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主惠花灵动可爱,女二秀姑温婉贤淑,两个姐妹在一个重男轻女的村子长大,女子到年龄了就要嫁人(卖出去),嫁完两天后回娘家住,与丈夫一年见面三次,直到怀孕了才能去婆家住。既然是花钱买来的妻子,就跟个物件一样,多数丈夫对其非打即骂,女人到了婆家以后被当做奴隶使用,白天干活晚上被压,累死了也不会得到一丝怜悯。惠花看到大嫂的处境,内心凄楚,打定主意不嫁人,和秀姑两人结为姐妹夫妻,同生共死,双镯为证,镯中有你,你中有我。可惜,把这誓言当真的只有她一人。秀姑嫁人了,她身上有宝钗的影子,嫁了个厚道人家,丈夫对她好性生活也和谐。惠花却嫁了个暴发户酒蒙子,洞房夜两人就开始互殴,惠花气得回娘家,被秀姑劝回去,丈夫晚上又找了个小姐来给她演示洞房花烛夜该怎么过,惠花再次跑回娘家,看到大嫂被气死,哥哥逼她去婆家忍辱负重做个好媳妇,母亲夺了她的聘礼打算给哥哥二次娶亲。惠花幻视众人,心里打定主意,可以依靠的只有秀姑,只要秀姑跟她在一起,她就能撑过去。可惜,秀姑怀孕要随丈夫去深圳了,惠花想履行幼时的誓言,随即又想到秀姑的身孕,打消了共死的念头,最终放了秀姑,独自一人赴死。这是个悲剧,却是时代的悲剧,不是爱情的悲剧。两姐妹之间,惠花对秀姑有点爱情的苗头,但是秀姑似乎只以姐妹情谊待惠花,她在丈夫那里和谐的鱼水交融让她满足,反过来想想,如果惠花的丈夫也是个憨厚的,投海赴死的悲剧也许不会发生。两人之中,惠花是那个执拗、固执的,给自己的生命唱了绝响。至于秀姑,选择了对自己更有利的路而已,却把孩子取个惠字,令人作呕。似是故人来这首曲子,仅可用在惠花身上罢了,用于这份浅尝辄止的类似爱情上太过沉重,曲子本身的感情远大于电影中的“爱情”。
有个up用珂拉琪的《万千花蕊慈母悲哀》剪了这部电影。那个剪辑视频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于是我马上找了片源看完了。
看完以后首先袭来的心情是沉重。对我来说这就是现实。是曾经的、也是现在的现实。首先,作为福建人,影片里面出现的事物、现象我再熟悉不过。也许现在,“惠安女”已经不再是一个过于突出的文化符号,但相关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糟粕部分,例如重男轻女、逼生儿子的现象却依然保留了下来,渗透在福建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惠安女来自泉州的乡镇。我第一次听到确切的“惠安女”这个名词,是十岁时去山东旅游的时候。零几年,在景点售卖照相服务的妇女们带着帽子抵御烈日,帽子四周垂下的布紧紧围着她们的脸,只露出五官。我妈看到这些人后和同事们说,她们的打扮好像惠安女。影片是91年的。这二十年来我在福建看到过太多残留惠安女服饰特色的打扮。
这部片子的服装、布景非常优秀。除了服饰,房屋布局,四方的床、板凳、吃饭的木头四方桌,妈祖娘娘,煮饭的炉灶和大锅,女人不能上桌吃饭的传统,只会讲闽南语的闽南人,都曾是我小时候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在初中前,我寒暑假的时候常常回到农村老家生活)。我的老家也曾有相似的彩礼和聘金环节,相似的拜堂仪式,相似的桌子凳子,相似的洗衣步骤(大家三三两两拿着盆去河边或是沟渠中洗衣,蹲在石板上用棒子捶衣服)。所以这部电影给我一种强烈的亲切感。这个故事就仿佛是我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
“嫁出去在婆家不可以这么懒”“女孩子结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吃饭的上座只能男人坐,女人要在厨房帮忙”“当然要生儿子”……这些重男轻女的话我在福建不同的地方听过无数遍。幸运的是我最亲密的家人并不对我说这些话,他们一直教导我的是要追求“幸福”和“独立”。所以每听到这些歧视的话,我就会变得更加愤怒,同时也感到无能为力。因为身边有这种想法的人真的太多了,你会不自觉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他们。
影片里的大嫂其实很像我的堂姐。她们都是温顺而谦卑的性格。我的堂姐嫁给了闽南人后生下了一个女儿,从此不想再生孩子了。但是因为没有儿子,不待见她、不断催她生儿子的亲戚一个接一个。我厌恶这种重男轻女的大环境,所以和很多福建女生一样想着借助工作和学习的跳板离开这个地方。
惠花和秀姑都感觉到了某种命运的不公而想要离开自己的家乡。惠花害怕男人,有女同倾向,性格也比秀姑偏激。秀姑比较幸运,遇到了正常男人,最后可以和丈夫去深圳,借这个机会开始新的生活。惠花没有这么幸运。她遇上了流氓老公,婚姻不顺,想要退婚。大哥非常流氓,作为既得利益者(彩礼是用来给哥哥娶继室的)指望不上。妈妈已经被吃人的规矩荼毒,一个劲地催促惠花回婆家,批评她“没有规矩,没有教养”。剧中的大嫂被折磨致死,在生命的最后鼓励惠花追求自己的幸福。大嫂死后,这个家中再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帮助她了。到最后,对惠花来说,只有秀姑一个人能够理解她、体谅她。因此秀姑成为了惠花眼里唯一的精神寄托般的存在。惠花会吃醋,对秀姑的婚姻状态和感情变化十分敏感。她害怕失去秀姑。在听说秀姑即将前往深圳时,惠花以为秀姑背叛了她们姐妹夫妻的约定,无法和她继续相互支撑下去,绝望中想要杀了秀姑再自杀。但是得知秀姑怀孕后,她选择了送走秀姑后,自己走入大海自杀。也许惠花认为,虽然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悲剧,但是秀姑的孩子去了深圳,会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代表着全新的希望吧。唏嘘的是,惠花在自杀前去看了妈妈,妈妈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依然是“回婆家,好好伺候丈夫”。
影片里那个因幽会被撞破而自杀的女人让我震撼。(实在忘记叫啥名字了…)在所谓规矩的束缚下, 因为没有孩子,她只能时不时与丈夫“幽会”而满足自己的情感渴望。在一次幽会的亲热中,他们被村民们发现了。男人们举着火把,却只要求丈夫去惩罚妻子,而不对丈夫加以指责。女人披散着头发望着丈夫,看到丈夫站在原地完全不还嘴,甚至抽出了皮带准备惩罚自己,神情渐渐绝望了,最后撞向尖刀自杀。这段情节让我既感到愤怒又感觉窒息。那个环境下的性压抑已经到了一个极致,而且这种性压抑只针对女人。男人可以带女人在妻子(惠花)面前演示如何接吻,可以去影院看爱情影片,可以聚在一起喝酒打黄腔,开洞房和裤腰带、贞操的玩笑。女人见自己的丈夫,却要被大家唾骂、羞辱。
也许现在还有很多女孩因为性别歧视、缺乏财力、视野受限,能把握主动权做出的最勇敢的选择只剩下“投入大海的怀抱”…希望自己好好努力,能够为将来更好的社会环境奉献一些微薄的力量。
最后附一下电影里我很喜欢的几段对话:
1、大哥和大嫂拜完堂,大哥拿过大嫂手中的香火插到祖宗牌位前。妈妈对想要站起来的大嫂说:“你是女人,不可以站着拜祖先。”
2、惠花与秀姑:“我俩结为姐妹夫妻,生同生,死同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永不分开。你不负我,我不负你。”
3、妈妈不让大嫂去看戏时,对惠花说:“大嫂怎么能像你一样那么懒惰呢?将来你嫁出去在婆家,也不能这样子!”
4、秀姑与惠花洗澡时劝惠花:“你不想嫁就不嫁了吗?从古时候到现在,父传子,子传孙,一代接一代,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
——“哼,什么天经地义的事?都是那些臭男人编出来的。从古到今留下的条条框框,把人害死了。我们姐妹要是都不嫁人,一辈子在一起,也不枉此生。”
——“你疯啦?姐妹怎么能够长久。夫妻总有夫妻的缘分。”
——“什么缘分啊?”
——“缘分就是老天安排的姻缘,过不了多久,你就会懂了。”
——“什么姻缘,我不要那种缘分!秀姑姐,我不要你嫁,我也不嫁,就我们俩在一起,谁也不离开谁!秀姑姐,你说,是夫妻亲,还是我们姐妹亲?”
5、阿光:“坐啊,来。”
秀姑:“我妈说,不可以和丈夫一起坐。”
阿光:“那我跟你一起站。”
6、没有生孩子、只能与丈夫幽会的女人:“我想早一点为丈夫生个孩子,就叫不要脸吗?我是嫁给他的,他想见我有什么不对?丈夫想见妻子都不行,这是规矩错,不是我的错!”
7、惠花的渣丈夫:“照我的意思,老婆就是条猪,要肥,要能多生儿子,我才有面子!”
8、惠花想要离婚时和母亲说:“说来说去都是那些话,什么丈夫!是你挑他做女婿,我可没要他做丈夫!”
“我每年都考第一,你却不让我去上学,大哥每年都留级,你却拿他当宝贝!你偏心,你重男轻女!”
——“我妈是这样叫教我的,秀姑她妈也是这样教她的,这是规矩嘛!”
——“你是你,秀姑姐是秀姑姐,我是我!”
——“都是一样,有什么不同!”
——“当然不同了!”
9、秀姑劝惠花回娘家:“不管怎么样,这是个规矩。能改变就不是规矩了。”
10、惠花对公婆说要和丈夫离婚。婆婆用闽南语问公公:“什么叫离婚啊?”
——“我也不知道。”
11、惠花凶狠的哥哥警告惠花:“我告诉你,我们家里是不准离婚的!如果你对丈夫顺从一点,他怎么会在外面养女人呢?”
12、妈妈对惠花说:“男的是龙,女的是泥,你怎么能跟他比?”
13、秀姑在去深圳前一晚和惠花说:“我不想让孩子在这里长大,我更不想替他定亲,他的婚姻应该由他自己做主。惠花,如果不是你,我就没有勇气离开这个鬼地方。这杯酒是替孩子爸爸敬你。他说你真勇敢,敢反对不合理的事。他说他比不上你。”
14、秀姑:“我十一岁,你十岁。那天在海中,突然一起抽筋了。”
惠花:“我望着沙滩边的悬崖,只有一点点,觉得是不可能游回去了。你就不停地说,再多游一步,再多游一步。然后我心里只想着,再多游一步。什么事都忘了。后来,就躺在沙滩上了。”
15、“秀姑姐,我愿来生与你再结为姐妹夫妻。双镯为聘,镯中有我,我中有你。妈祖娘娘为证,我心中永远永远有你。”
就看完之后还是挺唏嘘的,就惠花和秀姑之间确实是悲剧。惠花是个理想主义具备反抗精神的人,总是在看不惯的事情上有自己的看法。她生在这种重男轻女视女人为货物的家庭能够有力提出质问提出质疑是很难的的,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屈服这种村规习俗,但是这种制度这种方法使得女性整个人生幸福感觉开盲盒一样,秀姑的丈夫多少是个好人,能够让秀姑一起做,秀姑惶恐之后可以陪她站着,也会做饭给对方吃,虽然糖盐放错了,在性上也有点尊重对方。开头出场那个女的的丈夫则次之,遇到这种事情会下意识软弱逃避随大流去处理,可惜女的太刚烈,她能抗住大家的唇枪舌剑,可是你的妥协让她失去了最后一道光,确实是很绝望的事情。虽然能理解男的这种做法但是这种行为就不应该有。有时候女性很刚强能抗住所有一切,有时候又很脆弱,来自亲爱人的背叛会让自己心碎。尤其是这种特定情况,在面临这种困境和荡妇羞辱尤其是需要对方的支持的。因为只要你能理解他,你能和她同心,她会感觉一切都不怕了。惠花的丈夫和惠花大哥是最辣鸡的,整个人轻浮不尊重女性,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他们会把女性当成工具,把对方当成繁衍后代的工具,动辄打骂,新鲜感过去后就找第三者,老婆死了可以马上续弦。面对这种丈夫,别说惠花是个正常人都受不了。值得一提的是惠花大嫂虽然一生可悲,在环境制度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不过最后还是有人性的光辉。面对苦难她只是教导告诉惠花希望别走她的老路,告诉她要坚强,还把自己的私房钱和聘金偷偷给了惠花。惠花娘会不会也是这样被压迫过来转而压迫下一代的呢?环境制度封建礼教真是吃人不吐骨头啊。
秀姑对于惠花的爱她一直是理解为小女儿的玩笑,殊不知她对于惠花的特殊性,惠花最后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下她了,可是她却背叛了妈祖娘娘面前的誓言。我更愿意理解为惠花对秀姑不是男女之爱而是一种希望和救赎。她以为秀姑姐是最懂她的最能理解她的,可是最后这一份也破碎了,只能通过自杀来洗尽污秽最后一起当个死去的姐妹夫妻。突然想到了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小四最后刀小明的场景,其实是有点相似的,同样都是理想主义者的破灭,同样都是不知道对谁出刀却只能对同是弱者同是这个制度习俗最底层的好友出刀。可殊不知你就算出刀了也不能改变什么,世界是不会被理想主义者改变的,理想主义只会被残酷现实吃干抹净不留骨头。可好在惠花知道秀姑有孩子之后停手了,她觉得不应该把小孩搭上,就小孩是希望,希望小孩长大了别在像他们一样这么悲惨。也明白了秀姑姐是不会和她一起死的。因为她有了新的寄托,有了丈夫和孩子,她已经不能够体会了解自己了。只能自己去自杀投海,在一片波涛中让大海吞噬自己,回到大海的怀抱,心理学中投湖投海自杀是说缺乏安全感这样感觉像是回到了母体的子宫里面充满寄托,惠花大概也如此吧。
聊聊最后,惠花微笑的对母亲说我要走了你以后要照顾好自己,不知道之后他妈会不会伤心,毕竟自杀也是有他们一份。所以说嘛,有时候父母是需要学着理解子女的,哪怕别人指责亲戚评价世俗不容,但只要你表示支持理解,很多时候是会不一样的。他们也只是想找一个能理解的人的认同。结尾秀姑看到惠花的镯子,不知道会想到最后送行那天没有把她一起带上吗。也许带上了离开这个环境惠花就不会死亡了,不知道她那一刻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想必很复杂。
古希腊神话中伊阿宋和美狄亚的故事,我一直很喜欢,感觉惠花和美狄亚的品质有点像,同样是反抗,不过一个是对别人出刀一个是自杀。其实我觉得这种事就应该多学学美狄亚,中国习惯了男主抛家弃子二十载妻子含辛茹苦几十年最后丈夫妻子相认,皆大欢喜的局面,有时候遇到不平就该反抗。
最后用梅艳芳的《似是故人来》收尾吧,
同是过路同做过梦本应是一对
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
…………
俗尘渺渺天意茫茫将你我共分开
断肠一点点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
…………
留下你或留下我在世间上终老
离别以前未知相对当日那么好
执子之手却又分开爱得有还无
十年后双双万年后对对只恨看不到
害,一声唏嘘。
奇怪的民俗产生了很多悲剧。 结婚本来就是盲婚哑嫁,一年还只能见几天面。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求女人生孩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过传统文化本来就包含很多,不然也不会有去其糟柏取其精华了。 电影的落点在一对感情很好的小姐妹身上。她们从小就看到身边很多女人的悲惨经历,害怕又排斥未来过上这样的生活。我们两个一直在一起就好了。 就像野外挤在一起取暖的幼崽,她们还是要出去面对风雨。 里面印象很深刻的几个点首先在于大嫂出手帮助小姑子,有种现在girls help girls的感觉。同等经历让她们更容易彼此理解。 下一个则是在于一对恩爱的小夫妻偷偷见面被发现女生要被处死,男人还被驱使做下手的人。凶器落下去的那一刻我好像看到了女人破碎又绝望的心。 就是说这个传统不止会产生一堆痴男怨女,有感情的最后也落不得好下场。 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这样束缚人的传统观念在呢?
三星半。劇本感覺不是很流暢,差一口氣,導演講故事的能力不行,演員的演技也不夠,有點可惜了。年輕的陳德容和劉小慧清純脫俗,青春逼人,惠安女服飾,當地風土人情的展現都很漂亮,主題曲《似是故人來》非常經典耐聽。
她们穿着最好看的花布衣,鲜花压满头,却没有人把她们当成花一样喜爱,正当鲜活就凋零在旧传统的压迫下。有些负评真是空架子,精雕细琢只过眼,真挚动人才入心。
沒看過雪花秘扇,但是看劇評感覺有些像雙鐲,於是就翻出了這部老電影。感情很純真。
女人之间的情谊,是真的复杂。什么人用何种眼光看,就是不一样的风景。不能否认秀姑也喜欢惠花,但如她所说,那不同的。因为秀姑那样习惯照顾别人感受的温柔,只希望我某天不会把某个人逼至如此为难。片子的风土人情美极,虽然其实抨击男权旧俗颇有些生硬,但我总也忘不掉惠花那个傻丫头悲伤的脸。
与其说秀姑和惠花是爱情,倒不如说惠花对秀姑是一种叛逆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懂我的执念。执念这东西易深刻又易破碎,无法想象惠花用了多大的勇气放秀姑走,又背负了多少执念葬身海中,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似是故人来》这首歌绝对是神作,提色很多,陈德容和刘小慧少女青春面庞更赞。
看得揪心死了。惠安女的衣服真是太漂亮了。但惠安女所处的那种婚姻习俗太恐怖了。陈德容和刘小慧都是少女。Anita的《似是故人来》是这部电影的片尾曲。
看完以后再听那句“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 才更明白其中悲哀。好难把这部片归结于同志电影,女性之间的感情往往含糊过男男之间,可能因为她们的亲密更加正常。正是这爱的有还无,才是中式同性之间感情的动人之处。
因为《似是故人来》 找了好久这个片 。与其说是 LES 我倒更觉得是很深的姐妹之情 。 在那样的环境 惠花的反叛太难得 太悲伤。
陈德容小小年纪居然演过两部有les倾向的片子,都快被她迷死了。刘小慧也很漂亮,可惜结婚隐退太早。原来梅姑的《似是故人来》是出自这部片子,我终于理解了歌词的意思!“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T.T
惠安少艾的生活和运命,两位女主角的演绎本色但是出彩。想来惠花不过是出于少女最本真的渴望爱与被爱的心,但她周遭那个极端男权的世界带给她的不过是最残酷不堪的两性感受和体验,她若是同秀姑一样能遇到一个温柔的年轻男子带她离开,或许她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小妇人慢慢老去。
惠花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不过可惜的是,二十多年后,这个地方在这方面的进步也十分有限,悲剧比比皆是。身处其中,难免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苦。
整体尚可,想不到15岁的陈德容有如此丰富生动的表现力,惊艳啊,不枉我当年那么迷她,可惜演了琼瑶剧后就彻底毁了。惠安女悲歌,姐妹夫妻分别走上重生与蹈海自杀之路,同性情义,勇敢对抗夫权与传统规矩,男人除了郭晋安,都描写得很猥琐、粗暴、野蛮。。。
原来陈德容也算是邵氏女星。女演员都好美,居然还有熊欣欣的太太。花布衫和乡下风光古朴诗意,只是最后大嫂临死前忽然变成TVB,也万万没想到惠花最终以死作结——毕竟看起来不像完全没有选择。女性的亲密情谊发于男性的压迫之下,退而求次之感,欠了些许荡气回肠的东西
被扭曲的心灵。惠花的抗争唯有一死。秀姑能有幸福生活,并且“逃”到了深圳——改革开放后文明、现代的象征——是因为遇上好丈夫。如果没有遇上这个好男人呢,想必命运也就和悲苦的惠安女一样了。女人的命始终是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无论幸还是不幸的。我想,这才是这部电影揭示的真正悲剧。
给这部电影贴上les的标签太不公平,也太肤浅了。关键还是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对女性的压抑。“村规就是村规”。为什么要机械地遵守这种虚无的东西?没有村规,人就活不下去了吗?社会会大乱吗?
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表面化的表演啦呵呵。
4- 又一强烈抨击男尊女卑+男性负面宣传片= = 背景取于惠安这个现代中国文明里最后的氏族堡垒之一,也非常巧妙借用了惠安女服饰和当地风光观赏度加分。虽然逃不开国产蕾丝片一哭二闹三自杀的路数- - 但这片的悲剧色彩主要落在被逼入绝境的女性,也有对执迷过期爱恋的讨论。减分主要在前半,话锋太露。
不是L片,是一部女性电影。It's time for us to rock the world
《雪花秘扇》前身啊,姐妹夫妻、老同,拉拉恋在片中首尾描述点题较多,中间大部分都是男权家暴云云,个别角色举止还极其惊悚吓人。还好片尾主题曲《似是故人来》又扳回一分。
这片子不基,没有同性间的肉欲,只是纯纯好朋友间的占有欲而已,演员也纯,音乐也纯,女演员的刘海也纯,男演员的胡子也纯,一切都纯纯的。剧情也纯,惠安女人结婚后要和老公分居,直到生下孩子之前每年都只许见三次,我想知道不见怎么生的出来啊!靠打喷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