说是因为搬家匆忙没来得及拍。但事实上,细心的周文雍却一直记得这件事情。在临刑前,他只要求和陈铁军最后拍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也许也是在世上作为他们相爱过、存在过的唯一见证。 最后,电影以浪漫主义的情调渲染原本血腥的处刑过程,在红花盛开的木棉花下、在群众的哭泣下、在反动派的枪声下,二人犹如新婚夫妻一般执手而立,共面敌人。而更令人忘怀的是陈铁军同志最后感人肺腑的一番话:“由于革命的需要,我和周文雍同志,以夫妻的名义住在一起,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我们有了深厚的感情,但是,由于紧张的斗争,我们顾不上谈个人的感情,一直保持着同志关系,现在,当我们要把青春和生命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革命的时候,我要向大家宣布,我们就要举行婚礼啦,让这刑场,作为我们新婚的礼堂,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新婚的礼炮吧!” 枪声想起,周文雍与陈铁军相拥倒在血泊中,手中的木棉和鲜血一样红——他们的青春结束了,但也会永存。他们的故事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荧幕上重现,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只要有人还记得他们,他们便不会死去。 在每一个木棉花盛开季节,在每一个木棉花落下的角落,我们能看到,周文雍与陈铁军紧紧相拥。
毕磊,湖南省澧县人,1902年7月13日出生于澧县。7岁随父迁长沙稻谷仓,就读长沙明德中学附小,后免费升入明德中学,1922年官费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1925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广东区学生运动委员会副书记,1927年4月14日被捕,4月23日凌晨与萧楚女等人共同就义。
1927年1月,鲁迅被中山大学聘请为教授,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为了欢迎鲁迅,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把代表中共与鲁迅联系的任务交给了他1927年1月,鲁迅被中山大学聘请为教授,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为了欢迎鲁迅,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把代表中共与鲁迅联系的任务交给了毕磊。
1月18日,鲁迅抵达广州,他当即与鲁迅取得联系。25日下午,以中山大学学生会的名义举行了盛大欢迎会,由他主持,宣读欢迎词。会上,鲁迅对广东的时局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勉励广东的青年们要敢于冲破沉寂的气氛。这次会开得十分成功,在青年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7日下午,鲁迅在他陪同下,赴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会发表了演说。
鲁迅在广州期间,他几乎每天前去和鲁迅见面,给鲁迅送党组织主办的刊物。鲁迅在日记中多次提到他送《少年先锋》之事。该刊是共青团广东区委机关刊物,以两广受压迫青年为主要对象。鲁迅后来离开广州时,仍将他送的《少年先锋》带在身边。由于鲁迅大量阅读了由他送的共产党的刊物,又与陈延年等共产党人接触过,很快了解到当时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鲁迅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迅速地转变成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广州(岭南)味是相当浓,除了木棉,珠江河,荔枝,水上人家,花窗,有个叫卖飞机榄的(这个非常地道),此外好像房子也不觉得像岭南风格。 那碗不是寿面,是沙河粉吧?
对革命爱情还是有好奇的。这个算是最早的“地下党临时夫妻”题材谍战片吧?周文雍和陈铁军的爱情是真的有情。革命者被吊着沉入珠江的画面比较震撼,虽然一直喊着的口号有点过了。
最后一段,两人在木棉花下宣布结婚,很美。
难以想象是长影拍的。为什么不是珠影?珠影这脸丢大了,本是自己本土的好题材,却被人抢了,只能说是自己熟视无睹不珍惜吧?兔子不吃窝边草往往也因为是熟悉而忽视。
导演蔡元元原来就是《鸡毛信》的海娃扮演者,童年回忆啊,他还拍出了《夜盗珍妃墓》。
服装、化妆、美术,都是一流;摄影、剪接,还行,有一些明显的错误;表演,有明显的舞台感,略显生硬;整体节奏缓慢,一直没有重大矛盾冲突,细节上太多的不合情理;人物,有明显的卡通感;对白,每一句好像都听过。
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似乎是编导要表现的核心,呈现的结果却是压抑、畸形、矫情、造作。
滑稽的是,刑场上的敌人,非常听话,认认真真地把演讲听完。
有的党员住别墅、穿西服、喝洋酒,有的党员在为他拉车,还有党员在为他洗衣服——这是“革命斗争的需要”,解放后成为“工作的需要”。革命,用公平作为宣传的工具,引诱更多人加入不公平的组织,用不公平的激励手段,制造了不公平的牺牲,打倒了另外的组织——这就是历史和政治。
好吧,时代在变,人的审美也在变,而美是永远不变。比如,海报,真美。
吃饭的时候习惯调到电影频道,最近一直在放革命电影,这个就瞟了两眼,表演太过夸张,舞台剧痕迹满溢了,但是好喜欢女主(宋晓英)的长相,两颗星全给她!
长寿面,木棉花,印象太深了。家里还有一本小人书。
那时很少见的.
很纯净的人,脸上会发光
CCTV6高清
这么好的故事架构,拍得太做作了。其实真实就很感人了。
好像也看过,只记得结尾了:“我们就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做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那时的爱情。
我们就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做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bili 真实3/周文雍和陈铁军,叛徒出卖二人不幸被捕。1928年2月6日,双双被押赴刑场
表演浮夸,运镜幼稚,人物脸谱化严重
不止看过还演过(捂脸) 大二的时候...
童年,郑州
这片的陈铁军就义还是在佛山拍的,在人民路口,石巷的位置,搭起棚架拍了两天,如今陈的故居也给拆了,岭南新天地那是假的~
革命浪漫主义
竟然植入了王老吉。不过那时候肯定没有收他的钱。监狱行贿的那一段很耐人寻味啊。墙上还贴着,廉洁奉公。哈哈哈哈!
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但过于渲染情怀和信念本身,忽略人物精神驱动力的塑造,显得失真而夸张。 年轻时的宋晓英是真像潘虹。
两人拖着脚镣走在刑场上还蛮感人的
CCAV-6正在播放这个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