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电影《纪子的餐桌》。
片名紀子の食卓/ Noriko No Shokutaku / Noriko's Dinner Table (2005),别名纪子,出租中。
园子温导演最为著名的一点就是他总能想出点儿劲爆的画面来,原本平平无奇的电影在他突发奇想创造的吸睛镜头下,立马显得耐人寻味。
近几年的《我们都是超能力者》(2013)、《真实魔鬼游戏》(2015)等影片都是玩的这种路数,将极为猎奇的画面安插在荒诞的故事中,隐隐约约又讲了一个大道理。
《纪子的餐桌》同样有一个十分吸引眼球的点:54名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女高中生,手拉手面带笑容地在东京的地铁上集体suicide。
地铁疾驰而来,前一秒还笑面如魇的花季少年,下一秒就变成满屏血污。
全片最为关键的一幕就此完成。
《纪子的餐桌》这个关键一幕在园子温前作《循环自杀》(2001)中也出现过。
两部电影的确有着联系。
《纪子的餐桌》中的故事发生在《循环自杀》事件之前、期间和之后,目的就是帮助展示发生在那部电影中每件事的背后故事。
别看《纪子的餐桌》的标签贴的是“恐怖”,其实故事是一部探讨亲情的文艺片,配上了一些园子温最为擅长的吸睛镜头。
除了部分镜头血浆太多,剩下的内容都是无尽的独白和反思。
《纪子的餐桌》荣获了2005年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提携FICC奖、2007年横滨电影节最佳新人奖(吉高由里子)。
《纪子的餐桌》的故事看似荒诞,其实和现实生活结合很紧密。
日本经济躺平20年多年,所有人都感到无比空虚。
工作、学习、生活,都充满了令人乏味的味道。
在这个背景下,假扮亲人出租自己的家庭出租服务诞生了。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寄生,又可以逃避真实世界。
一个青春叛逆期离家出走的女孩纪子,通过网络聊天遇到了从事家庭出租的久美子。就这样纪子跟着久美子进入到形形色色的家庭中。
没多久纪子的妹妹由佳也跟随姐姐步伐,来到东京,加入家庭出租。
他们的父亲彻三为了找回女儿,开始了痛苦地寻女之旅。
一群离家出走的问题青少年,在没有接触过社会的情况下,开始为有情感需求的人提供心理安慰。
只要钱到位,家庭可以出租、亲情也可以买卖,最讽刺的是,提供服务的人都是抛弃原生家庭的人。
指望这些缺爱的人提供爱,真是莫大的讽刺。
家庭出租的服务者十分偏执,不知道该说她们入戏太深还是太过敬业。
她们通过假扮他人的家人,逃避自己的原有身份。有时候甚至可以为此去死,像极了青春期喜欢走极端的少年们。
正值花季的少女们只是因为苦闷就走上绝路,整个过程还自我感动得不行,可见磨灭年轻人斗志的后果就是两败俱伤。
纪子、由佳的父母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做选择。
毋庸置疑的是,做父母的都会为了孩子好,只是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欠缺。
父母直接给结果,却不解释过程。
彻三与女儿们的交流并不多,仅限于吃饭时的几句对白。在替孩子们选择未来路的时候,他们也只是简单粗暴地给出结论,却没有耐心地做好解释。
如果彻三当初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做好思想疏导,我相信纪子、由佳不会做出这种令所有人都伤心的结果。
《纪子的餐桌》最大的意义就是引以为戒,对照自己所在家庭查找问题,强化沟通和心理疏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能在餐桌上解决小孩子的思想问题,也就不会有这么多悲剧了。
猎奇画面蕴含现实意义,
情感诉求缺位引以为戒。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3星】
1、这两个女主刷完牙睡在一起的时候,感觉既有青春感,又有很油的感觉。说的话是文艺的,但又觉得道理不强 2、日本人的家庭观念比我们更强,这又是一个不顾家的丈夫带来的悲剧的故事,两个女儿离家出走,妻子自杀,他自己就是一个小镇上的记者,天天报道小镇上的一些小事、看起来温馨的破事 3、①纪子,又叫光子,穿着很土、戴着椭圆形塑料外框眼镜的姐姐。 ②彻三:那个失败的丈夫,小镇记者。 ③优子,优香,纪子的妹妹,也去了或许是邪教的自杀小圈子,或许不是?因为毕竟纪子没自杀、没死 ④妙子,久美子:带领着纪子和优子揽业务的女头头,从小被母亲抛弃在54号储物柜,才生下来3天 4、“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日本人活得很痛苦吗?家庭在一起互相摩擦,血脉让他们太紧,只能互相伤害 5、“我想重新开始。”这父亲说了几次,男人都喜欢重置重启吗?划过的痕迹永远都在,不会消失 6、唉,整体来说就是节奏太慢了,有一点文艺和诡异的感觉,2h40min太长了,两倍速都无聊,而且这气氛还催眠,然后剧情也没啥很大吸引力,两个女主虽然不错,但是这种丧丧的,随时都可能自杀的感觉比较压抑,还有日本人表面上的太过客气
2006 HKIFF
把亲情放在自动贩卖机里零售
手法和表演都不喜欢,园子温对家庭社会绝望夸张的表述,看来却真实残酷
#找部电影合家欢#
黑色の青春''世界充滿謊言 大家都無法自信演繹自我他們做不好丈夫 妻子 父親 母親 子女 等等因此 找出我們可以做什麽的唯一方法就是公然躺下並追尋無知感受沙漠 體驗孤獨 用心體會在沙漠中生存 那才是你的角色''
真心看不进去,空洞,絮絮叨叨,园子温老湿您走错教研组了明显的
再见,我的青春。ps字幕很弱。
文艺向的旁白和摄影甚至有点岩井俊二的风格,可内核就是很园子温,无爱又绝望。为了逃离家的疏离压抑,主动洗脑和被动洗脑相遇了,近乎邪教,死与新生。人生不就是这样,远离孤独就得守着虚无。
这是《爱的曝光》前园子温最好的作品吧。。。
1. 这样的少女是早慧少女吧,想的事情非常多,也渴望成熟,其实就是欠缺来自家长,社会的引导,所以她自己走出自己的路。2.片子很长,大段大段的女主角及其爸爸的心理旁白。3.日本真的那么压抑?还是说社会太发达了,以至于人们没有了衣食之忧后,不断的深探自己的内心世界?
跟爱的曝光一样,导演能把00年代的片子拍出90年代的感觉。她们到东京来寻找幸福,但是却不会找到。想获得新身份的人终将迷失身份——现代人的找寻。妹妹的“无身份”会是出路吗?东京和“资本主义”杀死了传统。——由“网络”得出的发想。
女性,17岁,顽固,愚蠢,叛逆,还是个孩子。圆子温就是个片段式心理学专家。用细节尝试探索很多心理问题。
逐渐恢复原状的橘子皮,昨日大衣的线头,迷路的猫是城市的血液……生活安逸无聊到变态,扮演他人寻找自我逃避现实;城市套路深,小镇四口之家被逐渐玩坏。园子温的诗意和中二魂,外加一场52女高中生跳火车的噱头。镜头太随便,剪辑来发挥,这也是他始终比不过三池崇史的原因吧
不过我还是无法体会其中的精神状态
园子温真有点日本哈内克的意思,这片子看得人很崩溃。
卧槽又让我开眼界了!人可以虚构过去,可以切断那不是自己选择的家庭关系史,彻底地去主体化,掏空自己,像野猫一样游牧,一旦如此,就会不加选择地接受一切符号性委托。这激进的影像正是“人已死”的后现代身体伦理学!
所谓鬼才。内心戏多到神经质。我没有把握住情节,只是似乎感觉到了这些感受。
久美子还是死了好!
这是那种评论必然会两个极端的电影,对我来说有点儿闷,节奏太慢,有点儿伪哲学的装逼气质。“他所知道的是他什么都不知道……”(妹妹优香的扮演者吉高由里子很可人儿;电影为啥会贴恐怖标签哩?不解。
《自杀俱乐部》另一面,主题说得更白,也铺得更开。生命是圆,死即是生,离开就是重聚,循环往复都从扯一个线头开始。