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调反唱唱
“树叶转黄,天空灰蓝,我散着步,在一个冬日里,安全而且温暖,如果我是在洛杉矶……”妈妈爸爸乐队在1960年代中期唱出了萦绕在美国人心中渴望去加州的梦想,这首歌叫《加州梦》。相比阴雨连绵的温哥华,西海岸的加州就意味着鲜花盛开的阳光海岸。另外,加州还是美国娱乐文化的中心,电影、音乐、财富和青春在那里应有尽有。不仅是美国人,我们所知晓的还有[重庆森林]里的王靖雯,也曾为加州梦魂牵梦绕。但现实很残酷,几年后王菲去了那里,对王家卫说:“那里什么也没有”。或者更糟糕,它成了很多人的噩梦,简·塞伯格、玛丽莲·梦露、O. J.辛普森、迈克·杰克逊……在罗马尼亚的小镇,这里也有遥不可及的加州梦。
1999年,北约领头羊美国带着高科技武器,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美其名曰“解决科索沃的争端”。那么电影里的一队美国人来罗马尼亚干什么?他们只是路过,坐着载着炸弹的火车。一路经过的东欧国家都放行这辆火车,可是在这里,罗马尼亚的“破地方”,他们被迫停留五天。扣押火车的是火车站的站长多亚努,理由非常冠冕堂皇:没有海关批文。
一边是多亚努的美国梦,一边是多亚努女儿莫妮卡和小镇其他少女的美国梦,电影以平行叙事讲述了两代人对美利坚的向往。在黑白叙事的二战末期,罗马尼亚的小男孩多亚努被遗弃。他的父母因为有着纳粹工厂员工的背景,不得不离开罗马尼亚。多亚努被告知要等待着美国人到来解放他们。可是美国人迟迟没有来。他们留下的“美国制造”哑弹停在原来的位置,被珍藏起来。多亚努自学英文,依旧等着美国人。现在美国人来了,他却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大骂克林顿,故意给他们找茬。一方面他抒发着内心的怨气,这么多年他终于看清了所谓加州梦的谎言,另一方面他也间接为科索沃争取了时间。
可是小镇里除去多亚努的所有人,都为美国人的到来而疯狂。镇长热情地款待他们,百般谄媚,为他们举办盛大的宴会,请来歌手为他们演唱罗马尼亚传统歌曲,甚至还大办色情派对,把美艳的妓女送到他们怀里。小镇的姑娘们大胆主动地上前与美国兵们勾搭,即使语言不通,她们也想方设法地表达想要去美国的愿望。莫妮卡是镇上高中最漂亮的姑娘,一头栗色短发,身材匀称苗条,谈过十来个酷炫的男朋友,房间里贴满了美国摇滚明星的海报。她就是那个有着加州梦的女孩,把那个刚刚勾搭上的美国大兵当作是瑞奇·马丁。
影片的核心表达了一种双重身份的对立,一方是愚昧善良的小镇居民,一方是强势奸诈的美国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第三世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全片看起来是关于多亚努和他的女儿的个人命运的故事,但这里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收到冲击的寓言”(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多亚努沾染着官僚主义的气息,他与警察局勾结,从往来的国际货物中偷取利润,私底下还想卖掉工厂,解雇铁路工人们。美国大兵的队长为了尽快赶到科索沃,与多亚努发生了多次冲突。多亚努“莫名其妙”的偏执阻碍了美国大兵队长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队长找到了援助他的人——那群来到宴会上企图大闹的铁路工人们。暴风雨之前可怕的一幕来到了,美国大兵队长高喊着“自由、明主、斗争”煽动着大家共同对抗“剥削者” 多亚努。这群愚昧的村民很快就被几句话洗脑了,他们作为不明身份的假想受害者与美国大兵站在了一起,双方在自身身份和位置上达到了一种虚幻的共识。
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把暴风雨来临的夜晚,拍得异常地血腥与残暴,它与整片温和与慢调的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先前的一次铁路反抗中,孱弱的铁路工人们只是松散地站在铁轨边,稀稀拉拉地喊着口号,镇长一来他们就立刻安静了下来。就连原本准备到宴会闹事的举动,也因为气氛的影响而变成了坐下来低着头大吃大喝。然而,在美国大兵的怂恿下,他们觉得一切都突然豁然开朗,他们不再是被压迫的奴隶,他们的精神觉悟已经与美国意识形态站在了一起,这是扬眉吐气的翻身梦,一个画着美好未来的白日梦。殊不知在梦中,这帮人已经不知不觉地站在了在自由民主的星条旗下,做了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奴隶。多亚努,影片中唯一一个“政治正确”的村民,在暴乱中被杀害。而已经成功获得批文,前往科索沃进行杀害的美国大兵,对这些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和那些[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里,抱着拯救全人类虚幻理想的美国大兵们一样。
影片的结局没有停在那个释放暴力与激情的夜晚。经历了梦想、欲望、犯罪、欢庆、愚昧和死亡的莫妮卡没有去加州,她留给美国大兵手掌中的“电话号码”不过是一个卡通手绘。我们看过了她的梦想,也见证了她的梦魇。几年后,她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上大学,周围的事物平淡如水。
更多原创影评请移步个人微信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恨不得打六分 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罗马尼亚崛起啦
未完成的电影,未完成的仇恨
有多少悲劇是夢想的結果
终于想起来名字了
虽然评论不是最佳 但是我很喜欢
节奏好慢。。。
美国通讯部长级别的官员载着一列火车的军火去炸塞国,结果半路被欧洲第三世界小国拦截,已经是不可能中的不可能。然后官员还和铁路站长共情一番还要联合起来,简直是荒谬的不行了。就是在这种铺垫的不可能中我们顿然醒悟结尾的残酷是为何。现实就是美国部队以维和的名义到此一游,享受了小国乡村几日游的乐子,玩了女人跳了舞,享受一番又上了路。美国人把希望和欢乐带走,只留下罗马尼亚小村民内斗互砍。这才是现实。小地方的人们想有工作有前途,想拥有美国一样的梦。结尾让女主从美国大学回来,这种设置很有解读的意味。不过影片的大问题就是矛盾刻画的不够充分,特别是罗马尼亚自身内部的分化。
狠就一个字,导演死了加个追悼分
很真实,很奇特的电影,都是为了一个梦而已
6/10,寓意深远,可惜亮点不足,故意用手提摄像机拍出晃动的感觉,看着有些头晕
8.4
偏远小镇上人们,对于大城市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渴望
20070813 1930 Arts Centre
加州之梦醒时分
1111
什么垃圾电影嘛。看了简介以为会很好。讲美国外交的失败和不负责任。剧情搞来搞去,完全被带晕了。主题根本不突出,完全不知道有些片段的作用。就剪辑还可以,看得没断断续续的感觉。
里面调情那段我很喜欢
梦想遇到悲哀才转向现实,而现实不过是对悲哀的认可。
伟大的电影,有大爱之作,这个导演有这么一部就足够了,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