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导演的彩蛋
有一个点得提说一下,就是在蜡像馆里面刚进去时候的蜡像布景,其实是导演有心部分还原了“闪灵”第01:06:46时候的电影场景,这是我前阵子重温闪灵的时候发现的。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竟不由得小小地激动了一下~哈哈哈哈😂~也算是个隐藏的小彩蛋吧~哈哈哈哈哈😂 另外,阅尽天下恐怖片后,我已经将我的好奇心的阈值调节到最低值了😂 免得像我家小Sam那样死得那么惨。。。。。。
2 ) 谁先死?
有种游戏叫“杀人游戏”,在座诸人分别扮演警察杀手和良民,在天黑闭眼之后,杀手杀人,而其他人推理破案,并把杀手消灭掉。玩过几次这游戏之后,就再也不肯参与,因为那根本就是一个袒露内心秘密的游戏,谁被杀、谁指证、指证谁,都分明在表达对别人的真实看法,尽管表达的方式那样曲折和隐晦,而且貌似一场游戏。
所以,常有人因为玩“杀人游戏”起了纠纷,假杀人最后变成真杀人,假命案流了真血,不是因为受不了在游戏中被杀,而是受不了别人对自己的真实看法:你是弱的,是不重要的,是被人讨厌的,应该先死,而且经常要受死。
谁死,谁先死,从不是乱来的,秩序井然,等级森严。恐怖片是最能体现这个法则的,它看似乱杀一气,却有严格的次序。以翻拍自五十年代电影的《恐怖蜡像馆》为例,六个外出的青年,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被变态谋杀的:面目模糊、性格相貌都很平庸的男青年A第一个死,他对剧情毫无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多余人”;接下来死的是男青年B,他有点娘娘腔,性向很可疑;黑人男青年C第三个死,他为了看球赛,闹着脱离团队,还常和白人女青年D肆无忌惮地当众亲热,和他一同死去的,是白人女青年D,她性格豪放,而且还和黑人恋爱——他俩死在寻欢之后,C死得没声没息,D作为白人,获得了在临死前挣扎和奔逃片刻的小福利;双胞胎兄妹E和F则在最后安全脱身,哥哥E有点小叛逆,有为了寻找刺激偷车的前科,但他极其英俊,而且对妹妹极尽呵护,妹妹F则性格纯良,读书之余还辛苦做工。
《十三号星期五》、《月光光心慌慌》、《猛鬼街》、《夺命狂呼》、《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等系列片,都是按照类似的次序决定角色的生死的,当剧中人脱离团队跑到车库去偷欢的时候,他们的丧钟敲响了,当剧中人拒绝了朋友舞会或者嗑药派对的邀请,默默去温书的时,她已经获得了不死的资格。而在《黑暗侵袭》里,撒谎的、扰乱军心的女子探险队员先死,有孩子的女人最后逃出生天,《客栈》系列里,则安排稍丑的男女先死。
谁死?谁先死?品行不端的、缺乏团队精神的、性嗜好不够主流的、受伤的、缺乏性格的、相貌不佳的,以及有色人种、单身男女。在惊悚片里,他们必死,而且先一步死去。
最后存活的,是行为端正、感情专一、好学上进的十佳青年,而且得是白人,如果有情侣,而且两人都是白人好青年,男方则会为救护女方而牺牲,孩子不会死,有孩子的,也等于获得了长命符。恐怖片没有道德和等级么?恐怖片里,有最赤裸裸的道德观和等级观。所有的恐怖片,其实都是《编辑部的故事》里,牛大姐热爱的《警钟长鸣》栏目。
偶有例外,《客栈》第一集让非白人逃出去了,但第二集一开始,他就被杀死了,最后的胜利者,还是白人美妞,而罗麦洛的《活死人之夜》只留下了黑人、妇女作为幸存者,因为它并非纯粹的恐怖片,有时代隐喻,黑人和妇女,是作为受害者代表出现的。
恐怖片没有政治?生或者死,是最大的政治。
3 ) 关于第三个孩子
很多人对第三个孩子都抱有疑问,到底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在我看了两遍此片后,总算是看出了点端倪。
首先,这第三个孩子,也就是我们说的卡车司机,他是个正常的人,但是受到两个变态哥哥的影响,心理肯定也有点扭曲的。其次,大家可以发现,片子追杀情节中,从头至尾他都没有参与,甚至都没有他在小镇上出现的镜头,我认为他可能是被他两个变态哥哥孤立出去的。他不参与杀人,但是他也不阻止他哥哥杀人。
很多人都说,卡车司机是引诱路人进火坑的坏人。其实,我不这么认为。大家可以仔细的看一下男女猪脚在他车上的那个片段。当他听到男女主角对他产生怀疑,并且要求下车步行时,他脸上出现的失望表情。注意:这个失望表情并不是因为没机会杀他们而露出的失望,因为男女猪脚要进小镇,早晚死路一条,并不用失望什么。而是他又一次被人不信任,好心却得到了质疑,而心生失望。我想之前死在小镇上的人也曾经都得到过他的帮助然后又怀疑过他吧。卡车司机很孤独,他渴望与人接触,可是人们看他外表猥琐和肮脏,都不给他一个机会。有一句很关键的台词:亏我还想真心帮助你们。这句话是在男女主角下车踏上死亡之路时,卡车司机说的。我想要是男女猪脚选择信任他,由他带领他们进入小镇,也许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悲剧了吧!
有人也许会问:他是好人为什么不告诉路人小镇的真相呢?第一,为了庇护他的两个变态哥哥,毕竟是同胞兄弟。第二,他不参与杀人,也不会去干涉路人选择死路活路。他不会去警示别人,他愿意帮助信任他的人。关键词是-相信他。可是人们都不愿意去相信这个丑陋肮脏的荒野屠夫。最终致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他和路人说小包那里有皮圈,其实潜台词是:让我带你们去。可是路人偏偏要自己去,所以他出现了片中第一次诡异的微笑。片尾第二次诡异的微笑,可能就是在嘲讽那些不信任他的人们吧。
所以我的结论是,卡车司机其实不坏,只是使人对他的冷漠和质疑扭曲了他的心,导致了他也冷漠的看待去送死的人们而不劝阻。
4 ) 蜡油,那是一个何其美妙的温度
我请一位美女吃了顿正儿八经的烛光晚餐。
马路边,一张摇摇晃晃的桌子,两张吱吱嘎嘎的椅子,但坐上去还算舒适,至少三个小时内不至于散架。店主拿过一个啤酒瓶子,上头插着一根燃烧的红烛,映衬得美人如玉,月华似水。主菜很有档次,是和法国餐厅的蜗牛同类的带壳动物——辣子田螺。更奢侈的是,还有音乐家前来助兴。当然,音乐也对路,是和小提琴同类的弦乐。一位热情的民间二胡表演艺术家,非要给我们演奏一曲。他摆好姿势,拉了几声,被我用啤酒瓶子砸跑了。对于我这种有品位的人来说,细节方面是绝对不能凑合的。我想听舒伯特同学的《小夜曲》,这位艺术家居然给我拉什么《两只蝴蝶》!
这是我吃过的最开心的烛光晚餐,因为最便宜,结账时,只花了我三十块钱。那位美女表示,她会永远记得这个完美的晚上,而且,这个晚上完美到她永远不想重复。每次我提议再去那里吃烛光晚餐,美女都会忙不迭地用粗口谢绝,生怕破坏了那段完美回忆。
我建议各位粗心的男人,一定要多多地带女人去吃烛光晚餐。假如你不像我这么富有,就算在家里和她吃咸菜,也务必点上一根五角钱的蜡烛。这笔钱一定不能省。
因为,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用来燃烧火焰的小小的蜡烛,则充分地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有时,它是相思的道具。请参见《唐诗三百首》,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句子当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有时,它是革命的象征。请参见闻一多的《红烛》。“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有时,它是母爱的代名词,请参见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脸颊印着几多牵挂。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 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有时,它是杀人的工具。请参见好莱坞电影《恐怖蜡像馆》(House of Wax)。
这是一部略有些意思的青春恐怖片。类似影片多了去了。《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惊声尖叫》(Scream)、《死神来了》(Final Destination)系列我都欣赏过。男孩们女孩们都很好看。但是,只有长得最好看的,才能做主角,才有机会绝地逃生。那些比较不好看的都悲惨地死翘翘了,越丑的死得越早。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镇,隐藏在森林中。小镇的活人只有一对杀人狂兄弟,其他的居民全被他们杀死,做成了蜡像。这几个倒霉的家伙误入此地,遭到了伏击与追杀。最震撼的场景是一个巨大的蜡像馆,包括墙壁、地板、床在内皆属蜡制的蜡像馆,被大火焚烧,慢慢地倒塌融化,此刻,当然还上演着生死对决。据说,为建造这个蜡像馆,导演用掉了二十吨蜡。
我的记忆里也留存着一滴蜡。初中的时候,我们上晚自习,偶尔会停电。我就会拿出备用的蜡烛来。烛影摇红,心事也晃动不定。同桌没带蜡烛。我把蜡烛拔下,要移到离她近一点。火焰下端已贮满了蜡油,一不留神,蜡油滴到了手背上。一点轻微的灼痛。她把我的手握住,问:“疼不疼?”我迅速地勇敢地坚定地回答道:“疼。”无比轻柔地,她把我手背上的那滴蜡油剥下,仿佛有一根天使的羽毛拂过我的心头。那时,兄弟们,我真的很希望,我全身都滴满了蜡油。
后来,我知道,有时,蜡烛居然还是SM的重要道具,和绳子、皮鞭、手铐一样不可或缺。我鼓足勇气提到这段往事,必然要遭到贱人们的嘲笑。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赞美一下:蜡油,那是一个何其美妙的温度,疼痛,却不至于造成伤害。爱,不会如此恰如其分,它要么冰冷得把我们冻坏,要么狂热得把我们灼伤。
5 ) 力荐恐怖蜡像馆
很欣赏电影里的几个细节
1.Vincent把门切开的同时也把两兄弟的连体蜡像切开了,他掉下去的时候又和哥哥粘在了一起,是他们命运的开始也是命运的结束。
2.那条狗,从蜡像馆出现到家里出现到最后跟在老三身边,贯穿了全剧主要恐怖情节,是每一处小高潮的恐怖标志。房子塌了人死了它还没死,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3.欣赏电影的结尾,留下深深悬念……听到they have three 的时候以为开车送两兄妹去医院的司机就是第三个孩子(看到后面被吓怕了都忘了货车司机即老三,之前还以为他是大儿子)
4.看到一半的时候就觉得能活下来的是兄妹两个。为什么不是全死?——那样的话就是Bo和Vincent的胜利了,谜团没有人来解开,小镇还是一如既往的神秘、与世隔绝,恐怖不和现实搭边就不是恐怖了。留下两个活口也是为了迎接高潮的到来。为什么是其他三个人死?——首先说Wade,从他对去纽约举棋不定和在教堂前吃醋看出他是个自私的人,其次他喜欢窥探他人隐私、不懂尊重(从他闯入加油站、在Bo家闯入房间乱动东西可知)这样的人不管是在崇尚艺术的剧中人面前还是在宣扬正面价值观的编剧笔下都是活不了的;再说那对情侣——在朋友有难的时候只知道做爱,这样的人能活么?!其实Paige还是比较善良的,会担心朋友所以她得活久一点,还有和敌人搏斗的机会,在情理之中。——Dalton就没太在意了,反正都是要死的嘛又不是主角,或许是因为他才是真正偷车的人?……——最后为什么是Nic和Carly活下来?首先长得好看的人一般都能活下来~~其次人家兄妹情深啊,从carly带Nic上路到Nic给carly背心到以后种种,兄妹俩感情不亚于Po和Vincent,而且Nic一直就是好人,牢也是替别人坐的。
有个疑问,Vincent为什么要给wade缝针。。。(他很善良?为了艺术品的完美?)
拍得相当好的一部惊悚片,半夜看看还是很爽的!
结论就是,不要随便到没有人还有尸臭的地方去露营啊啊啊~~~不要跟不靠谱的情侣去看球赛演唱会啊啊啊~~~粗门要带个蹲过监狱身手好的老哥啊~Chad真的太帅2333~~
6 ) 恐怖的悬疑片
片中有三个经典片断:
一是形象细腻地展现了由真人做成蜡像的全过程——修补刀伤,把人质的身体结实地捆绑起来,以便当滚烫的蜡油浇在活人身上时其不能喊叫!
二是当一个人发现他的伙伴被做成蜡像之后,还在试图挣破那层“蜡衣”,但是这么做只会令他的皮肤撕裂,露出血淋淋肌肉和内部组织……而此时“蜡像”还活着,惊恐的转动着双眼……
三是当卡莉逃到教堂的时候,发现杀人狂的母亲躺在灵柩里,周围祷告的神父、亲友全部被做成蜡像,好像是一种诡异的殉葬品来祭奠这个热爱蜡像艺术的女人。
这部电影的类型是恐怖片,但是我觉得还是更加偏向于悬疑类。
首先是经常拉开窗帘往外看的“老太太”。她的多次出现让人感觉她是这个小镇上唯一的幸存者,是这场“血腥艺术”的唯一观众。只是脑子疯掉了。总之让观众对这个死寂的小镇留有一丝希望。结果卡莉在求救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这个老太太也是蜡像,只是被安装了自动装置,才会经常移动到窗边掀窗帘。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一开始我们会认为文生,也就是那个面部丑陋的杀人狂是小时候被绑在椅子上的孩子,就是因为他精神不正常才会全盘导演了这整个的杀人过程,而加油站的老板,小包,作为他的兄弟,只是帮凶。但在影片的后半部,那张照片才揭示了答案——文生和小包是连体婴,文生的脸长在了小包的后脑勺上,手术时脸被毁坏了,但却很有做蜡像的天赋。而小包也由于手术的原因大脑有些不正常。所以小包才会指使文生用真人做蜡像。
影片最让人惊叹的应该算是结尾时,那个卡车司机——事实上是杀人狂兄弟的小弟弟,邪笑着冲卡莉和Nick挥手。
原来那对夫妇不光是生下了这对连体婴,他们还有第三个孩子!而这第三个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靠近这小镇的人引诱到这里,好让他的两个哥哥行凶。
这第三个人应该是在连体兄弟诞生以后至少3年才出生的。因为开头这对夫妇只照顾了2个孩子,而不是3个。而且,他和文生、小包应该没有什么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重要联系,所以感情应该不是很好。否则蜡像馆发生大火的时候他应该急时赶到为两个哥哥报仇。然而他却没有。
总之,
老大——小包,由于手术的影响以及母亲不喜欢自己,从小就性格暴躁,心理畸形,最终造成了变态的心理。
老二——文生,性格内向,在做蜡像方面有很高的天赋,但父母去世给他造成了打击,使他的价值观产生偏差,虽然可悲的,但又不值得同情。
老三——卡车司机,大概是没有那么变态,但又在这种变态的生活中麻木了。就像在车中卡莉说她一生都习惯不了那种血腥的味道时,他的回答是“时间长了,什么东西都会习惯的……”
嗯。大概就是这样了。
最后想说一句:Nick很有型!!!像小贝~哈哈
那对兄妹为啥不是情侣呢~嘿
有深意。
等着第2集
呃……
6/10。场景设置极富戏剧性特色,例如连通地下室的走廊满墙壁是伸出的人头,还有影院里坐满了制造出的活体蜡像,售票口旁一张[兰闺惊变]的海报展示着颅骨孔裂的画面,该片描绘了一对相互折磨的疯狂姐妹,以此暗示天生的畸形和暴躁的哥哥对文森特心理病变的影响。最具特色的是贴地视角构图,在文森特追杀佩姬那场戏,摄影机像蛇一样蜿蜒前行以描绘危险的逼近,佩姬站在高处的铁架上,利刃不断从脚下的网格中伸出来,扎入她的脚裸,惊慌惨叫的佩吉躲入车内,此刻低角度摄影逐一展示车内挂件、车窗再贴近地面,佩姬从车底下探视,文森特挪动脚,瞄准佩姬慢慢伸出脑袋的一刹那,车窗玻璃后的文森特投掷出铁杆,铁杆直穿眉心,佩姬的身体后倾撞到栏杆跪倒在地,脑袋的血顺着铁杆流淌而下,镜头刻画凶手的残忍时只见凶器,不见其人,在整个段落中伴随着紧张感。
我比较推崇的一部恐怖片,效果很好,因为真的参观过杜莎蜡像馆,所以感觉比电锯惊魂啊什么的真实,哈哈~
最后很牛逼
硬是吓的我一晚上没睡着觉- -
台湾某个拍恐怖片的导演 推荐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揭开脸皮露出牙那一幕……
其实真的算个好题材,就是这剧情太弱智,人物太飘,还不如玩游戏
这个导演拍的恐怖片总是不急不慢,渐次推进,慢慢铺垫后再抖出一个个高潮,有时略显拖沓,却显得更为从容不迫吧,会很清清楚楚的讲好一个故事。
剪刀剪的我好痛 = =
搞笑的恐怖片
搞笑片么。
双生儿大战龙凤胎......影院大放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的时候我那叫一个兴奋
如果说割人家脸皮,挖人家眼睛这种对恐怖片迷已经免疫了的话,从小妹的男友被浇成蜡人眼球还在动的那刻,这个绝对值得一看。封闭的小镇全是蜡人,但内核是活人。。这个比封闭的小镇里全是坏人出门郊游的情侣怎么都逃不出坏叔叔的手心要有看点
美式乡村偏僻小镇的变态杀手,背景还是精神病连体婴,就这故事性就挺强的了,外加活人蜡像和真蜡像屋的设定放到2022年还是很惊艳的。有大量血腥重口镜头,也有惊悚气氛的渲染,特别是钢琴男被扒下半张混着蜂蜡的血肉模糊脸,真名场面呀,太深刻了了,个人7.5分,可看性还是挺高的。
有些镜头挺渗人的
变态连体双胞胎VS正常好看龙凤胎,正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